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2024-09-30

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精选8篇)

1.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篇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 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 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 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2.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篇二

一、讲解剪纸历史、欣赏剪纸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剪纸模块的第一课, 我将其定为艺术欣赏课, 分三步进行:

1. 欣赏阶段

运用多媒体欣赏舞蹈《剪纸姑娘》或动画片《八仙与跳蚤》, 导入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剪纸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阶段

(1) 讲解剪纸的起源、种类。 (2) 讲解剪纸的制作过程以及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3) 讲解分析各地剪纸的特点与风格 (注意结合高密剪纸的风格和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 各地的剪纸各有千秋:西北塞外的花样粗壮朴实;江南苏浙一带的剪纸灵巧纤美;高密剪纸的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 夸张变形而不失真。结合这些进行课堂教学,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4) 讲解如何鉴赏优秀剪纸作品。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是怎样融入现代生活的, 比如与现代服饰、包装、家具相结合所产生的新颖奇特之美。

3. 动手实践阶段 (以一分法蝴蝶剪纸为例)

(1) 欣赏蝴蝶剪纸。 (2) 讨论分析点、线、面不同组合表现的美感。 (3) 教师给学生作剪纸示范, 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欣赏、讲解、动手实践三部曲后, 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想学剪纸的浓厚兴趣, 这就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传授基本知识, 熟练基本技能

首先学习基本的折剪方法:一折法 (蝴蝶剪纸) 、四分法 (喜字剪纸) 、五分法 (《五福捧寿》) 、六分法 (雪花剪纸) 、十二分法 (《对鹿团花》) 、十六分法 (《对蝶团花》) 、单独纹样剪纸 (喜上眉梢剪纸) 、套色剪纸。在折剪的过程中, 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装饰纹样:锯齿纹、月牙纹、水滴纹、云纹等。教师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 经过几周的学习, 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剪纸创作了。

三、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创作阶段

1. 了解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 先讲评范画, 再讲解剪纸的表现方法:阳刻与阴刻的区别及阴阳相结合的方法所呈现的效果。

2. 辅导学生进行艺术构思

教师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发掘身边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然后将其进行提炼加工。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 如变形、夸张、组合、取舍等,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

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好采用小组学习法, 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 让他们在剪纸实践过程中, 充分感受民间文化魅力, 练习剪纸技巧, 掌握剪纸艺术。

四、展评学生作品, 请部分同学阐述表现意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品评价

通过举办画展、点评作业等成果展示, 指导学生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取长补短,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民间剪纸艺术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民间剪纸艺术的欣赏阶段最好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图片, 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剪纸技法和装饰手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视频和音乐,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其次, 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宜太难。虽然是高中阶段, 但学生基本没有剪纸基础, 所以,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还是应该从基础的折剪技法入手, 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地进行,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教师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现代生活的感受和自己的审美情趣, 创作出富有时代感和审美个性的剪纸作品, 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3.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篇三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

2是啊,姥姥的剪纸可神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幅“喜鹊登枝”上,(出示图片)好好欣赏。你觉得剪得怎样?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喜鹊登枝”的呢?这幅剪纸又是怎样剪出来的呢?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找找答案。

4(课件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指名读。真是栩栩如生啊!我们一起来赞叹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精湛的技艺,由此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走进文本。

二、感受姥姥高超技艺的原因

1那么,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姥姥是怎样剪成的呢?(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姥姥这样都能剪出这么美的作品,可见——

2姥姥如此高超的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那是怎么练就的呢?你能用姥姥自己的话来回答吗?(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让我们齐读姥姥的话。这句话的意思你明白吗?(练的多,手中有数)

3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找一找“总剪”是怎样剪的吗?(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其中“剪”字用红色标示)自由读这句话,从中能读出什么?

4因为姥姥成年累月地剪,所以即使在被蒙住眼睛的情况下,也能剪出如此完美的剪纸,这就是——(生齐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5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联系实际说)

6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说到这,老师想到了一些谚语,你们想到了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7小结:同学们的积累可真多啊!勤于积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你看,我那么调皮,姥姥不但不生气,反而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姥姥多疼“我”啊!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自主亲近语言文字,深入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教师抓住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引导学生领会姥姥的技艺高超,再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1这不,到了——(课件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看似一句平淡的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们认为是什么字呢?(板书:拴)一般是用什么拴住什么?(用绳子拴住物体)课文中用什么拴的?(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姥姥用什么内容的剪纸拴住了调皮的“我”呢?(老牛和兔子)

2姥姥剪了许多幅老牛和兔子剪纸,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有几幅?默读第7-13自然段,画出句子,给这几幅剪纸起个题目。你能从剪纸的内容中体会到什么?(指导交流“牛驮小兔”“啃食青草”)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

3同学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你还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4(出示: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这段话中,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5剪呀剪,拴呀拴,剪只兔,剪头牛,牢牢拴住萝卜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上学前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越走越远,姥姥还要不断寄来剪纸。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出示段落)给剪纸起名。从这幅剪纸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思念,期待,牵挂,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6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姥姥站在村口,遥望远方。此时她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积累语言,写是为了升华情感。课内练笔,读写结合,注重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7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姥姥对“我”的期待。姥姥对“我”牵肠挂肚,而“我”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

8(出示句段:事实上,……有声有色。)默读有助于思考,让我们默读这段文字,静静地思考,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9同学们,如果童年时姥姥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现在拴住的是“我”的什么?(师板书:心)

10纵然天涯海角,我心依旧,我梦依旧,姥姥用她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成了“我”美好的回忆。此刻的“我”最想对至亲至爱的姥姥说些什么?

