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4-09-15

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共8篇)

1.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书法教学工作总结

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写字艺术,它源远流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为了使少年儿童从小热爱书法艺术,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熟练,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切实加强书写指导”。写好毛笔字是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学生写毛笔字,主要是教给他们写毛笔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楷书点画分明,结构方正,学习方便,应用范围较广泛,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小学阶段着重练写楷书,以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经过长期训练,逐步做到写好毛笔字。三年级(1)班是毛笔实验班,学生以前没有写过毛笔,对毛笔的书写很陌生,根本没有了解毛笔的书写方法和规律。可以说三年级(1)学生毛笔的毛笔书写是起始阶段,培养写毛笔字兴趣和打好基础是这一阶段的教学关键。

一、教师要多方面学习有关毛笔字教学的理论。

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关于毛笔字教学的理论文章,多看看名家的书法讲座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撰写的教案或文章。

二、毛笔字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写字现状。初学毛笔字的学生对毛笔的书写都呈现以下特点:

1、脏:绝大部分的学生一旦写起毛笔字,桌子上、凳子上、练习本上、习字册上都是墨汁,甚至有些孩子手上、脸上、衣服上弄得到处都是。

2.写字的方法不当:许多孩子在书写的时候,握笔姿势不对,坐姿不对,在写字的时候,没有掌握运笔的方法,把握不住字的结构特点。第二、老师的教学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有许多语文老师存在不正确的想法,现状都可以用打印机了,还用毛笔干什么呢?况且写好毛笔字对孩子们将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孩子学了没有用,干嘛要写呢?

2、教师不会教:作为老师都想把孩子教好,可是鉴于自身的毛笔字水平不高,不知如何去教,一到写字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随便的写一写,应付十分钟。有的老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写字水平,可是教学理论水平不高,对书写的运笔路线和结构特点不会语言表达,如同茶壶里煮饺子。

三、注重毛笔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一)、从行动上重视起来。

开学的时候,老师要要求学生准备好毛笔和墨汁这两样东西,在思想上不断向学生渲染中国毛笔书法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懂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她是以人品为落脚点,是以个体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客观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她标志着个体思想情操在实践能力——知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坚韧力等的基本水准与倾向。我们是中华子孙,有责任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美化环境、装饰物品,还是欢庆节日,书写标语、祝贺誌喜等等,都不难发现各种书法的神姿。

(二)、加强毛笔的书写指导,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认真写好毛笔字这一课,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好习惯。重点是正确指导学生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毛笔的执笔方法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捏紧笔杆,将笔杆竖直。中指辅食指向里勾住笔杆。无名指向外抵住笔杆便于上挑。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下面,对无名指起辅助作用,但不接触笔杆,做到“指实掌虚”。写大楷时笔要拿高些约距离笔头三寸左右;写小楷时,笔要拿底一些,约距离笔头一寸左右。写字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写字的效果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写字的姿势应该是:头要正,不要前倾,不要左右倾斜,上身要直,胸部略微向前挺,眼睛同桌面保持一尺远的距离,同桌子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平行着地,大腿平放,小腿垂直。即平时的口诀:“头正腰直腿放好,一尺一拳一寸高”。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示范,或利用教学挂图供儿童观察、模仿。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教学中善于应用“一看二范三练 ”的三步教学法,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一步:看

毛笔字教学中的“看”,就是要用眼睛看范字,看范字美在何处,看范字如何表现美出这种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字帖上的字,教师也可以将字帖上的字写到带米字格的白纸上,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范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看结体、观结构、找主笔、定重心。(1)、看结体。汉字是由若干基本笔画组成的,笔画之间如何结成一体,是有讲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看清字的结体特征。毛笔字的结体特征主要有:①上紧下舒,即上部写得紧凑,以表现下伸部分结构的敞朗和舒展,如“布”字。②口儿上宽下窄,“口”字的上“横”要稍长于底“横”,如“日”。③中间靠拢,四面伸出,如“丞”。④框首撇尖进框,如“自”。⑤竖左一撇,竖右起笔,如“柱”,⑥舒敛。“舒”即舒展,“敛”即收缩。如“地”字的“土”部应左舒右敛,而“也”部应左敛右舒。结体特征还有“开合”“避让”“补空”“长短”等。

