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2024-10-11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共11篇)

1.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一

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2013年12月

2.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二

一、用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小学生很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 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难以持久性地关注于某一项事物,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三分钟热度”, 一旦热度消退, 他们再也没有兴趣。对于教师来讲, 经常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上课时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提醒一下“开小差”的学生,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多番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的表现。究其原因, 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学习或者不学习都是自己选择的, 纵然接受了老师的批评, 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那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因为不论是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还是日常的学习表现, 都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 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对于牙、木、口、水、耳、人、舌、金、火、手等汉字的识记为例, 在合作学习中, 读—认—记—写,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 团队里的学生都要一一落实, 才能保证整个团队能够完成对这几个汉字的学习。受此方式的影响, 小组内如果有某一位成员表现不佳, 肯定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批评或者提意见, 这就迫使组内的每一名学生为了不影响整个小组, 都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自觉性。

二、用合作学习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中, 部分学生对学习比较踊跃, 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部分学生对学习则比较被动, 往往要被老师提问到才不情不愿地回答问题, 或者在完成作业时需要教师多番提醒甚至多次催促, 这就是学习惰性的表现。而合作学习则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英英学古诗》为例, 这是学生上小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 也许部分学生对于《静夜思》并不陌生, 可能还会流利地朗诵甚至背诵, 但当它作为教材文本时, 需要的不仅仅是朗诵或者背诵即可。它需要学生对其中的生字、词能够达到识形、记音、组词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如“疑”这个字就表示“怀疑、以为”的意思;需要学生对李白这位诗人有基本的了解;需要学生能够在理解这首古诗的基础上揣摩、感悟、理解诗人的感情, 等等。由此可见, 看似简单、字数不多的古诗, 其学习要求又不那么简单, 对于部分学习倦怠性比较大的学生来讲, 独自学习可能就难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 但如果在合作学习中, 个人的表现会受到组内成员的监督、鼓励,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用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班级学习是一种群体性活动, 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会发生相互的交流与互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 这就是个体在集体中的一种社交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会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内是否有学生表现得比较孤僻或者不合群, 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自然地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中。当这种行为被放之于合作学习中时同样适用。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东方之珠》为例,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来朗读课文, 即每一段由不同的小组成员来朗读。与此同时, 对于实践性技能, 如围绕某一中心, 仿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段话时, 教师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比一比, 以民主公平的方式推选出本组写得最好的句子……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 组内成员必然会进行沟通、交流。对组内的个体成员来讲, 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如何让团队能够吸收自己意见中的精华, 如何让不同意见的同学最终统一达成一致, 等等, 这些都考验着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 而这就是社交性的表现。在合作学习中, 组内成员之间有了更多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 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四、用合作学习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对于学生个体来讲, 不论是用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自觉性, 还是推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又或是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班级学习之中。对于整个团队来讲, 其团队的发展建设也离不开每一名成员的努力, 比如上文提到的学习汉字、古诗、整篇课文, 这种要求由低到高, 内容由浅至深, 学习由简到繁的学习内容, 要想学好、学透, 就需要学生以耐心、细心、专心的态度去投入学习, 借助团队中各个成员的鼓励、提醒、督促, 使整个团体表现出1+1>2 的成果。从班级建设的角度来讲, 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取代个人学习的方式, 势必会要求学生对集体报以更加尊重、爱护、依赖的态度, 这些最终都有利于加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3.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热带鱼的知识,认识热带鱼的特点。(2)能力目标:运用夸张等手法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热带鱼。(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喜爱热带鱼,热爱海洋的情感。

【过程记录】:

1、播放录像《海底总动员》。

师:哪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刚才在影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生:小丑鱼尼莫、珊瑚、水草 、海马…… 出示教具尼莫的图片,模拟尼莫的语气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尼莫,我想跟你们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师:因为地域气候的不同,海洋里生活的生物也不一样 课件出示:热带鱼与普通鱼。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生:这一条是普通的鱼,是拿来吃的,而尼莫是不能吃的。师:为什么尼莫不能吃?(有个学生在座位上小声的说:我们都把漂亮的鱼养在鱼缸里,才不要拿来吃呢。)师:普通的鱼,我们在饭桌上都能看都它,热带鱼是观赏鱼,一般是不能吃的。热带鱼是产于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的鱼类,适应较高的水温,它们生活在很深的海底,环境复杂,为了保护自己,它们用形形色色的花纹和亮丽的颜色来装饰自己。出示板书:热带鱼

【反思和分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我抓住孩子爱看动画片爱听故事这个心理特点,利用当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孩子一起观看了影片《海底总动员》的2分钟片段视频,这两分钟的影片中有浩瀚的大海,瑰丽的海底景物,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生物,还有小孩子熟悉的动画片角色,这样的新课导入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置身于海底世界和尼莫角色的教学情境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2、欣赏图片

(1)課件演示,得出热带鱼外形多样的特征。 (出示各种形状的热带鱼)

师:谁能说出这条鱼的外形近似于哪个图形?逐个得出3个基本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其实热带鱼的外形并不是只有这些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扇形、梯形等。板书:多样的外形

