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课件

2024-10-10

中学生语文课件(共11篇)

1.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一

初中语文活动课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语文活动课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很多语文老师过度重视语文学科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忽视了语文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反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后面都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训练,本文主要阐述在语文活动课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的兴趣需要被老师激发。苏南城市学生已经有很多机会在课外拓展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后面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由于学校图书馆太小,我选择组织学生走进宜兴市图书馆,让学生在宜兴市图书馆学会查阅资料、检索名家名著、做读书卡片。后来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周六、周日也有兴趣在图书馆阅读。走进宜兴市图书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考察活动中举行诵读,例如,组织学生到安徽省滁州市醉翁亭处,朗诵《醉翁亭记》,学生会终生难忘;组织学生到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里诵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会铭记终生;这种一边考察一边阅读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笔者感觉语文教师要多组织类似的语文实践活动,多方面全方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走进“陶的古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要多读多写,才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而要求学生平时养成练习写随笔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为了让学生有素材可以写,笔者设计了“走进陶都,了解紫砂文化”的语文活动课。在这之前,学生对宜兴市是“陶的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在活动课中,学生要去丁蜀镇考察“紫砂文化”。为此,笔者预设以下问题,让学生去丁蜀镇考察得出答案。1.简述紫砂的历史渊源,2.查找丁蜀镇有名气的紫砂壶店面,调查研究紫砂壶的不同风格;3.讨论紫砂壶优点在哪里?4.探讨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学生围绕问题,走进了“陶的古都”,对紫砂文化从直观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那么,这个过程,可以写很多情真意切的随笔。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紫砂文化解说词,写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概述紫砂文化的“禅”味等等。正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随笔。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感悟家乡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在的城市初中学生会看书、会解题,但是口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初中语文老师平时针对性训练不够,如果从七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目前,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偏重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外作业中,布置训练口语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有个举行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会。这个作业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看法的过程,就是提高口语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独立思考的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课外作业,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可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口语能力。

四、关于语文活动课的思考

首先,语文活动课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活动课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初中学生参加无锡市未成年社会实践,其中有攀岩、消防演练、多米诺游戏活动、翻越“毕业墙”活动、游善卷洞等一系列科目。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最契合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的科目,并有意识引导。教师设计语文活动课,就是在活动课中预设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所有活动课,一定要目标清晰,要不然语文活动课就成为一盘散沙。其次,语文活动课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导活动课堂。在探究“紫砂文化”活动课中,让全体学生做紫砂壶,学习手工制壶技术,再慢慢鉴赏壶的艺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选好语文活动课的“载体”,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总之,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语文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二

关键词:高中,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中,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两个方面给予探讨。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高中语 文教学中, 语文思维 能力重要 体现在学 生的 “听”“说”“读”“写”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涉及学生的“听”和“说”,在“听”中,学生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够把握住对话对象所要传达的信息。有了良好的 “听”“说”能力培养,接下来就是对学生的“读”和“写”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写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1]。

二、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是他们思维运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将整篇文章解构成几个部分,再通过对各个部分做分析,进而达到对整篇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可以通过对文本积极地分解,然后达到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即,对骗子如何实施骗局,皇帝如何受骗,紧接着是大臣们如何受骗和百姓如何受骗,到最后骗子的这一骗局如何被小孩揭穿。学生在将文本进行上面的分解之后,从而达到对人性给予充分地理解。

(二)积极地对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两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是我们的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探知的重要能力。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体现就是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和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在提炼段落大意基础上, 学会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给予充分地理解[2]。

(三)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文本的感受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对文本给予深入地理解。而实际中,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很好地对文本的感受,进而导致对文本中心思想的不理解,即达不到应有的共鸣效果。这就是学生对语文感受能力不强所致。为了达到对高中学生的对语文感受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认识,进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我们还是以《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为例,为了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教师就在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的时候,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随着故事的发展,思考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想法。在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感受中,体会到文本的中心思想。

(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的互动过程。故而,在各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 尤其是在学习的方法上对给予指导。第一步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推选出他们各自的得力的学习小组组长。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尤其要做好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然后通过小组的学习汇报,继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地理解,有效地达到对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文本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每个部分结束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段落问题的探讨,进而达到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

