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2024-06-30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8篇)

1.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篇一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1.中国地理位置

(1)中国在地球坐标中的位置

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5ºN;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ºN;二者之间跨越约50º,相距5500多千米。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约98%的陆地位于20ºN50ºN之间;亚热带和温带所占国土面积较大。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6.1%和45.1%。

中国的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ºE附近;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的交汇处即135ºE附近;二者之差约62º,相距5200多千米。中国从西到东,分别位于东五区到东九区,共占据了5个时区。(2)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侧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在六大板块组成的全球大地构造格局中,中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

(3)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邻接。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2.中国的疆域和国土 疆域

中国陆地疆界长约2.2万km。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总长1.4万km。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为中国内陆海)、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沿海岸有较大的海湾150余个,岛屿约有6500多个,其中约85%的岛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次之,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位于台湾岛东北的海面上,是中国最东的岛屿,南沙群岛是中国最南端的岛屿群。国土

中国的国土面积1260万km²,其中陆地面积960万km²,海域面积约300万km²。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1.中国地形地势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我国地貌主要由三个阶梯构成。

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属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500米,高原上横亘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山脉间镶嵌着辽阔的高原和盆地。青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第二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

第二阶梯以东,地势降到500米以下为第三阶梯。主要由宽广的平原与丘陵组成。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加强了东部地区季风的强度,控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从而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地域差异。同时,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也很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上。(2)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3)我国拥有宽广的大陆架和浅海 2.中国地理之最

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 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155米 我国东部最高的山:玉山(台湾)我国最东边的岛: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3.中国的主要高原和盆地 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4.中国气候四大特征(1)季风气候明显

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我国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

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3)气候类型多样

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4)水热同期

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5.中国气温和降水之最

我国冬季最热的地方是海南,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6.中国气候特征的优缺点评价(1)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3)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4)山区面积大,类型多,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5)冬季气温偏低(6)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7.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季节变化

(1)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2)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有所增多。(4)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季节变化: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8.几种特殊气候 台风

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热带气旋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天气系统,来临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统一标准,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级:热带低压(风力67极)、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台风或飓风(风力>=12级)。我国从1989年起采用国际规定,并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台风进一步细分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三个等级。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随着风向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也跟着改变。寒潮

寒潮是北方大范围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东移南侵,在此过程中达到一定的降温强度标准的冷空气。梅雨

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634ºN范围内的地带)到日本东南部区域内,每年在春末夏初时节(67月),常是降水量多,降水次数频繁,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时正值我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1.中国人口的八大特征(1)庞大的人口基数。(2)增长型的年龄结构。(3)日趋平衡的性别比。(4)不平衡的人口分布。

(5)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现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9.68%)

(6)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珞巴族;100万以上的:壮、回、维、彝、苗、藏、蒙、满、布依、朝鲜、侗、哈尼、白、土家、瑶、哈萨克、傣黎)(7)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8)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2.与人口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人口自然变动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的迁入与迁出),结果是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变化。人口社会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如:职业、民族、文化、行业结构 人口密度

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人口金字塔

亦称人口年龄金字塔。是用统计图示来描绘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配的构成状况。图的形状类似于金字塔.图示文献是男左女右按年龄别或年龄组由下而上排列,根据各人口数的多少或构成比例的大小分别往左往右划出相应的横柱形。它的实际形状大体可分为:

(1)增长形,以年幼者占多数;(2)缩减形,以少壮者占多数;(3)稳定形,除老年外,各年龄组别的人数比例相仿。根据它的形状的整齐与否,又可分为金字塔或反金字塔式。人口金字塔可以生动地反映人口现状和人口历史发展的一些特征,并可预示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城镇化

也有学者城市化或都市化。狭义的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3.中国人口分界线

东西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²),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也称做“人口分界线”,也即“胡焕庸人口线”。爱辉——霍林河——榆林——天水——腾冲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1.中国自然资源五大基本特征(1)类型齐全,分布广泛(2)总量大,人均量少(3)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4)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5)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2.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3.中国工业结构的演进

(1)1978年以前,由于国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方式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2)19781992,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比重迅速上升,尤其是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

(3)1992年以来,中国的工业沿着重工业化的方向持续发展。4.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是全职工中高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5.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2)成矿时空跨度大

(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3)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4)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 6.中国煤炭与石油分布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欠西丰。华北 地区以晚石炭—二叠系煤田分布最广,其次为侏罗系煤田,主要分布在中朝准地台边缘地区,如大同。东北以晚侏罗系煤田为主,其次是早第三系煤田,如鹤岗、抚顺。西北地区以早、中侏罗系煤田为主,广泛分布与准格尔,塔里木、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青藏以石炭二叠煤田为主。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东南各省,石炭、二叠,侏罗,第三系的煤田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攀枝花、冀东—北京、五台—岚县、宁芜—庐枞、白云鄂博6个地区,集中分布在辽、冀、晋、川4省,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

