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共12篇)
1.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一
八年级语文下《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姓名】夏祖敏
【单位】赫章县达依初级中学 【个人简介】
我叫夏祖敏,2006年7月1日毕业于毕节学院(综合文科)。毕业后一直在赫章县达依乡初级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为中教一级教师。本人从事语文教育已经有9年了,在教学工作中一贯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教育方式的研究。以爱心感染学生,以真诚感动家长。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爱心包围着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所带班级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好评。2014年曾获得考核优秀。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友善,对教育事业有极高的热情。
【个人教学格言】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教学设计】
【课题】《水调歌头》
【年级】八年级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本课1 的学习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为理解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 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 赏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赏体会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上课很累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听首音乐,王菲的《水调歌头》。(放王菲的《水调歌头》目的是为上课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学生们听完后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词?这些诗词都传达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
1、请学生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老师补充介绍。
2、老师带大家一起唱王菲的《水调歌头》,要求唱出感情。
3、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4、请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可讨论,可向老师提问)
5、学生质疑(可提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先由学生互相解答,再不会的再由老师解答)
(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作为补充说明)【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利用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三、对话互动,深入探究
(一)、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1、给学生放一段配乐视频朗诵《水调歌头》
2、学生自由朗诵。
3、找两个学生,一个朗诵上阕,一个朗诵下阕。
4、全班一起朗诵。
(一、读准字音。
二、读清句读。
三、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
提问:
1、词中的小序可以不要吗?为什么?
2、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同学们在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什么地方看出来?
4、同学们最喜欢词中的那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讨论 回答 教师明确补充 【设计意图】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三)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1、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师阐述:这首词为什么可以流传至今,而且可以让我们这样喜欢,它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流芳百世?
3、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往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 是怎样的心态?而以后我们又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学以致用)
学生自主讨论 回答(答案不一)
这一切回答都是学生多次品读、思考、教师的引导中得出,同事也突破了这首词的重点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
四、拓展延伸
1、多媒体出示胡子和王国维对苏轼评价,展示苏轼的其它名句,请学生自主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2、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结语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4、放一首《真心英雄》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整个拓展过程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穿针引线。这样安排,能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作业布臵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副画(可与同学合作)
六、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写 景)情景 下阕:怀人(抒 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快乐教学的前提。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和教师所教的科目;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能对教师灌输的知识备感兴趣;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对教师报以崇拜的心理, 教师的言词都能够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偏不倚。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及时与之交流, 知道其情绪波动的原因, 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 这样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与此同时, 教师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幽默风趣的言词都会让学生对学习有良好的态度, 不再畏惧数学课堂的枯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知识。情境教学就是采用生动活泼而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被激活, 在体验中理解课本的内容。由于八年级学生处于一个身心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情境式教学就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例如, 在讲“长方体的切截”这一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从家带来萝卜、梨、土豆、黄瓜等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切割, 比赛看谁切割的多边形最多。然后让学生总结最容易切割成几边形, 最多几边形, 最少几边形, 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边观察长方体边思考, 并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小组讨论。这种创设情境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都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 还具有挑战性, 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工具辅助教学增添学习的快乐
对于思考力在增长但尚未成熟的八年级学生而言,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为它跨度较大,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这是每一个初中教师在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具体过程, 让数学教学变得事半功倍。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这正好满足了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备感兴趣的心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脑筋急转弯, 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家小时候的趣味小故事, 图文并茂, 这样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比如, 八年级数学题:有两棵树, 一棵高6米, 另一棵高2米, 两树相距5米, 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 至少飞了多少米?教师可以利用制作的动画展示出小鸟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的过程, 让学生对这个数学模型有了大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看着多媒体上的动画边讨论并给出最后的解答, 这样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生机, 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增添了学习的快乐。
四、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期盼的是学习能变成日常的游戏, 喜欢在动手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把游戏当做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比如, “生活中的立题图形”这一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 看哪个小组列举出的立体图形多, 这些立体图形可以是粉笔盒、魔方、冰淇淋、茶杯等。又如, 在讲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将纸片折叠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然后用尺子丈量出每个三角形中每一个角的度数, 最后相加, 最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些课堂活动让八年级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 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五、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以致用
积极开展快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当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让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扩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 数学内容枯燥,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可以通过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改善调整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对初中数学兴趣性。比如, 在学习“函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 了解他们的年生产总值、成本、利润、年平均增长率等,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 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爬山, 自己动手测量山上某个建筑物的仰角, 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 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扩充了, 这会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结语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八年级的数学教师, 我们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工具辅助教学, 增添学习的快乐;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时刻做到快乐教学, 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又能刺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学.山西青年.
[2].郑宏波.浅谈如何实施初二数学的快乐教学.大观周报.
