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习再教育(精选8篇)
1.再学习再教育 篇一
开展“八项制度、七条禁令、六不准”再学习再教育活动
为深入贯彻 哈南办 发[]6号文件精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工作纪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在全区开展“八项制度、七条禁令、六不准”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再教育活动”)要求,xx街工委、办事处积极响应、详细筹划确保“再教育活动”有序进行。
一、是抓典型以点带面。强化首问负责制和“ab”角制度的贯彻落实,明确岗位,明确责任,做到人与岗对称,岗在人在;在业务部门强化时限办结制和否定报备制的贯彻落实,严肃“八项制度”;以纪检部门牵头,推行失职追究制,采取不定期抽查方式对“再教育活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推进“再教育活动”落实情况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和传达了哈南办发[]6号文件,深刻领会推行“再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广大干部对推行“再教育活动”的认识,增强了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以街工委书记书记为主管领导,负总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推行“再教育活动”的责任进行了分解,形成了人人都有责,人人都负责的责任网络。同时根据全年的总体工作任务,制定了“再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将其列入年内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内容,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三加强领导,精心自查
哈南办发[]6号文件下发后,街工委、办事处立即召开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并按照“再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成立了“再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街工委书记任组长,对“再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推进措施、工作步骤进行了详细的筹划。随后,又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就推进“再教育活动”进行再动员和再督促,并就如何深化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动员各部门要把推进“再教育活动”同全年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结合起来,狠下心敢于动真碰硬,切实把工作落实下去。
四是改进作风,切实推进工作。1、以服务为核心,推行承诺制。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切实将“再教育活动”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2、以素质为基础,组织机关干部广泛开展学习和培训。以开展“再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3、以效能为重点,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在宣传廊内定期推出党务、政务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做到“树形象、强作风”。4、以形象为关键,开展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作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各类文明建设活动。
通过对落实“再教育活动”工作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街工委、办事处也发现,推进工作中个别制度的落实重点不突出,甚至有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把推进“再教育活动”放在真心实意抓整改、真正转变作风、切实促进工作上去落实,以更优良的作风争取更大的成绩。
xx街工委
2.再学习再教育 篇二
一、教书育人
当下, 学生不喜欢教师的现象很普遍, 简单地说, 因为教师让他不快乐, 教师爱得不到位。爱是化解一切误会的最有效良药。作为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我努力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 渐渐笔者发现, 学生需要赏识, 需要关爱, 需要成功, 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 我们能不能给他?以什么方式给他?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我们能不能抓住时机交个朋友?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往积极方面想, 学生可塑, 抓住时机交朋友;往消极方面想, 那真是无可救药, 两个字“可恶”!一念之差就可能毁了孩子, 多么关键呐!
二、遇事商量
商量是一种尊重, 商量是爱的一种方式, 不商量不知道, 一商量你定会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因为学生的想法很有智慧!一次“示范课”, 笔者之前感到紧张, 因校长要求汇报近期科研成果, 提到“示范”二字, 压力可想而知。遇事商量, 找孩子们一番探讨, 争辩, 构想, 意见达成一致, 学生方面, 他们自己安排了, 不仅如此, 学生还反过来安慰老师, 替老师出谋划策, 这给我平添了几分自信, 有学生支持的课真好上!结果, 校长说了一句:“震撼!”这给笔者莫大的支持, 现在想来, 心里都乐滋滋的!一次示范课短短几十分钟, 但从活动折射出来的意义、价值以及先前的投入让人难忘, 相信多少年后, 这些孩子还会回忆这节课的。
三、欣赏智慧
智慧需要发现, 也需要培养, 作为能力的一部分, 智慧需要提升, 也需要欣赏。带着欣赏的眼光, 从事学科教育, 关注每一环节, 关注精彩生成, 教师欣赏学生, 学生欣赏教师, 师生共处于欣赏和被欣赏的情境场之中, 关系会更融洽, 教学将更有效。因欣赏和被欣赏所激发的创造力, 让学生终生受益。欣赏, 可塑造学生乐观向上的个性品格。欣赏智慧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 欣赏学生的发现能力;第二, 欣赏学生的的创新意识;第三, 欣赏学生的质疑品质;第四, 欣赏学生的思辨风格;第五, 欣赏学生的欣赏境界。通过欣赏, 让学生找到自信, 找到价值, 找到人生的乐趣, 找到成功的希望。
四、珍惜纠错
“欣赏智慧, 珍惜纠错”是笔者一直倡导的。纠错分为自纠, 他纠和集体纠。很多小问题自己只要略作反思便可以解决的, 就自己纠, 纠后有总结, 不能一错再错;他纠, 即由一位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展示给大家, 先由学生讨论, 推荐同学助解。即便一时拿不出解决方案, 教师也不必急着推销自己的“产品”, 让学生说自己的观点, 谈策略, 从学生的想法中寻找合理成分, 有见地的想法, 教师要给予表扬, 带领学生仔细品味, 这个阶段称为“磨题”, 其实, 学生在这时候最能发挥创造力, 正如练功站桩, 越到最后几分钟越难熬也越能长进。思维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这样的愤悱情境中锻造出来的;集体纠, 也称“围捕行动”, 当问题真的在班级消化不了, 可以放到年级乃至全校展开征解活动, 并“悬赏”征解, 这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五、预设精细
教学需要预设, 预设只为生成。预设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一切生成都是建立在有目的、有组织、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的, 盲目低效的自主探究就等于在浪费人的生命, 准备得越充分, 课堂就越高效, 气氛就越热烈, 学生积极性就越高, 就越容易催生创造力, 所以, 预设不可或缺!
