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10篇)
1.《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13、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青蛙、小鸟图。◆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则谜语。让学生猜谜导入新课《坐井观天》,轻松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质疑课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
3、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二、整体感知,多样识字。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
小朋友们,下面大家就自己读读这个小故事。(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可以拼读拼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小朋友„„)
【设计意图:在刚刚打开课本的时候,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具体要求是不认识的字可以可以拼读拼音,可以问前后桌的同学,可以查字典,生字要多读几遍。】
2、同桌读。
同桌两个互相读读课文上的生字,要相互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再多读几遍。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随机评价。
小朋友们刚才读得非常专心!哪位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读书和识字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多样识字。
1、带拼音读生字。
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现在一定能准确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了吧!瞧,他们正向我们招手呢!谁先来?(点击课件:带拼音读生字)如果小朋友读对了,我们就跟着读一遍。
2、去掉拼音,自读生字。
这次,摘掉了拼音帽子,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点击课件:去掉拼音读生字)自己读读看。谁会读?
3、交流识字方法
大家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生交流: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用熟字加偏旁认识了‘际、信’;际和信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忆„„)看来大家掌握地识记生字的方法还真不少,真是些细心的好孩子!
4、魔方游戏巩固词语。
老师快速旋转魔方,学生抢读魔方上的词语,看看谁读得又对多快。【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个人拼读、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自渎、交流识字方法、游戏巩固识字等,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识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认识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课文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A、学生交流:课文写了小鸟和青蛙争论天的大小的事。(引导学生明确小鸟与青蛙所处的位置,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表示出。)
B、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板画:一口井,引导学生明白青蛙与小鸟的的位置。直观地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字音,又理解了字义。)
C、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共进行了几次谈话?(三次)
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请看插图,读读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师适时点评:青蛙应读出问的语气,小鸟应该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过渡:青蛙对小鸟的回答赞同吗?来,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1、小朋友们,从他们的第二次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知道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大话是什么话?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低年级要重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指导朗读第二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对本课的学习,我注重在指导朗读上下工夫,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第三次对话:(课件出示)
1、请小朋友们读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同桌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2、哪位小朋友来读读青蛙的话?
交流:“天天”是什么意思?(每天)
3、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他为什么笑呢?(青蛙坚信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青蛙的自信,谁愿意试试?展示朗读。
4、我们再来听听小鸟的回答。最后小鸟是怎么做的?读读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而诚恳的语气。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了解的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谁来评价一下故事中的青蛙与小鸟?(生交流,通过交流理
解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我们要向小鸟学习,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更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表扬,对不当之处及时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字教学。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一读,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信、抬、蛙”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答”上下结构。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通过学习课文,发挥想象,理解寓意: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教学重点、难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教学方法:
本课故事性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悟出其中的寓意,受到思想教育。◆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青蛙”和“小鸟”的头饰。制作上课用的课件。学生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词语
上节课我们读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朋友吗?谁来读一读?
不信 青蛙 弄错 坐井观天 回答 井沿 抬头 无边无际
【设计意图:看老师出示的生字词卡片,认真拼读,再次学习没掌握好的字词。】
2、贴一贴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到黑板上贴上青蛙和小鸟在正确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书中放大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井沿”,弄明白了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位置。】
二、看动画,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请打开书本60页,课文哪句话写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找一找。出示句子: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
2、“井沿”指哪里?(井的边)
3、那“碗口的边”叫——“碗沿”;“河的两边”就叫——“河沿”。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教会学生把“沿”字灵活运用到其它事物上。】
4、学习“沿”字。
这个“沿”字该怎么记住它呢?学生说一说字的结构。要注意哪一笔容易写错?(横折弯)师范写字,学生书空,注意。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字的音、形、义,并积累识字方法在我们的课堂上至关重要】
5、我们把“沿”字送回句子里,再读一读: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6、青蛙和小鸟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动画片(它们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初步理解课文意思,为引入课文作铺垫。】
7、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
出小鸟的话。(老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
8、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指名读青蛙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这句子话是什么意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这些句式训练,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9、青蛙分明是不相信小鸟,从哪个词看出来?(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小鸟说的哪句是大话? 出示句子: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一百多里”是多远?(很远很远)
小鸟飞了那么远,一定又累又渴,谁读读这句话呢?指名读句子。【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转折过渡十分自然教师循着学生质疑的顺序依次解疑。并对每个疑问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己见,尊重不同意见,直至理解到位。】
10、小鸟飞了这么远,它飞到天边了吗?它认为天有多大? 出示句子: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分组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设计意图:。从理解“无边无际”到理解什么是“大话”,重品读、重体验,再一次走入文中,复习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1、什么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 说话练习: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出示图片说话。
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鼓励学生想象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12、小鸟去的地方可多了,认识了很多事物,增长了见闻,这是一只 的小鸟?(板书:见多识广)
13、大家猜一个谜语:二只小耳朵,知道说的这哪一个生字吗?(际)学习“际”字,学生练习写字,评讲。
【设计意图:从细节入手教学生正确书写,让孩子们在识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们再来读一读它们的对话。出示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你认为谁对谁错?为什么?
