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反思(共11篇)
1.秋思教反思 篇一
《秋思》教学反思
遂川县泉江小学
张新春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在教学本首古诗时,我主要采用以读悟情,透过字眼想像深化诗情等教学方法。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体会诗情
在设想本课教学设计前,我一直在想:要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念亲之情呢?学生没有远离家乡,根本没有乡愁这样的情感经历与体验。于是,上课伊始,我便用一组萧条、凄凉的秋景图,配以伤感的音乐及煽情的导语,定下这思乡的基调,引入课题。让学生提前意会诗境,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接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再简介作者。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多种多次诵读诗文。教学开始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由老师引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后,有感情地诵读,接下来是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在读的教学中,我认为欠缺的是学生过于注重诗的节奏,还缺乏感情,没有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没有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
二、引领学生透过字眼在想象中感悟诗情
预设教学时“见秋风” 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见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接着适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当时对家人的思念。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运用多媒体及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教学这首诗时前半部分由我引导学生怎样透过字眼想像、体会诗人的情感,而后半部分我则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找:“你还从哪些字或词也体会到了诗人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呢?”学生很快便能从“说不尽,又开封”等字眼中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我适时点拔,并通过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让学生了解书信在当时的重要性,并利用了情境导读,这样学生对诗人那种思乡念亲之情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悟诗情”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及情有了全面的感悟后,我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写作前给予提示,让学生把诗人写信时寄信时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出来,在写中深化诗情。学生写完后再展示、评价。最后PPT出示例文,让学生根据例文回去修改自己写的故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自己回去也看了一遍录像,还有很多很多让自己都很不满意的地方,如:自己上课时太过紧张,表情不自然,特别是后面的导读,自己都没有入情入境。还有时间的掌握,古诗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有欠缺,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总之,上这么一堂课,虽然辛苦,但我收获了不少。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相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篇二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3.《秋思》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
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反思】
4.秋思教学反思 篇四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透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我放手让学生透过自读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一、品读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之后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象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白花谢了。还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此刻,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此时我说: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孩子们改写的《秋思》都比较成功。
5.《秋思》反思 篇五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诗是领悟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领悟诗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在设想本课教学设计前,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能引导学生体会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怀念亲人之情呢?学生没有远离家乡,故没有乡愁这样的情感经历与体验。因次在第一步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背诵李白的《静月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启发学生知道:李白因见月而思乡,王安石因春风明月而思乡,诗人总是因物而生情,因景而生情。板书,“秋”让学生想象一见这个字,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见到这样的景象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引入课题。再简介作者和写着背景。让学生提前意会诗境,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教学的过程,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预设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多种多次诵读。教学开始让学生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由老师引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并能抓住诗眼即关键词,意会情境,体会情感。
预设教学时“见秋风” 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课前的设想只是理想,教学过程的实践是现实,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有怯场的心理素质,看到那么多老师坐在那听课,关键时刻掉链了。诗中的挖掘不够深、细,解读文本不够精、准,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6.高职英语词汇教与学现状及反思 篇六
【关键词】高职英语;词汇教与学;现状
一、现状
在许多学者看来,语言即词汇。Wilkins(1972)认为:“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少量信息;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McCarthy(1990)也认为:“不管学习者第二语言的语法掌握得多好,不管他的发音多么标准,但如果缺乏足够的词汇,便不能用第二语言成功地进行交际。”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学生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英语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英语基础较差,学习上容易灰心丧气,缺乏自信心,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机,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产生较为强烈的厌学情绪。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讲解词汇时,依然采取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内容多且枯燥,学生更加觉得乏味厌学且没有及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心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双方形成一种被动消极的局势,这一教学现状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二、教师“教”存在的问题