学生自主的课堂不仅要预设, 还要更精细!不仅要预设知识之链, 还要预设生成之果;不仅要预设容量、进度, 还要预设学生可接受性、参与度;不仅要预设教学目标, 还要预设思想方法和情感体验。诸多问题都要教师一点点琢磨, 需要与学生反复商量才能很好落实, 不细行吗?准备充分的预设只是精彩生成的必要条件, 还有许多不确定以因素冲击课堂, 这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 优秀教师不仅不担心冲击, 反而会创设被冲击的情境。
六、收放有度
当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后,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规范内部的管理, 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甚至连教师都不曾考虑周全的细节, 他们都会考虑到。这是因为, 学生集体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做自发调节的一个“市场”, 当这个“市场”空前繁荣的时候, 必然伴生一种制约机制, 有的学生就自然负起了教师的责任, 他们懂得适可而止, 对那些一直追求个人刺激和盲目起哄的行为加以抵制。当学生空前团结的时候, 他们凡事都会商量, 有一些学生在班级竖起“旗帜”, 赢得其他人的尊重。所以, 教师不必害怕课堂“意外”发生, 如有, 那就是教师热切期待的精彩的“意外”生成。
3.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三
尽管早在一月份我们就推出了《寻找春天》的2009年投资策略专刊,大胆预测了牛年将有否极泰来的行情,而且判断行情很可能在上半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目前这波行情都只能是反弹性质的行情,是对去年过度下跌的修正行情,是在今年总理问市、行业规划、流动充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情绪行情。牛年,还难以预期牛市。
这个时候该干什么?学习。
在近两年的暴涨暴跌中,我接触了很多投资者,赚钱时不知其所,亏钱时稀里糊涂,最后坐了一趟“过山车”。更有甚者,输掉金钱,输掉心情,甚至可能就此输掉余下的人生。就其原因,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共性特征:不学习。
于是,我不无痛心地看到,一个没有基本保障的农民工却敢大买投连险,一个根本不知基金为何物的人仅仅因为众人银行排队,就敢在6000多点买入上百万元的基金,一批炒股炒了十几年的人仍然热衷于听消息买股票,从不研究公司,不看行业面,不数现金流,不认管理层,仅仅因为别人一个电话他(她)就买人。
无知者无畏。投资,是个高风险的游戏。不学习,不研究,从长期来看,赚钱是偶然的,亏钱,则几乎是必然的。
有感于此,《投资与理财》杂志决意别离时下流行的“娱乐化财经”,力图扎扎实实做一些投资理财的知识普及工作,为最广泛的、最大众的、最易被营销所误导的那些群体做些知识介绍、风险揭示、价值发现的工作。所以,我们开通了基金、股票、黄金、债券、外汇、信托、期货、保险、房产、收藏、银行理财品等10余个大众能触摸到的投资理财专栏,我们倾力打造“财眼”封面文章,四方搜索数据做“财榜”,重点推出了“财学院”栏目,邀请专家书写“财势”专栏,力图以“财”为主线,从“财语”、“财图”、“财势”、“财眼”、“财品”、“财人”、“财榜”到“财学院”、“财规划”、“财生活”,真正做实用、好看的中国领先财媒体。
4.再学习再教育 篇四
200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密切联系人民法院实际,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总结提出了司法工作应当坚持和遵循的理念和观点: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把“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方针,提出“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确立“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提出“能动司法”的理念,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提出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等等。这些理念和观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特征的反映,有力促进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掀起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高潮,就是要求广大法院干警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切实整改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干警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工作实践。自己通过院里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学习,就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政治性、树立大局意识,将法院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机结合起来,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法院工作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党代表人民领导和治理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围绕这一目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党会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和战略部署,全国各级组织都应当围绕这一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人民法院作为专司国家司法权的国家政权机关自然也不例外。人民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具体体现就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公正高效的履行司法审判职责,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司法环境。具体来说,应当作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思想。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它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司法权,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因此,人民法院的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服从于人民利益。具体讲,人民法院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 度,因为这一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一深厚的土壤之上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因此,我们支持并鼓励进行司法改革,以使司法审判工作更为公正高效,但是,司法制度的任何改革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能是背离。
二是要敏锐的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会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应工作部署。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具有准确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的能力,能够迅速把握新的变化,并能正确的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历史趋势,从而对法院工作作出及时的调整。
三是要围绕党委工作大局确定法院工作思路和重点。作为地方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服务于地方党委的工作大局,找准法院的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的结合点,真正做到部署工作、处理问题、审理案件、都置于大局中去思考,都要从有利于大局来把握,使司法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使法院因公正司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矿区法院在服务党委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近几年来,矿区法院通过办理各类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矿区社会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深切体会到,法院的工作一定不能局限在就案办案的狭隘范围内,而要紧贴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整个工作大局,案件审理要特别注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案件的处理都是有缺陷的。因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司法机关并不是仅仅是一个审理个案的机构,而是要成为能够通过司法审判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快有好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坚定人民性,树立司法为民意识,以和谐司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性是司法的核心和根本。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我国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真实体现,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等等,均突出体现了人民性。