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获得了教学上有指导作用的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今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一、以学生实践经验发展为核心,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条线索。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
亲近与探索自然。开展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等系列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开展有关垃圾等环保方面的主题,也可开展有关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主题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参与实践,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去参观访问、了解老人的情况及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是一种社区性服务活动。
认识与完善自我。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努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课程资源。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2从教师对活动提供指导的实际出发,发展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
3、从学校对活动提供帮助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重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4、从社区和当地社会环境支持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利用社会性资源和网络资源。地处农村的要考虑农村的实际,地处城镇的要考虑城市的实际。
新课改以来,各学科都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科目都安排有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这些均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出现。另外各科的学习内容中有很多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访问、观察的内容,我们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虽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统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 1 模式,它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但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的主题或课题、内容、目的和任务、方法、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践体验。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一般有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成果的展示方式有: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交流的方式有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提出进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
“再好的课程,如果不去实践,那么,你永远走不进这门课程。再难的课程,只要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去,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辉煌!
2.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二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根据班级的情况, 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小组模式展开。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水平, 可以将全班分为5至8个小组, 小组内成员数量保持在4到6人之间并且小组间总体数学总体水平要尽量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排分工, 比如说, 小组内的一号同学负责统计零用钱的总数、二号同学负责算小组内零用钱的平均数、三号同学计算零用钱用来买的不同东西等, 对于小组工作的展开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课程设置
通过课前小组的准备与调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小组分别汇报调查和统计的结果, 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与应用上的提问, 来引导和加强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在小组谈论完成后, 教师可以组织现场模拟零用钱的使用过程, 比如说, 在超市买零食、文具店买纸笔等, 设置数学问题, 让学生分别进行演示和回答。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
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 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全班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 并通过PPT进行展示, 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实践的成果, 从而更加逼真地模拟学生零用钱使用的过程,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课内的评价。教师在小组汇报和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对学生调查内容的总结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部分的评价内容, 并且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 课后的评价是教师验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的环节, 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内容和简单的数学日志的形式来实行这一部分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正确地利用这种方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达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并将数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电子综合设计课程创新改革 篇三
【关键词】电子综合设计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系统化 教学改革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course,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systematic reform scheme including basic courses, comprehensive project design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improvement of student?蒺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ystematis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1-02
电子综合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区别于一般的课程实验,它更多地考察学生综合动手设计能力,需要学生前期具有各类电子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能力[1]。
1.课程现状分析:
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电子综合设计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设计能力,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各类电子基础课程的扩展和提升。但目前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普遍缺少与基础类课程的关联性,不利于学生对开发技能的进阶学习。
(2)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时间周期较长,参与人数较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较为复杂的课题设计,需要一大批掌握综合设计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目前的现状是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的开发能力也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电子综合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各项电子开发技能的综合应用,课题的设计应覆盖更广知识面。而目前设计的课题很少从综合的系统设计层面考虑,不能让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
(4)大多数院校多以配套实验教材作为学生信息资源,实时性较差,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本实验教材使用很多年,学生设计完全跟不上电子技术的更新。
2.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2.1 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需要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改革从以下三点目标开展:
(1)建立创新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持课程教学连贯性,使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多种开发技能。
(2)将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相结合,以评价体系作为辅助,通过项目开发、专业技能的定向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教学梯队。
(3)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2],开发涵盖广范围专业知识,迎合社会技术热点,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性课题;建立电子综合设计信息数据库,缩短学习入门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设计上。
2.2教学改革方法实现
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基础课程建设改革、实践项目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和信息资源改革。
(1)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综合各门相关课程的特点,建立各门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如前所述,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是各门基础课程设计的扩展和提升,可以将电子综合设计的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根据模块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难度分解在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在电子综合设计课程阶段,综合应用各种开发技能,将每种模块功能实现提升,同时整合各个模块完成较大规模的系统设计。
(2)实践项目改革:课题的设计结合当前的技术热点,更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3]。考虑到电子综合设计的难度分配,将整个电子综合设计分解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教学单元完成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第二个教学单元以实现的基本功能为平台,学生自主实现创新性设计。
(3)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双向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老师对学生课程完成质量的评价、学生评优。根据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对课题内容进行更新或者淘汰,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学生对于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评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优化设计能力。
(4)信息资源改革[4]:改变传统编写实验教材的方式,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每个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必要开发工具及其使用指南等,同时数据库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的时候能够通过访问数据库查阅所需要的资源,缩短学习入门的时间,提高设计的效率。
3.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改革方案,通过分别对基础课程建设、实践项目、评价体系和信息资源进行改革达到提升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淑珍,杨士强在硬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计算机教育,2012(19):39-41.