(五)其他方式方法对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除了上述课堂中的方式之外,在课堂之外,同样可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是积极的考试训练方式。可以通过一套试卷达到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因为一套科学的语文试卷中,是客观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测。教师可以积极地通过语文测试的方式,来达到对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积极培养。

二是组织学生多读报纸杂志。因为报纸杂志的内容比较丰富, 比学生的语文文本要丰富得多,也更具趣味性。尤其是报刊中的新闻资讯符合了学生的不同口味。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对报纸杂志进行阅读的时候,他们在通过阅读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了看法就有进行评论表达的欲望,要表达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到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达到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的目的[3]。

三、结语

3.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44-02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需要的人才也不断的加强。学校对语文教学所能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培养学生时出现了种种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难以沟通学习的地方,这就造成了语文的教学水平下降。本文对此做出相应研究与对策。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问题

1.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课堂上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一猜就是学生在上语文课。语文教学的课文教授,枯燥乏味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概念是言语教学,老师将语言、知识教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读写说的转换,将知识融入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材料过于老套,教师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学规模单一,这些都是致命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高中语文的课堂改革没有完全实行,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学生与老师都不能很成熟的把握,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很快的去适应,这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2.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认为在语文课上老师细心的讲解,学生认真的听讲,无疑是一个完美的课堂。在我们认为这是完美的课堂时,却暴漏显现出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老师问:学生们大家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讲台下面无人做声,或是堂上堂下无意义的问答。这就是存在的问题无效的对话。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无言的等待,老师忽视了学生当时所想的,忽视了教学对象学生的思维特殊性。教师虽然懂得教学的改革,却忽视了重点。不仅仅是课堂问题,而且是课程问题的大毛病。在课堂上重视的不应该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思维培育策略

1.高中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培育

形象思维培育需要表象与意象来奠基。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意象的培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心观察以及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文章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动脑与思索,对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学生阅读的课文,根据自己所见到的事物,记忆中的形象,将所看到的词汇或句子想象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使枯燥无味的文章变的活泼生动起来。也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看到一个事物或者一篇文章联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将事物形象的展现出来增加记忆的强度,增强对此事物的认识与感知。通过对学生想象与联想的培养,提高学生艺术感,文化和艺术的品味。

2.高中语文教学抽象思维培育

人们在对一项不了解的事物认识时,需要对与之相似的事物进行感性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进而对此类事物达到与相似事物有共同的认识。想运用抽象思维进行认识事物,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对事物进行初级与高级的加工。学生在认识一个词汇时,开始并不理解它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但通过抽象的初级加工阶段和抽象的高级具体的加工阶段,才能对这个词汇进行感性的认识,透透彻彻的将其掌握。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分析、赏析,这是对该文本进行赏析的过程。这些过程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来完成。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步骤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对文章进行总结,从而对学生在阅读中抽象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题目的想象,弄清题目的含义,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抽象的将题目所展现的内容与含义,通过想象展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题目的含义。教师在帮助学生练习写作时,可以让学生仿写、改写、创新的结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条理严谨的议论文就是不错的选择。

3.高中语文创造性思维培育

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的大集合,必须在大脑中进行严谨的思维加工方可创新。在阅读时感知、记忆、想象各种思维混合出现,还需要不同的心理去迎合这篇文章,方可对文章有所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文章中寻求答案,边读边思考,通过各种思维来对文章进行赏析。老师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在思考的过程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在写作中运用真情实感来抒写一篇文章,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激发出创意性思维的火花。写作时让学生大胆的创作,不要克制他们的思想,发表他们独到的见解。

4.高中语文社会思维培育

社会思维总的来说就是群体的集体思维。社会思维是整个团体的思维,并不是个人思维的全体总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培养他们集体思维的能力。通过个人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互相传阅自己的思维,取长补短,得到思维的提高,解决问题更加容易。

三、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其实可以认识到新教学的改革,但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遇到主观与客观上的难题,使教学实践与目标背道而驰。思维教学的实施需要国家的重视,家长的改变,这种演变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语文教学中如果采用思维教学培育方法,会有助于高中生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争艳.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30):58.

[2]高媛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高考,2015,(2):129-129.

