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2024-09-25

创新党的组织活动(精选8篇)

1.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一

新宝镇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

创新工作汇报

(2011年4月10日)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的通知”和统一部署,我镇党委致力于创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方向

首先,组织镇党政班子成员学习市委“关于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的通知”精神,明确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提高党员素质是当前党组织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其次采取大会小会、宣传栏、黑板报墙报和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向全体党员宣传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党员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积极投身到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再次确立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增强党的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责任明确,领导到位。

一是制定了“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方案”和落实措施,做到开展工作方向明确。二是成立“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李灿业(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成员:叶斌昌(副镇长)

李桂凤(副镇长)

黄昌金(副镇长)

梁从深(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黄达全(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

陆雄(镇党委委员)

杨忠(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蔡广(镇党委委员)

谭毅(镇党委委员)

镇长亲自抓、负总责,李灿业党委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其分工协助开展工作,做到责任明确。

三、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当前创新工作主线展开行动我镇结合当前的“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重在贯彻执行镇党委关于“定好人”、“选好点”、“布好局”、“说好话”、“探好路”的“五措并举”工作方案,做好整治美化环境、建设卫生城镇的路子探索,形成推进创新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

在镇长和有关领导的亲临指导下,我镇一是大力宣传“城乡清洁工程”的好处和意义;二是开展数次大规模的全镇总动员的大扫除活动,并将每周五确立为清洁开放日;三是重点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制定完善各项清洁卫生工作制度。

经过前段时间的整治,我镇累计投入资金18000多元,累计组织20000人次参与大清洁,清理垃圾26吨,清除卫生死角1000余处,清理牛皮癣120平方米,极大地整治了脏乱差,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感。新宝镇决心以崭新的形象献礼建党90周年。

四、组织活动多样化,组织生活有趣味、有亮点

我们将过去单纯在书桌上的“三会一课”学习制度转变为多样化的趣味性、教育性活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今年清明节期间,我们遵照市委关于做好清明节假期信访维稳

工作的指示,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倡导文明祭拜,树民俗新风。结合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通知要求,号召广大党员要“学先进、当先锋、作表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

1、组织党员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加强党性教育。

2、召开“党员学先进、当先锋、作表率”动员大会。

3、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

4、开展“比学习、看能力,比工作、看贡献,比创新、看实绩,比文明、看素质,比团结、看和谐”,通过“五比五看”活动的开展,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5、开展万人“城乡清洁工程”大清洁行动。

6、根据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省人口计生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我镇今年的人口计生工作。

通过开展上述系列活动来实践“三会一课”,党员们都说:“好,有创新、有亮点。”

五、开展创新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中,我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工作方法,寻求适合党员特点、富有生气的活动方式,努力实现“要我参加”向“我要参加”的转变。

首先,我们在党员中进行“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学习教育和开展党员“争当先锋作表率”的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觉悟比别人高一点,眼界比别人宽一点,做好一列火车头。

在越战退伍军人稳控工作中,我镇首先找到退伍军人中的党员,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率先放弃了参与去茂名参与集访的计划。

并且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成功地把退伍军人稳控在当地。

其次,“三会一课”学习活动采取多样化、不守旧。如,我们一是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二是举行迎接建党90周年座谈会。同时我们还邀请部分群众参加,请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有现实性和成效性。许多党员都说“这样的组织生活有特色、有亮点,好!”

六、挖掘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创新工作

开展创新工作过程中,我们注意分两个层面进行:

1、对于退休老党员,由于年老体弱,要求他们全身精力地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去和创造出较大的业绩,有些不切实际,也难于取得好的成效。对这一部分退休老党员同志,我镇一般采取学习宣传,让他们知道有这回事,并且能够参加镇党委组织的一般性、力所能及的工作就行了。

2、在岗在职的党员奋战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直接生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以这一部分人群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群体,就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年近五十的党员蔡名花同志,凭着敢想敢干的拼搏闯劲,有了一定的积蓄,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总是乐善好施,经常慈善捐款帮助困难的人们。去年他不仅带头捐款捐物,还组织了为灾区人民募捐活动,共为灾区募得善款10760元,在其带动下,社区党员群众也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赠物,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互助现象。

