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2024-07-20

高考政治学科总结(共9篇)

1.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篇一

2011年高考政治学科阅卷总结

通过今年的文综高考阅卷工作,发现考生在应考的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典型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准确。

基础知识就像是我们平时建房子的砖和瓦,没有砖和瓦就无法建成房子,没有存量丰富的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取高分。考生应考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如:选做题36题第一问,据材料,指出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2分)这是很基础的一个问题。但不少考生写不准,很多学生把我国的管理形式写成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单一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花八门。把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写成“民主集中制”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第二问据材料,分析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为什么能有效保证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8分)若考生只要回答出“民主集中制”就可以得2分,若回答“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就可得1分,若再答出“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就可得1分。但整个36题的平均分为2.3分。从整个阅卷过程来看,考生基本概念基本观点错误的答卷不在少数,可见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实在有限!

2、审题不清

审题的精准是考生在高考中快速而准确地答题的关键,许多考生因为审题不清导致失分,非常可惜。包括: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答案随意,不完整;答案“虚”而不“实”;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

如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问的是山东省委即党,而不是政府,有的同学通篇回答政府,对党只字不提,这属于严重的审题错误,都是零分,回答再多,离题万里,照样零分!

3、不善于运用政治术语,语言表达能力差

考生在答题时口语化非常严重,不能采用专门的政治术语进行答题。在政治高考综合题中,需要考生进行阐述或论证的试题的量比较大。这些题的区分度大,是拉开考生差距的主要试题。考生在备考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规范训练。

这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能对政治基本原理牢牢把握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时做到理论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篇二

一、如何看待新课程条件下的高考

分析新高考, 有两份资料要重点关注:一份是先行进入课改地区的高考卷, 如山东、江苏、广东、海南、宁夏等省的高考卷 (上海、北京的高考卷也值得关注, 它们虽然不是第一批课改地区, 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 这些试卷将为我们浙江省的新高考提供借鉴;另一份是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这是我们浙江省2009年的“高考大纲”。

先看先行课改地区的高考卷。

从课改地区高考试卷主观性试题的分析来看, 有两大特点比较突出。

第一, 注重基础, 基础知识点考得较细。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要有精确的把握。从表面看, 这些试题属识记类基础题, 但在新课改下却有着重能力轻识记的特点, 简单题有可能成为失分点。

如, 2008海南卷24题, (2) 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分)

2008宁夏卷39题, (4)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 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8分)

可见, 重新回归基础, 这也是新课程高考的新特点。

第二, 题型创新, 体现新课程理念, 如开放性试题、政论型试题等。开放性试题答案具有多角度性, 给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政论型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写论述文。这类试题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训练。

开放性试题, 如, 2008上海卷37题, (4) 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 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 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2分)

2008江苏卷37题, (2) 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请举一例)

政论型试题, 最典型的是上海卷38题: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 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体现。

要求: (1) 围绕论题, 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围绕论点, 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 概括论题要求, 运用相关材料, 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 论点紧扣论题, 论述合乎逻辑, 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另外, 明年的高考是否还有其他新型的试题呢?值得我们研究。但要注意的是, 新题型只是一种形式, 从答题要求来看依然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观点, 因此重要的不是训练了多少类型的试题, 而是是否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不要被几种题型所束缚。

再看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在新课程省级第一轮培训中, 省教育厅先后多次颁布了《关于印发〈指导意见〉的通知》, 在通知中反复强调“《指导意见》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请注意, 通知的提法是“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高中生升学, 当然是高考的依据。

在《教学指导意见》中, 学习要求具体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三部分, 并以行为动词的方式对每一知识点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深度、广度等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 这对我们对复习过程中“度”的把握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基本要求”中“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的知识在复习中必须要求学生识记, “把握”“理解”“解释”的知识要在识记基础上理解, “探讨”“比较”的知识点要求能够分析运用;“发展要求”的知识在高考复习中要能够从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适度拓展;“不作拓展”的内容复习点明即可, 不作展开;“不作要求”的内容, 要注意具体条目的具体指向, 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不作要求”是指这两个概念高考不考, 不能把“不作要求”的范围随意扩大。关于《指导意见》与《高考大纲》的关系, 省教研室有关专家指出:《高考大纲》是就全国情况而言的, 与浙江省的《教学指导意见》会有一定的出入, 但在正在制订的浙江省考试说明中将得到统一。

二、如何应对新课程条件下的高考

1. 学科复习抓住“篇”

