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上数学教案

2024-07-18

北师大四上数学教案(精选6篇)

1.北师大四上数学教案 篇一

Lesson 1

Get Ready 1.听做游戏

教师说指令,学生做动作,复习以前学过的动词。T: Walk!/ Don’t walk!/ Touch your nose!2.想一想,说一说

(1)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课时不能做哪些事情,让学生说一说。为故事的学习做铺垫。

T: What can’t we do in the English class?(2)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内容,呈现相应的警示标志。T: Don’t run.No food.(3)教师说指令,学生指标志或说标志。Listen and Read 1.导入故事

呈现故事第一幅图,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为什么Ken 阻止Mocky,并猜一猜他们将要去哪。

T:Where are they? Why does Ken stop Mocky? Where are they going? 2.学习故事

(1)播放故事动画,让学生说一说主人公去哪里玩,以及Mocky做了哪些事。引导学生回答,并将相应的插图贴在黑板上。

(2)播放故事动画,让学生对故事中Mocky的行为作出判断。例如,Mocky不正确的行为有:图1,在红灯亮时Mocky依然想要过马路;图3,Mocky乱扔垃圾;图5,Mocky想要在河中游泳。Mocky正确的行为有:图4,Mocky知错就改,就垃圾扔进垃圾桶;图6,Mocky劝阻图中男士不要抽烟等。

(3)带领学生看插图3、5、6,找出Mocky及朋友是如何对待错误行为进行劝阻或提示的。

(4)让学生看故事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些行为不正确,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5)回顾故事主要内容。把人物面具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回忆每个人物的活动,鼓励学生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3.模仿表演

(1)让学生独立看插图、阅读故事。

(2)放录音,让学生指人物对话文本,跟读对话。

(3)呈现故事主要情节的插图,删去部分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语言提示,补全对话。

(4)把学生分成小组或让学生独立练习朗读对话。(5)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故事。Learn to Say 1.呈现情景

(1)问学生是否参观过展览或去过博物馆,让学生说一说参观过展览或在博物馆里不能做什么。

(2)呈现Learn to Say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插图中的小朋友在哪里。(3)指女孩的相机,问学生是否可以照相,为什么。呈现No cameras.2.学习词汇

(1)播放对话,让学生指人物、模仿。

(2)让学生想一想博物馆还可能看到哪些警示牌或标志语,例如,Don’t litter.No smoking.(3)引导学生思考在博物馆外可以见到哪些标志,呈现No bikes.No parking.等。教师示范,学生指读跟读。

(4)教师读单词,让学生指认警示标志和警示语。3.练习运用

(1)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听对话,指相应的标志语。(2)学生两人一对,分角色练习对话。

(3)通过插图创设情景,如呈现绿地的图片,教师模仿骑车的动作,让学生指出相应的警示标志,并劝阻。

(4)教师设置场景,如教室或游泳池。学生两人一组选取相应的警示语和警示标志,然后做动作、表演、模仿对话。Listen and Number(1)教师出示Listen and Number中的六幅图。先引导学生看插图,预测听力内容,渗透听力策略的培养。

(2)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并用手指相应图片。(3)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给图片排顺序。

(4)再次播放录音,每次放一句。教师重复录音内容,让学生说出是哪一幅图,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Lesson 2

Get Ready 复习故事

(1)呈现故事插图1、3、5、6,引导学生给插图中的错误的行为提出警示和提示。

T: Look, what’s wrong? What can you say? Ss: Don’t litter./ Don’t touch…

(2)播放故事(I),删除故事中部分人物对话,让学生根据插图的对话提示,说出所缺的句子。

(3)学生四人一组朗读或表演故事(I)。T: Let’s act out the story in groups.Listen and Read 1.导入故事

(1)告诉学生,这一部分故事仍然发生在公园里。故事中有人需要帮助,让学生猜一猜是谁、需要什么帮助。

(2)教师完整播放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都有谁遇到了麻烦。T: Who is in trouble? 2.学习故事

(1)呈现插图7,引导学生说一说Mocky的行为是否危险。T: What’s wrong? Can we touch it?(2)呈现插图8,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Mocky爬到树上。T: Why does Mocky climb up the tree? Is he afraid?(3)呈现插图9,让学生注意Ann的相机,猜一猜谁能帮助Ann。T: Look at the camera!Who can help Ann?(4)播放插图9、10的动画,让学生一一核实预测是否正确。

