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2024-10-25

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精选9篇)

1.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首先,我们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上交流。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3.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3)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最高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用教师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cc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教师引导,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4.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四、外来民族的入侵

1.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前面我们交流了一些,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人侵,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分析课本69页8.29图说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区,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教师小结: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为学习本区经济打下基础)2.教师提问: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二)第二课时

一、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师展示课件:“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课本70页图8.31),分析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样?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本区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总额的50%;尼日利亚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国总出口额的如%;赞比亚主要出口铜矿,占到本国总出口额的70%多;还有的国家出口咖啡、金刚石、活牲口、木材等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种初级产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结论:本区的国家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教师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2.练习课本70页活动1,辨别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造品。3.教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收集交易过程发生的问题,说出你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附材料表格设计:

4.教师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单一的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教师小结,展示课件。

5.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教师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长,你打算怎么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改变单一产品的局面,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2)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成势,形成欧佩克(0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

(3)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人口、粮食与环境

1.教师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2.教师过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提问学生: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哪一个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少?(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

3.学生收集到有关非洲饥饿儿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总结: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同学们找出原因。(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临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板书: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5.教师板书讲解本区恶性循环图。

6.教师引导:这样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生活。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好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2)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4)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5)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6)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和技术。)

教师提示: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重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2)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4)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5)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6)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和技术。)

2.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二

一、“最为薄弱的一环”

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仅为3%,1970年为7%。[1]之后,在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下,非洲经历了一个中等教育快速发展期。1980年,非洲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8%。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撒哈拉以南的39个非洲国家中,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0%的有10个国家,在10%~20%之间的有16个国家,超过20%的有13个国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成就”。[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中等教育的入学率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这一方面受到经济萧条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全民教育运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各国教育财政的重心和国际对南非洲教育援助的重点转向了基础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中等教育所获得的国际教育援助份额持续下降。[3]因此,中等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发展缓慢。1990年~199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20.1%。其中,坦桑尼亚、布隆迪、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和莫桑比克等国还不到7%。[4]

20世纪9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人数继续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初等教育,在1998年~2003年间,甚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除了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和斯威士兰之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个别国家处于停滞(如坦桑尼亚),甚至出现倒退(如津巴布韦)。因此,在1990年~2000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详见下表)。因此,当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中等教育成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迟滞不仅仅体现在其覆盖率过低,还体现在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上。城市中的富裕人群是中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居民依然难以享有入学机会,女童的处境尤为不利。性别、贫富和城乡等仍然是造成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中学入学机会的影响是累积性的,相对于初等教育,这些因素对中等教育的影响更大。

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发展所面临另一重大挑战是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即它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年轻一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做好准备。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传统的中等教育是为一小部分精英设计,为升人高等教育机构做准备,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干部精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架构、学生结构与需求的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显得不合时宜。许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离开学校时常常既没有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准备,也没有获得劳动市场所需的技能。在1998年~2001年尼日利亚的高中考试中,除了尼日利亚语之外,所有主要课程的有效及格率都在40%以下,其中数学为37.3%、化学为17%、农学为21.1%。在国际测试中,与其他参加测试的国家相比,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8年级学生表现糟糕,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

数据出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全国教育监测报告和2009年全民教育监测报告。

二、转变观念,明确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等教育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指这一层次的教育给个人所提供的机会而言,而且也指它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21世纪,优质的中等教育被视为青年能否成功地融入现代经济、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知识革命中受益、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在青少年的社会化方面,中等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等教育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个人回报,并为获得在初等教育中难以得到发展的态度、技巧和能力提供机会。这些技能可以使年轻人更加充分地参与社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和继续学习。