而司法的力量也只有建基于人民内心的尊崇,人民才可赋予司法真正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司法权威也才能真正树立。因此,只有人民才是司法真正的力量之源。这一切决定了司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决定了司法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也决定了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人民法院工作成败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法院的工作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确立人民性。法院工作追求的公正与效率不能仅以符合法律的规定为标准,而要考虑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广大人民群众范围内,对案件处理结果的评价;作为法官必须考虑该裁决的作出能否达到定分止争、平息纠纷的目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因为公正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标准是存在于人民大众的内心,而非法律的条文规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一个具体的个案来说,就可以说是当事人利益至上,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胜败皆明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法官努力的方向。
二是从工作机制上保障人民性。一方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各项程序性规定,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行使,推进司法民主和审判公开,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使整个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下,让当事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胜的在理,败的心服。另一方面,在案件的实体处理中,要大力强调诉讼调解工作。诉到人民法院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可调和性,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和为贵”的处世观念根深蒂固,调解处理不伤和气是其乐见的处理结果,而且调解在可执行性上也大大优于刚性的裁判,另外,也符合当前以和谐司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大局。因此,在案件审理特别是民事案件处理中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就是: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三是从工作方式上落实人民性。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服务质量,是每位法官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我们始终心怀人民,以谦和礼让的态度对待每位当事人,彻底改变“冷、硬、横、推”的粗暴方式,在接待来访、聆听诉求、协调和解、依法执行等诸方面改进工作方式,使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人民法官是其诉求的忠实聆听者、纠纷的公正裁决者,人民法院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渠道,人民法院的裁判是最公正的处理方式,从而最终改变人民法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形象。
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矿区法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推进司法为民,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法院形象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办公室工作统一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大局中来。
二是坚持办公室工作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服务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既负有管理职能,更负有服务职能,为审判工作服务是第一位的。
四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司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法院工作中坚持将人民性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人民性全面融入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中去,极力以和谐的方式化解群众之间 的纷争,这样,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就会不断得到满足,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由此出发,我们原先奉行的着重裁判、一步到庭、严格证据规则等作法,是否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因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上的,它与我们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有着独特的生存土壤。因此,对于国外的司法制度,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千万不可以脱离中国国情而照抄照搬,整体移植,因为它们生存的土壤不同,我们可以要求作物去适应土壤,但不可以要求土壤去适应作物。因此,任何司法改革都不可以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脱离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否则,将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秉承法律性,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院工作,不论是把握政治性,服务大局,还是强调人民性,为民司法,所有这一切最根本、最核心的实现载体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人民法院抛开高质量的司法审判工作,谈政治性、人民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司法机关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公正裁决社会纠纷;人民群众相信司法,就在于相信法院能够依法办案,相信通过司法途径可以公正的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案件审判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基于这一点考虑,我想,我们作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工作中至少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依法裁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时候,这一原则不能变。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要确保做到两点:一是以程序公开保证程序公正。尽可能的借助于日趋完善的法律程序,通过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程序权利和对相关证据材料的充分质证,还原案件真实,当然法律真实无法作到与客观真实的完全重合,但一定要保证司法程序上的公正,以使当事人相信审判是公正的。二是,在实体处理上严格依法进行裁判,保证裁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坚决杜绝枉法裁决和违法裁判。
二是注重司法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司法工作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首先要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因此,法官办案绝不能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在依法审判的基础上,要兼顾案件裁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要考虑调解作为结案的首选方案;调解无效的,要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妥善的裁决,减少对立,增进和解。
