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2024-07-20

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11篇)

1.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一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古邵镇党委、政府

(2011年3月21日)

今天,各位领导在百忙中亲临我镇检查、指导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和关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必将进一步促进我镇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我代表古邵镇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将我镇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古邵镇总人口人,60岁以上老年人人,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以上老人人,80岁以上老人人。全镇贫困家庭失智失能老人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古邵镇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持续、快速、健康推进,截止2011年月日,全镇有名享受到各类优惠政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政府主导,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了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古邵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在村、社区层面以村委会干部、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和管理工作。基本建立了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组织在政府、工作在镇、落实在村居”的运行机制,镇、部门、社区(村)职责明确、三级联动,并把该项工作的组织程度、实际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立足多元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在财政投入上,2008年,镇党委、政府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民心工程之一,投资万元,新建了高标准敬老院。敬老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床位数达张,入住集中供养对象余人,集中供养率 %。2010年,再次投入 余万元资金,完善了绿化、硬化、亮化、假山等基础设施,配备了暖气等服务设施。敬老院日常经费由财政列支,及时、足额拨付,逐年递增,目前标准每人每月达元,保证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营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稳

步提高。

在社会化投入上,镇党委、政府,慈善基金分会、镇民政办多次利用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募集养老敬老基金座谈会,2008年以来,先后募集资金、物品等折价达万元以上。另外,部分企业、民营企业主经常进行自发行捐赠,先后捐赠太阳能、食用油、衣被等物价值达万元以上。

在上级资金扶助上,积极协调、争取。先后争取市、区民政局扶持资金万元,争取市彩票公益金万元,为敬老院基础设施改善和老人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各社区、村积极加大投入,建立社区、村 “老年之家”

处,全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以上。

三、立足社会参与,拓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层面

镇党委、政府积极号召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开展多元化服务。镇卫生院从便于老年人就近就诊要求出发,合理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开通了“绿色就诊通道”。对敬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定期免费体检服务2010以来,已开展免费体检活动次。镇团委将敬老院其作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已开展活动次人参加。镇妇联也定期组织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同时,我们大力倡导社会互助,组成志愿者队伍与老年人结成服务对子,为困难老人提供相对简易的常规

性服务,切实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四、立足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 在居家养老层面,由镇民政办会同各工作点、村定期召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落实对辖区内需求老年人调查摸底,并适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进行审批,入户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评估。在集中供养层面,以镇敬老院为龙头,以社区老人之家为依托,实施机构负责人责任制,落实投入、管理、宣传等责任,年终由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居家养老、集中供养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及奖励。有效提升了干部及服务队伍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小孩)的家庭模式逐渐增多,居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四二一”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负担过重。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各级的要求部署,全力推进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筹措资金,进一步提升镇敬老院标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高标准的养老示范基地。

二是整合资源,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养老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逐步建立新的社会养老模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把家政、养老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社会养老工作服务。依托社区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一些有爱心、懂服务的社会义工,开展无偿居家养老服务,向社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日托、就餐、医护、娱乐等服务。三是围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养老模式,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缓解社会养老工作的压力。四是弘扬美德,形成尊老的良好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谴责歧视、虐待老人的行为,努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舆论氛围,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力争实现养老服务发展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养老服务投资由公办向“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多元投资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城乡“三无”老人群体向全体老年人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单一机构养老向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转变。

2.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二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最早提出智慧养老,提倡以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为介质,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2015年1月,我国首家智慧养老研究所成立;同年5月,首个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获批。智慧居家养老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迅速,多个城市在已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上,整合养老资源,充分利用养老智能终端系统,基本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化养老模式。截至2015年底,辽宁全省人口总数为4246.1万,辽宁省户籍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达到879万,同比增长5.0%,辽宁老年人口占比达20.6%,与全国相比高4.5个百分点。创新阶段需要全体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它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工程,是创新形势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改善民生也有重要意义。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来说,在“十二五”期间传统居家养老初见成效,但智慧养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成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新课题。

