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2024-10-02

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通用9篇)

1.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篇一

[大学生社区实习年终工作总结] 实习时间:xx 年x 月x 日 实习地点:城阳后田社区 实习单位和部门: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6级全体在校本科生,大学生社区实习年终工作总结。实习目的:此次实习主要希望通过参观城阳后田社区新农村建设发展成就,让同学们了解在新政策,新环境,新条件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艰难发展过程;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组织变革中遇到的阻力以及更好的解决这些阻力的有效办法;明白政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管理工作的技巧,使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所用有效合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习内容:(一 参观社区物质文化建设 我们是集体乘车去的后田社区。车一到区,我们全都看的目瞪口呆,这是农村吗? 大家都禁不住惊叹的喊了出来。漂亮的花园小区,整洁舒适的楼房,静谧安逸的环境,幼儿园,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亭,廊,花草树木整齐而干净,各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市级标准的免费幼儿园,小学让我们垂涎三尺;高大挺拔,气魄宏伟的文化中心让我们艳羡不已。我想,这就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真正的领军人物了 单从表面上看,我们只能看到一些不全面的物质性的东西,比如酒店,道路,老年活动室,健身房等真实的表象,当你深入了解时,就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不光是优秀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的优惠政策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更会深深的吸引你。了解后田社区的发展,那不是简单的像建一栋楼房那样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体系。要有强大的资金积累和雷厉风行,实干的管理者与博学多才的领导者,工作总结《大学生社区实习年终工作总结》。看看后田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一个个数字都那样触目惊心,那样虚幻而又真实。从出了名的贫困村到今天新农村建设的楷模,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后田村史,我们更是难以想象它成长并发展壮大的艰辛。1977年后田全村的经济状况着实让我们跌破眼镜,一组组数字让我们不寒而栗。人均纯收入270元,人均日工值0.5元,人均年分配现金12元,摩托车0辆,电视机0台,拖拉机4辆,收割机1辆,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总共12人。然而今天呢? 只要家里有四间平房的现在都可以分到2套80㎡的楼房;并且基本上做到了家家有车,整体生活水平在小康以上。后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其强大的财力支持就是我们的海都集团。经办公室主任介绍,从1990年开始到xx 年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原始积累期。那时地贫水少,农业发展水平相当落后,道路崎岖且泥泞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于是最初的起步就是修路。村里干部很下力气,没有钱,自家筹,并且外出考察取经,筹款上项目,两年时间使生产总值翻两番,从1995年开始走上正规发展之路。经过划区吸引外资投资,为社区发展掘得第一桶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园林绿化,成立园林绿化公司,既绿化本区又可以增加收入。1998年到xx 年集体企业改制,实行股份量化,私人经营,这既充分调动了农民及企业老板的积极性,又为社区经济发展添了光辉的一笔。(二 听报告,深入了解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 社区的办公室吴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后田社区建设的一系列过程,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成果显著,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硕果累累。从xx 年开始全村实行城区规划,由小城区向大城区逐步发展。建成文化广场和文化中心,供居民休闲,娱乐,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为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定期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并且组织户代表走遍全国革命老区,走出国门,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去旅游考察,使他们能珍惜今天的富裕生活,不忘革命创业的艰辛,努力去开阔眼界,和国际接轨。

2.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篇二

1 大学生社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社区人文氛围, 它不仅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还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 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尤其是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绪,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延伸。

(二) 大学生社区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 由于各种原因, 安全事故在高校学生社区频频发生, 甚至发生伤亡事故。所以, 在大学生社区内不仅要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更要普及安全常识、防火防盗等教育。

(三) 大学生社区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社区相对教室而言, 氛围轻松, 同学关系密切, 学生在此朝夕相处, 相互交流, 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表现、思想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乃至情感需求、心理隐私都会在这里真实地显现。因此, 深入大学生社区是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的有利途径。只有准确的掌握学生情况,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四) 大学生社区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活较多的时间是在社区中活动, 学生日常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社会认知等无一不在宿舍中进行, 因此, 在大学生社区加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有益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有益于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2 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 认识存在偏差, 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普遍存在片面, 不能充分认识大学生社区的重要性, 只是简单的把大学生社区理解为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 把大学生社区建设局限于硬件环境的改善, 没有把大学生社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来看待。在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往往只注重社区硬件和社会化的投入, 忽视了软件和文化建设。

(二) 多头管理, 育人队伍力量不足

大学生社区管理主体通常分为后勤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类管理主体, 由于文化水平、服务理念各不相同, 造成多头管理, 条块分割。首先, 后勤管理社会化, 功能单一。目前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往往社会化, 将大学生社区外包于物业公司, 宿舍管理人员大多为退休工人或临时工, 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宿舍楼内的物业管理和安全防范, 无法把握学生多样化的思想行为状态, 管理方式简单, 服务意识淡薄。其次, 学生工作进社区流于形式, 教育不到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仅局限于到学生生活园区走走看看, 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进驻宿舍, 更没有为大学生社区配备专门的学生社区辅导员, 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不足, 人力资源偏少, 尚未形成大学生社区工作的常态化和思想化。第三, 学生干部自我管理重事轻人。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 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管理队伍力量的不足, 但是由于学生干部身份的原因, 管理内容多局限为对宿舍卫生和安全的检查,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交流的较少。

