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7篇)
1.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一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答题技巧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内容: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刻画人物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4、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结构: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如《书法家》。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例如:2010年陕西高考卷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还有不安、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16枚硬币
侯德云
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
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嚓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嚓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 “喀嚓”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为塑造母亲的形象服务。(2)为刘二买树苗、承包荒山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3)照应结尾处刘二的真名“刘志福”,表明刘二是一个真正有志气、有福气的人。(4)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每点1分)
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细节描写。如,①“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这个细节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苦心。②“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这个细节写出了刘二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神态描写。如,“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刘二知道母亲苦心后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6分)
答案 不同意。(1)小说在后半部分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做法对刘二的深远影响,升华了母爱的伟大力量,把小说提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审美高度。(2)小说前半部分是歌颂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母爱,后半部分是歌颂由母爱产生的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2.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二
文学作品阅读题, 既考阅读能力, 又考表达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神贯注认真揣摩文章的形 (材料内容) 与神 (观点态度) , 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和观点, 做到“句清段结篇回扣”, 及时标记文中重要的信息, 为正确地把握全篇主旨及答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要理清行文的大思路, 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 不为个别地方的理解障碍所缚,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在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的前提下, 就可以按如下步骤答题了。
一、审读题干要求
审读题干, 弄清要求, 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不少学生草草读题就开始作答, 往往答非所问, 似是而非。“审读”的要求, 就象审犯人一样, 不放过任何一点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且在答案中要全面、充分反映出来。一要“审”答什么, 如17题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二要“审”怎么答, 如16题“简要概括”, “简要”就不能啰嗦繁杂, “概括”就不能照抄原文。三要“审”答案信息所在。如15、16、17题“文章……”, 说明组织答案要整体观照文章。有时要求读某段或某几段回答问题, 则应重点分析相关段落。
二、锁定答题区间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来源, 除鉴赏评价需鉴赏者作出个性评价外, 其余题目的答案都能在原文的某些区间 (句段) 找到答案的信息来源, 这个区间 (句段) 是答案的材料库和信息源, 只要锁定, 就能删繁就简, 目标明确地思考和组织答案。例如15题梳理作者的思路。题干有提示语“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 暗示梳理思路要抓住“人的成长 (即时间线) ”来进行, 文中开头有“我童年”, 第三段“我上初中”, 第五段“十几年前的一天……发现一根白发”, 自然可以梳理出“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成年后”几个时间段。同时答案还应包含“对时间的感受” (题干要求) , 从第一段不难看出“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支配”, 2—3段不难感受“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5—7段不难发现“时间隐藏在生活里”, “时间引领生命”的含意。
三、筛选答题信息
锁定答题区间后, 就要根据题干要求, 从文本中辨析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答题信息加以标识, 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答案的要点, 只需按题干要求稍加整合, 即可成为答案。如16题“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1—2段写挂钟里时间的行走, 第2段有“走得不慌不忙, 气定神凝”这样的关键词;第3段写手表里的时间行走, 有“它跳得静悄悄的”这样的关键句;第4段写了“时间”的多种行走方式, 段末用了“匆匆”一词概括其行走特点;第5段写我发现第一根白发, 感受“时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第6段写时间在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中流逝, 原文有“持之以恒, 激情澎湃”这些关键词写行走方式, 最末一段写时间“引领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表达人与时间“相依相偎”。
四、按要求拟答案
有的同学答案写了一大堆, 其中也隐含了一些答案信息, 但得分很低, 原因就在于答案似是而非, 若即若离, 不能很好体现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条作答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就不能直接照抄原文句子;有字数和表达要求就不能随心所欲作答。只有增强答题的针对性, 才能有效提高答案的得分率。如第14题, “怎样理解”, 是要考生把抽象和含蓄的表达具体化和明确化;“在文中的含意”, 则要求理解不能脱离语境架空分析。如果只关注句中“曙光”、“明丽”等词, 以为在歌颂时光就脱离语境了, “它”指白发, “刺痛”是理解的关键, 表明作者惊叹时光的流逝, 从初生的白发中发现了生命衰老的征兆, 全句表达作者从白发中发现生命的衰老, 惊叹岁月的流逝。
3.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二) 篇三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3.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8分)
【答题误区】
回答第13题时,容易被“意蕴”二字迷惑,不能针对具体要求“快乐的原因”回答,或者回答的要点不全面、不准确。如,有考生答案为:为他的钱足够用了而快乐;有的回答是把小翠送回家了而快乐。这样的答案或是因为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旨,或是因为不能全面把握试题要求的信息范围,造成答非所问。
【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试题有其内在的答题规律。下面,我们谈谈上述试题的答题思路。
第11题要求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考查概括作品内容(情节)的能力,设问直接,我们先找出小说的表现“对象”,然后概括这一对象“怎么样”或“做什么”就能找到答题思路。解题时需要理出作品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并能简要概括,然后用主谓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第12题是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题。试题要求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地,答题要从刻画人物性格和与下文情节的内在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得出答案:反映董师傅平和淡定的性格,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13题是稍有难度的试题。但仔细琢磨,这道题问的是“快乐的原因”。试题的实质是“归纳”出文本中体现快乐的语言信息。
该题本质上是考查对小说内容的鉴赏。这类“归纳”题的基本思路是:找到内容相关文本区域(文段),将该区域文本分层分类,然后概括各个层次的意义。
文中的“他很快乐”,是说他平常一直很快乐呢,还是今天发生了这么件事情之后,他觉得很快乐?毫无疑问,从文本看是后者。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分析成几个小的层次,很容易得到下列内容:
他带领小翠游湖;他指导小翠如何欣赏美景;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杰作——雕花窗户(小翠没能很好欣赏);他表达了自己对有些人整天面对美景却熟视无睹而感到的遗憾。这个“很快乐”,源于他能助人为乐,带小翠游湖,并送她到了熟悉的路;也源于他指导小翠欣赏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要对景物之美保持不倦的欣赏热情,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于是,我们得到该题参考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和“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这两句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5分)
3. 结尾段画线语句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何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独爱马”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 写“爸爸”因一生爱马却没勇气实现,无所作为,到临终出现对马的幻觉时的无奈与痛苦。
2. 前者是“儿子”善意的谎言,表现了对“爸爸”的体贴。(2分)后者是“爸爸”临死前要把马画揭走,表现了他对理想执著而没能实现的痛苦。(3分)
3. 运用了修辞中的比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2分)
“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从这些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执著于理想的精神很崇敬。(4分)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4.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 篇四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5.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五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