(2)课件演示,得到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特征。

师:我们再来看这组热带鱼,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看出来了吗?生:他们身上都有圆点点。师:它们身上都有点点,它们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点点来装饰自己师:再看这一组热带鱼呢?生:他们身上都有一条一条的花纹。师:他们都爱穿条纹衫。热带鱼的身上除了条纹。点点,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美丽花纹。

板书:美丽的花纹

(3)课件演示,得到热带鱼颜色鲜艳的特征。

师:我们来看看这组热带鱼,来看这条鱼什么颜色?这条呢?……哇!原来热带鱼身上的颜色是这么的鲜艳啊!板书:鲜艳的色彩

【反思和分析: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归纳出热带鱼的三个主要特征,如果平铺直叙必定会生涩无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掌握词汇量少,如果在传授知识时,用成人化的简练语言,低年级学生可能听起来一知半解,而对课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对教者反感。“我的身子象圆球”“他们爱穿条纹衫”“大大小小的圆点儿”等等,诸如这些把枯燥的词用生动的儿童语言表达出来,优美的儿化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极大地调动学生了学习兴趣。】

3、示范热带鱼画法

(1)画出外形。(2)画出头、尾巴、鱼鳍。(3)添加花纹。(4)涂色。板书(乐园)

4、学生创作(播放音乐)(1)画一条有趣、漂亮的热带鱼。(2)将画好的热带鱼剪下,贴在乐园里。

【反思和分析: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个叫林喆的孩子画了一条漂亮的热带鱼后在这条鱼的嘴巴上加了一个吐出来的大泡泡,泡泡里写着,嗨,大家好,我是林喆,当他把这条鱼往热带鱼乐园里贴的时候,对着已经贴在乐园里的那些鱼儿很大声的说出了这句话嗨,大家好,我是林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显然林喆同学已经完全沉浸在海底世界还有尼莫的这个情境中了,他把自己想象成了热带鱼,跟尼莫成了好朋友,他们要一起快快乐乐的玩耍。这样强的角色代入感说明了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成功的。】

5、作品展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6、课后拓展

表现热带鱼的形式不单单是画出来,还可以用剪贴、泥塑等等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一起探讨。海底世界非常美丽,大海是鱼儿的家园,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要学会去保护美丽的大海。爱护环境,让尼莫和他的漂亮的热带鱼朋友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反思和分析:一堂美术课要上得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吸引氛围,让学生大显身手,从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及成功后的喜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与课题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的愉悦和熏陶。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乐园。】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滨江小学)

4.让“孙波精神”成为“车间精神” 篇四

孙波同志的一生,是石油报国的一生。他以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的拼搏奋斗精神,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表率作用,受到干部员工的一致好评。孙波同志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践行了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石油涌现出的又一位杰出英模人物。

自公司要求各基层单位学习“孙波精神”以来,特油车间认真传达上级决定决议,组织管理人员、技术员、各班组全面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对孙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讲解,深刻讨论了“孙波精神”。并要求将孙波同志热爱石油、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勇闯海外的进取精神;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 “公司三届二次职代会精神”充分结合,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变为“车间精神”。

孙波同志是我们基层石油人的学习好榜样,我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学习,能自如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身边的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我们团结同事,使团队精神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车间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对“孙波精神”的做好阐释。

5.让学院精神成为我们行动的引领 篇五

“忠诚责任奋斗”成为我院精神以来,全院师生都在学习领会和践行,作为一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学习

经过青岛对海尔企业文化学习,体会到海尔二十年以来,超常规的发展,家电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除了正确决策、员工的努力外,最引人注目的成功点,一是在大的机遇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了规律掌握了机遇,二是独特的企业文化。

掌握了机遇其实就是说要找到企业的方向,并在正确的方向指导下如何正确地做事。

关于产品质量,我们出在天天讲质量、讲服务,但海尔从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到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延升到服务。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即永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因此要具有超前意识才能掌握主动。

独特的企业文化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华考范文网.cn),也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海尔的成功经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丝不苟,海尔文化目标宏伟、观念超前,但运作起来都是从最基础的管理抓起。OEC管理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日事日毕”,即对当天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在当天解决,防止问题积累。“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每天寻找差距,以求第二天干得更好。把最容易的事情一件件办好,就是不容易;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办好,就是不简单。海尔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

提起海尔总让人想到服务,有的人甚至说,买海尔的产品就是买海尔的服务。在“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思想引导下,海尔开发一个产品,就做精一个产品。正因为每个产品都注入了品牌意识,使得各种海尔产品共同打造了一个具有竞争力和美誉的品牌。在市场的争夺战中,服务成了决定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海尔不仅把服务看成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研究,而且树立起服务名牌和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服务将成为另一个热点。服务做好了,用户的价值就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就会吸引顾客的选择。

6.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六

---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团 队

1.团队:是拥有一个共同目标,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的群体。团队不同于群体,群体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2.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3.联想提出:“打造虎狼之师”的口号。塑造员工既要象兽中之王老虎那样有“以一当十”的王者风范、英雄气概、雄厚实力,又要有像群狼那样分工合作,精诚团结的“以十当一”的精神,每个人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合二为一。

4.一个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无数的个人精神,凝聚成一种团队精神,这家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基业长青。

5.海尔:“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6.“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的容量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决定的。团队行动的速度有多快,并不是取决于团队中走得最快的那个人,而是走得最慢的那个人。