二、辽宁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1. 银发数字鸿沟的屏障。

年龄是衡量老年群体的关键性指标,辽宁省目前进入老年群体的分别为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人群,他们集中年龄为60-80岁之间,文化水平不高,多数是企业退休或下岗群体。他们对现代科技比较抵触,形成信息数字认知障碍,他们疏离智慧养老媒介——即网络和网络终端设备,导致最终获取信息能力较差,这种情况被称为银色数字鸿沟。如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多为老年机,以拨打和接听功能为主,处于非智能化阶段,他们不会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订餐、网络购物、网络旅游、网络交友、网络学习、网络求救等多样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使用。

2. 智慧养老服务认知模糊。

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通过智能化科技平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它可以根据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快捷服务模式,并非全部是网络产品的普及。目前,辽宁省在前十年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已经建立针对空巢和高龄老人的养老服务一键通呼叫平台,但老年人认为只是一种形式,中看不中用,缺乏有效的使用和后期监督,使服务使用者与服务产品有认知差距,结果没有促进平台的普及,还误导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认知。

3. 购买服务的需求和能力有限。

“十三五”开年阶段,由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处于低迷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群,微薄的养老金只能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保健,每月可支配收入有限,形成几类养老需求群体:一是只想维持基本老年生活,有钱只想存在银行,不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群,但支付水平有限。三是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愿意支付,但找不到适合的产品。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低不能有效促进智慧养老产品的全面开发。

4. 居家养老服务员缺乏专业综合服务能力。

智慧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服务员,他们除了具有老年人医疗护理、心理疏导、营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复合型人才。辽宁省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从业人员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不符合智慧养老服务的用人标准。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员与居家老人配比不足,居家养老服务员匮乏,大部分以家庭雇佣的生活保姆为主,使居家养老服务失去提供服务主体。按照这种情况,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时缺乏人力保障,降低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5. 智慧平台落后,第三方尚未介入。

辽宁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已经基本实现老年人在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用”的常态,针对孤寡、低保和高龄独居老人建立一键通服务平台,实现有效监控,但针对群体和需求有限。社区无法掌控社区全部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档案、日常生活需求和养老意愿,信息处理能力较差及智能化手段落后,缺乏第三方的有效介入,导致智慧平台研制开发、利用反馈、服务能力都达不到智能化养老的需求。

6. 政府缺乏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目前辽宁省也在全面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养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但都是政策语言性描述为主,缺乏政策的倾斜和实践,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未建立起智慧养老实践的标准制度。由于政策滞后导致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养老服务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缺乏对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研制和重视,第三方只注重眼前效益,追求保健品利润,和产品开发与销售,忽视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老年人生活提升的重要意义,政府投入智慧巨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量薄弱,导致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停止不前。

三、辽宁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 实现智慧居家养老的产品简易化,开发多样化智能产品。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产品设计首先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真实需求,设计时要突出产品的方便性、简单性、可操作性,如智能化服务平台、智能家居设备。同时,针对现代老人精神慰藉缺乏问题设计交流性软件和产品,例如智能机器娃娃、旅游交友平台等。对于引发数字鸿沟,社区应积极开办老年人信息技术讲堂和短期老年大学信息培训班,通过培训能更充分地利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产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 普及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养老资源与需求智能化对接。

以社区为宣传主体,普及现代智慧养老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交流了解老年人的智慧化养老需求,建立社区内老年人“大数据库”的信息档案,建立智慧居家养老资源库,利用计算机系统有效分析老年需求和养老资源,主动并有的放矢提供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居家养老资源统筹规划的智能管理。

3. 政府投入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设立专项基金。

养老产业属于政府公共福利建设的工作重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初期,为了更好地扶持和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整合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智慧居家服务终端平台技术开发、维护和宣传,鼓励信息惠民工程进社区。当服务体系步入正轨后,形成政府、家庭和老年人共同配合出资建设和发展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

4. 培养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技能人才。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招聘人才进入社区,对懂得保健照护、心理疏导的老年人进行信息培训,短期内快速提升社区内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实现老年事业老年管的互助形式;结合高校资源,征集智慧养老服务志愿者,实现灵活管理;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第三方专业队伍加入,实现智慧居家养老市场化。

