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

2024-06-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共4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 篇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如有疑问,先查课本。参考答案的页码如有不对的,自行找课本相关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绪论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

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

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 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观

10.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1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 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特点是()

A客观性 B有用性 C创造性 D社会历史性 E主观性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A 渔民出海捕鱼 B医生看病 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 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 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物极必

反,相反相成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34.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

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量互变规律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

(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70、C 71、C 7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AE

4、AD

5、ACD

6、BCD

7、BCDE

8、CDE

9、ACD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19、ABCD 20、AD

21、ABCD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34、ABCD35、ABD

36、ABCE

37、ABC

38、ABCD

39、BD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5-26页,新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6页,新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48-49页,新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一认识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

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E.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认识辩证运动 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失败中包

含着成功的因素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D.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E.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真理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

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的就是真理 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旧第57页,新第58页)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旧第55页,新第57页)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旧第63-64页,新第65-66页)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58-59页,新第60-61页)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第二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A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30、C

31、D

32、C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E

3、ABCD

4、DE

5、ABE

6、CE

7、CDE

8、ABDE

9、ABCE

10、ABCE

11、ABE12、ABCE

13、ABCDE

14、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第57页,新第58页)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第55页,新第57页)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63-64页,新第65-66页)

答:(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58-59页,新第60-61页)

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 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生产关系是反映()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

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政体问题说的是()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科学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

变革形式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A.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82页,新第85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85页,新第88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83页,新86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86页,新第89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87页,新第90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90-91页,新第93-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旧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84-85页,新第87-88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C

4、C

5、A

6、D

7、D

8、A

9、D

10、C

11、D

12、B

13、A

14、B

15、B

16、C17、C

18、C

19、A 20、D

21、C

22、B

23、A

24、B

25、A

26、C

27、C

28、C

29、B 30、B

31、C

32、D

33、D

34、C

35、B

36、B

37、B

38、C

39、D 40、B

41、D

42、D

43、D

44、C

45、D

46、A

47、B

48、A

49、D 5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E

3、ABCE

4、CDE

5、ABC

6、ABCDE

三、简答题,新第85页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82页,新第85页)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85页,新第88页)

答: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第83页,新第86页)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第86页,新第89页)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87页,新第90页)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90-91页,新第93-94页)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第84-85页,新第87-88页)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见简答题)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92-93页,新第95页)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参看教材旧第106-107页,新第109-110页)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第四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D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

3、AE

4、AB

5、B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答: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军火商

3、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是()

A近代垄断资本主义 B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政治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发展中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货币全球化

E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参看教材第168-169页)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参看教材第171-177页)

第五章 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答:(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垄断利润、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 篇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

二、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

D理论联系实际

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D)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

B古希腊哲学 C中国古代哲学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

A康德与休谟

B马克思与恩格斯

C尼采与叔本华

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里士多德

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C)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D)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2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4)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C)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存在先于本质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7)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28)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B)A多元论的观点 B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3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朴素唯物论 D辩证唯物论

(31)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32)“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3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5)“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A)

A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B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C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3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8)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D)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产生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3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40)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的唯物主义(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C)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D)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E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4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4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4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49)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1)“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的决定论(52)“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53)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54)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55)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B)

A一因一果 B一因多果 C一果多因 D多因多果(56)“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57)“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58)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5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

(60)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61)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C)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6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63)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D)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64)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C)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D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65)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C)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6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6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6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6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7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D)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 B量变过程的客观性 C质变过程的普遍性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7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7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74)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B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7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76)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D)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77)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B)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79)“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C)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1)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我们要作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哲学上就是(A)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B)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83)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BD)。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A朴素辩证法

B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BC)。

A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DE)。

A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ABCD)。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CD)。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BCDE)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CD)A毛泽东思想

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

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B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活学活用

E立竿见影(1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ABC)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B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D存天理,灭人欲

(14)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ACD)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5)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休谟与康德哲学(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ABCE)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1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ABC)A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C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D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1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ABC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2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ACD)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1)意识是(ABCD)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C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 鬼神观念就是(ACD)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24)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ABD)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25)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ABC)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AD)

A时间的不可逆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2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AB)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B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8)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ABC)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9)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ABC)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D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3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C它是运动的度量 D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

