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024-09-27

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1篇)

1.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一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2.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二

全球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 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的[1]。近100多年来,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 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 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 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的后果, 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冻土消融, 海平面上升等, 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它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 水、碳、养分及能源储存调节库, 对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 某一地区广泛分布的树种对该地区的气候具有指示意义。

2.1 森林对抑制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

森林的固碳作用十分显著, 森林每生产10吨干物质, 便可吸收16吨二氧化碳, 森林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0%。据调查, 在全球森林植被及土壤中碳储存约11500亿吨, 其中约37%的储存碳在低纬度森林, 14%在中纬度森林, 49%在高纬度森林。目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不断增加, 致使全球气候变暖, 而森林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因此它对抑制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2.2 气候变暖对森林的负面影响

(1) 气候变化会导致光照、热量、水分、风速等气候要素的量值和时空分布发生变化, 因而势必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主要是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 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反应和可能变化, 包括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分布、组成、演替、生产力的影响, 以及对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森林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十分敏感的, 气候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变暖速率加快, 群落的生态位将发生改变, 造成群落类型的更替, 同时原群落中各树种的生物量水平也大为降低。

(3) 气候变化后森林第一性生产力也会发生变化。就中国而言, 它的地理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但森林生长率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森林生产力将增加1%~2%, 暖温带增加2%左右, 温带增加5%~6%, 寒温带增加10%。中国主要用材树种生产力增加的顺序 (从大到小) 为:兴安落叶松-红松-油松-云南松-马尾松和杉木。增加幅度为1%~10%。

(4) 气候变暖有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后, 各种植物的种植界限都要发生迁移, 但物种的迁移决定于许多因素, 包括物种本身的迁移能力、适应能力、可供迁移的适宜地距离、迁移过程中的障碍等。只有某些用袍子繁殖的植物, 可能赶上这样的气候变化速度。如果没有人为的帮助, 许多树种将难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其中一些物种不能适应温度的变化、另外一些物种不能适应降水量及其分布的变化。

(5) 气候变化将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有关专家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森林分布的变化, 发现构成东北林区主体的北方潮湿森林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 位置明显西移;而构成西南林区的北方雨林和冷温带雨林的面积将增加, 但采伐利用区的面积将缩小, 高度增加, 使用难度加大。

(6) 气候变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同样也可以调节气候, 很好地调节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在此调节过程中, 森林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少风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作用。

3 世界主要国家针对气候变暖在森林领域采取的政策

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有大的关系, 近几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 碳排放量增长表现在一些主要国家碳排放上。

气候变暖是全球环境问题之首, 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其中《气候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 (中国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 。到1995年, 已经有超过50个国家批准了《气候框架公约》。在《气候框架公约》指导下。1997年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具体为各国的CO2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准, 从2008年至2012年 (为第一履约期) , 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及东欧国家减排8%、美国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国减排6%。所有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具体的减排义务。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具体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 (2008年~2012年) 结束后,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的走向, 为后京都时代定下行动的基调。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为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但是与会各国在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取得了更多的共识。

单位:百万公吨

数据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 美国的碳排放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一, 其次是中国,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 亚太地区的碳排放量比其他地区都要高。

目前温室气体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减排, 又称工业减排, 即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二是间接减排, 又称生物减排, 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 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 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森林管理都采取了一些列的政策, 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a根据决议7、CP12的计算, 相对基准年减排5%等同于2020年相对1990年减排6%。b欧共体总排放量包括:受京都议定书第四款约束的15哥成员国, 以及其余协定附件—包括的成员国。

4 中国政府的主要政策应对

中国近百年来气候也不断变暖, 平均气温上升了0.4-0.5℃, 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据研究显示, 今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 到2020—2030年, 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 到2050年, 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 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 但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增大, 因此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根据哥本哈根会议精神, 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就要求中国在除了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节能减排方面做好文章外, 还需要加强对森林的管理, 努力做好间接减排工作。参考国外主要国家在森林方面的政策, 结合中国林业的特点, 下一阶段可以采取下列做法。

(1) 扩大造林面积, 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全国现有0.57亿公顷无林地、2.64亿公顷荒漠化土地、1.74亿公顷沙化土地。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 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 经测算, 新增造林地年均净生长生物量6.7亿吨, 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26亿吨。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 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按现有年森林采伐消耗量, 可折合新增243万公顷采伐迹地, 再造林后年均增长可固定二氧化碳0.57亿吨[4]。

(2) 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 增加湿地的贮碳量。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 近40%的自然湿地已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 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 年均固定二氧化碳0.28亿吨。

