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

2024-10-30

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通用10篇)

1.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 篇一

我的中国梦高中生征文作品

“滚滚长江浪淘尽,数不尽辉煌照千秋”。

---题记

看奥运健儿挥翅展鲲鹏,看祖国千秋孕文明。那一道道拼搏的罡风传承,遍及四方,有多少的坎坷磨难要历经?有多少的未来可挥霍?何不树新风,创辉煌呢?

小时候,一直都很羡慕那历来走遍腥风血雨的他们,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多少贡献,国防事业的成功,正因为有他们才扬名。磨砺自己的心志,创造祖国的辉煌。

积极投身科技小实验是基础,树立远大目标是前提,争做优秀小公民是目的,我的梦—中国梦,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为祖国积极添光彩“走出复兴路,共创新辉煌”目标引领着我的前进。想到那红军万里长征,那种不畏艰难,勇于面对,不怕苦,不喊痛的耐力让我深思不己,祖国的辉煌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点缀,星星点灯,照亮了我们迷途的方向,引领我们去跨越知识的宝库,从此刻开始,要拼搏奋斗,自己每一次小的成绩都会带来灿烂的洋溢,我要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中国梦。

花儿正因为有了园丁的浇灌才绽放光彩,祖国因为有了希望才能拼搏成辉煌。

记得有人曾说:“一颗美丽的花儿绽放的灿烂多姿,然而它当初的却经历了腥风血雨。”多么令人启醒的诗句,正如那雨后的彩虹,它在经历了坎坷之后才变得耀眼,祖国的明天将会像那雨后彩虹一样美丽,但那过程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作为一名青少年,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公益事业,积极帮助老人,扶老爱幼,讲文明、有礼貌,争做十佳好少年,为了自己献身祖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相信自己的毅力,让那永不泯灭的梦想承扬。

争做十佳好少年,为祖国未来做贡献,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祖国,愿你的辉煌永绽光芒!

史梦营

高一。一班

2.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 篇二

高中生是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黄金时期, 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怀、敏捷的思维,对前卫、外来文化充满好奇,更对祖国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以,提高高中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的精神内外得到升华,拥有不一样的独特气质。 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仅能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人文内涵,更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二、如何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1.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 有这样的一幅画让大家印象深刻———《父亲》。 在这幅油画中,黝黑的脸庞布满了皱纹却依旧带着憨笑, 充满污垢的双手捧着一碗家乡特产,身后是一片黄漫漫的土地。 乍一看这幅画,觉得哪里都是肮脏的,可是你仔细地去品味它,辛苦的父亲却面带微笑,这刻画了一个善良乐观的父亲,一片黄土地感觉颗粒无收,但是却奉献出难得的食物,描写了一个热情好客的父亲。 在漫天黄土的画中却只有“父亲” 这一个人,作者是想借此说明自己的乡村父老都是像 “父亲”一样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通过对这样一幅画的鉴赏,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导学生不忘自己祖辈的辛苦劳作,不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自行创作作品

不是只有大家说优秀的美术作品才值得高中生进行鉴赏。 高中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看法,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能够创作出表达自己情感的美术作品就是好作品,要学会在创作中提高鉴赏能力。

优秀美术作品鉴赏对高中生的影响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通过鉴赏、创作美术作品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可以极大地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让高中生对美术产生特别的喜爱,让艺术的美感震撼心灵。

摘要:众所周知,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飞快发展,与之相呼应,文化体系也如雨后春笋般节节高升。文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乐器、书法等诸多方面。人们在拥有丰厚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物质对生活进行调剂。美术是大众最常见,也是最常接触的一种文化、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美术作品在被人们欣赏时散发的人文魅力可以给予人类许多美的享受。

3.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训练语感,读懂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文学语言不同于白话之处即在于其艺术性,要想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首要的便是对文学语言要有感受力,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无非是字、词和句。因此把文章中的词和句子弄明白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第一步。由于高中语文课本中穿插着大量的文言文,学生的理解力不够,对课文的理解也充满困难。因此,老师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进行一些指导,尤其是文言文,很多词具有“通”意,与现代汉语往往词义大相径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在教课的时候要分析词句并找出一些规律,以期分析透彻;也可以添加一点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而,读懂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感受到作者文章中描述的意境,朗读训练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文章中描绘的种种景象,这不仅可以立刻使文学作品变得立体、鲜活和丰富,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悟。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我便先让学生阅读三遍,每阅读一遍就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请问你从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于是读第一遍后我提问,有学生回答:“我看到了美丽的荷塘月景。”到第二遍时我再次抛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略带思考后回答:“我看到了作者的悲伤,他是个很忧郁的人。”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并让其阅读第三遍,读完后我再次提问,这时课堂一片寂静,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过了一会有学生举手回答道:“我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内心的平静,只有克服了忧郁的平静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我听了以后不禁拍手称赞,于是,通过连续不断的阅读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的感受力,也让他们理解了作者,从而提升了鉴赏能力。

二、提高文学鉴赏的品味,培养经典意识

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其意思就是说越优秀的作品对我们的启发越深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有经典意识,引导学生阅读有价值、有生命力、高尚且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避免受到流于浅薄的作品的影响。