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
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④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5.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或标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③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④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⑤预示人物的命运,⑥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⑨揭示文章主题等。
b.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⑥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3)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
主旨的作用。
7.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
a.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b.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
(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
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8.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
散文
1.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2.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3.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4.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5.鉴赏方法
(1)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3)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说
1.概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3.常用的艺术手法
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
4.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
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
中考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
考点一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型展示
1.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方法点拨
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3.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联系文章主题;②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③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④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⑤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4.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例1.(2014宜昌,15)
______________
孙燕华
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示例:智者的幽默 智者幽默心(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即可,2分)
例2.(2014哈尔滨,19)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示例: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紧扣主题2分。共3分)例3.(2015山西,16)
描花的日子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示例: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例4.(2015上海,22)
评 语
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示例: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每点3分,共6分)例5.(2015舟山,8)
其实很简单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
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言之成理即可。5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不对题。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文弱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言之成理即可。5分)
例6.(2015达州,20)
__________
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仅以“照片”为题只得1分。共2分)
例7.(2014云南,19)
最初的温暖
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示例: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1.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理解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3.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2)妙处:①揣摩标题含义;②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读兴趣等)。考点二 概括文章内容 题型展示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几)段内容,概括某个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2.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文段,确定与故事或情节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3.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主题、人物感情等综合考虑。
针对文章(文段)的不同特点,答题时可灵活运用如下技巧:
1.故事情节或内容有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补充拓展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答题时对照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增添,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故事情节或内容无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归纳要素: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2)合并段意: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
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值得提醒的是,有的记叙文所设置的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其他题干设置或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得出,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题型展示
1.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
1.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3.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答题格式
1.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题型展示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
2.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5.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答题格式
1.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题型展示
1.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方法点拨
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答题格式
1.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考点六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题型展示
1.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4.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考点七 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题型展示 1.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
3.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方法点拨
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
2.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
3.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
考点八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题型展示
1.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 2.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
3.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 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方法点拨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联系上
下文内容;②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3.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
4.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②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③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④注意联系文章题目。答题格式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②联系文章主旨阐述。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①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②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③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④紧扣主旨,总结观点。
3.补写或续写内容:①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②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
6.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篇六
本文结合小说阅读的试题, 提炼六个考点, 并列出题型, 作出解析, 以供参考。 (例4—例7参读后文《永远的蝴蝶》)