复习抓“篇”是注重系统, 即把握教材内在逻辑, 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学科知识。从系统角度看, 新课程有三个逻辑体系:生活逻辑、知识逻辑和思想逻辑。生活逻辑主要是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点”, 并以这些“点”作为教学探究的切入点和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因此, 生活逻辑的作用主要在课堂教学, 而不在考试。从知识逻辑上看, 新课程与旧教材相比, 在知识上是不完整、不系统的, 因此, 如果过分强调知识上的系统化, 我们的复习就可能超纲。在新课程中, 逻辑体系完整、真正系统全面的是思想系统, 可以说新课程的四大必修模块涵盖了现代社会对公民在思想政治上的基本要求: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世界观 (及方法论) 等, 这是现代公民必须养成的最基本的政治素养。这也可以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中得到确认, 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我们再来分析高考试题 (主观性试题) 对知识的要求, 从政治学科角度看, 知识是具有两个层面的, 观点知识层面与专业知识层面, 前者是思想观点, 后者是专业技术。显然, 政治课高考要求的是观点知识, 而不是专业知识, 在以往的高考政治试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得出这一结论, 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高中政治的学科特点。可见, 高考复习必须从政治思想的高度着手, 在观点上对学科进行系统梳理。

那么, 基本知识起什么作用?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基本观点。那些对于观点的培养具有直接作用的知识, 《指导意见》把它规定为“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对于观点的培养不起直接作用的知识, 《指导意见》认为是“不作拓展”或“不作要求”。因此, 学科的复习应该用观点来整合知识, 从而建构有效的学科知识体系, 这种知识体系从长远来讲能够指导学生正确参与社会活动, 从眼前来讲能够提高考试成绩。如上文提到的上海卷38题:“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 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体现。”要求用政论文的形式完成答题, 如果不从基本观点高度对《政治生活》课程进行整合, 那么这一题的得分率是不高的。可见, 这种整合也是学生能力的具体体现。

例如《经济生活》基本观点与知识体系, 可以按总观点、国家角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国际竞争) , 企业角度和个人角度等构建的一个完整、简洁、高效知识系统, 从中学生不仅能够非常简单地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系统展开《经济生活》的全部内容, 对经济试题的分析也会更加完整到位。另外, 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也应该做类似的梳理。

2. 知识复习抓牢“点”

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准确、到位, 尤其要抓住知识的立足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 一些知识反复背诵, 考试中仍会出错。参此, 一般认为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所致。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笔者认为必须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立足点。知识的立足点就是知识的重心所在, 任何知识点都是有具体指向的, 这就是“立足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的立足点是“资源配置”。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对有限的资源要进行合理配置, 如何配置资源?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 同时又促使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因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发挥作用需要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市场秩序”。市场的调节也不是万能的, 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可见, 知识的立足点是理解知识的关键, 掌握了知识的立足点才能有效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才能由知识上升到基本观点, 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因此, 分析、确定知识的立足点是我们教学复习工作的重要任务。

3. 时政复习抓准“眼”

3.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考;解题;训练

高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全面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课堂空间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知识追忆,形成迅速的问题反映能力。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课堂训练实施对策,总结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解题是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解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是目前高考考核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要形式,高考更多是考查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这一点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有关。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理解在书本之外,考查在学生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高三的学习阶段不断进行解题能力的相关训练,以便高中生更好地在高考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将所学知识全面体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课堂训练实施

1.开展多元化讲评

针对一些思想政治学科的相关问题,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讲评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解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充实自己。例如:如果在解题讲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就要及时进行整理充实;如果发现自己的理解分析路径有差异,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正确的解题方向。具体的讲评活动内容程序如下:第一步,教师总结题目的具体问题,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表扬。第二步,学生自我修改,这个部分要让学生自己写出错误的原因,出错较少的同学对照试卷重新整理总结相关知识点及相关类型的解题方法,指导同组同学的改错。第三步,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补充解题的关键点。在多元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挖掘“题眼”,在审题时,对于时空(现阶段、在这里等)、程度(最、根本、主要等)、主体(党、政府、企业、公民等)、知识范围(认识论、辩证法等)限定条件以及其他一些限定条件,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同时,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考虑自己是否有运用知识的基础问题,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牢固地掌握在脑海中,然后在解题过程中把题目所要求的有关原理的基本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并自然过渡到论点上,最后总结提高,或表明态度,或阐明意义,或指出要害等。

