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06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精选7篇)

1.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乡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2002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省、市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2000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

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01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渤海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5、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县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动的无序化。我县农村青年流动主要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等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外出务工青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尽管劳务输出使我县广大劳务人员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谋业,且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

3、返乡创业者少,资金回流量不大。我县青年的流动周期普遍较长,大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又都在输入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导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的成功也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劳务人员长期在外拼搏,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4、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据调查,我县以打工为业的劳务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约占总数的65%。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私企业的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

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策与措施

1、健全组织,做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县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党支部,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本区域内的我县务工青年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青年素质。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联合劳动、司法等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要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适用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要增加与发达地区团组织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定向培训。要对外出青年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职教人才,解决当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要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在劳务人员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事例和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广大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县地方经济建设。建议有关部门要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兴办企业的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建设用地、资信贷款、劳动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关于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为青年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想要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有一股闯劲。笔者认为,青年人创业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需要青年人创业有着自己的优势。青年人最有闯劲,最少负担,最富创造力。年轻人家庭负担较轻,做事更有冲劲和魄力,而且青年思想解放,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是青年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加拿大多伦多玩具公司的创始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时说:“年轻时思维敏捷,而且又有商业潜质,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是双倍的。”

年轻就是资本。青年人不怕失败,失败会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经验,即使是对创业失败的青年而言,他们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与中年人相比,青年人创业压力减少了许多,因为中年创业更多的要考虑“还有几次失败的机会﹖”,而青年人则不必如此担忧。

国家的关注。青年人创业解决了青年就业问题。在可查到数据的国家中,至少有50%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超过15%。追溯青年人创业的起源,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渐趋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促进青年实现自主就业。鼓励青年人创业是很多国家都关注的问题,这给青年人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契机。

任何时代,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青年的发展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经济的繁荣总是与一大批青年创业者的作为联系在一起。青年朋友们敢于、乐于、善于创业,展现出来的必将是一幅万马奔腾、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

总之,创业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是青年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青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2.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笔者重点围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及如何引导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与基层各级团干部、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代表进行了工作座谈和深入探讨,详细了解了我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鼓励、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现状及原因

据统计数据显示,衡南县2008年的外出务工人数为28万人,其中跨省外出务工人数达20.2万,省内务工人员为7.8万人;在2008年春节前,全县共有19.3万农民工返乡;截至2009年3月底,已有19.17万人重新外出务工。2010年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目前全县共有创业农民工1428人,另有一部分人正在准备创业之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外出务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因金融风暴影响返乡

2008年初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深受影响,许多中小私营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裁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或裁员、减薪返乡的青年占返乡总数的75%左右。

(二)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

一是春节期间返乡探亲;二是水稻种植进入插秧、收割季节而临时返乡;三是在北京、广西、东北等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因为气候原因提前返乡。按比例推算,因季节返乡的占总数的15%左右。

(三)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

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粮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直接提高了种养殖业的平均利润。另外中央还出台了粮食收购、土地流转、林权证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了农民的长期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调查发现因政策返乡的约占总数的2%。

(四)主动返乡创业

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只能依靠“运气”,出卖苦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从事危险、有毒如建筑、制鞋等行业的占60%以上,而且大部分是17岁-25岁之间的农民,在影响身体健康回报率却极低,50%以上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在600元/月以下,所以返乡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随着外出务工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资金的积累,经历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主动返乡创业,该部分占总数的3%左右。

(五)自身原因返乡

农民工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调查表明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无固定的组织、无固定的地点、无固定的工种,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有些务工青年因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些人因为结婚、盖房,或赡养老人、照顾子女,或解决夫妻分居,或不习惯外地生活、思念亲人、心理成本大等原因而选择返乡,他们带回了或多或少的资金,约占总数的5%。

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难度大,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融资贷款难,投资创业资金紧张

返乡创业人员虽然在返乡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能达到创办企业、搞活生产性经营的需要。然而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要,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农民工大部分也无财产抵押,更难找到担保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户贷款额度小,利息高。而小额担保贷款尚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范围,因此,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很难获得所需资金方面的援助。

(二)技术含量低,生产技术人才缺乏

返乡创业农民工所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规模不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创办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导致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掌握了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人才流动性更大,即使工资待遇与本地企业差不多,他们也更愿意外出务工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积累更多的资本。