(5)呈现插图11,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男孩在哭,并猜一猜谁能帮助他。T: Why is the boy crying? Where is his kite? Who can help him?(6)播放插图11、12的动画,并引导学生评价Mocky的表现。T: Is Mocky great in the story? Why? 3.模仿表演

(1)回顾故事内容。把Mocky—狗,Ann—相机,小男孩—风筝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回忆人物对话。

(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指人物对话、逐句跟读。

T: Now let’s read the story.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read with the tape.(3)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朗读人物对话或分角色扮演。(4)请几组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或者表演故事。Talk Together(1)呈现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小女孩遇到了什么问题,谁可以帮助她。T: What’s her problem? Where is her kite? Who can help her?(2)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对话,指插图中的人物。(3)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

(4)呈现其余三幅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谁遇到了问题或困难,谁可以提供帮助。呈现相应的劝慰语句,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5)每次呈现一幅图,鼓励学生模仿对话,结合插图情景练习、表演。例如,S1: I can’t do it.S2: Don’t worry.I can help.(6)教师呈现短语,让学生指认或认读。Let’s Chant(1)出示歌谣的插图,让学生说说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内容呈现相应的词汇,如look left, traffic light。

(2)故事学生今天要学一首关于过马路的歌谣,让学生完整听一听。(3)教师播放两遍歌谣,先鼓励学生根据节奏拍手,再鼓励学生模仿跟唱。(4)教师播放歌谣,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Lesson 3 Get Ready(1)演唱、复习上一课所学的歌谣。

(2)在黑板上画出红绿灯,分别画出红、绿灯亮的效果,问学生是否可以过马路、应该怎样做。

T: Can I walk now? What should I do? Listen and Number(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六幅图,看一看插图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并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正确。

(2)告诉学生插图中这些人物的行为都不正确,接下来听录音,给插图标上序号。放录音,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

(3)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给插图标序号。

(4)再放录音,每次一句,教师重复。让学生说一说录音对应的是哪一幅图,全班一起核对。

(5)放录音,让学生独立核对完成情况。Game Time(1)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告诉他们接下来玩一个贴标志的游戏。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是哪里,图中人物行为是否合适。

(2)教师指椅子上吸烟的人,问学生他的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然后贴上禁止吸烟的标志。

T: Look at this man.What’s wrong with him?(3)把学生分成小组,指一指、说一说插图中人物的不当行为,然后贴上相应的警示标志。

(4)呈现插图,带领学生说一说其中人物行为的不当之处,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Show Time(1)呈现故事主要插图,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给插图排序。

(2)呈现故事人物的对话文本,让学生根据插图选择人物对话,组织图文匹配活动。

(3)教师借助人物面具和插图,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主要人物对话。

(4)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尝试表演故事主要内容。(5)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表演。请几组学生展示。Uncle Booky’s Blackboard(1)引导学生找出故事中出现的警示标志和用语,贴在黑板上。(2)引导学生观察,将结构相似的排列在一起。(3)教师领读警示、劝慰用语,学生跟读。

(4)呈现听力活动的插图或其他显示不当行为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警示或劝阻。

Lesson 4 Get Ready(1)师生分角色表演故事。逐一出示故事(I)和故事(II)的主要插图,教师扮演Mocky, 学生扮演其他角色,复习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

T: Let’s act out the story.I am Mocky.You are my friends.Look at this picture…(2)让学生两人一组,看故事主要插图,练习对话。

(3)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呈现故事插图,学生可以选择表演部分或全部内容。Act Out(1)组织TPR游戏。教师说指令、示范动作,让学生一起做动作。(2)教师说指令,学生听指令做动作。

(3)告诉学生接下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只有听到教师说“Simon says”时才能听指令做动作。

T: When I say “Stand up”, do not stand up.When I say “Simon says stand up”,please stand up.(4)说指令,让学生一起听指令做动作。

(5)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玩“Simon says”游戏。(6)教师把指令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指读指令。Let’s Sing(1)告诉学生接下来学习一首关于“Simon says”的歌曲。先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谁在玩游戏,猜一猜谁在说指令。T: Look at this picture.Who are playing the game?(2)教师播放歌曲,结合插图说一说歌曲大意。