[3]高红蕊.浅谈如何利用游戏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教育园地.
3.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内容为学生活动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复习“功的原理”内容?(使用机械时不能省功还费了功)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看懂“想想议议”中插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字母表示)
①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②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③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独立思考:上述情况中哪个功对我们有意义?哪个功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哪是我们总共所做的功?
有用功:所做的功中,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做的所有功叫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分别计算出上述各情况中的三个功:
例如:起重机如果由電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电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举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
二、机械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思考:上述“想想议议“中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叫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强调说明: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它是无单位的;并且永远小于1。
【知识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做的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是多少?
2、分析各种简单机械中三个功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例子理解记忆下面两个知识点:
有用功占总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大;额外功占总功百分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W有相同时,W额越大,η越小;W额相同时, W有越大, η越大。
【知识应用(课堂练习)】
1、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2、如下第三个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10N/Kg)
3、如上第一个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A.50J B.25J C.100J D.200J
4、如上第二个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
C.η甲<η乙 D.η甲 =η乙
5、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4.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篇四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
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
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5.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简说】
是一篇写母亲的自传体传记文学,胡适先生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本教学设计的关键词是“听故事,理内容,说形象,品妙笔,做积累”,即通过学生耳听、口说、脑思、手写等充分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在受到人生成长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同时,从中了解和感受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作家肖复兴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1.听一段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2.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读完后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事情。
提示概括角度: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三、说一说感受,体会大爱。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xxx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回顾自己昨日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3.母亲,我想对您说……: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4.母亲,我想对您说……: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四、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形式组织语言,品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如:水到渠成的铺垫——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铺垫。
别致生动的叙事角度——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母亲与我”的角度、“母亲与家人”的角度叙说母亲的故事。
鲜明的对比——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作者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毫无夸饰的自传语言——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流淌,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中小结: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表现出的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许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五、做一点积累,滋润心灵。
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
2.从课外书中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故事、歌曲、散文等。
课中小结: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
六、课堂小结。
【点评】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中活动”就像一只美丽的万花筒,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组合。
从教学的手段看,有听、读、说、品、写等不同形式的课中活动。听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情感的冲击和洗礼中走进了课文,定下了全课的感情基调;说一说感受,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和细致了解;品一处妙笔,是对文章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做一点积累,是将学生由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完成了一次思绪与情感齐飞的课堂学习之旅。
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思维性活动、情感性活动等。如概括课文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感受,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的训练;品妙笔,是对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等等。而这些目的性活动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自然地彼此交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教学过程的安排来看,有辅助性的铺垫过程,有主体性的说读活动,有延伸性的收束过程,循序渐进,线条明晰。
6.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篇六
一、牢固树立思想品德教学新理念, 突出学科特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皆围绕考试展开, 教学模式单一, 未能突出学科特点, 教学缺乏针对性, 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笔者在深入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理论, 认为不能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 而要将其看成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知识习得的过程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训练, 而是学生调适心理、修正自我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 主动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如在“我知我家”主题教学时, 课前, 先请学生各自准备一些小时候的照片、玩具和故事。课堂导入部分, 教师用PPT课件展示了一组学生提供的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 并以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幻灯片播放完毕, 教师请学生谈谈成长的滋味。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旧物的烘托之下, 学生情感爆发, 争先恐后地与大家分享了在成长中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 学生得知, 成长的过程是家人呵护与疼爱的过程, 我们在成长, 父母却在渐渐老去。每一个故事中仿佛都能够窥见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思想品德课堂犹如一面镜子, 折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在这一课时中, 教材与生活同体, 学生与故事同体, 教学的感染力瞬间提升, 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 在进行“责任意识”主题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一段文字材料。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同学上学迟到受到值日老师批评, 嘴里嘟囔着:“都怪奶奶没有叫醒我。”一个同学拿着成绩不理想的数学试卷, 心里暗暗抱怨:“老师讲课真没劲, 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个同学在实验室里把烧杯打碎了, 他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 假装没看见。”……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 结合下列问题撰写思品小论文。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言行?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 你已经学会了承担哪些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 你有怎样的感悟和体验?