1.词汇教学照本宣科。部分英语教师在讲解传授词汇知识时,喜欢按照教科书或教辅上的词汇知识及注释进行按部就班地讲解,完全不会将自己消化吸收对词汇的有趣化、生活化的理解讲给学生,亦不会有效地拓展学生除词汇以外的知识面。对此,不少学生叫苦连天,“与其这样,不如自己拿着本书背单词算了”。
2.词汇教学大量灌输。有的英语教师在讲解传授词汇知识时,缺乏对学生基础及可接受知识量的观察,进行“满堂灌”式地词汇讲解,学生还来不及体会这个单词在语境中的运用,教师已经讲到下一个单词了。这样的大量灌输也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整堂课没有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消化吸收,虽然看似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但是词汇教学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过于紧凑的安排课堂内容对于教师不算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高职学生学习方向不同,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这就导致了高职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在难度较大的词汇学习上就显得更加吃力,由于底子薄弱,长期学习听不懂、学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那么兴趣的培养就更无从说起,英语词汇学习就是一个大障碍。
2.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正如上段提到的,由于学习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大多数高职学生会将重点放在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他们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动力,认为英语不是专业课,并不重要,因此在英语词汇授课时,表现出极大地消极、被动情绪与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后排看小说,玩手机等来打发上课时间。
四、建议
1.首先,对于英语教师在教授词汇知识时,应该将词汇知识烂熟于心,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拓展,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虽然这对于英语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后积极备课并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其次,词汇讲解形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化,教师可以借助PPT、视频、音频等将单词视觉化、有趣化,采取玩游戏、猜词、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状态中记住单词,这样不仅会使课堂丰富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记忆单词的效果事半功倍。还有较为重要一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弱,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避免“满堂灌”,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词汇知识。
2.对于高职学生,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切勿认为英语学习是可有可无的;英语基础差不是成绩不好的原因,而是应该更加努力的理由,同理,词汇难不是懈怠放弃的原因,应该更加努力重视。在记忆学习词汇时,应明确词汇学习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应采取适当的词汇记忆方法和策略。比如,在学习ambulance这个单词时,音译“俺不能死”会有助于学生记忆;还有猜词记忆,构词法等。
五、结束语
高职英语词汇教与学一直以来是一个问题,只要教师积极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再得过且过。学生找出自身及单词学习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单词学习方法和策略,再持之以恒,就事半功倍了。这样教与学积极反馈,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宗庆.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敬翼萍,女,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
[2]黄宝梅.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略谈[J].时代教育,2010
[3]张三群.简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
[4]郭海霞.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5]徐小贞等.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龚苏娟.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8-30
7.《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篇七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品味全诗,然后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副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生自读、讨论)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出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儿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重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用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生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漂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的形象才更丰盈!
师:对插图还有什么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副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副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起的原因吧。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更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下课以后,爱好绘画的同学还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画出来,然后和课文插图比较一下,怎么样?
【反思】
8.秋思教反思 篇八
去年,利用放寒假的空闲,陪老公带着孩子到乡下去看望老家的亲人,正巧赶上下了一场雪。虽说雪下得并不厚,但下雪天成了孩子们在冬天的最爱,地面上的积雪才没过鞋底,他们已按捺不住性子飞奔到外面。有用脚使劲踏雪的、有用脚踢飞雪的、有捏两把雪使劲一攥然后扔向别人的……看见这群最大不到八岁的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热烈场面,我们大人也被感染了,但那是他们的乐园——我想他们大概是不会允许我们大人“分享”他们的快乐的。
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观战”的时候,已上小学二年级的侄儿看着我说:“麻麻(我们这儿对大伯母的称呼)我们一块做游戏,行不?”他的话招来其他孩子的不满,这时只听他说:“我麻麻是幼儿园老师,她可会做游戏了。”“可会做游戏?”我一愣,这小家伙可真能吹!想反驳但转念一想只是微笑了一下接受了他给我的这顶高帽子——作为长辈或老师我想应该给予孩子尊严的,其他的小朋友显然被他游说同意了。于是,我走过去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同意我加入,成为你们的一员。今天下雪,那我们就做个与雪有关的音乐游戏活动,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这儿有一首好听的与雪有关的音乐叫《雪孩子》,我们边听音乐边玩吧!”“好!”又是不约而同的声音。我有点感觉自己犹如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课,我不愿在这美好的时节约束自己、约束孩子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对他们说:“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是你们的新朋友,我和你们一块来玩游戏……”这样一说他们少了拘束,显得自然了。我打开手机,放音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在雪天里打闹。