&团队精神的塑造

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星定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而各类人才集中在一起所形成的凝聚力,将左右今后企业的竞争力”。

3.激励你的伙伴们,纯粹的金钱并不足以达到终极激励的作用。设定高远的目标,鼓励彼此间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竞争性的奖励制度。

4.“狼性文化”---“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5.和你的同事交流任何可能的事情;赞赏你的同事为公司所做的一切;庆祝你们的成功;积极乐观地面对失败;认真倾听你所在公司的每一个人的谈话。

6.创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型团队,轻松和谐、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分享创新!“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应拥有两个思想”。7.打造协作型团队:一个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更有团队精神,也更爱公司。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8.打造创新型团队:“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海尔规定:工人一年提十条合理建议,只要被采纳了七条,就可以从“合格员工”升为“优秀员工”。

9.打造竞争型团队:只有矛盾才能激发争论,而争论总是有益的,没有争论的团队就不正常了。当然,每个人也得知道如何适时地结束争论。“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凝聚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业绩来考核人”。

“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要达到默契。

“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沟通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沟通是双向的,主管要主动和部属沟通。如:我(墨子)这所以时常责骂你(耕柱),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倾听让沟通更容易”:沟通不是你“说”,而是他“说”你“听”。倾听不仅要听声,还要听言外之音,话外之意。

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明确目标。必须知道: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怎么说。

10.愿景: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就是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才能使企业员工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才能够使员工在把愿景变成事实的奋斗过程中,愿意配合、互相协作,向着共同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多为公司着想,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老板是不会让你的努力白付的。

3.如果一个人把工作当作苦役,那么他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人生的乐趣。一个不能快乐工作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职场生涯。”

4.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勤奋的工作态度。“你想收获多少,你就要付出多少,你想企业为你付出,你就得首先为企业付出”。5.敬业,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应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敬业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自己尊敬自己的一种表现。

没有敬业就没有卓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要做到敬业,应有“三心”:耐心、恒心和决心。敬业的人工作之中无小事。

6.忠诚:是职业的忠诚,是承担某一责任或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忠诚”。

7.主动会让你成为团队的坚强支柱。主动就是别人不告诉你,你就能自觉出色地完成任务。“与其被动地服从,不如主动地去完成”。8.“勤奋、敬业、忠诚、主动”精神是一个优秀团队最需要的个人精神。

9.服从没有借口:“没有任何借口”、“千万别找借口”,体现出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善的执行能力。一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学会服从,必须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这是构建团队精神的基石。服从就要首先认同你的目标,然后热爱你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努力。

&工作态度

1.“态度决定一切”。

2.用不同的心态工作,得到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不一定在清华同方工作一辈子,但在清华同方的工作会对你一辈子有用”。如果员工都以这种心态来努力工作,那么他一定

10.“记住,这是你的工作”:服从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应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是仅仅享受它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就算是委屈和责骂,那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是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是成功者必须的素质”。11.工作态度:

A、完全被动: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

B、为薪水而工作:不是企业可以依靠和领导可信赖的员工。“工作有着比薪水远为丰富的内涵”、“工作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就像活着是为了吃饭一样,大大降低工作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了”。

C、自动自发,自我奖励,视工作为快乐:是每个企业所追求和寻找的,他所在的企业也会给他最大的回报。“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而你却能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所做超过领导对你的期望:再没有比工作拖拉、延误公司大的行动更让领导恼火的了!优秀的员工懂得:如果想登上成功的阶梯,就要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最后终能获得回报。

12.全力以赴,支持领导: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应必须学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秀品质,不但如此,你还得由衷地欣赏别人所取得的成就。妒忌心阻碍发展。只要你还是公司的员工,就要真诚地赞美你的领导,就算辞职离开了公司也不要说过去领导的坏话。支持你的领导,时时想想他的优点,这是起码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

13.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得不到提升:第一种人不肯听命行事;另外一种人只肯听命行事。

14.热情使你更杰出: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用无比的热情成就事业。

&领导艺术

1.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珍爱你的团队。

2.不管员工从哪里来,任何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被人关爱并对别人回报着关爱,他们的积极性在如沐春风的工作环境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享受着创造的欣喜和工作的乐趣。3.比尔.盖茨:“你不但拥有整个公司的全部资源,同时还拥有一个能使自己大显身手、发挥重要作用的小而精的班组或部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而能使这些主见变成现实的则是我们这个团队。”“聘用有活力、具创新精神的顶尖人才,然后把权力和责任连同资源(人、财、物)一并委托给他们,以便使他们出色地完成任务。”

4.管理其实就是共享一份团队融洽的盛情。

5.麦肯锡“晋升与出局激励法”:不会因为激励作用太小而放弃努力,而是一直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否则你就不能晋升到上一个阶梯,而是被淘汰出局。

6.“危机激励法”:最重要的是,当遭遇失败而陷入困境时,要勇敢而坦白地承受失败,并且认清失败的原因,体悟到:“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最宝贵的教训”。

7.我们最不可忽视的是团队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并且这种氛围越浓厚越好。

8.我很幸运地具有一种唤起人们热忱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赞美和奖励。表扬越具体,越能达到鼓励的目的。9.“员工是把事做正确的人,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的人”。

