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阅读练习(共8篇)
1.外国小说阅读练习 篇一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资料
小说阅读综合练习一
挖参人
贾平凹
有人家出外挖药,均能挖到参,变卖高价,家境富裕,竟为方圆数十里首户。但做人吝啬。唯恐露富,平日新衣着内破衣军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今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哭穷。
此一夏又挖得许多参,蒸晾干后,装一烂篓中往山下城中出售,临走却在院门框上安一镜。妇人不解,他说这是照贼镜,贼见镜则退,如狼怕鞭竹鬼怕火。妇人奚落他疑神疑鬼,多此一举,他正色说咱无害人之意却要有防人之心,人是识不破的肉疙瘩,穷了笑你穷,富了恨你富,我这一走,肯定有人要生贼欲,这院子里的井是偷不去的,那茅房是没人偷的,除此之外样样留神,那些未晾干的参越发藏好,可全记住?妇人说记住了。他说那你说一遍。妇人说井是偷不去的,茅房没人偷,把未晾干的参藏好。他说除了参,家里一个柴棒也要留神,记住了我就去了。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
妇人在家里果然四门不出。太阳亮光光的,照在门框上的镜子,一圆片的白光射到门外很远的地方,直落场外的水池,水池再把圆片的白光反射到屋子来。妇人守着圆片光在屋中坐地,直到太阳坠落天黑,前后门关严睡去。睡去一夜无事,却担心门框上的镜子被贼偷了,没有照贼的东西,贼就会来吗?翌日开门第一宗事,就去瞧镜子,镜子还在。
镜子里却有了图影。留影正是自家的房子,一小偷就出现在檐下的晾席上偷参,丈夫与小偷搏斗。小偷个头小,身法却灵活,总是从丈夫的胯下溜脱。丈夫气得嗷嗷叫,抄一根磨棍照小偷头上打,小偷一闪,棍打在捶布石上,小偷夺门跑了。妇人先是瞧着,吓得出了一身汗,待小偷要跑,叫道我去追,拔脚跨步,一跤摔倒在门槛,看时四周并不见小偷。觉得奇怪,抬头看镜子,镜子里什么也没有了,一个圆白片子。
又一日开门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黑布蒙面在翻院墙,动作轻盈如猫。刚跌进院,一人却扑来正是丈夫。蒙面人并不逃走。反倒一拳击倒丈夫,丈夫就满口鲜血倒在地上。蒙面人入空翻箱倒柜,将所有新衣新裤一绳捆了负在背上,再卸下屋柱上的一吊腊肉,又踢倒堂桌,用镢挖桌下的石砖地,挖出一个钱匣,从匣中大把大把掏钱票塞在怀里。妇人看着镜子,心想丈夫几时把钱埋在地下她竟不知。再看时,蒙面人已走出堂屋,丈夫还躺在地上起不来,眼看蒙面人又要跃墙出去了,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蒙面人磕头求饶,丈夫却要留一件东西,拿了剪刀一铰,铰下蒙面人的一只耳朵。遂扯着蒙面人的腿拉出来,把门关了,那只耳朵还在地上跳着动。妇人瞧得心花怒放,没想丈夫这般英武,待喊时,镜子里的一切图影倏忽消失。
以后的多日,妇人总见镜子里有自家的房子,并未有小偷出现,而丈夫却始终坐在房前,威严如一头狮子。妇人不明白这是一面什么镜子如此神奇。既然丈夫在门框上装了这宝物,家里是不会出现什么事故的,心就宽松起来,有好几天已不守坐,兀自出门砍柴,下河淘米。家里果真未有失盗。
一日,开门后又来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从院门里进来,见了丈夫拱拳恭问,笑脸嘻嘻,且从衣袋取一壶酒邀丈夫共饮。丈夫先狐疑,后笑容可掬,同来人坐院中吃酒。吃到酣处,忽听屋内有柜盖响动,回头看时,一人提了鼓囊囊包袱立于台阶,一边将包袱中的参抖抖,一边给丈夫做鬼脸,遂一个正身冲出门走了。丈夫大惊,再看时屋后檐处一个窟窿,明白这两贼诡秘,一个从前门来以酒拖住自己,一个趁机从后屋檐入室行窃。急伸手抓那吃酒贼,贼反手将一碗酒泼在丈夫眼上,又一刀捅向丈夫的肚子,转身遁去。丈夫倒在那里,肠子白花花流出来,急拿碗装了肠子反扣伤处,用腰带系紧,追至门口,再一次栽倒地上。
妇人骇得面如土色。再要看丈夫是死是活,镜子里却复一片空白。
三日后,山下有人急急来向妇人报丧,说挖参人卖了参,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的旅馆床上。
(选自贾平凹小说集《火纸》,有改动)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挖参人”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运用 1的主要方法。(4分)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2分)
(2)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
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2分)
3.简要分析“照贼镜”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4分)
4.挖参人“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的旅馆床上”,作者这样安排结尾
有什么妙处?(6分)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
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
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
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
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
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
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
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
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
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
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
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
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
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
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
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
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
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
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
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
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5.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6.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1)红酒:
(2)朋友:
7.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8.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6分)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
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涉
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l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
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紧紧
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
扶着哆哆嗉嗉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
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
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曼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
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
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
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
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
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
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睛响睛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
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
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
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
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
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
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囤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仅仅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9.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分)
10.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11.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4分)
12、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6分)
挖参人
19.为人吝啬,害怕露富,疑神疑鬼,心理恐惧,结局可悲。(2分)虚实结合,作者将挖参人的现实表现与其妻极度恐惧带来的幼觉结合起来,从正面和侧面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2分。若从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作答,得1分)
20.(1)运用细节(动作、神态)描写,写出挖参人离开家时的极度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2分)
(2)运用一系列传神的动诃进行动作描写(或运用排比句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挖参人夺回被盗物品的场景。(2分)
21.①是小说的线索,用“照贼镜”串联整个故事情节。②充分表现出挖参人的妻子日益加重的恐惧心理,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③暗示挖参人可悲的命运。(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2.①既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增强了讽刺效果,突出了主题。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共6分)
秋祭
【答案】11.(1)“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2分)(2)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
在处境凄凉。(2分。答对两点即可)
12.(1)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3分。各1分)(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1分)(4分。意思对即可)
13.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的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命运的凄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可以有两种答案。
是。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不是。理由:红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 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采浆果的人
11、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F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6分,一点2分)
12、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一点1分,答对3点给4分)(共4分)
13.①愚钝(智障),②老实本份(认“死理”),⑧勤劳肯干,④乐观(爱美)。(一点1分)(共4分)
14.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6分,一点2分)
2.外国小说阅读练习 篇二
不可否认,小说与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些人也根本不承认小说与一般的记叙文存在严格的区别。正因如此,很多人在教学小说的阅读时,往往也采用教学一般的记叙文的方法,这是很不恰当的。
我认为,虽然小说与一般的记叙文很相似,但毕竟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教学时必须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才行。区别的具体方法,就是要针对小说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作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所以,教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作品,就应该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入手。
