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2024-10-11

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一

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令人担忧。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被污染的环境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类陷入困境。

本次调查从南丽湖周边及城镇的居民入手,分析不同的学历、不同人群的环保意识情况。立足于居民环保意识,来审视当下的环保形势。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建设的队伍中来。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目前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83%的居民都愿意成为环保志愿者,但环保意识没有深入居民心中,会宣传的只是少数人。56.7%的居民知道政府出台的“限塑令”,表示能够理解和支持,但在日常生活中会随身携带环保袋的居民在少数,调查显示只有13.3%的居民会随身携带环保袋,这意味着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带打包。导致南丽湖周边居民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的主要原因是环保意识不够深,不能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有很多,使用环保袋,即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染;而且环保袋的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最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使用。要使“限塑令”施行过程中的阻力减少,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了几点。

1.继续加强对“限塑令”的宣传,使限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2.从总体上加强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3.要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从生活习惯的各个方面出发,制造更便利时尚的环保购物袋;

5.鼓励各个事业单位施行不违背于“限塑令”的实际措施,等等。

二、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关注度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方针关注度还是很高,只有60%的居民能够正确回答出世界环境日的日期,还有40%的居民则无法准确回答。在对工业“三废”的内容中居然还有20%的居民回答不上来,这部分人的环保意识较弱,应该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到环保深入人心。我国的植树节目前工业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调查表明,50%的居民认为,目前最大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工厂排放大量污水,导致土地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环境污染还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

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三、“低碳”的认识

民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步加强,环保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他们心中。他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生活”主要依靠每个人,但是环保未来任务重,另外就是居民和政府没有很好的合作,居民对政府所做的工作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以致错误的认为政府一直没有进行管理,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生活”上没有很大的作用。而政府可能对环保工作或宣传也同样有不周之处,政府对此应该采取措施,政府领导人们,共同努力,为南丽湖今后改善环境污染尽一份力!

34、您对环保和实行“低碳”有何建议?

(1)多宣传环保(2)不要乱扔垃圾(3)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最后一个开发放题显示,大多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关注环保的,但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自己注意环保同时,我们还应该带动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行动中来!

四、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制度来规范居民的环保意识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2、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良好作风,努力营造这种氛围,并制定相应规章来严格管理。开展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形式不必拘泥于理论知识教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

动参与意识。

3、社会也应该积极宣传关于环保的知识,并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意识的加强,从学校抓起,建立高素质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队伍。

4、学校、社会、政府官员、青年、老百姓应当共同加入构建美好环境的氛围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队伍建设中,着力提高所有工作者得环保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参与意识,动员并整合队伍的力量,使环境工作者既要拥有广博的环境知识,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素质和技能,才可能胜任环境教育与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既要强调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又要拓宽知识面注重启发性,激发兴趣并且要经常开展热点问题讨论、促进教学互动,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环保工作人才。

五、总结与启示

环保不只是种观念,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而不应该停留在浅层得理论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知识的教化,只有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以最优化地方式将环保事业推上新的高度。

环保是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环保部门的事,更不是社会的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事。现在绝大多数人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已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所以,我们每个大学生或所有的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把环保做好、做深,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所以为了今后大家能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清新的社会以及充满爱的家园,我们希望社会、集体、学校乃至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能加入到爱护环境的活动中去共同构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

只要有心意去保护,一切皆有可能做到,我相信我们的环境意识会提升的,一切习惯我们都可以改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所行动,在发现了缺点之后我们要大胆去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快行动吧!没什么不可以的,为了美好的家园一起努力吧!

2.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二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思考。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结构与常人的情感、知识、理念有很大关系,从这三个因素上分析,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情感、法律认识和法律理念三个部分。三者层层升华,构成一个进阶体系。

二、前期准备工作

(一)查阅资料

前期查阅的资料主要涉及一些学者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与分析,如刘洪亚的《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李步云《论法与法律意识》、贾洪英《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王美君《武汉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等。

(二)调查的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沈阳农村地区的农民,涉及到三个村庄黄土坎村,白辛台村,仇家村。每个村庄的调查年龄普遍大于40岁。

三、调查的问卷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所带300份问卷实际下放27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18份。在这118份问卷中,年龄在18-25之间的有34人(其中女26人,男8人。有10人是在校大学生,有4人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其他人最高学历皆为高中),年龄在25-40之间的30人(其中女19人,男11人),年龄在40-之后的有54人(其中女32人,男22人)。

(二)问卷的主要内容

问卷问题一共二十条。其中关于法律知识获得途径有四条,分别是:

1你的职业?

2有没有打过官司?

3平时看普法宣传节目吗?有

4用过法律途径解决过纠纷?

对法律的情理感受三条:

1你认为法律是用来管哪部分群体的?

2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关系如何?

3你认为法律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对法律的认识十条,分别是:

1当自己或他人权利受到侵害时你想起过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吗?

2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3你关注生活中的法律热点事件或立法等相关事件吗?

4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偷东西你会怎么办?

5你在平时买完东西要发票吗?

6如果你在商店中买了一件劣质产品你会怎么做?

7你了解土地承包法吗?