能否从这种国际性趋势中受益?21世纪初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在中等教育的普及率、质量与相关性方面,这些国家面临着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压力。与此同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面临着对优质中等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初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增强对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认识、传播民主价值观、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青年人数的增加,这些社会因素进一步增大了社会对优质中等教育的需求。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决策者在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发展中等教育压力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中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教育发展的贡献。具体地说,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等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与社会收益。有关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投资中等教育可以获得重大的个人和社会回报,撒哈拉以南非洲也不例外。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非洲劳动场中的年轻人》分析了在布基纳法索教育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报告发现在农村地区,一旦某人接受了部分的中等教育,那么学校教育的回报就显著增长。[6]根据最新估计,在莫桑比克农业部门以外的男性工人中,小学教育的回报是14%~24%,初中教育的回报是23%~40%,高中教育的回报是60%~74%。[3]此外,延长受教育时间与改善母亲与儿童健康状况、降低生育率、促进性别平等、预防艾滋病传染等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联系。以艾滋病预防为例,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完成初等教育的非洲年轻人会相应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这种影响对于那些完成中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更为明显。

第二,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初等教育的普及正逐渐进入攻坚阶段。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中等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因此,投资中等教育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初等教育的普及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所做的一个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需要“相当数量接受中等教育的人”,以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今天,其中等教育净入学率不到35%的国家,其初等教育净入学率往往无法超过95%”。[8]而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中等教育的结构、质量与机会平等性等问题同样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从现实的滞后性和中等教育的潜在贡献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教育决策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看到了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当然,无目标、不加控制地扩充中等教育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9]同时,尽管投资中等教育对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具有重大的潜在收益,但它们绝对不是自动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依赖于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有效的制度政策。

三、复兴中等教育的策略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迟滞的现状以及决策者对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得这一问题受到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2年,为了帮助非洲中等教育走向复兴,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在毛里求斯召开了一个题为“非洲中等教育:复兴策略”的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检查21世纪初非洲的中等教育系统,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改革的路径,确定改革的重点,鼓励利益相关者进行各个层面的合作。同年,为了推进社会各界对非洲中等教育政策的反思与对话,世界银行非洲区又与非洲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一起发起了为期5年的“非洲中等教育(SEIA)研究”。“非洲中等教育研究”为与非洲中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各方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分析、对话和反思的平台。2003年、2004年和2007年,“非洲中等教育研究”分别在乌干达的坎帕拉、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和加纳的阿克拉召开了3次地区研讨会。此外,它还组织了8个主题研究和重点国家的个案研究,并起草了多份技术背景文件。2008年,在这些活动和研究的基础上,世界银行非洲人力发展部(AFTHD)撰写了一份关于非洲中等教育的综合报告《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非洲中等教育的挑战》(At the Crossroad:Challenge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

这份主要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报告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扩大中等教育机会和提高其质量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我们继续努力推进初等教育的同时,现在也需要加大对中等教育的关注。”[3]报告在分析了非洲中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供有关各方讨论和参考。鉴于各国中等教育发展的初始条件各不相同,报告认为没有“固定的非洲模式”,但是发展战略中有几个共同要素是可以确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源需求要与国民收入相一致。鉴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现有的单位成本水平不可能支撑入学人数的增加,迫切需要尽可能有效地使用所获得的资源。人员成本是中等教育预算中最大的支出项目,教师配置的低效常常是导致生均成本很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将工资项目的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增加非工资项目的支出,特别是教科书、教学材料的支出。此外,要为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课程内容要与国家发展相关。教育发展应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否则很快就会不合时宜,只成为一种消费而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因此,课程改革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应该考虑:(1)将初中教育纳入8年~10年的基础教育计划,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2)加强与劳动世界的联系,并为此做准备;(3)改进数学与科学的教学;(4)将ICT纳入课程;(5)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比如改用课程考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定期的国家评估,参加国际性或地区性评估。此外,要通过灵活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三,要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要让处境不利者获得平等的机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的发展要保持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平衡,绝对不能以牺牲质量来追求数量的扩充,因为最终决定中等教育发展步调的是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在以下这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最具成本效益的投入上进行投资:教师与校长、教学材料、课程。这就需要对学校教学进行督察和加强。如果要让所有的人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就要采取各种策略解决入学机会的各种不平等。这意味着要增加初中日校,要向处境不利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财政支持,保证他们不会因为无力支付学费而被排斥在中学校门之外。

