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2024-09-26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共14篇)

1.《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一

《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说课稿

陕西省府谷中学杨志彬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章节,本次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重要地位,侧重于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出现后的正确处理,为“健康体育,安全体育”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陕西省府谷中学高一年级2班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为16-17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该班男生多女生少,男同学特别喜欢体育,但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这个班学生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安全意识的作用。

2、技能目标:运用自己学习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的知识,使自己在运动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好运动前的预防,运动中的保护能力,避免损伤

难点:一旦运动损伤发生后,如何更好运用‘运动损伤处理’知识,有效减轻痛苦。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播放体操、nba、乒乓球几段比赛录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比赛录像中一些受伤场景,告知同学运动损伤是比较常见的,随后要求同学分组相互讨论并提出平常运动中常见的损伤有哪些,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就什么是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如何处理等扩展讲解。

2、学法:在教法上,我贯彻的教学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挥想象,联系自身在运动中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2.《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二

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其一:内因是包括自身体能方面欠缺而导致身体的疲劳;自己的准备热身活动不够充分, 没有积极做好必要身体方面的准备, 特别是足球场上需要快速的奔跑、急停、转身、过人等动作, 需要良好的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躯干核心区的稳定性、下肢的力量及良好的平衡能力等, 都需要在热身准备活动中进行相似的动作设计, 调动大脑中枢神经系的兴奋性,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这样为与对方球员的拼抢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外因包括, 外界的环境、场地、气候、对方球员的违规的冲撞等行为导致的损伤。

二、常见损伤的处理方法与措施

1、物理疗法

首先是冷敷法。对场上受伤的运动员立即采用冷敷法是至关重要的。甲烷喷雾剂是每位教练员必备的基本治疗器械。但这种方法对肌肉扭伤、脱臼和肌肉压伤等病状只能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因此, 一旦出现血肿现象, 绝对不能喷射甲烷, 而必须采用冰袋消肿法。冰袋要每10min更换一次, 冷敷时间至少1h。其次是按摩疗法。按摩疗法由富有经验的专业按摩师进行, 主要运用揉按、搓捏、捶打、研摩和推拿等手法, 根据受伤时间和部位采用准确方法进行治疗。另外简单的自我按摩手法也是运动参与者应该掌握的, 可以加快恢复的速度。

2、几种不同损伤的疗法

首先是肌肉拉伤的疗法。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原受伤部位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 在比赛或训练中当中, 大量出汗引起体内盐分损失过多极易出现肌肉拉伤。另外突施爆发快速跑动、转变运动方向、行进间大力射门以及快速跑动中骤停等时。这时, 由于肌肉束的弹性瞬间超过极限范围而过度拉长, 造成肌肉内部充血。如果不及时治疗, 就会产生肌肉撕裂。发生这种情况时, 必须立刻中止, 采取按摩法缓解肌肉组织的痉挛状况, 然后在伤处捆上夹板或绷带。如果疼痛加剧, 则应立即将运动员抬出场外, 应马上运用冷敷法治疗。

其次是韧带扭伤的疗法。当韧带扭伤时, 肌肉神经会产生撕裂般的疼痛, 并经常伴随着产生肌肉拉伤的膨隆。一旦发生韧带伤, 应立即采取冰袋冷处理。如果扭伤严重, 则必须在患处用石膏绷带固定, 持续14天。此时采用夹板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若伤势不重, 治疗途径有热敷法、蜡疗、热风湿带法以及冷热对应疗法。稍后, 即可采用拔罐和超声波治疗。亦可采用按摩方法, 但绝不可超越患者痛感的限度, 否则适得其反。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从事适量的力量训练, 逐渐恢复韧带功能, 切不可急于求成。

最后是骨折的治疗。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 要清除可见的污物, 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扎。) 四肢开放性骨折 (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 有出血时, 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 以不出血为度, 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 以避免损伤桡神经。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 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 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

三、足球运动损伤的防治原则

首先是科学而合理安排教学训练与比赛。足球的教练或教师应认真研究大纲、教材的要求及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依据学生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 运用各种练习的手段与方法, 全面加强基本技术教学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其次是强化热身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原则。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 既包括一般性的准备活动, 又要有贴近实战的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易伤部位及身体活动范围较大的区域, 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静态与动态的拉伸练习十分必要。第三是加强易伤部位的基础性体能训练原则。根据足球场上的不同的位置需要, 结合基础性的体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与形式发现在专项运动中相对较弱部位, 加强必要的训练改善其功能, 是预防运动损伤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由于足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和球常处于不规则的活动中, 运动要经常做些大幅度的、快速度、突然用力的动作, 如倒地铲球、凌空抽射、头顶球射门带球过人等动作, 这些对运动的身体柔韧素质的要求更高。第四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原则。参加体育运动都应首先树立必要自我保护的意识, 并掌握相关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学校有组织的进行的相关足球知识培训或讲座学习过程中, 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不可忽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掌握必要的生理、解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全面的理解与把握相关损伤的防护知识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郭晓军:《高校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体育科技》, 2006, (2) :15。