培养经典意识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即先将书本中篇目学好,一方面高中课本中所选文章本身就是经典,另一方面在于它的难易程度恰都基本符合学生的理解程度,等把这些课本上的篇目学好,再逐步深入,读全篇、看原著,就能培养起健全的审美取向。例如我们通过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扩展到他的其他作品如《羊脂球》等;学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便要积极去阅读原著《水浒传》,节选毕竟只是节选,它只能代表全书中较为精彩的那部分,并不能体现全书的思想取向,要读懂名著,还是要观全貌,否则极易陷入快餐文化的漩涡里;还有学习《小团圆媳妇之死》后,便可引导学生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如《呼兰河传》等。

第二个原则是要明确阅读经典的范围。大部分老师在向学生推荐书籍时总少不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还有就是四大名著,再者就是国外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其实这些学生都知道,他们之所以不去看,可能是理解力达不到那个层次,再者就是叛逆心理在作怪了。因此,我们可以适当推荐一些他们较少听说的现代作家的优秀文学,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当作名著仔细鉴赏,认识人生。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傅雷苦心孤诣教育儿子的《傅雷家书》,还有三毛、舒婷、路遥等现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活力,多角度、多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百态,或者说他们是新时代的经典,应不同程度地进入我们的审美鉴赏视野。

三、提高文学鉴赏的意识,多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上升到学问的高度,关键就在于它是作家智慧和思维的结晶,要想真正读懂它,需要多角度去体会和揣摩,结合其背景,并相应地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它的体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例如柳永的词《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意喻伤别之事,自古皆然,而非自我始;后又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言尽秋季之凄凉,离情更甚。而“清秋节”三个字,前后映衬,呼应起首三句,可谓是伏绵千里;又有“更那堪”这个虚词,不仅加强了感情色彩,而且对比与前面的三句在寓情于景手法上更为深刻成熟;“今宵酒醒何处”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更奠定了柳永在诗词界的地位,是全篇的警策。因此,要结合文章的体裁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和鉴赏,它往往能解读出一篇作品的精华。总而言之,鉴赏文学作品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点,通过分析和体会理解作者感情和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自身加强文学修养,然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其背后的创作手法及情感,多角度鉴赏,逐步提升文学鉴赏力。

4.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作品要求 篇四

1.选题范围:针对教育实践学术创新过程中发现的某一问题,展开具体论述,要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格式要求:文章由六部分组成,标题,关键字,摘要,文章主体,参考文献,实践过程附件材料(教学照片、获奖证书、参与项目文件等)。其中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关键字、摘要、参考文献均为四号楷体加粗,正文为宋体小四。行距为1.25倍行距。

3.写作要求:文章观点应鲜明正确,有一定独到见解,能较全面运用所学,思想新颖、正确,内容充实有详实的活动过程支持材料。论点与论据协调一致,论证比较充分,逻辑性较强,无重大疏漏或明显的片面性。整体结构严谨、表达准确清楚,语句通顺、无病句,符合语言与学术规范。字数不得少于2500字。

5.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 篇五

为使全市广大青少年和科技教师了解、掌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其作品申报的程序、步骤,特编写此《指南》,以供参考。

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介

(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历史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它始于1982年。从1982年开始,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体育总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开始是每两年一届,而后改为每年举办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共举行了10届。从1989年开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原名为“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共举办了6届。

随着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使新世纪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更能适应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以上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申报科技作品的需求。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已举办6届)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举办10届)”进行整合,届数相加,统一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于2002年举办了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年8月将于广州举办第25届。

(二)创新大赛的竞赛内容和申报程序

1、申报对象:凡中、小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及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

2、涉及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

3、申报内容:大赛申报内容分为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1)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主要是科学论文和创造发明、创新技术、工程设计;(2)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包括机器人单项竞技赛、FLL工程挑战赛、FVC工程竞赛、机器人足球赛和机器人创意设计;(3)科技教师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包含教师科学研究论文、科教教具改进及创新、工程研究项目等。展示活动包括:(1)优秀科技实践评选活动;(2)科技教师活动方案设计评选活动;(3)少儿科幻绘画(5—14岁)展评活动。

4、申报、推荐程序:首先由各学校向各县区科协或教育局申报作品,县区组织单位审核、评审后向市级推荐参赛作品;经过市级组织专家评审后,由市级推荐部分作品参加全省竞赛;经过省级竞赛的优胜者,推荐参加全国大赛;经过全国竞赛的优胜者,由全国大赛组委会推荐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或“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执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规则》。(注:创新大赛不接收个人申报,组织单位不得越级申报、推荐的作品)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申报

凡申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需提交纸质材料和电子版。

(一)创新大赛的申报要求

1、申报书:必须是当年版本的。请登录玉溪科普网的资料下载专栏下载。

2、坚持“一个一“原则:即同一个学生或教师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作品;

3、坚持“三不跨“原则:即不跨学历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不得同时申报一个作品)、不跨地区、不跨学校(学生不得跨学校申报、在职指导教师也不得跨学校指导);;

4、除科技实践活动外,其余作品申报不允许超过3人,鼓励单人申报;指导教师也不允许超过3人;

5、作品研究、完成的时间不超过两年;

6、手写(签字)的地方除微机打印外还需手写签名;

7、除科幻绘画外,其余所有作品要求用文件袋独立包装,同时其间的各个单行申报材料不得合订在一起。所谓独立包装就是一个项目一个纸质文件袋,文件袋正面贴上申报表需要粘贴的一页(申报表上有注明),而且其间的各个单行申报材料(比如申报书、论文、查新报告、附件等材料)不得装订在一起;

