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精选8篇)
1.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一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达成目标(三维)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自我观照,使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二、课文说明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愁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教学要求
让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在读中联系个人的人生、生活体验。
2.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二
一、内容的科学性
《太阳》介绍的是与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 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短文, 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 继而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 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 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在介绍月球知识的同时, 激发起人们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以“我”的一次上网经历, 介绍了网络的特点和作用,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果园机器人》以服务于丰收果园的机器人为主人公, 通过它能采摘成熟的水果, 介绍了电脑的相关知识。
二、结构的严密性
就篇章结构而言, 四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清晰缜密, 逻辑性强, 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 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太阳》一文, 全文共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 二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文章的叙述层次非常清楚: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 离我们又很远, 所以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 人类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再如《月球之谜》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这几段文字以并列式的结构分别具体地列举了月球的不解之谜, 其中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 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三、表述的趣味性
四篇课文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文章或采用拟人法、故事法, 或用比喻法、描写法, 灵活多变, 趣味盎然。如《太阳》以羿射九日这个古老的传说为文章的开头, 吸人眼球, 引人入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不仅内容有趣, 角度新颖, 课题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名为讲述上网经历, 实为介绍网络知识, 中间穿插“我”爸爸妈妈的讲解, 使得深奥专业的网络知识变得浅近且有趣。
四、语言的生动、准确、形象性
语言的生动、准确、形象是这四篇短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如《太阳》一文, 作者在介绍太阳时, 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语言生动、准确、形象, 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月球之谜》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 渲染了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 而且与下文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在介绍月球的几种难解之谜时, 又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 强化了月球的神秘。
综上所述, 四篇文章就其内容、结构、表述、语言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是一组向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科普类短文。那么, 这类课文应怎样教学呢?仅谈三点建议:
一、把握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重点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课程总目标的一段文字。我们认为, 这段文字对教学科普类短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此外, 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而言, 笔者认为, 下列三项目标不容忽视:1.在课文学习中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 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体会、借鉴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积累语言, 培养读写能力;3.加强思维训练, 渗透唯物辨证观点。进行适当的科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总之, 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以科学知识教学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归宿, 学好、教好此类课文。
二、搜集相关资料, 拓展课外知识
教者在教学此类课文时, 可根据课文内容, 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整理相关的知识资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如教学《月球之谜》时, 课前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 可以是月球的图片, 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 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增加学生对月球的进一步了解。
三、读、说、写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本组教材在内容、结构、表述、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将读、说、写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读———感悟表达效果。
这几篇短文, 在写法上很有特点, 语言优美, 文字流畅, 既浅显易懂, 又具体明了。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来体会、感受。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一自然段“有这么一个传说, 古时候, 天上有10个太阳, 晒得地面寸草不生”及篇末最后一句“一句话, 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句时, 教师可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句中恰当的停顿, 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 以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前句时可在“有”后面稍做停顿, 读“这么”时, 语气可稍重些, 之后语气稍变, 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读“古时候……”一段, 在叙述中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从而产生对太阳的好奇之心、对探究宇宙的浓厚兴趣。读篇末一句中的“一句话”、“没有”、“美丽可爱”等词, 要读得重些, 慢些, 以表示肯定的语气。
说———表达奇思妙想。