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7.中国水资源的特点与分布规律 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水资源分布规律 南北相差悬殊:

(1)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³,仅为南方片人均量的1/3。

(2)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每公顷耕地水量不足1500m³的15个省区中,北方占13个。

(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8.凌汛

凌汛是中国北方河流特有的现象。黄河流域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气候干燥寒冷,降雨减少,流量较少。每年冬季黄河上许多河段都会结冰封河。根据气温、流量及河道 特征,黄河下游河段和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是严重凌汛灾害易发河段。其特点是:河流都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封河时自下游向上游进行,而开河则自上游向下游进行。这时由于封、开河的时间差异,容易造成上游水流下泄,在下游封冻段壅冰堵塞,抬高水位,严重的则形成凌汛洪水漫溢或决口,造成灾害。9.南水北调

自1952年lo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IT]3,中线130亿m3,西线170亿m3。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10.旅游业、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业是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事业;是利用旅游资源,为人们旅行游览提供具有文化建设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包括一切向旅游者提供的服务和商品,如交通、旅社、餐馆、娱乐场及旅行社等。它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利润高、有“无烟工厂”的美称。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11.我国旅游资源在结构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表现(1)类型多,分布广,有的旅游价值很高。(2)地方民族特色鲜明,分布集中。(3)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4)风景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观赏内容丰富。(5)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 12.中国著名旅游景点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13.中国风景旅游的空间结构(1)中原历史文化区

(2)华东山水园林区

(3)东北林海雪原区

(4)华中名山峡谷区

(5)华南热带景观区

(6)西北“丝路”文化区

(7)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 14.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15.国土整治工作的内容

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规定相应的政策和进行管理四方面的内容,而区域规划是所以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1.中国行政区划原则

(1)政治原则(2)经济原则(3)民族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军事、历史等原则。2.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基本上实行省—县—乡三级制的行政区划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自治州或盟的自治区或省则为

自治区(省)—自治州(盟)—自治县(县)—民族乡(乡、镇)四级。

西北“丝路”青藏高原区文化区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东北林海雪原区中原历史文化区华东华中山水名山峡谷区园林区西南奇山异水民港澳台区族风情区华南热带景观区(8)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9)青藏高原区(10)港澳台区 3.基于官方的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地带(11):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和海南 中部地带(8):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带(12):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

三大经济地带是中国最高层次的经济区,较为客观的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指出了我国有沿海到内陆形成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职能的地带,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划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土地退化概念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地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2.土地盐渍化概念

土地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壤盐化与碱化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大面积开荒、兴建水利和灌溉等人为活动,改变了干旱、半干旱区的盐分运移规律,加之排灌系统不配套,引起灌区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发生盐碱,称为“次生盐渍化”。3.中国土地退化基本特征

(1)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2)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3)危害严重

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粮食安全; 土地退化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 土地退化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第七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损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3.风暴潮与赤潮的概念

风暴潮是指由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面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位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1.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某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4)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第九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感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四个层次,分别是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维系物种多样性的保证。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调整为目的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第十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1.地理工程的概念

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2.三北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务院1978年决定兴建的,并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拔出专款,组织2.5万多名专业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勘测。这项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我国北部边界,南沿海河顺延到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横跨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2.4%故,称“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造林育林,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牧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以及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多林种相结合,实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目前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美国“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之一。

第十一章 中国海洋地带

1.中国近海海域分界

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 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2.洋流的规律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东部为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度环流,其流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环流。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都具暖流性质。3.中国沿岸流的规律 东海西岸、黄、渤海流域:

沿岸流不随季节变化,都是由北向南流动 东海东岸、南海海域沿岸:

夏季,东北漂流(西南季风),冬季,西南漂流(东北风)。4.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

(1)渤海、黄海、东海海盆,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南海海盆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

(2)大陆架,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范围宽广,坡度平缓,沉溺地形多,成因上属于堆积型,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3)大陆坡,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 在。

(4)海槽与陆缘海盆,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北部海底平坦,向南缓倾斜,中部向西南倾斜,南部有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东向的海山、海丘群。5.四大海域的潮汐

半日潮是潮汐的一种类型,在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同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等,涨潮时和落潮时几乎相等的潮汐现象叫做半日潮。我国的东海以半日潮为主。

全日潮是潮汐的一种类型,是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的现象。全日潮的高潮和低潮的间隔大约为12小时25分。我国南海一般以全日潮为主。渤海沿岸:以不正规半日潮和正规半日潮为主 黄海沿岸:基本属于正规半日潮

