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共13篇)
1.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一
教学反思
南街小学张甜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1、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
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3、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2、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总之,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积极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2.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二
一、科学概念的建立缺失探究活动环节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然而在传统自然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 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 上课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检验课本知识的正确性 (有的老师简直就将自然课本奉为至高无上、勿庸置疑的《圣经》, 好像只有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 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
自然教学的前辈刘默耕老师早就批驳过这样的观念, 他认为:“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的差别, 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 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 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第68-69页)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自然课本上呈现的知识在被学生个体接受之前, 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 许多老师会对学生概括的科学概念不准确、不严密而大伤脑筋, 总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完善它, 使之成为课本结论的克隆, 唯有如此才感觉到踏实。比如, 让学生形成“溶解”这个概念的时候, 许多学生对“分解成极小的微粒”不能理解, 转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化了”“跑到”等词来表述, 而我们的老师却有时候不惜代价地在此问题上纠缠不休, 结果是越讲越不清楚, 原本清楚的倒变得模糊了。
其实, 学生即使记住了这个概念也不一定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因为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 (如儿童被告知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是个球体、轻重的物体同时落地、衣服保暖并不是因为衣服能产生热量等) , 儿童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 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 并在考试时正确回答。但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因此对于上述听来的知识, 儿童常常是半信半疑, 很可能想不通, 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 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 (有时用书上的或听到的理论, 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 来解释。教师的解释或书上的理论与儿童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并未获得合理的解决。由此看来, 我们不能把科学课本上的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 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理解来作为理由, 强制学生接受它, 更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性来压服学生, 要在探究活动中让知识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心灵的振颤。
所以,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那么, 教学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结论, 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课本恰恰相反, 那也只能怀疑学生做得不好 (如是否是操作不规范等) , 而绝不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如有一次, 我听一位老师执教“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 课堂上, 学生发现平躺在水杯里水的温度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要高, 与课本上的叙述恰恰相反。这位老师略一思考, 作出了这样的回应:“你们的操作有问题吗?再重做一遍试试看。”重做以后, 那个小组的汇报也符合了教材上的答案, 也不知道是真的测准确了, 还是孩子们“聪明”了, 反正, 笔者在多次的测量中, 一直是平躺的水杯里水的温度要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略高。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的课堂中, 假如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那怀疑的应该只能是学生的知识和判断力, 而不是教材或教师。教师的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 它就装在教师的脑子中, 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和“善良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猜出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而是在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 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 以别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 但很难产生自己的思想, 缺少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 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具有的探究的好奇心。
二、科学知识的习得过程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 无需怀疑的;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 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 能够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所以, 在自然课堂上, 一般的老师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结论;即使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 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
另外, 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 常常认为, 在上课之前,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基本是无知的, 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日常经验, 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基础, 而日常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它常常会妨碍正确的知识传授, 所以教学必须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 并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
然而, 事实上,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自己的理解。对每个学生来说, 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学生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 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 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 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 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 依靠他们的判断, 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这不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因而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 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认识某一个自然现象的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对这一自然现象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 (现实的或潜在的) 。所以我们的科学教学不能对此不管不顾, 另起炉灶,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同时,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 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明确认字任务