三是以服判息讼、案结事了为目标,追求矛盾纠纷的最终解决。判决的刚性特征不利于纠纷的最终解决,因此,我们应当争取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而把判决作为一个最后的选项。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在 释法明理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当事人和解;在分析原因,权衡利弊基础上,力求调解化解争议;对于一些邻里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甚至当事人的和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等,都是比较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较之于刚性的司法判决而言,这些机制更有利于平息纠纷、解决矛盾。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至上”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应当是突出其实践性,即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审判工作来实践“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法院系统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则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践载体和平台。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体现了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机统一,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现实体现。人民法官为人民司法的过程,就是在司法活动中发展党的事业、贯彻人民意志(法律性)、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而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人民法院的工作能否作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从根本上取决于法官队伍是否政治坚定,有为大局服务的意识;是否心系人民,作到权为民所用;是否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否清正廉洁,恪守法官的道德与良知。
最后,表个态,自己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虽然能够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来,但与上级法院的学习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去,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长期性特性,坚定“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加强法院工作,以公正高效的行政后勤工作为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局服务,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并实现矿区法院自身的科学发展。
5.再学习再教育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按照****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部署,院党组决定,今年第四季度在全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至上”为指导思想,以“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执法办案为第一要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树立“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集中整改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改进司法作风,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努力促进司法公正,切实保证司法廉洁,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司法的法院队伍,不断开创法院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1、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确方向。
2、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谋划人民法院工作。
3、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自觉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
4、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能动司法理念,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5、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司法核心价值观,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6、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7、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8、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不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9、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10月10日一10月20日)召开全院动员大会,深入搞好思想发动,把广大法官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统一到上级法院的要求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参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在发动中进行增强政治敏感性教育,全院要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要组织广大法官及其工作人员深刻学习领会王胜俊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密切联系自身实际,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提高。
(二)深入学习10月21日一11月10日)组织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学习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的重要讲话和办公厅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规范》以及有关的制度和规范,突出宗旨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干警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倡导恪尽职守、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职业道德。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切实达到端正指导思想、转变司法观念、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公正司法的目的。鼓励广大干警积极参与各种争先创优、各种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警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使干警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高精神境界,树立良好法官形象。强化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培训结束,人人都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总结,包括思想认识、学习收获和对清理出的问题的整改措施。以各部门为单位安排每天下班前半小时的时间集中培训和讨论,做到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做到“五有”,即有计划、有记录、有笔记、有体会、有总结。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培训,注重学习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开展警示教育,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理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作为生动的警示教材,向全体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公开,进行全面深入的评查,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在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上取得明显成效。
(三)查摆整改(11月10日一12月10日)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全院要把查摆问题、整改提高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采取深入基层调研、解剖典型案例,召开座谈会、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设立征求意见箱、发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广泛地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审判工作的特点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重点从涉诉信访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违法违纪的案件中查找问题,在征集到的各个方面的批评意见中查找问题。要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影响法院形象的问题,重点查找有些案件审判质量不高、个别案件裁判不公的问题,少数法官缺乏职业道德、审判作风较差的问题,少数案件存在“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问题。针对查摆的重点和查找到的问题,结合实际,认真确定整改重点、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对于在再学习再教育期间能够马上纠正和改正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做到立竿见影,速见成效。对于短时间内不能马上改正的问题,要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整改。切实将整改方案落到实处,确保广大法官干警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司法理念与司法实践更加统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自觉性有所提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效率、效果和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10日至1 2月底)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自检自查工作,全面总结成效,及时整改问题,迎接上级法院检查。