东海沿岸:除宁波至舟山之间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外,其余为正规半日潮

南海沿岸:以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为主(广西沿岸、雷州半岛南段为正规全日潮)6.中国海岸的类型、分布、成因及主要特征(1)基岩海岸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由于岩性和动力条件不同可细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

以杭州湾为界,以北(除辽东、山东半岛外)大部为平原海岸,以南(除局部地区)大部为基岩海岸。(2)平原海岸

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分布稍多,以台湾的海岸最为典型。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①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②淤泥质海岸,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③砂砾质海岸,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3)生物海岸

珊瑚礁海岸分布北回归线以南,澎湖列岛海岸、台湾东南海岸,红树林分布在广西的钦州湾,雷州半岛、海南岛、电白、阳江到台湾的部分等地到台湾的部分岸段,北部大约可到北纬27°左右的福建福鼎一带。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海滩上,主要是在背风浪而且正在向海延伸的淤泥质海滩上。组成红树林的植物大部分是红树科树种,涨潮时成为“海底森林”,退潮时成为海岸绿洲。

第十三章 中国分区地理

1.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农业评价。(人文、自然、存在问题)东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1)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东北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4)矿产资源

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问题: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草地资源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已经饱和,有的地方过度开发,珍贵的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质量;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治理滞后,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等。

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相对衰退的迹象(2)国有企业比重高,职工下岗和就业问题突出

(3)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缺乏接替产业,亟待产业转型(4)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2.华北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征、存在的问题(工业、农业、交通)条件

华北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气候资源中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中;土地资源优势在平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华北区是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特征

经济水平的省市间差异比较大。北京、天津属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市,山东属较发达、上中等收入省,河北属上中等发达、下中等收入省,河南则属于中等发达、低收入省。

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形成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水泥、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相伴,主要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镇密集区。存在的问题

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3.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途径 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地表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破坏了区域水环境容量。(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5)由于气候变化和需水量与年俱增,华北地区许多河流频频断流。解决途径:

(1)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目前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

(2)南水北调增加可供用水,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水源。(3)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提高供水能力,将工程配套、维修、根治“病显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以充分发挥已有工程的效益,兴建山区控制性水库。

(4)提高储备谈水资源的科技能力,研究利用低质水的新技术,开发利用各类污水。(5)大力发展节水农业。4.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征、存在的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区域发展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6)市场容量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交通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具体为:(1)长江航运线(2)海洋运输(3)纵横交错的陆路运输网 存在的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洪涝灾害严重(2)环境污染加重

(3)水土流失(4)生物生境恶化,物种濒危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5.东南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征、存在的问题(工业、农业、交通)条件

以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为主体,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山地多、平地少,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水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 能源、原材料矿短缺 经济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快,外向型经济发达

(2)开放时间早,开放范围大,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开放区(3)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比重大 农业

(1)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区

(2)农业生产水平高、创汇农业发达(3)耕地减少,粮食不能自给

(4)发展区域专业化生产,建设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工业

(1)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广东、福建是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产品结构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但基本处于引进装配为主的阶段。

轻纺、食品工业:本区的食品工业有良好基础,在丰富的制糖原料基础上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糖业生产基地。

(2)重工业中化工、电力、机械等发展较快(3)电力工业

已建成广州黄埔、东莞沙角、深圳妈湾、福建永安等一批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大亚湾核电站。本区水力资源丰富,其中福建、海南的水力发电量分别占该省发电量的62.6%和42.9%。交通

公路网密布;拥有京广、京

九、广三、三茂、黎湛、鹰厦、南福等铁路;区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均占有重要地位,内河通航里程15 047 km,占全国的13.7%,内河运量占全国的1/5左右;广州的白云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客货运量均居全国前列。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铁路运力不足,铁路数量少,且东西向的铁路少。另一方

面,本区货物运输量大,人口流动性大,客运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客运量的增长。6.香港和澳门的组成 香港

简称港,由香港岛(即港岛)、九龙半岛(即九龙)、新界及周围235个小岛组成。北以深圳河和深圳市为界。行政区域: 共十八个,例如港岛的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及南区,九龙的油尖旺区等等。

香港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世界贸易、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又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交通便捷,旅游设施、服务质量优良,因而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和国际会议、商品交易的会展中心。澳门

简称澳,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

澳门以博彩业著称于世,号称世界三大赌城之一,有“博彩天堂”、“东方蒙地卡罗”之称,同时博彩业带动旅游业,成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和外汇主要来源。