第四,有效的管理与经营。中等教育服务供给形式的多样性、拥有资源与权力的地方行政官员、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些对于改进中等教育服务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应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条件与需求,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增加中等教育的供给,如:在小学高年级开设中学课程;设立独立的中学;将初中和高中合并在一起;开设远程教育;在课程方面增强灵活性,等等。在学校的运作上,中央政府应扩大地方行政官员的自主权,允许学校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提供中等教育,允许它们自行负责学校的发展与改进。而社区与家长对社区中学发展的支持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中央政府机构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中等学校教育,而是监控质量,提供主要的资金,帮助困难学校,保证入学与学习机会的平等。这样一种策略要求加强和加快正在进行中的分权过程,重新思考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与管理官员的责任。不过,增强地方行政管理能力是地方分权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此外,与非政府提供者的合作是成功的中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要素,为此要在公、私之间建构合理的伙伴关系,以便双方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喜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利益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开始注重整个教育体系的平衡发展。因此,这一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006年,毛入学率上升到32%,净入学率为25%。2008年世界银行《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非洲中等教育的挑战》这份报告讨论了非洲逐步实施可持续、高质量的中等教育的最适宜的实践方案,[3]为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制定复兴本国中等教育的有效策略提供了一个“风向标”。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Africa Region Human Development Sect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Strategies for Renewal. 2001.Foreword.

[2]世界银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政策——调整、复兴和扩充[R].朱文武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6.

[3][5][7][10][11]Adriaan Verspoor & Jacob Bregman.At the Crossroad:Challenge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 SEIA Synthesis Report by 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orld Bank.2008,p.17,p.44,p.59,foreword.

[4]UNESCO,Education for All:Is the World on Track?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2.2002,252.

[6]World Bank.Youth in Africa' s Labor Market.2008,p.41.

[8]Michael Clemens,The Long Walk to School: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Working Paper of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2004,19.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地形图,收集有关的图片。(2)提供以下资料供学生阅读: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②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示意图;③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示意图;④乍得首都恩贾梅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示意图。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经济、人口、粮食与环境方面的图文资料。(2)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再以6个左右分成学习小组。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利用音乐《AfrikaWassa》进行情境导入,带有非洲传统特色的旋律使学生们爱好大增。然后,展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在上述情境下,配合着非洲的鼓声,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可以发现图中隐藏的一些地理信息,再分析探讨出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学习内容。如:(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上的位置、范围、地形特点;(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文化、风俗习惯等;(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状况及成因、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从图中分析出来。学生通过分小组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前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学习的错误。

4.合作学习。在學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进行讨论、质疑和释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分三个大组交流、探讨下列问题,然后请代表上台讲述,让同学们共享成果。问题:(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二、教学反思

1.教学达到的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把握了知识。

2.为个别化教学应作的调整。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应适当降低难度,指导他们在地图上获取资料,并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随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高才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现状的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体现综合分析能力。

3.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2)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范围、地形特点;

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征.运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并记住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成因及其后果;

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过程与方法

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及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黑人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气候类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内容、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黑人小朋友”,提问: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

二、讲授新知

课件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自学并完成学习目标.

课件二非洲大陆轮廓图

学生活动二:

1.在非洲大陆轮廓图中,圈出以下内容:

(1)大西洋、印度洋、几内亚湾、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岛、索马里半岛

(2)穿过非洲的重要地理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

请学生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

2.出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欧洲西部》图,对比两区域的海岸线状况.得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海岸线平直的特点.

课件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三:

1.在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的名称: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

2.归纳本区的地形特征.

3.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来分析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教师补充:本区素有“高原大陆”的美称.(补充“大地的伤疤”——东非大裂谷;赤道上的雪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过渡:不同的地形区内,分布着不同的河流和湖泊.

课件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四:

在图中找出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维多利亚湖等.

过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因此又有“热带大陆”之称.那么,这块“热带大陆”上,又有哪些气候类型呢?

课件五非洲气候分布图

学生活动五:

1.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2.找出分布最广的气候?结合课本P62,图8.28、图8.29,归纳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P62活动题1、2).

3.总结本区气候的分布特征.