3.《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足球教学;运动损伤;处置与预防

足球运动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之一,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与观众人数也在日益的增长中,伴随着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足球运动损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足球运动由于其速度快、强度大、对抗性强且极具观赏性等特性,是使它受欢迎的原因,同样也是影响它运动损伤产生率高的因素。对于常见的运动损伤,作为教练员及运动员都要时刻的注意,在了解产生的原因后,需要积极的做好预防,把伤害尽量降到最低。

一、足球教学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足球运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因而他是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主要伤害是外伤,外在擦伤与关节损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随着运动员运动年限的增加,运动性伤病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训练和比赛。在足球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一般是由两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是内在因素另一个是外在因素。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生理或社会心理特征,比如年龄、身体素质、心理压力、有无损伤病史等。足球本身就是一项对抗性强,身体(尤其是脚)接触频繁,强度大,运动范围广,时间长的运动。身体也会因为相应的训练或比赛出现过度兴奋、过度强度和均衡性减弱,在自我保护方面会出现疲劳性反应迟钝,局部的负荷过大,容易造成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增加受伤的几率。运动损伤不只是单纯的因为身体素质,其实也和心理因素有关。过去人们对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关注的较少,现状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压力的存在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往往会有一些人容易因为环境或场地、人员的不同而产生焦虑情绪,此时他的心理压力就会比较大,在比赛中就容易发挥失常,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研究表明,在训练或者比赛中,由于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负担的加重,会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增加运动损伤产生的几率。

(二)外在因素

运动损伤的产生其实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外在因素的影响。足球损伤中,软组织、膝关节、踝关节和腿的损伤比例最高,也是足球损伤预防中的关键。任何运动在训练开始时都会有个准备活动时间,准备活动就是为了使运动能正常进行,同时也是对运动员本身的一种保护。在进行足球运动时,运动员对准备运动重视度不高就会使准备运动不理想,准备不理想就会造成肌肉温度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肌肉的韧带和弹性力量不够,在这种状态下容易使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准备运动不是一次性到位的,在高强度训练过后的中场休息时,这种准备效果就会消失,等在开始训练时不再做一些准备活动的话,就会更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足球是一项以脚法为主的运动项目,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由下肢完成的,在教学训练中如果对抗过于激烈,运动强度就会增强,这就极容易造成大腿与小腿的肌肉拉伤与断裂。

二、足球教学产生运动损伤的处置与预防

足球运动是一项积极的体育运动,我们要在足球教学中体验足球的乐趣同时也能提高本身的身体素质,那么就要有计划有方向的去规避在运动中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即使发生了损伤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去自救去治疗,把伤害讲到最低。对此,有三点建议提出以参考,观点如下:

1、加强对自我保护的思想意识

在整个足球教学中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良好的运动作风,能在教练正确的指导下去训练,在思想上要让运动员深刻的了解到运动损伤对其自身的危害和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于一些危险动作应该去怎样训练或避免,在球场上要合理的使用技术动作,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去进行,不要去做伤害他人的运动。例如:

2、重视准备活动

每个年龄阶段的足球教学的准备活动都不尽相同,本身准备活动就是训练前的热身,是为了调动起运动员的身体各项机能,使其能有一个良好的运动状态。所以准备活动的内容一定要结合运动员的年龄层次、个体差异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尤其是对于易受伤或已受伤的部位更要有针对性。准备活动中用到的器械要定时的进行维护与更换,挑选合适的器械用来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需要教练和运动员都重视的,谨慎才能避免伤害。

3、合理安排训练,加强医务监督

为了避免或减少足球教学产生的运动损伤,在社会上要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为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教练员不光要知道怎么去训练同时也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在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时要多与相关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很好的联系沟通,对运动员要实施及时地医务监督,对运动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无为的损伤发生。对于已经受伤的运动员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在前期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在后期积极配合各项治疗设备进行功能恢复。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总结:

综上所述,足球损伤的研究现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着,研究的越深入对运动造成的损害就能多做预防和治疗。足球运动损伤是足球教学中常见也不可避免的损伤,在教学中要让运动员对其加强重视,准备活动要做到位,减少损伤的发生。如果在教学或比赛中出现损伤要及时的进行彻底治疗,合理的安排好伤后训练和康复训练,避免造成二次受伤。足球教学应该注重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来预防损伤的发生,尤其是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

参考文献:

[1]陈明.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M].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3

[2]左振腾,田雨川.足球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与原因分析[J].湖北煤炭医学报,2004(01)

4.《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篇四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5.《认识常见岩石》的说课稿 篇五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6.《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六

一、短道速滑常见的损伤种类及特点

针对短道速滑项目的特点, 对专业运动员及教练员来讲, 都应该先了解熟悉和掌握该项目的运动规律和发力模式, 以及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防治的基本知识。因为大多数运动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我们掌握和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规律,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能把运动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般来讲, 运动损伤都是在运动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爆发动作造成的身体损伤或较为持续的创伤。运动损伤的预防更是运动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损伤不仅可以使有较高训练水平和极大发展空间的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或比赛 (严重的甚至残疾或丧失生命) , 并且会给运动员以心理影响, 妨碍竞技运动项目的正常开展。因此, 我们要关注教练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短道速滑常见的运动损伤分两大类:

(一) 机械性因素损伤 (急性外伤型创伤)

如冰刀切割伤、肌肉组织拉挫伤 (肌肉组织拉挫伤是竞技运动中最常见的肌肉损伤类型, 这两种损伤的发生率约占运动损伤的25%)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此类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训练或比赛的整体准备不充分。在进行专项运动前, 要对肌肉的生理机能进行启动, 进入预热环节, 也就是准备活动的进行, 如正式训练内容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对整个训练或比赛过程都将造成很大影响, 同时不能够达到高强度训练或比赛的效果。

2.运动个体素质不高, 专项训练能力有限。运动员的肌肉类型、柔韧度和力量都不是很强, 在训练或比赛的过程中, 负荷强度超出机体本身承受能力的量或强度。

3.专项能力低, 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滑行的基本功不扎实或者滑行动作不协调, 超过了运动员肌肉本体承受的能力范围。

4.使用的器材不够规范, 护具佩戴不齐或者不符合标准。

5.冰上场馆温度过低, 湿度太高, 陆地训练场地过硬等。

(二) 物理性因素损伤 (慢性延缓性劳损伤)

如髌骨软骨软化症、髌腱炎、髌腱腱围炎、髌尖末端病、疲劳性骨膜炎、腰肌劳损、筋膜性腰痛症等。发生此类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素质较弱, 而训练强度和量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

2.技术能力低、动作不协调、滑行姿势不正确, 超过了肌肉承受能力的范围。

3.进行长期的专项动作造成肌肉负荷增强, 产生压差, 使肌肉造成劳损。

二、短道速滑常见损伤的预防

针对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运动损伤方面的预防, 第一是要从青少年生长发育周期和特点来查找规律, 尤其是在骨骼发育期内, 尽量避免大运动量的力量练习, 以免形成专项骨骼;第二是要掌握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 要遵循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规律制订相应的训练和比赛目标。

(一) 循序渐进, 科学训练

要求运动员对短道速滑项目的认识、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把握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练习专项技战术, 使运动员在训赛过程中不断提高竞技能力。

1.首先对身体机能进行训练。从心脏、肺和血管循环等方面逐步发展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的培养。

2.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从小肌肉群的灵敏度和协调能力开始培养, 最终循序渐进地发展到准确完成整体动作能力, 也就是从神经系统到有氧代谢能力再到专项能力的发展顺序。

3.从青少年运动员的肌肉组织类型上进行强化培养。要着重考虑到运动员发力的姿态和形式, 以肌肉收缩的状态来判断运动员发力, 从而控制肌肉速度和时长, 以免达到最大负荷时产生拉伤。

(二) 急性创伤型损伤的预防

1.常见损伤类型及部位

(1) 运动损伤的症状与其损伤程度有关联。肌肉损伤症状一般表现为伤处疼痛、局部肿胀、肌肉紧张或呈现抽筋状态, 并且伴有明显按压痛, 肌肉处于僵硬状态。

(2) 拉伤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 主动拉伤是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时, 其力量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能力。

(3) 短道速滑项目中最易受损关节——膝关节和腰椎部, 膝关节是人体内结构最复杂的大关节, 由于它控制着膝盖的弯曲与伸直。

2.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

针对发生原因基本概括为以下几种:

(1) 按照赛事规则制订标准做好对训练器材的检验及日常防护、训练或比赛时佩戴好符合赛事规则标准的护具。

(2) 对专项能力较低、专业训练时间较短的运动员, 在训练前和训练中要多加关注, 提醒运动员规范要领, 量力而行, 避免运动员产生过重负荷的疲劳状态。

三、小结

综上所述, 短道速滑项目预防运动损伤应从多方面来引导教练员:

1.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把握运动训练规律, 科学指导训练和比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随着国际先进技术的不断渗透, 一些合理有效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练习也需要实时更新, 教练员要在训练中指导和监督运动员的动作要领, 主体本身——运动员, 要严格执行标准动作, 配合教练员, 认真做好训练和比赛前的专项准备和整理放松活动。

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 必须遵守与之相辅相成的运动规律, 运动员在训练中除了要巩固基本技术、战术、运动能力外, 更要强化身体机能在动作形成过程中的运行规律以及自身素质在竞技专项强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摘要:在奥林匹克运动中, 夏季项目占据了绝大多数地位, 与在陆地上进行的夏季奥运会项目相比, 冬季运动项目更能凸显竞技运动与大自然结合的魅力, 对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有亲和力。受气候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 多年来, 冬季运动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开展和盛行, 我国在冰上和雪上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和推广范围始终比较窄。但随着国际地位和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国民对冬季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都在逐年递增, 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成倍增长的势头发展。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囊括的滑冰、冰壶、冰球3个冰上大项和滑雪、雪橇、冬季两项、雪车4个雪上大项, 目前我国已经有4至5个小项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 短道速滑项目首屈一指。

关键词:冬季运动,短道速滑,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曹辉, 王子羲, 季林红, 等.速滑中腿部肌肉协调性同步肌电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8) .

[2]陈月亮, 赵玉华, 阚军常.短距离速滑技战术特征研究[J].冰雪运动, 2009 (1) :1-5.

[3]王智勇, 冯文全, 陈月亮.对速滑短距离项目特征的思考[J].冰雪运动, 2009 (3) :13-16.

7.《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七

1、研究对象与结果。

本文对沛县体育中学参加足球运动高中男生15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在足球运动中常发生损伤的部位以及采用的处理方法的情况等。调查结果见附表。

从附表中不难看出中学男生在足球运动中受伤几率是很高的,而其损伤部位主要以皮肤擦伤为最多,其次为踝关节、膝关节扭伤、掌指关节挫伤等。但在如此多的损伤中能就损伤发生的原因及正确处理的却很少。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必须清楚知道足球运动中常见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预防。

2、常见损伤分析

2.1皮肤擦伤

成因:由于场地不平整,湿滑或同学问相互牵绊而导致摔倒与地面摩擦在手掌、膝盖、背部等部位出现擦伤,也或由于学生指甲过长在争抢球时划到对方的脸、手等部位导致划伤。

症状:受伤皮肤处有划痕,伴有少量出血和组织液的渗出,治疗不及时伤口易感染化脓。

处理:先用生理盐水洗净创面,后用75%的酒精做周周消毒,轻伤者在伤处涂上红汞药水即可,重者应采用5%~10%的青霉素软膏涂后包扎。

预防:保持场地平整和干净,对学生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2掌指关节挫伤

成因:由于学生球性生疏,铲球动作不正确,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动作,从而使手指触地时受到正面或侧面外力的冲击,被动的使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向背侧掌侧过度屈伸,引起关节囊撕裂,侧副韧带及关节软骨的损伤。

症状:受伤部位剧烈疼痛,关节周围红肿,有明显压痛,手指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出现手指畸形。

处理:受伤后立即用冰水冷敷,然后外敷新伤药并加以固定,如指定脱位则采用牵引手法使之复位后再进一步治疗,受伤严重时应到医院拍片治疗。

预防:练习前充分活动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提高学生球感,并形成正确的自我保护动作。

2.3踝关节扭伤

成因:当脚踩到他人脚上或不平整的地面上而使身体失去平衡时,体重落到歪曲的脚上面又由于脚踩外侧韧带比内侧韧带承受力差,从而造成脚踩外侧韧带撕裂而损伤。

症状:剧烈疼痛,肿胀并伴随有皮下出血,关节表面呈青紫色,有压襄,脚不能支撑。

处理:用冰水或冰块立却冷敷,使血管收缩加疰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外敷新伤药,消舯止痛,配合热敷按摩等手段帮助恢复功能。