2.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篇二

一、设计学案,自主学习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知识为线索,编写自学提纲与反馈练习,再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依案自学。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则会主动归纳与整理知识,寻找知识点的联系,有方向性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认真听课,而不是被动听讲。如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先独立自主的复习。

二、优选例题,质疑探究

在复习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或者学习疑点来优选典型性、探究性、启发性的例题,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使其在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火花,增强复习学习效果。如复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优选例题,引导学生探究与交流。

例如:①请在下图中用斜线画出AC两点的夜半球,标出A、B、C、D的日期与节气,注明公转与自转的方向。

②填表回答: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下表中列出的对应地区形成的相关地理现象是否正确?讲明原因。

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后,全班交流。而后教师讲解,分析考查目的,指导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其学会方法迁移,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考查目的:①该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基本概念的把握情况,知识点是不是落实到图上。②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公转中四季更替规律与太阳高度变化的运用情况,联系实际,考查了学生分析、判断与解释地理现象以及答问的能力。③该题需要学生有着较高的空间观念,考查了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分布等情况。(2)解题思路:第一,读图,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此时各地的季节状况。第二,弄清南北极、北京、华北与我国的位置,特别是纬度位置,了解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5个地点的相应季节状况。第三,通过分析表格中5种地理现象,判断是否正确后,运用准确科学、条理清晰的语言说明原因。

三、梳理归纳,构建系统

在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可整理归纳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重点问题,加以梳理与归类,然后适当拓展,帮助学生发掘知识规律,形成知识系统,增强复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图式、表格等形式来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如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利用图表形式板书该章节的知识总结构,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总结构具体补充,构建知识系统。

比如,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因素。

四、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变式训练。即围绕某一知识点,适当拓展、迁移、创新、加深,帮助学生解决看似明白、但一做题变出现错误的问题。变式习题既可以变化数目,也可以变化题型,还可变化提问方法等,比如,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使其把握知识本质,透彻理解知识。同时,通过变式训练,还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把握知识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旅游地理》专题复习 篇三

《旅游地理》是实施新课标省份的选考内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试难度并不大,考查范围严格遵循课标,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从考查内容上看,旅游地理试题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评价、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结合热点及我国著名旅游地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难度一般不大。从考查形式上看,试题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答,题型以综合题为主。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论证能力。

考点高考命题预测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②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③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

④旅游与区域发展。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和评价,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③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④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⑤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⑥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⑦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⑧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可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⑨阐明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⑩结合实例,说出旅游活动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作用表现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3.影响区域环境。

理解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关键是理解旅游活动是一项超出人类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以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行业。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因而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资金,有利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因而旅游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

四、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景位置。

观赏的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1)观赏距离的选择。

观赏距离景观类别观赏效果远观峰峦雄伟峻秀近观峡谷、幽洞、一线天置身其中,方知其妙适当距离仰视瀑布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2)观赏角度的选择。

景观观赏位置实例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路南石林中的阿诗玛、黄山的石猴观海、肇庆的七星岩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洞庭湖、鄱阳湖、长江、黄河较小的湖沼池塘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上观赏西湖、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 (3)动态观赏:对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

2.把握观赏时机。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早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

景观类型如何体会景观的意境自然景观了解其成因及象征意义人文景观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蕴涵的风情、意境和目的等自然和人文

结合的景观“深山藏古寺”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者面对相同的观赏对象会有不同的观赏结果,即使同一个观赏者在不同的心情下观赏,结果也有差别。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四绝的景观特点及成因。

4.中国地理中考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篇四

一、中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⑴、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⑵、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兴修水利工程:

⑴、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68—69图 3—19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等图上识三个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南水北调。

⑵、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黄河干流上(最大的)小浪底水库、长江干流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

⑶、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西南三省一市

1.位置

西南三省一市包括川、贵、滇、渝,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2.地形

地跨全国地势第一、二阶梯,地形复杂,主要有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河流受地势影响,落差大,航运价值较小,但水力资源丰富。

3.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兼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均较优越。

4.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

四川盆地土壤为比较肥沃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又称为“红色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盛产稻米、甘蔗、油菜籽、蚕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是西南三省一市面积博瀚教育最大的平原,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5.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

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形著称于世。主要江河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蕴藏着巨大水力资源,是我国水力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气候、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滇南的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范围,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种植地。

6.丰富的矿产和新兴的工业

该区金属和非金属矿均很丰富,水力和农林资源也很富饶。贵州的六盘水和四川的天府、攀枝花是重要的煤炭基地。重庆和攀枝花是两大钢铁工业基地。

7.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

西南三省一市地形崎岖,水陆交通一向比较困难。解放后,成渝、宝成、黔桂、川黔、成昆、南昆、湘黔、襄渝等铁路陆续建成,形成环状铁路,成为全国铁路网的组成部分。通车的南昆铁路成为西南地区通往沿海的重要干线。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西南地区的水运交通面貌将有很大变化。重庆是有名的山城,现已发展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