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步,教学生初读作品时,要明确该篇小说作品的小说三要素具体是什么,教给学生寻找和区分三要素的具体方法,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情节是什么,人物活动的环境在哪里。比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主要人物是孔乙己,故事情节就是他的一些生活片断,环境就是咸亨酒店。
第二步,再读作品时,要教学生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构成和人物活动环境的要素。首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人物不同,其性格特点也就各不相同。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清高迂腐和懒惰成性,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的大公无私和老孙头的圆滑世故,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善变和媚上欺下,等等。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把握住其典型意义。其次,对故事情节的深入把握,就是要把握小说有几个故事,或者由哪几个情节构成。比如,读鲁迅的《故乡》,就应该分清整个故事就是由“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三个情节构成的。有的只有一个故事,往往是由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环节构成的。第三,对于环境的把握,一方面要分析是属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个环境有何突出的特点,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环境就是咸亨酒店,这个环境里的人主要有穿长衫和短衣帮两大社会群体,这样就让人深入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两栖动物”式的中间人形象。
把握了一篇小说作品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和主题思想,学生才易于读懂该篇小说作品,才能充分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3.小说阅读练习与写作发散 篇三
【美】欧·亨利
一天,查完账目以后,稽核托德先生戴上帽子,请第一国民银行总经理朗利先生到小办公室去。
“账目都很清楚,朗利先生,”托德说,“我发现你的贷款也都符合手续——不过有一笔例外。有一张借据很糟糕,我指是那笔借给托马斯·默温的一万元活期贷款。问题不仅在于数目超过了银行发放私人贷款的最高限额,而且既无担保,又无抵押。因此,你在两方面都违犯了国民银行法,政府随时都可以向你提出刑事诉讼。你该明白情况有多么严重了吧。”
“你根本不认识汤姆·默温。”朗利几乎是亲切地说,“不错,我知道这笔贷款。除了汤姆·默温一句话以外,没有任何抵押品。不过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只要讲信用,他的话就是最好的抵押品。”
朗利在椅子上继续坐了半小时,然后点燃一支醇和的雪茄,到汤姆·默温家去了。“汤姆,”朗利靠在桌子上说,“有没有埃德的消息?”“还没有。”默温继续编着鞭子,回答说,“我想这几天里埃德总该回来了。”
朗利说:“有一个银行稽核今天去我们那里探头探脑,发现了你那张借据。你知道我认为没有问题,可是这样做是违犯银行法的。他限我明天十二点以前解决,那时候我得拿出现款来抵账,不然——”
默温扔开鞭子,到城里仅有的第二家银行去,那是库珀和克雷格合伙开的私营银行。老于世故的库珀借故合伙而拒绝了他。
下午四点钟光景,他到了第一国民银行,隔着朗利办公桌的栅栏,凑过去说:“我想办法在今晚——我是说明天——替你搞到那笔钱,比尔。”“好吧,汤姆。”朗利平静地说。
那晚九点钟,汤姆·默温谨慎地走出他住的木头小房子。默温的腰带里插着两支六响手枪,头上戴一顶垂边帽子。他迅速地沿着一条冷落的小街走去,到了同窄轨铁路平行的沙路上,最后来到离城两英里的水塔旁。汤姆·默温在这儿停住,用一条黑绸手帕蒙住面孔下部,拉下帽檐。
十分钟后,从查帕罗萨开往罗克台尔的夜班火车在水塔旁边停住了。
默温双手各握一支手枪,从一丛栎树后面站起身,向机车走去。他还没走上三步,两条有力的长胳臂突然从背后把他拦腰抱起,合扑摔在草地上。一个沉重的膝头抵住他的脊背,钢钳一般的手捉住了他的手腕。他就这样像小孩似地被制服了,直到机车加了水,重新起步,逐渐增加速度,开得看不见了为止。这时候,他才被松开,站了起来,发现抓他的人竟是比尔·朗利。
“这事绝不能这么解决,汤姆。”朗利说,“今天下午我见到了库珀,他把你同他谈的事告诉了我。晚上我去你家,见你带了枪出来,于是我一直尾随你到这儿。我们回去吧,汤姆。”
两人并肩走了。
“这是我唯一的机会。”过一会儿,默温开口说,“你要求归还贷款,我总得想办法清偿。比尔,假如他们为难你的话,你怎么办理?”
“假如他们为难你的话,你又怎么办呢?”朗利反问道。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埋伏起来拦劫火车,”默温说,“不过一笔活期贷款又是一回事了。我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我们还剩下十二个小时,比尔,过后那个探子又要来找你麻烦了。我们总得想办法把这笔款子筹措到手。你听到了没有?”
默温突然奔跑起来,朗利跟了上去,只听得黑夜中有一个悦耳的口哨声,吹着“牧童悲歌”的凄凉的调子。
“他只会这一支歌。”默温一面跑,一面嚷道,“准保是——”
他们跑到了默温家。默温一脚把门踹开,冲出去,给屋子中间一只旧手提箱绊了一跤。一个风尘仆仆、皮肤黧黑、宽下巴的小伙子躺在床上抽着褐色的香烟。
“怎么样?埃德。”默温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马马虎虎。”那个干练的小伙子懒洋洋地说,“刚乘了九点三十分那班火车回来。那批牛卖了,十五元一头,一个钱也不少。喂,老哥,别把那只手提箱踢来踢去啦,里面装着二万九千元现款呢。”(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思考题】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是两项是( )( )
A.鉴于活期贷款是有上限的,需担保和抵押,因此朗利的做法是很冒险的举动,难怪稽核的怀疑和不满。
B.默温去找库珀帮忙,却被拒绝,由此可见默温的口碑并怎么样。
C.故事最后出现的那个小伙子正是埃德,他也是讲信用的人,同朗利一样,都是是欧·亨利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类人物。
D.文章题目没有深意,仅仅起到小说线索的作用,因此完全可以更换一个。
E.这篇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朗利这一人物形象。
3. 欧·亨利的小说特色鲜明,请谈谈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
4.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请就朗利的“一个人只要讲信用,他的话就是最好的抵押品”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说,朗利已经仁至义尽了,他没有必要再去制止默温的鲁莽举动。你的看法呢?
