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学中

2024-09-19

浅析美术教学中(精选8篇)

1.浅析美术教学中 篇一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虽然是一门艺术课程,可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亦要进行德育。不论哪个时期,美术教学都要教书育人。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各门功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在美术创作中紧切时代主题进行德育。

1、紧切时代主题,唤醒学生的意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线条、块面、色彩、造型等融入创作的思想,以表达创作者所要反映的思想,可美术是一门艺术,它同样承载了文学艺术的使命――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在一定的时期,艺术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历史内涵,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美术创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或借古喻今,或紧扣时代的特征,让学生确定美术创作的主题,做到主题明确,反映时代的特点。如引导学生以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生命等为创作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做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珍爱生命的人。在近几年辅导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式的分析,通过播放纪录片或观看图片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意识,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触动。这样,学生不仅有美术创作的内容,而且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更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如我曾经引导学生以“热爱水资源”、“保护环境”、“远离毒品,热爱生命”、“我是小小宇航员”、“战争,请远离我们”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因此学生的作品不仅具有了可读性,而且思想上也得到了美的熏陶,使他们更有担当,更热爱生命。

2、充分发挥想象,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美术创作如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素材来源生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加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个性中的美表现出来。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这个世界用线条、块面、色彩或借助于其他媒介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瞬间,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把自我展现出来,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引导学生对《美的旋律》这主题的创作时,首先播放或舒缓轻松、或沉郁压抑、或激烈昂扬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去倾听音乐,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把最能震撼心灵的那幅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自信,敢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精神。当然,每一次的美术创作都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得到启发。每一次的美术创作都是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教益,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

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教育与学习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美术教学也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德育也需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当然包括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淳淳善诱,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好品质,养成认真用心的好行为;如引导学生集中精神完成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手工活动课中不要乱丢乱扔而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刀片等工具,千万不要往同学身上划以培养学生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如引导学生不要把彩色笔等在桌上墙壁上乱画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做集体的小主人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养成,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每一堂课中去渗透,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德育

新课标指出,现代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而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因此,现在的美术教学要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单一的老师教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的绘画教学,而应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绘画.表现、造型.探究、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合作式学习。为了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时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老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此方法中,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可以让学生高效出色地完成一个人不可能那么完美地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探究学习地运用,可以培养学生那种勇于探索的科学钻研精神。这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四.在灵活的欣赏与评价中进行德育

欣赏,不光只对名家名画欣赏,也要对学生们自己的画作欣赏。在这过程中,也能进行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作,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或了解画家创作该画作的背景和情感,或讲述有关该画作的创作故事,或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疾苦精神,并且能培养其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指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去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做到取长补短。当然,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是欣赏必不可少的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美术创作,从学生回答问题,甚至关于学生的某一次思想动态等进行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习惯。其实评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欣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尽量及时地去表扬学生的每一点每一处表现好的地方,让学生树立更自信的精神,勇于去挑战生活中的困难。

美术课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不是品德课,不能把德育放于首位,也不能完全把它和德育分离开来,有机地融入德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学中,还有很多时候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希望美术课堂上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能有机地渗透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所需的人才,让美术教学之路更大放光彩!

2.浅析美术教学中 篇二

一、创设美好情景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 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为了上好捕捉昆虫, 制作昆虫标本这一活动课, 也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和练习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也为了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在实验课前, 我先将学生分好组, 将女同学与男同学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差的胆大的与心细的搭配, 二人一组, 每组一人负责, 同时还专门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要求学生不仅要保护好自己, 还要相互照顾, 通过这些充分准备, 该活动课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的作品也完成得非常好。我还特地在教室后面设立了一个作品展示区, 把所有作品都贴在展示区内, 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作品的评比, 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级。同时抽出几个组来向全班简述他们的活动过程, 及在该活动得到哪些收获, 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 其中的中心意思主要突出要团结合作, 平时要互相帮助, 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一些以前不爱动手的同学, 这次也动起来了, 而且在这次活动中还有一个意外收获, 有二位以前有矛盾的同学通过这次活动的合作尽释前嫌, 握手言和。我想,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进行情感的渗透, 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2、创设美感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美文如“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及相关的美文磁带、课件, 让学生欣赏, 领略祖国的美好河山, 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3、创设美好的运动情境, 以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美好愿望。