飘飘洒洒的雪花映着孩子们可爱的笑容,空旷的乡村上空传递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和孩子们互动了近一个小时候,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但我不得不结束这场快乐的游戏,因为天气渐渐地黑了。我招呼他们:“听我说,孩子们,你们看天快黑了,夜幕就要降临了。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让我们再从头边听歌曲你们边回答,然后就回家,好吧?”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蹲下身子问他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今天的游戏和你们幼儿园的游戏有什么不同呢?”我知道一般的幼儿园是不会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玩的,因为大多数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和师资力量。他们纷纷说道:“在幼儿园老师对我们很好的,但没有今天高兴,今天自由。”“在幼儿园我们都得听老师的,老师让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一点不好玩。”“做错了,有的时候老师不高兴,甚至还要批评的。”……听着孩子们的诉说,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们一味地强调“把空间还给孩子”“教师只是参与者”,可在实际的操作中又有多少老师放弃了主导的权利呢?教育的功利化依然制约着我们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我没有再问下去,转换话题,想看看他们对其他知识了解多少,我问道:“那你们说说雪花像什么?”“像鸡的绒毛。”一个只有四五岁的邻家小女孩脱口而出。“鸡的绒毛?”我惊诧于孩子们的想象力了——对于他们来说,“鹅毛般的大雪”确实不如“鸡绒毛般的大雪”贴切,因为对于甘肃的小孩子来说鹅是不常见的。“还像什么?”“还像柳絮,书上说的柳絮因风起。”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表侄说道。“还像白砂糖,春天时下雪就像白砂糖。”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姑娘说。“哦?对,确实如此……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我赞扬道……
晚上躺在炕上回想起白天的一幕,我突然想:孩子们对于生活化的游戏就是在自由、自在、自然、自我的状态下学到知识、懂得道理而已,可要在教学化的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中实现教与玩的统一对于幼教实在是一个难题。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64)《幼儿音乐游戏生活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9.秋思教反思 篇九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10.幼师教教学反思 篇十
一、组织幼儿早期阅读时,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1、 为幼儿创设图书角或图书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定期更换读物。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阅读。
2、 创设阅读环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所以我们对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放在“感知角”中;对在生活中遇见的常用汉字,由幼儿放人“探索角”中。幼儿可在空余时间随意翻玩、辩认,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
3、 创设阅读活动区域角。阅读内容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画图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在讲评时给幼儿表演的时间,培养幼儿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形式要新颖多样。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使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三、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要注重整合。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纯粹的书面语言学习存在,因而我们应注意将早期阅读活动与其它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让幼儿开展自编自画故事书、自编画报、诗配画、听音乐编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进行不同于符号的相互转换,使幼儿将阅读经验迁移于其他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注重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仅仅靠组织1-2个专门的教育活动就能达到的。而是要我们把这一潜能的开发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只要有师生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我紧紧抓住,时刻把握,使得幼儿的潜能开发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使我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11.秋思教反思 篇十一
但这并不是个孤例。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我见到过很多祖父母和父母为独生子女作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一次,我和一位出租车司机聊天,很快就发现,他的整个生活都是以外孙为中心的。每天的重中之重,就是接外孙放学,然后准备任何他想吃的东西。这位司机很骄傲,外孙已经是个高大英俊的年轻人了,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在学校考出好成绩。
但很明显,他对孩子溺爱有余,管教不足。他说,每次孩子做了错事他想要教训一下,孩子就会跑去找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告状。比如有一次孩子撒野,他罚孩子晚上不吃肉,孩子就告诉爷爷奶奶说,在外公家饭都吃不好。爷爷奶奶听了非常生气。从此,为了避免家庭矛盾,这位外公不得不有求必应。
在上海,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看到这样的故事:祖父母和父母要求孩子在学校考出好成绩,只要把高分拿回来,大人们就对其他问题视而不见。孩子于是变得越来越自私,对长辈呼来喝去,完全不明白长辈所作出的牺牲,对他人和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最终,这些孩子已经不光是父母头疼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一直告诉那些想要生孩子的朋友,严加管教孩子要比宠爱他们困难许多。给他们一块糖、让他们再看一小时电视很容易,对他们说不就不那么容易;在孩子做错事时视而不见很容易,抓住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做人之道就不那么容易。
作为大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如何辨别是非,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世界那么复杂,又充满挑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孩子搞定,但更多的问题,恐怕还要靠他们自己。
其實,这样的难题并不是中国父母所独有。在美国,我们也面临相似的困境。为此,我写作了话剧《见证:青春之门》,希望向中国的观众讲述一个美国亚裔青年的故事。作为美国长大的移民后代,他同父母关系疏离,而父母又给他极大的获得成功的压力,他无法在纷乱而快速变化的美国社会中得到人生指导,于是走错了方向。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好孩子”和“坏孩子”。人生只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我们常常离错误的选择仅仅一步之遥---就像那一天,那个年轻人决定用刀捅自己的母亲。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人生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为他们设定好“道德指南针”,希望到了需要作选择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选择正确的那一条路。
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他们在将来某一天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说,“幸好我当时没那么做”,并且因此对我们心怀感激。
【秋思教反思】推荐阅读:
《秋思》的改写10-31
秋思改写400字06-28
秋思作文900字07-13
秋思改编小故事10-15
张籍秋思改写作文06-25
《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06-29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07-19
北国秋思作文800字08-05
五年级话题作文:秋思08-09
《秋思》课后练习题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