教学本组教材时, 应结合《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的安排, 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本组教材的学习,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以奇特合理的想象, 大胆地说出自己在发明创造中的奇思妙想, 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同时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训练综合能力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三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其中写道,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任何生物都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挫折,前人为后人铺路,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出现了五次“笑”,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侃侃而谈,直逼得楚王无奈,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生动地层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他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实际上是绵里藏针,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以老/j、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亲切自然,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没有流泪),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再见了,亲人”的多次反复,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姻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却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去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方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深深算计,满以为滴水不漏,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全盘皆输,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变”,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但是,武松不听,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尉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打死老虎之后,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但终因“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便想:“……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一闪,闪到大虫背后。”接着,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他“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笑笑):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坚定):是的!过去,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他做得是有点过分,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告诉他们:畅所欲言,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不禁产生了怀疑,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紧紧抓住了读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貌似一般,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
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就是动态描写,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想的只是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不肯浪费一根火柴,一件衣服,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4.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四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情分析,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isidanyuanjiaocaijiedu的文章。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认真选择国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
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认真选择国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学会浏览等。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其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也紧扣单元主题,收集了关于意志品质及做事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学会生存》提出遇到灾难或危险该怎样去应对的话题;习作中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的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的。这样的安排,为我们整体了解多元文化,进行更多更广阅读外国名著提供了视野,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1.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本单元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精读课文的教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两课时,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在读中理解内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本单元以“外国名篇名著”为主题,从教学内容看,它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短篇小说精读模块,主要让学生体会人物命运悲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其二是长篇小说模块,主要让学生了解面对灾难和挫折该怎样应对。《语言园地四》主要整合了本单元主题,对“学会生存”进行探讨,积累有关名言警句,让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根据教学类型可以再分为口语交际习作和整合探究两个模块。于是,本单元教学分为四个模块来设计。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的阅读
随着年级升高,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视野,教材编写者在第四单元特意安排了四篇《外国名篇名著》,其中短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长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以(故事梗概 精彩片段)方式呈现,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也正因为与众不同,“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成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 “梗概” “精彩片段”捆绑式出现,教学时该怎样准确定位?如何处理好“梗概”、“精彩片段”和整本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掌握一点实用的阅读技能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恰巧前些天发现蒋军晶老师在博客上撰文阐述观点和做法,仔细拜读,值得借鉴。
(一)、确定教学目标,激发阅读欲望。
教学这类课文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借鉴“读书会”、“聊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定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正如蒋老师认为: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听少说,多组织,引导,多观察。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到精彩片段中找答案,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鲁宾孙来到荒岛是怎么过着寂寞生活?他又是如何克服寂寞、孤独的?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宾孙是怎样教化“星期五”的?鲁宾孙和“星期五”是怎样救船长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欲望。
(二)、“梗概”、“精彩片段”有机整合。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篇幅很长,并且细“碎”,没有前因后果,阅读时如果没有“梗概”,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至无法连贯,是真正意义上的“片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把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让学生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过程。
(三)、运用语言材料,培养语文能力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梗概”试着用更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尝试之后,学生发现,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故事重点的把握过程。上“精彩片段”时,可以更多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例如“
1、野人为何取名“星期五”,从片段中找出能够印证时间的语句,谈谈时间描写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2、在这个故事中,有时一件很简单的事,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不厌其烦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3、结合精彩片段,评价鲁宾孙是怎样一个人?
