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活教学进度表
1.当“用教材教”遭遇“教学进度” 篇一
确切地说,ATHENA还只是某师大教育学院的研究生,课余时间在一个专科学校做代课英语老师。看了我在博客上写的一些职校工作日志,她加我为好友并告诉我,高职的学生和职高的学生一样,上课聊天、玩手机、睡觉甚至吃东西等现象很普遍,“八成以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无聊,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
作为一名外聘的代课老师,ATHENA说自己可以不用去管这些,可是“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些现象我很痛苦,想改变些什么”。于是,她下课后经常和学生交流,非常理解和同情这个被边缘化的群体。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ATHENA决定放慢教学进度,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通过教唱英语歌曲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ATHENA将教材第六单元“Sports”这块内容提了上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比以前活跃了许多。课后,ATHENA让学生制作关于篮球和足球的英语宣传海报。有几个同学做得很棒,版式设计很吸引人,很有个性。
这样的因材施教,多好!
可是好景不长。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在一次“突袭”听课后对她说:“你的课堂教学进度太慢了,而且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你怎么能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啊?”ATHENA解释说,这些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如果不先培养兴趣,一味赶进度的话,他们肯定跟不上。领导说,这些你不用管,按照教材顺序把进度赶上去就可以了。
ATHENA很是无语。她通过QQ问我:“茅老师,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看到学生无聊迷茫而感到痛苦的老师,现在还有吗?肯定有!这样的老师多吗?以我的经验判断,真不多。
我对ATHENA说:“你是一个天生适合当老师的人,但有点生不逢时。你是在以教育之心做教育之事,可现实中太多的教育中人只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在上课在工作,这是你和那位领导的区别所在。”
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教育工作经历的人,我完全可以对自己的话负责。
当年在重点中学任教时,我就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希望自己的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有精彩的师生、生生对话。但学校更在乎的是知识点的落实,难点重点的突破,对了,还有课堂的知识密度。只要考试能够过关,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不重要。如果能够考上大学,哪怕这些学生从此再不爱学习,那也是大学的事情,与中小学无关了。现在还有多少地方、多少老师能够否认这些呢?
后来到了职业学校,原以为可以有更多的教学自由了。却不料,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期中期末考试分析、教案撰写作业批改还有听课笔记一个都不能少,教学管理比重点中学还要严格规范。至于效果,大家自当心知肚明。
我在学校以及县级教研活动中都曾提出进行课改,建议同事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灵活授课,“用学生喜欢至少是能够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同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教学进度怎么办?”我一度非常纳闷,职校生能否毕业,都是学校自己决定的,也可以说,学生的分数是任课教师自己就能给的,为什么还要那么在乎教学进度?
很快我就明白,因循守旧并不完全是坏事,至少这很省心省力,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有个托词:“我都是按照规定来的啊!”如果谁率先搞些新动作,劳心劳力是自然的,万一出现什么问题,还纯属自找麻烦。这不只是很多普通老师的思维,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也是这样想的。
有天上课,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一部学生都没看过的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让学生欣赏,正好遇到教育局教学秩序抽查。检查者推门进来,先看学生,说了第一句话:“哟,这么多学生睡觉啊?!”再看黑板,说了第两句话:“咦,你给学生看电影啊?!”这个严重违反教学常规的举动自然被通报给了学校,学校给我面子,没有找我谈话,但如果换成年轻教师,一顿批评怕是少不了的。
看个电影都睡倒一大片,常规的教学方式又会有什么效果?这个问题检查者不作考虑,学校领导似乎也没在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规定是否得到了执行。就像ATHENA遇到的那位领导,教师只要保证教学进度,其他的就可以不用操心了。
在中国,一个中学生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成语。每一个新教师在接受培训时,也肯定会再次学习“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新课改这么多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课改重要理念也反复出现在很多的专家报告和众多教研论文中。可事实呢?
另一个事实是,每个新学期开始,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副校长恐怕都会强调“教学进度”问题,而衡量“教学进度”快慢的标准,就是根据学期时间长短分配教材内容。为什么这么重视“教学进度”,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真正进步?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样便于管理。如果允许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再强调教学进度,估计很多学校领导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乱套”。为了不乱套,就只能“步调一致”,统一内容、统一方式、统一进度,还有统一考试。这是教育界的稳定压倒一切。
这就让人想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为了改变死气沉沉的经济局势,国家想了许多办法,但总是逃不出一个怪圈:“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
没有办法吗?在计划经济框架下,的确没有办法。尽管当年宣传过大庆、大寨、胜利油田什么的,也出现过郭凤莲、时传祥、王进喜等大批的劳模,可是中国经济最后还是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最后,被逼到了墙角,终于解放了思想,放弃计划经济模式,死局立马活了。
中国教育,也需要有一个宏观的、彻底的顶层设计。不然,仅靠着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努力,是无法真正改变中国教育的颓废之势的。像现在这样一方面专家学者乃至学校领导呼吁一线教师“用教材教”,另一方面学校又用“教学进度”来规范和约束教师,这就好比既要教师走正步,又要求走得与众不同走出特色,比“戴着镣铐跳舞”可难多了。
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何时真正有过“量体裁衣”?我们干得最多的是“削足适履”啊。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来适应学校适应教师,而是我们去适应孩子,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我只能对ATHENA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为了学生,你愿意也能够应付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和约束,你可以选择继续教下去。不然的话,可能需要认真规划其它的职业生涯路线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能找到一个学校,找到一个愿意替老师们顶住某些压力,能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师,能给他们一些自由发挥空间的校长。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在哪里?
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