11也许,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对姥姥的思念,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12书读到这,你们认为姥姥仅仅是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吗?(思念、期待、牵挂、亲情、呵护……)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

13总结:同学们,也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像笑源的姥姥这样有一手绝活,但他们至少有一点与姥姥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学生说)所以,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但我更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在我们身边默默关心我们、疼爱我们的所有亲人!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老家的剪纸》。

2观察或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你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你手中的笔表达你对他们的依恋与感恩之情。

4.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篇四

面对日益拓宽的现代美术,身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师有责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力求以充实的现代教学理念去引领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因而我认为美术课本中的剪纸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通过课堂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及营造良好的剪纸学习环境两方面来实施完成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剪纸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丰富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识。

一、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

1、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剪纸语言

剪纸语言指剪纸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作为剪纸表现媒介,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所构成的可视化的符号系统。如:月牙形、锯齿形、迂回纹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成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和谐等。在剪纸教学中,教给学生必备的剪纸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感到在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的剪纸知识和技能目标是:(1)、认识剪纸工具、材料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2)、学会简单的剪纸造型方法,及一般剪纸图形的装饰手法。(3)、认识并学会初步使用单色剪纸。(4)、初步学习合理的剪纸画面安排。(5)、学会剪、折、贴、裱等手工技能和组合作品的能力。(6)、学生简单分析和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剪纸作品。学生如果不知道如何造型和表现,不会剪刻,不会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不会剪、不会折叠,学生的想象就无法得到表现,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剪纸教学。没有这些方面的基本训练,一味让学生去表现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课例:《对称剪纸》一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轴对称图案,先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对称物品的剪制方法,继而从外形到内部饰纹的剪制就敢于剪了,剪纸语言也能由易到难地深入表现。

2、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剪纸表现

首先剪纸表现是通过剪纸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剪纸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表现和创造的培养,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艺术的基本语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从美术学科角度来看,剪纸教学属于民间工艺活动,是一种通过动手能力的提高来丰富学生高尚的情感和审美导向的艺术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况且,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也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运用多种能力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下雪了》一课中,通过静静欣赏课件中的雪景画面后,出示三个小问题:你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景色是怎样的?你知道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如:雪花是由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在一起形成的冰晶、雪花有两万多种造型以及雪为什么看上去是白色等等。然后学生再学习雪花的剪制方法时,会认真学习六面对称图形的折叠手法,尝试剪出线条和花纹的细微变化,打开得到不同造型的雪花。当每个孩子看着自己手里每一个大大小小不同的美丽雪花,会真心体会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其次,就学生剪纸表现而言,它是学生一种内心状态的外部展示。学生的作品是他感知事物,同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留在作品上的痕迹,这种痕迹都有具体形象和可视的特征。例如学生对雪花形象的学习,是其新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又利用已有的技法剪制各种小雪人来组织安排画面,则体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还反映了他们个人的画面组织、色彩运用、想象力、创造力等剪纸表现能力。

再次,小学生剪纸的表现过程,又是他们集体活动的过程,培养他们和谐的人际交流。如学生剪的《下雪了》的集体作业,作品虽简单,但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协调画面,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使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能力越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都将有助于他们剪纸表现才能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剪纸学习环境

1、尊重学龄差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剪纸教学,在教学的内容上不仅欣赏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还将审美情感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具体内容中。因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和学生能力的不同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即便同一内容的安排上,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和实际能力。例如《十二生肖剪纸——牛》中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形式,发展剪纸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地用对称手法剪制各种牛头;也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牛形模板描出外形后用不同的剪纸饰纹及色彩装饰一头牛;或只用黑白两色剪贴装饰自己喜欢的卡通牛等等。通过教师提供的多种制作手法及纸质材料的提供,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对物体的基础形状和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以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挥。总之剪纸教学都应根据小学生学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技巧,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发挥美术课教学特有的美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剪纸教学中的环境和作品

学校环境是学生学剪纸的良好场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经过我们精心的规划和布置,一个整洁有序且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从中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染。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人文环境这一教学资源,唤起学生传统美的感受,这不仅能使学生欣赏优美、和谐的剪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同时还可通过人文环境的作用,启发学生逐步了解创设怎样的环境才是美的,怎样去创造,激发学生创设优美环境的愿望。所以对一些年龄大的或有天赋的学生,我鼓励让他们一起用自己的剪纸作品美化环境,使他们不仅会欣赏美、感受美、更会创造美,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例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就在组织学生的剪纸教学时,启发学生观察、回忆生活中有关阅读的画面,回味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阅读的心灵感应,引导他们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剪刻,并从中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感,从而使他的心灵得到陶冶,并渗入到美感的剪纸作品里,不仅使他们处处感到生活的美好,也激发他们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热情。最终达到剪纸教学的目标: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发了剪纸特色课程,就有责任上好这一课程,尤其是美术课程中的剪纸课。剪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而当代小学生可以说是在迪斯尼卡通、日本漫画的熏陶下长大的,对日本和美国的动漫文化知之甚多,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承传和发展民间艺术,上好美术课,让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其中的剪纸艺术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的特点是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健,线条块面高度结合,富有装饰性,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剪纸课教学,可以丰富和扩大小学生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既了解制作剪纸作品的全部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又充分发挥了美术课教学的授业、传技、育人的作用。

总之,剪纸艺术因为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补充。我们全校的孩子们学习了这一艺术形式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实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落实以下两项内容:

1.继续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时间又很短暂,沉闷不变的课堂只会令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遇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求变,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乐趣。例如我在教授《剪纸藏书票》一课时,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引发学生对制作藏书票的浓厚兴趣,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剪纸藏书票的设计,学习形式上体现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根据实际能力剪出图形,可以剪对称的、不对称的、花边、团花„„,甚至可以是文字,作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与肯定,同时教师对那些想法与众不同,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的作品重点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既要考虑剪纸自身的规律、特点,又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这是实施现代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我在上剪纸课时,始终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剪纸的探索性,注重剪纸教学与小学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如:学生根据神州七号升空创作了剪纸作品,结合世博会吉祥物设计了有趣的剪纸“小海宝”,甚至用纸张折叠特点创造了立体剪纸作品等。教师和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一起提高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学生一同探索,才能不断从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更美的作品。二期课改提倡“以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的艺术课程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剪纸作为美术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部分,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领悟等学习过程中,在获得丰富审美体验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理解与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剪纸艺术又来源于生活,作为一种指尖上的艺术,我愿帮助孩子们的小手变得如魔术师一般灵巧,变幻出他们心中美丽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很少提出能够真正帮助一线美术教师提高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建议,不能联系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前,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又为成人后的创造作准备。正如罗恩菲德所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同时,培养学生美术想象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想象能力是学生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如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现实和想象中的玩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

3、延长创作时间。现行课时安排比较适合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而给美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带来了不便,一节课往往要经过导入、讲解、欣赏、作画、作业评价等环节,结果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很熟练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但画面的细节没有,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的形成极为不利。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借鉴了语文作文课的安排,对课时作了调整,一般两节美术课完成一张作品,对于提前完成的学生,要求其尽量使画面丰富。由于两节美术课不安排在同一天,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先收回画纸,以免学生弄丢画纸,第二节课重新发回去作画。

4、积极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信息量大,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接触相关内容,如图片、范画作品等,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利用音像店的想象画教学光盘,在VCD上进行放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想象画法,在欣赏这块内容中我们把作品图片刻录到光盘中,并且自制课件,利用学校的电脑、视频转换卡连接到电视上进行教学,并对教学中电脑的参与进行了初步研究。

5、合理进行美术思维想象训练。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想象上的惰性,对于简单的问题尚能解决,遇到难题就不想动脑筋,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发极为不利。针对这些情况,本组对学生作适当的思维想象训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条:

(1)图式的各种训练。图式,拉丁语原意指轮廓。轮廓是图形区分最基本的手段,相同功能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图式。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的相应内容进行了这种训练: a一物与另一物的基本图式近似,只需略加修饰就可完成形象创造,如《在石块上画画》一课,根据这块的形状,想象出新的形象;《芋艿雕刻》一课,根根据芋艿的自然形状刻成各种有趣的小玩具。b一些物体与另一物体的局部图式近似,按一定的方式组构起来,完成形象创造,如《蔬果的联想》根据蔬果的形状与一些小动物的局部形象相似,通过适当的削、剪、拼、插等方法制作有趣的动物。另外我们还利用图式的接近和重叠现象,进行图式的变通和视觉隐喻,如《撕纸拼帖》通过撕出的偶然形,重新组合、添加获得新形象,通过以上训练启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的敏感性,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内容。

(2)对形的夸张训练。物体都有存在的一个常态,常态给人的是一种静止之感,视觉和心理都不会为之紧张和兴奋,偏离常态则会引起人的紧张和兴奋,并竭力使之往返常态。形体的夸张有运动夸张、形状夸张和形式夸张,其中形状夸张在儿童作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物体的变形、过分扩大形状等训练,如《大西瓜》一课,要求学生从“大”字着手,想象大西瓜的各种可能性,有的想到西瓜房子,有的想到西瓜飞船。另外,我们还在各册增加教学内容,如《蚂蚁》,有些学生扩大蚂蚁的形状,在头、身、脚等处画上小蚂蚁,有的用各种线和形来装饰蚂蚁的身体。

(3)造型因素的局部夸张运用。一般美术将造型因素,如形态、色彩、质量感、肌理都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各自特征都在共性之中,在儿童美术想象创作中可将各种造型因素分解后加以夸张训练,使人更深层次地理解视觉形象,发展和丰富了造型语言,给儿童美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层面。A色彩:儿童美术不以模仿客观对象为目的,所以其作品更注重了色彩的主观表现性。对色彩的表现,低段的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描绘事物,如《太阳》一课中,学生用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描绘的形象各不相同;高段学生在训练中加强了色彩的要素——明度、冷暖和纯度要求,并能考虑到色调的表现,学会调配颜色。B线条:线条是儿童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线条的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组合能产生丰富的效果,线条的训练不需准备太多工具,所以最适合学生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注意线条的流畅、肯定和清楚。避免用尺子、圆规等工具。C色块:这也是儿童画重要表现手段,图案设计中常用表现方式,块面的形状有变化,色彩力求均匀中有变化。

6、单元化处理教材,确定单元目标。利用美术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我们对教材作单元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以内容为标准归类,这种归类使内容更系统化,一般从具象到想象,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想象创作,如的树叶、树皮、蛋壳、瓦棱纸贴画和图案教学,《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立方体的包装盒》、《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各种各样的房屋》归为透视知识的落实这一单元。(2)以技法、工具材料归类,这种归类有利于技法的训练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如五年级的国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的水彩画教学,我们都把它们归为单元。处理后教师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7、加强作品欣赏。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想象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图片体现出来的新异表现形式,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美术想象创作的更新与发展。选择的作品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想象练习。

(二)、探索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

一件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新颖、独特的想象创作构思需要良好的材料和熟练的技法来表现,小学生创作的材料应不受限制,只要能表现出效果都应加以运用。在技法的探索上我们根据不同材料进行了扩展,如水粉颜料可直接涂在画纸上作画,也可和吹塑纸结合制作粉印版画;油画棒可以直接平涂填色,可描绘色彩的过渡效果,也可制作藏色刮画,并可和水彩颜料结合使用。