(3) 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合作, 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科学研究[5]。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技术成本效益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 林业碳汇清单的计算等;研究我国森林林业活动和重大林业工程的固碳潜力和成本效益等;研究森林碳汇产权化、林业生态功能有形化、林业生态服务有偿化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森林参与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的创新机制等等, 为后续林业工作的展开打下基础。

(4) 积极开发生物能源, 替代技术的应用。启动以生物发电来部分代替石油天然气的鼓励政策, 加大生物能源利用的研究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推广。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 可以大量减排, 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 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 改善森林经营, 落实资金资助力度, 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亿立方米, 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加大公益林的资金补偿力度, 切实落实“分类经营”, 严格保护公益林, 发挥公益林的长效固碳作用。

(6) 加强培训, 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科学研究, 为各级决策管理部门制定气候变化与森林发展的相关政策。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分析了森林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并指出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国家在碳排放方面的承诺及在森林领域所采取的主要对策, 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应对。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碳排放,政策

参考文献

[1]廖为明, 陈瑶, 欧阳勋志.地球温暖化国际森林政策比较与我国的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5) :691-694.

[2]邓学忠, 吴贤喆.浅析欧洲的森林政策走向[J].林业勘查设计, 2008, 146 (2) :20-21.

[3]李星.德国的森林与森林政策[J].林业科技通讯, 2000 (2) :32-33.

[4]蔡亚飞.我国林业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J].经济, 2007 (8) :113.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篇三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取决于该地多年(一般取30年)的大气平均状态。世界各地的气候是千差万别的,且不断变化。正常年份,各地的气候(如温度、降水量)都是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若出现偏离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往往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纵观20世纪,地球气候经历着若干冷暖的交替。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40年代中期以前气温偏暖,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偏冷,80至90年代再度偏暖。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的年度都在1983年以后,其中7个年度在90年代,1998年则是20世纪最暖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基准时间的平均值高出0.58摄氏度。而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中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摄氏度,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偏高3摄氏度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难怪1999年冬天中国的平均气温恢复正常值时,人们反而觉得特别寒冷。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矿物燃料成倍地被消耗,森林过量被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1970~1995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以上,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希腊的国土面积。从1960~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原来每年100亿吨增加到了230亿吨。大量的观测数据表明,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53PPM,与工业革命以前的数值相比增加了25%,如果以此速度预计: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增大到415~480PPM,到2100年将会达到460~560PPN。气象专家们预测,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总趋势。科学家预计,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到2030年左右,中国华北地区冬季将比现在增温1~1.5摄氏度,夏季的增温幅度小于冬季,约在0.5~O.8摄氏度之间。美国科学家认为,未来5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升高2~4℃,将超过过去几千年的变化。

4.全球气候变暖的议论文 篇四

据CNN报道,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北极冰架坍塌,仅在7月底的两天内,就消失43%的面积,比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面积还要大。冰架坍塌的原因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海上的风,以及冰架前的开阔水域”有关。

当地时间8月6日,位于埃尔斯米尔岛的边缘,位处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北部努纳武特地区最后一个完整北极冰架坍塌,两天消失40%的面积,而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小镇上扬斯克,最冷时曾出现-68℃的极端气温,6月20日竟测得38℃高温。温室效应带来的极端天气无时不刻影响着人类。

渥太华大学冰川学家、米尔恩冰架研究小组成员卢克·科普兰德表示,“整个城市就是这么大,这些都是大块的冰块。”如果对比来看,冰架的面积缩小了约80平方公里,而纽约曼哈顿岛的面积约有60平方公里。科普兰德说,“这是最大的现存冰架,基本上已经分解了。”什么是冰架,冰架融化坍塌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冰架的坍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据报告显示,若地球气温升高5.8摄氏度,随着海洋变暖和极地冰帽融化,海平面将升高3英尺,而三英尺相当于91。44厘米,约算为一米。

从在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首次正式提出气候全球变暖概念后至今20__年有探险队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159米的地方,竟然发现了野草,然而从1993年到,美国国家航天局的Landsat卫星检测发现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4150-6000米范围内的亚次生植被覆盖率明显增高,整座荒山开始变绿起来,这会导致10亿人失去家园,无定居之所。

时代在发展,全球变暖正在一步一步危及人类。实行限号政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和使用……一个又一个举措,都明示着人类保护环境,尽力阻止全球变暖趋势的决心。

5.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篇五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3.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所以保持现在的全球环境是必须做的,要立刻采取措施来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怎么减缓全球变暖

减缓全球变暖,主要还是要人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从根本上控制全球变暖,另外要增加绿地面积,随着全球绿地面积的减少,大自然本身调节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不仅仅要延缓荒漠化,更要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增加大自然的调节能力,从根本上