8你认为我国哪部法律最重要?

9你知道全国法治宣传日是哪一天吗?

10你认为钱少的官司要不要打?

11剩下三条是关于法律的理解和建议,分别为生活中如果你身边的人触犯了法律你会怎么做?

1如果国家全面废除死刑制度你同不同意?

2你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下面哪些途径最为重要?

四、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18份有效问卷的被调查人中,当面接受采访的村民有25位,其中有9位回答比较雷人,可信度较低,综合考虑不予采纳。有3位答非所问,实际有效回答个数为13。在这118份问卷中,按年龄分18-25岁有34人,占总人数的28.8%。25岁-40岁有30人,占总人数的25.4%。40岁以后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45.8%。

(一)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

34人中,有14人最高学历为本科,有20人最高学历为高中。打过官司0%,有52%的人表示通常从一些普法节目和网络新闻了解到的法律常识多一点,其他常识能从书中了解到。对法律的情理感受表现出认可,接受的意思。85%的人表示不懂土地承包法,不知道如何务农。遇到劣质商品有97%的人表示会追讨,有88%的人表示不愿意国家全面废除死刑。

(二)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

30人中,有5人最高学历为本科,有4人最高学历为高中,有21人最高学历为初中(其中3人肄业)。打过官司的为0%,有83%的人表示普法节目很有用。对法律的情理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90%的人表示虽然不知道土地承包法,但是了解一些土地常识。遇到劣质产品97%的人表示一定会追讨。有76%的人表示不愿意全面废除死刑。

(三)年龄在40岁以后的

54人中,有0位高中学历,有9位是初中学历,23位表示上过学,有22位表示没念过书。其中打过官司的0%,57%的人表示通常会看普法节目,这些人中大部分是上过学的。对法律的情理感受表现为消极的态度,而且涉及的法律多数是刑法。只有15%的人表示不懂土地承包法,有将近93%的人表示了解土地常识。遇到伪劣产品有93%的人表示肯定会去追讨说法。有63%的人表示不愿意看到国家全面废除死刑,有22%的人表示国家废不废除死刑和他们没关系。

调查的三个年龄段中,18-25岁之间的年轻人法律认识比较高,这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然而调查的20人中竟有85%的人不了解土地法规的常识,虽然这不能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正在褪去农民的外衣,但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去农村化。笔者认为由于义务教育的多年普及,农村新的一代正在渐渐蜕变,文化有明显提升,已经逐渐能从国家的角度去思考法律问题。而25-40岁的农民虽然接受的教育略低,但是能积极的从多渠道了解法律。

40岁以后的农民多部分是没有外出务工能力的中老年者,他们依靠着种地来维持着难以为继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法律纠纷大多数视为邻里纠纷,而邻里纠纷在农村更适合私了,而不是诉诸于法院,在这样一个乡土的熟人社会中间生活,更喜欢找个有威望的人来从中调解,然后双方握手言和。走法律程序,首先其本身认为这是一个耗时耗财的事情,其次他的行为可能也会被邻居们所“不耻”,在村民中间容易被孤立,所以走法律程序,真的有点强人所难。

通过调查,农村人的法律意识和城里人对法律的意识相比确实显得很薄弱甚至是匮乏,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些调查者的错误对比。中国农村的农民偏离法治的轨道有点远,在特殊的传统下,农民很少使用法律解决纠纷,那么体系繁杂的法律对于农民而言意义其实并不是很大,他们不想去行使“无用”的权利,也不想去多“履行”义务。对农民而言,涉及到他们生活的法律法规他们才会去关心。结合实情,在以后对于农村的普法宣传中,特别是一些民事纠纷的宣传中,应大力鼓励司法调解,逐步的让村民认同真正的权威者是代表法律的司法工作人员,这样既兼顾乡土人情,又能显示法律的权威与威严。

摘要:我国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除了有对于经济基础的建设的,当然还包括上层建筑方面的,笔者以此为背景,立足与法学学科,进行了农村法律意识的调查活动,希望藉此能够掌握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普法成果,并根据调研结果,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面有别于城市居民的普法活动。

3.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篇三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我们特针对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剖析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6-01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城市居民树立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

法律意识调查主要针对退休人员、高收入阶层、农民工、学生四大群体,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问卷调查:一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二是以“问卷星”网页链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累计发放462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纸质版问卷200份,网页版问卷262份。

(二)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分析其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践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在调查中,76.6%的城市居民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说明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统计如下:1.高收入群体。该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高达88.7%,但仍有10%的公民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想法带来潜在行为危机,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2.未成年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法律知识的占73.6%,农民工群体为71.5%。这两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知法水平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法律素质水平在提升。3.退休群体。该群体法律意识最低,仅为50.1%。这和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中国公民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地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才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意识来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法律还未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95.7%的居民对交通法规有着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当问及购物时是否会索要发票时,仅有45.6%的公民会主动索要发票,23.1%的公民表示不要发票,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给就要不给就不要,许多人甚至不明白发票的重要意义。在维护自身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仅 30.4%的公民选择“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有超过20%的公民选择“只能自怨倒霉”或“心理感觉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结果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法律认知水平有限,个体差异较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动性较差。