【写作发散】
欧·亨利曾引用吉卜林的一句话:“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它们永远不会相遇。”在他的心目中,东方指的是以纽约、芝加哥为代表的工业发达而人性沦落的东北各州,而西方指的是广阔自由、富有浪漫气息的美国西南部。因此在欧·亨利笔下的西部牧牛人,体现着纯净天然的人性品格——爱情、友谊、尊严与荣誉等,拥有磊落、坦荡、淳朴的高尚情怀,散发着闪光人性的光芒。《活期贷款》即为这类文章中的精品。
【参考答案】
1. BD(B库珀的出现是作为朗利的一个对比人物而出现的,更加突出了朗利的高尚。D既是线索,同时正是因为这样一件存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事情,更能突出朗利的高尚的人格,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2.他是一个胸无城府,待人坦诚,讲信用,无私助人,不惧生死危险而冒死救人的高尚之人。
3. ①欧·亨利的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埃德恪守诚信准则回来了,一切皆大欢喜。②小说情节波折起伏,扣人心弦,故事在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③人物更加丰满,比如默温和朗利的最后的表现有点侠客风范。
4. 提示:(1)信用是做人之本,只要胸怀坦荡,将心比心,就会有收获。但现实情况是真正做到守信和诚信其实很难。
(2)朗利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应该说乐于救人并不难,只要你有一颗爱心就够了;但是要救赎一个人,一个濒临绝境很可能走上绝路的人,就不是简单之事,他需要你的勇敢,需要你的高境界的人生修养。
4.外国小说阅读练习 篇四
《外国小说欣赏》1-5单元
一、选择题(6题,每题两分,共12分)
1、下面各句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之间和在闪电的威严的咆啸(xiào)之下走着,他们走着,摇晃着,巨人似(shì)的树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吼着愤怒的歌曲。
B、在大炮的痉(jīng)孪性的撞击下,桅(wéi)杆上已经有了伤痕,甚至有了裂缝,这些桅杆嵌在龙骨里面,穿过一层层甲板,成为船上的粗大的圆柱子。
C、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已全部落光,光秃秃的树干矗立在湛(zàn)蓝的天空下。柳枝下的池水已变得清澈见底,冰凉砭(biǎn)骨,而且仿佛又稠又浓。
D、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幅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huái)的尘土中踯躅(zhízhú)着。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奴制我虽然未曾经历、未曾见到,但是,我至今还记得在安娜格拉西莫芙娜姑母家,我对这种制度却有过。
②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③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A、体会点染虽然因为B、体会点缀虽然如果
C、体味点染即使因为D、体味点缀即使如果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拥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园里投宿,顿时间,庄园的整个院子闹腾开了,由家仆举着走出来迎接这帮不速之客……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D、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一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B、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C、“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D、必须走出这座森林,要这样做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退,--在那儿有着强悍的和凶恶的敌人;还另有一条路是前进,--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把交错的树根深深地插进泥沼的粘滑的污泥里面。
6、下面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为特征的意识流作品。
B、高尔基(1868D1936年),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以描绘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的长篇小说《母亲》。
C、海因里希伯尔,法国小说家,我们曾学过反映法国人民的厌战情绪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他的早期作品的基调较为灰暗沉郁,后期作品一反以前低沉压抑的情调,对社会的罪恶表现出强烈的愤懑情绪,如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
D、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二、阅读(两个语段,共30分)
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⑴……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蒙蒙,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
⑵偶尔睡过了头,错过了打猎,那休息起来就更其惬意了。你醒后,久久地躺在床上,屋里一片恬静。可以听到花匠如何蹑手蹑脚地走进一间间屋里去生旺火炉,以及劈柴如何像打枪一般辟啪作响。你起床后,将在这座已经是一派过冬气象的庄园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清静。你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去果园漫步时,会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苹果,不知怎的,这种苹果特别好吃,跟其他苹果的滋味截然不同。然后你就去浏览藏书,--都是祖传的书籍。
……
⑶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⑷于是我又看到自己来到了农村,那是在深秋的时分。天色淡蓝而晦冥。我一大早就跨上马,带着一条猎狗,背着猎枪和角笛,上旷野去了。风吹进枪口,发出嘘嘘的声响,风凛冽地迎面刮来,有时还夹着干燥的雪珠。整整一天我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踟蹰……直到夕阳西坠,我才策马回庄园去。人又饿又冷,我遥遥望见维谢尔基村的点点灯火,闻到从庄园里飘来的人烟的气息时,我心头顿时感到温暖和欢愉。
……
⑸“出发!”他用一种纡尊降贵的男低音慢吞吞地喝道,随即穿过果园向打麦场走去。他大口地吸着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的气息。两旁的桦树已经被砍伐掉一半的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苍穹下,可以看到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今天可是打猎的好日子!老爷不由自主地在小径中央站停下来,久久地凝望着深秋的田野,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在他脚边吠着,而那条“醉鬼”已经跑到果园外边,在刺脚的麦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仿佛是在呼唤主人快去旷野打猎。但是在眼下这个节令,光带几条普通猎狗,能干得了什么呢?野兽现在都呆在旷野里、初耕过的休闲地里、荒僻的小道上,而害怕呆在树林里,因为风刮得残叶簌簌直响……