2.典型话题专题训练

对于高考而言,往往会在思想政治考核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典型的话题内容。例如,2014年的高考内容从提倡高效务实的文风、会见,到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从苍蝇、老虎一起打到贯彻“三严三实”的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什么?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拾荒助学子的高龄孤寡“环保”老人刘盛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这些内容都是与当时的政治典型话题相关联。针对这些典型话题,高三的政治教师要善于开展专题训练。所谓的专题训练就是要针对类型话题进行全面分析整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书上的内容,然后再结合题目内容展开论述,最后是多关心时事,多用书中的观点去解析,反正这也是熟能生巧。要实现这个训练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如其中的这个问题: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同类整理归纳推敲

针对思想政治的相关问题要进行同类的整理归纳,因为从具体的高考题目来看,很多思想政治的问题都有相关性。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各地考题中出现的试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类,然后归纳整理,让学生遇到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容解决。另外,教师还可以能够根据题目的类型分类讲解,例如:图表题、漫画题、体现型、评析型、启示型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掌握同类整理归纳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依靠老师帮助进行整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单元为主进行整理,例如:让学生寻找本单元知识内容的中心,并将这一单元的其他知识与中心知识联系起来,围绕中心知识展开整合,构建单元知识的框架。通过整合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涵,为考试时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同类整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同类问题进行全面推敲,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不是死板地解读概念,需要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讲评活动,开展典型话题专题训练,进行同类问题的整理归纳推敲等方式来灵活实现。

参考文献:

曹会跃.提高政治科高考解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1(10).

4.高考政治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姓名:张爱玲 时间:2014年4月 在麦积区教体局的组织下,我参加了清华伟新高考政治专题培训讲座,我们有幸聆听了北京主讲教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开阔了自己思路,提高了自己业务素质。

老师就高中必修版块中几个部分分别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以及一些考点,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加以分析说明。重点放在了《经济与 生活》部分,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来谈这个版块的知识下午讲了《政治与生活》、《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我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学习的。

1、查漏补缺,夯实学科知识。高考前必须狠抓基础的落实,把注意的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知识点复习的要求:一要准。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及其规定性,如:《政治与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必须要准确把握;更为重要的是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知识点放在整体结构中去把握。二要全。全面掌握,不能挑挑拣拣,不要留下知识“死角”,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点的掌握,而要认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位置,与其他知识是怎样的关系;心中要有主干知识,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三要活。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换,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

2、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强化学科能力。政治学科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应用历史的、辨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加以培养、训练和巩固。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重视进入高三以来的每一次考试,特别是各地的模拟试题,凡是做过的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做错的题目。错题所涉及的考点暴露了学生复习的盲区,抓住这些错题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中要收集错误、积累错误、整理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确保不再重犯错误。复习中学生还要学会选题、学会改题、学会编题,实践证明,这是提高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3、关注热点,重视理论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增强责任感。高考政治命题有很强的时政性,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学生在领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经常关心党和国家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意义。必要的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对础知识、重点热点、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培训,然后,集中进行模拟训练,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做到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

4、试题的答案要“准”、要“精”。近些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材料具有较强的时政性不回避热点、重点,各地高考题分别涉及到了涉及经济、科技、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考生材料时要做到快、精、准。快,就是要求考生快速浏览材料全貌,切忌纠缠于个别生字僻词

而止步不前,延误答题时间;精,就是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的鉴别和筛选。

5.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篇五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在高中教育中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笔者认为,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

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6.2010年高考化学学科总结 篇六

2010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备战2010高考的日日夜夜,节节课堂,仍时常在我的脑海浮现,难以忘怀。下面对高三化学备考做以下总结:

一、集体备课是取得成绩的基础

注重集体备课,从复习计划的制定、每个单元复习方法的选择、例题的选用、练习题的删减到课时的安排,都是经过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再付诸于实践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集众家之长,使备考过程中的每一周的授课内容都能按计划进行,且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为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我是高三化学备课组的一名成员,我的感觉是高三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更是一个极富战斗力的集体,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全体教师都能各尽所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从一轮复习阶段测试的选题到最后冲刺阶段查缺补漏的训练,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分别编选专项试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在备考过程中既加强基础巩固,又逐步提高了解题能力,我们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让学生跳出了题海,提高了备考的效率。