[2]苏小红, 梁佳, 童志祥. 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 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4-9.
[3]范伟, 黄贤英, 徐世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思考. 计算机教育, 2011(17): 13-15.
[4]陈新龙,胡国庆.电工电子层次化E-Learning的提出及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2-84.
作者简介:
4.综合课程开发读书心得 篇四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在我国,过去严格划分的六大教法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化的五大领域,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那么,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到底该怎样进行综合呢?《综合课程开发》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寒假以来,我细致的阅读了本书,感觉本书的有这样几个特点,文章主要列举了一些可以推动综合课程落实的具体方法,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系统性强。全书的框架非常清晰,对每个实践活动的教学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力求使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借助这本书比较准确的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易理解。该书行文流畅,提供了大量事例供老师们参考,如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采取奖励措施等方法加强课程的执行力,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教师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数量和质量情况折合成学分,在考核中加入一定的分值,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了保障。学校可以采用巡课、学生问卷、教学研讨等形式,及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情况,及时探讨交流存在的问题;第三,非常实用。作者对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提供更好的条件,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在落实时会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要两点:一方面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教学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教学效果也是隐性的,这与我们传统的思维也存在矛盾,它并不能提高我们在考试中的分数,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于背负沉重升学压力的老师,学生,家长来说,它就必然或多或少收到轻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有助于构建符合《纲要》精神并具有地方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主动性,真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 篇五
通过去伊犁伊宁市培训学习综合实践新课程资源包培训,觉得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适合的,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改中的黑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被认为是新课程中的一匹黑马。
因为它与以往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它的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来组织,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的。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与实践。它是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来选择主题内容,具体化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领域来选题;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不单纯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而是向课外与校外延伸,直到广大的生活空间;结果是重点看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什么样有意义的认识,而不是他们调查了什么,做了哪些,是一个注重过程兼顾结果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 1
主性、生成性。
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
1、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促进
了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变革;促进了学生
思维方式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概括性;促进了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创造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促进了
学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锻炼;促进了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意
识和品质、价值观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自
信心。
2、优化了教师的教育和成长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充分体现民主
平等合作的师生观,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突破学科知识的壁垒,从而促使教师
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必须同步进行,这有助于教
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与开发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与同类学校教师发展比较效果
十分明显。
3、优化了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的完
善,促进了学校课程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建立,特别是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塑。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和终极目标是“课程文化”的再造,课程文化是重塑学校文
化的有效载体。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文化的生成和
积累价值是明显、有效的,对于塑造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学习和反思的学校文化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践
与探究的教育方式等学校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以学校文化引
领学校发展。
三、思考: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该何去何从通
过这次培训,我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
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挖掘罢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的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和若干个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文艺节、运动会]、心理
健康教育、学科拓展课[即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国旗课等),其中很多内容我们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实施得非常好,只是
我们没有总体规划与合理引导。
我们以前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两个误区:
1、在实
施的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知道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2、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
动成果的精致化而忽略实践,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体验。
基于上述两个误区的思考,我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做了两个建议:A、摸着石头过河——从课题起步,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生课题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崛起,浓厚学校的科研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个科研课
题,课题由学校统一拟定,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一个课题有
一个指导老师,让我校师生一起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请进一些专家,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题;同时,让更多学教师走出校门,向其它学校学习更优秀的经
验。这样,势必会带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兴起。B、开发校本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一部分教师带
头,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合综
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从校本课程着手,实施综合实践活
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常态化。以上几点就是我这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设计 篇六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简介
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至今已有3年。为了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按照上级精神和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认真开展了课题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任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学分认定方案》,各部门《管理职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辅导资料以及活动实施的实用表格等几个方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
(1)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实施,促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寻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认真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实施的组织与措施
(1)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和各学期实施计划,全面组织实施、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小组。主要分工是:教务处、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具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活动组织、指导和实施工作。(3)各年级组成研究性学习学科评审小组(分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两个综合学科,由备课组推荐有经验的教师5—7人担任)。研究性学习开题论证和结题论证工作由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和学生课题成绩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4)设置研究性学习专任教师