(三)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由于许多返乡创业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技能知识和管理水平受到了限制,缺乏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很多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长远眼光。其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状态。管理也不够规范和完善。很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规范的管理导致了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对于各项政策理解不透也导致了这些小型企业存在着一些违规行为,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下,很难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四)投资盲目大,经营信息不够畅通

一些返乡创业人员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返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更好地经营及管理,造成其企业管理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对产品的营销也存在着信息不畅通的现实情况,营销手段因此缺乏。在投资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达不到最佳的效果,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后续发展困难。

(五)创业服务少,投资环境不够宽松

相对沿海地区的成熟经济环境,内地的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尚不能完全满足返乡创业者创业的需要。创办企业的手续办理比较复杂,有的部门对待返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尚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建议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生产经营场地和后续发展用地纳入城乡发展总规划。鼓励投资兴建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标准厂房等。近年来,衡南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衡茶吉铁路、湘桂铁路复线、潭衡西高速公路、衡桂高速公路、县城污水处理厂、毛塘垃圾处理场等在建项目将掀起建设高潮,衡云干线公路、衡桂高速县城连接线、衡阳南岳机场、土谷塘电站、千吨级航运码头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些上千万、上亿元的项目必将助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也吸引更多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二)制定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的经营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和扶植,为返乡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在金融方面,对符合市场要求、有发展前景、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放低贷款门槛,在贷款额度、时限上适当放宽限,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在用地及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行政审批、信贷等方面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行政收费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对返乡创业企业要规范收费项目,制止乱收费行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返乡农民工李良俊创办的湖南锐奇皮具有限公司,经县政府协调,获得了减少贷款利息5万多元的优惠。近半年来,李良俊的企业安排了5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衡南县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形成了制鞋、机修、种养殖、皮具加工等产业,由创业带动了6000多名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

(三)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者的经营水平

不仅要对外出务工尚未创业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已经创业的农民及即将创业的农民更要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特别是创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对政策知识的理解。2009年衡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400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5万人,给全县13万返乡人员每人发放一份免费技能培训通知书,凡是有培训要求的可直接到职介中心或通过乡镇劳务站进行登记,然后分类组织集中免费培训。

(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对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大力的奖励及支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形成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返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环。衡南县在2008年开展了首届“青年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评选办公室资格审查、媒体公示、评审委员会终审等程序,该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授予王耀辉等二十位同志为衡南县首届“青年创业之星”荣誉称号,这一举措进一步营造支持和关心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总之,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政府奖励方面要优化服务。各部门应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将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为衡南经济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优化经济结构,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民工在返乡创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地方各级应积极完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制定创业优惠政策,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优化服务, 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3.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3)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且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4)外出务工农民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5)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性有所增强,稳定性不断增加,盲目性进一步减少。

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效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逐步增加,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农民外出务工是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

土地承包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来看,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农业收入却越来越增加。可以说是农民外出务工才使一部分农民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道路。据统计,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现金5000亿元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这笔钱对农村来说是目前任何投资都无法代替的。

(二)农民进城务工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信息等带回农村,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转变。一些思想先进、工作突出的农民工,设法筹集资本,回到乡间办厂开店,自主经营,成为新型企业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为今后农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打工收入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建设住宅,供子女上学,有效拉动了经济建设和本地需求,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农民外出务工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导致经营土地的多是妇女和老年劳力。妇女和老年劳力在科技知识、经营观念上的不足,导致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效益出现滑坡地,种田质量严重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和变相撂荒现象,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

(二)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年富力强,是农村中较有知识的人群,对工作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创新渴望,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问题,其中也不乏能工巧匠,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这些优秀青年大量外出,致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基层组织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使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受到削弱。

(三)治安环境差,公益活动力不从心

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对本村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村集体财产和农户财产被盗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正常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很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建校舍、整治村容、村道等公用事业很难集中力量完成。

(四)留守农民难以驾驭市场经济

随着青壮村民的大量外出务工,村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信息不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改革意识不强,固守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不善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懂经营管理,农业生产难与市场对接,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

(五)农村计生工作难度加大,留守老人和子女问题突出

外出务工青壮年居多,流动性强,导致对其生育状况的掌握和了解难度增大,计划生育跟踪服务难。村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小孩由老人代管,导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问题突出,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同时,部分老人生活起居无人管,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成了村里的“准孤寡老人”。

