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共8篇)
1.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 篇一
新城初中学校安全、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讲话稿
新城初级中学政教处 陈 涛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根据学校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学校安全、法制专题教育,我发言包括三个方面。
一、我们学生中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
1、是非观念淡薄,哥们义气,社会不良习气滋生蔓延,参与赌博,进出游戏厅等是非场所。
2、好面子,不比学习比吃穿,有钱花钱大手大脚,无钱到处骗,甚至抢。
3、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服从管理,动辄逃学、出走。
4、不懂的谦和礼让,遇事不冷静,大打出手,致他人伤残,给自己家庭,亲属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1)上下楼梯不按规定路线行走,推搡,拥挤。(2)上下学乘坐三无、超载车辆。(3)晚上不关锁宿舍门,乱跑、出入不结伴而行。(4)乱接、私接用点设施。
6、肆意破坏公物、环境卫生,无保护意识,无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主人翁责任。
7、不按学校要求将违禁用品带入校园,破坏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手机上网、看图片、聊天、看电视等。管制刀具等都会给他人造成威胁。
二、法律知识学习
鉴于大家种种陋习,若不加改变会迈向犯罪,会给自己及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会使大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学习法律知识。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收到各种新鲜的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可是大家是否有能分辨得清楚呢?而且往往这种不健康的东西更具有诱惑力,大家是否有毅力可以克服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呢?大家是否想过你们日常的一言一行部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谁违犯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行为是犯罪的行为呢?要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耍弄清楚的问题。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今天在坐的都是中学生,也就是说你们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己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责任。《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己具有事实上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小,他们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应当受他们刑事贡任能力的限制,不能要求他们对一切犯罪部负刑事责任,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以上规定的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那么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四周岁呢,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末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同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在这里,我给同学们举几个说明未成年人由于不知道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懂犯罪概念而酿成大错的真实案例:一个是发生在2002年的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将自己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冉灌入一点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己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己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后该同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再给同学们讲一个2002年发生的案件,被告人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马鞍山四中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玩网吧和游戏机,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敲钱,一天,他在四中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万某给他钱,并威胁 万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万某很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万某耍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其中有一次,刘某逼方某带他到万某父亲那骗借了三十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万,用玻璃刮万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万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敲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只是较为典型的几个案件,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上网吧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牢房。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万,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万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就是由于在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后就被带坏,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吗。
下面,我再给同学们讲一讲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末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但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校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己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样、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例如前面所举案例中的万某,他当时就没有通过正当的途径保护自己,如果他被刘某第一次抢劫时立即向父母或老师报告,就不会三番五次地被刘某抢劫。
此外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情节严重的是要构成犯罪的,要被判刑坐牢。
我再给同学们讲另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情形。举一个案例说明:学生蒋某假期与邻居李某及张的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一天,蒋某和李某等人坐出租车出去玩,在出租车上,蒋某听李及朋友说:”等一下要将那人的手机枪来,另外还要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蒋某听了这话知道李某等人是要去抢劫,他有点想不去,但碍于朋友情面,他跟着去了抢劫现场,实施抢劫时,蒋某站在边上看,李某叫蒋某帮忙搜一下受害人的身,蒋某就上前搜了受害人的身并将搜到的钱全部交给李某,案发后,由于受害人及时报案,公安机关很快将李某还有蒋某一并抓获,蒋某归案后一直辩解说他并不想抢别人的饯,他觉得很冤枉,但是法律规定:帮助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强行劫取公民财物的行为同样构成抢劫罪。蒋某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当你开始与同伴在一起玩时发现同伴有犯罪意图时,你应当制止他,如果你制止不了的话,你就要赶快想办法远离他,千万不能为了哥们义气跟着同伴去抢劫,因为你一旦到了犯罪现场,即使你没有动手,你也难脱干系。因为受害人不管你具体有什么行为,他只说共有多少人实施了抢劫,你们这些去的人即使没动手也都助了威。所以我们的同学以后如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惹祸上身。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以上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违法犯罪的一点基本知识和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万面的问题,我所讲的只是给同学们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耍真正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还要靠大家字句刻苦的学习文化知识,做一名尊纪受法的好公民。