不仅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法律意识强弱不一,相同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守法观念。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法律观念不够强烈。

(三)城市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6%的居民通过电视的方式了解法律;选择网络的方式占65.4%,成为广大居民获取法律的第二途径。

在未成年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也占很大比例,达到67.1%,在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中,他们在学校里的时间最长。但许多学校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往往忽略了法律教育的具体落实,造成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三、城市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法律人才是宣传法律的骨干力量。强化学校的法律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着手加强从小学至大学的法律教育,并将法律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上,采取简明易懂的编排方式,使教材成为宣传法律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使得学生从小学会知法,守法,用法。2.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多开展法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旁听法院审判,开展模拟法庭等,让学习和宣传法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法教育。普法的最佳载体当属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去传播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宣传法律的栏目。各大律所可推出有关法律咨询服务的APP,解决公民遇到的法律难题。

另外,法律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有关栏目制作人应谨慎对待问题,找出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推出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

(三)法律宣传走进社区,法律文化深入群众。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可在社区内设置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强普法力度:1.退休群体。志愿者可在公园、敬老院向退休老人派发法律宣传海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不良现象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让老年人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农民工群体。志愿者可走访建筑工地、工厂、汽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场所,向他们派发印有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的小册子,提供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使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欠薪、工伤、欺诈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本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法律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

作者简介:

陈珠洙(1995-),女,广东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4.居民环保意识现状调查 篇四

邓一伟

摘要: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环境状况却令人担忧。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被污染的环境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通过抽样对南岸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居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略微欠缺环保的主动积极性,因此,加宣传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保意识宣传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为此,我展开了一次居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宣传环保。

本次调查结果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范围:南岸居民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60人

发放问卷:60份

有效问卷:60份

二、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1)环保知识的关注和了解环保意识的途径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环境意识既包括理论认识,也包含实践要素,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和环境心理意识。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有没有注意到政府环保宣传广告和所在社区是否宣传保护环境知识两项上,群众和干部的选项占到80%-90%,而学生的选项比例在50%左右;在认为有没有必要在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一项上,群众、学生、干部的选择普遍较高,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在环保知识的宣传上,政府和社区已将此项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学生的环保教育还应该加大力度,比如更多地开展一些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环保教育活动。

(2)节约型环保行为节约所创造的价值总是让人们震惊的,在生活中对电、水等的节约或循环利用,能在更多的方面降低各种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循环利用水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环保行为,尽管目前锡尼镇地区不缺水,但在城镇日益发展、人口逐年增加的今天,我们谁也不敢保证未来不缺水,根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居民能经常地二次循环利用水,但仍有45%左右的居民似乎没有意识到循环用水的重要性。如果剩余的45%的居民能够循环用水,南岸一天将减少很多的生活污水。

(3)个人环保行为许多细小的行动就能使环境免受破坏。

据调查显示,将近90%的居民能很好地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但是邓一伟1993-06-15男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付诸行动的就减半了。对于旧电池,超过50%的居民会进行回收处理,50%的居

民也许是因为麻烦而直接丢进垃圾箱或没地方处理就乱放;究其原因,除居民环

保意识不强之外,政府缺少对此类回收行为的实际倡导,没有设置回收点,也是

其中的重要原因。制止乱扔垃圾的举动似乎也不普遍,只有15%的人群选择制

止,居民在这方面好于干部和学生;大部分居民选择事后再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大约有43%的学生选择置之不理。在公益性环保活动方面,超过60%的居民基本

没有参加过什么环保活动(包括植树节),偶尔会参加的居民不到30%,经常能参

加类似活动的只有10%左右。较为大型的环保讲座或公益性环保活动在居民中得

不到普及,环保行为和知识很难得到宣传。

(4)有些人在观念上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但是引起垃圾成堆、空气浑浊等等的事实,其实际行动却让人们无意中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这一点

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

例如:当被问及被调查者所在社区,空气中是否有难闻的味道。仅有12人的回答是“无”,这就说明,人们居住的环境空气质量并不是很好,但这是怎么

造成的呢,请看下一个数据。在调查中,有55 人选择了看见过有人乱扔垃圾。

被调查的这部分市民对环保的认识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比较虚的或者说

比较宏观的一面,即环保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为市民普遍接受,并在观

念上形成一种共识,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另一方面,市民的环保焦点停留在对

自己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或危害的身边问题上,如绿色食品、沙尘暴、水污染等,而且相关的知识还不一定正确。并且实际行动却与环保意识不一致。其实大多数

人的环保意识是比较强的,具有选择正确环保行为的判断能力,但在实际生活

中,环保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与环保意识配套的程度。这一方面是由于市民自身的行为约束力不够,但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未采取有力的且切实

可行的措施。

三、调查分析:

1、环保意识的定义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

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环境意识既

包括理论认识,也包含实践要素,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

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和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

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

3、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

晰。

4、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

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

5、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从调查中发现,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

识的一个因素。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总的来说,居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

为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四、思考建议

1、加强环境知识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推广环保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要增长公民的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环境知识