5. 政府设定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和监督。

3.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三

x月下旬至xx月上旬,市人大调研组,赴xx县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实地察看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情况。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调研xx县、xx区农村敬老院管理和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生活起居情况,详细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委托xx县人大常委会进行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养老基本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户籍人口xxx.xx万人,其中:xx周岁以上老人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x%;xx岁以上老人x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xxx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xxx家,民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xx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xxx家,共拥有养老床位xxxxx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xx.x张。

(一)养老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市政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编制了《xx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市养老服务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将养老服务机构布局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专业规划的养老设施用地需求。健全完善养老机构补贴制度,对在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竞买土地新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x.xx-x.xx万元的补贴;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给予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补助。深化农村敬老院改革,把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工资报酬和管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日常运转。

(二)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养老资金x.x亿元,福彩公益金投入x.xx亿元。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拨付资金xxxx余万元,对全市xx家农村敬老院实施提档升级和消防设施改造。强化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经费保障,发放运营补贴资金xxxx.x万元,将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x.x万元(原标准x.xx万元),较原有标准提高xxx%。落实高龄津贴和特困供养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高龄津贴普惠制度,累计发放高龄津贴xxxx余万元。xx县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多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注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xx场次,培训从业人员xxx人次。加快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建设,建成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智慧化养老试点建设工作,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xx县xx镇xx社区被评为省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项目。着力提升养老机构建设质量,全市现有三星级养老机构xx家、四星级养老机构x家。注重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全市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xxxxx张,占比为xx.x%,家庭医生签约老人xx.x万,为xx.x万xx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管理,xx.x万xx岁以上老人进行医养服务指导。不断加大对失能五保老人的服务保障力度,提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我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xxxx人,集中供养率达到xx.x%。

(四)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xxx家,配套床位xxxxx张,配备管理服务人员xxxx人,购置活动器材和设施xx套。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xx家,床位xxxxx张。居家养老模式稳步推进,已建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x所,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xx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xx所,开通xxxxx“养老服务热线”,xx小时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集合示范单位xx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xx家设置老年病区和老年病科,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为xx.xx%,xx区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仅为xx.xx%。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方米,尚缺xxxx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4.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四

近年来,区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业列为大健康养老产业和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XXX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XX.XX张。完善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发展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对养老机构在土地保障、基础设备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执行民用价格。通过积极向区民政厅、区财政厅申请建设和运营补贴,降低民办养老机构运营成本。

市还多方筹资,推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与发展。据统计,XXXX年-XXXX年,中央、区和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资金XXXXX.XX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资金逐年提高投入,XXXX年投入XXXX.XX万元,XXXX年投入XXXX.XX万元,XXXX年上半年已投入XXXX.XX万元。XXXX年,中央财政拨付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补助资金XXXX万元,有力推动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市民政局将“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落到实处,出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办法,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验收标准和服务评价标准,分区分级按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优化运营管理。通过给予项目业主每平方米XXXX元-XXXX元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每年度X万元-XX万元运营补贴等措施,强力推动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时,要求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作为住宅的公共服务配套用房,由开发建设单位无偿提供,权属归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所有,民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由街道办事处委托专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使用并负责维修、养护。目前,已完成XX个新建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任务。

此外,市还以养老项目为依托,持续实施养老服务示范工程,先后投入各类资金X.X亿元加强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养老机构规模。

精准施策 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营

市民政局以“对标达标,创新争优”为工作目标,对照养老院服务质量XXX项指标进行评估,建立问题清单,创新机制,由X家具有法人资格、管理规范的县级福利院管理多家乡镇敬老院,促进乡镇敬老院的规范管理。

同时,有针对性地督促指导养老机构做好整改,全面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原则,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评估制度,按照区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办法,已对X家养老机构实行星级评定分类和管理,对星级等级高、收住失能老人多的养老机构给予更多运营补贴。鼓励更多养老机构参与星级评定,将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结果与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挂钩,鼓励养老机构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对收住轻度失能以上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每人每月给予XX元-XXX元不等运营补贴。