(节选自《安东诺夫卡苹果》)
7、节选部分以怎样的场景开头,以怎样的场景结尾,从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8、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9、以第⑸段为例,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风景描写的特点。(4分)
㈡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题。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中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中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大概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极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皮擦亮。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作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子昂着光采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中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坐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廊檐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即使怎样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被他-一地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桔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
他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他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中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在教员身后面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出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从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教员当作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熏黑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莫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化,想起这个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看竖看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说: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曾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
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定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中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请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5分)
12、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的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5分)
13、结合小说的具体描写,举例分析小说在刻画清兵卫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手法。(4分)
14、请依据小说的内容推断清兵卫喜爱绘画的结局。(4分)
三、填空和改错(每题2分,共8分)
㈠把下面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每处0.5分。
15、《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国籍)小说家海明威。.请写出他的两部代表作品:、。他的小说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可以用原理来概括。
16、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是19世纪前期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有:、、等。
㈡请找出下面句子中表述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17、作家往往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小说人物,这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更长于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西方小说则更长于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
18、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但实际上,它对后面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见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现代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况。
四、语言运用(3题,共10分)
19、请用第一人称叙述下面的情节。(3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20、下面是李老师在办公室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内容,你能根据李老师的话推断一下,这位学生说了些什么吗?请补上。(3分)
/哎!我就是。//什么问题,你说吧!//别着急,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也是正常的。你已尽力克制,这就很好。我想还是我们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21、仔细阅读泰戈尔的诗句,任选其中的两句进行仿写。(4分)
①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③生如夏日花朵之绚烂,死如秋天树叶之静美。
④那些把灯背在他们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
⑤如果你还在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五、作文(40分)
22、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700字以上的主题鲜明、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外国小说欣赏》1-5单元检测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A(B痉(jìng)孪--挛、C湛(zhàn)砭(biān)D幅--辐)
2、C(体会,是指体验领会;体味比体会程度深,就是仔细体会。点缀,侧重于衬托、修饰,使原事物更美好;点染,侧重于绘画时景物的点缀和着色。)