3 加强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提高社区活动层次

营造学生良好的生活环境, 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基础。应着手从硬件环境和软件两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居住环境, 加大学生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标准高、整洁、安全的学生社区设施, 积极为学生创造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其次, 应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通过学生活动室、宣传栏、多功能娱乐厅、运动场等提升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层次, 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二) 统一管理, 优化社区教育管理队伍

加强对学生社区工作的领导力度,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机构, 统一管理, 统一思想, 消除多头管理带来的弊端。应将政治素质高, 思想作风良好, 组织管理能力强, 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选派进学生社区, 切实提高大学生社区管理队伍的工作水平。此外, 还应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在学生中选聘一些乐于奉献、责任心强, 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干部组成大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 承担寝室长、楼层长等职责。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不仅承担一定的社区管理、检查监督工作, 同时还承担为学生服务、反映学生意见、活动组织等工作。

(三) 完善考评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将学生在大学生社区的表现纳入思想品德考核体系, 不断完善考评制度, 加大对学生在社区的日常行为表现的考评力度, 将学生在社区内的行为表现作为评奖评优、入党考察的重要条件, 增强社区考核的导向作用。同时, 大学生社区内部加强日常管理, 形成激励机制。大学生社区实行社区辅导员负责制、楼长负责制、层长负责制度, 进行片区管理, 开展楼与楼、层与层之间的寝室内务、文化建设、文明行为、示范寝室数量等评比活动。根据实际表现, 结合考核制度, 评选优秀楼层、星级楼宇、特色楼宇、特色楼层、优秀层长、优秀楼长等。

(四) 引党团工作进社区, 借以激情励志

为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生活园区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体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引领作用, 需要把党建工作引进大学生社区, 让学生党员在学生生活社区的学习、生活中以出色的工作影响人, 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人, 以崇高的威信凝聚人, 以优异的品格吸引人, 借以激情励志和规范学生行为。为此, 应将党团建设进社区, 以片为单位或以楼为单位组建党员工作站, 负责联络、组织工作, 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履行党的宗旨, 加强党性锻炼, 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 加强对入党积极份子的培养、指导和考察。同时, 党组织带动团组织, 利用宣传、活动等方式, 开展为学生丰富多彩、陶冶情操、锻炼学生能力的活动, 更好地组织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提升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时长江、徐续卿.论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

[2]王良忠, 刘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3) .

[3]徐大军.探索学生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 2005, (10) .

[4]高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区[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3.透视京城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篇三

“考试结束,可以暂时松口气了!”2009年6月19日,参加完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工作者面试的小王如释重负。她感觉发挥得还可以,但能否录用还要看考试结果。

6月6日,小王与首都高校8543名考生一起走进考场,参加了由北京市统一组织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考试。像这种通过统一招考的方式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情况,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据了解,此次招聘,北京市提供260。个社区岗位,共有16190人报名,8544人参加考试。除部分村官考生外,考生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其中包括115名博士生。

政策比照村官

2009年5月1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2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公告》,备受关注的大学生社区就业首批招聘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9年至2011年,北京将选聘5000名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工作,据悉,2009年第一批录用的毕业生将主要安排在全市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示范点单位,主要从事党团建设、楼宇维护等工作。

本次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选聘政策与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相似。比如,毕业生与各区县有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服务协议。协议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或进入人才市场自由择业。协议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社区工作满两年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协议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薪酬方面,每人每年大约3.4万元,略低于村官的水平。

对非北京生源的毕业生而言,有一条政策显得尤为吸引人: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按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的有关规定与程序,报北京市人事局批准后,档案、户口转至工作区县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在留京指标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着实让毕业生不忍错过。

就业权宜之计?

今年北京市有2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比去年增加14000人,创历史新高。北京市启动大学生社区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从应届生中选聘社区工作者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益之计。

对此,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绝非追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出台的权宜之计,而是近年来首都社会建设如火如荼局面的一个缩影。”

宋贵伦介绍,早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此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就是北京市在社区层面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而启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根据2009年1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消息,截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695万人。作为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载体,社区承载的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且人口构成复杂,由此导致的管理和服务难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已经成为政府在城市设立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融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文化、社区稳定等各项工作于一体,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北京市现有社区工作队伍不能够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迫切。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有2500多个社区,但在此之前全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仅占29.12%,50岁以上的占30%;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9.8%,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2.4%;从事社区工作前已从原工作岗位离退休的占24.1%,下岗待业人员占52.1%。总体而言,社区现有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工作方式偏于传统,与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和社区建设所需人才存在较大差距,而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知识能力恰好可以补偿传统社区工作者的不足。

一方面广大社区急需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之困,如何为待“娶”的社区与“待字闺中”的大学生牵上线、搭上桥?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

正如宋贵伦所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高校毕业生进入社区工作,既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趋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化大学生就业困难之‘危’,为加快推进首都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之‘机’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社区喜忧并存

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进社区工作已经结束,经过激烈角逐,2600名考生获聘社区工作者职位。社区上下一片欢喜,翘首以盼即将到来的大学生。

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连红表示:“大学生们充满朝气,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他们的到来,不仅能为社区工作注入活力,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也会给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带来竞争和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据了解,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通过“华清园”校街合作项目,吸纳了不少社工专业大学生。在社区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到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社区面貌也为之一变。