四、农民外出务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就业和生活。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区流动、进城务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本地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一)研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干部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青壮年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这一部分人大量在外务工,给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办法。城市工业处于改革时期,自身就业难以满足,农民进城务工成本很高,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由于本地文化的同一性、进入城镇的低成本和打工与务农的兼顾性等,使得本地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有独特的吸引力。要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意识和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在农村优化组合,产生聚变,在全社会形成“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目前,在一些劳务输出的大省,如安徽、河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不仅促进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就地转移、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要尽快制定并实施扶持政策,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培育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主等各类创业队伍,使更多的务工能人变为企业家,为本地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外出务工农民干的是最累、最脏、最险、报酬最低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有诸多困难和隐忧,如承包土地流转、子女上学、老人照顾等,需要当地政府予以解决。因此要制定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地方政府、学校和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托管中心、“留守老人”托管中心等形式,关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

(六)开展科技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外出务工返乡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一、调研总体情况

团市委调研组由团市委党组成员童宏葵同志带队,团市委农青部主任科员陈付青、团市委城青部副主任科员程亮两位同志随同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深入机关、区县、乡镇等详细了解了我市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有益探索。分别在迎江区、怀宁县、桐城市召开了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工作座谈会,重点围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及如何引导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与基层各级团干部、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代表进行了工作座谈和深入探讨。

二、现状及原因

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现有劳动力300多万人,每年有110万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40%。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深受影响,许多中小私营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裁员。导致了农民工就业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难,部分提前回乡。我市作为劳务输出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加大了我市的就业压力并带来了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外出务工青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广东的东莞、深圳人数最多,行业多,大多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餐饮业;在东北的主要是建筑业;在北京的主要是建筑业和饮食业;在浙江和西安主要为服装业;手机配件业分布零散而且边远。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因金融风暴返乡。这是调研的重点,按比例推算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5%左右。

2、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因为气候原因如在东北等从事建筑行业的提前返乡,按比例推算,因季节返乡的占15%左右。

3、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青年返乡具有吸引力。因此返乡的约占2%。

4、回乡创业。外出务工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资金的积累,很多都想回乡创业。改革开放30年,但真正大量外出务工是90年代中后期,资金的积累并没完成,所以很多人想,真正创业的大约只占3%左右。

5、自身技能。有些务工青年因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些人因为结婚、盖房,或赡养老人、照顾子女,或解决夫妻分居,或不习惯外地生活、思念亲人、心理成本大等原因而选择回乡,约占5%。

三、机遇和挑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或裁员返乡的青年只占15%,但另一方面受访者很多都表示企业减薪了,自行创业的收入也有影响。当问及来年的打算,很多青年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家更好,这与当前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关,也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提速有关。

更多的返乡青年或不愿在外务工的青年,他们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他们带回了或多或少的资金,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他们不再两地分居,孩子不再留守,这是和谐家庭的机遇。

但挑战远大于机遇,更多的青年在当地就业,这对**的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开发并提供更多的岗位;而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青年农民重新回到一亩三分地那样的简单;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又何来和谐。

四、对策及建议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返乡青年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如何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各级团组织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后备军的作用,积极应对,主动解决青年返乡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做出贡献。

1、引导服务。各级团组织要对当前大部分务工返乡青年现象和情况必须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履行好职能,宣传政策法规;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宣传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三是推动农村青年健身活动,举办娱乐活动,丰富返乡青年的精神生活;四是结合扶贫慰问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三下乡工作真情服务返乡青年;五是尽自身所能,努力为返乡青年排忧解难,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使用好,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2、培训服务。提高青年农民的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一是利用团组织指导成立的15家农村青年培训基地以及各县市区青年中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二是要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紧密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使农民的素质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使有限的农村教育投入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提高返乡青年的致富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就业服务。整合发挥团组织的网络优势,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打造用工信息共享平台。一是为对务工青年提供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二是合理引导返乡青年到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就业;三是充分发挥团属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四是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联合举办返乡青年专场招聘会。