三、科学的复习备考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1、认真研究 “三考”,把握高三复习方向。“三考”即考纲、考点、考题。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点和高考真题则导引我们复习的方向。以“三考”为导向有利于学生复习备考,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比较2010年考纲与2009年的变化之处,把变化的、新增的知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进行重点复习。在一年的备考中无数次的研究考纲、分析新课改三年高考理综卷中化学部分,找出考试的热点和关键点,来指导整个高三的化学复习,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坚决删掉,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把注意力放在抓重点,热点、难点及关键点上。

2、抓纲务本,立足教材。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考试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坚持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了《模块复习》作为主要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供整理知识和练习使用,在复习过程中,随时回归教材,找到考点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从而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知识,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三轮复习

第一轮:夯实基础,科学构建化学科知识结构。

高考首要考查的是化学科的“双基”。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着重完善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结构,以课本为中心,按其结构章节体系,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专题复习,重视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

第二轮:培养能力,着力提高化学科综合素质。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化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的落脚点是学科能力考查,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在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同时,通过分块归纳、专题讲座与强化训练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突出解决高考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上,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学科内综合能力。通过本阶段的复习与训练,实现了高考题型的有效到位。

第三轮:热身训练,全面适应化学科高考的要求。

常言道:“编筐捼篓,全在收口”。要想提高考试成绩,三轮的热身训练是关键。在最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根据化学科高考对考生的要求,从众多的模拟试卷中,精挑细选出适合学生学情和高考形式的试题,做针对性强化训练,并及时精批细讲,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答题的规范化程度。同时通过模拟训练,督促学生搞好自查,查漏才能及时补缺,使学生能进一步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做好应试准备,以全面适应高考,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高考结束,学生普遍反应理综卷中化学试题与平时训练题型几乎相同,答的非常顺手。

4、实验复习贯穿始终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实验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分值较大,但往往是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将实验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验原理、步骤、条件、现象、结论、注意事项、所使用的仪器、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是关注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教材实验改进、探索研究性实验等。注意实验题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准确描述,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7.高考地理学科复习资料总结 篇七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

海水热量的收入是太阳辐射。

海水热量的支出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高考地理有哪些要背的知识点

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后者是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高考地理冲刺复习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问题

1.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的理由: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答:原因: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对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

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地形、地势问题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最多写两种】;

(2)地势特征:哪边高哪边低?或哪边向哪边倾斜?

(3)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海拔用定量描述,地势起伏用相对高度大小;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类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农业上:平原以种植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业为主;盆地内部和平原一样,周围和山地一样。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业不发达。

工业要看当地的资源、交通、市场……,相对受地形影响较农业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

(1)纬度位置:观察是否有重要纬线穿过。通过重要纬线判断所处的五带。

(2)海陆位置:周围的海(或洋)及相应的方位。周围的国家(或地区)及相应的方位。

自然灾害问题

1.自然灾害分类:

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1)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山体崩塌、山体滑坡)。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

(3)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2.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

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8.政治组学科工作总结 篇八

本学期我政治教研组全组成员,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认真学习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节实施办法》和多篇教育教学理论, 深入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同时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增强政治教研组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具体总结如下:

一.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加强了理论学习

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深入学习、仔细研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能力与方法,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

(3)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初中道德法治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加强课内外辅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整体学业水平。

2、认真参加了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和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校教研活动,组内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的活动。

3、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长加强监督,提高教学效率。

4、积极开展组内相互听课,评课。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二、为推进教研组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了教研组资源库

1、本学期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信息技术强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完善我组的资源库.把平时自己动手做的或者是在网上下载的有用的课件、练习、文章集中存放在一起,以供全组教师学习、借鉴,使资源共享。

2、在加强学科资源库的完善工作中,努力使教案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加强了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生动、形象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教学常规,发挥集体智慧

(1)贯彻落实初中部教研工作计划,切实将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讨、学习方法指导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

(2)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各自的优势,坚持做到“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3)积极参加学校和本组的教研活动,鼓励跨学部、年级和学科听课,加强组内的听课评课,注重组内评课的深度与实效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改作、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

(5)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不断丰富和完善本组教案,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6)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组内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精心选题,精讲精练,尽量把作业在课内完成好。考前统一复习资料,考后做好分析讲评。

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1)抓好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要重视和实现师生互动,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中注重渗透国情和时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认真履行了政治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1、协助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七年级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提高中考成绩。全组不管是否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大家都关心中考的形势,按市教育局制定的考点说明,科学训练、有效训练,精选习题,打整体战,从而使本届学生考出了良好的成绩。