三、东北三省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五、沪宁杭发展

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制约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矿产资源缺乏。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有利:

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发达,市场广阔,历史悠久,统一的电网。

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发展特点:

全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5.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篇五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思考题

自然地理:

旅游资源的特性;

一、种属的多样性

二、分布的地域性

三、结构的组合性

四、时代性和季节变化性

五、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 风景地貌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 中低山的旅游价值;(中山——1000-3500米低山——500-1000米)(1)峰峦起伏、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保护较好(2)气候宜人,是盛夏避暑胜地

(3)与人文环境结合,使山更具特色

名山旅游资源: 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

东岳:泰山——雄(坐)西岳:华山——险(立)中岳:嵩山——峻(卧)

北岳:恒山——幽(行)南岳:衡山——秀(飞)、四大佛教、道教名山、黄山、张家界、四大避暑胜地(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河北北戴河); • 五岳名称的由来?

(1)五岳是由皇帝的祭祀活动开始;东岳泰山是历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

(2)祭祀活动由秦始皇开始,由汉武帝初定五岳名称(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河南嵩山、安徽天柱山、河北大茂山)。隋文帝改湖南衡山为南岳;明代改山西恒山为北岳;清顺治年间定今日之五岳。(3)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影响力最大。

• 为何独尊五岳

(1)从地理位置看,五岳当中有三个(东、中、西岳)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从地形条件看,五岳高耸于平原、盆地之上,显得格外险峻,(即五岳的绝对高度不大,但相对高度大)

(3)皇帝的封禅活动造就了五岳;

(4)众多的人文遗迹。僧人道士在这里念经修行,善南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士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 河川的旅游价值:观光游憩(中游),漂流活动(上游),河口观潮,水网水乡景观

• 长江三峡:巫峡以秀著称,西陵峡以险峻著称,瞿塘峡以雄著称 • 我国著名的游览江河:长江、黄河、珠江、漓江、万泉河、钱塘江 • 我国著名的湖库及其成因

(杭州西湖、黑龙江镜泊湖、肇庆星湖、无锡太湖、浙江千岛湖);

• 我国三大瀑布、九寨沟瀑布群、庐山三叠泉的类型及特点; 三大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瀑布的类型:1.河流干支流上的瀑布/地下飞瀑

2.山岳型瀑布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分类标准

主要类型

水流量的洪枯多寡

常年性瀑布、季节性瀑布和偶发性瀑布 跌水次数

单级瀑布、多级瀑布 分布特点

孤立型瀑布、群体型瀑布

产生的环境条件

江河干支流上的瀑布/地下飞瀑、山岳型瀑布 泉水的分类:温泉(20度)、常温泉(冷泉)我国五大历史名泉

我国著名观赏泉 江苏镇江金山泉

江苏无锡惠山泉

江苏虎丘观音泉

浙江杭州虎跑泉

山东济南趵突泉

• 湿地的旅游价值

1.调蓄环境价值(流量调节;防止盐水侵入;保护海岸线及控制侵蚀;滞留沉积物,排除养分及有毒物;影响小气候;固定碳保护全球生态系统);2观鸟旅游价值;3自然景观观光价值

• 可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气象气候类型及其典型分布地点; 气候景观基本类型: 热带气候景观

干燥气候景观

温带多雨气候景观 湿润寒冷气候景观

极地气候景观

• 大气的景观、成因、特点 1.云、雾、雨、风:(庐山、黄山的云雾)(江南烟雨、巴山夜雨、梅雨)2.冰雪、雾凇

3.日出、日落霞景

4.佛光、神光、极光(漠河):庐山、峨眉山、泰山、黄山佛光 5.蜃景: 海市蜃楼(普陀山、山东蓬莱阁)、沙漠蜃景(新疆戈壁滩,甘肃敦煌)

• 以气候为优势的旅游名城;

春城——昆明: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冰城——哈尔滨:冰城、冰雕

江城——吉林:江城树挂(雾凇-一年有60多天可见)避寒胜地——三亚:中国最南端的城市 不夜城——漠河:中国最北的地方

• 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可为旅游业利用的动植物类型及分布 ;

分类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可为旅游业利用的动植物类型

植物

动物 1.古树名木(黄帝陵轩辕柏、黄山迎客松)

稀珍品种(银杏、水杉)2.草原草地

3.名贵花卉(牡丹、菊花、梅花)