4.中学生语文周记 篇四

我们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中学生语文周记2

星期六,刚到外婆家,只见远处围着一大群小朋友,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炸爆米花。

好久没尝到爆米花的滋味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装些米,加入到炸爆米花的队伍。轮到我了,师傅熟练地把米装进一个椭圆的铁罐里,并向里面放些糖精,拧紧盖子把铁罐架在火炉上。只见师傅左手来回拉动风箱,右手转动着铁罐,左三圈右三圈,望着师傅熟练的动作,我想炸出的爆米花准又香又甜。

不一会儿,师傅将铁罐移入一个布袋里,左脚踏在上面,右手往铁罐用力一撬,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烟窜了出来,顿时把我包围住,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真香。”

中学生语文周记3

今天,爸爸休息,我们一起去公园玩。

我们先来到打枪的地方,那里有很多车,我和爸爸一起坐一辆,车上有两把枪,我们一人一把,我举起枪,对准小动物身上的目标,打了好几枪,终于有一个小动物被我打中,它摇头晃脑地唱起歌来,还从嘴里喷出一股清水,爸爸打中了好几个,很快游戏结束了。

我们又去了体能乐园,里面好玩的东西很多,走钢丝最难了,它有三根钢丝,一根是踩脚的,两根可以抓手,我走在钢丝上,眼睛看着前方,两脚踩稳,两只手放平,非常小心的走过去,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快乐的一天结束了,要回家了,下次我还要叫小伙伴一起来玩。

中学生语文周记4

这个星期天我们去外婆家了。

吃完中饭后,妈妈说:“我们去拔笋吧!”我和爸爸都说好。然后,我扛着小锄头,爸爸扛着大锄头,妈妈拎着一只竹篮子一起去竹园。

竹园里长着大大小小的笋,有的笋已经长得很高不能吃了。我们挑好一些不大不小的笋,先把笋旁边的土刨掉,等笋的一大部分露出来,我们就用锄头把它凿出来。

我们挖了许多笋,高兴地提着篮子往家走。在路上,我看见一种很像葱的植物。爸爸说,这种植物叫胡葱,炒起来很香。我们就开始拔胡葱。我们用木棒把胡葱周围的土扒掉,然后就抓着胡葱往上拔,很快,我们就拔了十多把。

回到家后,我们用胡葱炒菜,炒起来的菜真的很香。

中学生语文周记5

今天,因为天气炎热,所以爸爸带我到河边去玩,还带了瓶子装鱼。来到河边,爸爸坐在大树下乘凉,我呢,就在河里玩水呀、捉鱼呀。

忽然,我看见一只虾,还以为是鱼,就迫不急待地正想把它搂了起来,没想到它却跑了。我又去追,好不容易才用手把它围住了,搂到瓶子里,仔细一看,呀,原来是一只虾。这时,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软了。我想:好不容易才把它抓住,还是把它养起来吧!接着,我又捉住几条鱼放在瓶子里,和虾做伴。

我抬着瓶子得意地往前走,不小心踩到石头上的一块青苔。只听“咚”的一声,我像一只落汤鸡,浑身是水。而且瓶子里的鱼和虾也趁此机会跑了,留下一个空瓶子泡在水里。我捡起瓶子闷闷不乐地向岸上走去。真是“偷鸡不成,反失把米”。结果我就这样湿漉漉地回家了。

5.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五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兴趣 写作教学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

一股脑的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 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

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所罗门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可见,关键时刻采用逆向思维,可使枯木逢春,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

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再如,我们都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此语一出,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想,假若没有来自于莲花根下淤泥的滋养,哪来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碧绿清脆的莲花叶子和娇艳可爱的片片花朵?而当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营养,冒出水面,虽是娇艳可爱,可是却毫不念及淤泥的恩情,反而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角度讲,莲非君子,实为小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6.语文教学中学生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对策;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面等。

2、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在分析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系统地研究“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根据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自已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析本校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找出规律,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

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不回答问题”的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书籍,并且写好读书笔记。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学生“不回答问题”对策,杜绝学生课堂“不回答问题”的现象,让学生会回答问题,并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

②在我校推行“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写出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

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7.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七

一、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之拥有阅读的热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的:老师拿着课本, 指定某篇文章, 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 就连试卷中的文章, 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 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阅读应该博采众长, 只有读得多了, 眼睛才能看得远, 思绪才能飘得远, 思考文章才能透彻。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必须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之阅读能力相当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 只是要加以引导, 而不是限定, 更不要给学生灌输什么所谓的好书与坏书之类的思想, 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 都要帮助学生去阅读, 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多读多看中, 扩大知识领域, 在不知不觉提高阅读水平, 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采取高压政策, 每天必须读多少, 都要规定个量, 这样做的结果, 往往适得其反。