2.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二

一、健全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有党员就要建立党组织, 有组织就要开展党的工作。由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起步较晚, 如何构筑这一领域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因此必须大胆创新。一是要以科学的模式夯实社会组织党建的基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首要任务是创新组建形式, 优化组织设置, 更大程度上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作用覆盖的有机融合。按照《党章》的规定, 要特别重视抓好在有3名以上党员、党员构成合理、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运行稳定的社会组织单独组建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同时, 对大量仅有个别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 要考虑政治基础、党员力量、内外部因素等方面情况, 采取联合组建、区域组建、行业组建、挂靠组建、委托组建等多种方式, 确保社会组织的党员都编入党的一个支部, 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没有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 上级党组织应选派党性强、业务精、威信较高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 负责做好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到所有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二是要以科学的制度保障社会组织党建的运行。促进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有效运转、发挥作用, 制度是保障。一方面要按照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 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组织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为社会组织发展所需要, 为党员和其他人员所欢迎, 为社会组织法人代表所支持, 为职工群众所拥护”的原则, 探索建立党员挂牌上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奉献日、党员联系群众等活动制度, 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坚持以科学的方式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的水平。要本着“灵活、务实、小型、多样、高效”的要求, 探索适合社会组织特点的党组织活动方式。四是要以高效的队伍推动社会组织党建的质量。党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理论性较强的工作, 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式, 把那些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来, 选优配强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

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战斗堡垒”是党章对党的基层政治性质和作用的形象描述。它既包括自身强有力的含义, 又包括所起作用强有力的含义。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自己建设成为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才能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堡垒”。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无稳定财力支撑、少制度化空间的情况下, 更要靠自身强有力的堡垒作用开展党的工作, 这样才能凝聚社会组织中的党员、群众, 壮大党的队伍, 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社会组织基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功能来实现:一是政治引领。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经常向决策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宣传和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加强对决策管理层和广大员工政治思想、道德、法规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他们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引导社会组织依法依章开展活动;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 使社会组织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从而能够理解并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二是保证监督。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时刻关心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 主动参与社会组织的运作管理, 引导社会组织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三是协调沟通。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善于发挥在维权保障中的作用, 通过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决策, 提出意见和建议, 依法维护职工利益。同时, 也要善于担当协调人的角色, 积极化解社会组织内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协调解决影响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四是团结凝聚。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发挥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通过对员工发挥维权、教育、组织的三大职能, 成为群众核心, 并通过对本单位群团组织的领导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把员工队伍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共同做好社会组织的发展工作。

三、引导广大党员投身改革事业, 为全面深化改革作贡献

3.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三

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组织上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选举制建设创新,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创新 执政能力

0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各种监督的规定,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那么,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 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用制度治党,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 目前,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新体制尚未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首创精神,致使政策贯彻不力,工作进展缓慢,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 当前,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党的一些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普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完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 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4)

4.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四

讲课提纲

落实中央关于“两新”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扎实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加强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成为党的建设的一块重要新阵地。

(二)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巩固和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两新”组织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凸现期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敏感期,“两新”组织可以说是发展的“加速器”和稳定的“调节器”,是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和谐文化的新生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群众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的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在社区中出现。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发挥在社区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成为社区中的政治核心。

二、当前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党组织功能地位不明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都规定了非公企业党组织职责任务,但没有对其功能地位进行明确表述。国有、集体企业中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参与干部人事的管理来体现。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既无企业法律制度的预设又无政策的支撑体系,更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据,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工作的有效、正常开展。

(二)党建工作保障力度不够。“两新”组织业主普遍缺乏“当然义务”地为党组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党建工作基本条件的主动性,“两新”党组织能够掌控和运用的党建资源十分有限,一些党组织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阵地设施较差,服务手段陈旧,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活动载体缺乏新意和活力,客观上制约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党务工作力量仍显薄弱

一是“党建”工作管理部门人员匮乏,工作力量尤显捉襟见肘。

二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力量不足。

(四)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畅

一是“两新”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未形成有效机制。

二是“两新”党建工作考核激励未形成有效机制。

三是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三、加强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形成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好的氛围,增强党员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进一步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建设一支好的基层干部队伍。

3、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各种关系,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