如我在讲述“人体的营养与健康”时, 其中涉及肥胖所带来的危害及如何避免和科学减肥的问题, 我就给学生介绍一些网址和资料, 布置学生课前自己查寻和总结, 课堂上抽查学生查寻的结果, 有的学生就列出了:肥胖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肥胖还会让人行动不便等诸多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到减肥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 用食疗法结合体育锻炼才能达到目的, 不能乱用减肥药, 更不能用泻药, 泻药减的是水分而不脂肪, 正确的减肥方法还能强身健体, 从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

二、注重情感投入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 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动力。理顺了师生间的关系, 师生处于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之中, 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效果就会明显。在教学中教师时时面带微笑, 与学生交朋友, 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巧妙提问都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 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将自己对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 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只有在课堂中保持师生最佳心理状态, 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克服消极情感

1、教师的消极情感将导致学生的消极情感。

当前, 有不少的老师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 , 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 讲授平淡无奇, 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 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 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 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生物学科的消极情感。

2、学生缺少成功情感的体念。

3.浅析现代教育中的美术教学 篇三

【关键词】师生合作;合理评价;敬业精神

一、多方面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的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写生创作方法,都离不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而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因此,在教导学生欣赏时,要有重点。如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景物画;而有的在揣摩艺术特色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一件美术用品有许多美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诸多美点中找出最突出的,最容易打动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作为欣赏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发掘作品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教师应灵活掌握讲解的时间和内容的繁简,时间或放在欣赏之前,或放在欣赏之后,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实际斟酌安排;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善于主动倾听并抓住学生对欣赏内容的真实想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培养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了自己命题创作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在教学中要强化直观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避免讲解的空洞枯燥。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投影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学。

二、重视素描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美术是一个非常讲究动手能力的课程。而素描是美术的基础。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備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素描基础教学要严抓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三、注重创新

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心中生出一种创作激情和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优秀方面进行学习,但同时也应当打破学生优秀就没有缺点的定势思维。从而打破学生只是一味的对优秀作品对优秀作品的模仿。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讲评要不仅要讲出作品的美点还要讲出作品的缺点。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与思想的美术作品,也才能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四、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信任与及时鼓励。鼓励既是教师对学生原有丰富知识的信任, 又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继续探究的潜在动力。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五、重视师生合作

提到师生合作,教师首先要排除思想上习惯性的传统障碍。以往教师常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 甚至教师会问:教学就是我来教,他来学。师生间需要合作什么呢? 师生合作会让那些认为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得到较大限度地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展示,把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马宏彦.初中美术素描课探析[J].现代阅读,2011-2(2).

[2]张盛蕾.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129期.

[3]刘桂荣.在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教育与管理,2010(7)等.

4.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教学 篇四

王静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声调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也难点。有许多学者都已在声调教学方面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留学生的学习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洋腔洋调”现象在留学生中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关于声调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本文主要在总结声调教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调教学中存在的难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分析声调教学中的难点以及形成难点的原因,提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建议。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对外汉语声调教学,声调教学中的难点,形成难点的原因,应对难点的方法。

一、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现状

赵元任先生曾说过:“学习外国的语言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也应该照这样按部进行。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

[1]

可见语音学习是多重要。声调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同样的声母韵母的组合,声调不一样就表示不同的意思。“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

[2]

所以声调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非常重要。《汉语拼音方案》是汉语语音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它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拼写规则几个方面的内容。声调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强调的声调教学,只是注重单个字的声调教学。但是声调教学任务并不是把单个字的声调教好了,就达到了要求。因为语言是拿来用的,是用来和别人交流的,语流中的声调和单个字的声调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留学生虽然单个的汉字的因都能学会,但在实际的交际中却频频出现“洋腔洋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语音的规律比较强,在初学阶段只要比较努力,一般都可以基本掌握,在掌握了基本机构之后,往往就把注意力过早地转移到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对于如何纠正自己的发音,不再像初学时那样重视。这也是语音和声调教学中的又一个不足。

声调确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难点,在声调教学方面有很多学者也提出相当有价值的声调教学方法。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赵元任的五度标音法,这一标调法已经成为目前描写声调的最普通的的方法这一标记方法形象的把四个不同的声调的差别很明显的显示了出来。然而从声调教学的角度看,重要的的是区分调类。有学者提出区别特征理论,主张把普通话的阴平的特征定为高,阳平的特征定为升,上声的特征定为低,去声定为降,在声调教学中就可以只用四个特征分辨四个调类,这样就可以首先分辨阴平的高和去声的低,确定了调域,然后先易后难,先学去声的降,后学阳平的升,这样就可以把普通话的四个调类分清楚。有的学者从生理方面去去研究不同的调类在生理上的不同

