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2024-06-16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共9篇)

1.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篇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电子商务11011203110121 王佳玲

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经济方面的书,是茅于轼老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感触颇深。老先生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更是我们学生学习和了解经济类的重要书籍。

本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 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 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的章节讲了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再有,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在美国你不可能租不到房子,而只会感到房价昂贵而已。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再比如说在时间观念方面,我们真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 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 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

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 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 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 30 元钱,而花了 80 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做事情要提高办事效率,充分体现时间的价值,在学习上更是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书中所说的,鲁迅塑造的阿Q,他的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其中一条就是喜欢看热闹。我们在街上经常会见到有人吵架打架的地方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于遇人跳楼也会停留下来掺和起哄,这是多么的悲哀啊。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中国人就是毫无时间观念,喜欢迟到,办事效率低下,这牵涉到的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而关乎到国人尊严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会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不仅仅是社会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才能应对就业压力与竞争。

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即使是生活中小小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现象也会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知识。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经济知识,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大普及。

2.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篇二

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若提高商品的价格,需求量较小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将会增加;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即需求富有弹性,此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此时销售者的总收益将会增加.

二、需求弹性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需求预测

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也有不同,其中影响最大最根本的是商品的价格.因此,对商品的需求量定义为其价格的函数:Q=f(p),且两者变化方向相反.

(二)价格预测

弹性系数的值不同,产品提价或降价会对企业的利润有不同的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在什么范围,提价会提高利润,什么时候降价会提高利润.所以有必要去研究当企业以利润为目标时,如何确定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表,进行价格预测.

在不考虑税金的情况下,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指销售利润,V指单位变动成本,F指年固定成本.

若设初始价格为P,并按百分比b变化时,则变化后的价格为P1=(1+b)P.(3)

由公式(1)得q=-b·E,因此价格变化后的需求量变为:Q1=(1+q)Q=(1-b-E)Q.(4)

故可得出价格按百分比b变化时,利润随之变为:

Z1表示价格变化后的利润,由公式(5)减公式(2)就得到了利润的变动量为:

由(8)就可求出降价时的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表.在边际贡献率一定时,考虑降价的情况,若使利润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比表中所列的对应数值大.如边际贡献率为70%时,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在大于1.43的情况下,降价才会使利润提高;若价格降低50%,则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要大于5才会使利润增加.表的左下角为空白,代表要进一步降价的话,边际贡献就小于等于零了,这时继续生产就没有意义了.

(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求最大利润

三、小结

3.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篇三

作者:华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0.00元

内容简介: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如何在表象之下,看清事情的真相?本书关注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从宏观的经济运行到微观的经济生活,无不涉及。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经济时局、政策走向、社会民生、日常生活予以审视,深入浅出地道出其内在的本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看懂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相比枯燥难懂的高头讲章,它生动活泼;相比快餐式的经济时评;它专业独到。犀利华彩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淋漓充沛的激情,让你在准确把握经济生活脉动的同时,别有一种阅读的享受。

火车票实名制捆不住“黄牛”的手

公历的一年走到尽头的时候,农历的新春佳节就在眼前了。当此之时,一场被戏称为“人类第九大奇迹”的春运大戏便会如期上演。远离家乡的人们,如同候鸟一般,在这一时刻集体踏上了回家之路。东西南北中,如潮的人流,塞满了飞机、火车以及长途汽车。

虽然回家的路不止一条,但每年春运数以亿计的人口大迁徙中,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乘坐火车往返于两地之间的。火车是当仁不让的春运大戏中的一号“主角”。也因为如此,铁路部门的一举一动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1年,铁道部发出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车票实名制后,旅客进站乘车须同时持车票和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票、证、人”一致,方可进站、乘车。进站时,铁路客运和公安人员将对旅客、所持车票和票面所载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行查验。列车上验票时,列车乘务员将同时核对旅客、其所持车票及票面所裁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增强售票的公平性,有利于打击“黄牛”炒票。