课件六非洲名人堂

学生活动六:

1.为什么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哪些部位?

教师补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

2.谈谈你对黑人文化的了解.(结合8.27)

【板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地形——“高原大陆”以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

三、河流和湖泊:刚果河——尼罗河——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

四、气候——“热带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五、黑人的故乡(“黑非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我们的黑人小朋友美丽的家乡,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呢?

二、讲授新知

课件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自学并完成学习目标.课件二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图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

学生活动二:

1.说说本区的资源特点.

2.本区国家的出口和进口产品分别是什么?分析这种进出口结构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

3.完成P65活动题1、2、3、4.

教师补充:本区兼有“富饶大陆”和“贫穷大陆”的称谓.

【小结】

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课件三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学生活动三: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哪个洲?

2.结合P65—66文字,总结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完成P66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快速发展的经济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二、人口、粮食与环境

三、课堂小结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学会应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3、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关系。

4、说明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能指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5、说明本区粮食短缺的原因,并学会分析由此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学会应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2、说明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能指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3、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非洲小朋友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与我们相比他的外貌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黑人小朋友的故乡在哪里吗?(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充满生机,又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风俗习惯的土地,开始我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之行。

二、新授

(一)黑种人的故乡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对照图8.24,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特点。(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

(2)对照图8.25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并能说出本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3)对照课本第9页非洲的气候图,说出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并且能

总结出非洲气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教师出示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图,请同学们说出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

(气候影响当地的植被)

(5)教师出示非洲的主要物产分布图,请同学们说出非洲比较丰富的物产有哪些。

(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合作探究

(1)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及气候的分布,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下本区的主要河流因受地形的影响流向如何?同在赤道附近,而非洲东部和西部的气候相差很大,请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地形影响气候,而气候又影响河流的流量大小,请同学们找出本区的刚果河和赞比西河,结合气候分析一下,这两条河流的流量有什么不同。

(3)课本74页图8.28说出非洲的黑人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外来移民主要有哪些?思考:为什么非洲有那么多的外来移民?

(外来移民首先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这些外来殖民主义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自主学习

(1)出示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图,请同学们回答本区的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这种经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以出口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教师出示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种经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非洲当地的首领,如何才能带领当地民众走出这种畸形的经济来振兴本国经济?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展示:

(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对照图6.15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与其他大洲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教师出示非洲一家图,使同学们对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2)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图8.33说出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易发生什么灾害?

(3)教师出示非洲饥饿的难民图,通过出示具体的数据,让同学们认识到非洲存在的严重问题——粮食短缺。并学会分析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4)出示非洲退化的草原和荒漠图,引导学生答出非洲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图表

(2)小组活动:假如你是一名非洲国家的官员,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以实现良性循环?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 ②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③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三、谈收获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中国可以怎样更好地与非洲国家交流合作、互惠互利?

五、课后作业

1、幻灯片制作:收集、查找更多有关黑非洲的图片,给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一场非洲风情展览会。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六

反思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的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

但是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应适当降低难度,指导他们在地图上获取资料,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与气候类型,并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随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高材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现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体现综合分析能力。

反思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二是该地区的单一商品经济,其中单一商品经济又是难点内容。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时,不是全盘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纬度位置中该抓住哪些纬线,一点拨,学生立马能答出,有三条重要的纬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北回归线、赤道以及南回归线,让后让学生说出处在哪个温度带,再让他们判断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一切顺其自然达到目的。至于海陆位置让学生模仿前面学习大洲的方法去说,让学生能做到活学活用。单一商品经济比较难理解,我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白非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经济贸易上过分依赖某一种原料的出口,在国际贸易种出在不利地位,受人制约,并提出改进这一种落后经济的方法,并联系一些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加深学生映像。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设置的问题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思路是随着老师的问题而改变的,如果老师的思路不清,学生对该课的知识结构也就不明了,就不可能留下深刻映像,所以说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重技巧,这不仅是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反思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粗略的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从问题的设计中体现,或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之前,由好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入口点和思路,然后再由全体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例如,学习地理位置时,提问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然后学生自行读图分析。再如地形的学习,设计两个问题:

(1)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

(2)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首先,提问好学生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在成果展示的时候,找中等学生指图说出主要地形区,中等偏上的学生据图分析总结地形特点。

根据集体研讨和对网络资源的学习,我觉得分层教学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研究了解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这个过程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划分。

第二、课堂实施过程。首先认真备课,细致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将内容分层,如:基础知识、理解性型知识、应用性知识。然后对问题进行分层,浅层、深层和拔高层问题,并且由浅入深设计,保证中、下水平的学生完成浅层问题并对深层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最后,课堂总结和小测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不同层次的知识。做到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评价判断,对学生层次的划分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我对本次分层教学研讨的反思,由于对分层教学理解有限,经验不足,反思体会不够深刻,今后要继续积累分层教学的经验方法

反思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1教学达到的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 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 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 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

2为个别化教学应作的调整

7.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七

关键词:地理教学;掌声;思考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第四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教学要用到大量统计图、景观图、地图等地理图像。研修小组教师反复商量后,决定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学为载体,研究尝试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尝试在引导学生读图、析图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一、第一次课:未尽人意的设计

1.初上课即冷场

第一次课在本校初二年级4班进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差,平时不重视知识落实,但特别热情,喜欢上地理课,课堂发言极为踊跃。笔者自认为这一次教学设计准备很充分,但没想到在导入环节出了问题,刚一上课就冷场。为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能快速切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是首先请学生观察图片“饥饿的女孩”,然后提问:“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饥饿的女孩”这张有震撼力的图片后,能够说出本区存在贫穷和饥饿的问题,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但意想不到的是,笔者在课上抛出第一个问题后,平常非常活跃的学生却没有人举手,也听不到脱口而出的答案,课堂安静极了。

2.教师的对策

也许是看到有许多教师在听课,学生有点怯场,于是笔者重复了一遍问题,可仍然没有学生主动回答,笔者只好再次引导:“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不断以鼓励的眼光看着大家。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有点犹豫地回答:“我看到了干枯的草。”他只看到图片中展示的一种背景信息,而忽略了图片中更直观的主体信息(如瘦弱的小孩、小孩身后虎视眈眈的兀鹫),更没有想到通过看到的直观信息去分析挖掘背后的隐性信息。后来,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图中的枯草说明这个地方干旱的答案。在他的带动示范下,学生开始发言,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3.课后反思

这节课,导入环节实际占用时间大大超出预设,再加上学生在阅读分析后面的资料时出现问题,导致最后讨论环节时间不足,学生讨论发言不充分,亮点未展示。整节课呈现前松后紧的状态。

课后,研修组教师共同帮助笔者反思提高,讨论导入环节冷场的原因。教师们认为虽然图片“饥饿的女孩”视觉冲击力很强,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仅利用一张图片营造氛围是不够的,建议采用一组对比差异显著的图片。初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读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一张图片中准确获取直观信息,进而挖掘出隐性信息,如果在一组图片的基础上分析将会更容易达到预设目标。此外,教师们指出针对图片第一次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导致学生很可能没听懂教师的问题,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回答。在有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都希望表现得更好,因此在未理解教师问题时,不举手是正常现象……根据地理教师的建议,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二、第二次课:意料之外的惊喜

1.课堂出现意外

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在初二年级3班进行。3班是年级的差班,也是最令笔者头疼的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求知欲不强,听课效率低,经常会出现有学生坐不住的现象。即使老老实实坐在那儿,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可心却不知道在哪儿。这样有思维力度的一节课,在3班会不会像以往一样让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刚播放一会儿,就听见有人小声嘀咕“怎么没声音”、“老师的电脑又出毛病了”,紧接着,有学生开始在下面七嘴八舌地提建议,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要帮助修电脑,说明大家都在认真看视频!看来,系列对比差异显著的图片做成的视频已经快速吸引了学生眼球,导入效果比直接观察一张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视频由反映非洲丰富资源和贫穷落后的图片组合而成。没有声音的视频短片看起来好像不完整。看到学生眼中的遗憾,笔者主动做起配音解说工作。当视频播放到最后一张图片“饥饿的女孩”时提问学生:“请从地理视角观察,你从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次提问把两个问题都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起思考,而且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观察图片。有了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加上视频中的图片给学生视觉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力,3班学生很快就抓住图片中的主要信息并分析说出答案,新课导入非常顺利。