[2]

。有的根据声带松紧程度不同来描述某一声调调域过高过低的原因,并未从该原理出发得出若干纠正方法;有的学者充分运用乐理知识来教汉语中的不同调类,这种方法主要是看到了音乐中的音阶不分国界的通用性,以及对五个不同音高的定调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过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和我们音高中的五度还是有差别的,所以用乐理知识来教汉语声调只能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把两者不同领域的相似的东西等同起来;“有的人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学习声调过程中存在的偏误提出了不同的声调教学顺序。”

[3]

;还有学者强调感性教学感性教学法主张在感官方法在声调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原型理论在声调教学中的应用。

[4]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加深加深对刺激物的记忆;原型理论主张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型,学习者可以很好地感受四个声调,帮助学习者纠正发音。这些学者的研究和理论都为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声调教学方法上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探索与研究,本文的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进一步研究声调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对声调教学中产生难点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声调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提供借鉴。

二、汉语声调中的难点剖析

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标准调值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不这是个声调学会了就完全掌握了汉语的声调。赵元任先生开创的五度标音法从最低的1度到最高的5度,为我们确定了声调的调域范围,同时还根据五度标音法按照不同声调的调的调值绘出了形象的声调图,这使感性的音高变得很直观,也为汉语声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尽管如此,四声在五线谱上的标调只是静止的图示,在听觉上四声是有快慢和长短之别的,这些在静止的图示上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五度制标调,虽然规定了声调的调域范围,但是调域本身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只是每个调域频率范围不同,就是同一个人,说话时也有宽有窄,有时高有时低。其次,每一个调类的调值在一定的调域范围内也并不是很稳定的,出了连读变调所引起的调值变化以外,在单独的说一个音节时,也并不是每一个调类就只有一个调值。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标准调值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但是单说这四个调类,并不总是这四种调值,如果用五度制表示,阴平调值也可以是44,上声也可以是212或312,去声也可以是41,变化最多的是阳平,除了可以读成25或24之外,还可以升降调325或425。”

[5]

汉语的声调一方面调域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调值在调域十分不稳定,这自然给学习声调,尤其母语没有声调的人学习声调,带来一些困难。此外声调的高低和声带的长短厚薄以及与声带的松紧有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生理基础不同,发音的也习惯不同。老师在教授声调的时候,以及学生在学习声调的时候也不能直接的观察到发音器官,声调的高低一开始就只能是靠学生模仿老师,只能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对于母语有声调的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声调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留学生来说学习声调就更加难。

汉语的声调除了调值有变而外,不同声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声调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王安红经过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指出,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中阳平和上声的错误率要高于阴平和去声,而且集中反映在两类声调的混淆上“第一类是阳平和上声的混淆,这种错误在留学生汉语发音中最为普遍,并不限于留学生的国别:第二类是阳平和上声的混淆,这种错误主要和音节所处的位置及学习者的国别有关”

[6]

这两类声调混淆同时体现为和混读和混听,阴平和上声的混淆在混读和混听混听两个方面都表现得很普遍,阴平和去声的混淆主要体现在混听上。不同声调之间的相互混淆也给留学生学习声调带来了困难,声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难点。

连读变调,是汉语声调的另一个难点。“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单读一个音节的声调,因此又称为‘字调’或‘单字调’。每个音节,每个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位,在词语、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单个音节的声调发生变化,称作‘变调’或‘连读变调’”。

[7](p251)变调是汉语方言里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普通话里也有这种现象。在语流中音节与与音节相连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声调的变化。其中最常见的是上声的变调,上声在普通话中音长最长,基本上是一个低调,所以容易失落。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又可能读原调。上声在非上声前面调值由原来的214变成211,上声在上声字前面调值由原来的214变为35。“一”、“不”的变调。“一”的单字调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两者单念或在词语末尾时都读原调变,表序数的“一”也读原调;“一”和“不”在去声前变读阴平;“一”和“不”在非去声前读去声;“一”和“不”在词语中间或肯定否定连用时,读轻声。此外当两个去声相连,前面的去声音节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没有降到最低,调值为高降调53。