6.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措施 篇六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简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候变暖对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www.nIUbb.nET)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了生物发育生长及生育;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甚至破坏了生物链、食品链,这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而带来严重的自然恶果。近些年来,无数的动物、植物已经灭绝,而且还有很多物种濒临死亡。

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干旱、虫灾、洪水、雪灾等。

(2)气候方面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来自新浪网)。

(3)海洋方面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空气密度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加剧了全球变暖现象。另外,由于海洋中浮游生物群落又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又因为森林的减少,而得不到吸收,所以导致了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恶性循环。此外全球去后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这对世界众多的沿海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4)农业方面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但是,温度的过度升高,岁大部分农作物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5)人体健康

7.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七

高等教育被社会赋予了一种重要的责任,不仅肩负着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职责,也期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呼吁并号召全体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承担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责任。那些有责任感的大学都意识到即使国家之间的协议无法达成,也应该致力于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以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关注人类的存续,但作为个人,没有了生存便没有了一切。所以作为有责任的个人、集体或是组织,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都应该意识到已经是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二、协议和组织

2.1 塔乐礼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TD)

塔乐礼宣言是第一份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范围内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件,于19 9 0年法国塔乐礼杜夫特大学举行的“大学在环境管理与永续发展的角色”国际研讨会中,由22位大学校长与主要领导人共同发起签署的宣言。该宣言包含十点行动计划,以使得学校的教学、科研、运营及延伸服务可以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意义。

2.2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reen Building Council,JSGBC)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建筑物具有永续性的设计与建造,并以推动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LEED)而著称。LEED是USGBC于2000年设立的一项绿色建筑评分认证系统,用以评估建筑绩效是否能符合永续性。这套标准逐步修正,目前已适用建筑物、商业建筑内部设计、学校和住宅等的评价。其评分项目包括以下几项:土地规划使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与室内环境质量,总分为100分,分四个认证等级:认证级40-49分、白银级别50-59分、黄金级别60-79分和铂金级别80分以上。

2.3 洁净空气-清凉星球(Clean Air-Cool Planet,CA-CP)

“洁净空气-清凉星球”是一个以东北部为发展重心的非营利性组织,自2001年与一些大学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其减少校园碳足迹以期最终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在美国大学校长气候承诺(ACUPCC)成立之前,许多东北部知名高校的校长就和CA-CP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很多优秀的大学后来都成为2006年成立的ACUPCC组织的领军者,或者在其他方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展示出了其创造力和领导力。

CA-CP校园碳计算器,包含于CA-CIP校园气候行动工具包,是由CA-CP与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同开发的,在2005年该计算器在互联网上公开可得。之后,该计算器被来自上千机构组织的用户下载。目前,美国90%以上的大学和许多国外高校均使用该计算器,同时该计算器也是美国环保署、ACUPCC和其他众多组织所推荐的用于计算温室气体清单和气候行动计划的软件。

2.4 美国大学校长气候承诺(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ACUPCC)

美国大学校长气候承诺是在2006年十月份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召开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会议之后,由12位校长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到2007年3月31日,已有152位校长代表其高校签署了ACUPCC承诺书,ACUPCC正式成立于2007年6月。截止到2012年1月,其官方网站上显示的签约学校已达674所,提交的温室气体清单有1509份,气候行动计划446项。ACUPCC的使命是“为美国高校实施全面性计划以实现碳中和提供行动框架和有效支持”。

三、总结

上文主要介绍了国外部分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和协议,除了上述的部分组织,全球仍然存在着许多致力于帮助大学实现碳中和的机构。希望同样能够激发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低碳行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加绿色健康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2012).Home.Retrieved from http://www.presidentscl imatecommitment.org/

[2]ULSF.(2008).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Retrieved from http://www.ulsf.org/index.html

8.控制气候变暖的要素 篇八

谁也不会怀疑人类的行动对控制全球变暖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如何控制气候变暖上,各个国家对很多问题还有不同看法,主要表现为对气候变暖真相的看法、各国减排二氧化碳的数量,由此也导致了各个国家的言行不一。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控制气候变暖就可能功败垂成。

全球变暖的事实和后果

就在巴黎气候大会预备会开幕的11月9日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称,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在2014年再创新高,由于人类工农业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长期存在,地球大气的辐射强迫水平从1990年到2014年上升了36%。2014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97.7ppm(百万分比浓度),是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水平的143%,2014年1年增加的二氧化碳几乎与过去10年的平均数相同。此外,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的浓度也分别是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54%和121%。辐射强迫指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辐射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变暖,辐射负强迫则使地球表面变冷。