四、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带头排查、带头深挖、带头整改,做到不避丑、不怕痛。二是必须坚持眼睛向内,认真查找干警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三是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把教育措施、整改问题、建章立制等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人头,并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二)注重结合,确保实效。全院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与“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群众观点大讨论”等活动结合起来,与法院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促进审判工作,以法院工作实绩检验教育活动效果。
6.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六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工作的成效,学习的自觉性反映着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抱负。
坚持勤奋学习,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它既关系到党员干部自身的进步,更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向书本学习。开卷有益,一个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推开虚掩的智慧之门,体验生命的豁然开朗。读一本好书,如一次灵魂的旅行,它能挖掘沉默于字句中的金子,转化为启迪心智、照亮人生的思想火炬。我们要深入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广泛学习哲学、历史、法律和优秀传统文化,让一切有益的知识入脑入心,在读书学习中培育情趣、提升境界,在深钻细研中掌握精髓、领会实质,在学用结合中融会贯通、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切实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致用。
向实践学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许多指挥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百战生百将。今天,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砥砺品质的磨刀石、提高本领的好课堂、开创事业的主阵地、树好形象的大舞台,为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觉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起了很好的桥梁。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实践,以本职岗位为阵地,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勇于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在破解难题中、在不同岗位上加强磨炼,不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增长本领。
7.再学习再教育 篇七
一、美国校长“走课”兴起的背景
自《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报告发表以来, 美国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实施和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确立新世纪教育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增进教育公平。[1]1993年美国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于是在1998年前后, 借鉴兴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领域内的“走动式管理”, 路易斯安那州七个学区利用“走课”来提高校长教学观察能力。[2]2001年美国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确立了较高的学习“绩效”标准以及严格的问责制度, 使得“基于学生学习的改革与提高”这一国家目标几乎成为所有学校改革的核心目标与紧箍咒。为达成政府为学校设定的教育目标, 学校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水平, 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功。[3]而今“走课”已经被美国各地的学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
与一般意义的“听课”不同, “走课”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改进教学效果为根本目标, 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是指校长或学校行政人员为了改善教学实践, 对学习环境、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行为等进行频繁的 (1天1次或1周3~4次) 、短暂的 (10分钟以内) 、有焦点的、不带威胁性的巡视。[4]“走课”为校长与教师、学习行政人员与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提供机会, 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 使全校成为更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二、美国校长“走课”的特征及实施成效
(一) 美国校长“走课”的特征
1. 时间较短
美国校长通常在教室停留的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几分钟, 且边走边看, 即“走动听课”。这也是“走课”一词的由来。
2. 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美国校长“走课”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了什么, 并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 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 不带有威胁性、是非评价性教学活动
美国校长进行“走课”, 就是让教师对校长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到习以为常。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课堂观察, 实质是“在课堂环境中, 校长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2]所以, “走课”也称为“学习走访”“短暂访问”“搜集资料的走访”。[5]
(二) 美国校长“走课”的实践成效
在美国, 校长“走课”活动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校长“走课”有效地促进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角色的变革。在传统的学校文化中, 由于校长公务繁杂、时间有限, 人们一直把校长视为学校行政领导者, 忽视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效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长通过“走课”, 了解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并能根据时代发展在课堂教学的要求上思考如何来改进课堂教学。以此帮助、支持、指导教师们完成和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能的艰巨任务。[4]校长更多地走进课堂, 有效地提升了其作为行政领导与教学领导的双重角色。
第二, 校长“走课”有力地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了学校的改善。校长“走课”对教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效率, 强化了校长对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视程度, 使教师真正了解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能促进其工作幸福感。校长“走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支持性的环境,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动了学校的全面改善。