三字组的变调。包括三条规则:

一、当中音节为阴平声的变调,即当开头音阶是阴平、阳平时,无论末尾音节是什么声调,当中音节的阳平调值变为55(这类变调在会话中自然地出现,但一般人不察觉,有意放慢读则不变调。语音教学中不必要求掌握);

二、当中音节变去声的变调,即不论开头、末尾音节是什么声调,当中音节的去声调值变为高降调53;

三、当中音节为上声的变调,即无论开头音节是什么声调,当中上声音节变调,与两字组上声变调规律相同。[7](p256)

此外,在三字组的变调问题中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有自成一类。

[7](p260)变调问题还包括“叠字形容词得变调”叠字形AA式第二个音节原字调是阳平、上声,去声时,声调可以变为高平调55,跟阴平的调值一样。ABB式AABB式的变调,当后两个叠字音节的声调是阳平、上声、去声,即非阴平调时,调值变为高平调55,跟阴平调值一样。变调问题是汉语声调中的一个难点,首先因为变调的规则较多,其次变调的情况复杂。母语是汉语的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人们都潜移默化的学会了用这些东西,但是要让他们准确的说出这些复杂的变化规则恐怕也很难做到。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学会声调都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复杂的变化规则更是加大了他们学习汉语声调的难度。此外,由于汉语声调有复杂变调情况,有些对外汉语的教材为了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在声调的变调问题上做了删减,但是在交际中,在其他一些书上留学生常常会发现实际情况和他们所了解的不相同,这也给留学生进行声调学习带了去多困惑和干扰。关于声调的变调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者也是产生洋腔洋调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声是声调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对外汉教学界很少把轻声作为一个独问题来讨论,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对轻声教学的意见很不一致。轻声不是除四声外的一个单独的调类,它是四声变调后产生的,轻声是在一定条件下读的又短又轻的调子,它的调值不固定可以是“2、3、4、1”它的调值不好把握,导致了学生的轻声发的短的不自然,或常常发成短的升调。张燕来(2009)对轻声的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轻声是夸越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读变调;(2)轻声变调的特点是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来声调;(3)轻声音节的调值可能轻短,也可能不轻不短。可见轻声的情况也很复杂。

[8]

轻声情况虽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具体包括:语法虚词,如:着、了过,的、地、得,吧、吗、啊、呢,等;构词后缀,如:子、头、们,等;叠音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方位词,如:里、边、面,等;叠音动词,如:听听、闻闻、想想、看看,等;此外还有一类轻声属于词汇现象,如:蘑菇、菩萨、脑袋、骆驼,等,一部分是两个实语素构成的的复合词,如:朋友、月亮、地方、东西,等。这部分轻声词没有规律可循,进行连调描写时需要逐一列举,学习者需逐一记忆。(张燕来)经过研究把进入词汇教学的轻声词也分为“必读轻声词也语”和“可轻读词语”两个部分。“必读轻声词语”包括:(1)语法上的虚词(着,的,们,呢,等);(2)词缀(子,么,头,家);(3)叠音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4)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大意、大爷、地道、地方、东西、厉害、人家、照应,等)。“可轻读词语”包括:(1)趋向动词(来、去);(2)方位词(里,边);(3)叠音动词(听听、闻闻)。由此可见轻声的情况很复杂,不仅调值难以确定,而且轻声的规则繁多不易记忆,尤其是属于词汇现象的轻声词,无论必读轻声词语还是可轻读词语,都不进入词汇教学。如连绵词“蘑菇、菩萨、骆驼”等,复合词“朋友、月亮”等,在教学中作为生词逐个习。这部分词语更是加大了轻声的教学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毫无捷径可走,只有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此可见轻声教学也是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三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的难点形成原因

首先根据语言类型中有无声调这一点来看,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调的语言和无声调的语言两大类。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以及一些非洲地区的语言都是有声调的语言。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无声调的语言,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等。汉语是典型的的声语言,所以汉语的声调对于母语是没有声调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假说并建立起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理论系统的拉多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简单,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这部分留学生来说声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接触汉语之前他们的大脑里完全没有声调的概念,所以初次接触汉语的声调会感到很陌生,建立声调概念需要很长的时间学起来就很困难。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声调教学的难度。例如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韩国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声调就很就很困难他们并不习惯用声调来区别意义。韩国留学生语音方面最大障碍就是声调读不准,阴平的高度上不去,阳平和上生分不清楚。