谈及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期望,宋贵伦指出,大学生进社区一方面能够较好地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使社区工作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结合,创新社区服务方式,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改进社区管理方法,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需求和爱好,大学生在与社区白领、知识分子的沟通中有优势,可以方便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此外,大学生年轻,活跃,可以为社区的管理增添活力。

欣喜之余,社区居民们也产生了一丝担忧:这些“天之骄子”能否留下来,真正扎根社区?事实上,这也是不少基层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

此次招聘考试或多或少证实了人们的担忧。记者注意到,北京市选聘社区工作者考试,总共16190人报名,但实际参加考试的只有8544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犹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不少太学生把社区工作当成“跳板”,一旦有合适机会,他们便会选择“跳槽”。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跳槽”思想,一方面是一些陈腐的观念在作祟,他们对社区工作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去社区“就代表能力差”“是低就了”,甚至有自卑情绪;另一方面,社区工作待遇一般,工作琐碎,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的主要顾虑所在。

实际上,社区工作很有发展前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职业,待遇也不错。以美国为例,全职社工一般每周工作40小,时,社工的人均年收入为3.8万美元。目前,社工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福利保障尚不健全,但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在采访中表示,“社工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职业,有利于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社区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和地方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纷纷出台各种利好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到社区工作中。以北京为例,除了前面提到的政策外,“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实行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从合同期开始计算工龄。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职务、职称晋升,社区工作者都有增长和提高机制……他们有知识、有经验,又年轻,将来肯定会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重要来源。广大毕业生尽可以放心。”宋贵伦如是说。

小小天地大有可为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进入社区工作同样颇富价值。刚参加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考试的人大学生杨静告诉记者,“如今就业形势严峻,担任社区工作者比较稳定,还可以解决北京户口,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事实上,持这种想法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在严峻的形势下,既能落户而又稳定的社区工作者一职,很受大学生青睐。

不仅如此,社区工作还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有知识、有想法,但其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相对匮乏,从事社区工作正是踏入社会、磨砺充实的有力一步。通过每日与居民百姓打交道,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基层状况,又能够锻炼和增强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有利于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同时,细碎、繁琐的工作也能够磨炼人的耐性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学”应该“致用”,也只有“致用”才能检验出“学”的价值。社区工作者为太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从事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社区法律服务方面大展身手,熟谙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在社区心理咨询等方面一显神通,而大学生普遍娴熟的计算机技术和较高的英语水平也将有效地用在“刀刃”上。

事实上,着眼社会均衡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并鼓励广大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时语重心长地说,对青年学生而言,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已在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工作两年多的大学毕业生吴扬以“过来人”身份向记者表示,“社区小小天地,大有可为!”他坦言,面对社区各种各样的情况,不同的居民和单位,要做好社区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两年来,在认真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他学会了怎样与不同人打交道,如何处理一些复杂情况,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进步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支持与认可,现在干起工作来更带劲儿了。

墨子有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昊扬的事例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大学生能否有所作为,关键在于“为”与“不为”。政策如何执行?

完成选聘工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优势,促进政策执行才是关键。

对决策者而言,首先应该着力做好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为大学生担任社区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如社区工作者的工资薪酬、保险缴纳、医疗服务、未来出路等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应该说北京市在这方面还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早在2008年9月25日,北京残奥会结束仅一周时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便公布了《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对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待遇、管理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政策明确,保障有力,各项配套措施也较为完备。而对于太学生社区工作者未来的出路,按照每个社区2名社区工作者的数量,北京市2500余个社区可以提供5000多个助理岗位,3年内刚好可以将计划中的5000名大学毕业生安排完毕。3年合同期满后,考核合格,本人愿意的话可以续签劳动合同,不存在再就业压力浊口果本人意欲另觅职业或继续深造,这段经历也将为其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和研究生考试中带来帮助。

对社区而言,应加强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近年来,社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国目前开设社区服务相关专业的高校还不多,即使开设也与现实中的社区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广大毕业生迅速融入社区工作者工作环境,帮助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技巧,有必要加大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同时,针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搭建平台供其交流、研讨,定期沟通和指导。不少社区居委会主任表示,他们将会为所有新录用的大学生社工提供岗前培训,教给他们在社区工作的实际经验和技巧,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社区、融入社区;在工作安排上,各社区也将尽量因材分配,“人尽其用”。

此外,社区要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社会经验相对欠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时不甚妥当,情绪容易波动,需要街道办、居委会有关同志的帮助,也需要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社区也应加强关心、帮助,使其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服务态度和水平。

有学者认为,对广大即将履职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而言,应扬长避短,主动适应社区工作。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大学生往往多知识而少经验,有理想但欠踏实,做事富有激情但往往缺乏持久的恒心与毅力,这些都可能为其社区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4.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篇四

一、社区法务室工作现状大学东路街道社区法务室成立于二00七年八月,是街道党工委为了更进一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各社区原有的法律服务站的基础上创新成立的,职能从原有的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扩大到调解纠纷、代理诉讼等服务,各法务室负责人由各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兼任,法务室工作人员由农大人文学院法律系学生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各社区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已成为我街道“五五”普法的一支重要力量,共解答法律咨询50人次,代书10次,调解纠纷45次,参与组织普法宣传活动20次,为辖区居民举办法制培训班3次,发放“五五”普法宣传材料3000份,对我街道的“五五”普法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部分居民对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认识不足。一些群众尚未摆脱传统观念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中信权力不信法律,只认领导不认法制的现象。有了矛盾纠纷往往是找熟人找关系,或是到相关部门上访,甚至聚众闹事,对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认识不足。