研究性学习专任教师首先做好一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①负责对全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参与对全校、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辅导讲座,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指导工作。
③参加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完成学校指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等工作。协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资料和成绩学分认定情况上传网上的任务。
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课题组及时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研究笔记,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⑤指导学生课题组成员的互评和自评;和班主任一起负责学生课题组课程开题论证、实施过程、结题论证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⑥津贴。
教师工作量计算,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参与开题、结题论证、成果评优以及在校外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提供详细活动资料,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务处认定课时。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由班主任考核,由政教处审核。所有评审材料和原始资料交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复核,然后将考核评审结果公布。
3、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每18课时为1学分,15个学分,总共270个课时。高一上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培训,从高一下期到高三上期共4个学期,每学期54课时,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计3个学分。每个学期原则上完成一个课题,并记入学生学分认定记载表。课时安排每周3课时,一节排上课表,其余2节集中或课外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通识培训:用一个学期18课时的时间,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期末进行考核并记3个学分。
社会实践: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6个学分,每学年2个学分,每学年考核一次。学校可有计划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生自行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一周,不少于60小时。①每年秋季开学时,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②校内服务性劳动。如班级值周,参与学校管理,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日常劳动卫生工作等。
③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④社会调研、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调查。如市区交通安全问题调查,关于文明礼仪调查、家庭教育调查等。⑤开展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文艺晚会等。
⑥学生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团委会登记的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校广播室活动等)。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周或60个小时。
社区服务: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社区服务学校不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的假日内进行。但工作必须达到10个以上工作日(每个工作日达到6小时以上),才能获得该学分。①做好人好事,维持公共秩序,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儿。开展助残帮困活动,到火车站、汽车站打扫卫生、协助车站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科普宣传、社区保洁等。②参加社会交通安全和法制教育义务宣传活动。
③参加志愿者活动。学校建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④参加管理服务(帮助环卫工人义务打扫城区卫生;到福利院打扫卫生)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
根据我校实际,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5-8人(不超过8人),设组长1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需要时与学生协商作适当调整,学生一般都在本班组建小组。特殊情况需跨班组建小组,需报告班主任并征得同意方可开展研究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除集体组织外,均由小组为单位实施,每小组不少于3人。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①培训教育。
对于指导教师、学生,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学校征求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教师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学习)
②选择课题。③制定计划,进行开题论证。④实施研究。⑤整理总结。⑥交流评价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①培训教育。②精心规划。③内容选择。④活动实施。⑤总结交流。⑥评价考核
(指导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进行开题论证;查阅资料;召开“聆听成长的声音”的主题班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特级教师卢伯友在进行数学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的探究;学生在校外调查实践;结题答辩;研究性学习成果)
6、学分认定方案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一个课题若有完整的研究程序(研究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载;研究成果),且研究时间不少于54个课时,即可得3学分。(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的学分认定:6个学分
(1)按要求完成军训者即可得2个学分。
(2)校内传统活动、班级值周活动、校内劳动——三年内活动累计不少于一周时间即得2个学分
(3)社团活动、校内兼职、社会调查、其它活动——累计工作日不少于1周得2学分。
社区服务:可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安排,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个学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1、研究性学习模式 “师生共同启动”模式
2、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文学科: 辉煌的慈利
关于《大长今》对高中生的影响 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为什么这么火? 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彩色的西方节日„„ 社会学科:
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打工对社会的利与弊
加入WTO对本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开通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
自然学科: 沼气开发与利用)灶具的演变 生活垃圾及处理 远离白色污染 废旧电池与环境保护 慈利县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
(2)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于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调查 口香糖残渣的危害以及处理 中学生道德价值的重构 关于校服调查情况报告 使用IC卡的利与弊 关于校园卫生的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封闭式管理 „„
(3)学科内资源开发与利用
宋丹同学的《对慈利县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获省三等奖),从化学的角度针对慈利县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慈利县水泥厂、氮肥厂的生产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文秘同学的《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吴鹏的《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姚忠胜的《怎样设计化学实验》等课题均来源于高
一、高二化学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但从研究性学习成果上分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学生对学科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导向是正确的,是积极有效的。
袁志平指导吕志勇的《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张新良指导龚昕的《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获市一等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于慈利一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调查与分析(附成果照片)体会数学的美与价值(附成果照片)双导管磨口玻璃塞的设计(附成果照片)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铜和硫酸反应探究
如何处理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学习天空图的制作 制作学校网站和班级网页
高中数学资源中错题归类与解析„„
3、分年级有侧重的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一的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培训明确要求掌握以课题研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基本方法。
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研究为主,并结合社会实践、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未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高三上期必须全部完成。
4、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认识(1)几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我们这一组一开始认为那一家的超市的价格最便宜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发现很深奥,包含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考虑相当多的因素”;“走出了校园我们去了社会福利院,初来到这里还紧张兮兮的,过一会就和小朋友交谈起来,我们心理有点高兴,又有点伤心,高兴的是他们没有在意自己的不同,伤心的是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抛弃”,“通过这次报告,我呼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福利院,献出自己的善意,温暖他们”)(2)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可以肯定的是选题是很成功的一步,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中学生心灵的撞击”;“做任何事情首要的是做好它,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收获,我相信你们不仅对留守儿童有了较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你们从中领悟到了道理,会更珍惜现在的一切”)
(3)一位我校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2007届284班的黎运阳同学(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在进入大学以后给学弟学妹的体会中说: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如果做得得当的话会有一定作用的,所以我鼓励他们做研究性学习,而且是用心做,千万不要敷衍,同时学校要提供适当的指导。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讲究的是团队精神,这在当今社会是很重要的,学校应该鼓励和奖励团队合作好的小组。”
四、小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谢谢大家!