社会的反响是好的,也是热烈的。虽然不乏有对实施环节的担忧,但总体而言,是兴奋的。有人开始欢呼实名制是对“黄牛”的“沉重打击”,欢呼“黄牛末日”的到来。然则火车票实名制的实行,当真会让“黄牛”为之束手么?这是天真的幻想。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是与春节密切相关的。这个中华民族的第一节日,其核心就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这传统千年积淀,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不容易改变。正因为如此,春节来临之际,在外游子的内心深处,会准时听到来自故乡和家人的呼唤,风尘仆仆地踏上归程。从经济学上说,因为春节的到来,对火车票的需求大增,铁路部门对此作出的反应是:增加供给,比如增加列车班次、加挂列车车厢、减少甚至暂停货运列车,等等。

问题在于,相对于一下子井喷的需求,这些供给的增加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近乎杯水车薪。供不应求,按照市场的逻辑解决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之现象,简而言之,就两个字:涨价。

在当下的现实中,市场的这种解法并没有为铁路部门所采纳。从2007年开始,铁路部门的选择,是一直高扬“春运不涨价”的旗帜,以“先来后到”的排队方式,解决火车票供不应求的分配难题。

不难明白,铁路部门所青睐的“春运不涨价”,是一种“价格管制”行为。春运期间火车票的价格,一直被管制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不能自由浮动,从而车票价格就不再成为决定胜负的准则。但问题在于,供需矛盾不变,人们之间的竞争不变,必须决出胜负。价格之外的胜负准则由此浮出水面,排队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决定胜负的准则是:谁先来,谁就获胜。

然而,价格之外的胜负准则——非价格竞争手段,并非仅仅只有排队一种。倘若你认识铁路系统的“内部人士”,你不会选择排队,而会托关系、走后门——现在美其名日“人脉关系”;倘若你既不想排队,又没有人脉关系,那么,“黄牛”的存在,为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以高于票面金额之价格,买到你所需要的火车票。

和排队一样,走后门与“黄牛”现象的出现,都是价格管制之下的直接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后两者的出现,是对前者的一种矫正。因为价格管制而导致的排队现象,是一种“浪费”。如此多的人,花如此多的时间在排队上,却对社会没有任何产出,而走后门与“黄牛”现象的出现,从社会的整体来说,恰恰是为了减少这种浪费,但因此产生的利益,却被少数人(走后门的人、“黄牛”以及铁路系统的内部人士)所获得、占有。人们愤愤不平的原因,正在于此。

无论是走后门还是“黄牛”现象的出现,其运作离不开铁路系统内部人员的配合。托关系走后门自然不必说,“黄牛”又如何呢?那些“黄牛”真的是自己通宵达旦地排队去窗口买火车票么?不可能。“黄牛”手中的票源,大抵来自铁路内部人员。其加价销售之后所得的收入,也为两者所瓜分。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行价格管制,将票价定于市价之下,对铁路部门尤其是那些内部人员而言,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既可以赢得“关注民生”的声誉,又提供了获利的空间。毕竟,铁路是国家的,赚多赚少关我鸟事。但走后门以及与“黄牛”合作带来的收益,却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

那么,火车票实行实名制之后,走后门和“黄牛”现象会减少甚至绝迹吗?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变,价格管制下“价低于市”的局面不变,人们争先恐后回家过年的局面不变。单单一个“实名制”,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实际上,实名制在一些地方早已试点多时了,走后门和“黄牛”現象何曾绝迹?而最新的消息说,随着火车票实名新政的推出,各地陆续发生“怪事”,不少购票者在铁路部门指定的订票网站注册时意外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已经被注册过了,导致无法正常订票。与此同时,“出租身份证”以及制作假身份证买火车票的消息也时有耳闻。没有悬念,这些都是“黄牛党”的杰作以及拿手好戏。

然则,火车票实名制对“黄牛党”竟然没有影响吗?当然不是。相比以往,实名制的实施,让“黄牛党”的运作难度大幅上升了——这与走后门不同,实名制几乎对走后门没有任何影响。但对“黄牛党”而言,运作成本上升了。而这一局限条件的改变,将会带来两个变化。其一是实名制的实行,进一步加大了铁路部门人员的权力,因此在与“黄牛”倒票的收益分成中,内部人士将会占据更大份额。以往只是票源提供者与“黄牛”进行利益瓜分,实名制后进站时的检票人员以及列车上检票人员也将参与收入分成。其二是随着运作难度的提升,在“一票难求”的大背景下,人们会发现,列车上“空座”现象会进一步增加。