9.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篇九

一.2007年高考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2007年是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高考方案有所改变,使用的教材也和以往的不同且有不同的版本,有一定的难度,对广大高三教师和考生都是一个挑战。在04年高中新课程实施伊始,我们的策略就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课改和教学,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指导高三备考时,更是结合实际,分析形势,克服困难,科学备考,制定合理的备考方案和计划,在深圳市高三生物一、二模考试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广大高三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市2007年的生物高考又取得优异的成绩,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2007年高考生物学科总人数为2960人,比06年(2533人)增加了427人。全市均分85.87,排在广东省的前列。市外语学校、实验学校、高级中学、深中、红岭、华侨城、教苑、育才、宝安、等学校成绩都比较突出。龙城、福田、新安、南头、益田等学校考生人数都在100人以上,也考出较好的成绩,不负众望。市高级中学的胡晓烨生物单科成绩140分,夺得了全省的桂冠。虽然今年考生人数大幅增加,难度加大,各区生源、各校人数、学生基础等不一样,成绩有差别,但从高考成绩分析,以及对照一、二模考试的分析,全体高三生物教师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考生也考出了应有的水平。二.2007年生物学科高考特点

2007年广东省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内容符合考纲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都在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范围内,考纲考核内容的覆盖率高,总体来说试题新颖、灵活,试题的难度比去年大。主要特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结构和题型变化较大,体现为“多”、“难”、“新”

2007年生物试题较2006年试题在结构和题型上都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2007年试题题量大,题干长,学生的阅读量大,题干字数8000多字,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时答完全卷。二是“难”,中等难度及以上的题型较去年明显增加。多项选择题由原来的6道题增加到10道题,分值由原来的18分增加到30分,同时每一道选择题每一个选项基本上要考查学生一个知识点,导致选择题难度明显增加;非选择题的题干材料增多,分析难度增大,论述简答题型明显增加(如第40、41连续6个简答设问),能力要求高,因此大大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三是“新”,题目的形式新颖,试题在较大程度上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如第33题、第34题,第38题中一道题画4条曲线且都要说明原因,第41题将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蛋白质工程及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等一起放到一道题中来考察;题目的内容新,如13题、16题、17题、19题、30题、35题、37题等多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要求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2.突出主干知识,传统考点分值有所下降

从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来看,“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细胞的代谢”等生物学核心知识分值达119分,特别是“遗传、变异和进化”分值与2006年基本相同,延续了2006年高考生物注重考核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命题思路。同时,其变化是“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的生理等传统考点分值下降,而增加了“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等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的知识点的分值。3.凸显新课程理念,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着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7高考生物试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总体上看,试题重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探究能力(如第32题、第34题)、信息处理能力(如第35题、第36题、第37题、第39题)、语言表达能力、图表曲线应用能力(如第7题、第36题、第37题、第38题)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如第40题、第41题)的考查。

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大都采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相关情境进行设问,关注人体健康,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人类疾病、医学治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内容;多道试题的解答都要求考生具有更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选择题中,第8题、第9题、第17题考查考生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解决“专心答题、劳动大量出汗、植物人”的现实生活问题;第13题、第15题、第16题、第19题考查生物学核心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联系;第30题考查实践中治理水体污染的原理。非选择题中,第31题以AIDS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物科技进展对健康的影响和意义的了解,对免疫学和遗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理解生理专业术语、综合运用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人体健康相关问题等能力;第35题以现代农业防虫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态学知识和分析归纳方法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作图、获取信息、运用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等能力;第37题以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生态学主干知识和重要实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考查图表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生态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并引导考生关注环境污染等社会现实问题;第38题以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分解产生CO2为背景,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4.改变实验题型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改变了历年会以单一实验题考查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的方式。第32题、第33题第(3)小问、第34题,第36题、第38题、第41题第(4)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这些试题将常规实验与探究、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设置开放性小问题呈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使试题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延伸性。5.突出华南地域特点

试卷中第16题、第21题、第30题、第35题、第37题第(4)小问、第40题和第41题都采用了华南地区常见的生物、生态情境,延续2005年试卷特点,凸显华南地域特色,便于华南考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6.注重生命科学重大进展

试题考查了生命科学重大进展对生物学的渗透,如第4题体外植皮、第15题太空育种、第31题基因治疗、第33题基因诊断、第41题DNA分子杂交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等。

三、存在问题

1.备考过程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研究不够,考试方向、内容和难度把握不准。第一次新高考,命题人员和备考都在探索之中,缺少成熟和可供参照的样题,值得深入研究。2.缺少对不同教材的比较,特别是对人教版教材的应用;复习中没有很好抓住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内稳态与环境”的核心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选修一、三的题型把握不准、训练不到位。在选修课的开设模式上要重新定位,做到省时高效。

