第13课规划每一天

2024-08-04

第13课规划每一天(共10篇)

1.第13课规划每一天 篇一

(一)引导阶段

请学生讨论交流“一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一分钟能做的`事还真不少,提醒大家既然一分钟你能做那么多事情,那浪费每一分钟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规划、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天,由此引出课题。

(二)发展阶段

展示一本挂历,交流讨论它的作用。

欣赏不同的挂历图片,引导学生找到它的特点和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挂历分为12 张,每张都有一个月的时间表,每张的图案都不同。版式大体都由时间区、图画区两个部分组成。

教师出示自己的范作,提示学生可以用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来进行表现,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教师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挂历图片供学生欣赏,以启发其创新思维。

每个小组自己分工、设计并绘制一张月历,最后合订成一本年历。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小组把自己的月历拿上讲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进行点评。把小组的月历合订成一本年历,挂在教室里供大家使用。

(四)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做手工的学生,注意环境卫生。

2.第13课 管理邮箱 篇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建立通讯录,并利用其发送邮件。2.学会对电子邮箱进行清理。

3.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5.通过建立、使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建立通讯录并利用通讯录发送邮件;对电子邮箱进行清理。2.难点:利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发送邮件。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使用126邮箱的“通讯录”。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活动任务来布置并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指导

本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上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合作练习。从扶到放,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删除电子邮件的方法和操作系统中删除文件的方法差不多,通过回忆以前的操作,进行知识迁移和类比,从而更好地完成本项操作。

在编辑联系人的选项框中带有“*”号的选项是必须填写的内容;除了用登录网页的方式收发邮件外,还可以利用Outlook Express、Foxmail等工具软件来收发邮件。

[参考教案]

[课题]第13课 管理邮箱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建立通讯录,并利用其发送邮件。(2)学会对电子邮箱进行清理。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3)通过建立、使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建立通讯录和利用通讯录发送邮件。对电子邮箱进行清理。2.难点:利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发送邮件。[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网、网络机房且计算机能连接因特网。[教学过程] 1.导入

(1)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和多少位同学用邮件进行了交流?那你能不能完全记住他们的邮箱地址呢?如果全班同学的地址都需要你来记,你能记住吗?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记忆呢?

(2)我们在使用电子邮箱时,为了避免把别人的邮箱地址弄丢了,我们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使用通讯录,把好朋友的电子邮箱地址全都保存下来。(教师展示通讯录页面)学生听老师讲解,看老师演示。2.新授

(1)建立和使用通讯录

电子邮箱的通讯录该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该如何进行的操作: ①登录126电子邮箱。②单击“通讯录”选项。

③单击“新加联系人”按钮,进入“添加/编辑联络人”页面,输入新联络人相关资料。④填好后,单击“确定”按钮。

○5单击“联系人”后面的“给他/她发信”,打开“写信”页面,收件人的电子邮箱地址会自动出现在“发给”栏中。

○6输入邮件主题及正文后,单击“发送”按钮,发出电子邮件。(2)清理电子邮箱

①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也接受了一定数量的信件,但是电子邮箱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邮箱满了,别人发给你的新邮件就无法收到。同时,邮箱里的信件过多也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所以,对于过期或没有用的邮件,应及时删除。

②那么如何进行删除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操作系统中我们删除文件的操作是分几步完成的?(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2 ③实际上,我们清理126邮箱中电子邮件的方法和操作系统中删除文件差不多,请同学们试一试。

④完成任务后,教师出示问题:

a.删除 126邮箱中电子邮件分为几步操作?每一步做什么? b.能不能只用一步就彻底删除邮件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5练一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清理自己的邮箱,将“收件箱”中不需要的邮件和“已发送”中保存的已经发送的电子邮件彻底删除。

3.总结

3.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篇三

伟大的开端(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史地组 孙前庚

[课程标准]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等,初步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比较中共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给予的相关提示信息,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讨论,解决课程当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以加深理解。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穿插比较表格,通过对比明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五四精神,明白自己作为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对中共成立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培养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2、难点: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