4、进一步加大物化投入和政策扶持,构建好的阵地设施。

5、进一步加大党员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的探索,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6、进一步抓好创建示范社区活动,形成抓社区党建好的工作载体。

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应对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挑战

第一个是科学发展的挑战。

第二个是社会和谐的挑战。

第三个和平发展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就是执政党建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腐败的挑战

我们党从执政那天起,就没有躺在“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合法性的暖床上睡大觉,也没有固守传统的执政资源而裹足不前,而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整合和重塑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有效解决着如何依靠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这是我们党之所以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

刘勇

5.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五

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都要靠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拘泥于过去的模式,跟不上新的发展要求,以致于在党员的管理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变化,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要适应“两新”组织迅速发展的实际,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要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速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突出抓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研究探索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更好更快地推进企业发展。要扩大对人数少、规模小的“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依托市场、工商联、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或协会建立联合党组织,促进党组织开展活动、党员发挥作用。对新申

请注册的“两新”组织,凡具备条件的一并建立党组织;对国有、集体单位转制为“两新”组织的同步设置党组织;对没有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联系、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开展起来。

二要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及时延伸党组织设置。产业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要适应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就要打破按照行政村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单一形式,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自愿互利、便于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农业产业化链条上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6.党的创新理论 篇六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胡主席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胡主席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胡主席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十七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 ”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史军史

41. 1920年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2.1927年八七会议土,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43.1927 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

1、支部建在连上。

2、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3、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4、营、团建立党委等内容。

44.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4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4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7. 1936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有效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8.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自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歼灭战。

49. 1939年l0月,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 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50.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1. 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 为人民服务》 的演说。

52.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 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53. 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4. 1948 年1 月,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 中,第一次把我军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

55. 1949 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了首都。

56.1951 年5 月23 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57.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 号决议。59.1987年10月,党的十三人首次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0.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法规

6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提出的“四个基本”是指:基本教育、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设施。

62.连队行政例会主要包括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和连军人大会。班务会每周召开一次,排务会每月召开一至二次,连务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连军人人会每月或者一个工作阶段召开一次。

63.连队日生活依次包括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和洗漱、开饭、操课、午睡、课外活动、点名和就寝等内容,休息日和节假日可以推迟三十分钟起床。

64.升国旗时,队列军人应自行立正,行注目礼,位于指挥位置的军官、文职干部,行举手礼;单个活动的军人,应自行立正,着军服时行举手礼,着便服时行注目礼。

65.军人不得与社会上的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以及有关人员联系,不得参与地方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的交友活动。

66.军队的连队及相当的基层单位和各级机关,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设立党支部,原则上都应当设立支部委员会。

67.全体党员都应当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七项组织生活制度

68.党委议事和决策必须按照确定议题、准备预案、提前通知、充分酝酿、民主讨论、会议表决、形成决议、决策实施的程序进行。

69.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的“一诺三评”活动,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方式。

70.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内容包括:党委班子好、制度落实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成绩好、官兵反映好。

71.严禁军人家庭计算机接入军队各种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严禁用军用电话接入地方互联网。

72.不准在家庭计算机上处理办公、教学、科研等涉密信息,不得使用地方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传送涉密信息。不得在互联网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等上发布、谈论和传播涉密信息。

73.严禁在对外交往和招生宣传中泄露与军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有关的军事秘密。上互联网时不得暴露军人或国防生身份,不得利用到部队见习锻炼拷贝、复印和保存涉密资料。

74.驻校选培办要坚持每季度安排一次保密知识学习教育,每半年组织一次安全保密检查,每年逐级逐人签订保密责任书。办公电脑设定开机口令和系统密码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绝。

75.军队人员不得开通手机位置服务功能,不得在办公场所使用手机上网。严禁将手机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和舰艇、战备工程等重要涉密场所。

76.军区为贯彻落实军委5号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凡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机跨两网”的行为一经查实,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77.使用未安装《计算机及其载体保密管理系统》 的计算机和未注册的移动存储载体处理、储存涉密信息的,一律按违纪论处。

79.招收国防产生,应坚持的原则是统筹规划、按需培养、注重质量、公平竞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80.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政审合格,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分配;二是品德优良,遵纪守法;三是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四是体检合格。

81.招收国防生时,男性身高162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每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6以上,矫正视力在4.9以上。