7.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七
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人才, 所以在教学效果中一定要突出实用性。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若使学生理解掌握透彻, 教学必须要有实物依托, 不能纯粹的理论教学, 也不能先理论再实践, 而是需要理实一体化。下面以一堂汽车制动跑偏故障诊断的课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2 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通常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两部分, 两者之间泾渭分明。首先, 在教室里上理论课, 教师讲解汽车制动跑偏现象、汽车制动跑偏故障原因分析、汽车制动跑偏故障诊断维修等, 然后上实训课。在实训课上, 实训前的准备工作由教师一人完成, 然后教师演示一遍检测过程, 最后分组让学生轮流操作。这种教学设计很不完善, 容易存在如下问题:
2.1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理论授课时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制动试验台, 没有一个感官认知。讲解仪器的结构, 原理等这些学生根本就很难理解掌握, 这样造成实训时学生不容易上手操作,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出现。
2.2 实训效果不理想
分组进行操作一般是按学号, 几个人一组, 一起进行操作, 并且学生只是机械模仿教师操作, 一窝蜂似的堆在一起, 没有很好的小组分工协作。不能使每位同学都能很好的掌握整个检测流程。
2.3 不易考核
由于整个的检测过程学生并没有参与, 只是操作一下检测仪器, 而且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 所以考核一般是通过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来进行评判。这种考核办法非常不完善, 实验报告是课下完成的, 就不可避免有学生抄袭现象, 根本也不会去认真地对检测结果分析从而查找故障原因, 这样就起不到检验的目的。
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在仿真或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 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能力、教学场所、教学手段上的一体化。因此,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组合, 而是学生从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关键。首先, 教师要吃透教材, 把握住重点、难点, 掌握现场教学中所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及维修知识。其次, 教师要先充分了解实训现场, 详细规划好实训内容, 使得教学过程井井有条。最后,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程小结了解学生了解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内容, 哪些内容尚有欠缺,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增减教学内容,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就奇瑞A3轿车的制动跑偏故障诊断为例具体介绍六步教学法的应用和各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所应该完成的任务。
故障描述:汽车行车制动时, 制动跑偏。
学习任务:学生为客户解决汽车行车制动跑偏的故障, 能根据客户描述的现象搜集信息, 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借助待修车辆的维修资料, 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准备任务相关的工作场所、仪器、工具;确定排除故障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诊断流程、诊断标准, 正确诊断、排除故障。同时, 在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环保、经济等因素。
学习目标:
(1) 能够通过与客户交流、查阅相关维修技术资料等方式获取车辆信息;
(2) 能够正确描述和记录汽车制动跑偏的故障现象, 进行故障原因分析;
(3) 能够正确制定故障诊断工作计划, 并与小组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4)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检测设备对故障车辆进行故障诊断;
(5) 能够正确记录、分析各种检测结果并做出故障判断;
(6) 能够进行故障维修并能对维修结果进行检验; (7) 能够正确填写任务工单;
(8) 能够从典型的故障案例中找出汽车制动跑偏故障的共性。
学习内容:分析故障原因, 制定诊断计划;进行轮胎异常磨损、同轴车轮制动力不等、制动系统检测、悬架性能、车轮定位的检查;进行修复工作。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目前,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中, 我认为六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较为合理。
六步教学法以项目为驱动, 以能力为本位, 以实际操作为指导贯穿于整个典型任务的教学过程。将整个教学划分了六个步骤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阶段。六个环节为闭环系统, 环环渗透, 如图1所示。
3.1 资讯阶段
汽车制动跑偏作为一个常见案例, 是汽车4S店售后维修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把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任务的形式, 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学习的目的, 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故障车辆, 并明确工作任务。分发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 学生再进行资料的搜集。
学生完成本次任务必须掌握以下知识:
(1) 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哪些?