二、加强引导, 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 教师“喂一点儿”, 学生“吃一点儿”, 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住一些“僵死”的答案。在一些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拿着篇文章费力的讲解, 而当提问时, 学生或是复述老师的话, 或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出现这种现象,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难辞其咎。一方面, 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 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 变成了干瘪的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 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 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 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 其实一无所获;另一方面, 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 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 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 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 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要扭转这种局面, 教师就要切实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心设计阅读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增加自主阅读课、思维训练课, 给学生课堂上充分的阅读时间,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思考题,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保持对语文阅读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某中学的语文课改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在他们的语文自修室里,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 没有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 没有鸦雀无声的所谓课堂气氛,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 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汲取知识, 增强阅读能力。由此可见,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法, 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 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

8.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八

一、加强情感教学,开启学生语文思维

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还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启迪学生运用语文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以往枯燥、机械、照本宣科的讲解教学模式,善于运用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以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来开启学生的语文思维。由于教师自身的情绪与情感,均能够影响学生的情感与心理活动,无论教师的情感或情绪是消极或积极的,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对其学习行为和态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以避免自身情绪和情感影响学生;其次需要教师时刻向学生展现积极的人生观和饱满的热情,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促使其以高涨、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从而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文时,从进入教室时起教师就应以饱满、高涨的热情,传递给学生积极、奋发的向上精神,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一个恰当的氛围,并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期待之情和振奋之心。之后,教师应充满激情地通过讲述伟人们的梦想来导入课文: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诗人海子遭受着现实冲击理想的痛苦煎熬,所以他希望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浪漫诗人普希金长期受到沙皇专制迫害和流放,所以他希望能够像大海一样奔放自由;作家李乐薇面对太过嘈杂的尘世时,他希望拥有一座专属的“空中楼阁”。那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有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呢?此时便会有学生大胆发言,有的学生回答:我希望世界和平,再无战争和受苦的人民;有的学生回答:我希望能够像杨利伟一样成为宇航员,勇敢登上月球;还有学生回答:我希望我生活的地方和身边的人能够富足安康……对学生的梦想,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趁势导入课文主人公的梦想:“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很远大。那么同学们知道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之后教师应请学生用慷概激昂的情感、激情飞扬的语气,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马丁·路德·金希望黑人享有选举权,获得平等地位的伟大梦想。通过情感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启发学生丰富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问题教学,通过疑问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疑问,从而帮助其智力开发,有利于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一改以往传统毫无悬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精心设置各种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启发其不断创新自己的语文思维模式。而在创设问题时,教师应首先明白为何而问,问题要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探究性。若问题没有明确目的,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还使得学生陷入盲目、机械的解答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目的所在,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雨巷》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应首先通过提问导入课文:“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题目为《雨巷》,同学们一听这个题目会联想到什么?是不是就是下雨的巷子呢?下面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到雨巷之中。”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一篇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便可提问学生:“同学们都对《雨巷》有所了解了,那么在同学们眼中,雨巷是怎样的意象呢?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思?”然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学生在阅读过课文后会很快给出答案:忧愁和哀伤。之后教师趁势问学生:“同学们又是从课文中哪些事物得知这两种情绪的呢?”此时对课文有深入了解的学生便会回答:“从课文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身上可以看出。”教师应首先给予学生表扬,接着趁机导入接下来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都对,尤其是回答出像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位同学,那么同学们知道丁香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见过丁香吗?”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丁香相关的图片和信息,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变为具象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延伸丁香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更容易将丁香与姑娘联系在一起:“在我国许多诗人、作家的作品中都可看到丁香的身影,如李清照的‘梅蕊重重何俗看,丁香千结苦粗生,丁香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属于忧愁和哀伤的代表,是柔弱、美丽、高洁、哀怨的象征。那么同学们知道‘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什么样子的吗?诗人将姑娘比喻成丁香一样,又借此表达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通过设置重重疑问,环环紧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到“雨巷”之中,使其语文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开发与创新。