北半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14年春季超过了400ppm这个重要关口,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也超过了400ppm。对此,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认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400ppm很快就会成为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现实。“我们看不到二氧化碳,但它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二氧化碳意味着全球气温升高,也会使酷暑、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关于气候变暖的风险,历次的世界气候大会都会发出警告,而这次发出的警告似乎分贝是最高的。对此,巴黎气候变化峰会将全球暖化上限定在不超过工业化前的2℃,如果超过这一数值,目前聚居着2.8亿人的大片陆地就会被淹没,中国将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上海、孟买、纽约、香港等城市的大片低洼地区未来可能会被淹没。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目前超过6亿人居住的陆地会被淹没,而且大约1.45亿人生活的中国城市和沿海地区最终会变成海底世界。

地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2℃,相应地,海平面会上升4.7米,如果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会加倍。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2℃影响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4个在中国,包括上海、天津、香港和台州,这4个城市目前共有约4400万人居住。印度、越南和孟加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变化使人们失去栖居陆地的人口中,有75%生活在亚洲。

如果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被淹没地区的分布和目前居住人口是:日本3400万人,美国2500万人,菲律宾2000万人,埃及1900万人,巴西1600万人。

全球变暖的影响不只是让很多人没有栖息地,而且会让人食不裹腹。11月8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从现在起到2030年,如果人类不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后者对农业的影响将致使近1亿人陷入贫困。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和东南亚。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和罹患疾病概率增加,这些问题使得上述地区的人们面临极大的陷入贫困的风险。

如果气候变暖不能控制,到2030年,全球农作物减产可能将达到5%,而到2080年这一数字将会是30%。同时,全球变暖将导致1.5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截至2015年底,世界上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数略多于7亿。

需要对全球变暖全面释疑

尽管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是一种事实,而且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迄今这种警告表现为最大分贝,但还是有可能让人陷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况。

目前,全球主流科学家提供的研究结果证明,全球变暖是一种趋势,而且,人类行为,尤其是工业化行为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责任。不过,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其实是一种地球的周期性规律,而且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涉及学术不端。例如,2009年12月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爆发了“气候门”事件——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获取大量邮件,从中发现了气候科学家们修改气候数据。这也成为人们质疑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暖结论的根据。

尽管这一争论在后来慢慢平息,但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全球变暖并不能解释当今气候变化的真相和全貌。例如,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观测发现,大约1万年前开始,南极额外的降雪缓慢累积于南极洲冰盖,并在数千年中压缩为固体冰,平均每年将南极洲东部和西部内陆区域的冰盖加厚1.7厘米。冰盖加厚的过程在数千年内不断持续和扩散,超过了南极其他区域冰盖的消融量,也延缓了海平面上升。

显然,这项发表在《冰川学》期刊上的研究直接挑战IPCC的2013报告,后者指出南极冰盖目前流失的数量要大于积蓄的冰盖数量。对于这种情况和其他与IPCC不同的气候研究结果,需要IPCC和其他研究人员做出回应和合理的解释。

减排数量的公平与公正

当全球变暖的真相和本质能得到广泛认同,剩下的就是在减排中各个国家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一点在历次气候大会都成为焦点,实

际上体现的是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与原则。谁都清楚,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责任,因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因此,发达国家的减碳排放需要有更大的数量,才能体现公平和公正。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更是说明问题。巴黎经济学院经济学家卢卡斯·尚塞尔和托马斯·皮凯蒂在2015年11月3日公布的一份名为《碳与不平等:从京都到巴黎》的研究报告中称,美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约为每年20吨,比西欧人或俄罗斯人高出一倍(约为9吨),也大大超过了生活在中东地区或中国的居民(约为8吨)。在南亚和非洲,这一数字则不超过2.4吨,远远低于全球6.2吨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探讨,在考虑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卖给本国消费者,如T恤往往产自中国或孟加拉国的因素后,碳排放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人均年排放量为22.5吨二氧化碳当量,西欧人为13.1吨,中东人为7.4吨,中国人为6吨(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拉丁美洲人为4.4吨,南亚人为2.2吨,非洲人仅为1.9吨。

由此,作者认为,考虑到全球每年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筹集1500亿美元的资金,应对那些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征收累进税。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让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1%的人拿出更多的资金。这1%的人大多生活在美国、卢森堡、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9倍以上,他们每年的人均排放量超过200吨二氧化碳当量。

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早在2010年11月的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第16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把排放量降低到足以阻止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高2℃的水平。但是,联合国的估计表明,当前的趋势只能让人们完成这一目标的25%~50%。因为,目前人类2/3的发电量和近95%的能源用于运输系统,并且来自化石燃料。

这就导致各个国家虽然表态加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还是说一套做一套。例如,2013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30年能源和气候目标——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下降40%,27%的能源将来自可再生资源,也希望其他国家效仿,但英国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各个国家都是在说一套做一套。