从学生上交的小论文情况来看, 他们不仅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更对自我言行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过程教师并未直接参与, 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规律, 运用启发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意义与其他文化课有显著区别, 该课程设置的初衷旨在“育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言道, “要成才, 先成人”, 讲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强硬的说教乃是思想品德课的大忌, 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启发式教学顺应了教学规律, 是规范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一剂良药。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讲究策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 设计蕴含一定价值、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
1.问题本身具有未知性、探究性, 且紧贴教学内容。例如, 在八年级第四课第一框的教学中, 笔者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在你的周围有取绰号的现象吗?你赞成同学或朋友以绰号相称吗?你如何看待起绰号的现象?这样的设问就比较贴近教材, 贴近学生的生活,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在一系列问题中, 学生懂得了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2.问题的难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 笔者没有使用书中的案例, 整节课根据梅瓶的例子设置三个情境, 每个情境都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在网络交往中怎样保护自己?诱惑无处不在, 陷阱就在身边, 作为网络游客的我们应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如何设计文明上网的宣传标语?……多角度的设问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提高思维能力。
3.问题表述简洁明了, 能迅速引起学生注意, 引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维护个人隐私”时, 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在你的认知里, 哪些属于个人隐私?最常见侵犯隐私权的表现有哪些?当发现有人侵犯你的隐私时你怎么办?通过层层提问, 既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落实了教学目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浅谈八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篇七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八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八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确实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那么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呢?
(1)自己要有决心提高成绩,树立“成绩差只是暂时的”的信念,这是根本的内在动力。
(2)要有恒心和耐力,不要三分钟热度。“滴水穿石”绝不是一时之功。
(3)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学好学坏无所谓,混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的想法。
(4)改善学习方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就像勇士手中有了锐利的武器一样。
(5)确定一个竞争对手或确定一个名次,作为追赶的目标,逐步靠近,不要想着一下子提高到第一名。
(6)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持之以恒。
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案例——中学生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案例1:任静在初三以前数学从未及格过,因此她爸让老师辅导她。其实她也没做什么,只是每周到老师家讲一次课,让她把课堂上学的东西讲给老师听,直到老师满意为止。半年下来,她的数学成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高三毕业那年,她参加的二次模拟考试,一次得了148分,一次得了149分。后来保送进北大了。进北大不到一年,又考取了美国的一所大学,去美国念书了。去年她给老师发E-mail说,她的美国同学说她是数学天才,可是美国同学根本就不知道她在初三以前数学是多么的差啊!
案例2:一個老师带着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初一班,他每周都测验他的学生,而且公开告诉他的学生,考题全部是他上课讲的例题。学生开始一片哗然,但90%的学生却有了信心拿满分,只有班上几个较差的学生不敢这么说,很快第一次测验结果出来了,及格率48%,满分率不到8%,第二次情况有所好转,初一时这个班数学成绩与同年级数学特长班平均分相差12.5分。初二时与数学班只差1.5分,比年级平均分高10分。初三毕业,这个班几乎与数学特长班没有区别。所以,学会例题、学好例题才能举一反三,这是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
案例3:中学生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下五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1)培养彻底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习惯;(2)培养吃透典型例题的方法;(3)培养课堂记忆的良好习惯;(4)培养运算准确性的自信心;(5)培养研究分析的方法和习惯。
沙文华同学觉得5种方法中,“运算准确性”最适合自己。在平时,他很容易犯马虎的问题,不是数抄错,就是加号看成减号,期中数学考试就出现了此类问题。于是我将如何解决“计算准确性”的各种措施告诉他,他就按着方法一步一步地做,不但不马虎了,而且做题的时间还缩短了,考试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8.八年级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八
Section B(2a-2c)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Master the key words:sandwich, butter, turkey, lettuce, piece, Thanksgiving, traditional, autumn, traveler, England, celebrate, mix, pepper, fill, oven, plate, cover, gravy, serve, temperature.2)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about Thanksgiving.3)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4)Be able to talk about a special day in China 2 过程与方法
1)Review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period 2)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bout Thanksgivings.3)Get the students to do pair-work and talk about the most special day in China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Lead the students to respect and love mother.Knowing that she’s great and her cooking is so amazing and tasty.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2)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3)To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skills 2.教学难点:
1)Listening practice 2)Reading strategy
三、教学过程
StepⅠ.Warming-up 1.Daily greeting.Greet the class as usaul and Check the homework.StepⅡ.Presentation
Now, share them with classmates freely.present the pictures.What kind of traditional food do people eat on special days in China?