第三, 校长“走课”显著地改善了学习结果。它增加了校长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途径。这有利于改善校长与学生的关系, 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法”, 即更高质量的思考、实质性而非空泛的对话, 以及更多地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生活世界相联系;有利于为讨论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与学生行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校长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保持亲密联系, 使学生的学业达到更高水平。
三、美国校长“走课”实践的问题
尽管校长“走课”被美国各地的学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 但在洛杉矶联合学区的新版教师工会合同中, 走课却被明文禁止了。美国校长“走课”的实践中, 以下问题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一) 校长“走课”并未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
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是校长“走课”的核心任务。有效的校长“走课”活动应将重心放在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上,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 在校长“走课”实践中, 有些校长还在是否将教师的教视作学校改进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 不把重点放在对学的关注上, 这样短时间的“走课”活动对学校的教学就毫无裨益。
(二) 在出入教室时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由于受传统的校长“听课”影响, “听课”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手段, 也是校长对班级学风的重点了解。这种评价性与测量性的指向, 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师生普遍担心校长“走课”会成为评价他们的依据, 因而在实践中会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三) 校长“走课”后缺乏及时给教师反馈问题的意识
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是校长“走课”的主要目的。通常校长要在“走课”结束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若是个别化的信息, 应当场留给教师他所发现的问题;若是一般性的信息, 应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陈述, 为构建教学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然而, 在实施“走课”过程中, 不少校长只关注行动, 不重视对观察到的行动结果及时交流与分享, 使教师们普遍担心校长“走课”的意图和效果,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四、有效的校长“走课”构建与实施之道
针对美国校长“走课”实践过程中的上述问题, 我们在深入实践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减轻或消除校长“走课”的不少问题, 提高校长“走课”的效能和质量。
(一) 创建积极的学习文化
如果忽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任何改进和提升学校的努力都注定是短视行为。创建积极的学习文化是实践校长“走课”的核心任务。积极的学习文化包括, 促进校长和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 高度聚集学生的学习等。
首先, 重视校长的专业学习。第一, 校长要改变评教理念, 要从“挑错”性的评教活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评教活动, 尽量寻找教学中的闪光点, 以此加强彼此的感情。[6]第二, 校长要提升教学分析技能, 明确“走课”时候看什么, 如何看, 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一线教学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以此来改进学生学习。[7]
其次, 注重教师对校长“走课”活动的理解, 彼此建立信任感。校长信任教师, 真正将“走课”时的注意力从对教师的个人评价中转移出来, 从挑错中转移出来;教师信任校长, 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感到舒服自在, 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让教师认识到“走课”是没有威胁性的, “走课”并不打算评估个别教师, 校长更不是通过“走课”对教师评论高低。“走课”的目的是协助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地了解教学并确定哪些培训适合教师的需要, 以此改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5]
再次, 高度聚焦学生的学习。积极的学校文化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即教师必须将他们注意的焦点从教给学生什么, 转向学生正在学习什么。校长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 以此确保学生的学习。这是校长“走课”走向深入的标志。
(二) 切实深化“走课”的程序
首先, 确定焦点问题。由于“走课”时间短暂, 因此校长在“走课”之前要有具体的观察焦点, 使“走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并更有效。焦点问题可以是全校教师普遍存在的, 也可以是针对个别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是1周、1月1个主题, 也可以是1个学期或1个学年1个主题。为更好地确立焦点问题, 校长要持续了解课程目标、班级进度、教学内容、不同教法等。焦点问题一般围绕着课堂上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问题而设计。对焦点问题的确立, 校长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商讨, 了解存在的问题。
其次, 全面的课堂观察和记录。校长初进课堂应立即观察学生是否投入到学习上, 如学生是否专心听讲等。接下来, 校长要确认教师授课的内容与目标, 观察集中在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上, 如教师正在使用基于研究的教学策略吗?学生的分组模式有利于学习吗?等等。校长通过全面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以此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同时校长还要将观察结果如实及时地记载, 以备后续考查验证。校长可用各种方法来记录, 如设计一种课堂观察表格进行教学观察, 要求表格记录的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可以用来考察教师教学的认知深度。
再次, 后续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每次活动结束, 校长需要对“走课”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对其中模糊、不确定或不一致的信息单独找教师沟通和确认, 然后把他所发现的问题当场留给教师, 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如在课堂上怎么才能知道有多少学生把题目做正确了, 等等。通常教师会立即回答, 也可不回答, 第二天递交一份回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回答, 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4]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校长能找出与全体教师讨论的内容, 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跨年级的知识衔接等。[8]通过彼此的讨论, 校长与教师们共同厘清观念、澄清可能的误解。同时, 校长可表扬“走课”时发现的针对焦点问题最有效的教学实践, 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及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法等。这样探讨议题, 为最佳的教学实践在各班的推行营造了氛围, 使校长和教师都能成为自我分析与自我批判的学习者, 并持续不断成长, 也能推进学校整体教学的改进。校长提供给教师具体、详尽的教学回馈信息, 进而能对教学的改进产生实质性影响。
(三) 营造互助学习的氛围
首先, 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互助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3]并使这一专业共同体齐心协力, 彼此之间渐渐产生相互依赖和信任的气氛。校长与教师们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在其乐融融中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学习, 使得学校及其中的每位成员有更高的提升。
其次, 实施全开放交流。校长室的门永远向教师和学生敞开着。教师和学生可以带着各自关心的问题, 或对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想法随时跟校长沟通和交流, 以达成合作式愿景。校长要让教师和学生相信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会得到重视, 并成为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3]
参考文献
[1]项贤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5) .