(三)、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注重素材的积累

美术课程“造型-表现”要求学生记录或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见闻是感想的前提,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才会有内容可创作,同时学生对一事物的熟悉程度对想象创作也至关重要,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临摹或引入的素材太少,都会造成学生对事物的片面认识,从而使作品想象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还应让学生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眼光认识事物,为了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美术日记形式,从记录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三种方式:A、写生式美术日记:儿童有意识地带着记录本直接面对生活场景,通过仔细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最后以取舍性的描绘及感悟性的叙述完成的美术日记。该形式的优点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从无意走向有意,对绘画符号、描述词汇的表达由共性走向个性。B、想象式美术日记:儿童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展开联想,通过夸张、迁移、重组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绘录自己大胆设想的一种美术日记。C、梦境式美术日记:“日有思来夜有梦,梦中自有惊人作”。儿童的梦是儿童心理的一面镜子,梦中奇异怪诞的境界给儿童的想象添上了翅膀。儿童根据回忆把这种梦的感觉,形象描绘下来,便成了梦境式的美术日记。除此之外,从表现形式分还可分线描型美术日记、彩绘型美术日记、剪纸型美术日记等多种形式。美术日记的辅导方法。A、引导观察,丰富经历。不同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儿童美术日记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历广、见识多的儿童,头脑中贮存的视觉形象丰富,描绘时很快呼之欲出;那些生活经历一般的儿童,视觉形象显得贫乏,苦思冥想不见其效。我国著名美术特级教师候令认为:“特殊经历对儿童的创造至少有二个意义:一是在情感上给予儿童以创作的要求;二是向儿童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形象”。为了丰富儿童的经历,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现场,引导儿童观察,培植其新的视觉形象,使其热爱观察,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新的观察方法。其次,我们还引导儿童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家长一同出去旅游或在家活动的机会,多加观察,多作绘录,在通过有意的观察来丰富儿童的经历。B、注重比较,激发创新。儿童有了丰富的经历之后,是否具备去粗存精,舍旧求新的分析比较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日记描绘的水准。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总是存在着新奇与陈旧、进步与落后、有趣与平淡的差别,而好的美术日记体现出新意来。因此,我们对当天经历的事,通过比较分析以求发现这些事中体现出来的新感觉和新思想。

(四)、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想象氛围

美术教学展示作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良好的想象氛围,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导处开展各项美术活动:

1、美术比赛:结合各重大节日举行美术比赛,内容包括绘画、制作、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参赛面广,积极性高;

2、作业作品展出:画展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在此得到充分肯定,展出每月定期,有新作品时不定期展出;

3、建学生画廊:我们利用教学楼的走廊,选择优秀作品,装上画框,贴上作者照片。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7.3~07.8)

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制定课题方案。本阶段主要调查各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家庭的情况,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明确各教师的研究任务,根据实际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结合部分欣赏课探索激发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训练。课堂中加强学生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研究,学生初步达到根据范画进行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创作,改变以往作业内容单一的情况。同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7.9~09.1)

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理论体系对想象力的培养的方法以及方式要点进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想象创作技法的研究。这一阶段,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美术创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主要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作针对性的训练,师生共同探索美术想象创作的新技法。根据课程对美术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结合课外美术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创作热情,营造良好的想象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09.2~09.6)

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工作总结和成果鉴定。总结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成果;开展学生美术创作的综合练习,完成几幅质量较好的想象作品参加比赛;建学生画廊;开展美术与各学科互相渗透初步尝试;撰写论文,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成立课题组以来,我们选择1—6年级各一班进行实验,其余各班为对照班,通过比较,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8、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想象兴趣明显提高。

9、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发散性思维想象、创造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从比赛中,实验班的学生获奖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如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的学生有多人获奖,有的还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比赛。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很大,延长作画时间虽然能提高想象创作作品的质量,但两节课不同一天,给学生创作的连续性带来一些问题,学生创作的热情受到影响。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在课余没有时间想象创作。

2、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学校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肤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3、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想象画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4、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深入研究较难,而且各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恩·皮尔·科汉:《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柳 斌:《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王小宝:《家庭美术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美术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课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二.研究的背景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自2000年进入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使课堂讨论甚热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习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三.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我想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让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使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小组内冲突;

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

1.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会议,交流个人课题思路,学习课题资料 2.课题组会议,学习合作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和课题研究得失 3.课题组会议,学习合作学习资料,交流课题研究得失,汇报课题研究课 4.课题研究会议,学习资料,听课题组研究课,写听课反思 5.上交课题研究论文及各项资料

浅谈范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与意义

2010-12-22 13:02:58| 分类: 教学研究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作者:蓝铺中学教师

钦建军

毕业于 黄

美术专业

1、课堂教学中范画的形式

鉴于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对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且有实践经验,以此笔者把课堂教学中的范画分为以下几类:

1.1 步骤范画

通过实习探究观察,笔者发现小学美术课中(新课改)“步骤图”很少,即使有也是画面太小不够清晰,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因此,若教师在课前做好“成品”,把作画的方法步骤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再以语言稍作解释。我认为既直观,又简练生动,定会事半功倍。

1.2 引导范画

它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例如一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我在空中飞》一课,就要充分认识到“导”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做的范画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成新的思维,并逐步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创作。

1.3 比较范画

它主要表现在绘画方法上的正确与错误,学生作业中的正确与错误。如:上三年级构图知识课时,教师仅展示出几种正确的构图范画是不够的,必须展示出有错误的几种构图,两种构图范画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思考,得出结论;此法也常用于课堂作业评价中,即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挂在黑板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做适当的指点;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一些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对何为“优”、何为“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1.4课中范画