(3)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听歌曲,鼓励学生用动作配合歌曲。(4)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学唱歌曲。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边唱边做动作。Trace and Say(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标志。教师指标志,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警示语。(2)让学生看每个标志下的虚线语句,告诉学生需要他们完成描写。(3)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在书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归纳总结。例如,句首大写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句尾有标点等。

(4)让学生看最后三个标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补全相应的警示语。对于最后一个空白的标志,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设计完成。(5)让学生展示各自小组设计的标志。Culture Corner(1)故事学生接下来了解一些交通方面的知识。展示教材图片,教师给学生介绍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照片。

(2)让学生看照片,说一说与中国有哪些异同,比如驾驶员的座位位置、靠左或靠右行驶和过马路时朝左或朝右看,呈现on the left, drive on the left, look left等。

Lesson 5 Get Ready(1)播放课件,学生一起演唱本单元歌曲。T: Let’s sing and act together.(2)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和楼道都可以设置哪些警示标志。教师呈现照片,引导学生说一说。T: Look at the picture.What signs can we put here? Look and Write(1)呈现教材中的六幅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都是哪里,能看见什么标志。T: What is this place? What sign can you see?(2)让学生根据插图选择正确的警示语写在文本框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选择、书写警示语。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答案。Listen and Repeat(1)呈现apple,bag,cat的三张卡片,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说一说阴影部分的字母a发什么音。

(2)呈现name,snake,cage,gate,让学生尝试读一读。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3)让学生说一说这几个单词中阴影部分字母发音与apple,bag,cat是否相同。(4)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单词。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指相应的图片。(5)教师任意读两个词,让学生判断其中阴影部分字母的发音是否相同,例如cat,gate。Listen for Sounds(1)告诉学生接下来听两组单词的录音,每组中有一个单词阴影部分的字母发音与其他的不同。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指每个单词中阴影部分的字母。(2)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找出阴影部分的字母发音与其他三个单词不同的那个。

(3)再放一遍录音,每次一个单词,让学生说一说该词阴影部分字母的发音,找出发音不同的那一个,全班核对完成情况。Read with Uncle Booky(1)告诉学生接下来根据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尝试跟读两组单词。(2)在学习第一组时,播放前三个单词的录音。让学生说一说字母a在这三个单词中的发音,然后尝试读出这一组其余的单词。(3)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词。

Lesson 6 Get Ready(1)让学生演唱本单元歌曲。

(2)组织学生玩“Simon says”游戏,教师说指令,学生做动作。(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复习、表演故事。可以叫几组学生展示。Say the following signs(1)让学生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教材上这些警示语标志的名称或意思。(2)教师呈现不同场景的照片,比如游泳馆和学校操场,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些场所可以见到哪些标志。

(3)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书中还有哪些警示标志。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icture(1)让学生独立看插图、阅读警示语,告诉学生需要他们把图片和相应的语句连起来。

(2)给学生时间独立完成。(3)利用教学卡片核对完成情况。Group the words(1)让学生看本题列出的单词,试着读一读。

(2)让学生看阴影部分的字母,根据字母的发音把单词写到相应的方框里。(3)给学生时间独立读一读、抄一抄。

(4)让学生读出每个方框中的单词,全班一起核对答案。Self-assessment(1)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根据自评表,判断是否能达到评价表上的要求。(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Uncle Booky’s Storytime(1)呈现猪八戒和唐僧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他们,是哪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2)告诉学生,接下来将阅读一个小故事,看一看故事中猪八戒和唐僧在哪里,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1远景中的建筑,判断故事发生在哪里。(3)让学生阅读故事,说一说猪八戒的行为有哪些不当之处。

(4)再次阅读,让学生说一说唐僧每次是怎样提醒八戒的。

(5)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从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例如国内外文化的差异等内容。

2.刍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用数学,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并介绍了若干信息,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再进入教学内容时,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心态轻松,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尝试着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理解方程意识,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思维模式,不需要过分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鼓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1).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3.北师大四上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坛建筑中的声科学知识;会做回声的实验。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3.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教学重点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

一、教师:

你们知道天坛的位置吗? 讲述: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具有奇妙的传声特征,显示了中国古代在建筑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1998年11月,天坛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探索 教学引入

1.观察1 回音壁是什么样的?