(2) 制动试验台的使用?
(3) 四轮定位仪的使用?
(4) 制动系统、轮胎、悬架的检查要点?
教师在咨询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并且要提供给学生能够查找到此类资料的网址或书籍由学生自行完成。
3.2 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协作学习能力。主要任务利用上一个阶段所搜集的信息针对汽车制动跑偏这个任务来制作项目实践操作之前的工作计划草案, 选定仪器设备、制定检测与故障排除工作计划。
3.3 决策阶段
这个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 根据工作计划来制定较为系统最终工作方案。以四人组为例任务可分为四个部分:故障诊断的思路、仪器的操作、检查结果的分析及修理、车间卫生的清扫。这个阶段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环节, 团队互助完成任务。
3.4 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完成故障排除。实施期间要谨记生产车间的7S管理理念, 把安全放在首位。比如:操作制动试验台前必须检查好试验台的状况, 做到仪器安全、人员安全, 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5 检查阶段
对汽车制动跑偏故障排除结果进行检查, 这个阶段分为组间互检和教师检查两个部分组成, 此过程也体现了注重过程化的考核和成绩的综合评定。
3.6 评估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汇总与展示,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给出完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然后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展示本次学习的成果。
4 总结
六步教学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实行, 在精心的设计和倾心的施教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尚未发现的不足, 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挖掘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朱桂英.一堂汽车检测课的教学设计[J].科教与产业论坛, 2012, (11) .
[2]胡娜.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主体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 2011, (1) :6-10.
[3]胡兴胜, 布仁, 于彭涛.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5) .
8.《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说课设计 篇八
【关键词】课程 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2-02
近年来,说课在各校教研活动、教学评比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说课是指教者在备課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将要上的或已上过的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本文就《会计综合实训》这门课程进行说课设计。
会计学科是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显得非常重要。本课程是基于实际指导实践的课程,课程特色关键体现在一个“实”字上,具体表现为理念务实、内容扎实、情景真实、评价平实、教材和参考资料丰实。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对学生有用的课程一定是根据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系统、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之下的。只有在务实的课程理念指导之下才能挖掘和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体现在:
1.课程的地位上
本课程是在前期学习《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开设的仿真综合实训。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在模拟仿真的业务环境进行毕业前综合实训的实验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平台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来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与会计工作规范,形成能适应会计各岗位的工作能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得零距离对接。课程的后续内容是顶岗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
2.课程的作用上
通过实训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实训能够明确整个会计核算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课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弥补校外实习机会的缺失,解决难以全方位全过程实习的困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有了务实的理念指引,确定课程目标和开发课程内容就有了针对性,也就能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实际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会比相关理论课程更扎实。
1.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将课程目标定位三个层次,分别是:
1)知识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会计核算的本质特征,熟练掌握依据会计准则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会计凭证的分析能力、会计数据的计算能力、会计事项的记录能力、会计信息的报告能力、会计资料的管理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并自觉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工作能力、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2.内容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要求,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理论知识“所需”“够用”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务技术的掌握。本课程以典型制造业年终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主体框架,以满足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的胜任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依据会计核算的三个模块,即凭证、账簿和报表构建了教学的三大模块。以三个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导向,分别设置了十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即为一个能力目标,都有独特的单项实训,所有的教学项目通过一个综合实训加以贯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能力层次递进的课程机构体系。这十项教学内容分别是:期初建账和过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着、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编写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对账和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以及会计档案的装订和保管,最后提交实训报告。其中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是重点。难点是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解决了“教的是什么”的问题,那具体“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呢?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如果缺了真实的实践情景,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练就的也不过是花拳绣腿。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处理上,还原实践情景的真实性成了我们的最高追求。这样的选择既是对课程特色的准确把握和尊重,也是对学生发展的高度负责、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教学是教师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教法和学法构成了教学方法。我们说教无定法,但教育有规律可循。在确定教法是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课程的特点,尽量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为了凸显课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创设情景法来还原实践情景的真实性。辅助会用到任务导向法、边学边练法、回顾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例如说为了突出教学中重点内容,我们通常会这样做:先创设情景:以现金100元缴纳手机话费;然后任务分析:收据是否能够入账?