其次母语的负迁移也是声调教学中形成难点的原因。美国语言学家拉多于1957年提出的语言迁移理论认为,二语习得会受到母语的干扰,第一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正迁移”的作用,又有“负迁移”的作用。他进一步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就难学。然而新的研究理论认为拉多的语言迁移理论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杨娟(2010)认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并不总是给二语习得者造成很大困难,相反,两种语言相似之处有时却恰好是语言习得者不好掌握的难点。[9]这就是语言的负迁移作用。不能很好地辨别母语和目的语中听似相同实则不同的的发音是导致学习者语音发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母语负迁移作用对非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例如英语虽然是非声调语言,但是它是语调语言,改变一个词的声调不会改变其意思,它的语调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中,一般用的是升调和降调,而在读单词和词组中往往也用降调,类似汉语中的降调。汉语的去声与英语中的降调相仿,但英语的降调的调值与汉语去声不同,受英语降调的影响,美国学生发去声时常常发成53。汉语的阳平与英语高升调有些相似,但英语的高升调是由声音很低的地方升到最高点而逐渐消失。而汉语阳平的调值是3度上升到5度,由于这点差别,美国学生在发阳平声时,常常发为平声,只是声音有些高。这就是母语负迁移给美国留学生学习声调带来的困难。此外母语负迁移作用对日本学生汉语声调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日语虽然没有声调,却有所谓的音调。日语里只区分两种相对音高,即一般的和较高的。因此受母语的影响,会出现上声的偏误。日语的声调只有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两种,而汉语的上声却是从上往下再向上的曲折。上声的调值是214,但日本留学生上声的上升部分往往达不到4度,而阳平调值35,但日本学生只能发到24或23。对于那些母语有声调的学习者说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声调又像是雾里看花,既明白又糊涂。虽然他们有声调的概念,但是由于他们母语的声调体系和汉语的体系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把自己母语中的声调和目的语中的声调混同,无形中就加大了学习声调的难度,例如,来自越南、泰国的学习者学习声调偏误最严重的是阴平和去声。并且他们的这种偏误已经形成一种定势,一时纠正起来很困难。这就是因为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再者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幼儿学习第一语言不同。幼儿学习第一语言是把语言和和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结合起来一起学习的,学习和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的过程。而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跟思维能力紧密联系的在一起的完整语言系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语言系统毫无疑问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影响。声调的学习毫无疑问也会受到影响。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心里学研究表明两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大部分都是成人,他们早就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

四、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建议

1、老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避免机械的声调练习,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关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方法已经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实践和研究,以下是笔者个人的一点一些观点,希望能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借鉴。

郭锦桴先生(1993)说过,“在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和语调教学之所以比较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一直缺乏一部实用需性强的以汉语声调和语调为中心的语言教材。然而,这种教材却是十分重要的,它也是突出汉语特色的基础教材。”

[10](p156)

所以为了提高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水平,首先就要加大对汉语声调的重视,在教科书的编排中关于声调的讲解要更加详细,对于一些变调规则等也要给予重视。在练习的安排上,要加大声调练习的比重。此外不能仅仅只把声调的学习放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把声调教学贯穿在整个对外汉语教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要不断的对已经学过的声调知识进行复习,对于学生在运用中的错误要及时的指正。

对外汉语教学毕竟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不得不考虑情感因素。例如日本就是一个极为内敛的民族,日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日本学生在说外语时很容易紧张和焦虑。所以在声调教学初期老师一定要用适当的方式去纠正学生的声调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像于美国学生一样开朗、外向、自信的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要加强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我们不能用要求本土学生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要准确掌握声调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声调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交际中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即使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表达的方式不是很准确完整但是听话者也可以借助于情景准确的理解到要表达的意思。同样在声调的学习中也有一个容错度,容错度理论认为:“就一项语音错误而言,容错度越高,表明该项错误越容易被忽略,对交际的影响越小;容错度越低,越让人注意,对交际的影响越大。”

[11]

因此在声调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声调中出现的容错度高的声调错误可以暂时搁置,对于学生声调中的容错度低的声调错误要尽量解决。不能不分情况全部都苛刻要求,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声调的挫败感,还会增加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