整合资源 促进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市民政局积极统筹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实现以医助养、以养促医。目前已有XX家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及健康管理服务。以“分类服务、按需服务”为原则,把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集家庭医疗、护理、保健、生活方式干预、功能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便捷的全程医养服务,协助老年人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针对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而社区现有养老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充分利用养老机构资源,为生活不能自理和家中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为周边社区身体健康的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康复理疗服务。提倡养老机构利用专业优势拓展居家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服务,形成“全托+日托+居家上门服务”全方位综合性养老服务。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嵌入社区养老机构。利用基层医疗机构在康复指导、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等方面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相结合的服务,解决了“养老的地方不看病,看病的地方不养老”的服务功能单一问题。

通过政府机关、养老机构、小区无偿提供养老服务用房、旧楼改造等方式,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今年打造了XX社区、XX路(福利院)社区、长青老龄活动中心等XX个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满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养老服务需求。

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五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6.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六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老年人工作不断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将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8.8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42%,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13.26%高出5.1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5.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1%,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8.87%高出3.4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该国家或地区便被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区的这两项标准则分别比国际通行标准高出了8.42%和5.21%。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建成4所中心敬老院、1所福利院和街道老年公寓、1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5个“星光老年之家”,集中供养857名农村五保老人,“三无”老人122名,寄养老人71人(市管和市开发区管的寄养老人老人除外);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有1791名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享受此项服务。机构养老和养老服务 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我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的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赞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机构建设,优化集中供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中供养“硬环境”。全区现有的中心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共有养老床位1290张。今年正在继续加大机构建设力度,重点放在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张;对区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通过健全功能、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升级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总数将达200张以上。同时##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也正投入建设中,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善集中供养“软环境”。统一编制《##区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规范敬老院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等,实现民主管理;落实敬老院安全管理各项措施,保障院内老人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加强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五保供养质量。三是加强老人审核,扩大集中供养受益面,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目前我区农村和“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是98%和96.7%。农村“五保”老人进敬老院供养,不宜入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实行户院挂钩形式供养;城区户口需要供养且符合条件的“三无”老人由市福利院供养,其他有条件的老人可进市福利中心、社会办敬老院及社会办的市管、市开发区管的福利机构供养。2.探索居家养老,提供多方服务。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在已建成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今年正在重点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改造提升,建成集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又具有同时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午餐、午休、康健、活动、上门照护服务功能的城乡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0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臵棋牌室、多功能厅(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日托、食堂等必需的功能设施,因地制宜设臵服务项目,提供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各类服务。二是扩大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在原有7个平原乡镇开展的基础上,将安福、康乐等6个乡镇(不包括山区村)85周岁以上的老人列入我区第二批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乡镇,力争全区享受服务的城乡困难独居老人达到2000户以上。为他们提供保洁、精神慰藉、联络沟通等服务。三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库建设,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协管员对所有享受服务的对象定期进行逐户走访、核查,确保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得到帮助。

3.实施困难救助,保障基本生活。一是在低保、边缘等救助方面,对困难老人给予适当倾斜。全区农村低保对象6618人,老年人占4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可以叠加享受低保;农村边缘困难群众6074人,老年人占31%,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中老年人比例也达到近一半,困难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困难老人住房难问 3 题。到2011年底,已解决了964个农村困难户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将再解决安居工程300户。三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力争全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困难老人以及85周岁以上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补贴,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摸底调查之中。