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要帮助人们掌握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知识等。环境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将环境教育

列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大纲中,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现在视频媒体高度

发达,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也更加立体、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在电视的一些热点栏目播出的前后多播出一些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让人们目之所及都

会看到人类的环境问题,从而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是监督他人的行为,使环保

意识由教育强化成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2、加强居民环保意识

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

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

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

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

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沈阳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

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3、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环境行政公开制度是指国家环境行政机关,法律规

章授权行使行政环境职权的企事业组织和公务员依法主动或者依法申请将除国

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其他事项予以公开的制度。环境行政公开制

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需要。环境知情权又称环境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乃

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

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这一权利既是国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

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环境行政公开制度要求政府公开各种环境信息。这里的环境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和个别信息,前者是指向全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如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状况公报,空气质量周(日)报等,后者指只有在公众提出要

求的情况下才提供的个别信息,如某个污染企业的排污数据。

4、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

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

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

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

大街上不发有丢垃圾的人,但不见他们都知道这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五、总结

1、发放问卷,尽可能采集广泛的数据,尽可能把调查范围拉大。

2、问卷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便于被访者接受。同时,尽量使用

选择式的询问方式。不应该在同一地点发放过多的问卷。应该广泛的发放调查问

卷,尽量做到取得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数据。

3、发放问卷的时候,尽量的做到人性化。比如有些被访问者喜欢口头回答,我们要做好记录。同时对待被访问者要热情、客气。被访问者接受完调查后,要主动的表示感谢。

4、问卷回收之后,要即时的做好统计工作,尽快的把数据进行汇总。在统计汇总数据后,应对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做出评估。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尽力去保护她,爱护她。当今,中国腾飞,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隐患,环境问题就是其一。通过调查看出,绝大多数人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就一可以把环保做好、做深,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六、参考文献

[1]李志刚、孙岳,《绿色生活一本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出版)。

[2]赵志强刘善敏著《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中国社会出版社

[3]朱建军,《化工安全与环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出版)

[4]国家环保局,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5.居民消费意识调查报告 篇五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男女比例。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家庭常住人口3011人,其中男1481人,占49.2%;女1530人,占50.8%。

2、家庭结构划分。单身家庭占2.8%;夫妻户21.8%;两代同住户61.7%;三代同住12.5%;其他1.2%。

3、户主文化程度情况。小学及以下占5.5%,初中24.7%,高中23.7%,中专技校职高11.9%,大专21%,本科12.8%,硕士及以上0.4%。

4、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500元以下的户占1.6%,500-1000元的户占5.1%,1000-元的户占7.1%,2000-5000元的户占17.3%,5000-10000元的户占40.1%,10000-50000元的户占28.2%,50000元以上的户占0.6%。

5、按户主的职业划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占14.9%,专业技术人员占6.9%,教师、医生占5.4%,工人占12.5%,农民占0.7%,离退休人员占26%,商业工作人员占4.9%,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占5.3%,企业管理人员占8%,自由职业者占3.5%,下岗、未就业占4.3%,其他占7.6%。

6、家庭住房面积情况。小于50平方米的户占14.3%;50-79.9平方米的户占48.1%;80-119.9平方米的户占25.3%;120-149.9平方米的户占7.8%;大于150平方米的户占4.5%;

7、家中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电视机的占99.2%;拥有洗衣机的占92.2%;拥有电冰箱的占89.7%;拥有电脑的占45%;拥有汽车的占4.7%。

居民家庭的储蓄目的及投资方式

1、居民家庭的储蓄目的。

在调查的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6.6%的家庭首选储蓄目的是孩子教育。从户主的文化程度看,户主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其储蓄目的是养老和防意外,比重均为20%;户主是硕士及以上的储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比重是50%;而户主是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其首选储蓄目的均是子女教育,其比重分别是28.7%、34.2%、37%、50.5%和43.8%。对不同收入家庭分析,其首选储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按户主的不同职业分,只有离退休人员及自由职业者的首选储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其他职业者的首选储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其次有22.4%的家庭第二个储蓄目的是为了养老。再次,有23.1%的家庭第三个储蓄目的是防意外。

2、居民家庭的投资方式。

在调查的1000户居民家庭中,分别有61.9%和25.6%的家庭首选及第二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从户主不同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看,首选投资方式比重最大的均是银行存款,比重分别为41.8%、60.7%、63.7%、65.5%、61%、67.2%和75%。

最大的消费支出及预期消费投向

调查资料显示,20有47.6%的家庭食品支出最大,其次有16.7%的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最多;再次是10.4%的家庭购房与建房支出花费最多。

调查结果还显示,预期消费最多将是子女教育费用,有40.5%的家庭首选此项;其次是医疗费用,28.4%的家庭选此项;还有13.8%的家庭认为养老支出将是最大的消费;7.7%的家庭认为购房将是未来最大的消费。

居民家庭每月能源消费量

1、水耗量主要集中在5-9.99吨。有38.3%的家庭每月用水在5-9.99吨,有31.3%的家庭每月用水10-19.99吨,有20.9%的家庭用水量在5吨以下,还有3%的家庭用水量在30吨以上。