人们发现,一个人对着回音壁的围墙说话,其他人将耳朵贴在围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那个人的说话声。2.讨论1 围墙为什么能传声? 学生讨论。3.观察2 三音石在什么地方?

三音是位于回音壁圆心处的一块石头,因为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手,就可以连续听到三次拍手的回音而得名。4.观察3 圜丘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5.思考

如果你站在圜丘上的平台中央说话或拍手,就会听到很响的回音。这是为什么?

三、阅读

回音壁是一座圆形的围墙。当人面对着墙壁讲话时,声音会在墙上反射。如前面示意图中那样:声音从某处沿围墙反射传到1,又从1反射传到2,再依次传到3、4……由于墙壁表面比较光华和坚硬,声音在反射的过程中损失的比较小,所以听起来还比较清楚,好像从近处传来的一样。

三音石正好位于回音壁的的圆心处。在三音石上发出的声音会均匀地传到围墙的各个部分,并被围墙反射回来,所以在三音石上可以听到很响的回音。反射后的回音,经过圆心又继续传播,当它们碰到围墙后又被反射回来。一般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二、三次的回音。

圜丘上的响声也是回音造成的现象。由于距离近,声音传播的时间快,几次的回音叠加在一起,耳朵来不及分辨先后到达的回音,所以听起来就觉得声音特别响。有机会去天坛公园时,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四、讨论

在什么环境中能产生回音?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讨论。

五、调查

回音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20.天坛里的声科学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4.四上音乐教案 篇四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二 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花儿”这种民歌形式。

2.在聆听、试唱、交流与律动中体验青海民歌笛子独奏版本《花儿与少年》的韵味。3.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俗特色与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民歌《花儿与少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

师: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你了解青海吗?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了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随课件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二)、介绍青海省及“花儿”资料。

(画面定格)咦!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呢?你知道吗?谁猜猜看!生(略)师: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花儿”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取名叫做“花儿”,一是因为歌词、歌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所以叫“花儿”。在阴历五六月间,各族百姓聚集在一起,开展“花儿会”。你看!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你唱我答,可热闹了,到处充满的是欢悦的情趣。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1.初听乐曲,感受民族乐器竹笛的音乐。学生回答(笛子)2.师简介笛子。3.复听乐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乐曲,感受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如果你听到了特别带劲儿的地方请随着音乐拍手,好吗?

师:你觉得这首乐曲由几部分组成?生:三部分 师:你觉得哪段不好随着音乐拍手?生:中间一段。老师弹奏其中的主题旋律,同学们再拍拍手试试看!

师:是啊,节拍变换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段用了四二拍,中间一段用了四三拍,最后一段呢?第三段的旋律和哪一段相似?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

师:乐曲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讨论回答(略)师总结:情绪有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 3.分段欣赏。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这首活泼而又优美的乐曲吧。”(1)聆听第一乐段,非常欢快的旋律请学生用“啦”哼唱。

(2)聆听第二乐段,分小组探究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设计节奏型为乐曲伴奏。(3)聆听第三乐段,学生自主设计动作跳一跳。

(四)、拓展欣赏《花儿与少年》(女子十二乐坊)。

1.师:在现代流行乐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民乐的演绎也可以更富表现力,接下来我们就感受一下接下来的这首《花儿与少年》与刚刚的有何不同(多媒体播放并出示表格/内容:情绪、乐器、风格)学生感受回答(略)。2.师总结并引出女子十二乐坊,3.简单介绍(出示女子十二乐坊图片与简介)。4.律动表演。

师:这么有感染力的乐曲,你们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演奏?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吧!5.播放视频,师生边看边表演。(师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随视频介绍出现的民族乐器)

(五)小结

师:《花儿与少年》是一首经典乐曲,是音乐海洋中的一支美丽的花朵。很有幸能与同学们一起来感悟音乐,感受经典。

世界如此精彩,有着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的成长,真是幸福中的幸福,我们骄傲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们更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音乐经典,这是我们的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同学们,感谢大家与我共同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下课!