2.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这一节的教学设计较第一次课有了很大改动,虽然整节课的时间掌控还略有前松后紧的现象,但是平时沉闷的3班在这节课表现极为活跃,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回答问题。学生们的表现给了笔者很大的教学激情,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3班学生给了笔者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也让笔者重新审视3班学生,审视自己的教学。如果对学生有多一些的了解和鼓励,选择图片营造氛围时多一些思考,引导学生读图时多一些指向性明确和层层递进的问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3.研修组教师的建议

课后,研修组的教师再次聚在一起评议,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同时对细节又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如增加视频的背景音乐,可更好地渲染氛围,加深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把导入新课的问题改为“通过短片,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非洲”,使学生不再纠结于对一张图片的分析,而是能自觉整合多张图片的信息,得到一个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整体印象:资源丰富却贫穷落后,从中发现矛盾,进而愿意主动和教师一起去探寻原因;把“一些国家主要进口的产品和贸易伙伴”表替换为“加纳主要进出口产品和贸易伙伴”扇形图,信息呈现更为直观,同时可增加学生读图训练的机会,更贴近这节课的研究目的;把“1990—1997年几种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图改为“1990—1997年咖啡出口价格指数”图,信息更为清楚直观,方便初中学生阅读,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近十年的GDP增长率”图改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日本近十年的GDP增长率”图,所含信息更为丰富,除体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趋势外,还可以通过本区和发达国家日本近十年GDP增长率的对比,更直观展示本区经济发展速度……

三、第三次课:意犹未尽的掌声

1.突然响起的掌声

在杰克逊“we are the world”的背景音乐声中,一张张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资源、战争、贫穷饥饿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当提问“通过短片,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非洲”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迅速说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饶美丽,同时存在贫穷饥饿现象。顺着学生的答案,笔者点出其中矛盾之处:“为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饶美丽,却存在贫穷饥饿现象”,学生也会有疑问,所以会乐于寻找答案,为新课学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笔者提供的图文资料了解什么是单一经济,分析单一经济的成因、不利之处以及单一经济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许多国家面临的现状,并为本区国家摆脱困境纷纷出谋划策,各个环节都进行得十分流畅。

在学生依据图表分析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趋势后,笔者说:“相信在非洲人民的努力下,在世界人民的合作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明天会更好!”话音刚落,全班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

2.掌声引发的思考

突然响起的掌声令人惊喜,这是笔者从教十几年来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掌声。学生的掌声让笔者感受到他们对这节课的肯定。这节课是在初二年级实验班上的,学生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喜欢上地理课。学生的掌声可能是主动配合教师的一种表现,但更相信他们是真正参与了学习发自内心的鼓掌,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取得的成就而兴奋,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但实验班的课堂氛围仍然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在随后的课堂检测中正答率是100%,乃至到后面的期中、期末考试,有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考题,学生正答率仍能保证100%。特别是有关统计图的题,学生做起来很轻松,说明学有所获。

通过三次课的实践和反思,对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有了更深入理解,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第一,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优势,创设良好读图环境。虽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但导入新课时,通过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大量图片,能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第二,依据图像精心设问,利用问题链指导学生读图。三次教学设计的实施表明,依据图像导学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确保每个问题表述清楚、有效,每个环节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能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利用问题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言,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图,也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第三,充分备课基础上虚心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仍然在图片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学设计经过多次改动。本课的掌声应献给研修组的所有教师,是大家毫无保留地付出,一起仔细打磨,最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识记

l.本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好望角

2.高原为主的地形;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刚果河、撒哈拉沙漠

3.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南非等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理解

1.气候特点与本地区农业及生活的关系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3.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第一课时

