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精选9篇)
1.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一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
(1)板书课题。
(2)介绍。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解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解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2.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二
案例一:
出示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鹅的叫声。
师:它们都是写鹅的叫声, 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不出来。
师:老师查了词典,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出示) : (1)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2)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 (3) 放开喉咙大叫。你们能不能把词语与解释对应起来?
生:厉声呵斥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厉声叫嚣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引吭高歌的意思是放开喉咙大叫起来。
师:都答对了, 真棒!来, 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中, 一起读一读吧。
出示课文片断, 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二:
师:鹅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嘎嘎嘎!
师:鹅生气时会怎么叫?
生: (生气地) 嘎嘎嘎!
师:高兴时呢?
生: (高兴地) 嘎嘎嘎!
师:骂人的时候?
生: (大声地) 嘎嘎嘎!
师:我们来再现一下这只白鹅, 老师读课文, 老师停下来的时候, 你们就学鹅叫。鹅的叫声——— (生:嘎嘎嘎) , 音调严肃郑重——— (生:嘎嘎嘎) 。凡有生客进来, 鹅必然——— (生:嘎嘎嘎)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 它也要——— (生:嘎嘎嘎) 。老师这段话写得怎么样?可以代替课文吗?
生:不可以。课文用了三个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没有重复。
生:课文里的三个成语都是鹅大声叫唤, 但是没有重复, 这样写起来很生动, 您改写后感觉很单调。
师:好的, 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我们再来看看, 课文中这三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前后调换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 厉声呵斥就像我们做了错事, 爸爸妈妈严厉地教训我们;厉声叫嚣是说声音大, 很吵, 而且态度非常不好;引吭大叫是说鹅伸长脖子大叫, 叫声非常响亮。
师:你真了不起, 帮我们理解了三个词语。丰子恺更了不起, 把鹅的叫声写得生动有趣, 我们写作时, 也要学会这样运用词语。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出示课文片断, 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关注了文本中三个描写白鹅叫声的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第一个案例的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了三个成语的意思, 每个解释都是从词典中查阅而来, 是词语解释的标准答案, 教师一丝不苟地引领学生进行辨识和记忆, 并把词语带入课文进行朗读, 巩固记忆, 做到词不离句。学生真的能理解这三个词的细微差别吗?诚然, 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能读准三个词语, 并且掌握词语意思, 但是词语的温度在学习过程中荡然无存。这种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习得。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将精力集中于获得知识数量的多寡上。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 其中一类就像海绵, 看似都吸收了, 然而挤一挤, 又原封不动地流出来了。这种学习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获得, 或者说是简单的“习得”, 就像案例一中的学生, 只是简单记忆词语的字音和意思, 力求最大化地维持外来知识的“原始风貌”, 而没有在教师引导下把知识整合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教的秘诀在于“度”, 学的真谛在于“悟”。案例二中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让学生学习鹅的叫声, 再把“嘎嘎嘎”的叫声替换成三个生动的词语, 学生非常容易进入思辨: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换一个角度, 学生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原来鹅的叫声“嘎嘎嘎”竟然能用这么多丰富的词语来表达, 作者用词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表达方法, 才能把小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探究、感悟文本的言语内容的同时, 自己把文本的言语形式巧妙“挖掘”出来了。案例中的教师用了有限的“教”, 引领学生进入无限的“悟”。知识是外在于人的, 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 只有在“悟”的过程中, 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悟有所得, 才能成为素养。
如果说“习得”是一种接受, 是一种训练, 那么“悟得”就是一种思想的生成, 生成了学生自己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链接, 使外在的知识成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如果说知识可以习得, 那么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价值, 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方能悟得。
3.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三
1.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 )。
2.经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3.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叉开得()角越大,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 )关系。
4.周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平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
5.小于90€暗慕墙凶觯ā?);大于90€岸∮?80€暗慕墙校?);等于90€暗慕墙凶觯ā?)。
6. 3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
7.下图中最多有( )条线段,( )条射线。
8.请你把学过的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角<()角<()角<( )角<()角
二、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住保?分)
1.可以读作线段AB,也可以读作线段BA。
()
2.探照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 ()
3.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4.大于90€靶∮?80€暗慕墙凶龆劢恰?()
5.直线一定比射线长。()
6.所有的直线都相等,所有的平角也相等。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条直线。
A.1 B.2C.3D.无数
2.线段()。
A.没有端点B.只有一个端点C.有两个端点
3.一条( )长10厘米。
A.线段B.直线C.射线
4.如果∠1+∠2=∠2+∠3,∠1=55度,那么∠3=( )度。
A.55B.90C.35
5.窗户门上的角一般都是()角。
A.锐B.直C.钝D.平
6.下图中,直线a与直线b平行,线段AC和BD的关系是( )。
A.互相垂直B.长度相等 C.互相平行
四、量一量(8分)
五、画一画(共15分)
1.过等边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A、B、C分别画对边的垂线和平行线。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20€? 15€? 90€? 105€? 65€?