StepⅢ.Free-talk 1.Tell Ss to watch the video and discu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anksgivings? 2)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3)T: Do you know how many special holidays in China? What are they? Who can have a try? Ss: The 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day 4)Great!What kind of food? Ss: dumplings mooncakes and so on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Step IV Practice 1.Work in groups.Discuss the traditional food people eat on special holidays in China.Then make a list.2.Ask some Ss to read their lists to the class.3.Ask some other Ss add more.Step V Read quickly and guess the main ideas of the text 1.T: Look at the article and the pictures.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Let some Ss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passage.(It’s about the turkey dishes in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Let 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5].3.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5].4.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5.Show the new words on the big screen and teach Ss the new words in the passage.1.Read the headings below.Think about how to make a turkey dinner 2.Then make a list of the ingredients of the food.(If you don’t have any ideas, you may look at the food in P61)3.Ss try to think about the ingredients of the food and try to write them down.4.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partners.Step VI.Read part2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Step VII Task4 Read it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Tell Ss to use the notes and write a recipe for your favorite food.(Write about the ingredients you need and how to make it).2 Let some Ss read their passage to the class.Give any help if necessary.Step ⅤIII Group work 1.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student.some exchange students from China come to your home next week.Can you introduce Thanksgivings to them? 2 Let Ss discuss how to make a turkey dinner First, put some yogurt on a piece of bread.Then, cut up one apple, and an onion and put them on the yogurt… 3.Ss try to write about their own crazy recipe in pairs.Then tell another group.4.See which recipe is the craziest and which group draws the best 5 Tell Ss the sentences below is about how to make tomato and egg soup.They are not in the right order.Please read the sentences and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first.Then complete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9.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九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寄寓人生体悟的优美篇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其语言美;通过想象欣赏其文意美,从而欣赏祖国美丽山河;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古代游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写拓展提高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意识,并在“知人论世”的阅读法指导下,广泛收集背景资料,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欣赏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工具书读懂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3.在比较拓展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4.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四、课时分配
建议《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小石潭记》《游恒山记》《满井游记》各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教学时可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的游记风格,并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手法。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游人悲喜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个性,有了思想。第一单元我们从游记中领略了祖国壮丽山河,读出了现代人的心境,今天让我们从古代游记中看看古人的心境、情思。
2.整体把握
(1)从游记的一般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切入。
步骤1:复习游记组织景物画面的一般手法——“移步换景”。
步骤2:结合练习一,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所发现的画面。
步骤3:本文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写景,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2)从写景的“多角度”手法切入(练习二)(画面赏析)。
步骤1:与学生一起探讨画面赏析的一些主要角度。如:感官角度组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映;色彩搭配;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步骤2:小组合作,任选角度任选画面,进行画面赏析。
(3)从朗诵角度切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朗诵的语音、语调、语速乃至情感、表情等。然后学生个别朗诵,集体点评,在点评中探讨画面内容及作者寄寓在语句中的情感,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语言的矛盾突破
步骤1:找出文中可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心乐之”——“悄怆幽邃”)
步骤2:指出两词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需介绍背景,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从比较中突破
比较1:你游小石潭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游小石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
比较2:若当时柳宗元是一位刚得到重任的官员,他眼中的景物会如何?
(3)从读写结合中突破
①对对联
上联:桃花源宁静和平;下联:
(根据课文内容书写,旨在把握景物特点。)
②一句话点评文章(角度:语言、构思、情感、内容、手法)。
③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写一则广告语。
四、拓展练习
1.观察周围某一处景物,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3.选读《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拓展练习
1.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课外拓展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教学时主要采用读写结合、与同类文章比较、语言品味赏析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
2.通过读和说,借助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
3.通过比较研读,体会课文“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几部比较特殊的著作。《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徐霞客游记》则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珍品,被清人推崇为“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整体把握
(1)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切入
活动:现在要举行一次“跟着徐霞客游恒山”活动,请你担任导游,用简洁的文字向你的游客介绍旅游的大致路线、沿途的景点及景物概况。
(2)从赏析语句切入。
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句式如:“___________”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
3.重难点突破
(1)从比较中突破
将《游恒山记》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从关键语句品味中突破
第二节中如“余时欲跻危崖……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类记叙性的语句能否删去?(或:根据这些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在实践写作中突破
老师课前收集一些《游恒山记》中涉及的景点图片或多媒体音像资料。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观察并描绘,写作后再与课文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从而领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景特点。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课文涉及的某个景点,寻找相关的图片、传说、诗文等资料,再配以自己的描写,组织一个“恒山景点图文展”。
2.根据文中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选读《徐霞客游记》的部分作品。(可选择与自己所在地区有关的篇章,突出乡土性。)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自然的情怀。篇幅短,文辞清丽自然,教法应以诵读、赏析、品味、比较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的欢愉心情。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语文活动:诗句知多少——让学生说说以“春”为题材的古诗文。而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同一事物不同景观、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特点。
2.整体探究
(1)从画面赏析切入
与其他写春的诗文比较,本课呈现的春有什么特色?
(2)从语言品味切入
①白描的笔法;
②拟人的写法;
③比喻的妙用。
3.重难点突破
(1)从关键句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作者不经意之谈,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为官,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从比较中突破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四、拓展练习
1.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90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2.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的五首诗词,语言或洗练或优美,意境或雄浑或平和,情感深沉,哲思深邃。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研读、译读、评读等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研读体悟,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2.整体探究
(1)从朗读背诵切入
①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初读诗词的感受,设计朗读的节奏、停顿、语速、语调、情感等。由朗读的学生自诉理由,师生共同探究。与录音磁带比较。
②背诵:引导学生从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脉络入手背诵诗词。
(2)从诗歌体例切入
①从“田园诗”的称呼切入。(如《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问:这首诗能算田园诗吗?说说理由。)
②从“律诗”的角度切入。(律诗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可以这样问:如何起?以什么承接?由什么转到什么?如何合?)