倘若以为火车票实名制一出,“黄牛党”必然为之束手,未免过于天真烂漫了。君不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乎?为什么?因为根还在。根不除,草自然不绝。只要价格管制存在一天,“黄牛”就会如影随形,驱之不去。

4.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7篇 篇四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大陆,由于赌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都能抓获大量的赌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场赌博中,上千万乃至上的的赌资也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篇二: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篇三: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作文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四: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篇五: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介绍内容的一些感想。

【篇六: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篇七: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初识茅于轼先生,是在一个关于电影《色戒》谈话节目,当嘉宾们都沉溺于有关色戒以及道德层面的口水战之时,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到更高层面的东西,不能拘泥于表面细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迈老人背后伟岸的学者形象,那种沉积多年的宽宏胸怀与高瞻的见识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5.经济学与社会生活读后感 篇五

“品味社会生活百态,阅悟经济理论千资”。当我手捧着这本书的时候,这句活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品味和阅悟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尤其是对关于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章节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生活困难的人总是心里有一份怜惜,忍不住会出于道义伸出援手,这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数千年前,我们就有互助互济的道德观念。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原始形式可能也就是社会救助。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救助逐渐发展成趋于健全的体制。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两个方面,社会保障在此被划入了社会发展的范畴。这种划分表明,社会保障不能仅视为经济政策,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对社会保障的“短视”和曲解。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衡量标准,社会保障是目标(共享、稳定、公正、和谐)而非手段。相反,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政策更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贫困是衍生于经济。贫困的致因由个人因素为主导逐渐发展到社会因素为主导,这是需要国家出面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贫困虽然属于经济问题,但简单地增加财富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而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

才能实现目标。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这是阿瑟.奥肯关于平等与效率的精辟论述。就社会保障而言,公平更是它的本质特色。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公平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促进社会成员获得更公平的参与机会,维持社会成员发展的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并缩小发展结果的不公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公平性,在保障范围、保障待遇、保障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都遵守了公平性原则。生产与分配:社会保障属于分配与再分配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可以简单化为“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实际上是“依赖与协调”的关系。社会保障正是一种“维护生产效率的同时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机制。

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截然不同。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保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具有与经济制度的内在契合性。市场经济成为目前主流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存在的市场失灵痼疾使得社会保障等国家调控政策的存在具有了必然性。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多元性、市场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化、法制化、社会化。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6.生活中的经济学 教案2 篇六

时心悦

第二课时:经济学小甜点

(一)导入:(10min)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初步认识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经济学有关的有趣小故事。

(二)1、讲解(30min)

排队中的经济学

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呀?(假设大家的答案是周杰伦)好的,那么假设周杰伦要来咱们学校开演唱会,因为是公益性演出,所以门票是面向本校学生免费发放的。但是,由于演出场地比较小,我们只有100张票可供发放。也就是说,我们这200多个人里,只能有100个人有机会与周董近距离接触了。那么,这个宝贵的机会应该如何分配呢?

从经济学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你能否得到这张票,取决于你的支付意愿,把咱们200多个人的支付意愿从高往低排,前100个就是能得到这张票的人。那么,这时候你可能有疑问了,“意愿”这种东西属于人的内心活动,我们都没有读心术,那应该如何判断人们支付意愿的高低呢?

现在,老师暂时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不知道哪位同学知道如何判断人们的支付意愿呢?有“读心术”的同学,就请举下手吧![请2-3名同学回答,如无人回答,可作适当引导,如“价高者得”] 其实就像同学刚刚所说的,因为票是免费的,因此出价高低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支付意愿的途径了,所谓的“价高者得”也不能适用。其实,我们所拥有的资本,除了最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还有时间。也就是说,愿意排队等待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判断支付意愿的依据。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你是周董的狂热粉丝,你就愿意。。。好的,关于支付意愿的讲解就先进行到这里,下面,关于排队,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对于队伍里的所有人,他们的等待时间是相同的吗?哪位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主意要说出理由,不要凭感觉判断。