3.个别学校备考策略欠科学,未能合理安排复习进程,一轮复习基础落实不到位,二轮复习综合提升不明显,存在前松后紧,被动应对各种模拟考试的情况。

4.市、区、校的各级交流、学习、听课,开展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复习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5.课后训练和模拟训练针对性不强,对高考试题的变化和难度估计不足,平时训练缺少难易梯度训练。对市一、二模后的问题分析和应对措施还不到位。

6.培优补差、分层次教学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教学中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教学和辅导针对性不强,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校考生,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的掌握上,适当增加一些重点章节的难度复习。

四、2008年高考备考思路

1.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变化

今年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二年高考,研究新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新教材、2007年广东省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及走势、考试说明及补充说明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备考中应以新课标为准,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研究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为基础,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主干知识,研究新理念,抓住新内容,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历年生物高考试题的分析,生物高考命题经历了“经验型命题→标准化命题→素质化命题”三个阶段。从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中、从考纲中,可以了解到高考改革的趋势:思维的开放性、答题的个性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化,是素质化命题的核心。在平时教学中就应紧扣这个核心内容来培养和训练学生。2。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体现课标、考纲的要求上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必修模块上,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必须重视必修模块内容的复习教学,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能力。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分值较高的是“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细胞的代谢”、五个部分的内容,2005年五个部分分数为105分,2006年为107分,2007年为119分,这五个部分内容分布在三个必修模块上,因此历年高考很好的体现了大纲中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核。2007年试题集中体现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如果没有很好地对基础核心知识的掌握、生物学术语应用和表达的能力等这些生物学基本素养,就无法在07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标、考纲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通读教材,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理解熟记。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术语答题。

在基础训练时,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注重创新方法,对典型例题要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速度和准确度。另外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理,如对横向关联知识的结合与比较、相近知识的比较。(如:①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对比;②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4个不同基本概念的联系 ;③DNA复制、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之间比较;④极体和极核的区别和联系;⑤核遗传与质遗传的比较;⑥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比较;⑦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比较;⑧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间的比较;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比较;⑩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比较等)。3.系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主要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图表、曲线、实验等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分析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07试题的非选择题部分每道题都有上述几能力的考查,而这些能力又是大多数考生比较欠缺的地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高考必然会将实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近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还有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中突出的变化是没有了独立的实验设计,而是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并且着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在2008年复习备考中需引起注意。为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应认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和重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教学。

③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倡导学生在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社会发展及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际问题,已成为新课程生物高考命题的重要思路。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对于这一方面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第13题、第16题、第21题、第31题、第35题等)。简而言之可分5个方面进行训练。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 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究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4. 研究教法、学法,提高复习效率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复习效率放在首位,一切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量力而行,准确定位,把握标高,落实好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根据每一复习阶段侧重点的要求,认真研究并对教案和学案进行设计,经常组织市、区、校各级的高三生物高效优质复习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我市高三生物的备考水平和质量。

课堂教学的好坏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能力”的思路,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从事实验的独立工作能力。针对学生特点,采用“问题——讨论——总结提高——应用反思”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开放性的教学情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1)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着重以思路为主线,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审慎的科学态度;(3)掌握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4)针对学生解题能力差的现状,在讲题环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注意学生答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得分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生物高考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难点。从历年各省、市生物高考试题来看,章节知识覆盖率均在90%以上,所以基础复习必须全面。但又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高考试题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重点是《生理卫生》的循环、神经内容,《生物》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等。上述内容在高考试题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难点是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必须在高考复习中也必须予以重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分析的方法、质疑的技巧等)、如何运用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分布、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适当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进行强化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①将平时训练就作为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途中不能中断,不能查阅书本和答案,直到把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后才能看书、讨论或询问老师,老师在此基础上应及时进行评析,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提高反应速度,并作好反馈工作,使学生水平迅速提高。②进行课堂小测。不写题目,而是口述题目,学生必须听清题目、记住有关问题和供选答案,口述一题马上答一题,目的是强化学生记忆力和瞬时反应速度。③在考试时加大题目量、难度和能力要求,缩短考试时间,按生物高考时间即上午9:00—11:00进行模拟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5.关注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与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内容。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分析以生物学新进展为背景的材料试题。在选修本的教学上,建议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选定选修