三、安全教育
1、提高警惕,注意安全,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2、上下楼自觉靠右行走,不急行、不拥挤,严禁在楼道、教室内以及操场追逐打闹和奔跑,以免滑倒和摔伤,值周教师要随时监控,确保课间活动安全。
3、严禁攀爬学校任何一处的围墙,门窗、围栏、阳台及树木、球架。
4、上实验课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安全要求,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按有关安全规则进行。
5、不准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及各种刀、剑、能发射“子弹”的玩具枪及 尖锐器物进校。
6、若教室内的设备发生故障,不得私自动手排除,应报告教师或后勤处,由学校组织专人进行故障排除,不得打开配电箱,触摸电器开关,消防器材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搬动
7、做文明学生,不要有任何故意伤害他人、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不允许在任何场所参与打架斗殴,察觉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师长,遇事冷静,以保全自身安全为重,不冲动蛮干。
8、上下学时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三无、超载车辆,不骑电动车,摩托车等电动车辆上下学。
9、上下学期间若遇恶劣天气,要有安全防范意识,不靠近山体,或沟边行走,不涉水行走,必要时要投亲靠友。
总之通过今天的学习,学校殷切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一个遵纪守法、健康文明的好公民,好少年、好学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新城初中政教处
2014.12.4
2.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 篇二
2014年10月20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研究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实现过程中, 国家强制力通常只起到防御性保护的作用, 而民众的法律素质, 对法律自觉的认同和推崇, 全社会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才是实现良好法治氛围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今社会最年轻、思维最活跃的一个青年群体, 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
在我国, 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展开的法律基础教育, 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 培养法律意识, 形成法律观。随着大学生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 心理和生理条件的更加成熟, 他们有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能力, 对于法律, 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也不再局限于知道是什么, 而要探寻为什么是, 某一法律规定是由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来决定的, 法律条文的变化, 又是怎样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但目前, 法制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是与其应有的影响力不相称。许多教师直接用于法制教育内容的时间只有12学时, 教师为赶进度常常只讲解法律的局部知识点, 把大量时间用在分析某个具体案例或是解释某个法条上, 学生听完后也是似懂非懂, 如此一来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对法律来说, 除了“法律文本”, 更有“法律实践”, “运行中的法”往往会与“纸面上的法”出现分离, 而且, 与文本相比, “活的法”更多地存在于:传统习俗、民事惯例、乡规民约、民族习惯等等法传统之中, 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创造了法律, 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排斥于课程教学之外, 我们就是一个失败的普法者, 我们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了对中国法制的“不完善”的了解, 和使他们形成了较为狭隘的法律观。以下笔者就将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视角, 阐述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 探讨如何在法制教育的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因子, 拓展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助学生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法性”, 提升法律素养。
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
1.自然和合。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的中国传统法文化, 其价值目标是要寻求一种秩序的和谐。《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因循“礼”的规范而达到和合的状态。这种和谐, 既包括人与自然之和, 也包括人与人之和。所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 因天讨而作五刑”。在社会交往中, 更是要讲信修睦, 调处息讼。“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无讼”是古人所追求的社会状态, 如孔子所说“:听讼, 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据《荀子·宥坐》记载, 孔子为鲁国司寇之时, 曾有父子相讼, 孔子拘之, 三月不问, 两人最终反恭自省, 受感化止讼而去。其后“无讼”一直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价值取向, 司法上法官处理案件也因循“调处息讼”的原则, 注重矛盾的化解和协调。
2.礼治秩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 提出了“礼治秩序”的概念。他认为, 传统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非常特殊, 它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即:规矩不是法律, 而是“习”出来的礼俗。而所谓的礼俗社会, 即是以民间的生活习俗为基础, 以礼治为主导, 实施秩序管理的社会。如果说法律要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那么,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便是传统, 特别在缺少变动的乡土社会中。在传统中国, 法的内涵并非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样, 它更多地被作为刑, 为保障礼的实现而采用的一种刑罚措施。历来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 不在武力统治而在教化, 不在国家法律的事后惩罚而在社会道德的事前预防。这里的“礼”, 即为儒家的伦理精神, 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本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 上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 下至平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安身立命之道, 无不渗透着其伦理规范。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按照自己的“名分”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各安本分。“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 使有贵贱之等, 长幼之差, 知愚、能不能之分,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3.