一.把握人物形象
题型1概述人物形象的性格
思路:概括身份+性格 (品格)
例1:概况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他”的性格。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的淘金者, 坚韧顽强, 有着卓绝的求生意志。
题型2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思路:概述形象的性格+找到文中最有表现力的描写文字+对描写文字进行概述分析
例2:分析《热爱生命》中“他”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极其顽强的淘金者, 他与狼生死搏斗, 最终咬死了狼, 活了下来。这提示了他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求生信念。
二.概括故事情节
思路:1时+地+人+事2用语要简洁
例3:概括《热爱生命》的故事情节。
答: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讲述了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
三.分析自然环境
思路:环境描写本身的效果+结合人物 (情节) 进行阐述
例4:第 (1) 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剧氛围, 暗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夜, 同时也为后文抒发“我”的哀痛、孤寂之情作了铺垫, 便于情感的抒发。
(注:环境描写的效果: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4、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心境)
四.明确语句含义
思路:深层含义+结合人物进行阐述
例5:第 (6) 段“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中“更大的雨点”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答:“更大的雨点”不是指自然界的雨点, 而是情感世界的雨点。樱子走了, “我”生命的天空已塌了一半, 情感的雨水从天而降, 生命的天空已是大雨滂沱。所以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极言悲痛之情。
五.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在题目已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6:小说的结尾很短,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综合全文来看, 结尾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结尾点明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出人意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却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的空间, 更增添了悲剧气氛, 令人扼腕叹息, 心碎不已。
题型2在题目未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步骤 (1) 从修辞, 描写, 结构安排, 其他表现手法四个角度逐一筛选
步骤 (2) 指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7:第 (5) 段“虽然是春天”, 为什么“好像已是深秋”了?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我”心情的急剧变化。樱子死了, “我”的情感由先前的暖变成现在的凉, 由先前的喜变成现在的悲, 这正是“春天”与“深秋”各自的含义。
例8:你认为小说的题目“永远的蝴蝶”好吗?好在哪里?
答: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因为在作者心目中, 樱子像蝴蝶一样美丽, 虽然她去了另一个世界, 但作者对她的感情永远不变, 而那纤巧、轻盈的蝴蝶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注:表达技巧的类别
1、叙述方式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2、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3、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4、描写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结构安排:
(1) 开门见山,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 埋下伏笔, 铺垫, 制造波澜, 设置悬念, 曲折有致。
(2) 明确不同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如:开头句:统摄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结尾句:呼应开头、照应文题、深化主旨、引发思考。
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6、其他表现方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对比。附:
永远的蝴蝶
(1)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 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2)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把信交给她。
(3) “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 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4)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 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5) 虽然是春天, 好像已是深秋了。
(6)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去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 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 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 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7)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8) 然后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撑着伞, 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 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9)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
六.“探究型” (开放性试题)
例9: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 有人认为是“老人”,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扬州市2009年中考题)
思路:1、立足整体, 结合文章, 围绕人物,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2、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7.浅谈高考阅读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七
(一)诗歌鉴赏题
考试说明中规定古诗的鉴赏评价层次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所谓“浅易”,是指内容浅易、文字平易。一般没有难懂的字词、典故,如果出现,题干应加以解释。尽管如此,可是一些学生对于此类题的解答总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如果掌握其答题思路与技巧,得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下面具体来谈谈:
1.储备知识
这是诗歌鉴赏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的第一步,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奢谈诗歌鉴赏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常见意象的内涵、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内容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理解,不然到考试时就无话可说。
2.学会审题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审题,常因审题不准而丢分。因此对高考诗歌鉴赏的语言、形象、手法、内容这四大考点的提问方式要给学生讲明白,并要求学生把它理解透彻,避免问牛答马。
3.规范答题格式
在考试中读懂诗但因答题不规范导致答案表达啰嗦条理不清而丢分者也不少,因此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是很有必要的。
4.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关键语句、看作者等有效信息。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大胆使用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注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诗中一些深奥的词或典故的解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诗;还有一类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它是我们把握诗歌内容的钥匙。
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关键语句主要看一些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和一些重要的意象语言。
看作者主要是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二)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技巧
1.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对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2.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3.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它是最为关键的,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题干还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题干还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4.弄清考点、规范答题格式
复习备考首先就要结合往年的一些考题弄清各种考查点,然后针对不同考查点的设置总结答题模式。
如谋篇布局类:指出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5.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④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6.考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2)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7.答案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学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
【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小说阅读形象06-20
高考阅读题答题技巧09-24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高分散文阅读答题的三个套路06-20
2011届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 小说08-22
高考备考:语文答题技巧06-24
高考语文常见答题技巧08-31
高考数学高效答题技巧09-04
高考政治的答题技巧09-17
成人高考通用答题技巧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