它是相对前三种范画形式而言的(前三种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成品”或“半成品”),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且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它有着许多可取之处:如教师在教中国画时,如没有老师亲自在学生面前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和色彩的配置等作具体的示范指导。这时候学生学习美术是有困惑的,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而这种求知欲又没有从老师那学得相应的技能表达出来,势必会减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范画教学成为广大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将美术的相关知识和绘画的技能技巧最直观地、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实验小学的优秀美术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所取得的精彩之道,无一不是在教学中使用了范画。他们以范画为主线,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兴趣浓厚不衰。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倡范画教学,不断地探讨范画教学,不断提高范画教学的教学质量,是每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小学美术范画的合理运用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教学中,主张“画从谱出”,凡是学画的人,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对画谱或老师传授的每一技、每一法都要反复模仿、推敲,循序甚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范画”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实习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作品附后)。在与指导老师讨论“如何”更好的发挥范画的作用时,以老师多年的经验和笔者实习的亲历发现:最为普遍的是,因“范画”使用不当造成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事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时,就一筹莫展。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人之师,就不可误人子弟,我们应该清晰理性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学习美术界的优秀教学成果,要认真思考、分析和认识范画教学的优劣。把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赋予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习的经历对“合理使用范画”发表自己的浅见。

2.1 制作范画时,要多角度、多方位

小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分析、解决事物中问题的能力。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课《鱼儿游游》范画制作中;发现:学生所画的鱼都是超一个方向游的(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上),是由于老师在呈现范画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且老师的范画单一。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范画时要多角度、多方位,让学生游选择和思考的空间。

2.2 不能把“范画”当作学生素材的来源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美术教学中所使用的“范画”是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才智的有效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面对“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 ①。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因材施教,引导鼓励他们作画时要表现个性,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如果老师启发不当,“范画”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模式”,这样必然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面对“范画”,老师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 提供“范画”,不是提供“唯一的素材”和“结论”,“范画”也有它客观的局限性,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也要注意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

2.3 在选择“范画”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取向替学生做判断

记得在实习期间,我把自己认为比较经典的范画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却不喜欢。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们作为老师,尤其是还没有多少经验的老师更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做出评价,更不能武断地要求学生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就可能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在审美观上给学生带来严重误导。我们要清楚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这是深有体会的,虽然一个班也有那么几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观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鉴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在给学生提供“范画”时,要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我们对“范画”应尽量给予客观地评价,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2.4 要把“范画”临摹和写生创作结合起来

在美术课基础教学中,临摹和写生是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完全把“范画”当作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这种单一地用临摹“范画”代替写生、记忆、想象和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为在临摹中,学生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也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

① 李范 《论美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7月第一版

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使学

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美术教学应该“创造条件,还原生活” ②即: 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尽可能的把实物出示给学生看,把实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5 出示“范画”是应该“适时而止”

实习时,我们实习生不仅要互相听课,而且还得听各年级美术老师的课,所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同学和老师一整堂课就把那范画挂在黑板上“炫耀”,殊不知学生可“乐”坏了,在练习当中,一个班级的大半学生专注黑板„„所以,我认为在教师把“范画”讲解透切之后,它就不能在黑板上久留;若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体现美术教育的功能?因此,出示“范画”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理解所学内容,从中获得灵感而进行独立的完成作业,而不是把老师的“成品”复制一遍,要“适时而止”,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6 提供的“范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在实习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提供“范画”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如果无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规律,让学生临摹一些所谓“经典”的“范画”,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 ③,用成年人的审美观来取代学生的审美观,尽管用心良苦,但实际上是在“拔苗助长”。只能给学生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作画时学生完全没有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提供“范画”,要遵循先易后难、逐步过渡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并能准确反映出教学要求。临摹“范画”时,要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学其表面。有位老前辈

说的好:“似我者亡,学我者倡”。所以,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

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也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杜卫《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一版

③蔡元培著 张圣华主编 《 蔡元培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第一版

3、范画教学的意义

纵观古今,一代又一代的著名画家,无不经过“进谱出谱”的艰难历程,从“ 谱” 中吸取精华继承之,加上自身不懈努力,从而孕酿出为世人所称道的美术作品。范画是美术这门视觉艺术的可视的、直观的、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能使学生了解传统,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形象直观地感受技法等。由此可见,范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范画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产生较强感受与共鸣;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美术的信心。欣赏范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的鉴赏能力” ④。范画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效益。每一张示范作品、每一次教师的示范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范品和楷模,具有学科的辅助效应。在美术教学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不容忽视,因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受过技法的训练,才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缓解表现上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范画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范画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语汇的有效工具之一。它能使学生直接获得直观视觉信息,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表现、创作的欲望,有了创作的欲望便去实践。范画有助于小学生有步骤、高效率、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课本上的绘画作品限于篇幅安排,不可能每一节内容都有详细的步骤图,如中学课本第六册工笔花鸟画这部分内容,它仅用三张图来示意荷花的绘画过程,其渲染、罩色的过程交代的很简单,并且牵牛花和一篮花也只有成品,这样既难以使教师讲得很明白清晰,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教师预先准备几幅具启发性、构思巧妙、题裁新颖、线条富于力度的优秀范图与若干构图死板、线条生硬的较差的范图出示于课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之后,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讨论中,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明确鉴别、汰劣择优,从而

尹少淳著 《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达到理性的飞跃

范画还有益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绘画中水、墨、色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通过教师的当堂演示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多媒体出示范画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比如:在水墨画的教学中,无论