4.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发挥社区、村的服务功能,积极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解决老年人精神贫瘠问题。一是全区建有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95家,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康健等活动场所。新增的60家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也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在农村建有老年大学分校及老年电大教学点70个,在校学员人数2100余人。三是组建老年体协、老年文艺团队、体育团队等800个,参加人数近2万人,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四是制发老年优待证116627人次,办证率达99%以上,让老年人在商业、交通、水电、通讯、邮政等行业中享受到优质、优惠、优先的服务和照顾。五是积极开展老年维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区人口结构变化发展,出现了大量的“421”家庭,即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日渐加剧。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成为当前摆在政府、社会和家庭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和“空巢独居”的特点,这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带 来了巨大压力,对我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也给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机构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涉及面广、部门较多,目前养老服务工作各自为政,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主要还局限在民政部门。虽然区有老龄委,在乡镇(街道)有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和社区普遍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初步形成了基层老年人工作网络,但是由于在区、乡镇(街道)缺少强有力的养老服务领导力量,加上专职人员少,以及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基础工作未能理顺,各级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不足,经费保障困难。一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不足,目前仅靠福彩金支撑,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约束了覆盖面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及运行经费的不足,已影响到更好地运作和巩固。二是未建有区级老年活动中心,而周边县市基本均建有县市级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全区现有养老机构勉强能够维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按省里规定3%的老年人进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推算,我区现有福利机构总体规模、功能品位、服务保障等已远远未能达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区范围尚且空白,主要是因投入大,回报迟缓,目前尚未出现不图回报而热衷于养老事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而且由于 政府财政困难,相关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滞后等问题,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引导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四是老龄工作经费不足,老龄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虽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仅有5万元,与老年人口人均2元(即18万)的最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资金也仅靠省里补助的每家1万元,地方配套困难,很难建起具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场所,更谈不上维持具有一定质量的正常运行。

3.场所规划缺陷,养老用房短缺。在当前工作中,在小区建设规划时没有前瞻性,对用于养老服务场所往往考虑不多,导致用于为老服务的场所、基础设施不足是很普遍的。首先我区所属的城市社区大多在老城区,特别许多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公益用房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等需求。由于社区经费困难问题,个别社区还存在着将原本可用于公益用房的场所进行出租的现象。二是许多新建的小区,因开发商利益驱动,可用于为老服务公益用房预留的设施严重不足,只有物管用房,如果有房屋多余,也不肯用于为老服务用房,往往商业寻租或出售。如柳湖花园等小区。三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没有给养老机构建设预留场地,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4、保障水平不高,解决存在困难。自从实行新农保、新农合以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新农保和新农合障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一些大病支出问题 较为突出。目前,由于区级财政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等需求,子女晚辈培养负担也仍牵涉和影响着许多困难老人的生活,2011年我区贫困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只能解决家庭基本温饱问题,低收入成为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的头号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98%以上的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所以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模式,因此做好居家养老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设计规划。按省、市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市、区一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领导小组,并按“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要求设臵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在审批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能合理安排,给养老服务留足一定的空间,省里规定是新建小区每百户要规划15至20平方米用于养老服务。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工作开展。经费是困扰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大市、区财政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加强敬老院、福利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公寓建设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增加投入;三是增强困难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救助标准;四是拓展老年人活动平台,新建区、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生活,并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

3.加快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模式。一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民政、残联、劳动、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区域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等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建立乡镇、村(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建有敬老院的乡镇、街道原则上都要建设1所以上以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敬老院提档改造,向社会开放,转变运作方式,鼓励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和非营性性养老服务机构连锁运营模式,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同时,积极为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引导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出台和贯彻用地、税费优惠减免、资金补助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四是探索建立“老人互助食堂”,老人只要花少量的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解决老人的用餐困难问题。4.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对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探索有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积极倡导和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善助老、志愿者结对服务、邻里互助等,探索义工服务新途径,形成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7.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篇七

人口老龄化巳经悄然向我们走来,昔日自然条件下已沿袭了千百年赡养老人的传统模式,在商品经济社会残酷竞争的冲击下,变成了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就XX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对策进行了初步调研,认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是提升养老福利服务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XX县总人口112122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7411人,占总人口的15.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3%。目前XX县有一家中心敬老院(法人事业单位),设置床位320张,两家小规模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共设置床位50张。2000年以前各乡镇设置的敬老院,因基础设施普遍简陋,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近年来,XX县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XX县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集中供养事业的发展,满足了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需求。2009年5月在云和镇新华社区进行了居家养老为模式的试点工作,2009年底覆盖到其它5个社区,这为老年人提供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008—2010年全面启动农村老年福利“星光计划”,目前已完成51个“星光老年之家” 创建工作。通过创建,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所、图书阅览、棋牌等休闲娱乐设施。