一年级教师的工作量大,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课业负担也非常重。如: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就第二学期而言,要求学生认会500个汉字,写会250个汉字,800个汉字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难道容易吗?虽说二类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但是怎样才能记牢这些面孔各异的汉字呢?恐怕还是要写才能记住吧?所以一节课40分钟要认会写会十几个字,任务是很繁重的。再加上8个识字,8个语文园地,34篇课文,要在一学期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种挑战。我常想,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地接受这些汉字而不觉得枯燥呢?如何让他们尽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灵魂?首先要从挖掘教材做起,利用教材吸引他们,把他们引进一个有声有色,有泪有笑的情感世界。
形象生动的认字方式
开学初,走进教室,我拥抱每个孩子,第二节课,孩子们不再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已经对我有了亲近感,我告诉孩子们我的喜怒哀乐,要他们也能说出心里话,我帮他们解决,有了这份亲密的师生关系,我的课堂一定会吸引他们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这些故事呀,是由一个个字宝宝‘手拉手讲出来的,他们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还有感情,你们相信吗?”孩子们眼神流露出好奇。我说:“你们听到‘小雨沙沙和‘瓜果飘香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没有呢?”学生纷纷举手:“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我好像感受到下雨的清凉。”“我想尝尝雨水甜甜的味道”,“我看到好多果树”,“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多好啊,这就说明我们中国的汉字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字宝宝,看到他,你就好像能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闻到气味!他们各有各的家族和名字,你要认准他,记住它,他才会领着你走进知识的大门,你们喜欢上他们了吗?”就这样,我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汉字是有趣的,我常常带领他们一边认字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孩子们能根据字的偏旁部首记住很多字,不再混淆形近字,同音字。
我在课余还编了许多字谜,在游戏中识字。容易写错的字,把它们编成一句话,一边说一边写,比如,许多孩子容易把“春”下面的“日”写成“目”,我叫他们记住这句话,“三人同日去春游”,他们边说边写,就不会写错“春”这个字了。有的字蕴含着一些道理,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懂得道理,他们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我教值得的“值”,我说“直”字加单人旁,就说明做人要正直才是值得人们去称赞。有一次,一个同学问“臭”字怎么写,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自”,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大”,我说你们把这俩字组成一个词叫什么?孩子说是“自大”,我说自大是什么意思,自大的人会怎么样呢?孩子們说:自大的人让人讨厌。我又在“大”上加一点,说“这就是‘臭字”,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了吗?孩子们知道做人一点也不能自高自大,不然就“臭”了,没人喜欢了。只要多钻研,每个字都能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我再谈一谈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是“乱哄哄”,孩子们不是静静地坐着听课,而是“动”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会给自己做好不同的头饰戴进课堂,让孩子们先根据我的头饰来编一段故事,训练他们的表达和想像能力,然后,我再把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朗诵,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能准确地模仿老师的发音,语气和动作表情很快把课文读下来,有的甚至都能背诵下来,阅读教学变得轻松了。掌握了老师教学的特点,孩子们也会在课下让家长做好头饰的,所以,语文课让孩子们充满了期待。有一次,要学习《棉花姑娘》一文,我戴着棉花头饰走进课堂,看到教室有“蚜虫”、有“青蛙”、有“啄木鸟”、还有“七星瓢虫”,我说:“棉花姑娘生病了,身上有许多小蚜虫。”只见那些小“蚜虫”在“棉花姑娘”身上蠕动,“棉花姑娘”很痛苦,然后,“棉花姑娘”请“蚜虫,青蛙和啄木鸟”帮忙捉牙虫,他们都因为帮不了“棉花姑娘”而惋惜。看到孩子们投入的表演,真诚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善良,这样的课堂“乱”得值。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声情并茂的去感染学生,做好示范。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接受教育的场所。而这些,更能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挥。
4.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四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5.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五
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鼓励学生对岩石自主分类之前,以2秒钟每张图片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浏览十五张不同岩石图片,记忆肯定是不可能全记下来的,借此鼓励学生按不同标准尝试对岩石分类;第二课时介绍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视频中总结归类。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用小刀刻划岩石的时候,既要让学生大胆去刻划(不用力刻划现象不明显),又要提醒学生保护实验器材,不要故意损坏或损毁实验器材。
三、创新教学、拓展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增加了一个书上讲到但没有作为实验来讲的环节,就是介绍沉积岩的形成时,本人制作了一个教具来模拟沉积岩的形成,配合实物投影仪,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6.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六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所以平常让学生做的实验教师最好事先做一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才会有个全面的把握。
7.论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七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8.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八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9.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九
教学本课时我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拆装手电筒开始展开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电器元件及其作用,探究如何组装简单的电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课堂中有两次活动:手电筒的探究、组装一个完整的电路,在这两次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是一次比一次高,尤其是第二次活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小灯泡亮起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从学生的欢呼中表露无疑。灯泡亮了,学生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在小组内继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在汇报时,有的学生还想再试一试新的连接方法。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明显。但是在此时身为老师的我却对学生这种浓厚的探究兴趣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这儿我觉得,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
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
从课堂情景来看,学生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抓住课堂上“帮别人做线路”这一情景,生成了“帮别人做事不如教给别人做事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连接电路时,学生的完成速度不一样,有的小组很快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还没有找到方法连接,这时先完成小组的同学就自觉的加入到其他小组的活动中,交给他们连接的方法,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快完成了任务,这样就生成了上面的那个课堂情景。在老师提供的教学材料面前,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与风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组成“电路”的同时,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愿望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课堂的结束并不是这类问题的结束,只是给这类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我们并不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我们并不刻意炫耀学生的聪慧。三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初次接触《科学》课,虽然说探究是课堂的核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要求的仅仅是经历!就象刘沛生先生所提出的“无须懊悔”,因为我们曾经走过!