课题:《我的祖家是歌乡》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四 总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及舞蹈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高山族民歌的认识。2.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我们祖家是歌乡》并为演唱加配固定音型伴奏。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及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歌的认识。

2、难点:准确演唱歌曲第三乐句。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1.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送上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聆听,里面有位姑娘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请你们边听边想,猜猜她的家乡究竟在哪里?(播放《阿里山的姑娘》)

2.师:现在你们知道这位姑娘的家乡在哪儿了吗? 生:在台湾

师:对,她的家乡在台湾。师:你们了解的台湾是什么样的呢? 生:(略)

师:阿里山的姑娘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她们美丽的家乡。(出示台湾图片)

介绍台湾:台湾东临太平洋,西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岛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美丽多姿的阿里山、日月潭等胜景闻名天下,并且有“蝴蝶王国”、“兰花王国”的美誉,但是最吸引老师的是他们高山族多姿多彩的歌舞。3.欣赏《高山族杵舞》。4.简介高山族。

(高山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美丽富饶的宝岛上。他们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杵”加以演奏。)

(二)、学唱歌曲《我们祖家是歌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高山族的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让我们一同来领略高山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1.初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歌曲)

2.再次来聆听这首动听的歌曲,想一想祖家是什么意思?他们又最喜欢做什么? 3.出示歌谱,找一找旋律中出现的音(do、re、mi、sol、la)

4.师:下面再听老师用“la”来模唱一遍旋律,请你一边听一边用右手和老师一起将歌曲的旋律走向画出来。(师哼唱并画旋律线)5.师:大家能听出这首歌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乐句的长短一样吗?谁长谁短呢? 6.师:请大家看着这旋律线,一起来哼唱。(学生跟琴哼唱旋律)7.提出比较难唱的乐句。难点解决:第三乐句

师:“一起来看看歌谱吧,歌曲的第三句是这首歌里唯一不是以长音结尾的句子,音高的变化比较频繁,所以会觉得有些难,一起来视唱这句。”

8.师视唱第三乐句——学生视唱第三乐句——师生接唱歌谱 9.填词演唱。注意一字多音。10.跟伴奏完整演唱。

11.介绍歌曲中出现的“祖家”。(“祖家”是高山族人民对家乡的称呼)

(三)、拓展与表现。

师:与高山族人比起来,我们的演唱还缺少了一点内容,那就是——舞蹈。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1)教师示范,配上音乐。(2)学生随着教师学习分解动作。(3)全体边唱边舞《我的祖家是歌乡》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高山族歌舞的魅力,感受了载歌载舞的快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喜爱丰富多彩的民歌。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高山族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旅程。

课题:《跳柴歌》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二 总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2.通过学习跳竹竿舞,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3.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信自然、有弹性的歌唱来表现歌曲轻快的情绪。

2、难点:歌曲的调式音准。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单音模唱:6 1 2 3 5 6

(二)、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竹竿)说一说竹竿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那里的人们用竹竿来做什么的?

(三)、了解黎族风俗人情

1.师:竹竿还可以用来跳舞呀!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黎族)2.介绍黎族

师:在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住着一个能歌善舞的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黎族的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一起举行射箭比赛,吟歌对唱来欢度他们的爱情节,其中,跳竹竿是黎族人民最具浓郁特色的民俗活动,他们用竹子相打发出的有节奏有规律的声音,在竹子开合之间跳跃,并作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同学们,想不想参与到当中去?要想学会跳竹竿舞,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节奏,现在我们一起来练习敲竹竿的节奏。3.出示节奏谱并练习。X X︱X X︱X X︱X X︱ 开开 合合 开开 合合

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手里拿着竹竿在有节奏的做开合动作(1)请全体同学一起做。

(2)请两位同学来亲身感受一下敲竹竿的乐趣,其他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徒手模仿,一组按节奏在原位跳一跳。

(四)、学习歌曲

师:黎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仅爱跳也爱唱,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跳竹竿时怎么唱的。

1.师范唱。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欢快、活泼)2.学唱曲谱。

(1)师:记得我们刚上课时练的那几个音吗?我们再来一起唱一唱 1 2 3 5 6 师:这几个音是这首歌曲的主干音。(2)师生合作唱歌谱。

师:现在我们来接唱,我唱前面的,你们唱最后两个音。

(3)教师弹旋律,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一二句、三四句前两小节相同。)(4)师生接唱。生唱旋律相同的前半部分,师唱后半部分。(5)用“la”再次接唱。