2、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和法律服务的力度还显得不够。当前社区法务室为辖区居民提供的法律服务还仅局限于各种传统的服务领域,工作开展不论是从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上来说,还是从服务的主动性上来说,都还有所欠缺。

3、法务室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还不能完全适应普法工作的需要。当前社会形势变化极快,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而各社区法务室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在校的法律系大学生兼任,在法律知识结构上和普法工作的经验上稍显不足,离全方位满足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和思路

1、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方式,主动出击,提高服务质量。现在各社区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以静态服务为主,坐等居民来寻求法律服务,今后应转变服务方式,由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通过与居委会干部、楼栋长、责任区民警交流配合,及时掌握居民法律需求的状况,主动上门服务。

2、统筹兼顾,争取做到法律服务不留死角。应通过发放居民便民服务卡,定期回访等方式与辖区居民特别是一些习惯于用上访闹事等非理性方式进行个人利益诉求的居居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转变观念,做到“有序维权,合理守法诉求”,使法律服务覆盖全体社区居民,不留死角。

3、加强指导,明确定位,理顺关系,努力探索建立社区法务室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应明确定位社区法务室的机构性质,是社区“五

五”普法的主要实施部门,还是辅助部门,这样才能使法务室工作人员充分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应加强与街道司法所综治办责任区民警的配合协调,理顺彼此间的关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在法务室内部应进行明确的分工,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社区法务室工作运行的良性机制。

4、建立健全制度在社区建立法务室进行普法工作是我街道为了更好地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而进行的一项探索性的尝试。因此,法务室的一些相关制度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和成熟,今后应将建立健全法务室的制度作为基础性工作来对待,常抓不懈。在建立健全制度中,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必须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一是要符合街道的实际情况;三是具有可操作性,力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长效工作制度。

5.社区矫正工作实习报告 篇五

一、以机构建设为切入点,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水平。首创社区矫正“队建制、双配置”模式,市、县、乡镇分别设置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大队、中队,进一步增强了纵向协调管理力度。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大队分设队长、政委(教导员),坚持业务建设和政工管理并举,增设中层正职9名,其中政委1名、教导员8名。市局社区矫正执法支队正科职建制,以指导、监督、审核、协调职能为主;大队主要开展集中性矫正工作,承担社区服刑人员入矫登记、风险评估、动态监管、考核鉴定、集中教育和承办非监禁刑(拟假释)人员审前调查、对社区服刑人员提出司法奖惩建议;社区矫正执法中队主要依托乡镇司法所和乡镇司法社工中心,以乡镇片区设立中队,负责日常监管职能。该做法得到司法部、省司法厅的高度肯定。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认真总结南通等地经验,抓好实施办法落实”。

二、以素质提升为根本点,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颁布施行后,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迅速贯彻落实,掀起学习热潮。市局按照部、省厅文件精神,及时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尤其对从事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的人员,必须弄懂弄通、学深学透实施办法的条款内容,为规范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奠定法律基础。3月1日以来,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先后组织各类培训27期,组织各类考试19场,市局专门组织社区矫正执法机构兼职法制员进行执法技能考试,110名社区矫正工作者参加了考试,此项工作得到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局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前一天,先期组织培训,市局分管领导亲自辅导,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了具体要求,规范了统一标准,提出了规范化建设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年初,全市有16个集体、18名个人被评为省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扩大宣传面,编辑社区矫正工作简报共16期,加强了各地工作交流,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以监督管理为着力点,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精细化水平。市局专门召开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推进会,会上明确提出以“机构队伍建设到位、工作制度体系完善、执法行为规范、教育帮扶机制健全、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具体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交付对接制度,组织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人员到监狱与假释罪犯签订社区矫正入矫保证书,进行集中交付。建立每月释情通报制度,实现与入矫对象无缝衔接。推行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的危险系数,确定“危险等级”,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严把入矫、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和请销假关。实行流动社区服刑人员跟踪管理,在县级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设立“活动区域预设、警报信息互通、行动轨迹追踪”专用监管平台,为1633名社区服刑重点对象配备了GPS定位手机,实行全天侯监控。在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范围超出预设区域时,监管系统自动向矫正中心监管平台发送警报信息,矫正机构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以短信或通话的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作出警示。今年以来,先后对208名违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警告处理,累计治安处罚9人、居住地变更54人、撤销缓刑22人、撤销假释5人,对4名暂与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累计裁定减刑1人。统一制作下发社区矫正“执行文书和工作档案”范本,确保档案管理规范整齐统一。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制定《南通市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明确责任追究范围、处理种类和方法,对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发生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实行责任倒查。