“一个不懂用人艺术的领导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事事亲为的领导不是优秀的领导,领导目标依靠下属来实现是领导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

10.规则是给别人定的,更是给自己的定的。我们不缺乏规则,缺乏的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规则的决心和行动。

11.成功的上司不一定是专权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的人,而应该是在一定具体情况下善于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最恰当行动的人。如:选唐僧作西天取经的领导。

12.凡是得力干将和老板性格相似,趣味相投的,企业中问题都比较多;凡是两个人性格是互相补充的,企业都比较健康。

成长的中小企业,管理比较简单,老板要用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加强执行力,快速成长,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感性的老板在鼓动,一个理性的总经理在执行;一个外向的老板在激励,一个内向的总经理在操作;一个董事长在思考,一个总经理在实践。这才是最完美的配合!才是成长的必备!13.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努力搞好企业人才的优势互补:年龄的优势互补、个性的优势互补、能力优势互补。用人就得用人之所长!

14.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在团队中能否被放在恰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决定着一个团队战斗力的强弱。所

以,如何识人、用人是领导最重要的一项功课。“把适当的选配到最适合的位置上去。”

15.“用鲶鱼激活沙丁鱼”:重视“鲶鱼效应”,就是希望企业要不断地引进人才,更进一步激活人才,为企业创造有序的人才竞争环境。

为了挖掘、寻找企业内部的“鲶鱼”,建议采取以下三种管理办法:

A、推选绩效管理,用压力机制创造“鲶鱼效应”,让员工紧张起来;

B、构建竞争型团队,通过公司内部的评选机制制造“鲶鱼”队伍; C、寻找公司的潜在明星加以重点培养。

当企业内部缺少活力,员工懒散、没有斗志的时候,从外部引入“鲶鱼”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个解决办法。

通过引进外部“鲶鱼”和开发挖掘企业内部“鲶鱼”的办法,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鲶鱼效应”保持团队的活力。16.“刺猬不要扎着刺猬”:与员工保持恰当的距离非常关键(感情融洽、亲密而有间)。

(1)用感情与他们交流:恰当的关怀可以留住许多用金钱、权力等留不住的员工;与员工共享荣誉;实施人性化管理(爱护员工是管理者的分内之事);多赞扬员工,会使你成为一个伟大而又谦虚的人;勇于承认错误(承认错误是力量、成熟、正直的标志)。(2)用纪律约束他们:严明的纪律会使团队共同进步,也是你约束员工,不让他恃宠而骄的法宝。奖罚分明;“热炉原则”:当下属违反制度,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坚持你的原则;以身作则;公事只能公办;给员工改正的机会;果断地决定;别

指望留住所有人才。

17.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是培养人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做到知人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作为一位领导,不仅要有知人之明,还要有善任之能。18.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高明的授权人。

19.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制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20.智猪博弈---让大猪小猪都动起来!最好的激励机制是: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成本,又消除“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21.只有遵守组织行为规范的人才,才能利国利民利团队,才能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22.“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文化,不管你是否想要。而没有企业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

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优先于制度,制度优先于技术”。“小企业靠义气、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

没有文化的企业,至多只能算是暴发户。蒙牛集团口号: “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人人有事,事事有人”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从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23.微软每个团队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领导与员工。领导与

员工在一起,不仅是一起工作,更是在一起分享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

微软的人才观:敬业精神,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工作热情、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一切自己动手”。24.一个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还要明确自己的愿景,才能率领全体成员朝着目标不断地前进。当使命与愿景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为决策带来了不寻常的明确性,正确的决策似乎自动出现在你眼前。

个体的盲从会将一个没有目标的群体推向毁灭的边缘。

25.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独自生存。真爱是需要付出行动的。要愿意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成长。这样,自己也会成长。

26.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不劳不获,等待“免费的午餐”,只会造成一种依赖心理,使自己变得被动、消极,失去创造力,乃至失去生命力,最后无情地被团队剔除。

27.在一个团队中,个人的错误即是团队的错误,都要由团队来承担后果,从团队的建设来说,决不能容许诿过于人的情形发生。要造成一种气氛,使团队成员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

28.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许多人平庸一辈子,就是因为被动。29.“事后处罚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先防范”。

7.让创新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品质 篇七

笔者以为,有责任的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应该具有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素养和基于学科知识的通识素养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因为,创新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通识素质,它更多的是关注生成性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才能。因此,创新活动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教育本身。

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引擎”

一个人素质的发展依赖其认知结构形成的水平,而认知结构的形成主要依靠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质量,信息加工的质量又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的思维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具备缜密而又开放的思维品质。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些要素构成了思维品质的基本结构。每一个基本要素在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互相作用。创新人才最为显著的思维特征就是他们的批判性,突出表现为敢于质疑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理性反思。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或者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唯书”、“唯师”、“唯标准答案”,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魄力和能力,学生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创新能力,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亟需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刻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创新的权利,大力培育学生创新的精神。