4、摘录片段中描写作者对生活感悟的经典语段,并作分析。
5.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五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教学背景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作为一篇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文言文,其教学的难度稍大,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的安排。首先,是读音,很多字词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有区别,先要帮助学生熟悉并弄懂字词的读音。其次,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断词,文言文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不同,要教会学生断词,而断词又与字词意思有关,所以,还有第三个方面是字词意思的理解,理解字词要结合环境去分析,便要整体理解,而后逐句理解。最后,这仍然是语文学习,仍然有语文课文的三维目标,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学课题
我确定的教学方向是,针对我班的孩子,喜欢阅读,遍采用读的方式去理解,并形成节奏。针对文言文教学,读中悟文的方式探讨。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知道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理解字词读音与意思,并能口述故事内容。背诵课文。3.体会课文内容,并能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4.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出处。教学重难点
会读好节奏,知道文本意思,能背诵。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孟子.告子》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人向一位下期高手学习下棋,因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不一样,告诉人要专心致志学习的道理。教材中有许多文言词语要好好理解,便于理解全篇。要注意节奏和读音。教学方法
朗读法、查资料法、讨论法、讲授法、示范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文言文。谁知道文言文是什么?作者是谁? 2.了解作品的出处及作者。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4.谁知道关于他的故事?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
5.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言论的文言文。板书课题。《学弈》,谁会读?弈是什么意思呢?本文讲什么呢? 下面就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学会朗读并能背诵。
1.自己通过看注释,了解字词的读音,不懂的注上符号。2.请学生起来说字词的疑问。3.教师具体讲解字词的读音。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诲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hόng)鹄(hú)/ 将至,思 / 援弓缴(zhuό)/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 / 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4.了解字词的读音后,让学生试着朗读全文。5.老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纠错并示范读。6.读后让学生揣摩节奏,并试着划分节奏。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诲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hόng)鹄(hú)/ 将至,思 / 援弓缴(zhuό)/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 / 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7.然后再让学生试一试。8.最后全班齐诵。
三、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通全文后,让学生试着说本文讲的一个什么内容? 2.让学生试着用注释理解全文。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的释义。重点是几个“之”的意思。
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zhuó)而射之⑯。虽与之⑰俱学,弗若⑱之矣⑲。为⑳是其(21)智弗若与(22)?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主要指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4.请学生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5.教师总结全文的释义。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6.读懂了全文的意思,知道概括全文的内容吗?
本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
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7.两个人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结果一样吗??
生: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一心以为,鸿鹄将至。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
8.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四、拓展性思考。
1.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话对文中的人物说吗?
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生:我想对第二个人说:“你应该专心学习,否则就学不会下棋。” 3.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或事情吗?谁来说说? 4.作者怎样从小事出发,悟出生活的哲理的?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师:从一件小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作文来源于生活.愿同学们做个细心的人.五、作业。
1.背诵全文,并能理解意思。
2找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写写你的启示.比如:上课不认真:作业听错了;
做作业不仔细,把字写错了…… 板书:
1.《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学弈
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一人一心以为
鸿鹄将至 教学反思
6.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心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 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开课伊始,首先让学生看看文中的插图(长大后的桃花心木),看到这幅图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再让学生看另一幅插图(桃花心木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你们对种树人的种树方式感到奇怪吗?是呀,文中的“我”也感到非常奇怪,忍不住去问那位种树人:(指生读)[课件出示]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A.学习第12、13自然段:
1.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12、13自然段。2.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不急着回答,请“各位种树人”再认真读读这两段,精心地准备一下。
3.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呀?
师生以互相问答的方式解决文中“我”提出的四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种树人话中蕴含的意思。并在互问互答中进一步理解种树的“不确定”。
师问:您好,我到您这儿来,头脑当中装满了问号。请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浇水呢?
生答: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师问:种树人你好,请问到底应该多久浇一次水?
生答:我浇水并没有规律,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也是算不准的。
师问:你好,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生答: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师追问:这个“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生答:“不确定”是指多久下一次雨、一次下多少都是没有规律的。
师问:种树人,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生答: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4.教师引导: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 先是“笑了”,后来转成“语重心长”(1)学生自由理解种树人的笑意。(2)在语境中理解“语重心长”一词。
(3)同桌之间联系朗读,通过读理解种树人的种树方式及其用意。
(4)齐读12、13自然段。
(5)总结:哦,这下我全明白了,难怪你会隔三叉五地给树浇水,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起先我还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拼命扎根;(板书: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起先我还以为你忙哩,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长成百年的大树。(板书:长成大树)啊,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种树人!
[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小结:真是一群爱思考,懂情感的桃花心木苗啊!