(2)、观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除独体外,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①左右结构:又分为左右基本相等、左右不等(又有左宽右窄、左窄右宽两种,)。②上下结构:又分为上下相等、上下不等(又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两种)。以上结构的字在书写时,米字格内窄部占三分之一或稍多些,宽部占三分之二或稍小些。③半包围结构:有左上包、右上包、左上右包、左下包四种形式。左上包的字,内部要写得大些;右上包的字,内部略靠左;左上右包的字,外框要写正,框内部分要略写得小些;左下包,走之儿底要托住上面的部分。④全包围结构。这种结构字的大小、宽窄,内框中的空白,都要因字制宜,分布匀称,不要布满全格,注意协调。

(3)、找主笔。一个字可能由许多笔画组成,这些笔画书写的好坏,对整个字的美观都有影响。但这些笔画中,有一笔最关键,这一笔就是主笔,其它是副笔,对重心起辅助作用。例如:“言”字的第一笔“点”是主笔,它必须写好。当然,还必须把“横”写长,写平,整个字才能稳。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字的主笔,并知道这笔如何书写才美。

(4)、定重心。书法家的字“斜而不歪,歪而不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书法家能正确把握字的重心。重心把握好了,字就写正了。例如“夕”字的笔画少,看似好写,实际在书写中最易写歪。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夕”的主笔是第一笔撇,要稍平。但写好了这笔,还不能保证字稳,还要靠“横撇”来牵制,“横撇”的“撇”要稍倾斜些,使重心落在米字格的中心线上。又如“名”的“口”要尽量左移

第二步:范

“范”即示范。写毛笔字,仅从理论上知晓如何运笔,如何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看老师的示范。无论老师讲述得多么生动,终究代替不了示范。例如教基本笔画“竖钩”、“横折钩”等,学生不亲眼看到教师如何书写,很难将其写好。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有时甚至可以将本不该断开的笔画断开,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运笔过程。第三步:练

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写毛笔字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唯有练,才有长进,才有收获。但练习不能盲目,要讲技巧。(1)、基本笔画与整字练习的交叉性

笔画是构字的基本元素,初学写毛笔字必须从基本笔画练起。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求要严,运笔要到位,该逆锋起笔的,要逆锋起笔,该收笔的要收笔。基本笔画的练习是相当枯燥的,教学中不必将全部基本笔画练完后再写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整字,如果这样将抑制学生书写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将基本笔画的教学与汉字书写教学结合起来,交叉进行,以增强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如学完“横”后,可练汉字“二”“三”;学完“竖”后,可练汉字“正”“十”等。(2)、整字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完某种基本笔画后,可以开始练习由这一笔画组成的汉字,即整字。教学中,学生练习整字可分描红——仿影——临帖——背临四个层次进行。

(四)、教学中重视习字册上“提示”的应用。

在我们的教材上,每一课总有一句提示。有的是提示运笔的,如第一课:钩要正直,收笔时要转锋,出锋后不能尖细。像这样的提示,孩子们一下子看不懂,那么我就把它转化成通俗的话来说:“笔锋到了下面,把笔尖抬起来一些,回去一点,再慢慢的出来,把笔尖渐渐的抬起来。”有的是比较写法的,如第六课:注意区别横折弯钩的转弯处的两种写法。那么,我就把两种不同转弯处写法的笔画拿出来,和大家做一个比较,孩子们体会到了一个连续性强,一个似乎是断开的!有的是培养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如第九课:写含永字中各笔画的字,要做到一丝不苟。我让孩子们准备好,把字写好后比一比谁更一丝不苟。

书法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单位:平罗县陶乐第一小学

教师:代

亚 凤

2.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古代书法教育的内容

古人倾向于把“书法”看成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不是较为纯粹的“艺术”, 与书写相关的内容几乎都在“书学”之列。其中的识字与习字呈平行关系, 并具有极强的辅助功能和工具作用。古代书法教育起源很早, 至少从商代起, 书法就已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礼记》记载,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即识字与习字。古人通过“以书为教”的方式, 把识字与写字教育结合在一起。至秦代, 李斯创小篆颁行天下, 统一六国文字。从中央到地方, 皆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 由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 学童自小学习文字之学, 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 到17岁以上成人始可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学童十七以上, 始试。讽籀书九千字, 乃得为吏。”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可见, 秦汉时期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已达到法律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草、楷、行诸体日渐发展、成熟与普及。加之佛教繁盛, 大规模佛经抄写的实用需求更促进了书法人才的需要和书法教育的发展。