当今社会正处在思想大解放、实践大松绑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是全方位和深刻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生理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以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自诩是“新新人类”,以冷峻和另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生活,来评价人生百态。这种年轻人所独具的不成熟的思维特点,有时会造成他们认识问题的片面甚至谬误,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由于社会变革和学生身心发展这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学生思维品质结构的不完整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批判幼稚”的现象,提升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批判精神。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科学的批判态度。科学的批判精神基于理性的思考,绝非简单的拒绝或否定。如果失却了理性的思考,一个人很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继而产生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实,在科学理性面前始终不存在终极的真理,不存在绝对的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的一份调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马克思所言的这种“怀疑”,绝不是建立在虚无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对掩盖事物本质的假象提出的怀疑,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事物的真相,探求事物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发展形态更加完善。

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可以左右一个人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是思维的批判性,因为这种思维品质是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前提。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品质结构。当然,在强调完整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独特性人格是创新人格的“利器”

综合各种文献呈现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社会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独特性是体现一个人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人格养成中的社会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协调发展,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中的独特性,也就是独立人格的养成。因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首先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同时也必定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理想的人格模式,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健全的人格表现为具有自信、独立、自尊、创新、进取、宽容、豁达等特征。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们在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和认知他人、认知社会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表征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完善的标志。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健全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社会主张和人生主张逐渐表现出个性化,也逐渐形成独立人格倾向。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盲目依附别人,不随波逐流,往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审视父母和师长,总是喜欢以一种思维的“反定势”来看待问题、认定是非。在行为上,他们往往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难以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容易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语,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师生对立的情形,即“你说对,对也不对;他说对,不对也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教给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教给他们科学的批判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感知的能力。科学的批判方法应该建立在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鲜明的是非标准的基础之上。尊重事实、服从真理是健全人格的精髓。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的思维品质。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除了具有鲜明的个性外,还应该具有社会公共道德基准,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人格的偏差而走向极端、狭隘或偏执,以至于危害社会。造成学生容易极端、狭隘、偏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中学生群体的了解还较浅,研究还不够深入,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家庭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业发展,而对他们心理品质的缺陷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研究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要加强心理疏导。宽容和豁达是现代社会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生活空间内,客观世界影响着人的心态和性格,人格健全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自控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创新人才的基本价值标准,因为任何的创新活动都应该体现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人不可能孤立生存,人的发展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与他人、群体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就应对他人、对群体负有责任。这种责任感既有对国家、对集体的社会责任心,也有关心他人、帮助弱者的同情心,还有对亲人、朋友应有的亲情和友爱之心。总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除了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超常的思维品质以外,健全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

三、包容性人才观是创新人才的“土壤”

学校教育肩负着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重任,同样也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在创新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创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我们必须告诉青少年学生,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一个人贡献于社会的产物,创新者必须把创新成果的社会性和合理性看成是创新的第一要义。也就是说,创新成果必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此说来,批判必须持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而不是单凭主观的臆想和随心所欲的盲动。

首先,教师要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创新者,区别只是在于创新成果的大小和创新领域的宽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众所周知,民主、科学的批判活动可以不断地革除旧思想的弊端,创造新的思想。积极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励人们去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的事情。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向前发展的。可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同样没有继承也没有创新。创新是对历史的一种积极的批判和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科学的批判精神必然阻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积累实施创造性劳动的潜在力量。以创新为目的,以实践为基础,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创新精神能够充分体现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实践。创新的本质是激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远比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鼓励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批判中吸取,在批判中集成。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在教育活动中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创造宽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保护学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当然,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能单纯地为批判而批判、为求异而求异,不能以为凡是“标新立异”的东西就是创新。要让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创新的原则是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创新的过程是以批判的眼光对旧事物进行分析,变革旧事物中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成分,而不是泼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

再则,教师要大度包容学生的“批判幼稚”。保护学生批判的积极性,这就如同一个虚怀若谷的人闻过则喜一般,一个民主健康的社会也应当包容人们对它的批判。虽然有的时候学生的批判行为会导致教育活动的不顺畅,造成教师教育行为的尴尬,甚至可能会伤及教师的尊严,但作为教师应当首先肯定学生的批判精神,包容学生批判的缺陷,并要适时地给予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学校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让新一代人学习并掌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曾说:“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何况如今社会日新月异,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断言,学校和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只能是“跟”着别人走,而不能“领”着别人走。

8.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八

【关键词】问题解决;策略;需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36-02

【作者简介】常丽萍,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1),一级教师。

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策略的价值,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逐渐促进策略的形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一种“被策略”现象——教师被动实施策略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策略。

一、从“被策略”教学现象谈起

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这一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相关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下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

生:我可以求出一本笔记本多少钱。

师:小军买5本,你想知道什么?

生:小军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不能,因为还不知道每本笔记本的价格。

师:想求出小丽买了多少本,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要知道每本的价钱。

师:你发现要解决小军和小丽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

师:图上有这么多信息,是比较乱,你能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把它们整理一下吗?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并未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未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停留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层面上,以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直至为了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提示学生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信息。

其实,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而言,类似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教而“被策略”、学生为了学而“被策略”的现象并非个例。那么,如何让“策略”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呢?笔者展开了探索与尝试。

二、让“策略”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1.善用教材,打破常规,相机实施策略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非通过相对集中的教学活动所能形成,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新课标以及本学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体系,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内涵,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坚持一贯的教学思想。教材提供一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内容,是为了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并非要求教师只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但凡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的已有经验即知识储备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2.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策略。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是教学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笔者做了如下教学安排和探索:

(出示题目图片。)

师:在这幅图中,你能看到哪些信息?