B.学习14自然段:
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板书:种树)更何况是育人呢?(板书:育人)种树人的一番话,不仅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而且使我们悟出了育人的道理。
1.指名学生读14自然段。2.齐读14自然段。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3.学生自由理解该自然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4.请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在你读的名著中认识过独立自主,长大成才的人吗?见过因过于依赖而一事无成的人吗?(学生根据理解试举例)
5.引入故事,练习写话。
有这样一对姐弟,他们从小就失去父母。姐姐为了照顾弟弟,很早就工作了,赚钱供弟弟上学,生活上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洗脚水都端到弟弟的面前。她的弟弟现在已经上高一,成绩非常棒。可是弟弟除了成绩好以外,生活上什么都不会,甚至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说话。以后考上大学,姐姐不在身边,弟弟怎么生活下去呢?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帮个忙,与姐姐聊天。6.汇报展示!
7.课件出示相关的名言警句,师生共同学习。
8.总结: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我把大家的话语和同学们的热情带给那位姐姐,也希望他的弟弟能像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那样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C.学习写法
过度: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叫《桃花心木》,那此时你还觉得这仅仅是写这一“物”吗?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
D.作业
1.读《桃花心木》有感。
2.选一有有代表的物进行借物喻人写法的训练。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3桃花心木
种树育人 找到水源经住考验 拼命扎根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早日成才
六、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7.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七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其中写道,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 “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 任何生物都在进化, 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 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 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 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 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 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 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 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总会碰到很多挫折, 前人为后人铺路, 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 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壮, 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 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 出现了五次“笑”, 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 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 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 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 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 侃侃而谈, 直逼得楚王无奈, 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 生动地展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 他面对楚王的挑衅, 从容应对, 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 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 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 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 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 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 巧舌如簧, 妙语连珠, 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 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 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 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 情趣盎然, 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 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 亲人》写的是1958年, 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 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 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 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 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 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 匠心独运, 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 以老小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 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 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 亲切自然, 扣人心弦,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 用“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 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 (没有流泪) , 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 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 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用“再见了, 亲人”的多次反复, 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 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 粗一看并不起眼, 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 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 “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 老班长不让“我”找, 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 “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 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 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 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 “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 “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 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 因此, “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 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 自己却点滴不沾, 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 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 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 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 抽噎着, 很久很久”。想一想, 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 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 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 是哀痛的“哭”, 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 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 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 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 妄想谋害诸葛亮, 诸葛亮巧施妙计, 草船借箭, 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 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 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在商议军事时, 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假借公事, 步步为营, 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 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 并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 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 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 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 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 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 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 去弄清事情的真相, 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 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 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 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 深深算计, 满以为滴水不漏, 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 全盘皆输, 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没费吹灰之力, 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 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 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 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 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 抓住上述“三变”, 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 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 栩栩如生, 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 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 喝了三碗酒以后, 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 但是, 武松不听, 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 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 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 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 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 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 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 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 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 “知道真的有虎”时, 他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怕什么, 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 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 他见没有老虎, 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 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 打死老虎之后, 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 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 但终因“使尽了气力, 手脚都酥软了”, 便想:“……还是先下冈去, 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 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 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 生动又传神, 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 一闪, 闪到大虫背后。”接着, 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 他“一闪, 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 “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 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 武松“抡起哨棒, 使尽平生力气, 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 字字千钧, 虎虎生风, 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 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 畅所欲言, 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 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 总是断不了气, 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 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 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 (笑笑) :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 (坚定) :是的!过去, 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 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 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 他做得是有点过分, 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 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 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 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告诉他们:畅所欲言, 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 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 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 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 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 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 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 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 刷完墙壁后,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内心受到震撼。因而, 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 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不禁产生了怀疑, 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 紧紧抓住了读者,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 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 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貌似一般, 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 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 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 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 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 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 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 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 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 “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 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 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 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 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 就是动态描写, 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 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 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 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 他“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有说, 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 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 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 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 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被活活冻死!这时, 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 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 想的只是别人,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 不肯浪费一根火柴, 一件衣服,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 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 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 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8.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篇八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课教案10-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10-3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教案08-02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07-09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07-05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08-18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10-14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09-21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