二、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人口高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引发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机构欠缺之间形成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解决和落实老有所养的问题。目前,XX县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对形势认识不清,养老服务意识淡薄。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情况下,人们对悄然而至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事业缺乏合理性规划、投入不足、宣传不够到位。老龄工作机构人员不足,经费欠缺。从目前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养老服务机构少,覆盖面狭窄。长期以来,XX县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养老服务覆盖面较为狭窄。再过一二十年,50年代、6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种被称为“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让人们焦虑的是,多数子女有“全方位”奉养老人之心,但无日日伴其左右之力。独居、空巢、高龄、无人照料的老人将成为主流,养老形势非常严峻。另外,XX县目前还没有一家针对高龄、残疾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专业服务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病医疗机构。高龄、病残老年人看病难,护理照料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服务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欠缺。专业的、职业的、上档次的养老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除县中心敬老院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有为数不多的经过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外,其它的养老机构都缺乏

专业护理人员。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部分来源于外地民工,部分是由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义工等临时性护理人员。这些人员没有老年服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多也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务而已,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经济社会新格局、时代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破解难题,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广泛动员,切实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要根据《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认真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力争将符合参保人员都纳入保险,实现“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党的十七大把“基本养老”作为加速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这是对养老事业提出的重大目标和工作要求。因此,在大力推进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为模式和创建“星光老年之家”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提升敬老院的服务功能,推进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转

型,满足部分自费寄养型老人的需求。二是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速度,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满足家庭条件好(较好),但子女无时间照顾的自费寄养老人的需求。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三)健全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把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负责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等。二是乡(镇)建立相应的组织,由各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明确职责,把该项工作的组织情况、实际绩效等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实。

(四)创新载体,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进程。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延伸与更新,是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支持和帮助集中精力开展为老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巩固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组织实施创建敬老爱老模范村居(社区)、敬老爱老模范家庭等多种形式,为实施居家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社区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设施不断完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五)政府主导,搭建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政发

[2008]72号)精神,制订出台县级《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细化地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等扶持政府,全面提升我县养老服务水平。一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已有和今后符合建设标准且运营规范、合法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政府应根据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的床位数和运营补贴。二要落实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使用税。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

(六)建好队伍,规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养老护理行业发展,是老龄化社会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建立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护理队伍。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各类养老机构护理员、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七)保障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坚持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内容。由县人大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检查老龄工作的落实情况;司法部门应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下基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二是有力落实老年人优待措施。按规定及时核发《老年优待证》,落实城市公交、公园等公共场所优惠政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服

务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优先给予老年人挂号、就诊、划价、缴费、化验、检查、取药、住院等服务。三是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加强老年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举办“老年文体艺术周”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8.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八

宁波市委市政府在经过一系列调研之后,印发了《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10分钟养老服务圈”

根据宁波老年人口的分布,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按照2020年百名老年人拥有5张机构养老床位要求,《意见》要求编制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城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布局规划,对机构养老设施、社区居家养老网点进行规划布局。

重点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布局,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乡社区,推进“10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加强护养型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规划,着力完善各城区养老机构布局,满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行居家养老,5%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实行社区帮扶养老,5%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照护养老的需求。即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家庭自助养老、社区帮扶、机构照护“9055”目标。

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

《意见》指出今后将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老年服务专业。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就业。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实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使养老机构负责人资质培训率达到90%以上,养老护理员岗位培训率达到80%以上。把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

实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对公办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不同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250元的特殊岗位津贴,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所需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和县(市、区)承担。

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有补贴

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政府给予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参照当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费用补助标准执行。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补贴由当地民政部门支付给相应的养老服务机构;居家接受服务的,养老服务补贴由当地民政部门支付给为其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补助不重复享受。各县(市、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将政府养老服务补贴范围扩大到中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以及高龄老人等。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具体实施办法。

政策扶持、土地供应、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养老服务机构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予以减免照顾。金融机构要支持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在符合市场原则的前提下,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积极提供融资便利,并提供优惠利率。对经论证前景好、规模大、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其中,用水、用电、用气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养老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维护费标准按不高于当地居民用户主终端基本维护费标准的50%收取。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税费优惠,按照省、市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有关政策执行。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