8、要求对电子版图片进行压缩处理,单个文件材料不得超过

2.5M;

9、作品申报需提交作品申报清单(清单样表可与申报书一起下载);

10、所有作品需提交电子版。电子版文件的命名以标题内容为准,也就是文件标题是什么,给电子版取的文件名就是什么,而且一个作品对应一个独立的文件夹(文件夹内包含了所有该作品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对于学校来说,统一上报一个汇总的文件夹,取名为某某

县某某学校,文件夹内包含了所有该校单个作品的文件夹,另外还需要有一份作品清单;对于科协或教育部门来说,上报一个总的文件夹,取名为某某县,文件夹内包含了所有单个作品的文件夹,另外还需要有一份汇总的作品清单。

(二)创新大赛的纸质材料申报要求

1、学生、教师创新项目(发明和研究论文)提交:①作品申报书(如果是小学生竞赛项目作品,还需提交小学生技术发明报告或科学研究报告);②作品论文报告;③作品查新报告;④原始材料。(注:以上材料要求①②③一式三份,④一式一份)

2、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提交:①活动申报书;②活动总结报告;③原始材料。(注:材料份数同上)

3、教师论文、教师方案提交:①申报书;②论文、方案正文。(注:材料份数同上)

4、科幻绘画提交:绘画作品一张(尺寸为54×38cm,不符合此规格的绘画不得申报,否则无效);申报书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粘贴在作品背面左上角)

6.创新生活作品设计大赛策划 篇六

“创新生活”作品设计大赛

制造学院卓越工程师班

2012年6月26日

为进一步加强制造学院卓越工程师班成员的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增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思考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集中展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特举办此次暑期自主设计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主办单位: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承办单位:制造学院卓越工程师班

三、竞赛组织:

负责老师:钟良、叶旭

负责学生:黄伟、黄青红、蒋勇

四、竞赛主题:创新生活

五、竞赛内容:竞赛内容为以“创新生活”为主题,包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新思维、新理念的产品设计(包含产品的三维建模及仿真、效果图展示,要求使用软件UG、autocad、3DMAX)。设计以新颖、实用、方便生活、丰富生活、创意生活为主的任意思路均可。

六、竞赛规则:

1、参赛对象:制造学院、材料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全体同学。参赛者必须以小组形式参赛,每组不得超过4人,最好由两个学院同学组成。

2、作品评比:主办方邀请专家老师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新颖性、科学性,及小组现场答辩情况等标准对作品进行评审,并评出获奖作品,向全校展示。

七、竞赛日程与安排:

1、竞赛报名:参赛小组在2012年7月3日前将书面报名表发至黄伟处(656700165@qq.com)。

(报名表见附件1)。

2、作品设计及制作:各参赛小组在2012年7月至9月完成各自作品设计

3、作品现场评比:主办方于9月中旬安排时间,各小组带上各自作品进行现场答辩、展示,及评委提问(时间为8+5分钟)。

4、作品评奖及展示:主板方于现场比赛完后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奖,安排后期全校展示。

八、奖励方法:

主办方将从参赛作品中分别评定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及优秀奖若干。

一等奖:证书+奖金500元。

二等奖:证书+奖金300元。

三等奖:证书+奖金200元。

优秀奖:证书+奖金100元。

7.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1. 基于文本,立足语言,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

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旧理念下的“架空分析”和新理念下走极端的“思想漫谈”式,其实都忽略了一点,“语文”姓“语”。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对此,半个多世纪以前,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已有很精辟的论述:“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高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1)激发体验。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借助于生活,借助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帮助我们解决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激发学生的相似体验。《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怎么理解呢?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于是,关于“浮”,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我们家里没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会有一层白雾贴着稻田飘在那里,要过很久,才会慢慢弥漫开。我觉得这里用‘浮’最形象不过了。”关于“青雾”,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是:“雾是很薄的,所以是透明的,当时荷塘满是绿色的荷叶,所以雾也像是有了青色。”这里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2)想象情境。文学文本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读者逐句逐字阅读作品时,头脑里就流动着一连串的“语句思维”,不断地作出各种期待、预测和判断。由于文学作品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变化,读者头脑里就会产生种种疑问,于是就引起了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晋代李密的《陈情表》时,采取类似做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表文第一段中,李密以哀婉的笔调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况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经历,烘托了凄凉气氛,亦为后文向晋武帝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了铺垫。他的世界只有他和年迈多病的祖母,他们相依为命,灰暗而苦涩。这样的一番启发过后,再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就很投入,读得很动情。

2. 品读细节,体会作者精妙的构思。

优秀的小说情节应该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应该是最能贴切表现作品主题的。此外,我觉得,鉴赏小说的情节还需注意对细节的品味。小说《祝福》写祥林嫂两次到鲁镇,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这个细节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寡”这一点上祥林嫂并无变化。小说中写道:“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此处,实在大有玩味的必要。为什么众人对她的态度有如此大的改变?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琢磨,原来这回来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一个改嫁后又丧夫了的祥林嫂。封建时代,“好女不事二夫”,重回鲁镇的祥林嫂已是一个不洁之人。不起眼的“白头绳”,蕴藏的是人物辛酸的血泪,预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再如《项链》中一系列的铺垫和暗示,使得小说的结尾在“出乎意料”的同时,又在“情理之中”;《边城》(节选)中的“摘虎耳草”,更使小说多了几分写意的韵味,“草蛇灰线”,摇曳多姿。