德主刑辅。传统中国极为注重道德和法律这两种社会规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评述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于完善的”, 就是道德与法律。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 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再到唐代《唐律疏议》的出台, 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融合, 道德与法律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即所谓的“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出礼则入刑”。其中, 尤其是道德规范, 是重中之重, 从个人自律到国家治理, 道德的力量无处不在, 由它对社会进行着全面的调节和控制。如儒家所谓:“为政以德”、“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由此形成一个安定平和的“治世”。而法律, 则一向是作为道德的补充和实现方式, 自战国时代的法家始, 即对法的概念、缘起、特征等有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认识, 并随着法家人物的变法改革运用到各国的治国实践中去,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帝国之时达至极盛, 其后虽然秦朝速亡, 但法治也是以变换了的形式, 即所谓“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或曰“外儒内法”, 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历朝历代无不注重法律的成文法典化, 不仅如此, 中国传统法律渊源中还包括各种习俗、礼仪、判例法, 历代也非常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
二、以传统法文化为背景, 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是:中西法律传统正以同等的影响力左右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走向。西方法统构建了我们法制的“显规则”, 而中华法统则静默地充当了法制的“潜规则”, 所谓“名废实不废”, 此种基因无法消除。而且在中国, 要弄懂法律问题, 往往要到现实的法律之外去寻找答案。所以大学生通过对传统中国法文化特色的了解, 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
1.自然和谐观。如上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可把握一个词:“和性”———我们讲求“化”的境界, “化”了才能无我, 无我才能合一, 天、地、人, 世间万物的合一。在我们传统文化的细节之处, 和字随处可见。如:中国传统服饰是长袍, 它从天笼到地, 既不分上下也不分内外, 讲究合一;而西方人传统的西服, 却是既分上下, 也分内外, 层次分明而条理清晰, 一如德国古典哲学;又如艺术上, 西方肖像画往往以人物为画面的重心, 突出人的相貌、表情、身体姿势, 借以反映人物的内心;而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 从不强调某个具象的事物, 而是讲究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即便在山水间有一个人物, 如一个垂钓的老翁或一个牧童, 他也绝不突兀, 而是已完全融入了山水间, 呈现出自然而混沌的和谐美。
此“和性”同样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法文化。我们法文化的价值目标, 亦是要寻求一种“和”境界。如:
———人与自然之“和”。老子所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孔子亦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制度的构建, 要敬畏和顺应自然。古籍所谓:“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 因天讨而作五刑”、“宪天者, 以庆赏法春夏, 以刑威法秋冬……”;司法执行制度中的“秋冬行刑”、“秋冬决狱”, 即是讲要顺应四时, 因为“天之道, 春暖以生, 夏暑以养, 秋凉以杀, 冬寒以藏……”, 春夏是万物生长之时节, 不宜杀人, 而秋冬万物凋敝, 有肃杀之气, 才适宜行刑。
———人与人之“和”。中国人所说的“人”, 从来不是一个单个的人, 如马克思所说:永远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论语》中有这样的话:“人者, 仁也”, 即二人方可谓“仁”, 又如, 西汉大儒郑玄所说的:“仁者相人偶”, 也可以反映出我们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应关系, “人必成伦作对而后始其为人”, 你的价值只有在你与别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显现。“礼之用, 和为贵”, 在社会交往关系中, 同样讲究慎争戒讼, “无讼”是理想的状态。如《周易》中“讼卦”给人们的告诫:因“天与水违行”, 故讼“终凶。讼不可成也”;又如孔子所言:“听讼, 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种观念在传统中国之“熟人社会”中如鱼得水, 可谓是官和民一致的想法:县衙门口常帖此楹联———“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百姓也自有民谚———“交了粮, 自在王”、“饿死不做贼, 屈死不告状”、“一争两丑, 一让两有”等。时至今日, 中国也始终是“一元主义”的, 讲“和”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亦此亦彼”, 无论是人与自然的一体、父与子的和顺、夫与妻的安谐、社会与国家的不分等等。人们解决纠纷时, 更看重:修复破损的关系, 使其重归“和”的状态, 有“法理”的一方不能“得法理不饶人”, 否则会被所在群体斥责为“不通情理”, 从而导致关系资源等其他方面的更大损失。
2.道德与法律:礼与法并重。中国传统法文化其实也是道德文化, 礼即为法, 法即是礼, 法律与道德相通, 互为表里。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首先把自己做好, 其次在家对父母尽孝、关爱子女, 再次在社会上忠于职责、忠于朋友, 此之谓:由内而外、由己而推人, 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都有自己的“分”,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分内之事”, “分”由伦理道德和法律来确定, 道德即是法律, 法律也即道德。
如子女对父母, 儒家说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件命定的事, 其中之一即是:对父母尽“孝”, 这是子女不能逃避的宿命。“父母丧, 三年丧”, 既是道德上对子女“分”的要求, 也是法律的严格规定, 为什么要将时间定为三年?孔子言:“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初三年, 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礼记》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时间还给他们。“五服”制中对父母之“斩衰”, 也要求子女身着断处外露不辑边的、最粗糙的生麻布制的丧服, 这是一种最为纯朴天然的情感表达, 以此显示对父母毫不修饰的哀痛。甚至不管你多大的官, 都要“报丁忧”, 回家给父母守制, 否则即是“夺情”, 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道德舆论的排斥。我们今人虽然做不到三年这么长时间, 但也不至于像丧假三天如此之短, 是否可以折中给自己三个月时间, 借此好好反省一下过往的生活, 抛开个人狭隘的心态, 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呢?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未尝不是一个良好契机。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旨在于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的“公民人格”和法律素养, 有学识、敢批判、明义利、存良知的人。它的本质即是:人文教育、国本教育, 为中国社会孕育更多的“规则人”, 使克己守信、追求公平正义、服从法律与正当程序的精神深入人心、浸入骨髓, 成为我们灵魂之一部分。犹如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不只是为使民众熟悉礼仪, 更要使人们浸润于“礼乐文明”中而不自知, 我们则要使大家浸润于“规则文明”中而不自知, 由此我们与追求中的“法治”的“理想国”也会渐行渐近。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背景的法制教育, 则能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法制人文素养, 懂得以更宽广的维度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实, 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 无论是道德的抑或是法律的, 大家商议一个反映共同意志的规则, 并共守之, 有胆敢犯章法者, 群起而共讨之, 使其在下次行为前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大家能够在宿舍里、教室里、食堂里、图书馆里、运动场馆里, 在班会里、学生会里、同乡会里, 真正做到“自治”, 这就是社会小团体内部的“德治”与“法治”。