一、本区的概况

1.请在右图中大致圈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并描述本区的海陆位置

2.把英文代号填在图中恰当的位置

A(大西洋)、B(印度洋)、C(几内亚湾)D(马达加斯加岛)E(撒哈拉沙漠)F(好

望角)3.请在图中恰当位置画出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结合课本(8.26图)找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南非所在的位置。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处于(温度带),跨 半球。

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气候分布规律是。

5.本区主要的动物有 等,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有。

6.本区地形以 为主,主要地形区有 高原

高原、沙漠和 盆地。

7.世界第一长河是 ,刚果河主要流经

气候区,该河水能。

8.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是()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9.关于非洲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B.南非高原被称为“非洲屋脊” C.东非裂谷带若干年后会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

D.地跨南北两半球的地形区是刚果盆地

10.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是()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1.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第二课时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读地图册43页矿产图,非洲的矿产资源情况怎样?有哪些主要的矿产?本区的矿产很丰富,工业是不是很发达呢? 2.做课本P70活动1,区分初级产品与工业制造品。什么叫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这种经济有何弊端?归纳本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3.撒哈拉以南非洲外来移民主要有()A.欧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

B.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美国人

C.印度人、中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

D.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阿拉伯人

4.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点不相符的是()A.很多国家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

B.低价出售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C.多种经营的民族经济比较发达

D.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粮食和肉类供应 ,于是人们盲目 ,过度放牧,破坏 ,从而导致土地。本区要扭转这种局面,你有什么好提议? 2.读P72(8.34图),本区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3.下列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A.西欧 B.中东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日本

4.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相符合的是()A.殖民统治已经过去,因此这不是导致本区经济落后的一个原因

B.扩大耕地面积是解决本区粮食问题的唯一出路

C.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样主要是黑种人

D.人口增长太快是阻碍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5.做P72活动3 总结:就人种而言,本区是 的故乡;就地形而言,本区属 大陆;就气候而言,本区是 大陆;就资源而言,本区是 的大陆;就粮食而言,本区是 的大陆;就人地关系而言,本区已呈 的趋势

一、课标分析: “案例学习法”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指导的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对本区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地理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呈现的载体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师应力求达到课标中的“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达到所有课标要求,要有选择、有针对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历险记》)内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影片与教材的结合非常紧密,是教材内容的部分再现。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四、教学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以“观看影片——讨论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议”这一思路进行。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并学会描述本区的整体特征。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2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了解本区的位置范围,总结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3运用地形图,描述本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了解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对本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5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

6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六、教学重点: 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七、学习方法:观看影片、读图分析、活动、讨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播放影片,并提出具体观看要求。

观看影片《Lost in Africa》

(《非洲历险记》)利用电影生动有趣、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整体呈现非洲概况。

(第一课时)新课引入

问:1影片的主要内容? 2你印象最深、对你冲击最大的镜头有那些? 3用几个词语概括你印象中的非洲。

1简单回顾影片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谈对自己印象最深、冲击最大的镜头,并说明原因。

3用语言概括自己印象中的非洲。

1考察学生从影片中获取信息的质和量。

2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讲述:非洲由于人种、风俗、气候、地形类型及资源物产种类的不同,可以分成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两部分。

新课

一、本区概况(由学生的描述引出)

1、提供图8.25(位置)、8.26(地形)

2、引导:注意几条特殊纬线

3、引导学生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位置→气候→景观

1读图8.25,用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本区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半球),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本区所处位置,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当地土着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种;主要的景观是什么,为什么?——黑人的故乡、沙漠、雨林、草原、野生动物。

位置→气候→景观)3 读图8.26,了解本区地形地势特点,并口头描述。

绘制本区简图:要求标注出周围的水域名称、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马达加斯加岛。了解“黑人”文化。完成P69“活动”2。

1重组和利用原有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学习方法迁移。

3绘制简图,一方面强化“位置范围”;一方面加强做图训练。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落实本节知识点

(第二课时)

二、人口、粮食与环境(由影片中的沙漠景观引出)1提供图6.12(非洲气候)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2引导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征: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

3引导分析“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读图6.12(非洲气候),了解非洲气候,小组合作,总结分布特征。完成P71“活动”