[学情分析] 五四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发起,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五四精神。

学生在此前已经对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有所了解,明确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有利于理解本课中共成立的历史必然和意义,但由于专业程度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

[师生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历史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结构]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 一、五四风雷——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2、过程

3、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 内容

 意义: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领导:中国共产党

2、斗争:四次工人大罢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展示我校抗震救灾捐款仪式的照片,引出“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国家灾难,说明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探讨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1919年,中华大地上同样掀起了一场由青年发起并轰动全国的运动,体现了中国青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这就是五四运动。由此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五四风雷

教师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的影视资料.并设问: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外交失败的表现是什么? 3)、说明山东问题的由来; 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打出五四运动经过的幻灯片并引导学生结合影视资料分析问题:

1、五四运动提出了哪些口号?

2、这些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3、五四运动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4、各阶段有哪些不同?

5、各阶段结果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五四精神”,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探究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具体史实说明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本课小结

本课题目是“伟大的开端”,到底开了什么?或有哪些伟大的开端? 1、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反帝反封建); 2、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开端);

3、中共领导工人运动、领导中国革命的开端。

4.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篇四

【学习目标】

课标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自主梳理】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产生和发展。

2.思想上:文艺复兴后,各国的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3.政治上:教会实行剥削压迫政策。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徒出售________,搜刮民财

(2)序幕:___________的发表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____、________ 改革运动。

(4)思想主张:①强调________ 学说,主张只有靠________ 才能得救。

②宣称________ 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5)意义:①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__ 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________ 登上欧洲的历史舞台,与________、________形

成三足鼎力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马丁·路德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出版《_______》。

(3)思想主张:①人只有依靠____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②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

心。

(4)意义:①为___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___和___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___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实质、意义

【合作探究二】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思路提示:相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上考虑,不同点从斗争形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产生的作用考虑)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作探究一】马丁·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背景上: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②性质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③内容上: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④作用上: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2.在了解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悉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教师范读。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啮()腊()挛()()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3.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四、疏通文义。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3.教师强调重点实词。(1)腊:干肉,这里是指把肉晾干。(2)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3)若:你。(4)毒:怨恨。(5)悲:怜悯。(6)涕:眼泪。(7)生:使动用法,使……活。(8)病:苦。(9)是:这。(10)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义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11)安:怎么,哪里。(12)夫():指示代词,那。(13)观:考察。(14)人风:民风,民情。4.分组请同学串译,再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朗读导入。1.齐读全文。2.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

二、讲解新课。1.分析课文,齐读,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捕蛇的缘由。第2、3自然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照“缘起——访查——询问——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的。3.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主要写的是哪件?明确:共写了两件。即捕蛇的危险和赋敛的毒害,以后者为主。4.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认为捕蛇者蒋氏是“幸”还是“不幸”呢?结合原文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学生的发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蛇的毒性之大,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2)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对比内容乡邻捕蛇者三世居是乡非死而徙尔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弛然而卧不得宁焉危险的情况旦旦有是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3)他们其实都是不幸的,最后都难免一死。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烘托了的主旨,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5.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明确:社会黑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6.学生总结的中心。明确: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三、学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一篇好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一种影响和力量。作为“说”这种文体,更要具有这样的特征。学过这篇文字之后,我们都不禁为那些为自己的存活而不惧毒蛇的永州人而扼腕。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呢?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的主题。例如,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3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毒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生存状态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情的描写,都生动传神。

6.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篇六

制作人:邱艳红

审核人:

签批人:

班级:

姓名:

组号:

恒威制作不得翻印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学习目标】

——恩格斯

材料二:(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知识目标: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沈括和郭守敬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能力目标: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妙招巧记】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改进是蔡伦;隋唐印刷用雕版,北宋毕升造活字;

战国时期创“司南”, 北宋指南(针)用航海;古代炼丹制火药,唐末宋元用战争。

【知识链接】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⑴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⑵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⑶这一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的进步。⑷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使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⑸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继承和发展了隋唐的文化成果。

一.合作探究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 根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 思考回答: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义)(1)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的出现促进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2.列举说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3.材料一:“在14世纪,火药从阿拉伯那里传人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请回答:

(1)在我国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什么时间?