3、C(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很多。)
4、B(A缺少宾语“的故事”C暗换主语D用词不当改“反而”为“从而”)
5、D(A项“低低的”和“静止不动的”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B项破折号改为逗号;C项“怎么办呢”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
6、D(A错在“第一部”B“激流”为“自传”C“法国”为“德国”)
二、阅读题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7、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每项1分;抒发了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没落现实的感到凄凉的情怀2分。
8、这里的“苹果”已经不仅是实指的苹果,而是作者依恋着的往日生活的寄托。(大意对即可,4分)
9、示例:①小径上满地的落叶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低垂的苍穹下,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
②深秋的田野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吠着,那条“醉鬼”在刺脚的麦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
运用了“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写作手法。(答“对比”也可)
(例句须两方面,2分;写法特点2分)
㈡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题。
11、①将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②每次上街总呆呆地在店家的门前看葫芦;③放学回家不和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上街看葫芦;④晚上在起居室收拾好葫芦才去睡觉;⑤早上永远不倦地看看葫芦然后才去上学;⑥几乎看遍了整个细长市街上的所有葫芦;⑦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在桌子底把玩葫芦。(答出5点即可)12、小说交代了葫芦的去向是整个情节的一次摇摆。小说试在告诉读者正是清兵卫的独具慧眼和天才造就了儿童天性和禀赋在成人否定中的胜利。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和讽刺,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索,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安排的高超技巧。(大意对即可,5分)
13、神态描写:如“葫芦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语言描写:如“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表现出他独具慧眼和高超鉴赏力。
动作描写:如“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表现他对葫芦的痴迷。心理描写:如“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表现了他面对父亲的反对害怕的心理。
(每点1分,若答细节描写也对。只举例不分析,答对三方面给1分,全对给分)14、可以是和喜爱葫芦相同的结局,也可以是不同的结局,言之成理即可。(4分)
三、填空和改错(每题2分,共8分)15、美国《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冰山16、浪漫主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以上每空0.5分。17、“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互换。
18、“现代小说”改为“古典小说”或“传统小说”。
找出1分,改正1分。
四、语言运用(3题,共10分)19、用第一人称“我”转述,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语句通顺,信息转述完整。遗漏原文信息或未表现出心理变化,酌情扣分。答案略。(3分)20、第一空:喂!是李老师吗?第二空: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5.播音主持小说片段五大练习技巧! 篇五
一定要先把小说看完再决定选哪一部分,这样有利于考生掌握整体的基调;小说的脉络不仅包括主线,还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之间的关系、场景之间的关系、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考生所选择的小说应当主线比较单一、鲜明;情节集中,一般只有一个情节;在故事情节中,人物关系、场景关系和人物行为关系都是比较简单的,这样便于理顺关系。搞清了关系,基本上就了解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无论朗读什么文章,我们都会发现,自己会被整篇文章激发起一种感情或态度,这就是基调。基调对了,整篇文章的感觉也就好把握了。但是,要特别注意一些讽刺小说,很多时候作者是在说“反话”,也许字面意思是在表扬,但实际上是批评;表面上满怀感情,但实际上是对这种感情的讽刺等等。这时候,要弄清作者的本意是什么,然后确定基调。
二、确定重点,把握节奏
一篇文章的重点有时是一段内容,有时是几句话,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不一而足,情况各异。确定重点需要注意,第一,重点把握要准确;第二,重点要分出层级;第三,重点的数量不宜过多。另外,重点和高潮不是同样的概念,朗读时要区别处理。高潮部分要吸引听众注意力,抓住兴趣点;重点部分要发人深思,体现作品目的。考生选择小说的节奏类型应该是相对单一的,在朗读开始时正确把握节奏守键,不准确的节奏就会给人不好的第一感觉,即使后面调整了,也会有断裂、跳脱的感觉。
三、铺展过程,情景再现
这是小说的特点所在,故事的发展是听众最喜欢听的部分。铺展过程、情景再现,是对小说的情节而言的。情节就适事发生、发展的具体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刻画,有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有对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勾勒,朗读时要把上述的要素细致具体地用声音表现和传达出来,注意不能粗枝大叶,要把“这个情节”的特点抓住,要让人感到情节生动鲜活。
四、抓住特点,表现情态
小说是虚构的,是把生活当中的矛盾、冲突通过某个情节联系在一起。小说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写作手法是非常细腻的,要抓住这个特点就要具体感受,感受越具体、越细致,特点抓得就越鲜明。要从人物、场景、行为、关系中抓取令你感到新鲜的描写,然后把它们放到你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揣摩,通常这样就能引导你得到真实的感觉。你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离生活越近,你的朗读就越感人。
五、用声自如,表达生动
6.外国小说阅读练习 篇六
(甲)市长和女儿
①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爸,我想跟您请教个问题。有什么事,就直说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确实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想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③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④是您老人家呀!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乙)一个女市长的遗愿