3.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巧妙把握教学切入点。

这里所说的切入点,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一篇文本的入手处,或称突破口,也是课堂教学思路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能向课文各个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个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它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特征。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可以抓住这篇抒情散文的“文眼”,把它的中心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点提问突破。围绕这个点可提两个问题:“喜从何来?”“悲在何处?”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体会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四喜四悲”。在体会“喜悲”中兼及语言学习、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从而在师生互动中轻松达成教学目标。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教学思路明晰单纯,课堂提问精辟实在,而且重点十分突出,学生既明白老师教了什么,又明白老师是怎样教的,能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同时学生对“文眼”这一技巧术语会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以后在阅读相关文章时,自然会触类旁通,于潜移默化中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4. 让教材成为“例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话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天下的美文罗列不尽,选入课本的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就算再努力,将课本所选的文章研深读透,教给学生了,遇到新的篇目,他们仍然会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教教材”不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是与之相对应的“用教材教”。教学一篇或几篇课文,立意当是提示学生某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至于内容则不必面面俱到,一篇文本有一两点切入,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了,学生确有收获,那就行了。至于其它诸多方面的“营养”不妨留给学生自己汲取。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到文中素淡朦胧意境的营造上,引领学生涵泳品读,体会其妙。至于这篇散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朱自清的“颇不平静”是因何而起等等,则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小说《边城》的教学,抓住节选部分所表现的环境之美(灵秀的山水、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俗)重点研讨即可,至于小说塑造的翠翠和祖父的人物形象,小说力图表现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叙述情节的“草蛇灰线”笔法等则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课后探究性学习的话题。相反,若是零打碎敲,面面俱到,甚至繁文缛节、陈词滥调式地教读,再美的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个性。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对母语的热爱呢?

参考文献

[1]黄宾主.中学语文应该突出文学教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4.

8.高中语文教材爱情作品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爱情作品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08

爱情是文学作品创作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描写古今中外爱情题材的经典作品,从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到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从李清照的《声声慢》到柳永的《雨霖铃》,从曹禺的《雷雨》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作品不仅语言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动人,而且扣人心弦。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对爱情既好奇又渴望,但其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将爱情当做禁忌。教材中的爱情作品,也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同样具有育人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爱情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判断,在学习中领悟爱情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正确解读爱情作品,引导学生正视爱情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讲解爱情作品时,往往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欲语还休,忸怩不安,生怕会误导学生,故在教学中更侧重的是对人物的刻画、人物关系的理解,对文章的爱情则言之甚少。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能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责任,这是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解读教材中的爱情作品,并好好利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正视爱情,真正地认识爱情,并懂得爱情的真谛。

《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了人们爱情的向往;《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了人们爱情的追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成为宝黛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成了千古鸳鸯绝唱,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爱情;等等。这些文学作品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教师的教学,足以让学生能够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明白爱情的美好,不仅需要真情去维护,责任去经营,有时候还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甜蜜浪漫的,其中还有无奈、苦涩、心酸、伤感,甚至是面临生离死别。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深入分析爱情作品,慧眼辨识真正的爱情

高中时期爱情给许多学生的感觉是朦胧的、纯纯的,是一种很表浅的感情。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心理和生理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陷入其中便难以自拔,遇到问题时,总是羞于向教师和家长请教,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爱情作品,慧眼识别真正的爱情,明白爱情的真谛。

秦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明了没有爱情能够从头到尾都是轰轰烈烈的,一切都会回归平淡,回归生活,真正的爱情不贪图眼前的享乐,还要能够经受住长久分离的考验;《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暗示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追求爱情的坚贞与自由,告别人间依依不舍之情;《致橡树》中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人共享喜悦,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有难同担。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認真分析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爱情,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甚至是一种牺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爱情真谛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关注人物命运,培养健康高尚的爱情观

在爱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材中的爱情,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故事里错综复杂的爱情和卑劣自私的人性,周朴园爱上了仆人,在生了两个孩子后将其赶出家门,其理由竟然是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他的结局让我们明白,没有责任感的爱情让人不齿,毫无爱情基础的双方结合为家庭,只会造成双方的痛苦。一个人在爱情中始乱终弃,不思悔改,那么他注定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因此,真正的爱情是责任与义务共同存在的。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爱情观,明白爱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是一种施舍和乞求,而是在风风雨雨中,双方携手前进,永不言弃。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情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成熟、品德高尚、情感丰富的人。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应该在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心理年龄和生理特征的基础上,正确客观地看待爱情作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上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动人、坚贞的爱情故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健康健全的人格。

9.高中生科技创新作品 篇九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六、中国近百年来的传记文学

可参考萧关鸿编的《中国百年传记经典》(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传记文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在古典传记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出新的风貌。此书旨在介绍这一时期的兴盛风貌,从近百年的传记作品中选择了42篇具有代表性的传记,分为4卷。每篇传记都加了注解,对传记的作者、传主以及传记文本都作了评介,可供读者参考。