③从“词”的格式切入。
(3)从翻译切入
3.重难点突破
(1)从语境型填空突破
①可以找一些有关这些诗词名句的情境型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
②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诗词中重要的句子自己设计情境型题目。
(2)从想象型翻译入手
即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如:“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3)从诗歌赏析评论突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评论诗词,或者谈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比较《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的异同。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10.八年级语文教学的方法探讨 篇十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前言
八年级语文教学标准的不断提高,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八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该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取得最为理想的最终教学效果。本文从介绍要研读课表,找准教学方向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入课文
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往往就在看到它的那一眼,从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很多学生不是讨厌语文,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对某一类的文章不喜欢,或者是讨厌记忆汉字和词组。如果老师能够恰当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困难的程度降低,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在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中国的石拱桥》是难度较大的。首先因为学生对桥的建筑并不懂,对其中描绘的语句也多是死记硬背。这样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比较大,积极性自然不高。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中国石拱桥”的相关视频,讲解建筑师的故事,可以先不点姓名,最后再介绍,这样的设置悬念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自然导入课文讲解。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讲解课文
虽然说文学是写作者生活的表达,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但是却多多少少会有类似或者相似的经历,或者是对某一事物有同样的感想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学,可以拉近文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也更加简单地理解文章。比如,在《背影》一文的学习中,虽然八年级的孩子还没有离家的经验,但是每次父母送他们上学的“不舍”,或者是接他们回家的“高兴”都能体现出父母之爱。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类似的生活故事,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深入地体会语文的来源
语文中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很多都是来自自然的。老师想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要“思源”,带领学生寻找语文的真正来源。无论是讲解自然类的文章,如《雪》《雷电颂》,还是古文里面表达敬畏自然之情的诗歌,老师都可以带领学生接触实物,触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五、有效的教学创设分析
1、明确和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的特点,制订出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语文知识,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深化教学内容并使其创设科学性。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对八年级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分析教程内容、解析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真正地理解语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此基础上再经行实践和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创设更加合理性、科学性。
3、课堂教学方法、方式要多样化。在课堂上教学的方法、方式要随时而变,课堂教学创设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化的特点,制订出差异化各种方案和目标,积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激发和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六、促成八年级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方案
1、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现在的社会,批判性思维被高等教育列入重要目标之一,它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立。从如今的情势来看,学生广泛缺少批判性与主动思索的能力,学生自信心严重缺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会遇到许多困难,此时深度学习的提出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积极主动地提出质疑,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深度学习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是在开放的知识体系下形成的,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一起努力完成。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汲取不够全面,理解也不透彻,假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一同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探讨与踊跃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补充,这样可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能力得到提升。
3、增进学生从多角度实行学习与创新。深度学习重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侧重于知识的使用与创新,结合自身认知的知识体系,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做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从多个方位去看待与思考问题,使自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七、结语
通过对八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教学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八年级语文教学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88-89.
[2] 覃卜华.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02-103.
[3] 刘丹.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9-71.