4.植物园与观赏花园(华南热带植物园)5.森林公园

6.以植物为题材的旅游节庆(广州春节花市、洛阳牡丹节)自然保护区的三个圈层; 1.核心区

2.控制进入区(缓冲区)3.游客活动区(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类型、功能分区、代表区(P133-P136)

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福建武夷山、内蒙锡林郭勒草原、贵州梵净山、广东鼎湖山„„

人文地理:

• 古迹旅游资源的类型; 古遗址——周口店、古城池——七大古都、四大古城、长城

古水利、古桥梁——四大古水利工程、四大古桥 宫廷礼制建筑——宫殿、庙坛

社会建筑——名楼、庙祠、牌坊、民居、名村 宗教建筑——三大建筑(寺、塔、石窟)

中国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苏州、岭南)陵墓——帝陵、林(孔林、关林)、名冢、墓、坟 • 我国七大古都及其历史遗存;P150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 我国四大古建筑和三大殿宇

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泰山岱庙(天贶殿);承德避暑山庄;

• 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武汉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江西南昌 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湖南岳阳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 我国古城池的建设特点; 基本构成:城墙、城区、护城河 棋盘式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 长城三大关、河北山海关、北京居庸关、甘肃嘉峪关 • 四大古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广西灵渠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 四大古桥;

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五里桥)、广东潮州湘子桥、北京卢沟桥 • 礼制建筑的基本构件及纪念性建筑物;

建筑基座、开间、斗拱、屋顶屋檐、门前石狮、用料与色彩、屋脊装饰 天坛、社稷坛、太庙、孔庙、岱庙、关帝庙、武侯祠、陈家祠 • 宗教建筑的共同特征;

内部光线较暗,以突出灯光、烛光,而减少外界的自然光影响,产生神秘之感;

宗教建筑一般具有因地制宜、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的特点,形成宗教气氛;建筑内部空间不求其敞,而求其高;采用多进院落构成布局严谨的建筑群,并借助自然地势,使每进院落逐次增高,以突出神佛的崇高。

• 古代帝陵的演变形式、基本结构及我国著名的古帝陵;

帝陵的演变:

封土为坟——--------方上——------因山为陵——-----------方上——------------宝城宝顶

(秦以前)

(秦汉)

(唐)

(宋)

(明清)

隋朝前:以祭祀建筑与护陵监为主,神道短; 唐朝后:神道加长,两侧石像生数多,18对。

帝陵的基本结构:

1.祭祀建筑区(主体):地面建筑(裬恩门,主殿和配殿);地宫; 2.神道:陵园大门至裬恩门的大道; 3.护陵监:护陵人居住的地方。

著名的古帝陵:

陕西黄陵黄帝陵、湖南炎帝陵、山东曲阜少昊陵、河南内黄二帝陵、山西运城舜陵、浙江绍兴禹陵、陕西临潼骊山秦始皇陵(秦)、汉陵(汉武帝茂陵)• 我国著名的民居

北京四合院、福建永定土楼、苏州水巷、蒙古包和毡包、苗家吊脚楼、傣家竹楼、陕北窑洞、西关大屋、藏族碉房、贵州石板房

•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私家)、苏州留园(私家)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 苏州四大古园林: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狮子林、苏州沧浪亭

• 广东四大古园林: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 • 江南三大名石: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花圃“皱云峰”、苏州留园“冠云峰”

• 园林的分类及其基本建筑类型、特征; 按性质分:皇家园林(颐和园)、私家园林(拙政园)

按建筑风格与特点分: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代表,多为皇家园林;

江南园林:以苏州为代表,多为私家园林; 岭南园林:以广东四大名园为代表。

• 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中西式园林的对比; 西方园林——几何规则式园林: 选址多在向西倾斜的坡地上;

主建筑位于坡地的顶部,全园有一条顺坡延伸的、以建筑中心为起点的中轴线,控制着全园的布局;

道路均为规则的直线,将全园分隔成若干现状规则、位置左右对称的小区; 道路两旁排列着整齐的花木,多经人工修剪成绿雕、绿篱; 中轴线及两侧分布着形态规则的水池和雕塑。

东方园林——自然山水式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定法、无定式” 有定法

 师法自然:山水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以自然的本原为依据;  融于自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

 顺应自然:在景致营造与物种选择、搭配上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求整齐,但求意境;

表现自然:园林创造目的在表现自然之美。

无定式

 选址没有固定的模式,追求地形起伏、水源充足;

 园林风格没有固定的模式,追求三境统一的个性风格;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

• 我国宗教的种类: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 佛教的三大分布区

• 佛教三大建筑:佛寺、佛塔、石窟(摩崖石刻)• 汉地佛教八大祖庭及其常见的殿堂; 三论宗祖庭——南京栖霞寺

天台宗祖庭——浙江天台国清寺(隋)、湖北当阳玉泉寺 华严宗祖庭——陕西西安华严寺、草堂寺 法相宗祖庭——陕西西安慈恩寺、兴教寺 律宗祖庭——道宣律师塔、江苏大明寺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青龙寺

