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2024-07-28

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精选11篇)

1.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一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材位置: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八册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及相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草稿纸若干。

教学重点: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多位数笔算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及熟练准确的计算,对小数的数位也在上一章节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怎样才能尽快地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一观念上需要摸索、比较,得到明确的认识,形成计算小数加法的能力。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中已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整数加法笔算时是先将个位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小数则应抓住小数的特征,将小数点对齐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要求。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将知识迁移,很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的竖式最漂亮,计算更准确。

4235+54783251+438

7621+375434320+317

小组内完成后,讨论下列问题。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更快捷?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激趣导入。

1、提问:夏天到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2、听故事,做数学。

明明和妈妈到自选商场买西瓜。妈妈选了一个小一点的瓜,在电子称上一称,是3735克。明明选了一个大一点,有4075克。你能算出他们一共买了多少西瓜吗?

3、抽一生列式板演,全班齐练。

4、继续听,继续算。

后来,他们到收银台,可收银台阿姨的称量数据却发生了变化,上面全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能说出他们西瓜的重量吗?

你还会求出他们一共重多少千克吗?

5、揭示课题: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三、新授。

1、小数加法的意义。

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刚才有的同学说会,现在各小组一齐完成竖式计算并讨论以下问题:

(1)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特征?

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同数位对齐的认识。

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类推作理论铺垫。

设问起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问题。

进一步复习巩固单位换算的知识,为引出课题作准备。

类比推理的运用,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列竖式时注意:整数先将个位对齐,小数应先将什么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

目的?

(3)小数计算后,结

果末尾是“0”应怎么办?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指导看书P111。

4、试练。

完成P111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四、延伸拓展。

1、你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吗?

1元8角7分+3角2分

7角6分+3元4角4分

2、听故事,列算式:

小玲到商场买来3米2分米绳子,付了1元9角2分钱,后来发现不够,小丽又去买了2.8米,付了1元6角8分。一共买了多少绳子?付了多少钱?

五、巩固训练。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4.235+57.48372.51+4.38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3735克 3.735千克

+4075克 +4.075千克

7810 7.810千克

7810克=7.81千克3.735+4.075=7.81(千克)

在完成小数的意义的推理以后,让学生思考小数加法法则向整数加法法则的类推。

初步学会对加法法则的运用。

加深学生对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训练学生分类整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出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观念。

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能运用法则准确计算。

该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出整数加法向小数加法的过渡,又体现了一题多解的方法,是对该堂课内容的浓缩。

2.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二

一、教会验算方法, 感受验算的价值与作用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验算的价值所在. 学生在试卷改完后, 发现自己是计算出的错误, 肯定会十分的懊恼, 表明自己是粗心才出现的错误. 然而粗心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能力的不够完善, 学生将其怪罪于粗心, 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 如果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验算, 学生明白了验算与不验算的差距, 验算后明显的提升了正确率, 学生认识到验算的价值所在才能在算数中加以应用.例如:一艘船从A海港出发, 该船在顺水情况下每小时能行24 千米, 那么10 小时便能到达B港. 逆水每小时只能行16千米, 这艘轮船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看到以后, 会下意识的反应去进行思考. 得到的式子是 (24 + 16) ÷2 = 20 (千米) , 只有少数学生列式为24 × 10 × 2 ÷ (10 + 24 ×10 ÷ 16) = 19.2 (千米) . 学生没有把来回的总路程相加然后再除以总时间, 忽略了平均速度的本质定义. 但是学生看来他们的结果是没有错的, 但是仔细推敲就能很明显的发现错误.如果平均速度是20 km / h, 那么总路程应该是250 千米, 但是总路程应该只有240 千米, 所以经过对比就能发现有错误. 重新检查后, 发现错误并且改正, 有效的提升了正确率.

二、合理进行验算, 有目的的培养验算方式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很多结果需要验算, 是检验结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验算可以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但是验算也需要合理地进行. 如果从原本思维出发再次看待问题, 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式. 因此学生在验算过程中应当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 避免思维定式才能完成有效的验算. 教师应当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验算方式, 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验算, 学会验算的方法. 例如:一列火车从站点甲出发, 已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行驶240 千米, 10 小时后到达乙站, 到达乙站之后速度发生了改变, 变成了160 千米每小时, 最终到达丁站, 这3 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那么列车在总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 有些学生还是会将2 个速度相加除以2, 这种算法貌似是正确的, 但是忽略了本质, 学生在验算时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是对的. 因此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问题的本质去分析, 平均速度是路程除以时间, 因此把路程和时间都算出来后再进行比较.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合理地进行验算, 掌握验算的方法, 提升验算的实效性.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 这样, 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三、加强应用题验算, 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