三、或选修一,重点吃透一本就可,以节约时间。

6.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常常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和背景材料,如第5题以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为素材进行命题。新课标教材中(特别是人教版)列出了许多重大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细胞模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等等,这些内容在2007高考中都没有涉及。因此,回归教材,在08备考中对新科标教材中列出和其它重要的没有列出的生物科学史实的教学非常重要。7.研究学情,落实分层教学,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生其它四科和专业成绩,抓好对象生、促进边缘生,增加有效上线人数。对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学生制定培养学习方案,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促使其广泛汲取生物学科知识,全面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同时对每次测试试卷进行面批面改,严格要求审题仔细、答题规范。对差生上课进行多提问,课后多辅导,选用合适练习与测试题,加强基础训练,逐步提高。8.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广东高考生物试卷从2004年以来,试题难度、试卷结构、考查内容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说,2004年试题题量少、较容易,2005年、2006年试题趋于平稳,而2007年试题又突然加大题量和难度,这让考生很不适应。因此,在备考中,特别是最后一两个月内应加强难易梯度训练,各种难易程度的试题都要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遇到容易题型不粗心,遇到难题不紧张,题量少时速度慢,题量大时速度快的应试习惯和心理。9.注重高考信息收集,进行分析与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在社会活动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考复习也不例外。高考信息要把握准确,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高。注意有关书籍(如《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报刊(如《招生报》、《教育报》、《参考消息》第7版科技等)和专业杂志(如《生物学通报》、《生物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中国考试》等),查阅这些资料,及时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复习对策,准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五.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地推进复习备考工作

生物复习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低起点、严要求、高标准、重“双基”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复习进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考点,教学目标应具体、细化。第二阶段应重点突出知识网络交汇点的复习,按考试要求整理出各个复习专题,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和综合训练。第三阶段应以模拟训练为主,加强一、二卷的限时练习,注重解题思路的发现,解题能力的提高。第四阶段应注重查漏补缺,考试艺术与策略的掌握,考前心理辅导。常规的计划可参照:

(一)时间安排及主要目标建议

生物复习通常采用三轮复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轮复习,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安排的时间也应该最长,一般从选修结束开始,到明年2月底或3月初。然后用2个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考前20天到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进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而这些安排不仅要做到老师心中有数,也应该告诉同学们,使大家共同努力。

(二)复习方法及内容建议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章节进行复习,另一种是按专题复习。根据几年来复习的情况看,第二种形式更合适。各专题按考试大纲中的九个部分划分比较合适。即:1.生命的物质基础、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生物的新陈代谢、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5.遗传、变异和进化、6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8、生物与环境、9.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1)复习目标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熟悉教材、整理知识、巩固概念、规范表达、打牢基础为复习目标要求,不能求快求深。复习中要注意关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厌学或贪玩的同学,尽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2)复习方法

在每个专题复习中,注意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们回顾各知识点,并注意引导同学采用一定的复习方法,例如归纳法、知识梳理法、演绎法、比较法、推理法、模型法等,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复习。在复习微生物类群时,可引导同学把原核生物、真菌归类,可以将教材中提到的微生物,用表格方法将其细胞特点、代谢类型、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归纳起来。

(3)复习难度控制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把握复习难度,不要引进过多难题,要求抓住教材,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理解和记忆。不要操之过急,特别是上届高三的老师再次担任高三教学时,不要过高估计,要循序渐进。选择练习题和测验时,都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能够以夯实基础,力争基础过关为第一轮复习的关键。当然在复习中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也就是通常说的炒冷饭,那样很容易使同学们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复习效果,要让同学们有一定的新鲜感。

第二轮复习:

在复习中应注意复习目标,做到:(1)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2)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复习中,要结合专题复习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多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训练等。可根据同学们掌握的情况,选择其中几个题型开展训练。

对于图像题要引导学生识别各部分名称,并联想其结构和功能;抓住学生易错点,例如对内质网与其上的核糖体,常常是同学们辨认时的问题,要教会同学分辨。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例如代谢图,同学们常常将某些符号或序号写错。在复习中要尽可能帮助同学找出问题,教会同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表格题要看清横格和纵格的含义,把握数据规律。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第二轮复习中,可鼓励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老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去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指导他们以基本题目的练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在复习中强调准确性和规范性。复习后期可穿插适当的综合训练,如各地一模卷、近几年高考卷等进行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要特别注意运用生物学语言规范答题的能力。另外要注意挖掘知识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使同学们对各大知识块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例如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联系,遗传变异与生殖发育的联系、代谢与调节的联系等,提高自己解题能力。