5.农村外出务工调查 篇五

姓名:刘 娜系别:外语系

班级:09级英本4班学号:2009071424

调查时间:2011年暑假

调查地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合心村

调查人物:全体村民

农村外出务工及经济情况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唱响了人民任命致富的动力。为了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进而走向致富的道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村村民纷纷自发通过各种方式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于是,一支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为国家制造了大量的剩余生产力。今年暑假,通过以调查表的形式挨家挨户调查,整个村子的外出人员人数及其工作收入做了一个明细地调查,大概情况如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出去务工的青年壮年层出不穷,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全村总共五十户人家,男女老少大约250来人,但是出去老龄人及小孩子还有少数在校大学生,其余18到48岁人都在外奔波劳碌。粗略计算一下比例,务工人员占了总人数的60%。其中,这些务工人员包括公司老板,商人,打工仔,打工妹,小店老板等等。理所当然,他们的收入也是各不相同的。据调查,打工在打工妹属于低收入人群,月薪约为1800元,而那些老板商人,月薪不定,年薪约为12万左右。之一自己开小店的,年收入也有5,6万的样子。当然除去这些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人员,也有外出本地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调查得知,几个大学毕业生合伙承包了县里的大片土地,经营了葡萄园管理。由于气候土质适宜,市场有出路,全村的经济作物发展非常顺畅,同时村民也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然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与困难。下面将要对此进行分析。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遇到的挫折,困难

在调查中发现,以下是农民工遇到的问题:

1、就业稳定状况得不到保障。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经常更换工作,四处奔波,得不到公司的长期聘用。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部分农民工是兼业式的农闲时节打工无法稳定就业。很多公司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在某一时段会出现用工短缺急需招聘工人,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而且有些农民工对劳动法意识薄弱,不与老板签订劳动合同,致使产生纠纷时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伴随着就业不稳定现象就出现了。一些农民还能在熟人朋友的介绍下找到第二份工作,而一部分农民就只能奔波于城市间找工作了。

2、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不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很多农民工与用工方发射管纠纷的时候,农民工往往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社会中,农民工属于弱势地位。很少有人管他们的冷暖,随着拖欠工资等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农民工的利益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辛苦一年挣的血汗钱就因为老板的一句话而化为泡影,全家人的希望也破灭了。虽然政府部门对这件事已经加以关注,进行了大力整顿,情况已经

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总要学会自己运用法律维权。

3、就业范围狭窄。对于一些年轻力壮的,一般只有选择建筑工地做苦力,工作累,危险也

大。而对于妇女活着身体弱的就只能进一些厂子,做些简单的手工活,或者做钟点工,白洁元,服务员等等。因为这些活都不需要什么技术手段,纯属苦力劳动。

4、对于自己在家创业的群体,缺少经验和专家指导。据调查,那些自己种植葡萄园的大学

生们,毕业之后几个人凑合着得到家里的支持就动起手了。然而前几年却大大亏本,因为他们只会那些从书本上那个看到的理论知识,而未真正从事农业活动。后来他们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农打听,吸取经验,在此同时,他们请教相关专家,才度过难关。

针对他们碰到的困难,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几点大概原因:第一,外出务工人员求钱若渴。由于家中缺乏资金去维持生活,外出之后,只要能赚钱的工作他们就干。第二,法律维权意识太弱,针对用工方拖欠工资束手无策,不会运用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任由血汗钱化为乌有。第三,家乡供职岗位过少以至于大部分人都需要南下打工。第四,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例子,同时也缺乏那 种先富带后富的人。第五,经济作物出售模式单一,大大减少了劳动力。

既然总结出来了原因,就有了相关性的建议。在我看来,农民工是全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要帮助他们就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所有工人,国家应加强宣传劳动法合同法的宣传。更大力度地针对不合法的现象进行法规完善。然后,对于大部分外出无辜哦不能够人员,应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至于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加工作稳定性,使他们的工作稳定得到保障。再者,健全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支付法规,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这是农民工最根本的利益。对于相关单位,应加强督察,建立一套农民工工资支付督察体系,规范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对于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应当采用对应的法律手段,进行严惩。最后,针对自主创业者,国家政府也应该给与大力关注和支持,适当提供专家指导,以免他们碰更多的钉子,减少损失。例外也应该在这个项目上加以拓展,扩大经营模式并使之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对于葡萄园种植,并不能单纯出售新鲜葡萄,我们可以开展加工厂。酿造葡萄酒,制造葡萄罐头等等。最后,还可以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增加经济作物品种。

6.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对加快我市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初步了解我市青年外出务工情况,于是我就利用假期对全市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市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市总人口120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73.6%。截止今年8月底止,全市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大部分都已经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68万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1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市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上海从业的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广东省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社会中介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在我市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45万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市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市,远至上海市。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因为广东省对于农村青年的需求量大,且我市距离广东省也比较近。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市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市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在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市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市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市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市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市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