(6)请同学们轻声跟琴完整地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3.唱歌曲。

(1)跟钢琴练习一遍。提示一字两音的唱法。

(2)师:你觉得还有哪一句不太好唱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帮你解决。(3)跟音乐唱一遍。

(4)师:歌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表现出黎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颂,你觉得歌曲中什么地方轻轻唱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快乐呢?(每一句句末两个字)(5)完整的跟伴奏演唱。要求声音自然,有弹性。

(五)、边歌边舞。

1.师:同学都会唱了,想跳吗?让我们现场一起来感受一下黎族人民是怎样边玩边唱的吧!我们用跳绳来代替竹竿,看老师怎么从绳子上跳过的!

2.老师教学生几种跳竹竿的步伐。(开——跳进去,合——跳出来)第一遍音乐:指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开合。第二遍音乐:师按节奏带领学生跳竹竿。

3.分工合作:请一组同学配合老师跳竹竿,一组徒手做开合,一组在原位跳一跳。4.歌舞齐乐。

师:跳竹竿舞少了歌声可不行。要靠其他同学的歌声给他们加油,你们唱得好,他们跳的会更好!5.评价。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玩得真开心。你们还可以随着音乐节拍,变化出更多、更丰富的节奏来跳柴。课后同学们可以自行创编和练习,让这份快乐一直伴随着我们。

课题:《月光下的凤尾竹》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四 总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2.在老师的知道下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并且能够跟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跳一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难点: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吹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它叫什么? 生:葫芦丝

师:听我第一次听到葫芦丝,便被它天籁般的声音着迷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今天老师也要为大家吹奏一曲,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生:《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柔和„„

(二)、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乐曲。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讨论交流。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分段欣赏。音乐一:(略)(1)听音乐一,划旋律线

师:让我们听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你划出了怎样的线条?这样的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2)视唱歌谱,找出相同旋律的乐句。

师:作曲家又是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这一美景的呢?让我们来唱一唱这条旋律。(引导学生从节拍、速度、音色、节奏等方面说一说。)

(3)找出圆滑线、装饰音等记号,说说他们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

师:使旋律更加连贯,圆润,装饰音使民族特色越发浓郁。(4)播放视频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听,竹楼里传来傣家姑娘深情的歌声。(5)学唱歌曲(整体听唱法,跟琴模唱)(6)简介歌曲。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音乐二:(略)(1)律动(教师示范)

师: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

(2)出示傣族舞基本动作图片(单低展翅,双抱翅),学生模仿。

师:傣族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3)跟着音乐跳一跳。

(4)分析节奏,对比前一段音乐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二分音符,附点节奏

师:多处二分音符和附点节奏的运用,使得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曲调更加悠长。尾声:

(1)听听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什么特点?生:4个乐句,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师:这是我国名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作曲方式,叫做合头换尾。

(2)最后一个延音记号,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那葫芦丝声一直萦绕在耳旁,久久难以忘怀。

3.欣赏葫芦丝视频《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就让我们跟随我国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的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起去七彩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三)、小结。

师:一曲柔情的倾诉,一份深深的眷恋,悠悠的大象、美丽的孔雀、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奇丽独特的青山绿水,还有那隐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傣家竹楼。好美呀,这月光,这葫芦丝,音律的婉转,如此的柔美,月光下面的凤尾竹,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课题:丰收之歌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五 总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丰收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熟悉主旋律。

2.学唱歌曲《丰收之歌》,体验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在学习中感悟音乐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音乐情绪的正确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教学。

1.师:现在是秋天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红红的苹果在向我们招手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的时候大家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并想象一下歌曲所表现的场景(初听)

问: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 2.师:大家说的很好,这首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描写了人们在农田里劳动的场景,抒发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作《丰收歌》,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主旋律,先听老师弹一遍,听的时候感受一下旋律的走向。

3.听老师唱一遍,会的同学可以跟在老师后面轻声的哼一哼。4.用“la ”轻声地唱一唱。

5.声音唱得美一些,再来试一试。

6.刚才我们说过歌曲的情绪是?这样的速度能不能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呢?好,加快速度,完整地唱一遍。

7.师:唱好了主旋律,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当主旋律出现的时候,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音乐的节奏摇动一下。我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