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目光短浅)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了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代替了本来想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这种启发式教学代替了注入式的教学,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
15、小结:是呀,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见识太少,真是一只井底之蛙。
三、演一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适当加上动作和表情,看谁演得生动。指两名学生上台演一演,大家评一评。
【设计意图:分角色读安排了三次,第一次同桌分角色读,第二次指名演读,第三次男生、女生分角色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说话,悟出道理。
1、听了小鸟的话,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自然生动,让课堂生成了许多亮点,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对待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你会想到识字四学过的哪几个成语与“坐井观天”有着相同道理?(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设计意图:教师对应课题,又联系课前课后,启发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读一读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见多识广
目光短浅
2.《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预习案如下:问题导读(阅读教材58页和59页关于“滑动摩擦力”的部分,完成下列问题)①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②方向:总是沿着( )面,并且跟物体的( )方向相反。③大小: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 )成正比,用公式表示F=( )。
探究案如下:【小组探究重点突破】
【探究问题一】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问题1】用手按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滑动,手有什么感觉?结合实例讨论并归纳物体间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小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问题2】①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如图1,A、B都以1m/s的速度向右运动,A、B之间是否存在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可将一只手按在书上,并保持相对书静止,另一只手匀速拖动书。)②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如图2,B以1m/s的速度向右运动,A受滑动摩擦力吗?静止的物体一定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可将一只手按在书上不动,即保持相对地面静止,抽出书。)
【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之“相对运动”的理解】(结合以上两例)①物体能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跟物体是否运动( )(填有或无) 关。②接触面粗糙且相互挤压的两物体间必须有( ),才会产生滑动摩擦力。
【探究问题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问题1】用手轻压桌面并向前滑动,感受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小结】滑动摩擦力方向。【问题2】如图3,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都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VA =2m/s、VB =1m/s, 请分别分析A、B两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可以用左手托书水平运动,右手按于书上并以较大速度同向滑动,感受手和书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小结】①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 ),充当动力;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 ),充当阻力。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 )相反, 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探究问题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1】进行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问题2】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怎样来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实验探究】实验仪器:弹簧秤、小车、钩码、毛巾。①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②滑动摩擦力和物体之间的正压力的关系。③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大小的关系。④滑动摩擦力和物体之间相对速度大小的关系。【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无)关,与速度、接触面的面积(有、无)关。
【小结】滑动摩擦力大小。①公式:Ff =( ),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 )比。②公式说明:1)μ叫( ),μ大小( )1(填大于或小于),μ( )单位(有,无)。2)FN指( )。
3.《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4.《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2.自读生字,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课文
1.精讲第一段。
(1)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2)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4)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2.精讲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2)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3.精讲第三段。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2)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1)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2)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精讲第五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这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人关系?