隋代始行科举, 进而催生书学确立, 书法正式进入官方教育殿堂。隋唐至明清, 由于科举对教育的导向力, 学校课程的设置唯科举是求, 学校的教育内容完全服从科举需要。如唐代最高教育学府国子监, 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书学排在算学之前, 可见其地位不低。从贡举的科目设置以及“若有乡闾无景行及书判全弱, 选教纵深, 亦不在送限”的举选规定来分析, 地方州县的书法设置也与中央一级的学校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从书法教育的历史发展这一角度来考查, 古代各朝各代的文教政策, 尤其是科举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学教育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

古代的书法教育的实质是“书学教育”, 它的涵盖面很广, 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 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 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 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 专门编定的教材, 还要有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 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而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 早期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 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他在《父师善诱法》中对书法启蒙教育有具体的阐述:“生子至三四岁时, 口角清楚, 知识稍开, 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 四方者千块, 漆好, 朱书《千字文》, 每块一字, 盛以木匣, 令其子每日识十字, 或三五字。……如资质聪慧者, 百日可识完……一年可识一两千字。然后从师入塾。”由此而见, 3~8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条件允许, 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较之古代, 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 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

2. 学科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的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 早在西周时期, 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 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 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 (德行) 、射御 (军体) 、书数 (文理) 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 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 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 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 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 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 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 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 却具备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 对于书法启蒙教育, 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 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 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 把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从而真正实现学科化。

3. 艺用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终极目标

“小儿初就学字, 固宜以识字为先, 而写字尤不可不慎。” (佚名《教子良规》)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 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 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 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 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 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 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除了功用性, 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教育职能, 因此, 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 制度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 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 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 除宫廷皇家教育外, 官方还无法囊括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 那么, 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 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对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也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 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 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 .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3.书法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影响 篇三

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精神财富的源泉,是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一书法通过汉字的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它通过笔划的轻重、缓急、枯涩、浓淡、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诠释人的情感变化,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人细心,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大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书法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并且从小抓起,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潜在作用。

注重学生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培养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热爱中国必热爱书法,因为中国字是代表中国的徽号,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作为世界公认的唯汉字书写的独特艺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艺术家的青睐,同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学校通过书法教学为每一个同学充分了解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在拓展课程体系研发的同时,又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书法的学习中,从中体悟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热爱民族文化的高尚爱国情操。

注重书品即人品教育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说过“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在书法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书品即人品的重要,要引导学生向人书具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关于书品与人品的问题,古人多有宏论。我们在书法教学中事实上也两者兼顾要求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如民族英雄岳飞所书写“还我河山”草书不仅大气磅礴,气势如虹,更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岳飞出生入死战斗在抗金第一线,结果却被南宋昏君赵构及其爪牙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的书法被人们所珍重并流传千古,而陷害岳飞的秦桧,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书法高手,但由于他丧权辱国,残害忠良而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不仅仅只重笔墨,更敬仰人品。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通过教学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激发了学生在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同时培养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注重良好意志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凿壁透光”。“羲之与鹅池”等这一切均颂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美德,而学习书法正好是这种意志和品德锤炼。书法课是一门实践课,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而汉字字形结构笔法的练习和笔法规则的训练都比较枯燥,这就需要很大的耐心和自制力。现代教育就是要特别重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磨砺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静而成事”、“静而历炼”、“静而所思”,藉此探索书法之精髓,人生之真谛,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取一个磨砺教育的模式,从思想上去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学习方法,这不仅是写字的锻炼,也是人格意志与毅力的锻炼。