这里节选的是书的序言。这篇序言可以当做中国近百年的传记文学简史来阅读。从梁启超、胡适等人对现代传记的提倡和写作,到20、30年代现代传记创作的繁荣,到40年代具有浓厚政治寓意的传记写作,到解放以后传记文学取得的成就,还有海外的“口述历史计划”等等,这些具体的历史过程,在文中都被描绘得非常清晰。通过这篇序言的阅读,既可以对近百年中国传记获得现代转型以后的成果有所了解,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优秀的传记文本来阅读。

中国现代传记,即区别于古典传统模式的现代传记,是本世纪初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西方传记文学与中国一样,在公元前后出现第一次辉煌的高峰之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停滞和低潮。但它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8世纪。

中国传记文学的第一次高潮代表作《史记》比西方第一部奠基之作要早200年。而西方第二次高潮的重大成就对中国发生影响也要等200年之后。

中国传记从古典到现代的过渡交替时期,作出了开创性努力,贡献最大的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

梁启超以毕生精力推动中国的启蒙运动。他的文化活动领域极为广泛,涉及文、史、哲诸方面,传记文学是他极力提倡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西方传记作品。

由于梁启超的倡导,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前后,传记写作蔚成风气,大量传记发表在刚刚兴起的白话报刊上,有的传记本身也用白话写作。据晚清文学专家阿英的研究,这一时期发表的传记作品,传主大多是中国历代政治文化伟人、民族英雄和中外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传记文学的政治功利性从传统到晚清发展到了顶点。

美国学者霍理斋这样分析梁启超和胡适这两位中国现代传记最重要的倡导者:“胡适较梁启超晚生一代,对于西方文化亦较梁氏了解。胡适对传记的观念并非如梁氏来自实际写作的经验,而系基于对西方文学之认识而自理论上加以考虑。”

确实,梁启超只是在西方走马看花,而胡适在美国求学苦读,对西方文化自然了解更深。他在康奈尔大学写下的札记《传记文学》,就是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的结果,他比较了东西方传记文学的差异。“吾国之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西方之传记,则不独传此人格而已,又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他进一步具体分析了东西方传记的长处和短处,强调传记应当揭示传主的“人格进退之次第,及进退之动力”。这篇札记实际上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传记理论。以后50年间,胡适倡导传记文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在这篇札记里找到根据。

胡适对于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他自己的作品,而是他的传记文学理论和他为传记文学发展所作的呼吁和推动。如果说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转型是从梁启超开始的,那么是由胡适完成的。他们两人的贡献最大。

梁启超与胡适两代人的努力,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创作的繁荣做了准备。

中国现代传记繁荣的最初表现是大量自传和回忆录的出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知识分子个性的解放,写作接近西方传记体式的自传或回忆录成了作家们自我表现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最方便的形式。

最早写作自传的是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史学家顾颉刚和戏剧家欧阳予倩。郁达夫写过多种自传,最早的一部是1927年发表的日记体自传《日记九种》。顾颉刚1926年写的《古史辨自序》是一部学术自传。欧阳予倩1929年发表的《自我演戏以来》是舞台生活回忆。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开始写作自传《我的童年》,之后一发不可收。这四种最早的自传恰好是传记文学四种不同的门类。

进入30年代,写作自传渐成风气。其中以作家自传或回忆录最有影响。倡导传记文学的胡适身体力行写出《四十自述》。郭沫若的自传主要是在30年代写的,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先在报刊连载,然后出多种单行本。而谢冰莹以一部《女兵自传》倾倒了多少热血青年。上海第一出版社以“自传丛书”为名推出一批书:《巴金自传》《钦文自传》《庐隐自传》《资平自传》和《从文自传》等等,一时蔚为壮观。

这时期还有几种非作家的自传值得注意。共产党领袖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另一位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晚年写的自传二章。这两位共产党人都是大知识分子,瞿秋白临刑前留下的自白让后人去评说,而陈独秀没写完的自传则让后人惋惜。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的《经历》和著名出版家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都有着珍贵的价值,还有北大校长蒋梦麟的《西潮》则“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有点像近代史”,别具一格。

自传在古典传记中是所谓杂体传记中的一种,是作品数量最少影响最小的一门,与史传文学的巨大成就无法比拟。但自传的兴盛则是现代传记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传记发展的主要成就。

尽管这些著名自传都有鲜明个性和多种色彩,都极力张扬自我,但有一个共同点,如郭沫若在《我的童年》前言中所说:“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出生了这样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

这些自传影响重大,是因为通过个人命运展开了一幅极为广阔丰富的中国现代史画卷。它的及时性与现实感,深度与广度是其他文学样式所难以比拟的。

与自传的蓬勃繁荣相比,30年代一般性的他传则相形失色。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多种回忆录和关于武训的多种传记。

到了40年代,才出现了朱东润。

朱东润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用毕生精力认真研究西方传记文学、用现代方法进行写作的最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家。

《张居正大传》是他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传记作品。这是一部波澜壮阔、气魄宏大、思想精辟、形象生动的传记。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接近西方传记风格的现代传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中国政治黑暗时期,朱东润写《张居正大传》是为寻找政治理想,吴晗写《朱元璋传》则为了政治批判。发思古之幽情,出于现实之感慨,这是中国史传文学的传统。