教师的基本功怎样好,用笔怎样洒脱,也不可能很透彻地让学生看清用笔用墨的正确方法,真正体会水墨的韵味,因为学生对其中细微处的转变仍不能很好把握。但如果教师事先制成了投影片、多媒体软件或用摄像机拍好作画步骤,则上课时只需边放边讲就了,重点、难点部分还可以通过重播、慢放、定格等技术处理来加以突出。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了解了作画的全过程,而且很容易地学会了作画的正确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范画教学,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和实践性于一身,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范画,精心绘制范画,提倡范画教学,不断探讨范画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范画值得引起重视,它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课堂美术教学中别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中坚柱石,有难以抹灭的价值。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范画的优越性和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范画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效。综观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无不广泛利用了范画去补充其课堂教学。教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轻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收获,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范画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只有充分合理地去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根本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津津乐于此道,勤于此道,精地此道,努力做到让教师范画为课堂教学增效添彩,提高教学质量。

谈美术课堂“讲解范画”的重要作用

泉州市鲤城区通政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教学中感受美术,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而美术课堂上老师用“讲解范画”的教学方法,最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后不仅容易理解,也容易学到。其操作性、可行性较强,更主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师生都解决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一、“讲解范画”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美术课堂和以往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明显不同了,好多老师在上“造型·表现”课时,连粉笔都不用动,只依靠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如:他们在课堂上将如何画好本课内容讲得非常精彩,时而提问,时而欣赏,时而讨论,时而分析„„整堂课看似气氛活跃,实则学生对课本中的范画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一脸茫然。其实,如果老师当堂为学生示范一下绘画的过程,在示范中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总结概括作画的步骤和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学生就能在直观的学习和老师的语言提示中掌握到绘画的技巧。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老师要当场作画,自己事先一定要备好课,练好作画的形象及作画的步骤,避免一时画不出,或画出的形象不佳让学生挑毛病,而在现场范画过程中,教师应当说把它看成是艺术创作,投入激情,争取在激情中产生更多的富有启示性的语言,以此来激发授课灵感的导火线和催化剂。

二、“讲解范画”教学的多样性

“讲解范画”的形式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它却具有多样性。我这里列举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范图,然后,老师用教鞭对着范图中的具体形象边画边作描述,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时间不太充足的情况;第二种则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用粉笔现场作画,示范通常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1.步骤范画:老师按照教材的步骤图,边讲解边画在黑板上;2.启示范画: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创作图画在黑板上,作画时将构思的方法、作画的步骤及过程和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扩散成新的思维;3.对比范画:老师把学生常见的错误画法和正确画法都绘制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4.录像范画:有时老师当场作画要准备大量的工具和材料,很麻烦,如上国画课。针对这类课程,老师可以事先用录像机把自己的作画过程拍摄下来,并加入音乐,这种具有生动、直观、声象互补的美感效应,能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老师的真情传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讲解范画”教学的优越性

有一个美术教育专家说过:低级的美术老师既不能讲也不能画,初级的美术老师能讲不能画,中级的美术老师能画不能讲,高级的美术老师能讲能画。在这里,我想对这四种美术老师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1.低级的美术老师既不能讲也不能画。这类老师多为半路出家,一般是由担任其它学科教学转到美术科教学,他们本身对美术不感兴趣,但由于学校缺少美术教师,领导让他们转岗而来,他们对美术专业不甚了解,也无从下手,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又不想进取,便马虎应付了事,这种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效果可言,当然,这种现象目前正在逐渐减少。2.初级的美术老师能讲不能画。这类老师的形成有两个可能性,一种是从其它学科转岗而来,一种是学美术专业但专业不怎么过硬的老师,不过他们都具有语言上的天赋,善长表达、讲解。因此,他们的课堂缺乏专业的支撑,难以将学科知识与技能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只好充分发挥善言的优势,尽量把嘴说破,也不会去示范给学生看,总想用语言来弥补自己专业不足的缺陷。

3.中级的美术老师能画不能讲。这类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性格又属于内向型的,他们可以通过娴熟的技艺在课堂上直观地为学生传授作画的步骤,就是不善于言辞,不知如何向学生讲述作画的技艺及注意的事项,不过这类老师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因为,他们可以用正确的绘画方法步骤及准确的造型描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进而喜欢上美术学科,并从长期观察老师的作画中掌握到一定的绘画技艺与技巧。

4.高级的美术老师能讲能画。这类老师是优秀的,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专业功底好,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强,可以把扎实的绘画功底与准确的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讲解范画”教学形式的特点,如果他们再凭借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就具有了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为学生营造出可听、可视的感官刺激,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课堂,你见到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到知识的喜悦;这种“讲解范画”的课堂也具有直观美、形象美、趣味美,它在课堂中的效果就显而易见;这种“讲解范画”的课堂也就区别于上述的另外三种老师的三种课堂,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所以我们呼吁所有的美术老师要勤学苦练,平常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综合素养,修练好“讲解范画”的功夫,升华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讲授与示范技巧变成一种教学的自觉行为,并使这变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特色,一种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把“讲解范画”教学形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至。

5.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篇五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在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中获得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剪纸艺术;剪纸教学;兴趣;审美;创新

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绽放着瑰丽光芒。扬州剪纸是我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影

响深远。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走近剪纸艺术,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如何有效开展剪纸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尝试:

一、播种“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纸艺术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剪纸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观察、赏析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搜集各式各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赏析的同时感悟剪纸不同于绘画的神奇魅力。

农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丽日下的花鸟虫蝶,平凡生活中的温馨细节等,无处不洋溢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大红色的喜庆气氛和多色叠彩的绚丽晕染着学生们天真纯朴的心灵,令学生禁不住啧啧赞叹,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尝试,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师为他们开启通向剪纸艺术殿堂的大门。