2、电耗量主要集中在50-149.99度。有55.8%的家庭每月用电在50-149.99度,有25.4%的家庭每月用电150-249.99度,有11.8%的家庭用电量在50度以下,还有7%的家庭用电量在250度以上。

3、天然气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的户比重为26.2%。在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62户使用天然气,其中95户每月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占26.2%。

4、煤气耗量在10-10.99立方米以上的户比重为25%。

在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24户使用煤气,其中81户每月耗量在10-10.99立方米,占25%。

居民节约意识逐渐增强,责任清晰

居民能够正确面对资源不足的现实,关心我国正在开展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宣传活动,普遍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很有必要。84.1%的居民知道我国正在开展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活动。

1、节约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节约。在问到“您家购买食品时更关注食品的质量还是价格”时,有845户居民家庭选择“喜欢质量好的”,占总调查户的84.5%,只有15.5%的家庭选择价格低的食品,在价廉和物美两种选择上,物美仍是人们的最爱。

2、部分家庭喜欢购买节能型产品。在有私家车的家庭中,有42.6%的家庭拥有节能汽车。在所有调查户中,有19.3%的家庭拥有节能彩电;有32.5%的家庭拥有节能冰箱;有18.1%的家庭拥有节能空调;有20.8%的家庭拥有节水马桶;有78.9%的家庭拥有节能灯。

3、循环用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有68.2%的家庭注意采用循环用水的节水方法,既利小家,又利大家。绝大多数人赞同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4、居民对日常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52.9%的居民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点滴做起”,45.8%的市民认为“能省就省,但不用刻意”;认为“不用节约”仅1.1%。

对普通市民来说节能的落脚点就是能“省钱”,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符合广大居民需求的。调查显示,57.6%的市民家庭“希望在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方面省钱。82.7%的市民对宾馆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持否定态度,有63.1%认为“一次性洗漱用品,给住宿带来了方便,但确实有点浪费”,19.6%“认为应该取消,是一种浪费”。65.9%的居民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环保可回收用品的价格比同类用品的价格高些”也愿意购买。

广大居民把节约型社会建设视为己任。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仅政府要对此负责,而且广大居民自己要对此负责。另据XX市抽样调查,92.7%的市民认为“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应该“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尽责任”。

成效明显潜力巨大

1、居民家庭普遍地采取了各种节约措施,节约取得明显成效。半数家庭在日常生活的水、电、煤气消费中采取了节约措施。居民“在乎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采取了节约措施”的家庭占57.6%;“在乎,但没有采取节约措施”的家庭占31.2%,“无所谓”的家庭仅占11.2%。

2、大多数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家电和节水型产品。77%的家庭“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

3、多数家庭采取了节约用水。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节水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的行动,68.2%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循环用水”。

4、废物回收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居民的自觉行动。在政府大力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的大环境下,城市居民在保护资源、对废品的再生利用方面主动性较强,81.4%的家庭能“将家中的可回收的废品送到收购的地方”;10.6%家庭是“有空就去,没空就扔”;“当垃圾扔了”的仅占8.0%。

5、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多浪费,节约空间很大。虽然目前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浪费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调查显示,52.6%的家庭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现象”。31.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在乎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但没有采取节约措施”。64.2%的家庭经常使用一次性商品。31.8%的家庭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尚未采用循环用水这一基本的节水措施。23.0%的家庭尚未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用品。而且在年轻家庭中,这种现象还要严重。

事实上,在已采取节约措施的领域和尚未采取节约措施的领域,节约的空间都是巨大的。调查显示,84.3%的居民认为“住房、汽车、家电到小日用品,都有很可观的节约消费空间”。在节约潜力方面,75.8%认为用水、用煤气有潜力,69.8%认为照明用电有潜力,53.5%认为购买日用品有潜力,41.6%认为在外就餐有潜力,33.4%认为使用空调有潜力。

杜绝浪费转变消费模式

调查显示,家庭能耗的增长是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的,收入越高的家庭,其能耗也越高,但是不幸的是其浪费也越大。反之,收入越低的家庭,其能耗也越低,相应地其浪费也小,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样一种关系背后,是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发生作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一方面要端正消费观念。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辅相成和内在统一的关系。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消费,更不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节制。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之风。

另一方面要倡导文明消费。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是生产和科技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过度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不要人们消费,更不是要求人们压缩必要的消费和反对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当的消费,实行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要把生活消费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效用”上。因此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在生活领域实行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材等,真正体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6.当地居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篇六

调查时间:2010年9月8日――――2010年9月25日

调查地点:郑州市某些公园、街道等

调查内容

通过对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居民的法律意 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要想准确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对我国公民

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评估与分析。

(1)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 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

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建议

7.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七

本调查选择东城区作为社区居民低碳意识调查地区,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东城区是北京市最古老的城区之一。长期以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东城区最具有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居民碳排放主要是伴随着能源消费而产生的[2], 为了能够了解东城区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情况, 本调查就居民对耗能电器使用等生活行为、低碳生活概念认知及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意愿等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设计了调查问卷[3~4]。本调查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东城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及行为现状, 为东城区今后发展低碳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信息和客观依据。