生:小军买了5本笔记本……

师:如果要求小军用去多少元,你能通过哪些方法把有用的条件整理出来,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学生交流、汇报:摘录、画线段图、列表。)

师:大家整理条件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都要把小明的情况写下来呢?

…………

师:刚才大家已经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通过摘录、画图、列表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你们觉得用哪种方法整理出来的信息更清晰?

整理信息的过程,必然使得学生初步分析相关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将解题需要的信息整理出来之后,简单的一句“为什么都要把小明的情况写下来呢”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理解了这个问题,就足以解答下面的问题了。

3.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强化策略意识。

在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初步的体验之后,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在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形成主动运用相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我们继续来研究上述教学活动。

师:可以将小军和小丽这两个表合并起来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如果把方格线、姓名去掉,画一些箭头:

3本18元

5本( )元

( )本42元

师:你知道这些箭头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表示前面对应着后面。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感受到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在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继续强化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将学生对策略的体验引向深入。

4.主动运用,提升学生的策略应用能力。

在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运用这样的策略、怎样运用这样的策略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策略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各种策略的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从而让学生体会最优的方法和策略,并将策略主动运用于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以下仍然是上述教学活动的继续:

(录音播放**商城商品的相关信息及问题,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完全听清楚,教师重新播放录音,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主动去记录信息。)

师:你们刚才写了什么?

生1:我把价格全记下来了。

生2:不用全记下来,只把有用的记下来就行。

师:“有用”是什么意思?

生:问什么,就记什么。

师:明白了,我们要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条件。请大家先设计一下表格,想一想哪一栏应该填什么,把能填进表格的信息先填进去。当然,要学会去记录“有用”的信息。

(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填表、解答、反馈。)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非仅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其真正的价值应当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策略,并能够将此策略主动应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当信息明显多了,学生能主动意识到可以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来整理时,就说明学生已经能主动运用他们掌握的策略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当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亦非一次集中学习所能掌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不断优化选择、经历多次体验与反复运用验证,最终使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9.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九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贡献给予崇高评价,对劳动和创造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新时期宏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出新的要求,这对激起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共同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势必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创业之初的手提肩扛,到数控时代的电脑控制;从永不退色的铁人精神,到赶超一流的载人航天精神;从都市快递员的繁忙身影,到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正是由于劳动创造,我们具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由于劳动创造,我们具有了今天的成绩。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让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但不管劳动形态怎样变化,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价值永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改变。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此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美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沉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面对新情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可以够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宏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就可以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聚强大正能量。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榜样的气力:我们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辛劳劳动、老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思想的解放:我们要尊重和鼓励一切劳动和创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价值的引领: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辛劳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当劳动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当个人实现与国家发展得到最紧密的结合,势必构成强大的精神共鸣,激起蓬勃的创造伟力。从1950年至2015年,中心前后召开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60多年沧桑剧变,劳动模范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引领时代奋发向上的中坚气力。今天,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重的使命鼓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10.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篇十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小学 陈刚 邮编 225827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杨再隋教授曾说:“小学阅读教学,要在过程优化上下功夫,即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价值和思维训练价值。在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口诵心维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训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得,笔者以为,教师应充分以文本为依托,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活化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读。在自由自主的阅读中释义、感受、移情、体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和概括,并能“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进而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的境界。通过阅读实践的深化,促使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生命力的焕发和创造力的解放,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质疑中解读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问题驱动”。当阅读者还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不会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更不会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因此可以说,有效的教学从问题开始。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愿望的“诱因”,对阅读的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王老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引出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以此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围绕问题,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周瑜想陷害他,根据是课文中写到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肯定不怀好意。”有的说:“我认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前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借箭成功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对天气情况肯定是了如指掌。”有的说:“诸葛亮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调度’。‘私自’是偷偷地干,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是值得信赖的人。”有的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在大雾漫天的天气下,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课文中写到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放箭,不让对方近前。这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战略措施,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

通过细致入微地阅读和分析,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二、组织情境表演,在合作中悟读

表演是一种角色担当,是一种将主体对象化,同时又将对象主体化的心理置换过程。周一贯先生说,课堂表演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它能使学生对文本获得全身心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可以通过“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移情作用,缩短与所学知识的心理距离,加速知识、智力的内化,并有效地建立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因此说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

一位老师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正是利用表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者在学生通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安排表演活动。然后组织“导演”、“演员”、观众进行研讨、交流:

生(导演):我认为几个人物说话语气各有不同,子明说话应该是轻柔的,管家是低声下气的,公仪休应该是大声、爽朗的,在表演时,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

生(演员):我演公仪休,他喜欢吃鱼,其中有这一段话:“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表演时,我把“实在”、“很久”、“一顿”都加了重音,表现出公仪休非常爱吃鱼。

生(观众):我认为“管家”笑得不够好。书上说管家是“满脸堆笑”,我想这种笑应该是皮笑肉不笑,是一种讨好的笑。生(观众):公仪休最后说的一段话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意思,表演时应该说得慢一些,假如一边说一边做着捋胡须的动作就更像了。