82.从高校在校中选拔国防生时,选拔范围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本科生从二年级学生开始选拔,研究生一般从一年级选拔。在高校享受其他定向专业义务性奖学金的学生不参加选拔。

83.国防生报考研究生时,应当向驻校选培办提出书面申请,由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审批。培养目标为指挥干部的,毕业时不得报考、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培养目标为非指挥类干部的,毕业时经批准可报

考或免试推荐攻读军队院校、培养国防生高校的研究生,被军队院校录取的,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入伍手续。

84.国防奖学金按照每人每学年10000元执行,由学费、杂费和生活补助费构成。其中学费、杂费学杂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挂靠单位后勤财务部门与高校结算,其余部分由国防生本人缴纳;生活补助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逐月发放给国防生本人。

85.发放国防奖学金的起止时间,从招收或者选拔当年9月份起算,止于毕业当年6月份。国防生提前毕业到军队任职的,在首次任职命令下达当月起停止发放国防奖学金。

86.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发或者不发国防奖学金:(一)在规定学制内未完成学业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延长期内不发国防奖学金;

(二)服兵役的,服役期间不发国防奖学金;

(三)提前毕业的,从毕业的下一个月起停发国防奖学金;

(四)符合《 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 违约、淘汰条件的,驻签约高校选培办应”几及时停发国防奖学金。

87.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为违约,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或者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的;2.触犯国家法律受到刑事处罚,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或者被高校退学、开除学籍的;3.违反规定转学、转专业、考研、结婚或者不执行其他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4.以逃避到军队工作为目的,故意不达到军政训练要求,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完成学业的5.无正当理由要求解除协议或者拒不服从毕业分配,经教育无效的;6.采取其他手段,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

88. 对违约国防生的处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违约的,高校应当作退学处理,情节恶劣的开除学籍;2.毕业后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在有关法律规定年限内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国企职员、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3.军队和高校应当将违约情况记入学生档案。4.违约国防生应当退还已享受的国防奖学金,同时缴纳2 至3倍的违约金。5.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应按照《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处分。

89.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淘汰,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受到高校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的;2.因为自身学习训练原因(主观故意者除外),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3.因为身体疾患原因(自伤、自残者除外),经一年以内时间治疗仍不符合体格检查标准的;4.其他不适合继续作为国防生培养的。

90.军区在签约高校国防生中开展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时,优秀国防生主要从享受国防奖学金满一年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各年级国防生总人数的20% ;优秀毕业国防生从当年毕业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毕业国防生人数的10%。91.优秀国防生在9 月份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在6月份评选,驻校选培办要对评选对象进行不少丁于10 天的公示。优秀国防生由驻校选培办研究批准报军区备案,优秀毕业国防生由选培办确定推荐对象报军区审批。

92.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享受普通生权利外,还享有下列权利:① 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② 享受军队提供的军事教育训练资源;③ 对驻校选培办的有关处理有异议,可以逐级申诉;④ 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到部队任职。

93.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履行普通生义务外,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① 遵守军队有关规定,自觉维护国防生形象和荣誉;② 服从驻校选培办的教育管理;③ 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任务井达到考核标准;④ 履行培养协议,毕业时服从军队分配。

94.高校和选培办组织国防生新生复审复查,时问应当控制在国防生新生入校后的15 天内,复审复杳合格者,经大军区单位干部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不合格者,取消其国防生资格,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95.国防生档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是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大学生档案材料,第二部分是由驻校选培办管理的国防生培养材料。其中第一

部分材料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第二部分材料由驻校选培办收集、整理和保管。96.国防生档案转递时必须填写《 档案材料转递单》,应通过既要通信寄达接收单位干部部门或者派专人取送,不得交国防生本人携带,转出逾期1个月未收到回执的应及时催要。未足额退缴国防奖学金和违约金的淘汰、违约国防生,驻校选培办要协调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档案转递手续。

97. 驻校选培办应以住校办公为主,住校办公应建立考勤登记制度,每个干部每周住校时间一般不少于4天,双休日、节假日因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或其它活动末休息的,可以安排调休;参加省军区(警备区)组织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时,每所高校要安排一名干部值班。