成功的秘诀是勤奋加努力。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不刻苦,不发奋是很难实现的,尤其在书法教学上。我们常说愉快教育,并不是不提倡专研精神,良好意志的培养是成功的基本保证,象王献之学书用去十八缸水,智永铁限笔冢,欧阳洵观碑宿夜。这些辉耀千古的艺术大师们的成功,都体现了毅力和意志的精诚。书法学习是时间的积淀,它需要重情感、毅力,其目标的追求可能是无止境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满心憧憬学书法,可就是不能天天坚持,或一曝十寒而自暴自弃,或功亏一箦而遗恨,半途而废,一事无成。陈毅同志教子诗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苏局仙105岁,齐白石g5岁,还在每天坚持写字。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重要。事实证明,在书法教学中必需引导学生基本训练做到耐心、细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一旦形成这种作风,养成这种意志,无论是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个人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设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4.书法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幕村 徐素妹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有利于促进书法教学的各类书籍。通过学习充实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组内听课、评课,利用网络媒体听名师授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各类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传统,力求让我的书法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书法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的书法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书法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我负责的艺校书法兴趣二班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目标,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兴趣班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书法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2、书法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经过本学期书法教学,学生钢笔字的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努力方向

5.书法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我从以下三点开讲。一是书法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从古希腊学者狄德罗的睡袍开始,我们谈到心理学上的“狄德罗”效应,再从配套效应联系到书法和青少年人格成长的关系,详细地给学生们解释书法练习是怎样作用于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的。

二是书法的审美作用,即艺术心理治疗。美的体验像一座桥梁,把书法和生命紧紧地连接了起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书法艺术中体验到美,那么同时他也就体验到了生命的美,而当他体验到了生命的美,他也就体验到了自己的积极的生命力。人类美的体验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对自我内部的积极的生命力的体验。练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心理治疗。

三是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有老师向我建议,不要给学生练习繁体字,我这样解释的,我们练的不是字,是间架结构,所以练习繁体还是简体字不是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比较高的造诣,必须从毛笔字开始,而练习毛笔书法需要师从古人,因为现代人的书法水平已经很难超越我们的祖先了。我给学生推荐的硬笔书法范本是清朝光绪二年的探花冯文蔚临摹的毛笔小楷《灵飞经》,练习书法最好从名家开始,如果师从一个水平还不如自己的人,那还不如不练字呢,所以找个名师很重要。冯文蔚临摹的《灵飞经》在当时的时代就已经成为模范作品了,冯探花的书法怎么看怎么漂亮,也难怪光绪皇帝钦点了他,不知道书法这么好人到底长得什么样。书法是文化的载体,练习书法就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网上有人认为简体字是中国文化的倒退,中国文化的断层就是从写简体字开始的,我也认可,不管怎么说,繁体字承载的东西要比简体字丰富许多。

最后我又讲了笔迹心理学,不同性格的人练习书法的时候挑选的字帖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通过练习书法来矫正自己性格中不好的部分。比如性急的人可以练习笔画平和的字体,心胸气度比较狭小的人可以练习开放性比较好的字体,人生态度消极的人可以练习积极进取的字体,......总之,练习书法因人而异,不必千人一个老师。

6.小学书法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马上又到春节了,时间真快。记得去年也是,刚到**学校,在**中学各待了一个月就放寒假了。大概只有小孩子才会觉得时间慢,从能够自己做决定开始,每当不自觉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会被惊到,原来两个自己之间已经隔了那么久的时光。而如今,非常庆幸,我的每段时光里都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相伴。

2015年10月27日,这一天我重新回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书法课。因为中间离开过一段时间,所以才会对重新拥有的机会格外珍惜。我常常会反思自己,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合适,自己到底在孩子们心里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很多时候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言语,只需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本学期我带的是三年级两个班和一年级两个班的课。因为去年带的是二年级谦和班书法,同时跟着邓老师的美术课,所以对其他两个班的孩子也很熟,重新看到三年级的孩子们感到格外亲切,非常开心。一年级的孩子我是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对我来说是从零开始,我全力以赴。

回到课堂之后,一时没有想到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去年感觉用自己的方法带孩子么效果还可以,所以我继续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带孩子们。一上课先跟孩子们把规矩讲好:我们上课不用喊“老师好”这样的口号,我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准备笔墨,时间一到我就开始放音乐,听到音乐孩子们主动开始静坐。然后静定过关的孩子,开始画线。每堂课我都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打分,分数包括画线分和课堂纪律分,并且下一堂课我都会在班里宣布孩子们的分数。因为书法是两堂课,所以为了不影响孩子们静定的状态,我们两堂课中间不下课,但是如果中间有人累了需要休息,可以自己起来伸个懒腰,想去厕所的也可以自行去,不需要跟老师打招呼,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养成自己管自己的习惯。因为陈晓燕老师之前跟我说过,三年级的孩子执笔不过关,需要继续加强,所以我第一堂课就仔细观察了一下,果真如此。即便是原本在二年级执笔过关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懈怠,执笔姿势已经生疏了。趁着孩子们静定时间,给他们发笔墨,可是我发现自己一个人发笔墨非常慢,孩子们静定过关了,可以开始练习了,可是我的笔墨和练习本还没有发完。再者,课前还必须要准备好洗笔水,以备使用。这些所有事情,只靠我一个人是非常低效的。第一堂课,也许因为我之前没有给孩子们上过课,孩子们比较给面子,所以课堂纪律还不错。