学生往往在运算时都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错误, 由于没看清题目或者出现思维定式等等都可能导致计算出错误. 因此应该加强验算的训练, 在实践中进行联系. 教师可以设置应用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因为学生在往常解题中都不怎么喜欢采用验算, 觉得浪费时间, 教师不妨设置一些难题目亦或是理解上可能出现错误的题目. 学生在发现自己错了后, 结合教师的讲解, 采用验算方法进行二次思考, 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后, 学生就会对验算产生好感, 在运算时便注重验算. 例如一些数量词的关系, “增加”、“增加到”题目中出现了两种类似却不同的数量词, 学生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第一次得出结果后, 学生就会有些犹豫, 因此会再看一次题目, 进行再次验算. 这些数量词虽然只差一两个字, 可是意思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学生注重思考能有效的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同样教师可以在应用题的单位上进行改动, 让题目的单位不统一,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 没发现单位问题, 结果自然是错的. 无论是题目中的重点词还是单位的不统一, 都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 加强学生的验算训练, 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四、遵循认知规律, 让验算成为正常心理活动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强化的结果”. 学生进行验算在初期是教师强制性的, 如果忽略了教师, 学生自己进行验算的次数并不多. 因此教师还需要将验算带入学生脑海中, 让学生能将验算化为一种能力, 去不断解决各类问题, 提升解题效率. 因此, 教师应当遵循认知的规律, 进行验算教学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引领学生学会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 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依据进行教学, 接着再引导验算.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在教学此类问题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型物体. 比如硬币、瓶盖等等,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教学后, 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有一定的映像, 如果教师结合这些事物进行教学, 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验算, 那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可以联想到这些事物, 进行下意识的验算.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硬币的周长,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绳子进行测量并且为学生准备好工具. 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比如利用墨水进行测量, 等等. 学生渐渐能将验算当成自身的心理活动, 将验算变成一种习惯.

3.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三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独立思考,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从经验上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经验,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从认知水平来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难点拟定为领悟举例验证的方法。

然后,谈谈教法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本课以引导探究为主,综合运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用学生日常学习中熟悉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启发谈话法,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借助点子图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道理,使学生更加信服。

接着,谈谈学法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突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为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新课导入环节,学生观察题组,提出猜想,探究环节,学生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合作交流,这样相互启发,让学生意识到尽可能全面的举例验证才能证明结论正确,从而习得验证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独立思考,或填空,或判断,不断内化新知。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基于以上构想,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拟定为以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题组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提出猜想。

环节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提出猜想。以“仔细观察,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组一和题组二,提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猜想,教师相机板书。第二步,验证猜想。以“是不是任意的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的发现只是猜想,要想应用还必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你打算怎样验证呢?”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抓住两个要素:要素一:数是任意的,可以是小数、整数、分数,要素二:要通过计算,根据结果来判断。这样做旨在让学生感悟应用不完全归纳时举例尽可能全面,并且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用事实说话。第三步,总结规律。在学生举例验证和教师演示后及时提炼规律,形成统一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

环节三:课堂梳理,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是填空练习,意在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提炼字母公式,建立模型。练习2是判断练习,意在加深加法运算定律的认,区别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3是探究4个加数的简便运算。意在突出规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环节五:自我评价。

课标指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

4.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四

例题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7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教材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在此基础上,教材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及时提出验算的要求。由此引导学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随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2)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竖式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并养成换位验算的方法和意识。(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学校春游情境图,结合情境图出示整百数加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的10道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里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领悟算法。主要分三个活动来展开教学:第一个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其中各年级借书的数字都改成小数字),请小朋友根据表格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按计算方法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加法问题,写出算式。(这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寻问题解答,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体现课堂的开放性。)第二个活动:合作尝试,领悟算法:学生交流后板书算式:143+126,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实物出示并演示计数器计算和竖式计算过程,强调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2种算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先从个位加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也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这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方法探讨中理解算理,领悟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思多想的习惯。在难题面前不放弃的良好品德。)第三个活动:深化认识,强调验算:通过提问:这个答案对不对呢?让学生讨论交流验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验算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告诉学生验算加法的方法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检验,让学生尝试验算。然后通过问题:两次计算的答案一样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不一样又说明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两次答案一样,就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一样,就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经历换位验算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第三个环节: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的设计中,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计算给出的竖式,进一步巩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第二题通过竖式计算和验算,巩固竖式计算和验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第三题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式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四题让学生尝试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刚学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五

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几种?