但真理不能多走一步。传记作品的写作首先应当是学术研究和独立的文学创作,而不应当有意识地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传记文学如果沦为政治斗争的奴仆,就会失去自己独立的生命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变成“速朽”文学。在这一点上,成功的例子是《张居正大传》,失败的例子是《朱元璋传》。

当年,比吴晗走得更远的还有范文澜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和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两本书都是为政治斗争需要而写的,当年曾经是官方指定的政治学习读物,在史料取舍和学术评价上的片面性则显而易见。

1949年建国后,“为政治服务”成为文学包括传记文学的公开口号和最高原则。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有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普及性的传记读物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并不讳言都为了配合党和政府推行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几乎所有作品都是有关方面组织撰写,编辑加工的成分很大,有的索性捉刀代笔。这些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

重,文字毫无特色。即使有关鲁迅的传记也难以幸免。

用这种方法写作有一个成功的例外,那就是《我的前半生》。虽然这部书是奉命之作,有明显的宣传目的和宣传效用,但因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平传奇,而执笔者李文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它在整体构思和叙述风格上都较成熟,与当时流行的传记不同,具有个人创作的色彩。

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最渊博的学者陈寅恪在这个时期写出的《柳如是别传》是最具分量又独具一格的传记巨著。

陈寅恪是在目盲体衰的晚年,以他最后十年最宝贵的时间,呕心沥血写下了180万字的巨著。朱东润曾经不解陈寅恪何以用如此宝贵的精力为一个妓女立传。其实,陈寅恪开始写柳如是,也有一种排遣解闷打发时光的意思,但随着写作的进展,他完全投入其中。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工程,古老的文言格式无法束缚他自由活泼的思绪,渊博的学识在笺诗证史的考据中如鱼得水,在对柳如是的喜怒哀乐作传神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陈寅恪生命的律动和呼吸的起伏。

《柳如是别传》同一般的传记和学术传记都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笺诗证史,主要方法是考证,他几乎做到传中无一字无来历,而传记的内容涉猎极广。有学者这样评价:“说是明清之际的情爱史可也,明清之际的文人生活史可也,明清之际的政治史亦可也,同样也可以说是一部饶有特色的江南党社史或抗清纪略;还可以说是明清史料史或从新角度写就的南明史;当然更准确而宽泛一点说,应该是用血泪写成的色调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这段话说出了这部书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陈寅恪的可贵可敬在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这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极其少见。他为王国维立的碑文中所写的“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也是他自己的写照。他自知晚年倾注全力的著作出版无日,写作风格更为自由。他给中国传记文学史留下这部独一无二的甚至后人难以企及的巨著,在那个年代只能是个“异数”。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是个奇特的时期。是一个空白。

说空白,是说那个年代一场浩劫,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文革”结束已经20年了,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在“文革”中写作,记录“文革”中的经历和史实,可以称作传记文学的作品,惟有一部陈白尘的《牛棚日记》。

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控诉、回忆和追记,人们已经写得很多很多。但这些毕竟是事后的评说。因为时过境迁,人们的记忆和叙述难免会与事实真相发生差距。由于主客观原因或这样那样的需要,有些回忆和叙述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某些方面或缩小某些方面。更有甚者,有些所谓的传记和纪实文学,把历史真相搅得模糊不清。因此,当事人的原始记录就显得特别珍贵和极其难觅。

偌大中国,不会只有一位陈白尘。我们已经看到有价值的珍珠正在慢慢浮现。比如廖沫沙的《瓮中杂俎》和邵燕祥的《人生败笔》。这两部书还只是传记的素材或雏形,但有着极珍贵的“文革”史料价值。

还有《彭德怀自述》和《徐懋庸回忆录》也是“文革”中写的,他们不是正常的写作,而是在有关部门威逼下写的所谓“罪行交代”。由于他们的真诚坦白和文学修养,这种特殊形态的文字也就质变为通常意义上的传记作品。

与彭德怀和徐懋庸一样,有多少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艺术家在那个年代被迫写下多少痛苦的“交代”。这种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特殊形态的文字还有大量的尚未发掘,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如果发掘整理出来,那么对当代史和现代传记研究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传记文学在大陆徘徊时,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出现了一系列重要作品。

50年代初,中国革命胜利后,国民党中的大批达官要人纷纷移居美国,其中包括李宗

仁、孔祥熙、陈立夫、胡适、顾维钧等,哥伦比亚大学具有远见卓识,拟就了一个“中国口述历史”计划,组建了一个研究室,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民国史专家的唐德刚。

经唐德刚之手完成的有著名的《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还有他和三位学者共同完成的长达600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口述历史方法中国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就采用了不少这种口述历史的材料。近代著名的口述历史作品是《李秀成自述》。据说李秀成被捕后,用广西话口供,曾国藩听不懂,只好叫李秀成自己写,于是李秀成一边讲一边写,才有了这篇自述。

大陆当代最成功的口述历史作品是溥仪口述、李文达执笔的《我的前半生》。李文达所用的方法已接近美国学者列文斯首创的西方口述历史方法,只是没用录音机。

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行口述历史方法并取得显著成绩,是从唐德刚开始的。以后大陆才有模仿者。

中国传记文学再度走向高潮是在1979年以后。

正如20世纪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传记文学三四十年代的高潮做了准备一样,“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催生了近百年传记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经过七八十年的孕育和积累、挫折和反复、思考和等待,传记文学积蓄已久的能量一朝释放,喷薄而出,在内容与形式、深度与广度各个方面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