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和国际石油变革组织的报告指出,在2009年和2014年的会议上,20国集团成员国承诺逐步淘汰对化石燃料的津贴,把援助转移到更干净能源上,但事实上20国2013年和2014年却为化石燃料业提供了780亿美元的直接付款和减税优惠。全球每年对再生能源领域的津贴额为1210亿美元。

此外,20国政府通过国营企业对化石燃料业进行了2860亿美元投资,以及对该行业发放了880亿美元公债,这包括国营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俄罗斯政府的津贴额是20国集团成员国当中最高的,达到近230亿美元。其次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对化石燃料津贴仍高达200亿美元以上。英国是7国集团(G7)中唯一大幅增加对化石燃料工业资助的国家。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津贴额分别达到约50亿美元,包括为到偏远地区探油的企业提供资助。另一方面,中国国营企业对化石燃料的投资额最多,1年高达770亿美元。

20国集团对化石燃料提供的资助比对干净能源科技的资助还多,其后果是,将导致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放慢缓减气候变暖的步伐。显然,20国集团政府是在付钱给化石燃料生产商,以削弱自身的气候变化政策。

只有取消这些津贴才能让能源市场恢复平衡,为干净和有效的替代能源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如果不能在气候变暖真相、减排的公平承担以及避免说一套做一套上下功夫,控制全球变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9.全球变暖的小学作文 篇九

周四早上上学时,我发现小区里的汽车上披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下雪了!不过,我又难过起来——现在才是11月中旬,因为全球变暖的原故,这么快就开始下雪了。19日的晚上,我看报纸时发现了一则“天燃气紧缺”的报道,为什么天燃气紧缺会紧缺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那一版。“全球变暖的原因使天气快速转冷,家家户户都开始大量使用煤气……”标题下的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

又是“全球变暖”惹的祸!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全球变暖”哪来这么大的力量,使天气快速转冷、使冬天下起雷雨、使夏天飘起雪花?妈妈告诉我,全球变暖的原因在于人类,我们不保护环境,夏天大量地用冷气、经常开私家车,制造出大量的废气,使地球的臭氧层受到破坏,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也就更严重了,南、北极的冰川也融化了,天气就变冷了。哎!说来说去,还是我们的错,无私的地球把她的所有资源给了我们,但我们却弄出了“全球变暖”。现在可好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都紧缺了,我们该怎么办?为了弥补我们以前的过错,我们应该要节约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尽量不用空调、地热取暖,空调如果一定要用的话,也不要高于20℃。我们不能再让地球伤心了。

10.对全球变暖的一点感想 篇十

论及全球变暖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全球变暖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结果,据分析全球变暖将产生如下影响:

正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

负面

1、海平面上升

海面上升将会造成这些危害(1)低地被淹(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旅游业受到危害(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由此可见全球变暖绝对是弊大于利,那么我们是否就必须采取措施抑制呢?翻翻资料我们便可以找到很多对策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呢,显而易见的不容乐观。那么什么样的措施更好呢?我认为首先得打开人们意识上对全球变暖的这个面。

普通百姓都过着自己滋润的小日子,为什么呢?

一是明显的责任分散效应。天热是吧,开空调就好了;节能减排说给谁听的,自己出行方便才是王道;动植物不适应没关系,他们灭绝与否不影响自己生活、、、、、、以此类推,缓解全球变暖只是各国领导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提及领导人,他们也忙着去推卸责任去了,谁都不愿意对已发生的全球变暖买单。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责任不应该也不允许因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而有所区别,责任面前人人平等,天公地道,今天的世界如此混乱不堪,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总有人在搞责任差别这种政治把戏,这种政治的特点就是,一见权利就上,一见责任就跑。

二是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长远意识来支撑现在的我们对未来的可能获得的收益投入太多,有短期利益引发的近视存在在各个领域,我们有什么的方式让人们不落入这个俗套?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就是温水里被煮的青蛙,安于现状,想不起来要跳出现有的框框。

总之人们的行为都是由意识驱使的,意识上达成共识,至少不再需要更多的监督力量,就像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已然不需要法律的约束一样。

三是我们是否真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可以很好利用干净清洁能源呢?这方面我们看一下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的利用状况。太阳能的利用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但就其普及率而言,仍需要更大的发展,光伏企业的崛起当然也让我们看到太阳能更敞亮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能源的利用就相对较弱且工程技术的突破性研究和实践也制约着生物能源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缓解或者改善全球变暖的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艰巨的一段路程。这些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的问题,我们青年一代不能指望前辈们肩负多过的责任,恰恰需要我们思想的改变,也等着我们去解决。