①她仰卧在床上,肩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色惨白。
②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上小学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③大夫俯下身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中级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④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坝决口
⑤她要去了,就这样默默躺在自家的床上,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⑥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和切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⑦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⑧秘书速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过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⑨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⑩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⑩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⑩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她闭上眼睛,溘然0仙逝0了。
⑩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⑩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女市长倒在洪水中了。
⑩泪,漫过众人的眼眶
[注]①溘(始)然:忽然。 ②仙逝: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篇小说的内容。(2分)
(甲):
(乙):
2.小说(甲)文结尾马市长说这绝对不行!,这指代的是什么?(3分)
3.小说(乙)文⑥段中说女市长似有话语交代,结合语境,请你补写出她想要交代的话。(3分)
4.小说乙④段中画线句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其中哪个动作(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5.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二位市长的形象。(4分)
答案:
1.(甲):马市长不同意女儿下乡工作。
(乙):女市长因抗洪殉职留下一个遗愿。
((甲)、(乙)各1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得分)
2.女儿放弃清闲的工作,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表述不同但内容一致即可得满分)
3.芳芳,妈妈想为你钉扣子。(答案必须含有钉扣子的意思,否则不得分)
4.答案必须针对动作(细节)描写,写出自己被感动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马市长:嘴上时刻谈着国家利益,思想深处却自私自利,表里(言行)不一。
女市长:身居官位,情系百姓,舍小家顾大家却又不乏母爱的好干部、好母亲。
7.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篇七
本文结合小说阅读的试题, 提炼六个考点, 并列出题型, 作出解析, 以供参考。 (例4—例7参读后文《永远的蝴蝶》)
一.把握人物形象
题型1概述人物形象的性格
思路:概括身份+性格 (品格)
例1:概况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他”的性格。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的淘金者, 坚韧顽强, 有着卓绝的求生意志。
题型2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思路:概述形象的性格+找到文中最有表现力的描写文字+对描写文字进行概述分析
例2:分析《热爱生命》中“他”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极其顽强的淘金者, 他与狼生死搏斗, 最终咬死了狼, 活了下来。这提示了他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求生信念。
二.概括故事情节
思路:1时+地+人+事2用语要简洁
例3:概括《热爱生命》的故事情节。
答: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讲述了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
三.分析自然环境
思路:环境描写本身的效果+结合人物 (情节) 进行阐述
例4:第 (1) 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剧氛围, 暗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夜, 同时也为后文抒发“我”的哀痛、孤寂之情作了铺垫, 便于情感的抒发。
(注:环境描写的效果: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4、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心境)
四.明确语句含义
思路:深层含义+结合人物进行阐述
例5:第 (6) 段“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中“更大的雨点”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答:“更大的雨点”不是指自然界的雨点, 而是情感世界的雨点。樱子走了, “我”生命的天空已塌了一半, 情感的雨水从天而降, 生命的天空已是大雨滂沱。所以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极言悲痛之情。
五.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在题目已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6:小说的结尾很短,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综合全文来看, 结尾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结尾点明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出人意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却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的空间, 更增添了悲剧气氛, 令人扼腕叹息, 心碎不已。
题型2在题目未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步骤 (1) 从修辞, 描写, 结构安排, 其他表现手法四个角度逐一筛选
步骤 (2) 指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7:第 (5) 段“虽然是春天”, 为什么“好像已是深秋”了?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我”心情的急剧变化。樱子死了, “我”的情感由先前的暖变成现在的凉, 由先前的喜变成现在的悲, 这正是“春天”与“深秋”各自的含义。
例8:你认为小说的题目“永远的蝴蝶”好吗?好在哪里?