预防:课前检查场地,使之平整,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力量训练。

2.4膝关节扭伤

成因:当小腿屈曲并处于内收展位时骤然伸展,及头球争顶跳起或落地时同时伴随有身体的急剧旋转,则常会发生膝关节半月板或内侧副韧带的损伤。

症状:受伤时一般可以听见清脆的弹响声,受伤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绞锁”现象。

处理:受伤部位先冷敷后再敷消炎止痛药,架其回去休息。

预防: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膝关节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加强下肢力量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灵敏性,学生身体状态不佳时适当控制其运动量。

3.发生损伤的原因分析

3.1思想不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及参加运动的学生的思想不重视有关,还有些学生由于好胜而使思想上火意造成损伤。

3.2准备活动不足或过量。在问卷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做准备活动而直接进入到足球剧烈的运动中,或者由于老师课时安排不当,而学生体力早已疲惫时进行训练或比赛而导致受伤。

3.3技术上的缺点或错误。因技术上的不足而造成运动损伤多发生在新手和低年级学生身上。

3.4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当睡眠不好、休息不好,身体疲惫或者患病受伤初愈时身体、生理还处于不良状态而进行剧烈足球运动时,易发生损伤。

8.《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篇八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大气的运动》。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两节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等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它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上的大气,是全单元的重点。

本节课文有两部分内容,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它们在《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部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节大气运动的基础,也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析局部地区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分析思考下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的理论基础工具。

2.教材特点:

⑴知识容量较大。包括了大气运动的原因、过程;局部地区的大气运动(气旋与反气旋)的过渡;

⑵过于抽象,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又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因而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明显的动态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如何突破难点,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是关键,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教学是突破口

3、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论中“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为中心,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智力发展规律以及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系统的地理学习方法,进而探索学法指导的渗透性,系统性,规律性以及学法指导和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及根本原因,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通过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②掌握“三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下的风向,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2)思想目标: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运动的发展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因为它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

(2)教学难点:

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对风向的影响。结合物理“力的合成分解”这部分知识讲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说学情):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智力发成熟育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理论化日趋成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完善。学生的求知欲望极为突出。

2、知识障碍上:

(1)在知识掌握上:许多学生出现遗忘原有知识的现象。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习本课的知识障碍:本课涉及物理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故教学中应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地分析。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1.新旧知识联系法; 2.比较法; 3.读图分析法; 4.理解记忆法

四、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说学法):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做到分析全面系统,讲述深入浅出。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的很多地区都有风雨雷电等复杂的天气现象,并且每次天气变化都伴随着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这些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那么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呢?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首先我以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引入,使学生觉得本节课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紧接着点明大气的运动就是这些天气现象的主要的原因,由此引出《大气的运动》一节。

(二)讲授新课

课文引言:

①大气运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②大气运动的成因——各纬度太阳辐射不均,冷热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③大气运动的分类:

垂直运动:气流的上升、下沉;

水平运动:形成风。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引言部分,从中找出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大气运动的成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三个问题。

初步了解之后,学生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太阳辐射的能量会促使大气运动呢?大气又

是怎样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呢?”于是,我便引入本课的重点:热力环流

一、 热力环流:

1、课件演示热力环流示意图:

①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

②受热不均时:

A、B、C三地空气作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高压、低压,等压面弯曲——同一水平面的空气作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讲解:

明确什么是等压面。

观察受热均匀时的等压面。

讲空气的垂直运动时,联系物理课“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

讲高、低压的形成,要着重强调是在同一水平面比较而区分出的高、低压。接着提问:现在的等压面还与水平面平行吗?

因高、低压形成空气水平运动。垂直、水平两种空气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热力环流。用课件展示气流全过程。

2、列举热力环流的事例:城市风

多媒体演示城市风的过程。

提问:工厂应建在哪里?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课件演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大气的风向:

①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强调:高空大气除了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外,还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课件演示:联系物理知识(力的合成),两个力的合力促使高空大气中的风向逐渐与等压线平行。

高空大气风的形成实际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逐渐平衡的过程。

3、近地面的风:

①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②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区穿过低压区

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

课件演示:三个力最终平衡时的风向。

(三)课后练习

热力环流的另一形式——海陆风

最后,以热力环流的另一种形式——海陆风为课后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灵活掌握本节知识。并且能够处理一些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单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9.《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篇九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诚的保持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同时,教师也应因势利导,创设一些情景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使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难点:运动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六,说学法,教法:

说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式(完全让学生自己完成)如下工作:

a)学生观察画面和图片

b)分小组讨论

c)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制作模拟实验

说教法:体现“活动课”的特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本节课主人翁的责任感,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七,学具准备:

a)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b)学具:20cm×2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八,学效果预测:

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如观察骨骼标本,模型或挂图等。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通过分组讨论分组和制作关节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九,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运动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动物为什么能运动 (教师稍作引导)。

Ⅱ,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徒,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 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 (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教一样吗 (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

Ⅲ,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2,关节的结构和功能: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一种骨连接,是运动杠杆的支点。

3,骼肌的结构和功能:①多媒体课件淙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出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Ⅳ,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运动。

Ⅴ,看人体骨骼图: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图,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Ⅵ,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Ⅶ,巩固理解 讨论回答:①为什么人在运动中,如果肌肉拉伤或骨折后就不能运动 ②通过学习,你知道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人微言轻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臬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它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知识重要还是科学探究技能重要呢 其实,如按古代中国的“中庸之道”所说,各有所长。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双赢”才是最好。

这节课总体上应能体现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慢慢地转换成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又要增进技能,能面向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引导学生向前发展,从接受知识发展到构建知识和技能方面。

10.《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运动 运动伤害 实用医学处理 预防

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喜爱的文体之一,但同时体育运动是高风险活动之一,加上我校高职学生人数多,年龄偏小,平时大多娇生惯养,与本科、大专生相比较而言,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而且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纪律和自觉性也较差。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如果运动不当或不小心,更容易受伤,本人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初探,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常见运动损伤一般急救手段

1.急救包扎: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伤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度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黏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

2.止血法: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2] 。

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方,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

3.冷敷法、热疗: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控制神经的感觉,具有止血、镇痛、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冷敷后应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冷敷时一般使用冰袋或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作伤部冷敷越20min;如条件限制,也可用冷水毛巾置于伤部,2~3min更换一次 [3] 。

热疗:受伤后24~48小时后,可实施热敷。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热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热敷时一般采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min。毛巾无热感时要立即更换,热敷的温度要适当,以防发生烫伤。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先把红外线预热2~5min,然后把红外线灯移向伤部的上方或侧方,灯距一般为30~50cm,照射剂量以伤员有舒适热感、皮肤出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度。如伤员自觉温度过高时要适当增大灯距,汗液应擦去。每天1~2次,每次15~30min。

4.骨折固定方法: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在胸前 [4] 。

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带宽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腰椎骨折: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有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5.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是,学生本身有重大隐形疾病,而又突然剧烈运动,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1:4。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口对口吹气法: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吹完气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 [5] 。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处理方法

1.擦伤:擦伤是皮肤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肤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涂抹;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撕裂伤: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3.刺伤和切伤:田径运动中被钉鞋或标枪刺伤,冬季滑雪时被冰刀切伤,其处理方法基本上与撕裂伤相同。凡被不洁物致伤且创口小而深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挫伤:由钝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所致,如运动中相互冲撞、或被踢打、或身体某部碰击在器械上。轻者仅是肌肉、韧带等挫伤,重者如头、胸、腹部和睾丸挫伤等器官的损伤而合并休克。在体育运动中比较常见的是股四头肌和小腿前部挫伤[6] 。

5.肌肉肌腱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承担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拉伤可发生在肌腹或肌腱交界处或腱的附着处。由于致伤力的大小和作用性质不同,可引起肌肉、肌腱部分纤维断裂、完全断裂或微细损伤的积累。除肌肉本身的拉伤外,常可同时合并肌肉周围的辅助结构如筋膜、腱鞘的滑囊的损伤[9]。

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对策

1.预防运动损伤的微观措施和手段:加强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教育,使学生在行动上、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前充分重视作好准备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措施的落实;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安全保护与自我保护,提高安全的意识。预防:参加体育活动时加强保护措施,穿戴必要的保护装置,禁止使用粗暴动作,防止出现严重错误动作;运动场地空间要适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素质。加强体育运动器材、设施和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动态变化,在体育活动中区别对待。

2.加强体育运动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首先,要做好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8] 。其次,做好运动锻炼期间的医务监督预防。医务监督是指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自我检查,了解对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第三,加强体育运动器材、设施和体育教学的管理,把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强检查和指导,努力提高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最后,强化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卫生工作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以保障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促进学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对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各级学校要加强体育活动的管理,特别是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管理,特别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护理等知识的大力宣传,为学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科学、安全、健康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栗巖,曲扬.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J].大众科技,2009(12):46-48.

[2]史友国.球类运动常见损伤原因及预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2-34.

[3]张君,孙刚,贾淑欣.如何预防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损伤[J].考试周刊,2009(31):26-28.