[请2-3名同学回答] 在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性人假说,这个学说就假设大家都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就是会随时考虑做事情的成本,然后尽可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就是整个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基础,我们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上。大家对这个学说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想先让大家看一张图:(略)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票数,所有人的排队时间都是交点处对应的时间。也就是说,所有人的等待时间都是相同的,无论你来的早与晚(当然也不能太晚,否则就直接拿不到票了。)其实这个结论是比较反直观的,因为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先到先得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之类的,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比如7点钟开始发票,那些排在前面的人很有可能5点钟就已经在发票处门口等待了,而排在后面的人之所以排在后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吃完早餐快8点钟才到这里排队,这样想一下,这个结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除了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想告诉大家:

1、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观判断,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欺骗你。必要的时候借助画图或逻辑推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可顺便再穿插一些反直观的例子)

2、我们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途径判断一个人的意愿有多高。(可顺便讲一下机会成本)

3、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经济学这个强大的工具一定会帮你实现福利最大化。

2、钱是如何印出来的

下面,我想为大家讲一个与经济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猜大家都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手里的花花绿绿的钞票,究竟是由谁如何生产出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现代国家之间大同小异,那么我就以我国为例,为大家简要讲一下。

人民币的印制任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11家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印刷人民币的地方叫印钞厂。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法定从事人民币印制业务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机构中央印制厂,之后仍是中国法定货币制造企业,从事印钞、造币、钞票纸、银行信用卡的研制生产、印钞造币专用机械和银行机具制造等。

人民币印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纸张检测、印前处理及制版、试印刷、正式印刷、质量检查、裁切、质量检查、封存等。印制人民币用的钞票纸是水印纸,它是一种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这种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它们是:河北保定钞票纸厂、江苏昆山钞票纸厂和成都钞票纸厂。它除了具有的耐磨、耐折、耐酸、耐碱等理化性质外,还有内置了安全线、彩色红、蓝纤维等防伪手段,并且上面布满了用于防伪的水印图案。在印刷前,工作人员要对纸张进行逐张质量检查,因为水印有方向问题,所以每张纸必须按照水印图案方向摞好,并且用打孔机在边上打孔定位,不能出错。人民币印刷前,与普通印刷一样,要制作印刷模版。因为使用了图形防伪,所以在制作币面时,要使用计算机中相应的设计软件,设计各种细微复杂的防伪图案、及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案,并输出成软片备用。印完的人民币,送到检封车间,由质检工人们要在灯光下检验每一张人民币的质量:检封车间里,检查人民币的质量,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检查大张,就是检查一张张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印着若干张人民币的大版。这时的质量检查主要是宏观上检查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当检查完大张,进入下一道工序:裁切。裁切就是把大张上的人民币切成小张,变成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样大小的人民币;接下来的就是检查小张人民币,比如:号码有没有印错,颜色是否均匀,水印有没有倒置„„然后,将检查无误的钞票进行封存,运向银行进入社会流通。人们从银行拿到崭新的钞票的时候,不会想到它有如此复杂的经历吧!

3、all or nothing curve(如果时间允许就讲)大家买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卖苹果的大妈可能会这样对你说:我这苹果5块钱一斤,但是你如果一次买十斤,我就收你30块钱便宜卖给你啦。。。。

大家对老师之前讲的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说有什么感兴趣的经济现象都可以再与老师交流一下。

(三)1、2、总结(5min)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自己的直观判断,学会从生活琐事中联想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7.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篇七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管理会计自国外引入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但它的应用和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现在, 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 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完善

首先, 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关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组织与协调, 还形不成一个整体。还有,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界限不够清晰, 二者之间, 从内容到方法有很多重复之处。管理会计缺乏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样使管理会计的应用陷入两难境地。

其次,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其中有大部分的技术和方法属于纯理论性的知识, 片面追求复杂的运算模型;还有的是将一些原来简单的方法变得复杂化, 变得难以掌握, 因此其操作性较差。与此同时, 由于一些先进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广泛应用, 使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变革, 这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建成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 还不能给企业运用管理会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 企业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市场经济还没有成熟。这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功效大为减弱。因此, 没有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就缺乏运用的保证, 就会阻碍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

3.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其关键还是人才的使用, 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现在, 很多的企业领导并不具备系统地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管理会计。同时, 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年龄一般偏大、知识不断老化, 很难把新的财会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高素质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 是企业不能有效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 全面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要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 一定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首先, 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和现代企业特点, 通过对企业财会管理中遇到的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一套既能指导实践, 又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指导和应用的理论知识。