10.小学科学热的传导实验反思与改进 篇十
一、对传统实验的反思
热的传导传统实验现象会给学生学习热传导知识造成一定的困惑,热的传导不是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吗?怎么后面的反比前面的火柴棒先落下?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结合数字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器等仪器,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
二、数字化实验设计过程
1. 设计思路:热与温度有关,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导,温度超高,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可以用温度来显示热量传导的情况。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金属棒的温度,通过采集器收集,把温度显示在屏上,并有曲线图像反映温度变化的情况,使实验数据具体形象。
2. 金属棒的改进思路:为测量不同处的温度情况,至少需要三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装在金属棒前、中、后间隔相同的位置。如何使温度传感器准确地测量金属棒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点在杆的顶端,直接把传感器与金属棒垂直接触,可以测量此处的温度,感应点顶端,是圆面,而金属棒也是圆面,圆面对圆面,接触面小,且不稳定,易松脱,时触时离,影响测量结果。如何能使它们充分接触?由木质家具的榫卯结构联想到,在金属棒侧面用电钻钻出小凹,使之与传感器顶端大小相同,凸面对凹面,就可以解决接触的问题,使两面完美结合。
3. 木方架的构想:如何使温度传感器能竖直并稳固地与金属棒接触呢?还是学生提醒了我:有东西架着传感器,就不用我们那么累了。用木方做架最简单,把木方钻孔,固定成架,把传感器插入孔,垂直放置,就起稳定作用。
三、实验制作材料
金属棒长40cm,木方长25cm,温度传感器3支,采集器1个,酒精灯1盏,铁架台及铁夹。
四、装置制作方法
1. 截取直径0.4cm,长40cm金属棒,取宽3cm,高2cm,长25cm的木方。
2. 因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感应点在顶端,为使与金属棒充分接触,在金属棒侧面相同间隔处,用电钻钻出与感应点大小相同的小凹;木方从上到下钻孔,间隔与金属棒的小凹相同,涂上颜色,增加美感,标注频道序号。
3. 把木方、金属棒分别用铁夹夹住,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温度传感器插入木方小孔中,并与金属棒小凹对应接触,这样,就把温度传感器垂直固定,并与金属棒充分接触,再把温度传感器接头插入采集器的插口就可使用了。
五、实验方法
1. 把温度传感器插入木方架,触点与金属棒小凹接实,连接采集器。
2. 闭合采集器开关,使它正常显示,用采集器触笔点击采集器上“=”均衡键,设置三支温度传感器的初始温度相同,设置采样数:10个/秒,再设置测量时间,5分钟为宜,可在屏上收集到完整的温度曲线。
3. 点燃酒精灯,在一端加热金属棒,同时按开始键,温度传感器开始测量数据,传到采集器,就可以观察采集器上的温度变化及曲线图了。
4. 换用不同的金属棒,还可以探究不同金属热传导的快慢情况,发现物质热的性质。
本装置学生可以自己做分组实验,也可以与电脑连接,用Addestation v5.0显示数据,投影到屏幕,老师做演示实验,方便学生观看。
六、改进实验的亮点
本次实验改进,克服了传统实验的缺陷,从另一角度完成热的传导实验,更科学地进行探究,达到预期目的。有如下亮点:1.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有两个巧妙之处:一是金属棒上的小凹,能使温度传感器的触头与金属棒充分接触;二是木方架的作用。2. 运用数字化仪器到实验装置中,使现象数字化、图像化显示。3. 数字化实验测量数据以数字显示,并有坐标曲线图,可连续测量,数字显示也是连续变化的,并自动保存记录,生成记录表,具体形象地显示实验过程。4. 增大成功率。数字仪器由传感器测量,采集器收集数据,能准确测量相关的数据,从数据反映实验规律,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11.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十一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12.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二
2013.8.30
开学已经一周了,在一年级五班和六班已经上了一周的数学课。在每个班的前四节课的内容是讲讲在数学课的一些学生需要遵守的课堂纪律、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王国、喜欢数学王国、对数学感兴趣以及认识书中常常会出现的人物形象智慧老人、笑笑、淘气、机灵狗等。
通过听了徐颖老师的课以及和王玉荣老师配班,这一周让我学习了很多,同时也发现要学习的更多。感受最深的便是关于纪律和细致。
一、关于纪律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走入小学校园,对于学校教学的课堂纪律并不习惯,他们可能会随便说、随便下地走动、随便上厕所等等,很多的纪律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即使是这样孩子可能也总会忘记,因此每堂课的时间都会有很大部分都是用来强调纪律。老师反复地强调会很累,其实孩子更累。发现学生不能够注意听讲以后,可以先不要讲课,停下来安排学生坐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强制的转移过来。因此在这方面,最好把他们当成一张白纸来画。只有反复说明和强调才能让孩子快速的习惯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强调纪律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在开学初徐老师叫我们准备的小粘贴就有很大的用处,给表现好的学生或者同桌发一个小粘贴,以此鼓励;给孩子分组,组内的孩子可以通过表选好为组内加分,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
二、关于细致
小学教育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两个字:细致。就是能有多细致就要达到多细致,因为孩子对于课堂是零接触,我们需要一点一滴的去教导孩子,让他们一点一点的适应小学的教学。