11.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明月几时有》,解读,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是苏轼被贬为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的弟弟苏辙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 远在济南。兄弟已有七年未见。丙辰中秋的夜晚, 苏轼独自开怀畅饮直至天明, 禁不住思绪万千, 乘着酒兴, 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
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作者持酒赏月, 忽发奇想: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 但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词人徘徊于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人世繁华的流连。既然天上回不去, 还不如在人间好。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词人因思问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呢?由月的阴晴圆缺现象谈到人的悲欢离合, 得到安慰, 把对亲人的思念化成了真诚的祝福。也是对天底下所有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由此也就感受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设计思想:
这首词有美丽丰富的想象, 生动准确的用词, 波澜起伏的情感, 这些都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探寻, 对哲理的求索, 也折射出词人的胸襟。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走近苏轼, 感悟哲理”, 围绕于此, 我设计了“体会词情———诵读词情———品味词义———领悟词理———延伸词理”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 理解词义, 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
2.体会分析词人内心的真情实感。
3.感受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词情:情景渲染, 导入新课
中秋节是人们团团圆圆的日子, 特别是晚上, 一家人在院子聊天喝茶赏月, 其乐融融。此时此刻的苏轼却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喝酒, 自己和弟弟因反对变法都被贬, 天各一方, 政途的失意和亲人的分离让他整夜无眠。面对圆月, 他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 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 他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清晨, 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词《水调歌头》:教师朗诵词。
二.诵读词情:抑扬顿挫, 体会感情
1.每句语义变化, 情感转接时需要停顿, 句号处要有大的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2.扣住词的字词, 逐句梳理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作者遥望天空, 十分的羡慕。渴望自由超脱, 但又怕高处不胜寒, 其实人间一样可以起舞弄清影的, 又自我找到了安慰。
作者因与弟相距千里不能团聚而悲, 但又安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于是又转为豁达, 开朗。
那么词人的情感过程就是: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三、品味词义:字斟句酌鉴赏语言
1.品词赏句:
上片写中秋赏月, 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苏轼把明月当成朋友相问, 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不知”二句承前设疑, 引起读者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是词人的想象, 一方面是他对宇宙的好奇, 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而去, , 词人又有些犹豫了, “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肯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 还不如留在人世间, 在月光下起舞, 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飞天探月, 出尘之思, 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对月怀人, 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紧承上片最后两句, 仍然写月, 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 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 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 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2.体会情感变化:
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轼的行文思路: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的心情也是由抑郁惆怅———乐观旷达。
四、领悟词理:体悟词人旷达的胸襟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 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 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 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 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意味, 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 自然呈现出来。
五、延伸词理:深情结语, 延展情思
1.课堂结语: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其画论, 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其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词, 仿佛看见大气洒脱的苏轼向我们走来。我们要学习他以乐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的能力。
12.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十二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解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就是要广大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大量古诗词的积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用自己的积累、热情、才华让这本“书”变得更绚丽。
活动目标
1、通过编辑古诗集,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2、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趣,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
3、了解诵读品赏古诗的方法。欣赏古诗吟唱,陶冶心灵情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当编辑吗?
学生:想。
学生:不想。
老师:不想的同学没关系。今天,老师将让你们有一次全新的体验,想当编辑的同学,绝对会过足“编”瘾,不想的同学,将从此爱上编辑,狂热地喜欢上这个能充分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职业。
二、出示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形式:
活动命名:人人争当小编辑活动内容:编辑“古诗集”
1.诗集名《古诗苑漫步》2.前言(导语)待修订
3.目录
第一编分门别类辑古诗第二编诗情画意品古诗
第三编声情并茂诵古诗第四编诗中有趣赏古诗
第五编一展歌喉唱古诗第六编心灵手巧用古诗
4.编后记(课堂总结)说感悟5.装帧设计见封底
活动方法:分男女生两大组竞赛,互计参赛人次数,人次数多者获胜。
奖励方法:集体奖优胜组获得“最佳编辑参与奖”
个人奖参与次数前两名者荣任本书主编、副主编
三、活动过程:
前言:
有请本班课代表为本诗集致导语,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
语文课代表: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在华夏文明璀璨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
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诗中有植物。
①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花始盛开。
③岂不罹凝寒,()有本性。④明月( )间照,清泉石上流。
⑤竹喧归浣女,( )动下渔舟。⑥荷叶罗裙一色裁,( )向脸两边开。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花开。
2、诗中有动物。
①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②千山( )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意欲捕鸣( ),忽然闭口立。④时时闻( )语,处处是泉声。
⑤江上往来人,但爱( )( )美。
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 )四五声。
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 )深树鸣。
⑧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惊不应人。
3、诗中有色彩。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③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④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⑤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 )( )柳色新。
⑥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4、诗中有地名。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③()()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近酒家。
⑤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
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五十州。
5、诗中有成语。
指出下列成语来源于什么诗歌名句。
①不拘一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③青梅竹马(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④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⑤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⑦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诗中有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此事自古难以两全的道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道出了新旧更替是规律的道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出了忧愁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1、画中有诗:杜牧《清明》、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曹植《七步诗》、陶渊明《饮酒》、孟郊《游子吟》。
2、品味名句。
以上我们欣赏了几幅诗配画,感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你想成为一名中国画的写意高手吗?请仿照划线句说出你读出的画面: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色彩美--“孤烟”是白色的,“落日”是红色的。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
。
(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配乐诗朗诵李白《行路难》、马致远《天净沙》、李煜《虞美人》
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朗读方式。
(四)诗中有趣赏古诗
1、诗中有谜语。
出示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请学生猜诗歌歌咏的是那种植物和动物。
2、巧改古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能否将这首诗改成一首五言绝句呢?
3、“诗”成“词”。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能否给这首诗加上适当的标点,让它形成一首优美的词呢?
4、诗中有“文化”。
①清高鼎有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纸鸢”我们称作什么?
②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为民间什么节?我们称“茱萸”为什么?悬挂门前有什么说法?
③流行歌曲中《涛声依旧》中有句歌词“月落鸟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句歌词是依据哪首诗而创作的?