其次, 完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人员一定要理顺与其他会计的关系和区别, 在理论上解决管理会计体系的界定, 确立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同时管理会计现在呈现出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进而不断拓宽管理领域, 逐步完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管理会计必将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来适应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改革和完善原有技术和方法, 摒弃目前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实地研究”和“案例探究”, 进而有效地总结实践中的管理经验, 并有效的归纳, 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 反过来又有效指导于我们企业管理, 进而形成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 积极创建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前提。通过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使我国企业有效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 改变了原先企业只追求盲目扩张的粗效性管理模式, 建立了管理效益性管理模式, 使企业明白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成为其良好自律行为, 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有效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

3. 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我们要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和设置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 这是实行和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机构要独立于财务会计, 充分发挥它的综合管理职能。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培养现代管理会计的有效保证。

管理会计就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 我们要突出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责, 弱化管理会计的“会计”身份。因此我们要加大整合力度, 对管理会计内容进行彻底剖析, 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应有范畴之内。

8.经济生活中的概率分析 篇八

[关键词] 随机事件 概率分析 博彩 商品买卖 资金投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概率论在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实,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经常碰到概率问题,人们凭经验和直觉也能做出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利用概率理论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人们的结论可能会与事实大相径庭,错得离谱。因此,概率论不仅是现代科学中每一学科的指南,而且象约瑟夫·巴特勒所说,它也是“生活的真正指南”。概率论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生活的指导及启示。今从中采撷几点,与读者共商。

一、“博彩”中的概率分析

在我国各省各市都会发行各种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各地充满诱惑的广告满天飞,而报纸、电视上关于中大奖的幸运儿的报道也热闹非凡。因此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踊跃购买。很简单,只要花2元的人民币,就可以拥有这么一次尝试的机会,试一下自己的运气。但一张彩票的中奖机会有多少?通过下例我们利用概率知识来分析。

例1 根据以下材料,分析中奖情况,下表是2000年某省第二十五期体育彩票的中奖情况,请算出每个奖的中奖概率。

说明:购买某体育彩票时,需选取一个六位数作为彩票号码,第一位可以是0,数字也允许重复,如666666等,可以购买指定号码,也可以由电脑随机选号,购买数量不限(一个号码2元)。另外,选定六位数的号码后,还要在0、1、2、3、4、5这五个数中挑选一个所谓的“特别号”,以兑特等奖之用(每张彩票都不能重复得奖)。

解:用P表示特等奖的概率,Pi表示获i等奖的概率(i=1,2,3,4,5)。因为六位数共有106个,特别号有5种选择,故P=10-6×1/5=2×10-7,即特等奖的中奖率为五百万分之一。

P1=10-6×4/5=8×10-7

P2=10-6×(9+9)=1.8×10-5

P3=10-6×(9×10+9×9+10×9)=2.61×10-4

P4=10-6×(9×102+92×9+10×92+102×9)=3.42×10-3

P5=10-6×[9(103-1)+92×102+92×102+92(102-1)+9(103-19)]=4.2039×10-2

从以上计算可知,中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概率极低,要想一夜之间成为“巨富”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买彩票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商品买卖中的概率分析

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有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竞大作虚假广告,这需要消费者有一双雪亮的眼睛,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利用概率知识来科学判断商品的质量。

例2 李老师在水果批发市场上打算买几箱苹果,他询问卖主所售苹果的质量如何,卖主说一箱里(假设为100个)顶多有四、五个坏的。李老师随后挑了一箱,打开后随机抽取了10个苹果,心想这10个中有不多于2个坏的就买,可他发现10个苹果中有3个是坏的。于是李老师对卖主说,你的一箱苹果里不止有5个坏的。卖主反驳说,我的话并没有错,也许这一箱苹果中就这3个坏的,让你碰巧看见了。李老师的指责有道理吗?