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派出5名调查员于2014年7月20日~8月10日期间在东城区西北部交道口街道和东南部建国门街的社区、公园、大型超市等地点分别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60份, 两条街道发放问卷持平。调查中未出现抗议性问卷 (如全部都选择消极回答) , 剔除掉50%及以上的问题未作答的无效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449份, 问卷有效率达到97.61%。

2 调查样本描述

在所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男性占42.32%, 女性占56.35%, 比例适当;调查对象多为年龄在16~35岁、36~45岁之间的中青年, 合计占总人数的63.25%。职业分布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职业类型, 主要为企业单位职员, 占总人数的40.98%, 务农比例比较小, 该情况与当地实际较符合。文化程度方面, 高中以上的学历占大多数 (占总人数的83.52%) , 能够确保大多数居民较好理解问卷的内容, 各文化层次均有分布。从总体上来看,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较符合东城区居民群体的实际构成。

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1 社区居民能耗电器使用现状

本调查选取的居民常用能耗电器包括热水器和空调, 同时调查居民使用电器插拔电源的习惯。445份问卷对热水器使用习惯进行了反馈, 其中45.21%的居民使用的是燃气热水器, 32.74%使用的是电热水器, 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占居民比例的16.70%, 说明所调查地区仍然以传统能源的燃气和电热水器为主。在使用空调的习惯上, 446份问卷对其进行了反馈, 经常开空调的居民仅占8.24%。在家用电器插拔电源习惯方面, 447份问卷对该问题进行了反馈, 其中仅20.27%的居民不使用家用电器时会完全关闭电源, 大部分所调查社区居民会忽视家用电器电源待机状态所产生的耗能。

3.2 社区居民能耗支出费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所调查地区居民现常规能源价格分别为:水费5.0元/t左右, 电费0.5元/度左右, 燃气费用2.5元/m3左右。能源购买支出方面, 41.43%的居民月水费支出在30~50元, 35.63%的居民月电费支出在50~80元, 29.62%的居民月燃气费支出在50~80元, 分别为所调查地区居民水、电和燃气费用支出的最主要组成。

3.3 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现状

对社区垃圾桶的分类情况, 15.37%的居民反馈所在社区配备有分类垃圾桶, 而55.23%居民反馈所在社区没有配备分类垃圾桶, 说明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在所调查区域内不普及。在反馈社区有垃圾分类垃圾桶的居民中, 经常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占37.68%, 偶尔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为44.93%, 经常或者偶尔垃圾分类的居民比例均分别高于在社区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的相应比例。该结果说明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对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积极诱导作用。

3.4 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分析

调查问卷针对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分为对低碳生活概念认知和低碳生活行为意愿两个方面的4个复合型选项, 分别为:1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也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2不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但是想要去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3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但不想了解如何去实现低碳生活;4不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也不想了解如何去实现低碳生活。

3.5 社区低碳宣传对居民低碳意识影响

本次调查考察了社区低碳主题宣传标语对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明确社区有低碳宣传标语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33.85%, 说明低碳宣传在所调查地比较不普及。对于明确低碳标语的居民进行调查, 具有低碳生活意识的居民占66.00%, 而反馈未张贴低碳标语的居民中, 具有低碳生活意识的居民占46.63%。调查结果说明社区张贴低碳标语对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有明显促进影响。

4 居民生活基本特征与问卷结果间的相关分析

将调查结果赋上虚拟值,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讨论居民年龄、文化程度和生活行为与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的相关性, 设定虚拟分数值如下:

(1) 年龄:15~24岁=1, 25~34岁=2, 35~44岁=3, 45~54岁=4, 55岁以上=5。

(2) 文化程度:不识字=1, 小学=2, 初中=3, 高中 (职高中专) =4, 本科 (大专) =5, 硕士博士及以上=6。

(3) 月水费:5元以下=6, 5~30元=5, 30~50元=4, 50~80元=3, 80~100元=2, 100元以上=1。

(4) 月电费:20元以下=5, 20~50元=4, 50~80元=3, 80~150元=2, 150元以上=1。

(5) 月天然气费:20元以下=5, 20~50元=4, 50~80元=3, 80~150元=2, 150元以上=1。

(6) 垃圾分类:不分类=1, 偶尔分类=2, 有分类=3。

(7) 空调使用情况:常开=1, 偶尔开=2, 很少开=3, 没有空调=4。

(8) 家电关闭电源情况:不关闭=1, 长期不使用会完全关闭电源=2, 不使用就会完全关闭电源=3。

(9) 社区低碳标语情况:没有=1, 不清楚=2, 有=3。

(10) 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不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也不想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1;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但是不想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2;不知道低碳生活概念, 但是想要去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3;知道低碳生活概念也想要去了解如何实现低碳生活=4。

由表1所示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1) 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社区低碳宣传呈显著正相关。社区增加低碳宣传, 能够对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正向引导作用。

(2) 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社区居民生活状况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每个月水、电和燃气消耗成显著正相关, 说明能源消耗费用越大的居民越可能去提高自身的低碳生活意识。2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垃圾分类和热水器使用行为呈正向显著相关, 说明从事这些低碳生活行为的居民具有更强的低碳生活意识。