净土宗祖庭——东林寺、玄中寺、香积寺

禅宗共同祖庭——少林寺、五祖寺、南华寺(六祖慧能)• 藏传佛教六大寺庙;

甘丹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兴建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哲蚌寺——藏传佛教最大寺院 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列世**驻栖之地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 青海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 • 塔尔寺“三绝”: 酥油花、壁画、堆绣 • 我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四大罗汉堂

北京碧云寺——济公在粱上

、苏州西园——两尊济公像最闻名 武汉归元寺——全部为坐罗汉、四川宝光寺——两尊穿龙袍的罗汉

• 四大鸣沙; 1 甘肃敦煌“鸣沙山” 内蒙古达拉特奇“响沙湾” 3 宁夏中卫“沙坡头” 4 新疆木垒鸣沙山

• 四大菩萨及其道场;

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3061m)——狮子 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3079m)——白象 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1344m)——麒麟 观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286m)——莲花 • 我国名塔的类型及分布;

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等 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密檐式塔:嵩山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 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傣家佛塔:曼飞龙塔

• 民俗风情的特点及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价值,著名的节庆。特点:集体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性、变异性 旅游价值:

1.从旅游者角度看 与慰藉的心理需求。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认2.从旅游业角度看 知需求; 民俗风情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第一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 手资料; 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宣泄、补偿民俗风情充实了旅游业的内容。著名的节庆:

 汉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苗族:龙船节、四月

八、吃新中秋节; 节;  侗族:花炮节、斗牛节;  藏族:藏历年、酥油花灯节、 维吾尔族与回族:肉孜节、古望果节、雪顿节(吃酸奶); 尔邦节  彝族:火把节;  土家族:赶年、六月六;

 傣族:泼水节;

中国旅游地理(暨南大学)

我国著名的风物特产:陶瓷、丝织刺绣、名茶、名酒、名雕、“传统工艺三绝”、三大佳石、文房四宝;

中国的陶都——江苏宜兴,以生产紫砂茶壶出名 中国的瓷都——江西景德镇(薄如罄、白如玉)

中国“三大瓷都”——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  三大名锦:  四大名绣:

江苏南京:云锦

苏绣——双面绣《猫》

四川成都:蜀锦

湘绣——狮、虎为代表;

江苏苏州:宋锦

粤绣——《百鸟朝凤》;

蜀绣——《熊猫》、《芙蓉鲤鱼》

 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

中国十大名茶: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信阳毛尖、铁观音„„  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配制酒 中国十大名酒

 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

中国传统工艺三绝:北京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 三大佳石:浙江青田冻石、浙江昌化鸡血石、福建寿山田黄石 文房四宝:

 湖笔——浙江湖州  徽墨——安徽歙县  宣纸——安徽宣州  端砚——广东肇庆

• 四大名菜及八大名菜的特点及代表菜品; • 中国四大菜系——粤、川、鲁、淮扬菜

• 八大菜系——粤、川、鲁、淮扬、浙、徽、湘、闽菜 • 仿古风味菜:

北京宫廷菜、山东孔府菜、西安仿唐菜、开封仿宋菜等

• 城市旅游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概念: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形态。

类型:

一、工业旅游

二、农业旅游

三、会展旅游

四、体育旅游

特点:

 独特的城市风貌——依山傍水的环境;现代建筑、市政设施、标志性建筑、城市公园、娱乐场所等

 厚重的文化特色——历史悠久,古城、古建筑、历史文物和遗迹  优越的区位交通——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备

 区域的商业中心——商务、公务、会展活动频繁,国际国内会议、各类盛事、旅游节庆、大型会展活动

 多样的城市风格——特色饮食、贸易集市、风土人情 • 主题公园的发展

6.地理:旅游专题复习教学案 篇六

地理:旅游专题复习教学案

⑴ 对地区旅游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方法:

①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 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 地区接待能力; ⑤ 环境承载量。

例:黄山旅游的开发条件评价: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例:敦煌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比洛阳龙门石窟少得多,试分析原因:敦煌的旅游资源的非凡性比龙门石窟要突出;但① 敦煌的距旅游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② 交通通达性较差;③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较差;④ 地区接待能力较弱等。

⑵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条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⑶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⑷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和侗族 火把节-----------------------------彝族 ⑸ 旅游的作用:

①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② 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③ 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7.漫谈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七