经过第一堂课的感受,我就回去反思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我虽然没有亲身感受过林美娟老师带孩子的状态,但通过浏览她的博客,发现她真的是幸福的老师,都说林老师身边的孩子们都特别会照顾人。我就想,我应该也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照顾人,自己升级为幸福地老师。所以后来书法课上我们又有了新的规定:除了课堂纪律和画线分之外,还有一些额外加分的机会,比如课前主动帮同学们准备好洗笔水,主动帮老师给同学们发笔墨,下课的时候主动收笔和墨盒,等等。新的规定一宣布,就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立马就有孩子跑上去帮我发笔墨,还有孩子立马就拎起盆子跑出去打水了。最让我开心的是每次上课都有一堆孩子主动去做这些事情,老师真的是非常省心,即使后来我不再给孩子们特殊加分,孩子们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孩子真的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从这里我体会到了林美娟老师说的做伏羲教育的老师是幸福的,果真这样。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又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我原本以为会很难搞,但是当我给他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真的喜欢上这些孩子。孩子们都坐得很端正,而且小组长自发在管理各组纪律,并没有老师要求孩子这样做,说明他们真的非常有责任心。

我常常会根据孩子们的状态改变教学方法,有的时候我会想,我临时改变游戏规则,对孩子们来说会不会太突然,导致他们不能适应?但很快我这种担心就没有了,也是因为林美娟老师,我发现林老师非常大胆,她说有的时候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会冤枉孩子,但她常常是将错就错进行下去,并不是自己碍于面子不肯承认错误,而是借机会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有了林美娟老师的例子,我也就大胆了许多,挫折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有时候会故意让孩子们去面对一些情况,然后观察孩子们的反映,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面对问题时的心理情况。

我常会因为自己找不到方法而苦恼,比如教一年级的孩子时我就比较担心,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小,手也比较小,让他们掌握执笔姿势其实是有些难度的,而且因为一个人要面对两个班,一个个给孩子纠正非常耗时间,常常两节课下来发现效率并不高,所以我比较着急。但是后来牛霞梅老师真的是在这方面给我解决了疑惑,她说一年级的孩子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书法的兴趣,真正开始学习书法完全可以从二年级开始。听她讲完之后,我的心里放松很多,牛老师是很有经验的书法老师,她讲的很多书法方面的经验让我很受益,非常感谢她的帮助。后来我就开始放松心态,找了许多简笔画,打印出来,执笔过关的就可以拿笔描画了,这样主要是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让孩子们对执笔有个了解和认识,这样以后慢慢的他们也会记住。

总体来说,我认为三年级两个班的书法水平还是有差异的。一班的孩子不论是坐姿、执笔还是画线、描帖,都要比二班的孩子好一些,而且整个书法课堂给人感觉是非常享受的,所有的孩子都很安静,听不到一点杂音,孩子们都很主动地想要进步,练习非常认真。二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一些,所以课堂上会有几个孩子坐不住,爱做小动作,大部分还是很认真的。另外,我发现晚课时间练习书法效率很高,因为晚上非常安静,孩子们的心也不像白天那么浮躁,整个氛围是非常棒的。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在各班选了小老师,小老师是我的帮手,当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帮助老师去指导其他同学,而且我发现小老师们都非常用心、认真。

7.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采访者:《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栏目主持孟繁玮

时间:2010年6月10日上午

地点:刘梦溪先生寓所

李一:我们想请刘老师谈谈书法问题,您研究传统文化,一定会注意到书法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还有对当下的书法教育,您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具体建议?希望给我们谈一谈。我们刊物的栏目主持孟繁玮,她准备了一些问题,一起向您请教。