在声调教学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要运用声调原型理论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声调概念。建立一个原型,学习者可以很好地感受四个声调,如汤(tāng)、糖(táng)、躺(tǎng)、烫(tàng)当学习者记住某个声调时,可以将该声调对应原型中的声调中的声调找到感觉。声调教学建立原型的意义是方便学习者快速地纠正发音。对于母语是声调语言的学习者,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要注重区分两种语言中声调的差别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目的语的声调。

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要先易后难,在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类型后再逐渐的介绍声调中的变调、轻声等相对较复杂的声调知识。要采用生动灵活的方法,不能一直采用机械的声调训练方法。在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不仅要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模仿,还可以借助声调的五度标音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四种声调的之间区别。在声调教学的练习中,要适当的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把声调的练习贯穿到游戏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会收到更好的教学练习效果。

结语

本文对声调教学的分析主要是在前人对于声调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借鉴。由于笔者的学术研究经验还不丰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也较少,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在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3]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4]龙小玲.初级阶段声调教学方法新探[J].时代文学,2013,(2)上半月 [5]林焘.汉语韵律特征和语音教学[J].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1989,(12)

[6]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7]宋欣桥.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张燕来.对外汉语的轻声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9]杨娟.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舌尖后音偏误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第23卷第5期

[10]郭锦桴.汉语声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56)

5.幼儿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浅析论文 篇五

故事是幼儿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一些理性地概念性的东西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对于有声有色的故事,幼儿是很喜欢并且能很乐意接受的。同时故事也是文明的`传承,是社会文明在幼儿中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很多幼儿园,将故事引入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学创新力度的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又能培养幼儿思维扩展的能力,所以说,故事教学法对于幼儿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讲故事,对幼儿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以一个故事陈述者的身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强调突出,让幼儿对故事有个整体的认识,老师还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讲,幼儿就一直处于沉默状态的,老师和幼儿互动,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儿童喜欢上故事课。

一堂课或者整个故事课而言,不光是让老师,老师还可以让幼儿来讲。大部分幼儿具有一定的图文阅读能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会给幼儿讲故事,幼儿是会记住的,这时候,让幼儿自己来讲故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幼儿充满信心,并在课后积极的准备自己的故事。能增加幼儿的阅读能力。

6.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篇六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实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 者:蒙艳艳 作者单位:茂名市第二十中学,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实例教学 实践 自主学习优势

7.美术教学中儿童意识教育探索浅析 篇七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技能、技巧和理性知识的传授, 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输入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套固有的表现方法, 从而压抑和抵消了直觉和主观的认识作用, 抹杀了儿童的天性和灵感, 阻碍人发展才能。

1、传统的美术教学, 通常将临摹作为教学内容, 把美术从艺术层面简化为单一的图形绘画。其实,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模仿是他们的天性, 但如果教师先入为主地将美术教学设定为模式化的临摹, 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的绘画习惯, 从而使本该得天性得不到自由的释放, 对事物的认知和领悟也得不到提升。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缺乏主观感受和认知情趣, 对生动有趣的物象失去绘画灵感和个性, 没有心灵感受。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的成长历程, 教学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教材内容的设定依据成人对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的认识,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 儿童越容易接受和掌握, 以求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事实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 他们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容易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的冲动, 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 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 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3、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 束缚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 教师习惯单一的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学生作业的标准, 忽视了美术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 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 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 临得越像越好, 教师在要求教学的统一性的同时, 也是自己的教学成果变成学生作业的千篇一律和僵化。

二、意识教育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 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意识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 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意识的发展, 尤其在艺术活动中, 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意识作画有以下特点:

1、儿童依靠直觉意识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 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 他们把吸引了自己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 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 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他们主观意识接受后在表现形物的能力方面是由简单到复杂, 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2、儿童依靠直觉意识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

儿童早期艺术的形式, 有独具年龄特征的抽象图形, 他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物象的简单复制, 而是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 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 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 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 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 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 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 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 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 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求上。所以, 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 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3、儿童依靠直觉意识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 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 均能得到自然体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 而是靠直观感受, 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 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 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三、意识教学的训练原则与方法

1、意识教学的训练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 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 发展儿童感官, 培养美学意识, 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 激发创作兴趣, 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 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 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 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2、意识训练的教学方法

(1) 以视觉训练为中心,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 如教授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 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 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 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 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 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依靠感知而发展, 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

(2) 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 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 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 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 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8.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析 篇八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美术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探究新的教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美术教学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关键词】 创造思维;学习兴趣;观察;联想