[2]李茂.“走课”——美国校长的管理硬功[N].中国教师报, 2006-02-08 (A04) .
[3]周俊.障碍与超越:美国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7) .
[4]聂琴.走课——美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新举措[J].基础教育, 2008 (09) .
[5]Jane L.David.Classroom Walk-Throughs.Educational Leadership[J].2008 (4) .
[6]魏宏聚, 韩伟东.美国校长“走课”评析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6) .
[7]陈振国.美国校长“走课”制及相关启示[J].中国基础教育, 2008 (2) .
8.再学习再教育 篇八
一、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发挥教师调控的作用
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学习的困惑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使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给个体独立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当学生初步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面积单位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师:(出示甲乙两个面积大小差不多的不规则平面图形)你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1:甲图形的面积大。
生2:乙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待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接着说)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是这样的:
生1:可以叠起来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就知道了。
生2:比不出来。
生3:叠起来之后,多出来的还是比不出来。
生4:从学习材料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用这个小正方形去量。
生3: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生1:从学习材料中取出一张方格纸,还可以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上,谁盖着的方格多,谁的面积就大。
教师巡视到这个小组时,从另一个学生的学习材料中取出一张与前一个学生格子大小不同的方格纸,把甲乙两个平面图形分别放在这两张方格纸上,追问:盖着的方格多,面积就一定大吗?请你们继续讨论。
从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既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了同桌交流的空间,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把握住学生的讨论契机而提醒:“盖着的方格多,面积就一定大吗?”又一次为学生创设了合作的空间,为学生个体进行进一步的严密思考指明了方向。
二、规范“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个体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要营造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
在合作之前要教给学生规范合作的行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规范就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碰撞和资源共享。怎样做更有实效呢?
在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后,教师尝试在小组中让每位成员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然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或者在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认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进行仔细整理记录,在每位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给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或学困生提供成长的机会。
三、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使用表现卡,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均等。每个学生分到2张表现卡,在小组中每次表现一次交出一张,用完2张暂时不能表现了,等到每人都用完了表现卡,大家重新开始发2张表现卡,这样就能促使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讨论。
其次是使用分层加分制,小组发言时如果是学优生发言并正确得1分,中等生发言并正确得2分,学困生发言并正确得3分,这样就能促使组内的互助互学,提升学生分享思维成果的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后是评价要突出“合作”意识。无论是个体自评、组内互评,还是集体评价,对于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的评价都要突出“合作”两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地发言,有序地交流,专注地倾听等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个体学习表现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逐步知道,在合作时自己该怎么做,反思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足,能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个体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补充和发挥。两者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密不可分、和谐共存”。合作学习往往是个体遇到困难或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才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这时的困惑使得他们想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讨论、合作分担个体困难,并合理地使问题获得解决。而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又需要每一位成员的智慧结晶。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智慧却是广泛的。因此,要掌握技巧,合理调控合作学习与个体独立学习的关系,使两者有效并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游刃有余,获得最佳的成效。
【再学习再教育】推荐阅读:
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计划07-08
教育法规学习07-20
学习教育局长讲话09-04
教育哲学学习心得10-03
国防教育学习计划06-23
专项教育整顿规定学习07-23
教育考察学习工作方案08-06
纪律教育学习月动员08-27
教育理论学习制度09-09
健康教育学习心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