成功地播种了“兴趣”这颗种子,还要适时加以培育,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何让一张纸在剪刀下魔术般幻变为一幅独特的画,可以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探寻。如出示两幅简易的《蝶恋花》,分别为阳剪和阴剪,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会发现剪纸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看起来“线线相连”,即为阳剪,一种仿佛“线线相短”,即为阴剪。教师适当地点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喜悦,在喜悦中递增信心。

剪纸教学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童

趣盎然,适宜教学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作品。如教师示范剪一只可爱的小兔,请学生开动脑筋,给她找个好朋友,学生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别热心说多剪几只让她们开心做游戏。教师将手中的纸对折,剪出同样大小的兔子,打开便是一对。再将同样一张纸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学生在惊喜中会认真观察和思考:一对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纸有什么学问?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折一折、剪一剪,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对称式的剪纸方法,同时自由式和花边式的图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和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

情绪会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请学生思考其剪纸技法时,学生立刻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的情况,在实践创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自由结对讨论合作的情形。剪纸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有序”与“无序”要做到适当地调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剪纸教学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在交流讨论中说出作品中的剪纸符号和结构元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学习对比四瓣形折叠法和五瓣形折叠法剪纸《桃》,让学生观察思考采用不同的折法剪纸的效果有何不同;同样是剪纸《小羊》,在身体部位分别采用花瓣形和月牙形的剪纸符号,让学生说一说美的感受又有什么差别;出示阳剪《蝶》,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之间是如何灵活连接的;出示阴剪《雀》,指导观察羽毛部分怎样用水滴形,柳叶形,锯齿形等剪纸符号有机组合的。在观察和对比中增强学生对剪纸结构和符号的视觉敏感,以达到创作时实现剪纸内容的丰富与精致。

四、浇灌“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剪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积极尝试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教学剪纸《百花争艳》,教师描述春天的美景,用童话般的故事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问学生愿化作花园中的什么花,有学生说琼花、迎春花、桃花,有的说愿化作蝴蝶、小鸟,花园里才热闹。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出示各种鲜花嫩草和蝶蜂飞鸟,学生参考图片资料任意运用剪纸符号剪制,都想用最精美的作品为花园添彩。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组合粘贴,汇聚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百花图》,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2.归类技法,同中求异。在剪纸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剪纸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需要欣赏和临摹很多传统剪纸作品,如有表现花卉的《和和美美》、《金秋菊香》等,有表现鸟禽 的《喜鹊鸣春》、《雄鸡高唱》,以及十二生肖,红双喜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将同一系列剪法的事物归类集中,探寻相同的折叠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和技法后,可以自主设计创作同题材的剪纸,如在传统荷花剪法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想象自由地表现荷花的花、叶、茎、藕的构图布局和连接要点,并对他们的创意及时给予肯定,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作的实践活动能激发他们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3.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纸的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剪纸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对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喜爱。教师将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进行归类,如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都可以用剪纸形

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水果十分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剪出各自喜爱的水果,单个的水果易于表现,学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香蕉等,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在一张大纸上将水果组合拼装成盘,学生在创作时势必要考虑水果的摆放和阴剪、阳剪技法的穿插。同时,卡通人物也是学生钟爱的剪纸内容,可以将服装的创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现中,如给白雪公主设计几款漂亮的连衣裙,学生会将花卉图案灵活运用于服饰创作中,学生对于类似的尝试实践兴致盎然。此外,抽象符号也是学生喜爱尝试的形式,将十字形、锯齿形、螺纹形等剪纸符号随意组合穿插,用多瓣折叠的方式能剪出很多极具现代感的作品。

总之,剪纸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用灵活的双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美的境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6.第二课堂--剪纸教学计划 篇六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剪纸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了民间剪纸的艺术美,发扬了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应运用了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唤起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了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学期剪纸活动教学以动物剪纸和临摹剪纸为主要内容。动物剪纸教学包含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画法、纹样处理、特点把握,多数学生能将有外部轮廓的动物画稿进行独立改编和处理,创作出有新意的剪纸。临摹剪纸帮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剪纸,从中学到了各种技法,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具体的剪纸练习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手、眼、脑的灵活性,使剪纸活动更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内容:

1、开口技法练习

2、开口技法练习

3、左右对称剪纸技法练习

4、上下对称剪纸技法练习

5、团花剪纸(四角折法)

6、团花剪纸(六角折法)

7、团花剪纸(三角折法)

8、团花剪纸(五角折法)

9、团花剪纸(十角折法)

10、喜字剪纸技法及练习

11、福字剪纸技法及练习

12、蔬菜类剪纸技法及练习

13、水果类剪纸技法及练习

14、动物类剪纸技法及练习

15、花卉类剪纸技法及练习活动总结:

(1)剪纸大小要适当。

在不用美工刀,且低年级的状况下,尤其要把线稿画大一些,方便剪裁细部。

(2)准备放大的示范作品。

尤其在画线稿的步骤,要有放大的线稿示范图。4K较佳。可再准备局部的示范稿。这对能力较差的孩子起到很大的“放射性辅导作用”。

(3)要有充分的制作时间。

课时安排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制作步骤一课时。(4)制作内容“简单化”、作业要求“大众化”。因为制作难度大,作业要求不要过高。

“不合理”的学习内容应待商榷——剪纸一些制作题材对有些基础差孩子而言难度较大。每个孩子动手能力及基础不一样,是否应取消一些难度稍大的剪纸题材?让每个孩子都能圆满完成剪纸任务。

我们剪纸活动进行的常规活动主要是进行剪纸技艺的教授和学习,争取让每个成员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剪纸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的剪纸技巧,让有基础的同学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7.剪纸教学“五部曲” 篇七