98.国防生招收选拔、毕业分配、报考研究生、淘汰解约等重要事项,驻校选培办应集体研究、提出意见,经省军区(警备区)政治部审查把关后,报军区审批;国防生违约淘汰处理,实行相对集中办理,军区每半年研究一次。

99.对国防生在校选拔、毕业分配、评先评优、党员发展等敏感事项,驻校选培办应视情采取会议通报、张榜公示、网上发布等方式,实行计划、条件、程序和结果“四公开”。

7.创新党的组织活动 篇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依据素质要求,积极筹划新课程

本课程属于综合性的公共政治基础课,依据新型军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新课进行定位,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为依托,以创新方法为载体,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把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针对学员的特点进行施教。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军队院校本科学员。他们没有过多社会实践的经历,更难做出有很大社会价值的创新。因此,讲课中特别强调党的理论成果的广义创新,即相对于个人的创新。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军校自身的特点,尽量在讲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时,联系重大军事技术创新,引起学员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创新型国家一章时,特别强调军事代表的作用,使学员感到亲切,收到较好的效果。

(2)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的改革。本课程是直接讲授党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新课,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班次教学的实际情况,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摸索适合本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针对学员对十六大以来新的理论有所了解的实际,在讲课中着重讲清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创新方法、思路留给学员,以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3)严格要求,教书育人。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素质提升,只靠知识的传授是不能达到的。还必须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结合丰富前沿知识信息,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员要结合创新实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因而也不会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用成功的范例鼓舞他们,还有严峻的形势唤醒他们。用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他们。

(4)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创新性品质。针对学员多年的应试教育形成一些思维习惯和妨碍创新的观念,如思维心理惯性、害怕批评、恐惧挫折、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等,结合该课发展的历史,告诉学员创新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通过实例,让学员认识到,创新不仅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要在实践中慢慢养成。

2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精心施教

依据课程目标,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创新方法为载体,以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牵引,难以提升学员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但只讲理论,很抽象,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搞好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把握四个环节,引导学员在深刻领会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上下功夫。

2.1 要在把握理解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性”

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时序性层次,各个层次都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主要内容,每个层次的各项内容以及层次间的各项内容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之中的[1]。因此引导学员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就能使学员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按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比如,对待“发展”这个事关国家和社会全局的核心问题,我们首先帮助学员把握“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后,又分别阐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同志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够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要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上下功夫,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理论的“创新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座理论丰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时代内涵,充分认识这些理论的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在21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一是国际大局变动的考验。如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能否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国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二是国内大局发展的考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社会活力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国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三是党的本身还面临着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的考验。我们只有将这些新的时代内容纳入到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和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新的矛盾的政治智慧,而且培养他们一种有预见、有准备、有胆略、有魄力的主动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造就适应未来国家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的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

2.3 要在充分发挥理论的阐释和批判功能上下功夫,深刻体会创新理论的“现实性”

军队院校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足“打得赢”、“不变质”,确保建设高水平军事院校的正确方向,确保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在于引导青年学员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院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地方,往往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领风气之先。在社会转折时期,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也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院校中来,对青年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反动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渗透到院校中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正毒害和侵蚀着我们的青年学员思想。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问题的答疑,把握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环节,引导学员在领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因此,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应当是开放的,而且应当引导学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各种理论、思潮和现实问题,帮助学员在与国内外社会现实的接触中,提高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和抗干扰免疫能力。

第四,要在紧密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引导学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性”。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坚持邓小平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学员的读书自学活动,都必须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精”与“管用”的关系,并使这一原则成为他们终身读书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通过教学过程确立学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键在于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并将这些道理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贯穿在教员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之中。三是要在教学中讲清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保证。我们的教学应当清晰明了地说明党的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一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二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三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样梳理出坚持和发展的理论线索,使学员们在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统一中体会我们党一代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典范作用和历史贡献,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风。

3 实践效果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的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是深化了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只有“深学”才能促进“真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两个联系:一是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事实及新情况、新问题的联系,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具体地看待当代中国的成绩和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领悟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坚信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二是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联系,加深对我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跨越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2]。

3.2 为探索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开了好头

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课程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智能教育,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素质教育方面,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思想。把教育从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员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他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3.3 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由教师主动、学员被动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变[3]。学员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转变,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党的创新理论知识,而且获得了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讲座,邀请一些学者、大学教授等介绍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动态;组成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广泛动员学员写作作者小论文活动;广泛开展如“家乡的变化”演讲比赛、“我看祖国六十年”诗歌朗诵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奖征文”等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3.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推出了一批新成果

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科学发展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等30多篇论文。它们被运用于教学后,既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进一步扩大了学员知识面,也进一步增进了学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与接受率,,使学员深受启发,效果十分明显。

摘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是摆在政治教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等,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课程,探讨,措施

参考文献

[1]毛林根.在把握四个环节中引导学员真学真用[EB/OL].人民网,2006,06,06.