(二)、新歌教学。

1.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刚才的欣赏啊,大家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这首《丰收歌》是一首女声合唱曲,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来自丹麦的适合我们少年儿童演唱的《丰收之歌》,大家来听一听,再来感受一下它的情绪。

问:情绪?(欢快、活泼)

师:和我们刚才听得那首《丰收歌》情绪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丰收了,人们都很高兴)

2.再听歌曲,找出相同的乐句。

3.老师弹琴,同学们在心里默唱歌词,注意倾听老师弹的旋律 4.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地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纠正学唱中的问题。

6.把歌曲的第一段连起来唱一唱,这次我们把速度加快一些,听好前奏。7.下面听老师唱一遍歌曲,第三乐句老师的歌声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呢? 8.连唱第一段。10学唱第二段。

11.让我们把歌曲连起来唱一遍,注意我们的声音要柔美,速度?稍快,情绪?欢快活泼。

(三)、拓展教学。

1.师:刚才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歌曲,但是这还不足以表达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老师啊,特别的想演唱歌曲,看看老师还加进了什么来表现人们丰收喜悦的情绪呢?

(师边唱边跳)

问:老师加了什么?(动作)你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动作来表现歌曲。都可以用那些动作呢?

让我们把这些动作编入歌曲当中来完整的表现歌曲,注意我们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跟音乐做动作,教师行间指导)

2.同学们跳得非常好,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气氛热烈,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跳集体舞,气氛阿,会更加的热烈。在跳之前,老师先教给你们一个舞步,看老师做(师范做并讲解)一起来。

3.围成两个圈拉起手边唱边跳。

(四)、小结。

(五)、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课题:喜洋洋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四 总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与歌表演《喜洋洋》的创编活动,并能大胆地当众表演。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带高兴的情绪表演。

2、难点:自由的创编。

三、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动一动。

1.播放《喜洋洋》音乐,老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师:同学们,这段欢快活泼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音乐课堂,我相信,在同学们和我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这节音乐课成为“星光课堂”。

2.再次播放《喜洋洋》音乐片断,让学生加进打击乐伴奏,边听边做律动。师:在这段欢快的音乐中,若让我们加进打击乐进行伴奏就更好听了。让我们试一试。

(1)指定几名同学选择沙锤、双响铜、碰铃、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承担伴奏任务。(2)没有伴奏任务的同学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快乐心情的动作(动作不要求全班统一)做律动。

(3)播放《喜洋洋》音乐片段

让学生听、奏、做结合,在教师指挥手式下进行。3.再次欣赏《喜洋洋》,自由创编。4.分组表演。

5.鼓励表演好的同学上台。

(二)、集体律动。

全班同学自由表演《喜洋洋》(三)、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打麦号子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五 总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能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难点: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时,领与合的相互衔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欣赏歌曲《杨柳青》

2、师:《杨柳青》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民间小调,是民歌的一种,除了小调,山歌和号子也属于民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唱唱号子。

3、生谈谈自己对“号子”的理解

4、师小结:“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后来“号子”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歌曲体裁。

(二)、欣赏教学。

1.生听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思考: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小结:“号子”常见的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和。这首《打麦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这样的演唱形式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

(三)、学唱歌曲。

1.再听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2.同学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

(1)前八小节是1+1的结构,没有旋律,都是规整的八分节奏。(2)中间八小节发展成2+2的结构。(3)最后八小节基本是中间八小节的反复。3.学习前八小节。

(1)前八小节是劳动的呐喊,可采用师领生合再交换的方式学习。(2)要求呐喊有一定力度,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4.学唱中间八小节。

(1)分句跟琴唱,唱准相似乐句。

(2)教师示范下滑音的唱法;注意唱准3/4拍这一小节。5.学唱最后八小节。

(1)唱一唱与前八小节不同的地方。

(2)后十六分音符替代了小附点节奏,吐字要清晰。6.学生跟范唱完整默唱歌曲 7.学生跟琴完整唱歌曲。

8.教师问学生: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如改成二拍子,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9.教师分别组织学生唱唱两种不同的拍子。

10.师:同学们,我们也来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唱歌曲。11.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注意衔接。

(四)、拓展教学。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老师还找了一首《船夫号子》,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2.生听《船夫号子》,在歌声中下课。

(五)、小结。

5.四上25课教案 篇五

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特等奖)——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中心巷 王小红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作者简介:

王小红,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至今任教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鼓楼中心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安徽省教坛新星,市优秀班主任。多年来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凭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互动和谐、愉悦开放的教学特色,所执教的阅读课两次获得阜阳市优质课评比第一名,颍州区优质课评比特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曾获全国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阜阳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并在相关刊物发表。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中心巷 王小红 课前:

师:知道南昌纪念馆有个做这样姿势的人是谁吗?(师做姿势)

生:毛泽东。

师:不是,是周恩来。了解他吗?