四、以平台建设为支撑点,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水平。各地先后投入1900万元用于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均按标准建立了集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理矫治“六位一体”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海门市局利用国家下拨的300万元和地方拨款200万元业务用房建设资金,正在建设全省一流的特殊人员服务管理基地,明年初将投入运行。大力加强中心队伍建设,通过聘用、招录、借用等方式,充实人员,已配备337名司法行政专职执法工作者、488名专职社会工作者,4398名社会志愿者。扎实推进社工服务中心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118个乡镇全部建成社工服务中心,按照“安置市场化、职责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帮教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其解决就业和生活中的问题,确保其思想稳定、生活有着落。全面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建立心理矫治机构62个,其中9个县(市区)均建成县级心理矫治中心,县城所在镇、中心镇也相应建立了特殊人群心理矫治机构。建立心理矫治专家库,成立南通市社区矫正扶心团,聘请168名专职心理矫正咨询师通过定期排查、问卷测试、集中辅导、个案疏导等方式,对有心理问题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咨询和帮助。今年以来,共接待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1431人次,组织心理测试1056人次,解决心理问题578人次,建立心理辅导档案786份。

五、以安全防控为关键点,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应急化水平。加强监管安全排查,做到一月一排查、法定节假日前必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排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市局根据省厅统一部署,专门下发文件、召开安全稳定会议、与各县(市)区局签订责任书,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同时,在十八大召开期间,坚持每日一报,及时掌握全市安全稳定动态情况。强化教育转化,对在排查中经重新评估划为“严管”类的重点服刑罪犯,重新修订方案,明确帮扶要求,开展帮扶教育,促其思想和行为转化。落实严密管控,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成立以司法所长牵头,社区民警、矫正社工、社区干部、志愿者、重点矫正对象家属组成的“六包一”矫正小组共同管控和帮教。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门业务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6.大学生社区实习报告 篇六

走进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以人为本,共创和谐”几个醒目的大字凸现出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工作目标,大学生社区实习报告。该服务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贴心服务,打造社区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事务受理大厅,为社区群众提供民政、社保、农民维权等服务,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等服务制度,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群众的需求,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推出了家政、就业指导等近20个便民利民项目,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帮,去年以来已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5000多人次。近日,无锡市癌症俱乐部惠山分部洛社康复活动中心和养生保健指导中心又在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洛社康复活动中心是洛社镇癌症患者自发组成的群体抗癌组织,主要开展宣传防癌抗癌知识,传播抗癌理念和信息,实施康复综合治疗等活动,帮助癌症患者进行科学抗癌,群体抗癌和正规治癌。

在服务好社区群众的基础上,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以其优越的设施条件和直面社区群众的窗口效应,成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基地。去年以来,先后和镇教育文体服务站、镇妇联、团委、工会、文卫办等联合举办了依法行政专题讲座、消费维权服务培训、“和风吹绿运河岸”演讲比赛、创业妇女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类活动25次,参与的群众达上万人,成为我镇政府部门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执政为民体现在基层,密切联系社区群众的“连心桥”。

激活“文化细胞”,繁荣群众文体

每逢星期六下午,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音乐活动室里丝竹绕梁,曲乐悠扬,社区曲艺爱好者正聚集在这里进行二胡、琵琶等民乐演奏。弹奏者轻拨琴弦,悠悠弦乐从指间流出,如泉水缓缓流淌,沁人心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陶醉,兴致盎然者还会上台吟唱一曲,一曲唱罢,叫好声不断。这是社区文化活动一个普通场景,也是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不遗余力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推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社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文明与和谐氛围。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把健身房、图书阅览室、乐器室、创作室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清晨和傍晚,居民们纷纷来这里锻炼、健身;闲暇时间,这里成为老年人读书看报,挥毫泼墨的好地方;节假日,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编演节目……。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还成为了有21支特色团队的洛社群众艺术团的“大本营”,一批代表洛社镇最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表演团队等从这里走出来,为洛社镇文化事业增光添彩。去年,洛社群众艺术团有5个节目参加无锡市群众文艺汇演,是参赛节目最多的乡镇,获得了“二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女声小合唱《与书同行》还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采取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社区文化,做到“活动时时有,欢乐天天在”。社区服务中心先后主办和协办了“好书进社区”学习活动、“文化洛社”、家庭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文体活动。近日,为丰富社区外地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和镇教育文体服务站筹集资金3万多元,开展“送电影进工地”活动,将到各建筑工地为外地民工播放电影36场,服务新市民。

开辟“市民学校”,提高居民素质

社区的文明程度取决于社区居民素质的高低,实习报告《大学生社区实习报告》。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从社区群众的需求出发,从提高群众的素质入手,依托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促进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社区服务中心在充分利用科普图书室、青少年活动基地、绿色网吧等科普教育设施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群众需求,相继举办了卫生救护培训、CAD辅助设计培训、摄影培训班、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和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班等10期,培训学员达800人次。社区服务中心还注重以网络为平台,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在暑假期间,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社区绿色网吧指导前来上网的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学习内容丰富的网上科技知识。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把社区教育的重点向青少年倾斜,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儿童节前夕,服务中心以讲座形式举办了“阅读丰富人生——专题讲座”活动,正面引导青少年的阅读倾向,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8月份,与司法所联合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集中宣传日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警示教育片,举办法律咨询和法律有奖问答,向中小学生发放了近500份《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资料。暑假期间,社区服务中心和镇文体服务站合作开办了少儿围棋、乐器等培训班,培训学员40余名。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关心特殊家庭子女的成长,社区服务中心在暑期举办了“爱心辅导站”,邀请退休教师义务为6名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信心培养。参加辅导站学习的华洁玉在日记里写道:“这个暑假特别有意义,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和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做一名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爱心辅导站”为培养孩子的信心、爱心和责任心加油鼓劲。