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
5、诗中有“科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和地理上何种现象有关?另外,“平地三月花,深山四月花。”为什么平地与深山中开花时间不同呢?
(五)一展歌喉唱古诗
名家选段欣赏:《满江红》、《虞美人》。
邀请同学献唱。
音乐课代表领唱。
全班同学参与齐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心灵手巧用古诗
1、初试身手--用诗词解读以下话题,小组选题合作完成。
要求:构成排比
话题:生命、友谊、爱、潇洒、思念
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2、大显身手--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点评代表性作品。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次活动有哪些感悟?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示例:漫步在古诗苑,我发现古诗中有鲜花的芬芳,有碧草的青绿,有蜂蝶的翩翩起舞,有鸟虫的嘤嘤成韵,我以生活在诗的国度而自豪!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珍贵的灵芝深山里栽,美丽的珍珠大海里采,假如你要当诗人,请到编辑部里来。你们所辑录的古诗句,都是珍贵的灵芝,美丽的珍珠。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采珍探宝,让灵芝发出灵气,让珍宝绽出异彩!现在,我们已将这次活动展示的内容编辑成书,同学们都是出色的小编辑。
颁奖仪式:宣布获奖名单,集体奖获得者----;个人奖获得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本非常特别的书,一起呼唤这个书名吧,她就是--《古诗苑漫步》!
五、出示本次活动编辑诗集的封面:
本“书”编辑: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
初级四班全体学生
本“书”策划:
树德中学教师李解
教学反思
一、构想缘起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第一次被写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以课程的形式走进了语文教材,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课改实验中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为我们教师也提供了一次如何进行这个课题的探索机会和难得的实践尝试。
先看看教材,教材的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后面还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还举了一例加以说明。很明显,教材仅只一个轮廓而已,非常大体地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而已,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们在茫茫中国古诗苑林里来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完全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化得过程?又觉得未免太单薄了些,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甚至激发起他们展示表现自己的精彩和亮点呢?
再研究教参。洋洋洒洒的教参阐释说起来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积累感悟,发展思维,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看看我们初中六册的语文教材,尤其是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入选了很多文言文和古诗词,且入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在难度深度方面较传统的语文教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这就对今天的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同时,树德中学的教育核心思想中就强调“卓越教育”,让学生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让传统古典诗词浸润学生的身体并能让其闪耀出灼眼的光辉正好是“卓越教育”这种理念的应景。
于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希望通过对古诗词不同形式的品析赏读演绎活动,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进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古诗词乃至较长的文言文的兴趣。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漫步古诗苑的快乐,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提升对美的感悟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所得
自我觉得,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尽管实践有限,但是,无论从设计环节还是教学课堂都凸显出了许多亮点。教学完毕,也受到的听课专家和各位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总体说来,对于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得意之处:
1、设计出发点、活动课形式非常新颖。活动课却不说是“课”而是调动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进行尝试当一次“编辑”的新体验。整节课分为六个环节却不说“环节”而说是一本书得六个章节,而师生共同进行的40分钟的活动课程却说成是在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诗集。这让本堂课在未上之前就引发了学生不一般的认识体验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参与和学习的兴趣,并从心理和思想上做好的进行一次“新”的心灵远足的准备。
2、课堂导入新颖巧妙。首先,教师以步步深入的询问带领学生参与到“争当编辑”的新奇之中,然后让学生中最熟悉的同学--两位语文课代表登台亮相,以一番精妙绝伦、气势磅礴、至纯至美、绚丽隽永的文字引领学生进入曲径通幽、芳醇四溢的古诗苑,同时也是“这本书”最诱人迷人醉人的前言和导语。
3、课堂结束总结升华环节也是别致有趣。本课以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寄语、颁奖表彰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和升华,第一,引导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有了一次直观的情感体验,并在古诗苑营造的文化的氛围里有了一次口头语言的表达。第二,老师寄语既是对本次活动课的一个小结,又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提出了希望。第三,颁奖仪式既是对课前设计的一个很好的呼应又是最后对学生兴趣的再次激发、对学生荣誉感、自豪感的的极大满足。最后再出示本次“编辑”成果的封面,为这本“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这堂课画上完美的结局。
4、学生参与达到了最大化。六个环节,既层层递进又互有交叉和包融,有些内容和环节非常简单,这就创造了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最大可能。并且,课堂采用了生生竞赛、小组竞赛的方式,竞赛中,学生的获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各组都不甘认输,他们抢答,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也快,课堂容量大大的增加了。整节课统计下来有四十多人次发言参与,学生发言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多。即便是平时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的杨森若同学也登台朗诵了(即便是声音小、即便是读错了字,我从心底替他高兴),张羽嫣和熊超同学声情并茂、大气磅礴的《天净沙》《行路难》朗诵,更是把活动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尤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品古诗和唱古诗的环节,王韵茜同学和李洁同学竟然有了“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线条美--‘孤烟’是直线,‘落日’是弧线;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层次美--“落日”是远景,“孤烟”是近景”的体验;范伊尹和张羽嫣两位同学居然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起了《长相思》和李煜的《乌夜啼》,在她们的感染下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热情洋溢地唱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和保护。