„„

通过表演、交流、评价,学生在合作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在对文本的揣摩、咀嚼中,依靠性格化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提高了阅读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

三、鼓励相互辩论,在探究中研读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活力,闪现智慧,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产生灵感和顿悟。因此,组织引导相互辩论是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有效方法。

一位老师教学《掌声》一课,在读书汇报中,学生提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到底是演讲前的掌声还是演讲后的掌声呢?教师顺势引导,启发思考辩论:“你们认为指的是哪一次,各自找出理由来吧。”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样一个片段:

生:小英说的那一次掌声是指演讲前的,小英很不情愿地走上讲台,是掌声感动了她,她才镇定下来。

生:我认为小英说的是指演讲后的掌声,她说掌声“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因为演讲后,她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说明她对自己有信心了。

生:给小英鼓起勇气的应该是演讲前的掌声,因为这一次掌声是经久不息的,小英很感动,还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生:我认为小英忘不了的是演讲前的掌声。演讲前,小英慢吞吞地走上讲台,而且眼圈也红了,这时候,她最需要掌声的鼓励。

生:我认为小英说的那次掌声包括演讲前的和演讲后的,因为书上说,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说明演讲前和演讲后的掌声都给小英很大的鼓励,所以,她永远也忘不了。

„„

教者巧妙地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争论中研读细究课文,既增强了语言感悟能力,有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入课文情境,在欣赏中诵读

优美的文章需要放声朗读。运用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悟之以神,从而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用词造句,巧妙的布局谋篇,感人的情景描写,乃至优美的音律声韵。

例如《鸟的天堂》描写大榕树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内容去联想: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边看录象边听课文,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接着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根据朗读体会填空:榕树的叶子真绿啊!绿得仿佛

,走进榕树,就好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紧接着,教师以情激情:“是啊,榕树那苍翠欲滴的叶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让我们陶醉在其中,好好地领略一番吧。”播放音乐,激发学生在诵读中产生共鸣。让他们“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产生最佳的审美体验和领悟效应。

五、诱发创作动机,在享受中美读

阅读心理学认为,由单纯的“看”转化为阅读,需要经历四个层次,即“发现-辨认-认同-再认”。发现和辨认只是浅层次的识读过程,认同是信息转换、接收的过程,而再认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认同、再认的心理过程,诱发他们进行再创造,让他们进入深层次阅读。

笔者曾有过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语文课上,伴着动听的音乐,我如痴如醉地朗读着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正静静地欣赏着。读到“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突然,一个学生叫道:“老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写出来?”叫声打断了我的朗读,然而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和欲望。我望着学生们热切而期盼的眼睛,灵机一动,缓慢而动情地说:“是啊,草原太美了,谁都想低吟一首诗来赞美它,大家就尽情地读一读课文,在领略了草原优美的风光之后,把这首小诗写出来吧。”听了我的话,学生们情绪高涨,马上行动起来。他们或潜心阅读,感受草原的神奇;或坐而凝思,酝酿内心的情感;或奋笔疾书,捕捉心中的灵感„„捧书阅读的,有的放声抒情,有的低声吟咏,有的默默品味。在享受中美读一番之后,一首首优美的小诗也出来了,孩子们用他们富有个性的头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作了别样的诠释,《草原》的意境竟以另一种姿态在诗句中流淌„„

11.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论文 篇十一

因为医生将抑郁归结为“精神病” 1958年出版的《中医月刊》刊载了一篇名为《产科领域的精神病及处理》的文章,将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产后抑郁,划到了精神病科的诊治范围:“妊娠、分娩以及产褥期中,都可以发生精神活动的紊乱,它们可以表现为神经症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重性精神病的形式。”

按照这样的说法,在今天,每100个完成生育的女性当中会有至少15人是精神病患者(研究显示,有15%~30%的女性在产后六周会抑郁,一般可在六个月内自行恢复),而这显然耸人听闻。

过去为了帮助治疗这种“精神病”,医生的办法并不多,让“病人”冬眠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案。

天津市精神病防治院人工冬眠治疗室在1960年曾介绍过他们经手的64例“人工冬眠治疗精神病”案例。方法其实很简单:注射药物让“病人”睡着,14天一个疗程。

当然,为了治好“精神病”,病人需要面对的风险也很大,他们可能会冻伤,也可能烫伤;可能会静脉硬化、急性肝中毒、心律不齐、腹泻……也可能突然癫痫发作。总之,这样的治疗在1960年出版的《天津医药杂志》上,被当做经验来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病人病历上,很少出现“抑郁症”这样的提法,而是统统写成“神经衰弱”。

2014年9月,日本官方已经确认因抑郁症过劳自杀算工伤。而在中国,已经有许多抑郁症自杀者的家属在询问律师类似的问题。

这种提法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1982年,一个名叫Kleinman的美国学者在中国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考察交流期间,发现按照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这家医院精神科中70%的来访者都患有抑郁症。而Kleinman看到他的中国同行们最终十有八九都大笔一挥,将其诊断为神经衰弱。

“抑郁”就是“政治上不进步”