第三轮复习:

在这一轮复习中,开始阶段要以练为主,通过每天做模拟试卷,促使自己适应高考,并在过程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阶段由于临近高考,应以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做好三个调整,即知识调整、心理调整和身体调整。在知识调整方面使同学们重温课本内容,特别是课本中一些结论性语言。熟悉课本中的图形、表格等。注意课本实验,归纳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注意分类比较,归类记忆。

在复习中提醒同学:熟悉课本中的图形、表格等。针对某些常见病的病因、癌细胞特点、衰老细胞的特点等,注意分类比较,归类记忆。注意课本实验,归纳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例如怎样叙述实验原理,怎样安排对照实验,实验步骤的准确简捷的叙述等,对照自己在大型考试中遇到的实验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

做好查漏补缺:一是通过习题,发现常错的问题。二是通过试卷查出自己的漏洞。三是通过重温课本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漏洞。然后通过再次复习相关章节知识,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寻求帮助,包括找老师、找学习好的同学、查找资料等方式,加以弥补。

下面是深圳市高级中学的高三复习备考计划,以供参考。

(一)第一阶段: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8月1日——9月30日 第一次测试:9月5日。本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 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三《稳态与环境》。10月1日——11月30日 第二次测试: 10月底,外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技术专题》。12月1日——12月15日 第三次测试:12月中旬,本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 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一《分子与细胞》。12月16日——1月27日 四校联考:次年2月上旬,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五校组织考试。学校组织讲评和评价,目标是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突出能力培养。即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时迅速提取。同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课时与课后训练的时间比为1:1;参考资料是《生物高考完全解读》、《第二教材》、《世纪金榜》、复旦大学《南通考案》、自编生物专题训练等。

(二)第二阶段: 2月—5月上旬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第一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第二专题:生命活动;第三专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第四专题:生命活动的稳态与调节;第五专题:生态专题;第六专题:实验专题复习;第七专题:基因工程:第八专题:细胞工程:第九专题:胚胎工程;第十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如按体系分专题,则可分为:第一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第二专题:生命活动;第三专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第四专题:生命活动的稳态与调节;第五专题:

生态专题。

按实验分专题,则可分为:(1)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辨别;(2)对实验设备、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操作;(3)对实验原理、程序、现象的分析、归纳;(4)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提炼,获得结论及提出质疑;(5)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改错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6)运用生物学原理,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

按题型分专题,则可分为:选择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图形图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遗传系谱图鉴别能力的培养;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曲线坐标题解析能力的培养。

按热点分专题,则可分为:(1)生命科学前沿热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2)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减肥、吸烟、艾滋病等);(3)生态和环境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问题等);(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疯牛病、口蹄疫、反恐斗争—生物武器等)。

以上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按各专题复习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专题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应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考试能力。

教学处组织学校第一次模拟考试和“深圳市一模二模和广州一模”,共四次考试。其中: 学校一模:2月25—27日,学科组组织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和讲评,不评价。深圳一模:3月7—9日,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广州一模:3月20—22日,学校组织考试、讲评,不评价。深圳二模:5月7—9日, 学校组织考试、讲评,不评价。(广州二模(4月24—26日)用于随堂练习和讲评)。

第三阶段: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心理调整。5月1日——6月6日 实战演练、应试指导,调整状态。5月中下旬

学校二模:5月29——31日,学科组组织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和讲评(6月2——5日)综合训练,时间4周。

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考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通过模拟考和评讲,进一步螺旋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分析、推导及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必胜信心。模拟考和评析时间比为1:2;资料是各地高考模拟题、历届上海高考试题和精编高考模拟题等。调整状态,时间2周。

在前两周停止任何测试,目标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分析教材和经典试题,进行系统整理,查漏补阙。并通过调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节奏,调整心理状态,力求使学生的应试状态在6月上旬达到巅峰水平。最后一周再进行一次高考前的热身考试。

以上的备考经验总结归纳了我市及兄弟市高考备考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对学校高三生物教学、高考备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做法都同共同的地方,也可能人人都知道,关键在于抓落实,说到底还是时间加汗水,功夫要做细,细节定成败。

另外,广大高三生物教师可适时关注深圳教研网()生物栏上有关高考的信息或资料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整体提高,为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提升做出最大的贡献。

上一篇:渡河工程论文下一篇: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