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市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1、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父母之间情感沟通的机会。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认为子女外出闯世界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子女走后留给他们的孤独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老人心目中依然渴望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虽然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虽然经常给父母经济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质上比过去富裕,但许多老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以串门聊天、打牌等来打发闲暇时光,平时只能以思念来聊以自慰。

2、外出务工者的父母本应安享晚年生活, 然而,在生活缺乏子女照顾的情况下,他们虽然操劳了大半辈子,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我市,七月收获季节回家者占20.3%,秋收、秋种季节回家者占16.8%,春节回家者占到97%。由此可见,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平时很少回家。此外,许多外出打工者的父母除了承担田间劳动以外,还要照料孙辈的生活起居,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

7.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一、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笔者在带领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时, 对慈惠农场的农民外出务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9份。在调查过程中,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为以下方面:

(一) 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27%的从事建筑业, 有38%的从事餐饮服务业, 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达到65%, 而只有18%的从事制造业, 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行业更是少之又少 (见表1) 。为什么形成如此状况, 在调查外出农民选择所从事行业的原因时发现, 行业没有技能限制、肯吃苦占调查比例的33%, 懂得相关行业知识的占34%, 而选挣钱较多等原因的占1/3 (见表2) 。这反映出大多数外出农民均未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而且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事实上一半以上的外出农民是中学以下的文化程度, 只能得到一些低技能的工作岗位, 所获得的待遇也很低。

(二) 外出务工的流向主要是本地企业

在收回的99份调查问卷中, 有6份外出务工的地区是珠三角地区, 有2份是长三角地区, 有2份是北京、天津地区, 有61份是本地的企业 (见表3) 。其中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占到外出农民的62%。在对该地区吸引外出农民原因选项进行调查时, 有63份选择离家近、方便, 占到调查比例的64%, 有19份则是由于工资待遇较高 (见表4) 。可见, 大多数外出农民选择务工地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远近, 其次才是工资报酬等问题。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一个工业生产基地, 不仅有统一、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 而且还有许多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中小型企业, 对当地的农民有一定的吸纳能力。这种状况反映出农民工流动具有近距离流动性之特点。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三) 个人外出寻找是农民工外出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 65%的外出农民是个人外出寻找的, 由亲朋好友介绍或带领下外出的占28%, 通过中介机构及其他形式外出的仅占7% (见表5) 。这一方面与当地中介机构的有限作用性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则与近年大量16岁-22岁的农村小伙外出有一定的联系, 他们思想更为开阔, 外出的意愿也更为强烈, 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 更愿意自己出去闯荡世界。

(四) 大多数外出务工的性质是常年性的

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已经放弃自家土地的耕种, 常年在外打工 (见表6) , 农民外出务工是常年性的占所有外出农民的73%, 只有18%的是农闲时外出的季节性打工, 9%的农民偶尔在家附近打点短工。常年性外出农民大多数打算长期在外务工,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 约有65%以上的常年性外出农民准备一直在外务工, 而且有41%的农民计划在外地待5年-10年, 有34%的农民打算在外定居。当然也有一部分外出农民打算结束打工生涯, 这部分农民主要是感觉年龄较大已不适合在外, 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问题, 也有的是由于打工地的工作环境较差, 不适应而考虑回家。

(五) 外出务工的收入较低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 涉及到收入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所以用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来反映全年的收入状况。总体来说, 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状况比在家务农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并不是很理想 (见表7) 。71%的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在1500元以下, 其中38%的在1000元以下, 只有11%的外出农民月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 可见这种收入水平很难在外地买房安家, 外出农民的收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有很多, 通过分析可以将影响农民外出的因素归为两大类:一是激励因素, 即促使农民外出的力量, 或者说是有利于农民外出的正面积极因素;二是制约因素, 即阻碍农民外出的力量, 或者说是不利于外出务工的负面消极因素。

(一) 激励因素

1、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经济动因。自1991年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700.6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93元, 15年间增长了6倍。而东西湖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 但也只有4979元, 相当于同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1/3。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势必持续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农村, 进入城市。另外, 不同行业间收入的悬殊也是农民弃地而外出的重要原因, 如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见图1) :2002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收入几乎仅有从事制造业, 建筑业等行业年收入的一半。事实上, 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 大部分的农民谈到外出务工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多挣钱。74%的外出务工农民认为外出务工的最大收获是能挣钱, 10%的认为在外学到了一技之长, 8%的认为在外开阔眼界 (见图2) 。因此, 可以说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要存在, 农民外出务工的趋势就不会改变。