(3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ABCD)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ABCD)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D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B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C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D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BC)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6)一切唯物论都主张(AB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37)“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AC)

A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C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

(3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AC)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阿Q精神的表现

C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D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9)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ABCD)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40)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CD)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41)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42)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有(AC)A工人在车间从事生产活动 B运动员训练比赛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政治家在作演讲(43)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在于(AB)A实践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 B实践是人通过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C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D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形式(44)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般采用(ABC)A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B对实践效应的评价 C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D对实践目的的评价(45)自在世界是指(AB)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B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C被人类改造过的物质世界 D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世界(46)人类世界是指(ABCD)

A人化的自然 B人的现实性的自然界 C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 D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47)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AB)

A自在世界 B人类世界 C现实世界 D未来世界(48)旧唯物论在实践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ABCD)A只看到实践的有些形式看不到实践的基本形式

B把实践归结为道德实践或者政治活动、生活活动、谋利活动 C不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鄙视物质生产活动,不了解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ABC)

A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都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C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50)实践的目的性表现在(ABCD)

A通过实践客体能够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利用 B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D实践能动地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51)实践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AB)

A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 B实践的主体、客体、范围、规模、方式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C社会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D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与本能活动(52)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实践具有(ABCD)的特点

A探索性 B尝试性 C脑力劳动为主 D主导性增强(5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因为(ABC)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B人类世界产生后制约和不断改变自在世界

C人类世界改变自然过程,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 D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54)关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正确的哲学判断是(CE)A自在世界是物质的,人类世界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自在世界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人类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55)唯物辩证法是(BCD)

A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 B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C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

(56)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BD)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57)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AE)

A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D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 E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5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5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0)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61)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D)

A上升性 B循环性 C重复性 D曲折性

(62)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BCD)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 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78)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ABC)A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B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 C同因可以异果 D多因可以一果(6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ABCDE)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E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6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ABCD)

A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

(65)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D)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形式就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66)某地自20世纪70 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 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AB)原理 A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67)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的有(AC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8)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E)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差异

四、判断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 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错误。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

错误。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

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

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

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错误

这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这个观点曲解了实践与人、实践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错误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第一性的存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者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它的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而人类世界是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的主体性和主 体实践活动不可分。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正确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错误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

错误

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错误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错误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 篇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6.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A.实践的需要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A 6.B 7.B 8.A 9.A 10.B

二、单项选择题

1.BCD 2.AC 3.CD 4.ABCD 5.BCD 6.ABCD 7.ABD 8.ABCD 9.ACD 10.AB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

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修改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创立了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使它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问答题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19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不可知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有,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理论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答案:C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人民群众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D.人民群众享有完全的自由

答案:D

3.下列各项关于真理和谬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B.真理是确定的,谬误是不确定的C.真理是稳定的,谬误是变动不定的D.真理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谬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答案:D

4.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答案:B

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答案:A

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答案:C

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

A.不会有根本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答案:B

8.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

答案:A

9.打着“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

A.老殖民主义

B.新殖民主义

C.新老帝国主义的一贯做法

D.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

答案:B

解析:(P288)

10.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A.生产阶段

B.流通阶段

C.购买阶段

D.销售阶段

答案:C

1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C.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社会规律是复杂多变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答案:B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答案:B

13.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产业资本国际化

C.借贷资本国际化

D.货币资本国际化

答案:B

1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客观性和普遍性

C.社会性和历史性

D.稳定性和不变性

答案:B

15.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答案:A

16.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答案:C

17.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C.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D.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答案:A

1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答案:C

1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答案:C

2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答案:C

2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

A.只是一般的借贷中介人

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答案:B

2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答案:B

23.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C

24.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议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

答案:A

解析:(P217)

25.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都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答案:B

26.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

A.万能垄断者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答案:B

27.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

A.1917年

B.1918年

C.1921年

D.1936年

答案:D

2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C.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D.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答案:A

29.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答案:B

30.利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6分)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3分)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分)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分)

2.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6分)4

答案:(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2)奴隶制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2分)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2分)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分)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1分)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1分)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0分)

答案:(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分)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2分)

(3)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2分)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3分)

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0分)

答案:(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2分)

上一篇:“向国旗敬礼,喜迎国庆节”升旗仪式活动方案下一篇:成语使用暮鼓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