[2]张凤奎,李海平.探索改革“党的创新理论”课程[N].光明日报,2007-06-20.

8.党的经济民主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篇八

一、经济民主的内涵及其意义

什么是经济民主?美国学者乔万尼·萨托利认为,经济民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财富的平等,二是经济生产过程控制权的平等。这是一种“不涉及政体层面的民主问题,即国家范围和国家管理”的非政治形态的民主。[1]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者对经济民主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多认为经济民主主要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及其组织对生产、销售、分配等过程和决策产生影响,与资方共享决定权。[2]民主社会主义者对经济民主的认识,立足于劳动者在拥有参与权、决定权的基础上的经济管理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民主理论是从对商品经济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分析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3](P197)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们自由、平等、权利观念普遍产生的条件,但也指出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自由、平等、民主,其间会存在矛盾和问题。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制度,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自由和平等的制度。但是,在更深入的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是这种所有权、自由和平等本身的内在矛盾即混乱。它们有时转变为自己的对立面。”[3](P478)概括来说,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经济民主在内容上具有阶级性,是指在消灭剥削的前提下,依靠生产者的联合体有计划地自觉从事社会劳动,并依靠劳动者实行民主管理。

推进经济民主化进程,意义重大。经济民主化旨在改变经济领域内一切不民主的东西,针对经济垄断、市场准入限制,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避免因政府过度干预而阻碍公平竞争与自由秩序的真正实现,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合理秩序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资源与市场要素的合理化配置,提升经济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促进社会繁荣与公平正义,最终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民主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限于政治民主层面,忽视了对民主其他领域的探索。本文拟以中国经济民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民主理论的重建、发展、创新与实践作一考察,以期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理论的认知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经济民主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最早出现在1948 年1 月毛泽东“关于军队内部民主和政治民主”的表述中,那时党对经济民主的理解,是指在军队内部,士兵有权选举代表协助连队首长管理连队的给养和伙食[4](P1170),尚未把经济民主看做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努力加强经济民主制度建设,把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的权利作为人民的根本权利,其中著名的《鞍钢宪法》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被广泛推行,意在实现劳动者对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然而,实践中片面地强调群众参与,破坏了正常的企业管理制度,违背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原则,使企业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不过,这毕竟是党对经济民主理论的一次初探,它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历史借鉴。1970 年代末,当中国共产党重新踏上民主与科学探索的征途时,经济民主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1978 年12 月13 日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发言,旗帜鲜明地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从4 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一是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经济管理权力,“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5](P145);二是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三是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明确管理者、劳动者的责任与义务;四是加强法制建设,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并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等之间的关系。[5](P145-147)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民主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针对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没有自主权、没有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等弊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了新的经济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重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及其管理制度作了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建设以自由、平等、法制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扬帆起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遵循民主精神和民主原则,从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大政方针的角度出发,丰富和发展了经济民主理论,成为后来党在不同时期推行经济民主政策的理论指南。

1979 年,为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里,明确提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1980 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提出“要从制度上保障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5](P336),以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党和国家制度的层面上认识到,经济民主不仅应与政治民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对经济民主的论述,意味着党对经济民主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从体制上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思想。[6](P122)1982 年1 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理念,把农村作为改革的重点,进入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1982 年党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规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把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来对待[6](P244)。根据这一精神,在农村改革中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企业自主权也随之扩大。由此,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思想,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城市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改革的重点。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肯定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就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随后,以市场和计划并存的“双轨制”为特点的体制模式,出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中。然而,在经济改革中,“双轨制”虽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也受到原有体制弊端的负面影响,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滋生蔓延,助长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市场化与经济民主进程受挫,抑制了我国经济民主化进程。[7](P33-39)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再次重申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并把改革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6](P369)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经济民主理论。在此基础上,1993年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等制度体系,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8](P521)这个《决议》在理论上充分展现了党对经济民主制度化建设的新探索,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国有企业民主化进程在理论上做好准备。1999 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对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即“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8](P686)