这时期传记文学思考和发掘的题材和视野之广是空前的。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名人几乎都有一本或几本传记,过去不为人注意或有争议人物的传记,过去已有定论的功臣或罪人的翻案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对近百年历史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描述达到的深度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传记文学的作者已从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扩大到政界经济界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文艺娱乐体育行业的明星,乃至普通的知识青年。明星自传的热销打破了传记文学的崇高感和神秘感,几乎使每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跻身于传记文学的创作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之列。传记文学的发行量之大为纯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甚至压倒了畅销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的宠儿。

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传记中最有价值的还是作家们写的自传和回忆录。

1949年后,每一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总是首当其冲。“文革”结束后他们得到平反,一些幸存者开始撰写回忆录。而思想解放运动中作家们是最热烈的响应者、参加者和鼓吹者,正是理论界、新闻界和文学界的联手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才出现如此波澜壮阔、生动活泼的气象。

思想解放和冲破禁区使作家们真正放开了手中的笔,把反思的触角伸入到过去无法触及的领域,或者披露历史真相,或者重新评价历史。

开风气之先的是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由于他在“文革”中已开始酝酿,写得比较早,所以还有种种顾忌,但还是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现代文化史资料。

丁玲关于瞿秋白的回忆是她晚年最重要的文字,还没有人像她这样深刻细腻而又生动地描绘过瞿秋白。如果丁玲晚年不去续写长篇小说而是写完她的回忆录,她晚年的写作会有价值得多。

胡风出狱后,有关方面于1980年、1985年和1988年三次为他重新平反,可见他问题的复杂和平反的艰难。他晚年写的回忆录涉及许多敏感的问题。可惜他受到的摧残太重,身体太差,晚年写出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所幸他的夫人梅志在他去世之后,以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胡风传》。

夏衍的《懒寻旧梦录》回忆了自己的前半生,重点在30年代左翼阵营内部的论争。这桩历史公案在“文革”中被江青定罪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而夏衍因此被投入秦城监狱。

韦君宜在半身不遂之后写出的名为小说实为自传的作品《露沙的路》,把反思的笔触伸到了延安时期。她与在她之前发表的几篇关于王实味的传记一样描述了延安这段历史中过去不为人知的侧面,试图探索某些历史的因果。

学术传记中有两部最值得注意:一部是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一部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的《洪昇年谱》和丁文江、赵丰田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是最有价值的两部年谱。后者是在完成50年后才首次印行。

思想解放先驱者顾准的《顾准日记》和学者吴宓的多卷本《吴宓日记》,都是后人花极大努力整理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史资料,顾准的文字开始发表时还困难重重,先海外后大陆,但思想的传播是无法阻挡的。

领袖传是这一时期传记文学的一个热点。

思想解放运动以后,历史的重重帷幕渐渐拉开。人们要求了解自己的领袖人物的真实面貌,实际上也是了解自己走过的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的强烈愿望,是领袖传记热的真正背景。

认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几乎是全民族的愿望。在80年代中后期的毛泽东热中,已经出版了几十种有关毛泽东的传记、评传、回忆录和资料集。这些作品在毛泽东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人方面前进了一步,但显然还没有一位大手笔表现出中国这段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毛泽东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一部作品超过30年代后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中的《毛泽东自传》。

据说,“文革”初,旅美学者许芥星教授访问周恩来时,表示想写一部周恩来传。周恩来拒绝说:“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党的传记,从不强调个人的传记。”好像周恩来对韩素音也说过类似的话。在当时特殊年代,根据周恩来的性格,这样回答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多少透露了一点周恩来对个人传记的看法。到周恩来诞生百年纪念日之前,也已经出版了大量关于周恩来的传记、评传和回忆录,除了一些比较精彩感人的片断和短篇回忆外,几乎还没有一部传记表现出周恩来性格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邓小平生前身后已出版了多种传记,尤其以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最有影响。毛毛虽以女儿身份来写父亲,但这部书基本上还是“官传”,可能因为上卷所写的事件作者还没感性认识。人们期待着毛毛的下卷写出一个活生生的邓小平。

几乎所有共和国元帅和老将军们,所有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回忆录或者传记。这些回忆录或传记都由写作小组来完成,这样的写作有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些作品只有史料价值,而无文学价值。有的甚至连史料价值也很难说。

在所有这些回忆录中,惟一的例外是《彭德怀自述》。彭德怀没有写作小组为他代笔,而是在人身失去自由的特殊情况下一笔一画自己写下来的。也惟有《彭德怀自述》没有丝毫的矫饰,而是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这部自述真实的力量与凛然正气震撼人心。

把传记文学推向最广大的读者,并在他们中间引起交流和共鸣。在80年代是领袖传记,在90年代则是明星传记。

明星传记开风气之先的是刘晓庆。还在1985年,她在《文汇月刊》上发表的《我的路》引起轩然大波。刘晓庆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当时的“理论权威”,批判她“宣扬个人主义,自我奋斗”,要有关党组织教育帮助她。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文化界和一部分读者对一位三十出头的女明星写自传颇为非议。