2、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加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越高, 第二、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无疑对农民外出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 快速发展的经济可以使农民很容易在外找到工作, 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另一方面, 在外务工也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城市里比较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随着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些大型企业相继落户, 对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调查发现, 与传统外出农民将主要的收入反哺家庭不同, 一些刚成年, 或者可以称之为新生代的农民, 他们不想留在农村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农村受苦受累。他们一般生于20世纪80年代, 处于农村教育的普及阶段, 对于他们来说, 繁荣的城市、良好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吸引。

(二) 制约因素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调查发现, 一些农民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都不够重视, 认为书读不起, 读了也难以找到好工作。这种较低的素质, 不仅制约了外出农民对一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而且制约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制约了转移的层次, 这是影响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调查显示, 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 91.9%的农民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约一半的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相关研究表明, 农民外出的劳务收入与外出就业率呈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高达0.9595。文化程度越高, 就越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 劳动收入也普遍较高。在调查过程中, 同样也发现外出收入与学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2、外出农民的就业环境比较差。

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 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 以养老、就学、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农民进城务工仍然受到许多不合理限制, 一些城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措施。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制度障碍和经济成本。例如, 在上海用工单位必须先招聘本市劳动力, 招聘不足的, 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招用外地工。

3、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还不到位, 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一些外出农民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通过中介机构和其他形式外出的农民只占外出农民的7%。虽然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农民接近城市, 但由于许多农户家里没有电脑和报纸, 对外面的一些就业和农业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及时, 致使他们丧失了很多机会。一些农户想出外就业, 但不知道去哪里, 还有一些想进行特种蔬菜种植, 但苦于没有销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 不少农民发出如此感慨。这些都说明政府的管理服务还有待加强, 要从各个环节真正为农民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作用。

三、对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思考及建议

(一) 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劳务输出只是缓和农村贫困的权宜之计, 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长期出路。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慈惠牌”蔬菜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蔬菜品牌, 慈惠农场可以抓住这个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慈惠农场已经拥有“三高三省”的基地和万亩绿色食品基地, 这些基地的形成有效保证了慈惠蔬菜的供给量。然而光有基地是远远不够, 如何依托这些基地, 拉长慈惠蔬菜的产业化生产链条是关键。因此, 如何把农民与蔬菜大市场连接起来, 形成一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开创农村劳动力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

(二) 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对社会资源的开发, 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搞活均有积极的作用, 但若缺乏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 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个人、社会、经济问题。因此, 一方面要注意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特别是慈惠农场有位于武汉市市郊的区位优势、慈惠品牌的精品蔬菜, 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以郊区农业为基础的。因此, 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做到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 也应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一是为农村的土地转包、土地的流转创造条件, 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能, 减少土地撂荒等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二是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改造中低产田。三是针对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的现状, 更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培训使用。

(三)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

首先, 加强农村教育, 力争做到职业教育和农业培训相协调。一方面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现状, 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特别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 适应流入地产业升级的需要。在培训过程中, 可以实行“订单培养”, 既避免农民盲目外出, 也可以节约本地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对留守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 如特种蔬菜种植、良种的推广, 这些对提高农民收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 还应加强对劳动力的智力、体力等食品营养健康的基础投资, 以便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质的提高, 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针对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方式以个人自我寻找为主, 东西湖区政府和农场必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发扬政府和劳务中介组织在农民外出务工信息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引导外出务工农民有序流动。一是区政府和农场要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 建立包括年龄、文化、技能培训、从业状况等要素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电子档案。二是致力于建设覆盖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劳务信息网络, 搭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便捷的绿色信息通道。鉴于东西湖区的本地企业需要大量的农民工, 政府既要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做好牵线的作用, 又要依托本地企业对农民工技能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摘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几点现状, 并从激励因素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 对影响武汉市东西湖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 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四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外出务工,慈惠农场,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2]、李尚坤, 方迎辉.“进城务工”:农民的理性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2) .

[3]、刘正芳.民工潮:起源、效应与对策[J].财经科学, 2004 (4) .

上一篇:会展营销论文下一篇:中注协金融审计领军人才选拔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