(3) 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年龄呈负显著相关, 说明年轻人作为低碳社区的主要建设者, 更容易接受低碳生活意识, 应该将年轻人作为低碳生活意识的主要宣传对象人群。

5 社区居民低碳生活行为与低碳意识之间的回归分析

由相关性分析可知, 居民低碳意愿与社区居民月水费消耗、月电费消耗、月天然气费消耗、垃圾分类、空调使用、社区低碳宣传及年龄呈显著相关, 因此本文尝试选用线性方程对这些特征和行为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如公式 (1) 所示:

式中:x1、x2、…、xn分别表示年龄、月水费消耗、月电费消耗、月天然气费消耗、垃圾分类、空调使用及社区低碳宣传情况, y表示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β0为常数, β1、β2、…、βn为回归系数。

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 垃圾分类情况、月天然气费支付情况、年龄和空调使用情况进入了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为:y=2.267+0.314x1+0.106x2-0.131x3+0.153x4, 方程方差分析结果为:F (4, 427) =13.212, p=0.000。垃圾分类情况、月天然气费支付情况、年龄和空调使用情况对社区居民低碳意识及低碳生活意愿影响能力分别为20.5%、17.6%、16.3%和15.1%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20.5%、17.6%、16.3%和15.1%) 。本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趋势不够显著, 方程对社区居民低碳意识的解释能力为11.7% (R2=11.7%) 。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 可以得到下列结论:

(1) 在耗能家用电器的使用方面, 常规耗能家用电器仍然是社区居民使用主流, 也是社区居民生活碳排放来源之一。

(2) 社区宣传引导对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有明显促进作用。居民在知道社区安置了分类垃圾桶的情况下, 更易于去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

(3) 年轻人作为低碳社区的主要建设者, 更容易接受低碳生活概念和具有低碳生活行为意识, 应该将年轻人作为低碳生活意识的主要宣传对象人群。

6.2 建议

针对此次调查结果, 提出下列建议:

(1) 应加大对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宣传, 同时采用更多渠道和富有创意性的行动来进行低碳宣传教育, 例如回收废旧塑料瓶换公交卡充值等方式宣传低碳生活。

(2) 重视社区居民中年轻群体中低碳生活意识及行为的提升和诱导。针对年轻居民, 将低碳生活意识促进与互动活动结合, 增加居民对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的认可, 真正促进低碳社区构建进程。

注:**表示线性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 即呈极显著线性关系;*表示线性关系在5%水平上显著, 即呈显著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陆慧萍, 赵杰红, 刘家欣.生态文明始于低碳-上海闵行区低碳城区建设探索实践[J].环境保护, 2010 (8) :57~59.

[2]凤振华, 邹乐乐, 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 2010, 32 (3) :37~40.

[3]袁东霞, 董占伟, 关海清.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家庭碳排放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0 (4) :53~55.

8.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八

社区经常有居民投诉环境问题,而环保局工作人员赶去调查时往往很难迅速摸清状况;很多镇街面积较大,仅靠镇(区、市级)环保执法人员巡查,容易有遗漏……环保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人少的矛盾如何化解?居民反映的环境问题又该如何第一时间破解?这些问题随着深圳市宝安区“环保进社区”试点工作的推进,社区环保办的成立,有望迎刃而解。

社区成立环保办

环保工作“接地气”

走进宝安区松岗街道罗田社区,你会发现在社区工作站临街位置多挂了一块牌子——“宝安区松岗街道罗田社区环保办公室”,这是宝安区启动“环保进社区”活动后,全区第一个挂牌的环保办。同期设立环保办的还有西乡街道桃源社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福永街道白石社区等12个社区。

宝安区“环保进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印发后,各试点社区在街道办、区环保水务局及各环保管理所的指导下,制定“环保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社区环保办,设立环保主任和环保专员,组建专业环保巡查队伍,建立污染源台账,开展社区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并组建环保巡防队和环保志愿者队伍,让环保工作更接地气、管理更加精细。

其中,松岗街道罗田社区为社区环保办准备了全新的办公场所,并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环保专员3名,还成立了环保巡防队,邀请松岗环保管理所执法员担任队长,配备巡防队员5名,将日常办公与突击巡查工作结合起来。松岗街道环保所副所长程海波介绍说:“这些巡防队员都是经过街道环保所培训、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的本地居民。”除此之外,宝安区、街道还明确了一名领导班子成员需挂点社区分管环保工作,形成了区领导小组、街道工作组和社区环保办三级工作机制。

而新安街道兴东社区在完善机构落实人员的基础上组建了5支环保义务监督队伍,人数达到200人,辖区内主要企业单位环保主管人员均参加环保义务监督工作,并公布姓名和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此外,区环保水务局协调区财政局每年及时下发试点社区工作启动经费,支持试点建设工作。

环保办的工作人员能做哪些事?“他们虽然没有执法权,但是‘接地气’。”程海波告诉记者,“在协调上级环保部门摸清底细、协助调解执法方面,社区环保办作用非常大。”