答: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因为在作者心目中, 樱子像蝴蝶一样美丽, 虽然她去了另一个世界, 但作者对她的感情永远不变, 而那纤巧、轻盈的蝴蝶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注:表达技巧的类别
1、叙述方式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2、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3、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4、描写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结构安排:
(1) 开门见山,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 埋下伏笔, 铺垫, 制造波澜, 设置悬念, 曲折有致。
(2) 明确不同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如:开头句:统摄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结尾句:呼应开头、照应文题、深化主旨、引发思考。
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6、其他表现方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对比。附:
永远的蝴蝶
(1)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 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2)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把信交给她。
(3) “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 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4)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 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5) 虽然是春天, 好像已是深秋了。
(6)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去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 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 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 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7)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8) 然后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撑着伞, 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 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9)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
六.“探究型” (开放性试题)
例9: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 有人认为是“老人”,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扬州市2009年中考题)
思路:1、立足整体, 结合文章, 围绕人物,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2、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8.由《安娜之死》管窥外国小说阅读 篇八
一、考有定向,《安娜之死》考了什么
2014年江苏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考外国小说《安娜之死》,既然是小说文本的阅读考查,考查的主要方向也是常规的,有迹可循。它肯定是对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中的手法以及作品情感主题倾向等设题考查的。
第一题是简析该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的具体内容。该题虽是考查考生对安娜“绝望”的心理变化的认识,但更多的应该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与梳理,需要我们立足情节、扣住相关内容来分析与体悟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于是,我们分析前五段的主要内容,不难发现内容主要有“期待回信”时安娜的心态,收到信之后的心情,能够得出她对生存背景的绝望。由此可见,该题是情节内容的分析综合题。
第二题“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是对具体段落的描写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考查,这里较多学生答成“侧面描写”,与参考答案的“客观描写”有点出入,阅卷可能会有调整。而“作用”分析无非是内容、情节和人物精神状态与情感的方面。可见该题是分析综合能力要求中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题。
第三题“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还是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考查。我们捕捉和分析她的动作和内心活动,就可以概括出她的“恐惧、迷惑、悔恨”的内心活动。而“意义”的鉴赏需要联系作品的情感倾向作答。可见该题是分析综合人物的内心活动,鉴赏评价作品的创作指向。
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是作品“意蕴”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该句所用手法,然后结合此位于结尾处的内容总结意味探究,得出是对安娜悲剧一生的总结,也是作品主题的揭示。可见,这一探究题虽是对画线句子的意蕴理解,更是作者创作情感的显现。
于是,我们可知,该外国小说阅读重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需要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透视人物活动和情感,按照作者创作的情感指向去分析、概括、归纳与探究,才能比较好地作答。这一选文虽然让考生有点蒙,但是考查方向和答题思路、技法却是可以常规化的。
二、追根溯源,外国小说如何阅读
江苏省由2007年选《林冲见差拨》作为文本阅读材料,开启了小说阅读题考查的时代。就2014年江苏省高考中的《安娜之死》而言,文章的写作风格明显异于我们国内的小说写作风格。但是我们抓住人物形象及人物心理,注意理清情节发展及内容结构特点,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前提下追求小说主旨,对外国长篇小说节选考查赏鉴也不定是很难的事。
小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的人物刻画、逐步揭示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故事情节以及反映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的自然的环境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但都是为了表现一定的主题服务的。因此,我们阅读鉴赏小说就要扣住小说的三要素和其可能表现的主题意旨进行分析、思考或探究。
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找寻阅读《安娜之死》的方法。首先,主人公是什么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是“三个月前还是学生,现在是重伤的士兵”,时代背景是盟军已攻入德国,战场伤亡惨重;情节是忽而清醒、忽而昏迷的“主人公”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受了什么伤;也较多的运用了内心活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凸显。抓住三要素,我们就能在情节发展和主人公的困惑中明白作品反战的主题——战争对侵略国和被侵略国人民而言都是不幸的。
因此,鉴赏《安娜之死》也是相同的,安娜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自杀、她的自杀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如果考生能够按照三要素和作品创作意图去追问和思考,那么,阅读作答还是能够有大致方向和一定准确性的。
外国小说的写作风格和中国小说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中都涉及到外国小说的阅读,在平时的阅读和练习中也定会接触到一些外国小说。外国小说有较多的心理描写,如《墙上的斑点》;外国小说的人物往往富有个性,在感情表达上也很鲜明,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苏珊和贝尔曼。因此,我们要注意外国小说一些特点,也能帮助我们去有效的阅读与鉴赏。
外国小说试题设计必定是在《考试说明》中考点和考查的能力级别范围内的,落实它试图考查什么,常规的方法和技巧是怎么样的,也是解读外国小说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外国小说阅读练习】推荐阅读:
外国小说选修二单元09-21
外国小说欣赏之《话题二场景》教案06-28
读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有感10-22
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07-05
高考小说阅读形象06-20
小说《大师》阅读答案10-23
小说阅读分析说课10-16
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07-21
爱的教育小说阅读感想09-30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