[4]桂向东.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与预防[J].泰山学院学报,2005(3):36-37.

[5]杨清.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6):60-62.

[6]杨剑,张艳华.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53-55.

[7]胡超.校园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运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4):63-65.

[8]桂向东.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与预防[J].泰山学院学报,2005(3):25-27.

11.《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十一

本选题对景泰县中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发生原因, 探讨引起损伤的规律, 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为指导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

景泰一中和景泰五中:男生共100 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发放调查问卷100 份, 回收100 份, 有效卷100 份。

2.统计法:将收到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得到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篮球运动易损伤部位

如表一所示, 指关节损伤为60 次, 占总次数的41%;踝关节损伤40 次, 占总次数的27%, 表明指关节和踝关节是篮球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其次是膝关节和腰部, 在不同部位发生损伤共145 次, 平均每人1.45 次。可见,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

(二) 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1.技术动作不规范。从表二中可发现因技术动作不规范造成的损伤发生率达38%。说明现在中学生虽然喜欢篮球运动这个项目, 但并没有真正掌握篮球运动的相关技术。

2.准备活动不到位。从调查中发现准备活动不到位造成的损伤发生率达26%, 能发现现在很多中学生平时打篮球真正在上场之前做好准备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很多人都忽视准备热身活动这一环节,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各部位损伤。

3. 违反规则。从调查中发现违反规则造成的损伤占17%。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经常违反规则, 如动作粗野、幅度过大, 故意犯规造成损伤等等, 这些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伤。

4.客观因素。这里指的是除自身以外的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 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对策

1.规范技术动作。首先,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教学与练习, 并对一些常用的技术动作做到分解讲解与示范, 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技术。其次, 要加强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 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有能力完成一些基本的技术动作。

2.做好准备活动。教师要教给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方法, 要求学生平时打篮球时要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 调整好赛前心理状态, 使身心均能适应篮球比赛的激烈对抗和大量的体能消耗。

3.注重篮球规则理论教学。针对中学生对篮球规则了解比较浅薄的情况,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强调掌握篮球规则的重要性, 并制作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手册,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篮球规则, 为篮球运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4. 克服客观因素。目前景泰县大多数学校都是水泥球场, 为此在运动时要注意场地的情况, 尽量选择平坦干净的场地运动, 并在运动前要做好场地卫生, 如对沙子、垃圾等的清扫。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景泰县中学生篮球运动过程损伤率较高。其常见的损伤多发部位依次是手指、踝关节、膝关节、腰部、肩部等身体部位, 造成这些身体部位的损伤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技术动作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本技术不扎实, 准备活动不到位。很多学生在打篮球之前不注意去热身, 不能够充分调动身体肌肉进入运动状态, 这往往是运动损伤的原因所在。

2.违反规则。中学生篮球教学很容易忽视对篮球规则的理论教学, 使得学生盲目地进行篮球比赛, 在这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粗野的动作和犯规现象, 造成个人和他人的身体损伤。

3.场地、器材、气候等客观因素。这几点因素是造成篮球运动损伤的关键, 也是制约篮球运动在中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 建议

1.作为体育教师, 要加强学生的体育基本理论教育, 对学生普及科学锻炼与健身知识, 避免盲目运动而导致运动损伤。

2.让学生充分认识篮球基本技术和专项技术的重要性, 对学生加强篮球基本技术和专项技术练习, 规范技术动作, 减少技术性动作损伤的发生。

3.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认真做好准备热身活动。

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13.《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

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WindowsXP操作系统 PowerPoint 3,Flash 播放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我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放映地球“水球”图片,暗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复习水的组成引入。

2、分子特征的探究

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按照课本的体系,以常见的宏观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引起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水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微观――宏观――微观,这也是化学这一学科特点的体现。

首先通过一滴水、一块糖、一口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与等同个数的小米所占的体积作对比,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让学生自我总结引出分子的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初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在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变化原因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观察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总结不同状态水分子的特征。然后我引入水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得出水在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并讨论其变化属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而复习回顾了第一章知识。再让学生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深化总结分子的特征:分子间有间隔。

下一段视频的目的是从微观角度展示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分子不断运动受什么条件制约呢?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动画,目的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然后我又安排了学以致用板块,对学了的知识进行总结升华。

3、水的天然循环

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较为简单,我安排学生自己讲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加深理解。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这一部分,知道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作业

14.《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说课稿 篇十四

现代生活中体育运动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了。但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进行业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即运动损伤问题。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精神,同时不能继续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律,对开展体育运动也造成不良的社会和心理影响。中学体育训练过程中因为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加强对中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过程中所受到的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的研究十分有必要,而且有积极的意义。