六、数一数(共8分)
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七、做一做(每题7分,共35分)
1.光明村要修一条路和省道相连,连接点修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你能把这条路在图上画出来吗?
2.已知∠1=45€埃?=?∠3=? ∠4=?
3.已知∠1=25€埃?=?∠3=? ∠4=?
4.写出下面角中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和几个钝角?
5.当钟面上分针指着12,而分针与时针形成90€敖鞘保闭胫傅氖鞘裁词郑糠终氪?2时走到5时,它走过的角度是多少度?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八、挑战自我(做对奖10分)
4.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
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
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
(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
(3)感受古诗的韵脚。
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
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
(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
(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指名读古诗3、4句。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1)简介作者王翰。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教师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
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2.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
3.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
仃地度过晚年。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
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3.全班展示。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杰
亦
雄
项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反思
5.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五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插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
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读好诗句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
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1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处?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2.默写《峨眉山月歌》。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秋 月 半轮秋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
6.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教学重难点:
1、逐字逐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2、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介绍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望洞庭》湖光 秋月 潭面无风 静(镜未磨、白银盘)
(风景如画,心旷神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 秋月半轮
动 月影 江水流
(思君不见,无限依依)
(君山)
7.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七
一、扣题引思,知“内容”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引导学生揭示课题,从课题入手,对掌握文章思想内容、体裁和题目范围,把握篇章结构都有好处。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 》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读题几遍并质疑问难。 师:你读了题目后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猫怎样抓老鼠以及猫的生活习性。 师: 我们写动物一般都这么写,是吗?生: 是的。师:默读课文,看看老舍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生:是性格古怪的。 师: 有问题需要帮忙解决吗? 生: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抓住精读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探讨、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二、开拓思路,议“疑难”
所谓“议”,即“认真研读、感悟、 交流和议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读 、感悟 ”变换思考 的角度 ,敢于质疑,善于释疑,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和感受。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老舍先生写猫的性格是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猫高兴时温柔可爱,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猫胆小而又勇敢,这些地方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肯定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并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生与文本的对话、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懂得了:这些地方看似很矛盾,但正是作者细致观察了猫,它的似乎矛盾又统一于一身的性格,恰恰突出了猫性格的古怪。 通过讨论,大家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两个难点、疑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将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 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设置悬念,悟“情感”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是启发式教学时机把握的原则。教学中带着启发性的问题去认识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 去体会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中,全班同学都能异口同声说出:“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我是这样进一步设置悬念追问的:“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能举例说一说吗? ”片段如下:
生1:我从“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和“绝不会责打它”这两句话中看出作者有多喜欢它,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脏兮兮的猫爪印”比作“小梅花”,猫搞破坏作者还不忍心责打它。
生2:我从“丰富多腔”“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 ” 这四个成语中体会到作者把“猫”当作“歌唱家” 来写,可以看出作者喜欢猫。
师:作者除了把“猫”当作“歌唱家”来写外,还把它当作什么来写?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1:把 “猫 ”当作 “小孩 ”来写 。 我从 “它的头撞 在门上 ,桌腿上 ,撞疼了也不哭”看出,可见作者特别疼爱它。
生2:把“猫”当作“家人”来写。我从“出去玩”“不回家”看出作者把猫看作家里的一个成员,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只猫呀!