建立“爱心驿站”,帮扶弱势群体

“今天领点大米和食用油,还拿了几支笔,给孩子学习用”运河社区低保户陈志云拿着在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挑选的免费生活用品请工作人员划卡登记,笑容洋溢在脸上。

陈志云的丈夫已病故,她和儿子相依为命,由于自己的腿有残疾不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政府救济。去年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爱心超市以来,作为低保户的她每月可以按20元的标准,在这里领取自己急需的物品。“超市里的这些日常用品,对我们来说件件是雪中送炭啊”。谈起爱心超市,陈志云满怀感激之情。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点燃了象陈志云那样众多困难群众生活的希望,让他们在生活的寒冬里感到温暖与充实。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公益服务新模式,利用各种方式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爱心超市”就是赠捐对象和困难群体搭建起的一个资源汇集、爱心凝聚的平台。社区服务中心把社区里的220多户低保户纳入到爱心超市受助名单,并把每星期五定为“爱心活动日”,免费向低保户提供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目前已发放各类物品约计70000元。今年4月,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牵线下,洛社女企业家协会等5家企业和团体出资4万元,认购了8个“爱心超市”的柜台,对爱心超市帮扶资金作了补充。此外,在洛社镇和谐社区节期间,社区服务中心举办了天马书画社书画“爱心拍卖”活动,通过书画义卖筹得爱心款5.8万元,全部用于帮扶社区里的困难群众。

为让困难群众在接受社会关爱的同时将爱心回馈社会,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爱心积分卡”活动,低保户通过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可以领取到更多的生活用品。6月19日,服务中心组织10多名社区低保人员来到蒋巷参加清理花坛,修剪绿化的社会公益劳动。

7.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篇七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 在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区工作者群体。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业问题的现状, 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 研究者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吉林市高新区、龙潭区、船营区和丰满区共计抽取了300 个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 份, 有效问卷290份, 回收率为97% , 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 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从业问题现状

( 一) 调查的对象及结果分析

1. 调查对象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性别比例不够均衡, 其中男性人数为69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23. 8% , 女性人数为221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76. 2% 。从年龄分布看, 30 岁以下的人数为184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63. 4% , 31 至40 岁的人数为56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9. 3% , 41 岁以上的人数为50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7. 3% , 年龄分布以30 岁以下的人数居多。从学历状况看, 高学历人才极少, 大专或本科学历者为281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96. 9% , 研究生学历者为9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 1% 。从籍贯上看, 75. 4% 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为吉林市本地籍贯, 24. 6% 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为非吉林市籍贯。从收入水平看,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远远低于吉林市2012 年城市居民月平均工资收入3000 元的标准。其中受访者的月平均收入最高为1500 元, 最低为950 元, 月平均收入1000 至1500 元之间者占81. 9% , 1000元以下者占18. 1% 。

2. 从业状况调查

( 1) 从业的身份类型和工作内容。调查结果显示, 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从业身份类型主要以居委会委员和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主, 二者共计占调查总数的83% , 其中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占9. 1% , 党组织书记和副书记占7. 9% 。从工作内容看, 认为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处理社区居民琐事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73. 8% , 认为处理党政事务的受访者占2. 3% , 认为处理其他专业性事务如医疗、环境、法律等的受访者占23. 9% , 可见,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处理社区居民的琐事和其他专业性事务, 这与大多数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居委会委员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是相互对应的。

( 2) 从业动机情况。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主要动机较纯, 其中有54. 6%的受访者认为从事社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社会做贡献, 有24. 5% 的受访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 有10. 9% 的受访者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有10% 的受访者是为了增加收入。由此可见, 为社会做贡献是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最主要动机。

( 3) 从业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较低, 只有6. 8% 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在受访者职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分析上, 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工资收入较低, 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有35% 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任务重, 压力太大。这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收入水平不高与生活成本日益增加, 以及工作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

3. 从业期望调查

( 1) 职业待遇期望情况。在受访的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中, 大多数受访者对目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太满意,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居委会委员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着社区中最繁杂的事务, 但收入却是最低的, 普遍期望能和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样能够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

( 2) 从业身份期望情况。在我国, 社区居委会一直被界定为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一直存在着身份模糊的问题。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身份期望较高, 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认为他们每天承担着各级政府下派的任务, 因此应该拥有行政或事业单位编制。

( 3) 职业发展期望情况。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上普遍存在着上向流动的期望。在受访的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中, 有70% 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考研、考公务员走向一个更好的职位。在调查中, 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之所以留不住大学生的原因, 在原因的选择上, 有88. 6% 的受访者选择了工资低, 年轻人住房、各项花销大, 有4. 5% 的受访者选择了工作前景不佳, 还有3.4% 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工作太繁杂。

( 二)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性别分布来看, 女性占调查总人数的76. 2% , 而男性仅占23.8% , 男女性别比例不均衡。繁琐复杂的社区事务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仅需要有女性社区工作者, 还需要有男性社区工作者, 尤其是在一些如社区管理、紧急事务的处理上, 男性社区工作者更为适合。因此, 性别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2. 职业压力大, 且缺少科学的应对方式