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3)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作业布置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时代周刊》年评选的新闻人物是地球。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纠正读音。
2.请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
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宇宙中的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学生自由发言。)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段是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4.课文第1、2自然段还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小结: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四、讲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回答: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生态失去平衡。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出示恩格斯的格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警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修建移民基
地。但是,这还只是设想,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到了那个时候,能去火星和月球居住的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
3.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
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但好在现在醒悟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
四、作业布置
5.《矩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五
(一)内容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二)内容解析
矩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一般平行四边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矩形的判定与矩形的性质是互逆命题,其研究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一脉相承,对后面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起着示范和指导意义.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在矩形的基本性质中,我们知道了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我们提出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定义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思路,提出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再从矩形的定义出发,证明命题成立从而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探究与证明.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会探究与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能用上述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够从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提出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够从定义出发分析判定矩形的条件并进行证明.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判定定理判定平行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及一般四边形是否是矩形.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有的是从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有的是从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应用时需要从具体已知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四边形为矩形.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1 假如你是做窗框的师傅,你有什么方法检验你做的这个窗框成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量其中的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教师点评,并指出由定义可以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为矩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入矩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定义可以验证,是否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由此引入矩形的判定.(二)类比思考,探究判定
由矩形的定义我们很容易知道,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是我们目前进行矩形判定唯一的方法.那我们能不能像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简便方法那样,来探究矩形判定的简便方法呢?因此,我们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来探究矩形的判定.问题2 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是如何猜想并进行证明的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教师提炼:
设计意图:回顾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揭示本课的学习方法:类比学习方法.为矩形判定的探究指明了方法.问题3 同样,我们能否通过研究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到判定矩形的方法呢?
追问:矩形性质的性质定理是什么?你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并交流讨论.教师板书两个逆命题,并画图1和图2.逆命题1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逆命题1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由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出矩形判定猜想.问题4 如何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请结合图1写出已知、求证,并给出证明.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并展示.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设计意图:通过证明,说明逆命题1的正确性,得出判定定理.追问: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判定定理回答,有的学生可能只测量两对角线是否相等,却忽视了平行四边形的检测,之后教师指导.设计意图:运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决问题,强调应用该判定定理时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问题5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图2说明理由.追问1:进一步,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由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入手,得出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再通过简化条件,得到矩形的判定.追问2:由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出此时不需要测边的长度.设计意图:运用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解决实际问题.问题6 你能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矩形判定的三种方法:(1)定义;(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判定的灵活运用作好铺垫.(三)例题讲解,运用新知
例1 如图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D,OAD=50.求OAB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看图,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分析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教师适时指导.设计意图: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八年级(3)班同学要在广场上布置一个矩形的花坛,计划用红花摆成两条对角线.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38盆红花,还需要从花房运来多少盆红花?为什么?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49盆呢?
2.如图4,□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B是等边三角形,且.求□ABCD的面积.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五)反思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矩形的判定方法?每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证明判定方法的?(3)你能说一说矩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思路吗?
教师展示公理化体系的知识框图,并作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疏理探究思路,并对举行判定的判定体系作整体感知.(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第1,3,8,12(1)题.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2.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A=90,有下列说法:①对角线AC,BD互相平分,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②B=C=90,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③对角线AC=BD,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全部填上)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3.已知:如图,在△ABC中,C=90,CD为中线,延长CD 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设计意图:考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4.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相交于点O,1=2.(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6.《桥》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课时目标
1.围绕“老汉像一座山”深读课文;
2.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一、研读有关句子,体会老汉的形象与精神
1.同学们,疯狂肆虐的洪水,还有那摇摇欲坠的木桥,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谁是英雄?(老汉)这是一位老英雄,他是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他还是一个小伙子的父亲。
2.老汉长相如何?课文中只用了一个词语。(清瘦)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自己读——提问:清瘦的老汉为什么说 “他像一座山”?(板书:一座山?)
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盯!)
学生理解:老汉目光的犀利、严肃、威严、冷静、沉着、镇定┄┄
我们沉着地来读读这段话。
3.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
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思考从几方面理解。划出句子,思考理解,做好旁注。
①灾难面前,老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自己读——找到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站 ——动作——谈话——朗读板书:形象如山
②灾难面前,老汉又是如何对待群众和党员的?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自己读——体会标点——理解谈话——朗读体会 板书:责任如山
灾难面前,老汉又是如何对待亲生儿子的?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自己读——比较“揪”与“推”——做动作——谈体会——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再齐读板书:父爱如山
二、拓展学习,情感升华
1.洪水退去了,村民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老汉和他儿子,纪念这对父子党员,村民们筹集资金,在木桥倒塌的地方建了一座坚固的石桥,村民们会给这座坚固的石桥取个什么名字呢?