(2)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发明于那个朝代?你认为它们的发明有何意义?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4)中国的四大发明除以上三项外,还有哪一项?其改进者是谁?

二.达标检测

1.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A.张仲景 B. 祖冲之 C.贾思勰 D. 毕升 2.指南针是由谁传播到西方的?()

A.蒙古人 B. 女真人 C. 匈奴人 D. 阿拉伯人 3.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是在()

A.宋元时期 B.元朝 C.明朝 D.唐朝 4.元代以来,人们读到的精美书籍通常是()

A.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 B.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C.写在竹木简上 D.手抄的 5.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的是()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6.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他著的()最有名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授时历》 7.“石油”这一名词首先使用者是()

A.毕升 B.孙思邈 C.司马光 D.沈括

8.“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在北宋时期发明或制成的是(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9.活字印刷术相对雕版印刷术的最大优点是()

A.印刷的书更加精美 B.保存的时间更长 C.既经济又省时D.能够用黏土制版 10.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是()

A.张衡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1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世界上最早的的指南仪器出现在()

7.第13课 环境保护小倡议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环保小倡议中进行插入和改写操作。

(2)能够熟练掌握中英文切换输入的方法。

(3)学会在写字板中保存文档。

2、过程与方法

(1)情景启发学生对环保小倡议进行插入和改写,添加标点符号。

(2)探究驱动学生进行中英文混合输入。

(3)任务驱动学生保存环保小倡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环保小倡议的编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在环保小倡议中进行插入和改写操作,并学会保存文档。

2、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插入和改写操作。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情景启发教学、探究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小组分层合作。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添加中文标点符号:教师出示宁宁的环保小倡议,请学生读一读。发现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给文章添加中文标点符号。

光标和鼠标指针的概念。在写字板中,光标(也叫插入点)和鼠标指针是两个不同概念,移动光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光标控制键,一种就是用鼠标指针单击。

文字的插入:写字板中默认是插入状态,只要不按insert键,就可以直接插入文字。

文字的删除:学会用退格键(删除插入点之前的文字)和删除键(删除插入点之后的文字)删除文字。

文字的修改:本课只要学生掌握先删除后插入的方法就可以了。等到学生学习了块操作后,还可以选中要删除的文字直接键入要修改的文字就可以了。

2、中英文混合输入:通过为倡议书添加拼音,让学生熟练掌握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方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对应中文进行插入拼音。教师适时点拨:利用组合键ctrl+shift也可进行输入法的切换。看看别的输入法的工具条,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8.第13课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篇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的作用,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操作技术方面:能通过实践申请自己的邮箱。

思想教育方面:本课主要采用同桌讨论去进行教学,通过对电子邮箱的申请,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电子邮箱。【教学难点】申请自己的邮箱。

【教学准备】自制《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课件。【教学方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具备适时性、开放性等特点,我采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传奇软件的控制系统屏幕功能来实时演示、讲述;同时,利用互联网功能进行信息交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申请电子邮箱及运用同桌讨论的形式寻求帮助,既掌握了知识的学习,又增强了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计算机上网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进一步上网学习: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下课后一定会拥有自己的邮箱。下来我们就行动吧。

二、演示观察,认识电子邮箱地址

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电子邮箱地址吧![出示课件]认真观察有几部分组成

生:三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相信看后你能把它们说对?

师指出相应的用户名,分隔符、邮箱所在的网站(指名说)生1:用户名。生2:分隔符。生3:邮箱所在的网站。

师:让同桌两人自己各写一个,同桌合作看写对了吗?