从对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有将近73. 8%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处理居民琐事, 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 有60%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加班现象很频繁, 每周至少要加三到四次班。面对如此繁琐的工作任务和不成比例的薪酬, 使得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压力, 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采取了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 有53. 4% 的受访者选择向家人和朋友倾诉, 有12. 5% 的受访者选择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自己承受, 而只有4. 5% 的受访者选择向专家或心理机构求助。由此可见,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应对压力的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选择向家人和朋友倾诉, 缺少科学的压力应对方法。

3. 福利待遇有待提高

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80. 5% 的受访者对薪酬福利不满意。同时, 我们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进行了排序, 排在第一位的是缺少社会保障, 薪金太低, 福利不佳, 排在第二位的是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 社会认同感差, 排在第三位的是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前景不佳。缺少社会保障、薪金太低、福利不佳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4. 从业政策不能满足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许多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都是刚刚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 尚未完成个人的积累, 较低的福利待遇仅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然而国家政策还未明确将其划归为保障型政策的受益对象, 他们还处于国家保障政策的“边缘区域”。

二、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 思想观念原因

受中国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择业中的编制、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等看得特别重要, 他们普遍认为有了编制自己的工作才会稳定, 生活才会有保障。因此, 面对较低的福利待遇, 以及模糊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普遍产生了从业过程中的压力感、倦怠感。

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居委会大妈”的思想, 这种思想阻碍了男性大学生去从事社区工作, 同时, 与女性大学生相比较, 男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因此,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 男性不愿意从事社区工作, 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人才结构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 二) 经济和社会原因

1. 经济原因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 从全国来看, 发达城市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要明显高于不发达城市。吉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上升期, 在以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为主要工作重心的阶段,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人才结构等从业问题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不能在短期内得以迅速解决。

2. 社会原因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 吉林市在长期“单位办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模式下, 社区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在对吉林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调查中, 有60% 的受访者认为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社区建设, 但地方政府还缺少对社区工作的重视, 这直接导致了社区在人才引进、福利待遇等方面政府政策的缺位。

三、解决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从业问题的措施

( 一)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面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工资待遇低, 缺少社会保障, 工作压力大等问题, 政府应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从业政策。政府可以调整和规范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制度, 按照同工同酬的标准, 在工资待遇上予以倾斜、重视; 应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研究, 可以采用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相结合的方法, 稳定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心态, 留住大学生社区工作者②。通过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逐步建设一支人才结构合理, 相对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以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 二) 建立社区工作督导制度

社区工作督导是由资深的社区工作者, 对社区内的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持续的监督、指导, 以增进其专业服务技巧, 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其服务质量的活动③。面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的从业压力, 以及社区工作专业督导的缺失, 社区可以利用本地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人士力量, 积极进行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督导制度化建设, 对有需要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进行阶段性的督导工作, 不断帮助他们解决相关的心理和专业问题, 使其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 三) 放权让利, 调动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在我国,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承担着街道, 以及上级政府分派的各项任务。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 时常会存在着权利和任务不对等的情况, 这种矛盾往往会阻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严重挫伤了他们积极性。因此, 对于政府来说, 有关部门在让社区协助处理一些工作时, 可以为社区提供开展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必要的经费, 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权利在上、责任在下”的矛盾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区工作阻力, 调动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保障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释

11田毅鹏, 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5-26.

22 李晓光.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5, 4:15-16.

8.大学生社区工作实习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张东虎(1975-),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副处级,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其本质上虽然还是属于学生宿舍区,但在居住主体、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会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学生社区里学生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中,社会化、商品化的学生住宅不断涌现出来,社区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显现明显。

一、基本情况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表现最真实、最活跃的场所,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层。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区通过学校投资、后勤自筹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社区的住宿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变。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社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投入的有限、人员素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发展只考虑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特别是社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滞后。如何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社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党团建设工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塑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流育人环境,从而在社区建立强有力的党支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党建工作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载体

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基本上是由系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党员辅导员参与,形成院系和班级一条线的工作体系。但现在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使得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思政与党建之间、学工部和团委(学生会)之间条块分割的缺陷进一步突出。基层党组织对学生社区党建缺乏指导和帮助。安排党员教师担任的学生社区入党联系人,有些工作不到位。

(二)党建内容不够明确,实际工作定位较低

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应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但现在学生社区党员的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定位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区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贫乏,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

(三)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尚不明显

社区学生党员应该在群众和集体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总体上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在“进口”上把握较严,但有些学生入党后在群众和集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学生社区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也不明显。

(四)工作方式和观念陈旧,对培养现代型优秀人才思考不够

社区党组织应该吸引现代型的优秀人才入党。但部分社区党建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对主动适应社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抱有成见。他们的“优秀学生”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优秀、听老师话、朴实稳重等。

(五)考察重点把握不准,发展导向存在偏差,发展数量偏低

在社区生活中,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三、对策

解决如上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高校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在落实整改过程中从组织上、内容上、活动等方面全面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党组织机构