小组讨论桥名:父子桥 爱群桥 爱民桥 英雄桥 感恩桥等
2.老汉和他的儿子永远地走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走,我们永远怀念他。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老支书,你慢走!
含泪送别老支书
老支书我们永远怀念你!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片段交流——情感提升
3.最后把一首小诗送给老汉:集体读
板书设计
老汉 形象如山 责任如山 父爱如山 爱民桥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1.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学习
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每一课时分别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
第一课时问题:那是一座怎样的桥?
第二课时问题: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
正是因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所以学生学习才有了任务,才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感受“窄木桥”、“生命桥”、“危险桥”的变化;感悟老汉对待自己,对待群众、对待儿子,对待党员所表现出来的.如山一样高大的形象,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的老党员的可贵品质。有效问题的建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开展学法指导下的学习
学法之一:合作学习。本课教学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训练上,并以同桌朗读为主要形式。让同桌互读成为学生熟练朗读,情感朗读,个性朗读的有效载体。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本课教学的总体构思,也节约了有效时间中朗读的时间,提高朗读效果。另一合作学习是四至五人的合作学习。给村民们取桥的名字,这一过程名为取桥名,其实也是学生对老汉形象的再一次认识与深华,一举多得。
学法之二:读划圈思注。高年级阅读教学如何通过个体的阅读快速理解,并有效反馈呢?本堂课体现的是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划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个体思考,进行旁注,成为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大亮点。处理较好的是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有所侧重的指导与点拨,以及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惊喜。
3.开展拓展式的开放学习
7.《芦花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七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分析课文,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3)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之称,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
二、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给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准备一下,请两个同学回答。(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2、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背景:日本帝国侵略中国,老头子破坏鬼子计划。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铺垫)第二部分:(9—13)开端:老头子帮助两个小女孩渡江——护送;第三部分:(14—54)发展:大菱被鬼子打伤,老头子感到羞耻——受伤;第四部分:(55—62)高潮:老头子为大菱报仇而打鬼子——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五部分:(63)结局:二菱见证老头子是英雄;
3、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老头子。主要描写了他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和用计杀鬼子的故事。
问题2: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
1)“撑船的……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老头子……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2)“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3)“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心理描写:“谁知道……这老脸呀!”(老头子因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
问题4:好,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以上四种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老英雄的形象。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回归原文,学生寻找,师总结)
问题5: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③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①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②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说“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可信,有他的优点也不避免的有自己的缺点,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4、我们分析了老头子,老英雄的形象,是不是有点传奇色彩啊?
8.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八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9.《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儿吗?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中的歌唱家是()树木医生是()捕鼠能手是()神仙伴侣是();世界上最大的鸟是()最小的鸟是()最不怕冷的鸟是()
3、鸟儿们漂亮可爱,它们是害虫的克星,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鸟儿们的乐园-------鸟岛去看看。
一、复习导入
1、首先看看这些词语朋友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鸟岛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伸手 玉白色 密密麻麻 拾到
因为 人类 朋友
2、谁还记得鸟岛在哪里?它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呢,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吗? 过渡: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二、精读第二节:
1、配乐出示课件,介绍第二节:每年春天,天气变暖,青海湖中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吸引了各种候鸟成群结队从远方飞来。瞧,先飞来了一群赤麻鸭,又来了一群鱼鸥,紧接着棕头鸥、斑头雁它们也飞来了,多么壮观的景像啊!
2、书中第二节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自由朗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来岛上的鸟很多)
3、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谁能读得让来的鸟儿更多)
4、问: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像这样有先有后,不断飞来就叫——陆续
5、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陆续()。早晨,同学们陆续来到()。电影快开始了,观众们()。
6、这么多鸟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做什么?引读“它们在这里„„”
7、指导朗读:春天,鸟儿们飞到小岛上安新家了,多开心啊!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背了,谁来试试。齐背。
三、学习第三小节,过渡:春天的鸟岛是一幅美丽而充满生趣的画卷,那么夏天的鸟岛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老师这儿还有一份资料呢。
1、出示介绍鸟岛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夏天鸟岛的什么?