符合条件按新增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20000元补助。新增床位20张以上、符合有关部门规定资质条件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房新建的,按新增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20000元补助,分四年按比例到位;改造或租用用房且租期五年以上的,按新增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10000元补助,分五年按比例到位。对新增床位20张以上、经工商登记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房新建的,按新增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10000元补助,分四年按比例到位;改造或租用用房且租期五年以上的,按新增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补助,分五年按比例到位。以上补助经费,由县(市、区)两级按比例承担,具体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研究明确。

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

经各级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收住本市户籍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实际收住人数给予日常运营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补助资金由市和县(市、区)财政承担。

9.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九

近年来,市民政局立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打造祥和安定、殷实富足的幸福宜都积极创造条件。

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示范作用发挥明显

为充分发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管理服务水平来促使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发挥其在养老服务行业中的引领效应。近年来,累计投资960余万元对市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建两栋院民住宿楼,一栋综合服务楼,对院民食堂进行了改造,市社会福利院总建筑面积达8697.2平方米,院容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我们在农村福利院大力开展提档升级活动,今年

对王家畈乡、姚家店镇和五眼泉镇等九个乡镇的农村福利院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改造。我市潘家湾乡福利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高坝洲镇福利院荣获“湖北省模范福利院”称号。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促本地服务提升。围绕知足感恩、爱国爱院、遵纪守法、勤俭自强、互帮互助等方面在全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中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以文化氛围提升来促管理效能提升。

我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已初步形成城市福利院规模化发展、农村福利院特色化发展的态势,现有城市福利院2家,床位310张,农村福利院15家,床位1722张,共为1237名老人提供养护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

二、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稳步发展

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支撑,采取积极扶持,优化服务,重点培育、严格监管的措施来稳步推进。一是完善服务措施,提供贴心服务。定期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业务辅导、形势宣讲、客户推荐、组织参观等服务,增强投资者发展养老福利机构的信心,降低投资者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风险。二是落实监管责任,规范运营机制。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安全检查,发放安全服务记录本,制作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书;不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管理人员碰头会,及时传达各级文件精神,严格要求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规范化运营,切实做到对院民负责,对投资者负责。

我市现有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四家,总计床位210张。今年我们重点培育了一家投资500余万元,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床位100张的民办养老院。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凸显

城市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聚集地,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区的发展。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了整合多方资源,着力完善服务流程的方式扶助和引导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是整合社区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等资源,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门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购、助洁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使老年人走进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交流、健身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二是通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系网络,设立服务对象台账,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公开服务申请流程,制作服务工作日志,明确服务价格,统一服务标识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

全方位的跟踪,确保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我市有三个城市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四、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以中心户为依托,充分尊重农村老年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在中心内设立阅览室、科普知识长廊、饮食生活、健身娱乐等四大功能区,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等活动。

10.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十

为加快推进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7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少雄率省人大内司委调研组赴省民政厅调研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明全首先汇报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国家和我省养老服务政策创制、我省开展养老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等,并结合《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详细的介绍了我省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通过实施“安享工程”、“安居工程”、“安康工程”、“安养工程”、“安心工程”,建立起“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以达到在201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营高效、服务专业,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符合我省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

人大代表刘旭晴就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王少雄副主任在总结讲话中,首先肯定了民政厅对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工作到位,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强调了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保障体系与和谐社会建立的需要。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对今后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表示省人大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11.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篇十一

国办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内涵和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本建设规划仅着眼于构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制定本地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盘活存量,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二)建设任务。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

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

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鼓励研发养老护理专业设备、辅具,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

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三)建设方式。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通过设备和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

会养老服务能力。

(四)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五)资金筹措。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中央设立专项补助投资,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龄人口规模等,积极支持地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重点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养护机构设施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实抓好。各地要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

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制度。

(四)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研究制定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好有关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开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完善培训政策和方法,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

(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研发。

上一篇:大一奖学金个人总结下一篇: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