进入21 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理论被归纳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人民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在各项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相统一的基本法律制度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最优结合。国家政治制度则通过保障经济民主,使全体人民在以各种形式拥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9](P136-137)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经济民主理论的认知发展来看,一方面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着我国市场化和经济民主化的进程,使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经济主体获得了相对平等的投资地位和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取得对企业管理的主导权也就成为必然,经济民主权利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1992 年之前,以探索性的破除旧体制的方式展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后,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系统的、主动的制度创新阶段,经济民主建设更趋于具体、全面。

三、我国经济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或单项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也不是采用原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分别单项推进的方式。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如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宏观调控和服务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改革权力高度集中和权力错位的现象,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10](P265)简言之,就是要确立一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双向目标结构。这种双向目标结构是一个统一的进程,又是趋于一体的结构,即以民主的手段或方法解放束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调动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同时进行经济民主建设。

我国经济民主建设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市场主体的民主化、收入分配的民主化、企业领导体制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经济法制建设等内容,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统一于整个经济民主建设之中。

1.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

我国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农村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和城市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农产品的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到价格放开、市场调节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以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过程。在农村经济体制运行的民主化历程中,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被突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2002 年以来,我国大幅度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8](P868)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近30 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为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2006 年中国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从而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放了生产力。

2.市场主体民主化

消除市场主体经济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改变我国市场主体的单一性,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类型的经济主体相互竞争与共同发展,是我国市场主体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为确保人民权利在经济层面的实现,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制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确定了将“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目前,除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外,我国市场主体的形式还包括有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联营组织、企业集团等。这些市场主体,在统一、开放、竞争、民主的市场经济中都享有平等的经营自主权。市场主体的民主化,避免了经济管理权力的集中,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基础,增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

3.收入分配制度的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分配制度可以充分展现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状况以及经济机会的平等化水平,而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则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设,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已由过去的“平均主义”转向“部分先富,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再到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发展路径。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地位和经济机会已经趋于平等化,这是中国经济民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4.企业领导体制的民主化

经济民主的自由、平等、法制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便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民主形式的形成,为实现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创造了条件。1978 年以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的政治、经济、社会一元化领导体制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平等、自主和法制的要求。要使经济民主建设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领导体制改革,以党内民主为起点,带动经济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才能真正地、实质性地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新时期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是党领导的经济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经济民主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民主化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恢复与改革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阶段,二是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试行与确立阶段,三是调整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企业领导体制阶段。

5.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劳动者对经济的控制,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权的平等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它不仅体现着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更重要的是它要真正实现法律与制度保障的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主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和保护人民的经济民主权利等来实现的。特别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给企业和人民,使其享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11](P89-92)如生产管理已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的自主权;政府全面放开了对价格的管制,在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在保证市场基本价格的前提下,让人民群众参与价格制定;在一般企业管理上,一方面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做出生产安排而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企业中劳动者的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处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护之下,确保了企业职工民主权益的实现。

6.经济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次宪法修改,以及为适应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关于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市场体系、市场调控与管理、市场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民主的发展。具体来说,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合作社法》等,规范市场主体行业的法律有《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交易法》《担保法》《房地产交易法》等,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倾销条例》等,规范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有《银行法》《税法》《物价法》《国有资产法》《预算法》等,规范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就业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社会保障法》等。这些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经济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民主精神。

四、结语

党的经济民主理论,是通过总结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而产生的,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推行经济管理民主化、产权分散化、法制化,突出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建设经济民主的同时,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从纵深方面来看,党的经济民主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创新经济民主理论,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应分享经济民主理论的成果,它将助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 [美]乔万尼·萨托利. 民主新论[M]. 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

[2] 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1.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本书编写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7] 马方方.经济市场化背景的中国经济民主建设及其国际价值[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33.

[8] 本书编写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9] 李铁映.论民主[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 徐久刚. 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自来水厂职工工作总结下一篇:一般费用报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