5、活动课也充满了读书声。古之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之读书人“口舌成疮”日诵不辍;古之贤者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阐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其他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师生不但要读,而且应该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本次活动课,声情并茂诵古诗的第三环节,师生们就在几曲美妙贴切的音乐背景下动情地诗朗了诵李白的《行路难》、马致远的《天净沙》、李煜的《虞美人》,而且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几种朗读方式,在朗朗的书声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接受熏陶。
6、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到好处。综合性学习应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和评价总结。执教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角色把握准确,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学生以示范和引领。
7、整节课课堂展示自然、真实,清新、脱俗。避免了想有些所谓的公开课、展示课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不参与,完全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极大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做下大量充分的“准备”从而把“公开课”弄成“表演”课、“展示”课、“戏剧”课;让堂课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和繁华以此来满足听课老师的视觉和味觉。
总之,本次综合性学习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凸现了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学生在自主合作、兴趣盎然的情境中积累了古诗词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发展了语文能力。
三、教学遗憾
当然任何艺术总会充满遗憾,本次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种种原因这堂课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仅只40分钟,每个环节之间的推进速度有些“赶”,以至于有些环节还稍显单薄,进行得不够充分,比如品古诗学生发言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领悟环节、诵古诗的学生朗读环节如果还能再充分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意境韵味的感悟会更充分深刻些,课堂教学的效果目的就会更凸显。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处理强大的课堂容量和教学时间的关系,是我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反复实践的重要课题。
2、教师在处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的转承衔接的艺术有待继续加强和锤炼。因为教学内容共六个板块,含量还是很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衔接语言的打磨还不够就显得有些仓促和粗糙,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就更应该有美与诗意的语言贯穿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
3、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有些细节还考虑不够完善。比如在“诗情画意品古诗”的环节,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作者、诗名,由于两幅图非常相似,PPT投影学生对两幅图片的差异看得不够清晰,图片及材料的提示性又不够以及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不够到位等等方面的因素以至于让学生当堂并没有对两幅图画产生强烈而清晰的感知以致教学环节一度受挫,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引以为戒,注意细小环节的打磨和考量的经验教训。
4、教师在遇到突然问题时候的引导和处理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比如在“诗中有趣赏古诗”的环节设计的问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对未曾涉及或没有对这首诗歌有积累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不太合拍的废题了,幸好老师有了“我们小学曾经学过一首诗,诗中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这里也有‘暗香浮动’的语句”的点拨,才让学生“恍然大悟”,也就是说,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教学设计环节应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我以后教学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5、有些学生的发言的确精彩,但是由于它是即兴生成的,往往说过听过就忘记了,不利于永久牢固地记忆,这对于课前没有积极参与活动准备的部分同学以及还有少部分参与有些被动的同学来讲,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就课堂收获而言不大。如何最大可能的让每个听课的同学都能尽大可能地有所收获是我们每一个中学教师不断追求的虽然有些理想化的但有不能不追求的境界。
6、整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略微少了些对学生思维的积极诱发。因为是抢答或必答,学生答的都挺快的,加上有时学生很激动,这样就影响了听的效果,如果再安排个速写题,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好。
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一些学生的发言的点评还不够精道巧妙,活动结束时间在把握上还是出现了小小偏差等等一些教学背后的问题都还值得我去总结和反思。同时,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与教应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代的变革迫切地需要教学人性化、人文化、平等化。关注与学生的平等化的交流、人文化的对话、自主化的感悟,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在教学道路上至始至终应当沿寻的目标。
四、结束语
今天,在网络作品、大众传媒、文化快餐、极速消费等作为关键词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心情与精力去品读古典诗词,感受一点古典,沾染一丝衣袂飘飞,远离红尘的宁静独特的文化气息吗?或许,我们,这群行走在思想的圣坛、还要去捍卫文化的尊严、经典的诗美的语文教师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在教学中贯穿审美体验,教学生诗意优雅且快乐地生活、思考,引领学生走近古典,关注古典,感悟古典,诗意且优雅地活着!
【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英语八年级教学总结07-10
八年级体育教学08-24
八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9-04
仁爱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07-06
八年级教案教学计划08-29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09-01
八年级劳技教学计划09-06
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总结09-18
八年级英语教学叙事09-20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