创造性思维是众多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高级思维活动,它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尽管有时有的想法不一定好,但从多种发散想法中才能择优,才更可能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光凭分析、研究的培养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倡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分析、研究。

一、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思维给人首先提供的是由联想得出的假定思维空间,文学、音乐、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幻想、抽象、比喻、夸张、变异等,均是由创造思维而获得的新的思维空间的产物,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声音和图形必然具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它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然而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作品的最初构思正是建构在这种创造思维之主观和客观、理性与非理性之上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灵感亦基于此,因而产生了从古至今数不尽的名篇佳作。这里我们仅就美术创作而谈,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创作思路问题而论。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

1.人的创造思维早在孩提时代就已具备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趋于成熟和完善。这是因为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视听感受,人脑有开发通过形色、声音较容易地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构成了许多天真烂漫的幻想空间,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学龄前一般都较喜欢画画的原因。人的思维发展与年龄有关,部分学习美术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在逻辑思维开发的同时,没有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艺术创造思维的开发,因而形成了这方面的断层,分析其原因如下:一是人之初的思维活动多是好奇心所致,是对事物最肤浅的低级感性认识,只限于视、听、感,而这时的创造思维也受局限,处于朦胧状态。但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性的思考遏制了感性的膨胀,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天真幼稚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使起初眼中和笔下的自我逐渐理性和客观了。二是进入较稳定状态后,由于受客观的制约,加上本学科理论,技能技巧等定式的局限,在对事物进行深层的研究时过多地注重了再现自然的可能性和真实感,而忽略了发现性和创造性,本来丰富活跃的感受和敏锐的感觉思维悄然消失了。三是客观分析和主观感受发生矛盾,在无形中导致兴趣转迁,将学习当成一种盲目被动的任务去机械地完成,在无奈中强迫自己思考主观上早已不愿再接受的东西,将本应活跃的、思维推向了麻木的地步,对事物已不再具有灵敏的感受性,因而也就不可能再有相应的创造思维。以上三种情况基本上是产生这种思维断层的根源,所以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关注自身思维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受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和保持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呢?创造思维首先应建立在对事物的特殊发现上,进而由特殊发现转化为具有特殊的联想。这种发现和联想越具有特殊性,就越具个性化。

2.特殊的观察和发现是艺术家更加注重的。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应选择视觉角度和发现点:比如一堆垃圾、一堵残墙、一张烂纸、一只破筐,尽管都是丢弃的废物,但在一个会观察和发现的画家看来,就可能是点线面,形光色。另外,人们的发现有时是一瞬即逝的,或熟视无睹的,它是瞬间感受所致,是视听经验与外界信息的同时吻合。比如残墙斑驳的图形使人感到它仿佛似人、似景,甚至能勾起一种回忆。但这些会转瞬即逝,其实这正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发现,而创造思维的引发、灵感的产生,也许正是這种瞬间信息的提示和捕捉。

3.联想是在发现和捕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再创造的前提,是人们经验的发挥和转移,使感受之事与自身经验融于一种假定性结构,形成一种假定形象。联想方式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比如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他的电影《淘金记》中吃皮鞋的情景,就是运用了象征性的联想方式,在虚拟之中的给人深刻的印象等许多看似怪诞离奇的作品。显然,发现不同,联想方式也就各异,而各自产生的作品也就风格迥然。当然,联想的例子很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联想世界里找到过他们的成就和辉煌。人的联想空间是浩瀚博大的,而最终体现的结果无一不在他们的创造思维中。

4.创造思维中它是客观表象刺激的直接感受和反应。但是如果偏离了有条不紊、系统和秩序化这个逻辑式的单一性后,它的主动性、活跃性和波动性便直接成了感受和情感,而富有创意的思维也正在于此。只有对事物生动的、发展着的事物本质进行辩证最充分、最深刻、多方面的揭示,才能使情感转化为生机勃勃的联想。美术课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好美术之基础。因此,第一,指导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第二,以名画、学生美术品为依托,讲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开展创造性思维实践。在教学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包括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都要坚持去进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满意都要靠实践去检验。旧的落后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在教室里,脱离实践。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个中心”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脱离实践。因为新时期的无论那类教学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与活力。 

总之,美术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审美观,而且重要的是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探究新的教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美术教学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上一篇:第一课古代埃及教案下一篇:“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