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李吉林老师说过:“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一般来说,美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审美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是可以让学生触景生情,如在“四角剪纸”一课中,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从绘画作品的欣赏到四角剪纸图案的欣赏, 再到四角剪纸装饰图案的欣赏, 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作品的情境中,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让他们体验、感受并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为他们的创造 性想象打 下了基础 ;二是设景让学生产生激情, 如在进行“剪萝卜”一课 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 体课件创 设了这样 的情境 :爷爷的蔬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萝卜,鲜美诱人,再伴上美妙的音乐《拔萝卜》,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剪萝卜”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 设计阶段通过联想诱导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坚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注重让想象伴随着学生一同成长。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 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探究、去发现。如,在“树叶”的剪纸 创作中 ,我先设计了一个分析讨论的环节, 让学生边观察边分析讨论“树叶的外形特点”,进而总结出用对折的方法剪; 在学生初步的创新作品完成后,我再次让学生观察树叶,并让他们想 想怎样还 能更形象 、更生动地表现树叶。这样学生一幅幅拟人 化的剪纸 作品跃然 纸上 :有剪主副叶脉且带锯齿边缘的树叶的、有剪小蚂蚁的树叶运动场的、还有剪树叶与毛毛虫的……而且学生在剪树叶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更丰富的作品。

三、创作阶段鼓励点拨,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

灵感现象是发生在创造性认识活动中 的一种奇 特的精神 现象。“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发展‘资源 ’, 那就是人 的潜在智 慧 ,‘沉睡着’的力量。”李吉林老师把这种智 慧称作“悟 性”、“灵感”。如,在“剪白菜”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思考并积极参与学习, 在他们设计剪稿时再适时加以点拨 , 激发学生 的创作灵 感 :“看看谁 设计的剪 稿既与众 不同又能表现出特点, 谁就是今天的巧手小明星。”学生创作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不一会儿,一张张作品呈现在展台上: 对折剪的大白菜、正面剪的大白菜、侧面剪的大白菜、叶茎连在一起的大白菜、分开剪的大白菜、单个剪的大白菜、多层面剪的大白菜、花心的大白菜……个个都栩栩如生, 这样的活动释 放了学生 的创新思 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使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闪现着灵性。

四、评价阶段赏中求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欣赏同学的优秀 剪纸作业 更有价值 ,这是因为大 多数学生 间的水平 接近,更宜于学习。因此,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欣赏, 让学生一起讨论、评价 、取长补短 ,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如,在作业展示环节中, 我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促进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地发展,自主地修改不足,在兴趣中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从而提高自己,发展兴趣特长。

五、拓展阶段延伸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创意剪纸走进中学课堂之探索 篇八

【关键词】民间艺术 剪纸 兴趣 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06-0198-01

民间艺术是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民间艺术,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朝气蓬勃。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民间艺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困局。一方面,民间艺术通过地球村的传递,到达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潮流中渐渐迷失,使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意识越来越远。我们认为,加强民间艺术的文化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而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古老技艺,它包含着绘画、民俗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让剪纸艺术更好地走进中学课堂,如何通过剪纸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能力,创作出富有新时代精神的剪纸作品,让这一传统艺术依然能在新时期、新的国际环境下继续发展,笔者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首先,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了解程度,即要解决认识问题。剪纸作为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门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且材料信手拈来,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在陕北,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剪纸的痕迹,人们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通的艺术形式,表达着最美好的愿望和各地的风土民情。剪纸蕴含着很多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只有每个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只有对剪纸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理解其内涵,我们才能继承和发展它,才能创作出有个性的剪纸作品。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要解决动力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科,如果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他就会漠然置之。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首要是激发其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看、听、想、做,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要上好剪纸课,调动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剪纸艺术流行并扎根于民间,其作品生活气息最为浓厚。为此,我给同学们展示了民间艺人的各种剪纸艺术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同时用很短的时间剪了一件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教师示范是学生感兴趣并很乐意接受的事情,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下,学生怎能不愿意创作一件与众不同的剪纸作品呢?

再次,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式,即要解决方法问题。能不能把学生被动的学习、把老师教授剪纸的过程,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以老师为主导的引领学习过程,这是剪纸教学完成从老师死板“教”到学生主动“学”的范式根本转变的关键。使学生既能做到无稿剪纸,又能使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自主探索学习,处理好教师教授技能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发现自己的独特创造力、自主而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要研究要解决的核心。

最后,要打破传统剪纸教学以对称折叠的方式剪几瓣花、或陈式窗花为主要内容的单一作品状态,即要解决创新问题。要坚持进行脱稿剪纸的研究,让学生在剪纸中的专注不受任何功利的驱动,积极思考、想象与创造,作品表现出学生的原创性是艺术表达中难能可贵的。老师由传统灌输剪纸的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从关注作品结果到关注过程;从让学生被动的学剪书本和传统的剪纸符号到让自己创造剪纸符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趣、艺术直觉能力,保护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打破思维定势,这样才会使学生逐步还原自然、还原生活,剪出纯朴、稚拙的独特风格,也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办出特色。

艺术教育应当是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单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这并不是艺术教育本意。并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相悖,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很高的学历水平,更没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她们能够不用画稿,从心里画出样子,随心所欲的进行剪纸创造,体现出艺术是人的本能。因此我们认为,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与介入,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探索学习新技能,创造性地运用技能是进行表达的重要条件。把陕北民间剪纸引入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既是对剪纸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党中央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号召的积极响应。

总之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通过民间剪纸艺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去寻找、发现、创造的热情。在高效课堂改革下,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胜任新观念下的教育工作,让每个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较好的实现。我们的研究仅仅才是开始,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

上一篇:班组工程承诺书下一篇:圣诞促销传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