在课堂要求中:课前,预备铃要坐好,收拾桌面拿出相应课程的书目,水杯要放在地上;上课时,不允许上厕所、扔垃圾、说话、告状等;下课前要把桌面整理好。这些都要每天耳提面命的嘱咐学生,做到细致的教导。
另外,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在上课20分钟左右会很疲惫,这时最好带领学生做一些伸展的运动,一方面让孩子放松,另一方面让孩子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回来。
虽然在不断的学习中,但是作为菜鸟,仍然暴漏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强调纪律的不足,原因如下:
(1)课堂内容吸引力不够,花样不多。小孩子有个特性,就是你不叫他们动,他们就会开始自已动。与其让他们开小差四处乱动,不如在老师的精心计划下,随着教师的口令来动,尽量让他们没有空闲的时间。比如在学习快乐的家园一节课时,关于基数和序数,可以先总结一个数字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然后带领学生做这样的活动:第2小组起立,共有6位同学,老师发出口令“第二位同学情和大家摆摆手”“第四位同学请和大家做个鬼脸”“第六位同学请坐”等等,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学生可以参与进去,而且兴致也很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要求。
(2)口头的鼓励和批评不到位的。最好别说“大家看看”开头的话,若说“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最好了”这种正面的还好,很多孩子会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会马上做得最好给老师看。要是说了“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听得最不认真”这类负面的话,很多孩子会左右看很乐意去找表现好的。他们都觉得自己最好,马上开始检举他们认为不好的人,而那些被检举的人还会矢口否认。于是课堂上七嘴八舌,异常嘈杂,课堂纪律肯定失控,要想拉回他们的注意力恐怕又得费一番功夫。这时候应该马上说:“某某表现的最好,提出表扬”一类的话。
2.关于时间分配
在备课的时候总是会写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是在具体教学时这一点特别容易忽略。有时候一堂课设定的内容会有些完不成,这一点让我很苦恼,我觉得在高中实习的时候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教小学反而出现了问题,通过分析,我认为是对教材把握的不到位,同时在一堂课中强调学生纪律的时间比较多。
3.教学语言不专业
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很放松,这样就导致我有时候会说大白话,显得很不专业,尤其是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我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但是我心里很清楚虽然学生可能会听懂,但是浪费了很多口舌。课堂的废话也是我时间不够用的原因之一。以后要力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一步到位。
4.语调很高
课堂上要求老师的声音不能太大,所以我尽量的控制我的语音和语调。记得郝主任说老师的声音降下来,孩子的声音也就自然地降下来了。只要强调孩子的纪律,我的声音就自然地放大了,声小了孩子还会继续说话。这一点我很困惑。
5.关于语言
一年级的孩子平均年龄是6岁,对于6岁的孩子,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的简单明了,有什么说什么,千万不要让孩子去猜测和领悟,做的好要表扬,做的不好也要点出来。同时对孩子我们说话也要有耐心,我觉得自己有时候说话孩子听不懂,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满意和不满意流露的不明显。通过听课,很多优秀的老师都很喜欢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一点是我非常需要改进和学习的。
常用的表扬和鼓励的话有这些:
1)你们专注地听课表情,让老师觉得很快乐,谢谢你们。2)你很有主见,这非常可贵。请你再响亮的说一遍。3)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3.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 篇十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课堂;反思情境
至今为止,多媒体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体系越来越完整,技术越来越成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情境,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许多传统授课方式提供不了的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解决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眼界打开,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到现实,通过联想和反思,既可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能够通过反思深刻记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进行反思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是关于自然现象的一些知识,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学习时间较短,生活经历和经验少,直接对其进行反思能力和理性思维教育存在一定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课堂中的反思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这门复杂的学科。