师: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把猫当作孩子、 家人、 朋友来写,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那么,猫对老舍先生有没有感情呢?
生1:有感情,而且还很亲呢!
生2:有感情,而且还撒娇呢!
师:从哪里看出猫撒娇的样子?
生:“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
师: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很准确,写出了猫对主人“温柔可亲”还“撒娇”的样子?
生:“蹭”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字典查阅“蹭” 字是什么意思。
生:“摩擦”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 “蹭”? 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吗?
生1:“蹭”的感觉很轻、很温柔。
生2:有“撒娇”和“耍赖”的意思。
师:你们的感悟还很特别,一个不起眼的“蹭”字蹭出了人和猫之间的真情来。
以上环节,我紧紧围绕“人爱猫” “猫亲人 ”这一情感主线 ,设置悬念 , 教师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在学生疑而不解,思而不得其解时,稍作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再思求解,达到自读自悟的目的。
四、拓展实践,练“表达”
“练”即“导写”,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我是这样安排练习的:先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独立对比阅读,让学生悟出:一位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另一位则是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态表达喜爱之情。接着出示课文中心句式,即总写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教师引导学生悟出: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似乎矛盾又统一于一身的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总—分关系),使猫的形象丰满、鲜明,从而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因势利导学生去联系和捕捉猫生活中的“古怪”,让学生先仿说再写:1做仿写文本句式的拓展练习;2用第一人称写 老舍笔下 的猫 ———《猫的自述》,做改写文本内容的拓展练习;3结合课文第1、4自然段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胆小”“勇猛”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联系语境,先说后写, 进行补写文本空白的拓展练习。这样通过拓展导练,将学生的读、 悟、说、写融为一体的语文实践落到实处,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自测题 篇八
1. 690700000≈()亿8060000=( )万
2.最大的八位数比最小的九位数小()。
3.用4、7、8、2和5个0写出一个大于7亿的数是(), 小于7亿的数是( )。
4.从个位起,第()位是十万位,第九位是()位。
5.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
6.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 )。
7.□366,如果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
8.□6=12……8,□=()。
9.在除法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10.一个平角的度数是一个直角度数 的( )倍。
11.()里最大能填几。
20 )<9370 )<290
30 )<16590 )<715
12.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72千米/时,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小时。
13.每个足球的单价是48元,用400元最多可以买()个足球,还剩()元。
14.根据3600=9,直接写出得数。
360000= 1800=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等腰梯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最小的八位数是一亿。()
4.我们学过的多位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 )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乘积扩大10倍。(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下图中有()组平行线。
A.2 B.3C.4
2. 300300读作()。
A.三十万三百 B.三十万零三百C.三万零三百
3. 4□9200000≈5亿,□里最小填()。
A.1 B.4C.5
4.一个计算器24元,王老师要买45个,他带了1100元,够吗?()
A.不够 B.够了
5.小明家来了客人,他要做以下几件事:
小明沏好茶水至少要()分钟。
A.13 B.12 C.11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50= 1200=720=
50=3200=4505=
2700=720=3900=
2.用竖式计算
35798900 7089
4508 46408(要验算)
3.脱式计算
3800-(314+358) 81025+175
五、列式计算
1.甲数是450,乙数是甲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的26倍是884,这个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鱼池,宽25米,长是宽的5倍,这个鱼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12小时,行驶的速度是65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提高到78千米/时,几小时可返回甲城?
3.学校新买进一批图书,每班分得48本,分给12个班后还剩24本,这批图书有多少本?
4.下图是小洪家到学校的示意图, 路线上的数字表示道路的长度(单位:米)。小洪从家到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有多少米?
七、统计
下面是五爱小学五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五年一班男生人数比五年二班男生多()人。
(2)全年级共有女生()人。
(3)全年级男生的总人数比女生的总人数少()。
八、操作题
1. 用一对三角板画出105
2.用量角器量出下面电视机上各角的度数。
∠1=() ∠2=( ) ∠3=( )
九、选做题
9.四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篇九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
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四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册古诗词07-04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07-11
四年级上册乘法教案07-12
四年级体育教案上册10-26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1-09
四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06-27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剖析10-05
四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教案06-20
宁夏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07-31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