刘梦溪:我对书法没作过专门研究,只是喜欢而已。你们希望我谈的,我想主要还是书法与文化传承问题。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典范,但不能不承认,从晚清到“五四”,包括50年代以后,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评估,存在一些问题。似乎要走现代化,只有吸收欧美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要不得的。其实一个民族的固有文明跟现代化没有必然的冲突,恰好现代性需要和本土资源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从学理上讲,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了。但百年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传统的流失和文化断层,却是不争的事实。书法是一个显例。大众书写工具改变了,铅笔、钢笔、圆珠笔等代替了毛笔,是书法在现代条件下不能很好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但中小学长时间取消书法课,则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问题了。

文化传承,书法的角色很重要。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缺少工具理性,很多文化的东西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传承起来绝非易事。但有几种似乎例外,一是中国菜,需要动手操作,从古至今,几大菜系,绵延不绝。二是中医,需要临床,一直传衍到今天。三是中国功夫,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上去了。第四,我认为就是书法,代有传人,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渠道、手段,再方便不过。可惜一个时期以来,现代人和书法失之交臂了。

孟繁玮:那么,您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刘梦溪:我在谈文化传承的文章里讲过一个观点,我说,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在书法中看到,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结构,大都在书法中有所表现。结构这个词,中国古代没有,是晚近外来的概念,但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她的结构美。早期的汉字本来带有具像的特点,但“六书”形成后,主要成为一种抽象的表意的文字,因此可以现代化,可以不受电脑的限制。不像埃及的法老文字,只是一种毕工毕肖的事物的描画,不能在现代生活中发用,只能成为供观赏的古董。汉字和现代性无任何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显露身手了。现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常常借助于、取材于汉字。甚至站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汉字也是不可或弃的艺术之友。书法艺术的发挥余地,越来越大了。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轨迹。

孟繁玮:您对汉字的文化精神问题能否再作一些具体阐述?

刘梦溪:我近来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是六经。因为这涉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问题。我对“敬”的概念重新做了阐释,认为“敬”是中国文化的带有终极意味的价值。“敬”在六经中反复出现,也是《论语》和《孟子》的基本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庄严,甚至跟信仰有相当大的关系。“敬”在书法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中,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敬”的精神,古人讲“临文以敬”,不光是作文章,文字书写本身也需要诚敬的态度。因此我主张不仅“临文以敬”,也要“临书以敬”。

我的理解,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秩序。甲骨文有神秘的庄严,金文有礼制的庄严,魏碑反映的是礼仪的秩序,楷书反映出整齐凝重的秩序感,都令我们望而生敬。书法的秩序是和社会的文化秩序和个体生命的秩序结合在一起的,书写者把个人的生命投射到一种浓缩的变化了的秩序中。凡书写,都是一种秩序。章草也是一种秩序,可以说是秩序的变体。但书法的特点,是秩序,也是自由。在秩序中我们看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如果说金文、甲骨、隶书、楷书,更多体现的是秩序,行书、草书更多体现的是精神的自由。可是书法的自由本身也是在秩序中的自由,作个比喻,书法所遵循的可以说是自由秩序原理,海耶克的一本书叫《自由秩序原理》。

李一:这个比喻好,李泽厚说书法是带着镣铐跳舞,您说书法遵循的是自由秩序原理,非常好的比喻。

刘梦溪: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但在书法里既能看到自由又能看到秩序。另外,书法也是最个人化的艺术,它的书写是一个人完成的,不能几个人同时书写,个人的风格特别突出。因此书法与人的境界品行,书品和人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字如其人,确实如此。我们从书写的文字中约略可以看到人的品性的正邪、善恶。文章可以瞒人,字不能瞒人。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文”不一定尽“如其人”,文章可以作伪,可以把自己的心性隐藏起来。但字决不能作伪,一个人的性情、精神、品行,常常在字里毕显无遗。柳公权有句话“字歪则心不正”。常年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他研究道教和中国古典小说,中外闻名,晚年中过风,因此写字容易歪向一边。他几次开玩笑说:“心正字正,我深为警惕。”可见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孟繁玮:您曾说“国学不需要过热”,但是近年来国学已经成为社会上越来越热的话题,媒体关注比较多,相伴而生也导致了对文化本身产生的一些误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避免误读尤为重要,其中也包括书法和书法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刘梦溪:现在大家都在讲国学,其实很多人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和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非常大,所有传统社会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书法就属于传统文化,可是不能简单讲书法是国学。国学有过不同的定义,最早是章太炎写的一本书叫《国故论衡》,后来胡适、傅斯年等提出了“整理国故”的问题。1923年北大国学门出版《国学学刊》,胡适在发刊词中指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这个定义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包括进去了,太泛,所以学术界没有采纳。后来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学术。但固有学术包括的内容也太泛,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等,还有儒释道,实际上还是太过笼统。1938年马一浮在浙江大学的国学讲座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国学定义,他认为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六艺”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是中国人立国、作人之本。认为“六经”是国学,就像基督教文化有圣经、伊斯兰文化有古兰经一样,把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作为国学,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事实上,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都是这样做的,传统社会的国立学校、民间书院,都是讲授和传授“六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进入“六经”的桥梁。因为“乐经”不传,剩下了“五经”。