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有许多的实验和观察案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学生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讲解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至于在进行实验时无处下手。而且在学生结束实验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进行反思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进行反思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反思情感,实现思维课程中对学生传输正确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目的。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节课中,将进行“生命之水”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水广泛,存在于人体和自然万物之中,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物喝水的录像、展出生物含水量的分布图。另外,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在多媒体中插入非洲水资源极度缺乏的视频,将非洲儿童因缺水而死的悲惨状况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种方式比老师口头讲述或在黑板上写几个粉笔字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又能够让学生去反思、去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涵义,每当学生想起在课堂中所观看的图片和视频,就能唤起珍惜用水的意识,将课堂上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
2.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反思情境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完一堂课之后,学生必须进行整理和反思,充分消化,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多变地创设反思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课中,学生将学习到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编辑一些食物消化的视频或者图片,从食物入口开始,一直到食物被完全消化为止,让学生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巩固此部分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当学生在回忆、反思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课堂上所看过的完整食物消化过程。教师在播放完毕食物消化视频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食物在体内的旅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根据所观看的视频自己画出一个食物消化的流程图,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对新知识会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反思,就如同放电影一般将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回放,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一直在进行更新,在图、像、声、文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现代教学当中,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条件。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真正的动起来,通过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反思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反思情境得到更有效、更难忘的启迪,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反思中掌握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成功的反思情境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到课本以外的世界,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精神上得到熏陶。多媒体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课堂反思情境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亚花.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2).
[2]桑同常,解启荣.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小学一年级反思科学】推荐阅读:
科教科学小学一年级07-23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07-1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09-11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7-28
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总结08-23
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测试题11-15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小商店》教学反思0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