11.全球变暖的终结者? 篇十一

缘起鲑鱼洄游

201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弗雷泽河上,出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红鲑鱼洄游群。其实在2009年,鲑鱼洄游量已经低至170万条,但是在2010年,却有3400万条鲑鱼游回内陆产卵。专家称之前几十年鱼群数量的下降,促成了这次的洄游数量激增。但是其根本原因可能和2008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一座长期休眠的火山突然喷发有关。根据这一理论,乔治有了新的发现,因为火山喷发释放出富含铁元素的漂浮物,所以孕育了大量浮游生物,而这些浮游生物通常是以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为食的,大量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然后被浮游生物食入,直至浮游生物死亡其体内的有机物质就会沉入海底,与此同时,带走数百万吨的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就会因为CO2的减少冷却下来,达到为全球降温的目的。

借由此想法,乔治首先想到了加拿大海域的海达漩涡区,其中有一块被其选定为可以进行试验的涡流海域。于是他来到了坐落在夏洛特皇后群岛北段的海岸老马赛特镇上,开始与海达印第安人进行交涉。

他以「海洋施肥」有可能通过渔业和碳信用两条途径使老马赛特镇走向富裕为由,说服了小镇代表约翰·迪士尼。迪士尼针对投资铁肥在镇上召开了三次公开会议,并组织了一场全村范围的投票,最后同意投资的人以压倒性的高票数获胜。于是迪士尼和乔治在2010年9月建立了实体公司,名为海达鲑鱼恢复公司。并且得到了用部落信托和村里的储备基金做担保的250万美元贷款。

2012年7月,乔治启动了满载铁屑的「海洋珍珠号」,并挂着老马赛特村议会的旗帜,避开了来自加拿大政府的干扰,成功完成了向海洋施肥的任务。

阻止全球变暖的实践者

倘若你一直对于气候变暖有所关注,那么对于乔治的鼎鼎大名,你一定并不陌生。

早在1997年著名的《京都协议》签订以后,该条约便催生出了一套复杂的国际交换系统,即企业之间可以购买或出售碳信用额度,也就是获准排放的CO2数量。与此同时,一个不受管制的资源市场网络在互联网上也相应出现。乔治就在这时开始涉足其中。

他组建了一家名为Planktos的公司,并在其网站上出售碳信用。根据该网站的提示,花上10美元,你便可以买一本签名证书,Planktos公司将保证从大气中吸收1吨CO2,让其从你名下的Planktos库存中永久退役。乔治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碳信用买卖。

直到2002年6月的一天,乔治租赁了一艘名为「拉格兰号」的帆船,首次起航前往夏威夷,在3周后,抵达大岛以东约804公里的地方,乔治带领船员把装在塑料桶中的三氧化二铁溶液和海水混合的液体,通过舱底泵送入了大海。

乔治的这次举动很快受到了媒体和气候学家的称赞,也让他登上了《自然》杂志,随后便得到了他第一个投资商。

来自温哥华的工程师兼地产大亨尼尔森·斯卡伯尼亚拿出400万美元,作为乔治的工作经费。乔治拿着这笔钱购买了一艘退役的研究船:「天气鸟II号」。然后很快便开始了他的下一个项目:航行到加拉帕戈斯岛,向海洋中投放45吨铁矿石粉。

随后,在2007年3月,乔治又驾驶着自己的「天气鸟II号」上溯波托马克河,来到美国华盛顿,向其政府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委员会提交了有关碳市场的专家证词。同年7月又去往梵蒂冈,在一次隆重的仪式上,向红衣主教展示了一张裱在镜框中的碳证书,并许诺他将代表Planktos欧洲附属公司,在匈牙利种植树木,这一举措使梵蒂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国家。

乔治一次又一次大胆的行径,让他甚至出席了同年9月的TED沙龙聚会,并按照活动的主题:「热科学,应对气候危机的激进想法」,公布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但是这次的计划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因为一些政府官员和环保人士的阻碍,让乔治在驶进加纳利群岛的过程中,遭到了西班牙海警的拦截。「天气鸟II号」不得不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漂流后,终止了这次航行。

因为这次失败,让斯卡伯尼亚停止了对乔治的投资。于是在2008年2月,Planktos公司宣布无限期暂停运营。工作人员被遣散,而「天气鸟II号」被卖给了一家石油勘探公司。

这次之后,乔治再次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过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对于他的言论多数都是带有敌意的,这让乔治感到屡屡受挫。

为气候带来副作用

许多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对于乔治的行为都很气愤,并警告说,他的行为可能对气候产生副作用——死亡带、赤潮曲和有毒鱼类会随之而来。