如果认同“国学”是“六经”的话,就可以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所以我主张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为主,慢慢再选读“六经”。这样的国学是不可能热的。书法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手段、途径,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存在热不热的问题。主要是要重视起来。小学可设国学课,也可以设书法课,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

李一:我们《美术观察》上一期对王文章院长做过专访,他就提出要设立书法课,让书法进入国民教育,反响很热烈。也许这个问题会有很好的进展。

刘梦溪:那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文章院长的倡议,这是国民教育的大事,希望能够得到实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方式,它可以提升人的心性情操,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环。一个人的品德有瑕疵,内心不干净,心中有私念的计较,书法不可能是庄敬堂正的。小学书法应从楷书的学习开始,一笔一划,注意汉字的结构,同时也是体会中国文化的庄重与恭敬。

李一: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为《人民教育》杂志的题词中就谈到:“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刘梦溪:是这样,书法可以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孩子们大都好动,不集中精神,书法可以帮助他们改掉这些毛病。

孟繁玮:您主编的《中国文化》在文化界建立了很好的学术口碑。那么,你认为书法在弘扬、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刘梦溪:书法艺术也是一种行为艺术,即使你不认识这个字,它的艺术行为也能够让你有所感悟。你可以从它的结构、笔画的粗细、用墨的浓淡之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所以书法有被不同文化系统的人接受的充分条件,这对弘扬中化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极大的好处。

李一:开设国学课和书法课,对文化传承有直接的意义,那么学书法是否也是认识国学的一个途径?

刘梦溪:我想是的,国学的支柱是经学和小学,所以清儒说“读书必先识字”。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而光是识字不成,还需要写字。写字就是书法,自然和国学有关系了。书法也是通向中国文化经典、通向中国文化精神源头的桥梁。

8.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书法真诠》是张树侯晚年所著的一部书法著作。

张树侯(1866-1934),名之屏,安徽寿县人。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又能刻碑。早年曾与宋教仁、商震等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走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民国成立后,“自知非政治才”,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文字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搜罗甚富。”“其书法则真、草、隶、篆,各体兼优,且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晚年客居安庆,求书者盈门。

《书法真诠》凝聚着张树侯一生书法实践的心得体会。于右任曾為该书题诗云:“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书法真诠》和其他书论一样,也包括运笔、结构、鉴赏等部分。和其他书论不同的是,《书法真诠》用了相当的篇幅谈论书法的教学。

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学者好为舍己以从人,教者又每强人之从己。初学知识未开。罔知别择,原无足怪,而教者不应戕学子之性灵妄自神圣也。勿论教者所造未必神圣也,即神圣矣,与其使我之外复增一我,何若使圣之外更增一圣也。况教者出于性灵,学者得之标榜,既使步亦步,趋亦趋,亦万不能逮其师必也。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如梁闻山不纳邓完白为弟子,此种高谊,所以不可及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张树侯所说的通弊,自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现在在书法教学中这种通弊是不是不存在了呢?抑或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种通弊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很多书法老师以教代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大脑被当成装知识的仓库,学生只是被动的、被迫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双方劳动和协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在意志、兴趣、心理、思维等多方面潜在信息和能力的开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感,破坏了教、学双方作为个性发展前提的潜在遗传信息进行“重演”的某些条件和机会,限制了个性发展。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没有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虽然理论上可以高谈阔论,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