一、构建知识体系, 注重拓展延伸

这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之一。二轮复习又叫专题复习, 通过这个阶段的强化复习, 要使学生能理清各专题的知识脉络, 构建专题知识体系。面对不同的班情和学情, 采用的策略不同。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依教材体系, 循序渐进向前推进, 如将内容划分为地球、大气、水、陆地、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等若干个专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基础较弱的班级和学生, 其好处是知识跨度小, 便于掌握, 但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种方法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线, 将所有涉及到该知识的考点, 编写为一个专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和学生进行复习, 跨度大, 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提升能力, 但对于教师来说, 备课量大, 任务重, 必须在备课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下, 团结协作, 方能顺利实施。

二、强化重要考点, 注重实际应用

二轮复习时间短, 目标达成难度大, 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专题进行复习时, 应认真对照考纲和考试说明,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找出专题重点及重要考点, 强化对考点的分析、联系、拓展和延伸。如《大气》专题, 近几年高考主要集中在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气候要素分析及其与生产活动等方面, 那么这些就是该专题进行复习时, 需要强化的重要考点。对每个考点复习时, 应结合具体问题 (尤其是近些年的高考题) ,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总结出考点的应用规律。如强化复习考点“气候要素分析及其与生产活动”时, 可以选用08海南高考卷19、20题和08江苏高考卷28题为例题, 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加强专题训练, 注重能力提升

二轮复习一般学校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 时间紧, 任务重, 因此要求精讲精练。训练是检验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要点和技巧, 在知识点复习时都无法面面俱到, 所以只能通过训练来完成。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专题训练时,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训练题应精心编写, 尽可能不用现成的资料, 因为每一本资料, 不可能十全十美, 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己编写, 不仅可以集众人之所长, 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2.每一个专题训练的题型、题量应与高考一致, 这样便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高考。3.每次训练时, 时间安排最好与高考时间完全一致,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时间把握度, 并能更科学的分配考试时间。4.尽可能将近年来的各地高考题、质量较高的模拟题编入专题训练中,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专题训练的质量,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5.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化训练。如, 读图的规范性、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语言的规范性、地理术语的应用、作图的规范性、字迹书写的清晰、卷面的整洁、题号与答题卡的对应, 等等, 都必须在训练中不断的强化, 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6.注重习题的讲评。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习题, 一定要在上课前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 归纳出正确的分析、答题思路, 提炼出完整的答案要点;对于答题不规范等方面的错误, 务必要点到具体的表现, 不能泛泛而谈, 以便让学生引以为戒。

8.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篇八

一、梳理因果联系,形成自然地理思维脉络

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性和规律性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注重推理过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因果联系进行层层推理。复习自然地理部分时,经常性地梳理因果联系、构建思维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探究“三角洲的形成”时,需要明确三角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应从海洋和陆地两个方面考虑,海洋方面与海底地形、海浪侵蚀有关。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因为流速减缓沉积而成,所以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的泥沙含量、河口流速密切相关,而含沙量由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和流速决定,因此,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思维模式。

复习自然地理时,还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以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为核心建立思维模式,梳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例如,以“河流”为核心建立知识脉络(如图2),遇到关于“河流”的试题时,便可以瞬间调动头脑中关于“河流”的知识信息。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二、整合专题知识,建立人文地理思维脉络

人文地理的主线是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引导下,构建某一专题地理思维主线,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高考要求的基本技能。尽管现行教材不再过多强调学科体系,但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仍然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问题中心”的命题方式,主要以专题知识的方式呈现。

构建完整有效的专题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拓宽思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城市”相关内容在湘教版必修I~III、选修IV和区域地理中都有涉及,且有部分交叉和重复。如果复习中只是教材知识的重现,学生难以形成清晰思路,解答试题无法恰当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通过仔细探究可发现:必修II第二章和选修IV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城市”相关知识,教材中其它内容主要探讨城市与各要素间的联系。因此,通过归纳和重组可以建立“城市”专题思维模式(如图3)。

三、抓住区域特征,构建区域地理思维脉络

高考地理知识和能力考查一般都以区域为载体来实现。虽是初中内容,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内。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特别要把握好复习的“度”,否则有可能极大增加学生的负担。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两句话“掌握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区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不能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

例如,学习“中亚”时,围绕“干旱”这一主要特征构建思维模式(如图4),不仅能轻松掌握中亚的区域特征,做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有机整合,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四、把握问题线索,理清环境问题思维脉络

在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突出的时代,地理学的落脚点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征只是背景知识,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采取措施提供依据。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和区域环境问题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复习时,不但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形成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等入手。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包括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危害;解决措施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解决措施是否有效,判断标准是看其能否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图5)。

上一篇:霸气小组名字和助威口号下一篇: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