会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接下来回顾相关知识:审核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最后实务操作: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会计报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同时也是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好,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运用得不好,则会使我们的教学偏离正确科学的轨道,甚至使之与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基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工具性这样的性质,所以我们的评价也要紧扣课程特色,做到客观理性平实。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熟悉会计工作流程,重在培养实务操作能力,所以本课程更侧重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学的三个目标设置评价内容,具体包括:1.知识和能力评价,分为会计核算理论知识的评价、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评价、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的评价;2.过程和方法评价。分为课堂参与的评价,书写规范的评价,学习方法的评价,课外学习的评价;3.情感和素质评价。表现为热爱会计这个职业、有职业敏感度、参与实践、学会合作。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门成功的课程,一定有优质的载体。所以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检测一个教学者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我们在对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择上既慎重又尽可能丰实,以期能呈现给学生最好的资源。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参考市面上各种优秀教材教辅资料,自编了与本课程配套的教材,教材内容精炼又全面、体现了理实一体的特征。教材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清晰、学校目标明确、工作与学习内容安排既符合工作和教学需要也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课程的建设成果体现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时实现学习。课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技能训练。强调“仿真、实用、会做”,依据企业会计核算流程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通过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各学习情境中的从接受任务、按核算程序进行工作、实施检查到反馈整个过程。课程教学目标与会计职业职责紧密对接,实现了学校培养标准与会计职业职责的一致性,学生亲自经历了完整的会计核算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 。
参考文献:
[1]郭鹏飞.高校体育说课教学探析[J].高等函数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45~46.
9.综合课程设计2010教学大纲 篇九
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02A002 学时/学分:6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二)课程设计性质:本学期的综合课程设计是针对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已学过的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设置的综合实践练习和实验课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EDA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系统仿真语言》等。
2、后续课程:《探测与识别技术》、《近感引信原理》、《雷达原理》、《惯性导航》、《探测制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基本要求:
1、每3-4人一题,每人完成其中的独立部分;
2、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单元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
3、弱电类题目应进行软、硬件设计,测试或仿真调试;
4、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5、对设计进行验收。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一)设计内容:
1、根据题目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计单元电路原理图、软件程序、或结构图;
3、对设计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仿真、调试;
4、对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进度安排:
第一周:选题,查阅资料,熟悉和建立设计平台,任务设计; 第二周:任务设计、分析、仿真、调试;
第三周:书写课程设计论文,验收设计、审阅课程设计论文,答辩。
四、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讲解并在实验室辅导。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试方法:论文与答辩相结合;
(二)成绩评定
综合课程结束时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课程总成绩为平时考核、任务设计质量、设计论文的正确性、最终答辩等成绩的总和。
成绩按学分制评定,五等级记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电工学.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张齐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谢志萍.电子出版社
4、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高等教育出版社
5、用VHDL设计电子线路.Stefan Sjoholm, Lennart Lindh著,边计年,薛宏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6、高频电子线路.胡宴如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0.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
一、活动主题: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学校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亲身探究的体验。通过各种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浪费现象对学校的影响和危害性,设计节约的方法和制作节约的作品。
3、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
1、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现象的认识。
2、活动实施方案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等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活动总负责人。
3、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打破年级和班的界限,学生跨年级和班级自由选择活动小组。
4、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估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
5、动员学生、老师积极参与活动,制作宣传海报。
第二阶段 进入问题情景
1、指导老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搜寻“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的相关资料,归纳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2、研究的主题由各年级定,先由年级确定总研究主题,各班根据本班情况确定次研究主题。
研究性课题活动程序:(各年级根据情况选择活动的方式)
(1).选择研究的主题。
(2).以自愿的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的计划。象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性。
(4).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学校中的浪费现象对我们的危害,设计各种调查量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的情况。
(5).针对活动研究主题的浪费情况,设计各种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实验研究的成果。
(6).总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的结果,讨论研究的对策,商量研究的方法,设计研究的方法或者研究的产品。
(7).成果展示会:学生的成果展示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成果展示。
【综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综合布线系统课程设计09-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7-22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08-06
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总结11-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总结06-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07-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08-23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11-19
小学2017-2018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09-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