可以这样说, 民间各种各样的、多层次的团体自治, 就是国家“德治”和“法治”的肇始。将中国传统法文化融入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对于增强法制教育的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促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等等,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展开的法律基础教育, 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 培养规则意识, 提升法律素养。作为特殊的法律主体之一, 大学生法律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全民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构建法治中国社会这一时代环境下, 加强提升其法律素养, 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而言,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将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视角, 探讨如何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法文化背景, 助学生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法性”。
3.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 篇三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好人,有才无德是庸人甚至是罪人,因此德育必须优先发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切实把法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工作中呢?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常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作案手段残忍,形势比较严峻。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的意义具有深远性和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
如何将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在创设情景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上,创设与法制有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课程的开放”和对学生的“解放”。比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些课文可以通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我爱祖国山和水”单元的课文《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祖国江山的保卫者》,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通过将法制教育、德育与知识的学习的相融合,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在语文的生字教学中,有个词语“赡养”解释时可以和“抚养”联系起来,子女享有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同时要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你享受了权利的同时就必须要履行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很巧妙的贯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知识。
二、设疑解惑,讨论交流时渗透
问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与研究问题的氛围之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例如,健康课《塑料袋的危害》一课中,教师在举例了大量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后,设立疑问:“塑料袋对人体、对环境有这么大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入《限塑令》的法规内容,让学生知道,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实行“限塑令”。购物场所一律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免费或变相无偿提供的商家最高罚款可达一万元人民币。从而让学生知道国家对塑料袋使用的态度,再从自己身边出发,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时渗透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和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在运用多媒体后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为突破教學难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个语文老师执教的四(上)课文《去年的树》利用多媒体播放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答:听完这个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你知道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吗?”随后,教师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第三条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法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的侵犯,这样就很巧妙的把法制内容渗透到了教学中。
四、在拓展环节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比如:数学学科就学科特点来讲,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例如,六年级数学上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有关纳税问题,某商店月营业额3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要按营业额的百分之五上缴营业税,这个月的营业税是多少?就可以渗透税法等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人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五、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时,可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的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总结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生物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老师巧妙的设计到了王燕娜为维吾尔族小伙子捐献肾脏的感人事迹,从而告诉学生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器官只有无偿捐献不能买卖的有关法律知识,学生有兴趣而且很容易就接受了有关的法律知识。一堂课下来,总结时,学生很快提到了自己在这堂课中还学会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还提到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不允许捐献器官等知识。无形中就给学生渗透了法律知识。
4.法制教育内容 篇四
1、树立安全意识;
2、团结同学,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3、在公共场所要远离那些浔衅滋事人员。遇到别人挑衅,不予理采,不感情用事,避免受到伤害;
4、要有法制观念,不做违法违纪的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影响他人正常学习、休息;
5、克服老乡观念和哥他儿义气,不参与拉帮结派,不参与打架斗殴,做文明学生;
6、特殊时间要特别注意,防范人身伤害(如夜间外出一定要结伴而行);
7、特殊地点要特别注意防范人身伤害(人群复杂地方、娱乐场所、河边、塘边、电影院、网吧等)。青少年如何预防被骗
1、谨防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为 “第一印象,初次印象作用。在诈骗犯罪中,骗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刻意伪装自已,对自已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精心设计,力争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2、谨防 “标签效应”。骗子大多数利用青少年的心理上存在的标签心理,冒充各种身份,打着吓人的招牌和迷人的头衔,使人信以为真。如:有人羡慕权贵,骗子就自称是高干子女,报社记者,诱人上钩等。