1 运动损伤的概念及种类

1.1 定义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1.2 分类

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其中高中体育运动训练的学生中常见的几种情况有: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挫伤,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扭伤,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所致;脱臼,即关节脱位;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

2 运动损伤的原因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运动训练中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在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随意、懈怠,这也是造成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2.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正式运动。由于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如前滚翻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腰部扭伤等。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因休息而消退的条件反射性联系尚未恢复,也会造成运动损伤。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强度安排不当,身体已经出现疲劳。参加正式运动时,身体的功能水平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时参加剧烈活动就容易受伤;再者是开始做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功能活动的规律,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逝,可能造成损伤。

2.3 没有充分认识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导致技术动作的错误

各项运动都有它自己的技术动作特点,使身体各部位所承受的负担量不同,若训练方法不当,容易引起负担较大部位的受伤,如体操中的靠墙倒立,由于拇指和腕部活动过多,容易引起腱鞘炎,重者出现腱鞘囊肿。对技术动作特点的不认识就导致技术动作的错误,而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鱼跃前滚翻时,如果对运动过程中的各技术动作的认识不够可能造成损伤。

2.4 违反了身体的某些局部解剖生理特点

某些组织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在运动时可与周围组织发生积压和摩擦。如肩轴肌腱,局部组织较弱,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容易造成损伤。

2.5 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这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6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警惕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联系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锻炼者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或急于求成,胆怯犹豫等,在体操训练中都可成为损伤的发生原因。

2.7 在训练过程中不遵循训练原则,组织方法不当,或场地设备不合要求

在训练过程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果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都可能成为受伤的原因。训练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器械安装不牢固或放置位置不妥当;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运动时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都可造成损伤。例如,山东电视台《道德与法制》栏目中讲述了曲阜师范大学一位大学生在潍坊七中试讲过程中,由于垫子破损造成颈椎骨折,致使终生残废。

3 运动损伤的预防

3.1 运动损伤的预防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3.2 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3.2.1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3.2.2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复杂多变、空中动作较多的项目,很容易发生技术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儿童少年,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要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出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3.2.3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对于活泼爱动的儿童少年,即使身体出现疲劳时,仍表现出对体育活动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对此要适当加以调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训练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示范,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强度和重复练习次数等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

3.2.4 教练员的重视

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重视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认识到教学训练是为了增进健康基础上提高运动水平,因此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2.5 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通过身体各部分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适应性,通过一般和专门性活动,把身体肌肉关节韧带活动开,做到身体发热,并使机体逐渐达到专项训练所需要的要求,冬天时间适当长些,有受伤部位要小心谨慎,充分做开。

3.2.6 训练要科学性

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要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掌握运动技术要领,哪些动作运动员容易掌握,哪些动作容易出危险,容易受伤应预防先采取措施。

3.2.7 建立必要的医务监督制度

运动员要定期体格检查,对受伤运动员进行跟踪,并配合教练员和医务人员共同研究发生损伤的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类型比较多,损伤程度也不同。如: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脱臼、骨折。

2.造成损伤的原因繁杂。如:思想上不够重视,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导致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身体的某些局部解剖生理特点;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在训练过程中不遵循训练原则,组织方法不当,或场地设备不合要求。

4.2 建议

1.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对不同程度的损伤都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训练中出现的擦伤和肌肉拉伤与骨折等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训练中更要尽量避免,一旦出现,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的处理,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

2.使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避免骨折等严重运动损伤的出现。

科学的安排运动量,深入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标准要因人而异,要区别对待.一旦出现,马上进行急救,送医院进行完全的治疗。同时,对准备活动引起重视,特别是气候条件恶劣时,同时加强易伤部位的保护训练。

3.加强运动损伤知识及预防方法的学习

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完全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教学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下一次训练课,消除学生的疲劳状况

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活动同样重要。往往有些学生不太注重训练后的放松,以致身体没有及时地恢复过来,导致疲劳,从而在第二天训练的时候,身体不适或造成损伤,因此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同样应该引起教练和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摘要:中学生体育训练经常出现各种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将会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对中学生体育训练常见的运动损伤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预防运动损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预防要注意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8.1.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海胜.怎样预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J].无忧健康网,2005.8.22.

[4]赵斌.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人体科学系列)[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5]卞利强.藏族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1995.6.

[6]黄敬京.健康教育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医科出版社,1992.

上一篇:正式主持词下一篇:可爱的娃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