张树侯提出了解决通弊行之有效的办法。“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用现在的话说,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应当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决定所学习的范本。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辅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点到为止”,不要下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教育家第斯德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当学生在岔道徘徊时,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是他们的鼓劲者;当他们成功时,教师是他们的颁奖者。总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学习情形的变化而变化。

张树侯特别推崇梁闻山。梁闻山,号松斋,乾隆二十七年进士,曾官湖北巴东知县,后主讲安徽寿州寿春书院,为当时著名书法家。邓完白(即邓石如)年轻时曾到寿春书院,为诸生刻印、写扇面。梁闻山见之,叹息说:“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輘轹数百年钜公矣。”就介绍邓石如到江宁举人梅镠那里,梅镠家藏金石碑帖甚富,邓石如客于梅家八年,广临各种碑版,寒暑不辍,终于成为一代金石大家。梁闻山不纳邓石如为弟子,并不是因为当时梁闻山水平不如邓石如,而是明白邓石如应该学些什么和怎样学习,为邓石如指出了学习的途径。

学术知识之增进,悉由交换而来;绳墨规矩之平陂,尤赖模范而定,学者欲求进步,其不能无所师承也,顾师法或不善,则流弊转益滋,窃谓师法今人,其弊有二;师法古人,其弊亦有二。

其或学子奴性太深,但遇有盛名者,即思仿效。又或教者予智自雄,戕他人之性灵,就一己之轨范,致令学者削足以就履,此则师法今人之弊也。

吾于古代,酷爱《经石峪》大字,于近代,酷爱薛翥江行书,而卒未曾一临摹者,虽笃好之,而笔姿不相近也。学者苟浮慕高远,不自量度,强名士为名将,窃恐绌其材且度其事矣。吾曾见初学小生,隶书学《石门颂》,真书摹《石门铭》,草书摹岳武穆《出师表》者,取径非不高,其不能就轨道可预决矣。夫九仞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躐等以求,讵有当乎,此又师法古人之弊也。

吾谓学字者,一当视其笔姿之所近,一当视其程度之相当,或因其所好而牖进之,或因其所偏而矫正之,固在教者精于鉴别,半令学子自为主张,而尤要者,须视其功力之所及,即如唐之颜、柳均可学也,然如颜之《宋广平》,柳之《琅邪碑》,岂初学小生所能学步乎。步趋有先后,万不能躐等以求也。

或曰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昔人皆于此悟笔妙,似古之工书者,原无一定标本,随在皆可取资矣,曰不然。如彼所说,为神化者言之,非为学步者言也,然则初学宜何师,曰,既生今世,自应以真书为先务,自应由严重者植其基,则南帖不如北碑也。无如今之习北碑者已不胜其弊,则不如规模隋唐,隋代碑版墓志多美书,惜传者殊少,唐以肃代之际为极盛,而流弊亦最深,莫如初唐流弊差少也。待初基坚固,自尔万法随之,或探源篆隶,或博涉阁帖,即盛唐诸大家,亦可供驾驭,资摹仿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学习书法者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师承。师,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更可以是书本。但无论师承古人还是师承今人,都会有利有弊,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意思是说:学习的路径很多,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就行;高明的老师不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学生,而善于学习者也不会死跟着一个老师跑。《书法真诠》也特别强调了这层意思。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书法是一种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依靠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点、线所构成的节奏和氛围,宣泄书家心灵的情韵,同时打动读者的感官,使之产生共鸣。但是,书法艺术必须以一定的书写技术作基础,因此学习书法要处理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书写的技巧,然后才能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不耐烦练习书写基本功,在书写技能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书写技能的情况下,开始所谓的“书法艺术创作”,并美其名曰“现代书法艺术”。

学习书法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书法,必须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从前人的书法实践中吸取营养。如果没有创新,则陷入了前人的坎窞,书法也就走进了死胡同。但如果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是象现在一些狂热的书法“者”否定继承,仅仅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发展,他们把书法神秘化、游戏化、夸张化、杂耍化,使书法艺术太“艺术”了,似乎地球上什么都可以被当作书法艺术,甚者,把包括人体行为的各种动作方式也当作书法艺术,故作高深之态,别人皱眉头,则窃自满足。这种所谓的书法严重违背了作为书法的最基本要求。

上一篇:关于职业乞讨者的调查内容下一篇:关爱老年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