3、谨防 “贪得心理”。诈骗多以公开方式与受害人接触,许以好处让人信以为真,自愿交出钱财或奉献其他。对骗子的防范关键就是不贪小得一身正气。
4、谨防 “息事宁人”。被欺诈的受害人一般是相对软弱的人,这类人胆小怕事,他们遇到敲诈后,常常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这更加剧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5.法制教育学习内容2018年 篇五
学习日期:2018年9月3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习日期:2018年9月17日 学习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二、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三、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学习时间:2018年9月30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 活动;
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018年10月15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
2018年10月29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一、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二、机动车遇有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不得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不得穿插等候的车辆。
三、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四、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2018年11月12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人身安全。
2018年11月26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018年12月10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三、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四、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018年12月24日 学习内容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一)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二)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三)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四)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2019年1月7日 学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一、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6.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篇六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整体素质。
1.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可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及教育读本等书作为教材。在教育中要有针对性,与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法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要让学生懂得“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场所”。因为,如今学生减负后有了较多的空余时间,如果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强教育和正确引导,他们就容易误入营业性电子游戏室之类场所活动,危害身心健康。又如,让学生懂得“自觉抵制有害读物的传播”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平时喜欢看杂志、画报之类的读物。由于他们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容易被不健康的刊物所引诱,毒害非浅。学生学了我国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后,懂得未成人严禁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和读物等有关法律知识后,就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如,近几年父母离婚的学生逐渐增多,这些孩子有的被父母抛弃,无人关心,失去了家庭的温暧,容易走入邪道。学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懂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等法律知识,使自己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2.开展法律教育的方法。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使学生想学,学得好,真正掌握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知识。
①开设法制教育课。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教材,有专职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在平时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测验。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预防犯罪知识等”主题讲座,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还可组织学生每月搞一次有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其次,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法制教育内容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④建立法制教育辅导站,学校可以设立法制咨询信箱,每天中午在辅导室有法制教师值班,积极为学生提供有关法制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法制方面的问题。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法制观念强与淡薄,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制意识。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
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不给他们正确引导,容易使少年儿童走上歧路。因此社会要提供对儿童有益健康的活动场所,多出版一些有利于学生法制教育的书刊、影视等,让他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③各级行政部门评估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可只看学生的升学率或考入重点学校的指标来衡量,还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对法制教育搞得好的学校要给予奖励和进行经验推广。
7.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 篇七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受学校委托,今天由我就“杜绝青少年犯罪与校园暴力”,给同学们做一个报告。时间大约10分钟,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给哪些个别行为出现问题的同学敲响警钟。
同学们,如何杜绝“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拒绝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喜欢模仿,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书刊杂志、暴力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都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纯洁的心灵。影视小说中所描述的武打、枪战情节是特定时代的传说故事加上现代艺术加工所形成的供人们休闲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是违法的,如果现实生活中象影视上那样一个人被砍一刀或打一枪,扔一颗炸弹,就是一个伤害案件或一个故意杀人案件、一个爆炸案,就要出动公检法机关,经过立案、破案、拘留、逮捕、起诉、判决、执行等多种程序,当事人可能被判处严厉的刑罚,绝不象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上可以乱砍乱杀乱开枪乱扔炸弹都没事。