生:他是南开大学唯一的免费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经去法国勤工俭学。

师:也是去读书。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国欺凌,就要努力读书。

师:是的。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南昌留下了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上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读)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生: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后面的谁愿意读?

生:(都举手)

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

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里让你感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诗心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再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接读本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历史。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下课!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朱珊)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本想再聊聊天,可是我想给同学们放一个短篇,这个短片可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帮助,同学们愿意吗?(播放短片:中国古代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周恩来)

同学们,看来朱老师播放的短片,激动地简介近代屈辱史,一个是而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齐度课题。范读。齐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洋洋,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好,你来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老师:惩处读错了,谁来给改正一下。纠正“巡警”读音。

2、老师:上节课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生:读书

老师: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学生: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老师:听了伯父的话鲁迅感受如何?

学生:疑惑不解

老师: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

学生:1——6自然段

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

学生: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

学生:7——8

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

学生:立志,9——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独处感情来。

学生:读书

老师: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是吗?

学生:是的

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学生:腐败

老师:笑,提醒问题是问伯父的心情

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疑惑,老师:疑惑不解:

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

学生:读“为什么”

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老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学生:第八自然段看出来的,读。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意思,详细谈洋人撞死人的事。国人敢怒不敢言。

老师:你的体会很好,特别是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感怒不敢言”

学生:第二句话当中,洋人撞死妇女的亲人还得意洋洋„„

老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学生:得意洋洋

老师:洋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道歉,赔款„„

老师:可是他却怎样呢?

老师:用文章的词,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

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读。

生: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地盘大多是外国人,从大多体会到外国人很多,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很威风,有很多人都不怕。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有哪些词语?

学生:读句子体会到中国日敢怒不敢言,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敢怎样。

学生:我从“只能”体会到中国人成了外国人的走狗。

老师:中国日充满了无奈。

学生:衣衫褴褛。反而体会到„„灯红酒里,很过分,老师:联系上文对比理解,这样的方法真好,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

老师:你呢?

学生:如果我是中国巡警一定不回帮外国人,他们这样很不好

老师: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你的问题?

学生:我们的祖国帮助洋人,为什么那些人帮助外国人?

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年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借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4、总结: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6.对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的建议 篇六

一、不应删除的内容

1.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和分组分解法,我认为是不应删除的,而且必须加强,其原因是:

(1)教材中仅讲了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公式法,然而在进行分式约分时往往需要对分式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仅用书中提供的两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这显然也是矛盾的,因式分解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然而仅用这两种方法是否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仅用这两种方法也是不够的。如,北师大九年级上册P62 习题2.7第2题解下列方程。该题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可以的,但用因式分解法来解的话,学生会更易理解,但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书中又没涉及到,好的方法用不成、不能用,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这节内容删除了虽然是给学生学业减轻了负担,但给学生思维却带来了很重的负担,现在学生只要遇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从三角形相似来考虑,因此,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实际上若不删除这节内容,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内容就会无师以自通,也有利于对“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提出一些建议

1.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运算中的第1节(整式)”应提到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3节(代数式的求值)后面;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运算中的第2节(整式的加减)”应提到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5节(去括号)后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更宜体现知识间的螺旋上升的原则,也就避免了还没有学习整式(单项式、多项式),代数式的概念就去学习合并同类项,还给学生学习减轻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负担。

2.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提前,以至“位置确定”和“一次函数图像的运用”中学生学习时不会产生障碍。

3.九年级下册第3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P127议一议中: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这样会让人误解为“只有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才叫圆心距”,而其他几种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就不叫圆心距!因此,我认为圆心距的概念应先讲。

4.建议增加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公理。虽然新教材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相似三角形这一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若没有公理作基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证明也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显得没有说服力。

上一篇: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报告下一篇:创一流业绩促进农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