中国人喜欢神经衰弱而讨厌抑郁症。Kleinman分析认为,神经要是衰弱,那是神经官能方面的紊乱,是客观的生理情况,而不是精神和脑子出了问题。神经虽弱,但大脑和精神依然独立自主,体面而正确。当时中国人会普遍认为,一个人抑郁得脑子出了问题,那可就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了。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抑郁症”的提法,只存在于医学研究论文当中。舆论避而不谈“抑郁”,除了上面提到的民间误会,其实还有一个时代性的错觉医学界都差不多将“抑郁”和个人的“政治上不进步”画上了等号。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1959年发布的《苏联关于心理治疗问题的研究概述》当中,将心理问题总结为“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孤僻、拘谨、缺乏自我批评、自我欣赏等, 不仅是精神例伤的源泉, 而且也是对困难的生活采取病态反应的原因。”

此后历经了近20年,抑郁症才得以在中国“战胜”神经衰弱。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医学医疗体系从苏联导向转向了美国的医学标准。神经衰弱虽然在19世纪由英国人所最初命名,但真正的集大成者则是苏联医学界。神经科学始终是苏联人集中的高地,在20世纪30至50年代,苏联医学界发展出了一整套关于大脑皮层内抑制过程衰弱的理论。对于想哭、想自杀、没胃口和失眠的良方,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那一小包谷维素。

1995年,用来对付想哭、想自杀、没胃口和失眠的一种叫做百忧解(Prozac,抗抑郁的最常用药)的美国药在中国上市时,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明白抑郁症究竟是一种心理问题,还是一种生理病变。情绪和精神问题需要吃药解决,这是一件令国人感到惊怕的事情。

据《东方早报》报道,当罗卫平1995年前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问诊时,该中心入口是铁门一道,边上是白地黑字的巨大牌子,犹如监狱。

罗卫平是上海第一位向公众袒露自己患上抑郁症的公职人员。而他当时问诊的科室,也没有任何隔离和分类,三步之外便是尖声大叫、满地打滚的各种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患者。

2000年之后,当罗卫平旧病复发,再次来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时,巨大的白地黑字监狱风格牌子消失了。抑郁症患者的门诊室也与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重症隔离开。这些变化背后,是一种称之为抑郁症的国际化标准化信息,不断地从医学专业圈子向普通人群扩散的结果。

“抑郁”成为社交用语

首先,中国人的病不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了。

国际卫生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做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也忝列其中。调查发现,上海的住院病人合并抑郁症的比例高达24%。这样,从外部而来的信息在报刊上逐步让公众注意到了抑郁症这个名称。

根据中国知网的全国期刊论文库数据显示,“抑郁”作为关键词出现爆发性增长,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各种各样的调查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抑郁症信息。

2006年12月,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共同推出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2007年的“两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纂的《两会特刊》“精神卫生专辑”指出,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甚至有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抑郁症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冒,人人都会得。

与调查数据齐头并进的是关于抑郁症的标准,从医学专业圈开始以波澜不惊但影响至深的方式向公众扩散。美国对精神疾病的判定标准被广泛接受在这个标准中,抑郁症的诊断被确定在各种直接症状的范围内,而搁置了具体背景原因。这种标准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得抑郁症患者致病原因的个人人格、个性、心胸、遭遇等因素都被撇清。抑郁症不再被当做一种个人生活乃至个人精神的问题,而是一种如同病毒性感冒一样的纯属客观的病变。

但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后真正接受抑郁症、把抑郁症当做自己生活中的话题的,显然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人。

2003年4月,香港演员张国荣跳楼自杀,据称他生前曾重度抑郁。这让公众对他死因的好奇,也连带着引向了对抑郁症的好奇和讨论。

抑郁症最大的一次传播热潮,则是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在小品中问客串的崔永元,“听说你抑郁了啊”。2002年崔永元突然离开他主持的《实话实说》,从电视台消失了三年,此后他坦然公开自己得了抑郁症,还在接受采访时宣称:“得抑郁症的基本都是天才。”崔永元不单让抑郁症得到了一次受众最广的传播推广,还让病症获到了某种正面的印象。天才说除了自嘲和解嘲之外,似乎还在暗示抑郁症是某些特别个人的疾病,是个人与环境之间无奈冲突的结果。当然,抑郁症调查所带来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抑郁症其实无任何阶级和群体之分。有报道称,在中国因抑郁而自杀的农村人口比例要远高于城市。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灾后心理干预。在中国,抑郁症开始变得可以公开讨论乃至可以公开分享个人病史。相比1982年谈抑郁而色变,在2008年之后,抑郁症基本获得了一种精神疾病的合法地位,也获得了一个正常化的身份。

在站稳脚跟之后,“抑郁症”在中国的传播旋即呈现了一种全面扩张的态势。据《信息时报》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0日,国内共有23名各级官员自杀身亡,自杀原因中,抑郁症被认为是一大诱因。官员抑郁自杀,成了2010年以来媒体上的一大热门。抑郁症事实上也大面积进入中国的司法鉴定,比如自杀原因,往往被鉴定为抑郁。而某些杀人动因,也被鉴定为抑郁症。比如沐足女邓玉娇杀死她服务的官员一案,法院也以她有重度抑郁症作为杀人原因。

上一篇:两周年店庆的主持词下一篇:党员走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