高校学生社区是集住宿、餐饮、休闲活动、学习等一体的特定区域。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生社区建立党组织最初是在2000年6月李岚清同志到重庆交通大学视察,充分肯定该校学生社区党员接待室的做法,并指示在全国推广。2002年12月,陈至立同志在《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上可见,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必须的、要加强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组织保证。大学生社区应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在学生社区组织机构建设上,目前基本有两种模式:一是把每一个学生宿舍楼作为一个支部来划分管理,一个支部再划分若干党小组;二是在学生社区成立“社区党建工作办公室”,在学生宿舍的不同楼层成立若干个党小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各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学生社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关系,等等。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消除社区党建和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两张皮”现象,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和二级院系党建工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各项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社区的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及核心作用,同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社区内学生组织的工作优势,密切配合院系党组织,形成多方面的工作合力,起到协调、整合社区组织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社区党建制度方面,更要形成一套系统性强、操作性好的学生社区党建体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目标。

学生社区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积极参与学校文明建设活动。如寝室卫生工作是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实现创建文明示范社区的突破性进展,使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达到较高程度,需要通过各种类型寝室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来大力倡导寝室生活的文明化,包括改善寝室的凝聚力、学习气氛、文化格调等,并在寝室文明的建设中促成人格、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等学生活动,增强组织活力,使社区党组织扎根于学生社区。

在学习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和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主线,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以往的党的知识答疑、日常事务咨询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指导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指导的辐射面。依托学生社区网站和QQ群,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并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数字化虚拟空间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生社区活动室或办公室接待同学的来访或咨询,做好接待记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帮助那些思想方面存在困惑的同学指明方向,提供帮助,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在各个公寓门厅设立党员明示牌,这一制度将方便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和党员同学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充分彰显出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邱刚.创建网上党校 推动党校教育现代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黄炯华,孔燕群.再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党史文苑,2008,(12).

[3]李万仓.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

[4]郁顺华.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J].经济师,2008,(01).

[5]王永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6]吴文辉,宋丹萍.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7]唐艳.树立科学发展观 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8]徐建军,谢群.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9]施福新.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S1).

[10]吴晓梅.以党建工作为龙头 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11]吴文辉,宋丹萍.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9.大学生社区实习报告[范文] 篇九

一、湖源巷社区介绍社区工作人员职责

(1)社区介绍

(2)社区工作人员职责 社区工作人员职能及职责:

★管理职能: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社区成员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完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确定的管理目标。

★服务职能:组织社区成员进行便民服务,动员和组织社区成员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志愿者队伍,办好社区服务业;协助政府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介绍就业和开展优抚救济工作。

★教育职能: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两劳”人员教育,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开展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监督职能:受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成员指派,及时将监督意见向上级机关及部门反馈,对社区内的物业管理履行其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配合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完成有关任务。

社区工作者应具备的六种角色: 居民生活的关心者,居民心理的疏导者,居民就业的指导者,社区矛盾的协调者,文明行为的引导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社区工作的定义

1.它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2.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3.它是一种过程;4.它是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6.它能找出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7.它能发展居民能力,加强其自主性;8.它能促进社会转变。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5.发挥人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实习目的1、完成本学期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的实习任务,巩固社会工作实

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2、了解实习社区概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做出诊断,制定

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3、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达到锻炼及完善自己的目的。

4、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习内容

1、将社区流动人口的信息录入。虽然工作比较单一,任务量也很大,但是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可以加强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城市的安全稳定做贡献。

2、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努力工作,为湖源巷社区选区选举大会”的顺利举办做筹备工作。期间认真做好选民登记、选民榜张贴、选民证统计发放、以及设置流动票箱、入户选民投票、监督选举等工作

3、在社区内铲除小广告,牛皮鲜。虽然是体力活,但是是为了给社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协助社区安全生产监督员对社区所辖的生产部门(商店、网吧、小吃店、建筑工地、经营商户)进行安全教育、发放安全生产责任书。了解了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学会辨别消防器材。

5.与社区附近的居民互动沟通,走入社会,与人沟通,宣传社区工作,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实习感想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们收获颇丰,在向社区干部了解辖区基本

情况和基本工作的过程中了解了社区工作的繁琐和社区领导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以服务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位居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还参加社区例会,认真听取党支书记的工作报告,听取优秀楼长介绍的工作经验,让小组成员也增加了工作经验,明白了工作中要积极制定详细的计划,每完成一个计划要做好每一份详细的工作总结,工作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完成才能让每一份力都能做出相应的成就。期间也了解到社区在基层维稳、居民下岗再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城市低收入者社会保障等方面所作的积极工作。

本次的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之前我们大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理想。通过实践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三、对社区建设的几点看法

1、加强居民自治。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健全规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情民意反映机制;使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发挥,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

2、社区管理加强有序性。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明确职责,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社区管理规范有序,便于形成共

建共享机制;社区要为群众组织搭建沟通人际关系的平台,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3、完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辖区不同群众和服务的项目,组织志愿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内容,有扶贫帮困载体的促进慈善、公益事业机制,能够为社区居民需要提供满意服务。

4、加强治安。健全社区公共安全制度,改善治安防控措施,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措施,有效处理矛盾纠纷,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提高居民群众安全感。

5、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整洁绿化美化程度,加强居民环保意识,使社区内建筑设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噪声控制,能源利用等符合环境要求,完善社区无障碍设施。

6、促进社区和谐。努力引导居民崇尚科学,热爱学习,普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好图书室、阅报栏、黑板报,定期更新内容。引导居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和推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试验室述职报告下一篇:国贸0903团日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