2、那么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默读第三小节在书上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第一句:(1)你认为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你体会到了,说明你刚才用心读了)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你也挺会读书的)
(2)评价:你们说得真好,那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鼓励超过前者,读得谁能比她读得鸟儿更多?)范读
(3)作者有她的办法说鸟多,如:各种各样、鸟的世界。谁还有别的词儿写鸟多?这儿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它们在这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小岛成了鸟的------(乐园、天堂、海洋、天地)
(4)各种各样的鸟儿真多,我们去给它们见个面吧。出示图片,师简单介绍: 瞧,这是斑头雁在悠闲地散步,这是鸬鹚静静地蹲在窝里孵蛋,这是鹳鸟在捉鱼吃,那是黑颈鹤在展翅翱翔。
5)这么多的鸟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
4、过渡:(1)夏天的鸟岛仅仅是鸟多吗?指名读二、三句,思考:你能读出什么?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再读一读
(3)交流。(你读得真仔细)“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教师在黑板上点粉笔点表示)“一个挨着一个”呢?你能做个动作吗?(4)再看看这遍地都是的鸟蛋,有玉白色的也有青绿色的,多好看呀!(5)你能读好这两句吗?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谁读得让人听起来鸟窝鸟蛋更多,谁就赢了)
(6)同学们,岛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鸟窝、鸟蛋,正是因为--------(岛上的鸟多)
6、小结:是呀,夏天岛上最多达10万多只鸟类,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在岛上活动,发出的声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回荡在小岛上空,怎么能不热闹呢?让我们用集体的声音来表现这热闹的场面吧!齐读
7、这么热闹的鸟岛,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把它深深记在脑海中了,谁来试试填填(指名补充课文)
四、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谁不想去亲眼看一看啊!所以每年来岛上游玩的人也——
1、齐读第四小节;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指名读。比较两句话的不同。谁能来改写下面两句。
2、可是大老远的跑来旅游一趟,不抓几只幼鸟或带几个鸟蛋回去留作纪念,多可惜呀!
3、谁来扮演岛上的管理员,我来演个不文明的游客,谁来劝劝我? 师:我就捉一只不行吗?岛上这么多鸟,少一个也没什么呀? 师:我什么都不带回去,那怎么留纪念啊?
师:这个主意不错,既能留念也不用伤害鸟类了,你真是个了不起的护鸟专家!
4、小结:是啊,鸟岛之所以吸引成千上万的鸟儿来此筑巢安家,不仅仅因为它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更主要的是离不开人们的爱护,告诉大家,早在1977年,我们国家就把这里设为自然保护区了,让这里真正成为了鸟的天堂!
五、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再次朗读课文,让这一刻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六、布置作业:
1、当个小导游,向你身边的人介绍青海湖鸟岛;
10.《梅花魂》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十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段,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
3、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华侨老人喜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当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时,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当年,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对外祖父的许多言行都感到很困惑,惟独清楚的感觉就是外祖父酷爱一样东西,是什么呢?(板书:喜爱梅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慈祥的老人,来解读他的爱梅情怀。
二、解读爱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个部分最能让你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生快速浏览,交流)。
2、研读“珍爱梅图、玷污不得 ”(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生读、划)
(2)交流 :(大屏幕出示)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训斥”怎么理解?你有过被人训斥的经历吗?谁能学着外祖父的样子来训斥一番呢?(如果学生读得不够,师可提示:这里有个问号,是反问句,语气要强烈。谁再来?)这生气的训斥,都是因为外祖父爱梅心切呐!
◆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爱?(动作)你能读出外祖父动作的轻柔吗?(小心翼翼地,就像在呵护一个婴儿)
◆ 还有补充吗?(前面写我偶然摆弄他的古玩,他不甚在意,而现在仅仅因为我在他的画上留了个脏手印就训斥。)你看,作者为了突出外祖父的爱
梅之心,不但运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进行了比较。用你的朗读读出外祖父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 看来,外祖父把梅花看得比一切都要重要。外祖父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梅花呢?同学们请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
三、感悟气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段,交流。
2、研读梅的秉性(大屏幕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 你们看过梅花傲风斗雪的样子吗?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图片)
师解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迎着风雪怒放的梅花。每当隆冬来临,大雪纷飞时,其他花儿都已凋谢了,许多植物也枯萎了,可梅花却依旧傲然地挺立着她娇小的身躯,与寒风溯雪顽强地作斗争。她不怕风欺雪压,只想把最美的笑颜、最纯的清香留给大家。难怪我国历代文人会有这么多的诗句献给她:“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同学们,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听着一句句赞美的诗句,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梅花呢?