设计理念:通过认识邮箱,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动手实践,知道还有别的网站也有电子邮箱,学习申请邮箱

1.指导学生上网查询

生说邮箱名。

那么多邮箱你想拥有一个吗?跟老师来吧!【出示幻灯片】 2.申请邮箱 第一步:找到入口

讲授这个区域生的质疑问题。第二步:填写信息

讲授这个区域,生的质疑问题(用户名填写,密码填写,密码保护问题,验证码)

第三步:提交信息

讲授这个区域生的质疑问题。第四步:申请成功

1.讲授这个区域生的质疑问题。

2.布置任务,申请自己的邮箱,练习【师指导学生申请】 3.把申请到的邮箱名说给同学听

设计理念:通过演示、讲述学生学会申请邮箱,然后试着进入自己的邮箱,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四、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师:哪位学生申请到了邮箱?谁还不会申请邮箱? 生:生答(如果都不会,师可播放课件或个别指导!)师:总结申请的步骤。哪位学生上台汇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学会的操作和你申请到的邮箱地址。(如:汇报的好,就让全班同学在下一节课每人给他发一封信,祝贺你成功了)

生:汇报(1—2人)

师:这节课,同学们开动了脑筋,解决问题,并通过相互协作,使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老师相信,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合作,未来的电脑专家一定会在我们中间产生。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尝试。

五、拓展性学习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信箱,为四川灾区的小朋友或武警官兵写一封信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下一节课的实践能手就是谁。

9.第13课规划每一天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按场景划分影片;

2.掌握场景的基本操作:复制、粘贴、删除、重命名等。

能力目标:

使同学们学会多场景的编辑。

情感目标:

使同学们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多场景的编辑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下面我们动手制作一个Flash宣传片,呼吁每个人都要珍惜一滴水。

二、制作片头: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一自然段,制作片头:

要求:

1、宣传词自拟,如:珍惜每一滴水

2、题目效果自定,可设置成霓虹灯效果。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片头,共同提高。

三、制作水滴落的效果。

A、看书自学P76页第二自然段

要求:1.如何插入场景?

2.制作自已喜欢的水滴落的文字效果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四、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今天继续制作《珍惜每一滴水》动画。

二、制作场景三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杜绝水的污染,还小鱼洁净的家园!”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三、制作场景四。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珍惜每一滴水,给小草一线生机!”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四、制作场景五

制作流动字幕。

五、加动作按钮。

六:提个醒。

学生自己试一下,讨论。

七、交流:

影片按场景划分为什么好处?

第三课时

10.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认识台湾海峡关系的缓和会增进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

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统战等诸多因素。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导入:诗歌《乡愁》导入。

3、历史背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二、新课探究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 邓小平提出。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4.历史意义:

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⑵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⑷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回顾香港被英国殖民侵占的历史 2.香港回归:1997 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 年12月20日。(让学生讲讲香港、澳门的回归之路)3.意义

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⑵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⑶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⑴背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中共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⑵现状: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两岸交流日益频繁。⑶意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2.海峡两岸关系前景: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3、讨论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实践、两岸交流频繁、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感召、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台独不得人心等等。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与破坏。

三、总结巩固

1、课程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台湾与大陆的日益交往的密切,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2、真题训练

1、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提出归功于(D)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A)

A、1997年7月1日

B、1999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7年12月20日

3、香港回归祖国,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中国国家主席是是(A)

A、江泽民

B、胡锦涛

C、邓小平

D、毛泽东

4、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D)

A、1984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耻辱。香港从此摆脱了(A)

A、英国殖民统治

B、法国殖民统治

B、C、美国殖民统治

D、葡萄牙殖民统治

6、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局面出现在(B)A.20世纪70年代以来

B.20世纪80年代以来

C.21世纪初以来

D.20世纪90年代以来

7、下列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A、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B、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

C、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D、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8、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坚持和平统一

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9、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C)A、香港回归祖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澳门回归祖国

D、西藏和平解放

10.我国政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A)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

C、平等谈判

D、两岸两制

1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12、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上一篇:公司户外拓展培训游戏下一篇:议论素材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