解:假设一箱里有100个苹果,其中有5个坏的。根据古典概率的定义,我们知道所抽取的10个中坏苹果数等于3的概率为

类似可求得坏苹果数为4、5的概率分别为

;

故抽取10个中坏苹果数大于2的概率P(X>2)=P(X=3)+P(X=4)+P(X=5)≈0.006633。

这表明,一次抽取10个,发现多于2个坏的概率很小,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居然发生了,这说明李老师的指责是有道理的。

说明:本例反映了“先尝后买”中的数学道理,即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尝后买决定买不买比不尝就买的风险要小,但风险依然存在。

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称之为小概率事件,一般认为概率值小于0.05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对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不太重视。关于小概率事件,有两个结论可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第一个称为实际推断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实际上是几乎不发生的。如果出现概率很小的事件在只进行一次试验时竟然发生了,那我们有理由怀疑假设前提的正确性。

例3 某厂自称产品的次品率不超过0.5%,现在进行一次抽查,任意抽了200件产品就查出了5件次品,问该厂自称次品率不超过0.5%是否可信?

解:由贝努利(Bernoulli)概型计算出在任意抽出200件产品时恰好含有5件次品的概率为。

概率如此之小,应该说在一次抽查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现在竟然发生了,因此根据实际推断原理,该厂自称次品率不超过0.5%是不可信的,很可能大于0.5%。

关于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结论是若不断独立重复某一个试验,则某个小概率事件迟早会发生。这说明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一件看起来可能性很小的事情,在大量重复之下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这也说明加强防范有危害的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如长期从事某种具有危险性工作的人,无论其技能多么熟练,时间长了都有可能出事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资金投资中的概率分析

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投资,任何投资行为总与风险相伴。金融投资活动也一样,总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期望与风险同在。投资活动似乎是无从下手、无律可循、无理可度的随机现象,实际上其背后数学分析的威力却在发挥着作用。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只有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评价,才能得出最佳方案,才能使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下面通过实例来分析如何应用数学上的概率分析方法来指导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

例4 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存款,现有2种投资方案供选择:一是投资股票,二是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我们知道,股票收益率取决于当前经济形势,而经济形势可分为形势良好、形势中等、形势差(即经济衰退)三种状态。为方便表述起见,假设存入银行的年利率为3%,则存入银行20万元可获得的年利息为6000元(利息税不计)。若投资20万元购买股票,则经济形势处于良好状态时可获利50000元,经济形势处于中等状态时可获利15000元,经济形势处于差状态时可能损失30000元。同时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出现良好、中等、差这3种状态的概率分别是25%,45%,30%。试问该投资者应选择哪一种投资方案?

分析:购买股票的收益与经济形势有关,存入银行的收益与经济形势无关。因此,要确定选择哪一种方案,就必须通过计算这两种投资方案对应的收益期望值E来进行判断。

解:设A1表示购买股票,A2表示存入银行;由题设,一年中两种投资方式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应的收益与概率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初步看出,如果购买股票在经济形势良好和经济形势中等的情况下是合算的,但如果经济形势不好,则采取存人银行的方案比较好,下面应用概率分析方法中的“期望值分析法”(Expectation Value Analysis)对这一投资实例的可行性进行定量分析。

如果购买股票,其收益的期望值E(A1)=50000×0.25+15000×0.45+(-30000)×0.3=10250(元);

如果存人银行,其收益的期望值E(A2)=6000×0.25+6000×0.45+6000×0.3=6000(元)。

因此,购买股票的收益比存入银行的收益大,按期望收益最大原则,应选择购买股票。

说明:该题是按风险决策中的期望收益最大准则选择方案,这种作法有风险存在。

总之,经济生活中会随时随地出现一些概率问题,通过以上经济生活中常见一些随机事件的概率分析,让我们知道对概率问题自以为是的直觉是多么靠不住,要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去对待概率问题,即要利用概率知识来指导我们做出科学推断与决策,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为我们经济生活提供正确指导与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裕奇: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9.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篇九

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务,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反过来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经济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身边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们。

(一)机会成本

首先,有谁知道机会成本是什么?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案例一:演唱会---机会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赢得了一张刘德华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不能转售。但是陈奕迅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陈奕迅演唱会的票价为400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0元,换言之,要是陈奕迅的票价高于500元,你就不愿意看了,哪怕你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请问你去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元; B.100元; C.400元; D.500元。

答案: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是去看陈奕迅的演出会。不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0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陈奕迅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0元。所以不看陈奕迅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0元-400元=100元。所以,在选择时,如果你觉得刘德华的演唱会至少值100元,那么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

(二)成本效益原则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谁可以解释一下?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 12 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案例二:闹钟与电脑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选择:

你想在京东买一个闹钟,价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附近商业区的家乐福只卖10元。你会去附近商业区家乐福买这个10块钱的闹钟吗?还是直接京东买?这里有个前提,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是制造商报修。

你们的选择是?