同学们,我们必须要拒绝观看不健康的书刊杂志、暴力影视作品以及电子游戏,有过上诉经历的同学要学会迅速地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果现在还有不健康报刊书籍的同学要立即销毁或交给老师处理,切不可害人害己。
同学们,有一句成语叫:防微杜渐。就是说,我们要防止现在的错误,就必须从小的毛病改起,还有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必须从未成年人的不良习惯抓起。
经过对一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发生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主要恶习有: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厅二室”。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漫骂行凶,同学间不能互相忍让,发生碰撞、摩擦,不会互相道歉,而是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以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10种,它们是:
1、吸烟、酗酒;
2、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
3、旷课、离校离家出走;
4、携带管制刀具;
5、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6、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7、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
8、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观看、收听淫秽音像制品读物;
10、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包括网吧)。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参照上述不良行为做一下自我批评,想一想,我曾经有过这些行为吗,如果有,我有决心和毅力去改正它吗? 同时,为了保障同学们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也建议学校对有以上不良行为的同学必须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严厉的纪律处分,我们必须明白法律是无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8.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篇八
一、交通安全
1.不良的交通习惯;
2.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3.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4.正常的行路常识
5.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6.冬季滑雪滑冰安全,不去野外、鱼塘等地滑冰滑雪,滑冰滑雪地要有安全急救能力。放假回家、开学返校,禁止乘坐非客运车辆或“三无”车辆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1.体育活动安全
2.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 3.校内劳动安全
4.学生实验安全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 5.学生住宿安全 三.消防安全
1、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火灾的预防
3、灭火基本知识: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报警:火警电话119
4、火灾自救与逃生 学生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 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1、预防传染病
2、.预防肠道传染病
3、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4、预防虫媒传染病 狂犬病 乙型脑炎
5、预防疾病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勤通风 勤打扫 勤洗手 勤锻炼 勤消毒 五.个人家居安全
1、安全用电
2、外出游玩要告诉家长行程去处
3、不搭乘陌生人便车
4、做家务要防烧伤、烫伤
中学生法制教育
(一)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已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其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3、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4、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5.未成年人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得载人.(二)《禁毒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禁毒教育的重点群体之一,根据《禁毒法》第13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
1、什么是毒品: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毒品的危害(1)摧残身体(2)传染疾病(3)毁坏家庭
(4)摧毁人的意志、观念和信心(5)危害社会的元凶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好《禁毒法》,同毒品违法犯罪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3、毒品的预防
为了有效地预防毒品侵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吸取以下几种教训。(1)交友不慎。(2)盲目好奇。
(3)不良家庭及社区风气的影响。
(4)追求享乐,寻求刺激。
(5)受他人引诱、教唆、欺骗。
(三)《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条例)解读
学生年满16周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原则上与社会青年一样处罚,在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原则上也是一视同仁的
1、学生发骚扰短信将被罚款
2、只要行窃即可拘留
3、偷窥偷拍要被拘留、罚款
4、醉酒闹事,罪责难逃
5、电脑黑客也不能逍遥法外
6、诈骗将被罚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新疆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又是祖国边防,担负着巩固边防、守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因此,新疆的13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起,搞好民族团结。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自治区。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大局,是各族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作为中学生,我们先要明确我国独特的民族团结的关系及特点;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爱国意志、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人为骄傲。2.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祖国。
3.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具有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4.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工作。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内容】推荐阅读:
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07-10
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07-23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07-25
小学生法制教育课内容11-05
初中学生安全教育内容11-08
安全法制教育09-23
儿童法制安全教育10-08
开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11-14
法制安全教育知识竞赛通知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