三、增设质疑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增设质疑来开展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或与同学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各种思维相互碰撞,既可以激起彼此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文本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所流露的情感是全文的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多次阅读文本之后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比如“本文作者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何特点?在写秋华时为什么只写了蓝色”等问题,通过层层关联、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只写蓝色呢?为什么一定要从江南特意到北平饱尝故都的秋呢?”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将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整合,最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赞美故都的秋,以及同时流露的眷念、向往、伤感、悲凉等较为复杂的情感。通过增设质疑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化,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辩论赛形式、角色扮演形式、游戏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等,可以视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有机组合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探究与角色扮演有机组合,首先根据文中的角色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组织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及其外露的情感、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分析,品味戏剧语言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文中的一小段进行角色扮演。《雷雨》这一篇戏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剧情具有鲜明、矛盾、戏剧化、复杂等特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比较大,通过合作探究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局限在对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学会深挖文字的深层含义,由文本内戏剧化、矛盾冲突等情节发展中将思考方向扩大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本文揭示的资本主义的黑暗与剥削阶级的本质。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表演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维广度。

9.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九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 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10.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十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汪海明

摘要:语文,她拥有多姿多彩的生命,绝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本本的教科书而已。她有着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人文美;有着承载情感,传播情感的人情美;有着或慷慨激昂,或幽默讽刺,或优雅沉郁的文学美;有着亲切熟悉,耐人寻味的生活美。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语文充满生命力,还要让她的生命绽放光彩,这样才能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美;人情美;文学美;生活美;教学课堂

语文,就如一位满腹经纶、妙曼美丽的女子,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升学的压力下,教师更加愿意把她当成工具,而很少真正去欣赏她的美,也正是如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没有干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重燃课堂的激情之火?

一、感悟语文的“人文美”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在现如今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下,许多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使得语文的“人文美”教育变得更加重要了。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还应该尽量充分地在语文课文中挖掘人文资源,利用语文课文中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欣赏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感悟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人生境界的提高,心灵的丰富,人格的健全。

二、发现语文的“人情美”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只要用心体会,就不难发现:处处都弥漫着“人情美”,即使语文课本,虽是无言,但也并非无情,因为承载和传播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志士的情感和抱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付出真情,置身其中,用心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会发现语文的“人情美”。

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发现教师的“人情美”,爱上教师。难道你想学生私底下叫你“灭绝师太”?难道你想学生因为你“毒誓”般的严格要求而变成不能喜欢语文的“周芷若”?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一位充满人情美的教师,是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三、体会语文的“文学美”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斟酌筛选出来的,它们或是幽雅或是豪放,或是沉郁或是欢快,或是讽刺或是幽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原本的一场文学盛宴却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教师拿着刺刀,将课文文本砍成一个个的问题,学生扛着笔杆子,在无数的问题中奋战,在这样的过程中当然没办法体会到语文的“文学美”,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还原语文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语文中的那些文学作品,体会文中情境交融的美境,提高审美能力,体会语文的“文学美”,爱上语文。

四、享受语文的“生活美”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她和生活的息息关系不难发现,难的是发现并享受她的“生活美”。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经验为基础,将课内外的资源联合,对比应用,把语文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充满生命力,让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中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并享受语文的“生活美”,爱上语文。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枯燥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要把语文不同的角度剖开给学生看,而是应该还原语文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文,发现并体会这一学科蕴含的美:她是一种神奇,一种真情,一种力量,一种情结。从而爱上语文的美,爱上语文。

11.中学生语文课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语文课程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将依据课程标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英语、奥数被人们所热衷,语文教学则相对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故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二、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1.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通过课堂学习、课后阅读的方法达成积累的目标。课堂上加强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课后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读书摘录。足够的词汇量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语感的训练

语感是语言运用中养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驾驭控制的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实践,在学习中通过品读、口语交际等方式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安塞腰鼓》中第二段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以及下文的一组长排比,在教学当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验其中的激情。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良好的学习方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才能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使他们能根据各种需求,熟练、自如地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而语文素养的最终提高都要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来实现。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能力提升。当然,在日常教学当中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通过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指导,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要予以抵制。当然,还是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样能够更好地产生作用。此外,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全面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切实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用学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和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进行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除了正面教育,还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如一定的行为规范、法纪教育等。

总之,语文素养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从小事做起,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马鹏举.教海弄潮[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上一篇:演讲稿环保风暴,有你有我下一篇:争做四有好老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