中国历来有“盖棺论定”的传统,过去写自传的大多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也要到功成名就的晚年才开始回顾一生。其实,仔细想想,30年代,巴金、郁达夫、沈从文、谢冰莹、顾颉刚和胡适等人写自传时也是才刚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巴金、郁达夫、沈从文和谢冰莹写自传时不到30岁或刚过30岁,比刘晓庆还年轻。顾颉刚写学术自传时才3

3岁,胡适名望最大也年龄最大,不过40岁。现在论资排辈还属于“青年干部”。正因为打破定规,30年代才有了蓬勃的生机。

刘晓庆写《我的路》是需要足够勇气的。尽管这部自传写得还很粗糙和稚嫩,但她的出现打破了自传属于政治家和文学家专利的观念,开创了为当代人和普通人立传的先例。

十年后,明星传记蔚然成风。大多数小有名气的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已经出了书或将要出书,这些书的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册,远远超过作家传记和纯文学书籍。但不过两三年这些通俗传记便已到了泛滥成灾,每况愈下的地步。

与明星传记相映成趣的是大量的企业家传记。与明星传记不同的是企业家传记,由企业家雇人捉刀,这些传记的印数很少,读者更少。但他们还是不断地大批地被“制造”出来。

那些轻率地写作和靠“合理的想像”编织出来的传记最大的问题是失真。真实性已经是这些通俗传记最可怕的缺陷。

10.科技作品征集活动策划书 篇十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作品征集活动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科协科技作品征集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展作品制作

二、活动背景:

为了更好的激发我校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鼓励广大同学勇于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也为了更好的丰富校园科技文化,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一展身手的平台。同时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本校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普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针对此状况,我校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将举行科技展活动,为此举行科技展作品征集活动。

三、活动目的:

普及科学,促进交流,增强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学习能力

四、活动意义:

更好的促进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校园科技文化

五、活动时间:

2013年12月1日-12月20日

六、活动地点:

南区门口

七、活动对象:

江西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会员江西农业大学全校学生

八、活动内容:

(一)活动形式:

1.社团内部人员,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每人都必须参加。

2.部门内部自由分组上交作品:科技实践部上交6个作品,编辑部上交4个作品,宣传部上交2个,网络部上交2个,外联部上交2个,办公室上交1个,主席团上交1个作品。按要求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3.12月1日和12月2日摆点宣传,通过评奖评优形式对全校进行作品的征集。

4.在会展之前评出优秀作品,并且在会展中展出。对相关作者评奖鼓励。

5.全校征收可以以小组形式(不超过四人),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

(二)活动前期准备:

宣传板块:由宣传部进行社团内及全校宣传,各部长对自己内部成员宣传。作品收集:由科技实践部负责征收,再交由主席团进行审核通过。

九、活动说明

(一)说明:

1、小发明: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那些感觉用起来不称心、不方便的、功能不强的东西,运用自己学过的科学知识,设计、制造出目前还没有的更称心、更方便的新物品。例如:吸尘黑板擦、学生用多功能曲线规等。

2、小制作:含机械设计方面、机电一体化、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监测等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不包括软件设计方面)。例如:清洁工具、教学模型、教学用具、学习用具、动植物标本等;计算机应用方面,虚拟实验设计、教学模型的动画模拟演示等等。

(注:如无制作条件,也可以只写出创造发明创意,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图纸)

(二)设计要求:

1、小发明、小制作要突出作品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2、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的作品要提交作品介绍说明书(A4纸打印),要提供实物;计算机应用方面,要提供作品、必要的原理说明和使用说明等。

(三)活动要求:

1、根据给出的类别,进行准备与制作,每位学生可独立或与其他同学(不超过五人)共同制作1至2件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作品参赛。

2、比赛作品应有科技含量、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与学生课余生活联系密切,并提倡利用废旧物品为材料进行科技制作。

3、作品上贴注:作品类型(小制作或小发明)、作品题目、作者班级、姓名。

评奖方法:将邀请相关老师和学生会干部筛选出获奖作品。(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鼓励奖)

4、筛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会在12月下旬科协举办的“庆科协三十周年活动周”中展出。

友情提示:科技小发明不同于大发明,是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际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中,对那些感到不方便、不称心的东西,加以改进、改革和创新。

十、经费预算:

十一、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利关12月江西农大三十周年活动周的科技展活动的顺利举办,所以此次征集活动必须落实到位,争取征集到大量的优质作品。

十二、职能分配:

1、主席团:全权负责科技展作品的审核工作。

项目负责人:黄正林、刘子明助理:刘思圻、徐煌、胡启明、徐志彬

2、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事宜,包括制作宣传横幅、展板、路标小贴士制作等一些列宣传工作。

主要负责人:周阳华、宋浩宣协助:宣传部全体会员

3、外联部:负责此次活动的经费赞助事宜,活动的申报、审批、活动监督和后期总结,活动物资的借调

主要负责人:曹攀协助:外联部全体会员

4、办公室:负责此次活动的纸质资料的准备,包括报名表准备,小组宣传

资料的准备。

主要负责人:穆乐协助:办公室全体会员

5、网络部:协助宣传部做好网络和实体宣传

主要负责人:陈凡、黄丽协助:网络部全体会员

6、编辑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以及活动所涉及的编辑工作。

主要负责人:汪正杰、翁鼎峰协助:编辑部全体成员

7、科技实践部:在摆点报名期间负责安排值班,调配部门会员做好协会工作负责科技作品的收集。

上一篇:正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下一篇:中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