◆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吧!
3、外祖父爱的仅仅是梅花吗?请接下去再读。(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在这句中,外祖父还在赞美谁?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有气节的人?
能说说你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吗?
◆是啊,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师配解说词:
他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是他一生的写照。尽管抗金事业
困难重重,可他从不退缩气馁,还写下了气宇轩昂的名篇《满江红》。
南宋末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抗击元兵的战斗中不幸被捕,经历种种严酷考验,但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留给我们的千古名句。
西汉的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受尽屈辱19年,爱国之心却永不变。
江姐,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她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誓死保护党的秘密,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红梅的赞歌。
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在解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用自己锋利的笔当武器,与一切黑暗势力顽强地作斗争。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想回来报效祖国,却遭美国当局的迫害,被监禁了5年,但他的归国之心却异常坚定。
◆ 他们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他们(引读)“不管历经„„不管受到„„从来都是„„”他们就像梅花一样!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梅花,她在外祖父眼里,已不是普通的花,她是什么呢?(生说)是的,梅花她是祖国的象征。梅花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呐!现在,你明白外祖父为什么这么喜爱梅花了吧?(是的,外祖父他赞美梅花,珍藏墨梅图,用梅花精神勉励自己,教育子孙后代,都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呀!)
◆ 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四、体悟乡思
师:然而今天,外祖父作为漂泊他乡的老人,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
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啊?外祖父除了把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思乡情寄托在小小的梅花上,还寄托在哪儿?你还能从课文的哪儿读懂他的思念呢?
1、生读课文,交流(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你能理解外祖父的举动吗?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是啊,诗句里是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读诗的人何尝不是这样!外祖父把自己浓浓的乡愁藏在诗词里。当他一遍又一遍教莺儿读唐诗宋词时,我们似乎听到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对莺儿 说:“„„”(请几个学生接下去说)
◆同样的泪水你还在课文的哪里看到?
2、外祖父还把自己的思乡情寄托在谁的身上?(莺儿)何以见得?
(教唐诗宋词;送墨梅图;送梅花手绢)
3、临别之际,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帕,难道老人仅仅是想送我一块手帕吗?(生讲自己的看法)
师:是的,这一方手绢里,蕴藏着外祖父一颗思念祖国的心,寄托着外祖父对莺儿的殷切期望。一个想回而不能回的老人,面对离别的亲人,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朝思暮想的祖国,心里在想什么呢?当他把那块手帕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上,他又想说什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位老人心里想的嘴上想说的写出来吗?(生写,音乐《思乡曲》)写好后交流。
讲得真好,同学们,这位老人想让作者带回去的何止是一幅梅花图、一块手帕啊,那是一位飘泊他乡,心寄故乡的老人的心啊,那带回去的是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灵魂啊!(板书:眷恋祖国)
4、这是老人一生的心愿,又何尝不是千百万海外华侨的心中的呼唤呢!老师在备课时,也被这位老人浓浓的思乡情感染了,还替他写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生齐声诵读)
乡
愁
诵读时
魂牵梦萦的故土 乡愁是唐诗宋词
任寒风撩起我 冰凉的泪珠
苍白的银发 是我眷恋的字符
任岁月
书画时
把我的牵挂惆怅 乡愁是淡雅的墨梅
只有那 朵朵冷艳 铮铮气节
血色的梅花 把我的精神寄托
漂过那茫茫的海峡 而后来啊
把我的思念
乡愁是我心头
牵引„„
师:同学们,老师还想请你们记住:不管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你们的家!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喜爱梅花——————————眷恋祖国
【《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掌声》第2课时教学设计完整版07-31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教学设计第1课时共2课时(七年级下册)11-16
《练习5》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11-09
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06-30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11-07
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08-25
《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09-28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7
《aoe》第1课时教学设计07-26
《印度》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