的确,在2013年3月,加拿大政府环保部门对乔治的海达鲑鱼恢复公司温哥华办事处进行了搜查;加拿大地球工程组织的主任称,当年的赤潮(密集的有毒浮游植物,开着红色的花朵,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比往年来得更早,数量也更多,这让加拿大的渔业和海洋部已宣称当地贝类不安全,不可食用。这一言论正好与之前的一些环境学家所警告的铁肥可以触发藻类毒性的警告不谋而合,最重要的是,来自网络上的很多人也在评论,这一影响是铁造成的。

对此,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科学家也认为乔治的这种做法忽视了海洋生物和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因为这可能会对其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毕竟,这种方法会改变浮游生物的构成,从而影响到海洋食物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有大约400种鱼类,群岛上生活着龟类、企鹅、蜥蜴等动物,这些生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改变海洋生物链,可能会影响到群岛的整个生态系统。

nlc202309021051

而且,大多数专家认为太多的浮游植物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拟菱形藻属的水藻,会向海水中排出神经毒素软骨藻酸以帮助摄入铁。这种毒素可能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到上层的水生有壳动物和小鱼体内。在加拿大就曾经发生过因食用含有这种毒素的水生动物而导致3人死亡、107人病倒的事故。并且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英国海洋学家查理斯和同事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的公海中测试了加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结果他们发现软骨藻酸在水中和水藻中的含量都增加了。

加拿大的环境科学家也说,不要人为地改变大自然的规律。因为浮游植物除了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会排放一种负温室气体——二甲基硫(DMS),也能减轻温室效应,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会增加DMS的排放量。所谓负温室气体就是其产生会使气候变冷,因为这种气体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云凝结核的数量,影响成云过程,改变全球的反射率,从而使全球气温下降。而铁的增加很显然会增加浮游植物量,这就是「铁—二甲基硫—气候」假说。简而言之,如果在缺铁的大洋里加铁会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最终就会影响全球气候。

WWF也进一步指出,当过量的浮游生物死亡时,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这种低氧环境滋生的微生物,又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支持者的声音

美国宇航局莫思兰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约翰·马丁(John Martin)就曾提出,如果能够在南极的海洋中泼洒大量的铁屑,完全可以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甚至把地球拉回冰河时代。

原因是马丁通过长时间的对海洋中高硝酸盐-低叶绿素(High nitrate low chlorophyll,HNLC)地区的观察,发现在海洋的HNLC地区,本该因高硝酸盐滋生大量浮游植物,但实际的观测结果却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很少,这不禁让人震惊。

随着科技测量铁浓度的手段日益完备,人们开始有可能了解海洋中的铁元素分布。马丁最终发现,HNLC地区的铁元素非常少,因而造成了浮游植物的缺乏。

从马丁角度而言,地球历史上冰河期低温的形成,就是由于当时大陆上的淡水多数被冰川冻结,大陆要比现在干燥,所以会从大陆向海洋吹去更多的含铁灰尘,进而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而这些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进一步减弱了温室效应,这一理论似乎与乔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之后马丁利用东北太平洋次北极的HNLC海域的海水做了一次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铁的样品中叶绿素持续增加,营养盐持续减少;这表明,铁确实是限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沿着这条路径推论下去,马丁大胆地提出,在南极海域存在大片的高营养盐区域,但是有些区域浮游植物繁盛,有些稀少;如果在这些稀少的区域播撒大量的铁屑,可以刺激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从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由此来看科学家早已知道,铁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关键的作用,马丁算是赞同向海洋里撒铁的首位科学家。

后来杜克大学和莫思兰丁海洋实验室的科学家进行了第一次播撒试验「Ironex I」,他们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一片64平方公里的几乎没有浮游植物的海域播撒了445千克铁屑,结果浮游植物的面积增加了3倍。

在之后的第二次试验中,杜克大学的海洋学家肯尼斯·库勒(Kenneth Coale)纠正了上次试验中的一些错误,结果浮游植物的面积比原先增加了30倍,相当于吸收了2500吨二氧化碳。

随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到了这一想法可能是缓解全球变暖的可行方案。

而且就在外界的指控期间,有一项不为人注意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加拿大境内和阿拉斯加河流中的鲑鱼数量已突破2亿条。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对于乔治行为的一种支持。

而且和乔治合作过的一个名为亚历山大·施普曼的德国商人面对外界对乔治的不满,气愤地宣称,现在科学家做出的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完全像是一场骗局。而且在2013年3月,乔治在自己的网站russgeorge.net上发表了《浮游生物宣言》,谴责「那些叫嚣着‘不要地球工程’,‘别碰海洋’和‘注意预防原则’、阻止我们的补给和恢复活动的人」。乔治写道,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倘若面对悲剧而无所作为,这样做本身就会导致严重的直接后果,人们应该早已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卢旺达,以及更近期的华尔街和欧元主权危机中领悟到这一点。