当然这里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过我想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家乐福买。

现在再看看下一个问题:

你想在京东上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是5610元。同样的电脑,在商业区的电脑专卖店价格是5600元。不管你在哪里买,出了问题都要退回原厂报修。你会在哪儿买这台电脑?

这一次是不是会有人选择直接去商业区买呢?可能有人会觉得,去商业区买闹钟,能省50%的钱,而买一台5610元的电脑,只能省10元。前者的效益似乎比后者大。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看,两次回答其实应当是一样的,毕竟,在两个例子当中,去商业区的效益都是10块钱,在两例当中,这也是一样的,既然成本一样,效益也一样,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样的。

了解了成本效益原则,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再想一想这些“为什么”的答案是什么?

案例三:为什么笔记本电脑能在任何国家的供电标准下运作,其它大部分的电器却不能? / 12 为什么这些及家用电器不能像笔记本电脑一样到处通用呢? 答案: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案例四: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 答案:/ 12

案例五-1:为什么在亚洲国家,电影院对号入座,而在美国的电影院却是随到随坐?

这种差异是怎么回事呢? / 12

案例五-2:为什么美国的电影院一般允许一张票看很多部电影,而亚洲的电影院却只许看一部电影?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呢? / 12

(二)框架效应

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论的是“行为经济学”,这个乍一听起来让人觉得非常挠头的学科。什么是行为经济学?我们可以简单的来说:心理学碰上经济学,那么二者就碰撞出了“行为经济学”。

“框架效应”源于心理学,却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指是指对同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之所以叫做框架效应是指我们的思维会受到不同框架(例如表达方式不同)的影响,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案例七:非洲与共和国 / 12

聪明的商家们,总是利用框架原理来左右购物者的判断。

案例八:非洲与共和国

 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现金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

 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信用卡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去哪个加油站?

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案例九:买房子 / 12 利用框架理论,商家还能这样来“忽悠”:

显然,在两个选择情况下,这位买家更倾向于便宜的价格,而第三栋房子的售价已经超出这位买家的心理价位,为什么地产经纪人认为,给客户再看一栋房子就能影响客户的选择呢?

从理性来看,在备选的名单上增加一个超出选择范围的选项,不应当影响之前已经选中的选项。客户如果最先所做的选择,说明他偏好价格稍低的房子,而这一偏好,不应当因为备选名单上多了一项更高价格的房屋而发生改变。然而情况好像是这样,人们往往在两个难于比较的选项上拿不定主意。每一项都有吸引人的特点,人民不愿意选择其中之一,因为害怕以后会后悔没选另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个看似无关的新选项能带来深刻的影响,甚至逆转偏好。

按照传统的理性选择论,经纪人带客户看第二栋农舍的做法,完全是浪费时间。然而在实践当中,这种手法经常是奏效,比如4S店里,同款车型总是有“基础款”、“精英版”及“豪华版”这样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商家总是列出好、中、差三个选项给我们选择,而总是中档的产品卖的最好。

框架相应的应用还体现在:如何发布消息甚至可以影响股市的走势。如果说一家公司要向它的股东/股票持有人公布一项好消息,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布这个好消息才能使它产生最积极的效果呢?如果要公布的是一项坏消息,公司/ 12 又该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个消息的不利影响呢?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四个原则:

(1)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假定今天你老板奖励了你1000 块钱,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货商店抽奖的时候还抽中了1000 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这样的话她会开心两次。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还比如,在你给人送两件以上生日礼物时,不要把所有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应该分开包装;若你是老板,给人一次性发5000元,不如先发3000元,再发2000元。

(2)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比方说如果你今天钱包里的1000 块钱丢了,还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 块钱的手机弄坏了,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根据前景理论,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比如开会收取会务费时,务必一次收齐并留有余地,若有额外开支一次次增收,虽然数量不多,会员仍会牢骚满腹。

(3)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别人。这样的话,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4)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这样的话,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人们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悬殊过大应分开;悬殊不大应该整合。

(二)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帐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 / 12 心理账户告诉我们,钱和钱是不一样的,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一块钱到哪里都是一块钱。

案例十:演唱会

假设你是陈奕迅的歌迷,在苦等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她的演唱会。你早早排队,花了500人民币买了一张内场门票。现在假设A情形发生:在演唱会开演前一天,你发现买好的门票找不到了。你是否会再花500块钱买一张同样的门票?