2、你在验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自主学习应该很明白的,因为教材中是以几个小朋友讨论的形式说明了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的。课后我自以为很成功,在课堂中我除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功能同桌和小组口头交流了验算的方法之外,还对一些错例做了分析。感觉孩子们应该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没想到是纸上谈兵啊!课后的反馈真是让我大伤脑筋,从书写格式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一部分学生混淆不清,思维明显的混乱不条理也不清楚。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1、孩子们不会倾听。

6.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六

七年级

曾凡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并能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①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②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自主观察、分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符号的确定。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计算方式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大纲》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所诊测的绝对值意义和数轴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正数表示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问题。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利用输赢球得分原理和在数轴上运动方向符号的特点,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加法法则。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例题.(1)是整数的异号两数相加;(2)是整数的同号两数相加;(3)(4)是小数和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7.《减法验算》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法及加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集中教学“减法的验算”,针对“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的计算结果提出:“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以交流的形式,提出两种方法:(1)被减数减去差是不是等于减数。(2)差加减数是不是等于被减数。验算能有效纠正错误,提高计算正确度,因此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减法验算方法,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减法的验算。2、理解验算的意义所在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所学到得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减法验算能有效纠正减法计算中的错误,是减法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也不是一促就会的事,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从哲学角

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通过创设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发现验算方法的过程,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得出减法的验算方法。同时,本课也较适宜用谈话法来组织教学,由于学生都有一些生活经验支撑他们的减法验算活动,在交流方法时,学生有话可讲。在交流中发表自己意见,学习他人意见,相互促进,用谈话法教学是既简单又有实效。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下列能力。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验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验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然后讨论交流方法,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

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验算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设计

一、准备练习

1.让学生用840、360、480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预计学生不难写出360+480=840、480+360=840,840-360=480,840-480=3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350+123=473写出另外的三条算式。

(这样的复习,渗透加减法的关系,在思路上为新课作铺垫,达到隐而不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小明的妈妈计算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并用多种方法眼算了加法的计算结果。如果妈妈付给营业员阿姨200元,营业员阿姨找回了17元,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要知道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后,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承接上一节课的现实情境,体现“加法”与“减法”知识的相互联系,同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营业员阿姨应找回妈妈多少钱?该怎么列式?

板书:200-183=17元

师:你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说说这个答案对不对?引导得到把183看作180,估算是找回20元左右,并且比20小,所以这个答案很可能对。

师:那么要知道找回17元究竟对不对,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预设:由于学生已学习了加法验算,知道了什么是验算,所以这里让学生自主探索,结合具体问题提出验算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用200-17看得数是不是183.这样验算的依据是什么?引导说出“被减数-差=减数”这里就是利用这条性质来进行验算的。

②用183+17和17+183看结果是不是等于200.这样验算的依据是什么?引导说出“差+减数=被减数”

(教师对这各种验算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过程中只是提问一下,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出现各种结果时说明了什么问题?

来提升学生对减法验算的认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做一做,把做一做改成学生已做的结果形式出现,一正确一错误,让学生去验算,计算是否正确?

在学生验算后,引导学生说说验算时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时也仔细,别抄另一个数。特别是第二小题,提问学生:不用去验算,从哪里你就可以看出这题一定错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检验,这题从个位就看出有误8-7=2了。

教师指出:在平时作业过程中,没有要求验算时也要自觉地运用个位等特殊位上的数、估算最大最小值,口头验算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防止出现类似的明显错误。

(日常教学中常出现学生不去算,而是根据减法中的关系,直接抄写得数,设计这一对一错的题,能有效防止学生抄结果,而不验算。)

4.小结验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减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上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学生可能不是很完整地表达,只要学生能说清道理即可,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在课中要求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估算、或者特殊位上的数是否正确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老师在关键处提示验算的注意点,既简单又有实效。)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七第二题两道减法题。

【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方法,又提高了计算技能。】

2、完成教材第28页思考题。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并且验算。

【一是利用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通过选择数字组成加法竖式,加强学生对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五、课堂小结,情知共融。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8.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

因些,在新授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57+86=;157+()=243;()+86=243,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算出结果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并通过比较,从而搞清楚加减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为本节课加法用减法验算做铺垫,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根据例题的135+48=183的竖式提问,如果我用183去减135,那么结果会是多少呢?(48)如果计算结果不是48,那说明是什么问题?(说明结果183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大家能不能用这一种方法来验算一下?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来验算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另一个减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来了,至于交换加数的位置这一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9.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篇九

(二)说课稿

说课教师: 薛元英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把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为后面学习有理数减法做好铺垫。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加法运算,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探索总结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但熟练程度还不够,并且对过去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对有理数适用未进行探讨。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与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能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分类与归纳能力。2.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3.提高学生的自学以及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用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规律。.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的运算律.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定”,所诊测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还成立吗?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问题。◆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多个有理数相加,往往既是运用交换律,又运用结合律.

◆变式练习,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有理数的加法

(二)说课稿

10.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十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0=20+15

a+b=b+a(黑板板书)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

(3+2)+5=3+(2+5)

(19+12)+38=19+(12+38)整十

(a+b)+c=a+(b+c)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

=50+7+40+9

=50+40+7+9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90+16

=106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2、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 + 0 = 0 + 82

47 +(30 + 8)=(47 + 30)+ 8

(87 + 68)+ 32 = 84 +(68 + 32)

75 +(48 + 25)=(75 + 25)+ 48

3、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38+76+24 (88+45)+12

四、布置作业。

11.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篇十一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上一篇:各科教案及反思下一篇:补选工会主席会议议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