对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向海里撒铁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疑虑,乔治回应说加拉帕戈斯群岛物种之所以丰富,就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来自岛上的铁元素。而他们投放在海里的铁屑,比从岛上流失到海洋中的铁元素要少得多,而且距离群岛还有几百公里。并且对于浮游生物死亡时,会消耗大量海洋中的氧气,他也作出了解释,他说在其他环保组织做过的试验中并未发现这种现象。而且他指出,实际上现在海洋浮游植物的数量,已经处在急剧减少的过程中。《自然》杂志中的一篇论文就提到,海洋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因此他们的努力,也只是尽量让海洋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海洋学家约翰·马拉(John Marra)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乔治的做法,因为他在赤道地区完成了多次铁屑播撒试验,检验补铁能否促进海洋缺铁区浮游植物的生长。从结果来看,确实可以促进大量的浮游植物生长,也确实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不断壮大的群体

乔治和他的伙伴虽然看似只是一个做这件事的小群体,但其实有很多人也像乔治一样努力着对我们的星球的自然过程进行主动干预,他们坚信,看似在微小的事情上修修补补,时间一长确实可以达到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

人造 「火山」

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16年前的一次喷发,令地球保持了大约1年的凉爽状态,原因是:高层大气中的硫酸盐粒子反射了一些阳光,让气温下降。由此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汤姆·维格利(Tom Wigley)表示,利用喷气发动机、加农炮或者气球向大气中释放硫酸盐,人类便可以减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热量,虽然这一做法会提高当前的硫磺污染程度,但程度非常小。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琛(Paul Crutzen)和已故的「核冷战分子」爱德华·特勒(Edward Teller)——也曾经提出采用人造火山的方式抵消全球变暖的影响。

nlc202309021051

「太阳伞」

一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天文学家曾提出制造「太阳伞」的建议。他认为「太阳伞」在外形上像是由飞盘状的小型飞船组成的一片云。这个置身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家伙,能够起到一把伞的作用,减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热量。

这位天文学家名为安格尔,他说:「这种方法就像是轻轻向下转动了圆把手,能够将从太阳获得的热量减少2%。时下,飞船技术、用于发射的火箭以及用于制造‘太阳伞’的材料都是可以实现的。」

人造树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克劳斯·拉克尼尔(Lackner)偶然间冒出了这个想法:制造空气过滤器,利用化学吸收剂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而后将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或者气体,以便将它们运送到任何地方。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被称为「空气捕获」。但人们却给它起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人造树。根据拉克尼尔的设想,虽然每个过滤器只有一台电视机大小,但每年却可以吸收25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名美国人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捕获的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液体或者气体,便于从这个空气捕获装置中抽取。而且可能要在风能涡轮机附近「栽种」10万颗人造树,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白屋顶

据科学家介绍,如果将屋顶刷成白色,就像建在百慕大汉密尔顿的房屋,它们可以反射更多的阳光,这或许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最简单的地球工程学方案之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表示,黑屋顶的反射率约为10%至20%,相比之下,白屋顶的反射率则达到70%至80%。美国气候研究所的麦克拉肯说,此外,白屋顶还有一个好处:屋顶反光的建筑物里面不会像普通建筑物那么热,从而会降低空调的用电量。

生物炭

专家表示,亚马逊流域印第安人制作「生物炭」的做法可能是抗击全球气候变化的好办法。据国际生物炭倡导组织介绍,生物炭数量丰富,渗透性强,可以通过加热农业废料制造,一旦重返土壤,它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数百甚至数千年里在土壤中吸收碳。相比之下,森林的吸碳能力有限,因为如果树木被砍伐或死去,温室气体即会溜掉。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瑟斯特罗姆将生物炭归于他「值得探索」的类别,科学家麦克拉肯同样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除了吸收二氧化碳,生物炭还有改善土质的好处。

造云船

据科学家介绍,造云船由风能驱动,漂浮在海面上,向天空喷射雾状海盐,从而形成海洋云。这种云比正常的云密度更高、更白,所以能将更多的太阳热量反射回太空。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瑟斯特罗姆表示,造云船的造价相对低,将约1500艘部署在海面上,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冷却效果。

乔治的未来

今年夏季举行的一次沙龙聚会曾把议题定为「罗斯·乔治应获得诺贝尔奖,还是该被判刑?」然而面对众多媒体对自己的关注,乔治却正在为自己和朋友一起举办的名为《4000万条鲑鱼不会错》的音乐舞台秀巡回演出。无论是面对观众还是在其宣传网站上,他都在提示大家,他返回公海的日子指日可待,鱼儿不会撒谎,他仅需一个村庄的支持,就能把鱼带回来。

上一篇:中秋节走心祝福语简短20下一篇:高中教师年度思想总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