现在我们来考虑B情形:在你路过体育场的时候,偶然发现过两天这里要开陈奕迅演唱会,目前正在出售门票。门票价格有高有低,你比较中意的位置和价位大约在500人民币。当你想掏钱买票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里边大约有500元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会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比如手机,或者银联卡,或者向朋友借钱)去购买一张演唱会门票?

很多经济学和心理学学者,都在他们的实验中(Thaler, 1999)问过受访对象上面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人,在A情形下不会再花钱去买门票,而在B情形下则还是会选择花钱购买门票。

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愿意花两倍的钱去购买同一张门票。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花钱买了门票,因此如果这张门票掉了,那么我只能自认倒霉,理应受到“惩罚”。如果再花钱去买一张同样的门票,这显然有些太过铺张浪费了。

但是在B情形下,门票需要花500块钱,和钱包被盗,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事实上,如果钱包被盗,我可能更需要去看一场演唱会来慰藉我受伤的心灵。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账户”的例子:虽然都是500块钱,但人们会把不同的消费行为分门别类放到不同的“账户”中:演唱会支出属于“享乐消费”,钱包被盗属于“紧急事故”,两者都有各自的功能和边界,互不干涉。

案例十一:赌博

一对新婚夫妇去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在老婆上床睡觉后,老公决定去赌场试/ 12 一下自己的手气。他怀揣着100美元,告诉自己如果把这些钱都输了,就坚决“止损”,回酒店睡觉。

老公从凌晨12点开始坐上赌桌。出乎他意料的,那天手气似乎特别顺。到了凌晨2点,他已经赢了1000美元。老公对自己说:今天看来运气不错。乘胜追击,赢到2000美元我的机票钱就回来了,到时候我就收手。

到了早上4点时,老公的好运还在持续。这时候他已经赢了5000美元。虽然大半夜没睡,但是他精神十足,毫无睡意。以前他也经常光顾赌场,但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顺。运气要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老公暗暗下定决心:只要赢到1万块,我和老婆的酒店钱也都赚回来了。到了1万我就回酒店房间休息。

但是很不幸的,接下来老公的运气急转直下,他的筹码不断被庄家吃掉。到了早上6点时,之前赢得钱全部还给了赌场,还搭上了自己的本钱。这时候老公终于撑不住了,病殃殃的回到了酒店。刚刚睡醒的老婆问他:亲爱的,昨天一晚上你在赌场里战绩如何?没有输很多钱吧?

老公有气无力的回答到:没什么,我就只是输了100块钱而已。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说我损失了5000美元?因为在他的脑子里面,他设了一个赌博的袋子,这个钱就是用来赌博的。有了5000美元都不计算成正当收益,而仍然放在赌博袋子里。来的时候是100元,回去的时候一毛也没有,那就说明损失的只有100美元。这样就把郁闷完全化解了

在金融投资领域,“心理账户”极大的影响着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习惯。有研究(Thaler, 1999)显示,很多家庭在负担高利率的按揭(比如4%-5%)时,同时有大量现金存在银行中仅获得比较低的利息收入(比如2%-3%)。如果用这些闲散的现金还掉部分按揭,那么消费者每年可以省下不少利息费用。但是很多家庭没有选择这么做,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的脑中,储蓄是储蓄,按揭是按揭,两个账户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把它们隔了开来。

很多深愔“心理账户”偏见的公司,会利用这一行为习惯来推动他们的销售业绩:

举例来说,很多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他们的客户,应该分拨出家庭收入的X%,专门用来买保险。这种“消费公式”导致家庭收入越高,买的保险也越多,而完全忽视该家庭的实际需求(比如家庭成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工作性质,等等)。/ 12

一名聪明的投资者,需要学习“心理账户”对于我们人类行为造成的影响。在做出重要的投资或者消费决策前,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下类似的错误,防止自己被狡猾的销售机构利用和忽悠,尽量提高自己做出理性和冷静决策的能力。

上一篇:菜篮子下一篇: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