1、2题,并结合影片说出草原气候的特点、常遇的自然灾害。

读图6.15,了解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并通过影片中部分情节,深刻理解非洲面临的人口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3思考:非洲应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出路在哪里? 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人地观。

3进行有效地知识迁移

三、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由学生思考的结果及影片中土着居民打劫外国游客引出)提供图表: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8.31(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8.32(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1通过阅读图表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理解“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及其特点。完成P70“活动”2,小组讨论此种经济的弊端、解决的途径。

3完成P72“活动”3,并说明理由,并就如何促进非洲经济的发展,谈谈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教会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加强小组的交流与合作。

小结:人口、粮食与环境是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落实本节知识点

结束

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Heal The World》(配中文字幕)用心聆听

情感教育:珍爱生命、珍爱环境、珍爱地球。

作业

填充图册P21、22 巩固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所处半球:东半球,南北半球

2地形:高原为主

3气候: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二、人文环境: 1黑人的故乡:“黑非洲”

2人口、粮食与环境:干旱、荒漠化

9.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九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第六章 认识区域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课改实验区

汪春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本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二、认识高原为主的地形、记住常见的地名。

三、理解热带气候与热带作物生长的关系。

四、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后果,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五、了解本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六、通过科特迪瓦经济发展曲折的讲述,明确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应走的道路。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从分析自然景观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学会分析粮食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事例中,认识走独立自主,才是摆脱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正确出路。④认识我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出现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借此事例进行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区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及分布是重点。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及主要气候的成因为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非洲是世界的第三大洲,它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有许多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北非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 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西亚和北非是阿拉伯世界,属白色人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居民是黑色人种。)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过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有“黑非洲”之称。它与北非相比,在人文地理方面差别很大,在自然环境方面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明显的差别。

一、范围、位置和大陆轮廓(板书)

[指导读图] 读课本中的“本区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并对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了解本区在非洲的位置。1.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板书)

[教师讲解] 本区绝大部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但撒哈拉沙漠的南半部也属本区,全区占非洲面积的4/5。

[读图提问]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找出赤道穿过本区的部泣和本区东西所临的海洋。(赤道大体从本区中部穿过,本区绝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低。本区西临大四洋,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2.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板书)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陆轮廊有什么特点?(本区海岸线比较平直,缺少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海湾、半岛和岛屿。)

[读图] 读本区政区图并在图上找出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和几内亚湾,并明确说出其位置特点。

3.海岸线比较平直(板书)

[阅读] 指定学生朗读第29页“读一谈”中”好望角的得名”一段教材。[教师讲解] 简介好望角在海洋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并举例说明。[指导读图]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提问] 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同北非相比有什么区别?(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非虽也以高原为主,但平均海拔较本区低。)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板书)1.地形以高原为主

[引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和刚果河。

[教师讲解] 向学生展示乞力马扎罗山的彩色图片,说明其位置是位于东非高原上,是一座死火山,也是非洲的最高峰。并讲解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过渡

本区东部高原上不仅有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而且有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裂谷带。

[读图] 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东部高原上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并认真阅读课本中的“东非裂谷带示意图”。2.东非大裂谷(板书)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长6000多千米,宽50~80千米,总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6。其主要形态特征是两岸悬崖壁立,深陷狭长,谷底湖泊连串,著名的坦噶尼喀湖,其深度仅次于贝加尔湖。展示东非裂谷景观图后,引导学生分析东非裂谷的特点。

[提问]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想一想东非裂谷带未来将会怎样变化?(不要求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现仍为地壳不稳定的地带,不仅多火山、地震,而且还不断向东西裂开,照此扩张下去,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海洋。

过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多海拔较高,在其中部有一地势明显降低的盆地就是非洲著名的刚果盆地。3.刚果盆地(板书)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指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明确果盆地的位置和特点。[教师讲解] 用图分析刚果盆地的成因。

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非洲之最”,完成填图练习一。非洲之最: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

(世界)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 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地理备课吧

上一篇:三5班我爱我班队活动下一篇:寒假中的趣事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