“环保办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但经过前期一段时间的传、帮、带,他们已逐渐掌握了规范的工作套路。”据介绍,通过采取编印宣传资料、短期集训、每周带班,示范解答等方式,社区环保专员、环保巡防人员在“学中干、干中学”,有效解决知之不多、了解不深等问题,很快便适应上岗了。现在,工作人员在辖区内网格化地巡查,大部分环境问题都难逃他们的“法眼”。

加密巡查早沟通

环境问题易解决

有了“环保办”之后各地变化如何呢?之前各辖区内工厂、商店与居民区纵横交错、无序分布,给环保日常监察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也留下了一定的死角和隐患。自社区环保办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力量和地缘优势,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松岗街道环保所执法员、罗田社区巡防队队长庄书悦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罗田社区环保办成立不久便接到市民投诉,反映位于井山路的友利电器配件(深圳)有限公司,夜间生产时设备发出的噪音大,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凭借着熟悉情况,加上该公司的老板是本地人,环保办工作人员立即沟通协调,当天这家公司就停止了做夜间作业。“要是以前,不说一时发现不了环境污染问题,就是接到举报了,仅了解情况也要花上一段时间。”庄书悦如是说。

居民投诉环境问题,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企业受到处罚,而是希望污染能尽快终止。而社区环保办的成立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噪音污染一直以来是困扰位于西乡街道桃源社区内的桃源居小区的一个突出环保问题,但“环保进社区”在桃园社区启动以后,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以往高音喇叭此起彼伏的桃源居小区商业街,虽然门店依然热闹,但再听不到高音喇叭的嘈杂声。“自从开展‘环保进社区’工作以来,我们再也没有收到居民们的投诉!”小区环保志愿者张姨告诉记者,以前商户的音响一天到晚不停,周边住户意见很大。后来根据环保要求,发现商业噪音问题时,环保志愿者们便对店主进行劝导,商业街商户不再使用音响揽客。

“一般纠纷不出社区,重大问题及时上报。”据介绍,社区环保巡防队把环保巡查作为常态工作,每天巡逻、发现环保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将情况反映给社区环保办和环保部门,并做到协同开展环境执法并督促落实整改。

3月中旬,有居民投诉罗田社区世峰科技园内的中塑科技有限公司,加工时产生的废气和噪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接到投诉后,社区环保办立即对此进行现场勘查和初步的调查取证,随后移交松岗街道环保所依法处理。

事隔几天,正好是记者前往罗田社区采访当日,社区环保办协同街道环保所执法队正在世峰科技园开展联动执法。当记者赶赴执法现场时,执法队正在中塑科技有限公司对有关负责人进行劝说教育,并责令其立即停止废气、噪声违法排放行为,限期内完善相关处理设施。

随后,根据罗田社区环保办提供的线索,执法队还对园区内的另一家未批先建的家具厂进行了查处,责令限期内搬离园区。罗田社区临近茅洲河,对VOCs企业实行行业限批。然而,由于不了解政策及受到二手房东的误导,对于此次的查处,家具厂被依法查处,其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但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不是社区环保办的提前介入,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了企业本计划投入而未投入的部分资金,企业的损失还会更大。

全面推广多创新

环保管理全覆盖

据宝安区环保和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共有12个社区开展了此项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基层环保监管体系,实现基层环保大延伸大跨越。该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依托社区管理资源,加强环保巡查与监管,实现环保管理全覆盖。

此举也得到了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今年1月,宝安的《区政府工作报告》对“环保进社区活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一年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扩大‘环保进社区’试点范围,2014年覆盖50%以上社区”。3月6日,宝安区委书记田夫对“环保进社区”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环保进社区做法很好,要不断做实和创新”。环保进社区工作正式全面推开。

“环保进社区”不单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是环保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各社区工作站乃至很多团体组织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区环保和水务局表示,将借东风、借平台、借巢引凤,做好宣传发动和管理服务工作。详细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保宣传进社区。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宣传阵地建设,着力构建“微时代的大网宣”格局,探索“双微一网+”的宝安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做到宣传全覆盖。

环境安全进社区。比如西乡街道提出督促企业主、驻厂厂长、物管经理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区环保水务局将“借鸡生蛋”,联合西乡街道办,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推动落实企业环保主任制度,落实企业环境主体责任。

环境管理进社区。以新安街道社会转型融合为例,今年新安街道办提出建立政务服务一条街。区环保水务局将“环保进社区”工作融进这个平台,强化环境管理,推行工业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全面实行餐饮场所与商户捆绑网格化管理。

环保审批进社区。这是环保进社区的重头戏。区环保水务局将在环评审批上多开展公众咨询、现场审批等工作,推行社区绿色招商引资环保负面清单制度,实行社区环保管理责任清单管理,推动公众参与、社区参谋、专家参评的环保审批新体制。

环保法治进社区。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组织律师进社区3000人次以上,深入推进社区事务、股份公司“三重一大”信息依法公开,全部社区创建成为“民主法治社区”。

上一篇:ktv点歌app方案开发下一篇:食品安全隐患自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