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2024-07-26

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精选8篇)

1.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篇一

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第一章

1、经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财富

2、价值理论

财富的经济学术语——价值 著名的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观点)

效用价值论(马歇尔的观点)

信息价值论(阿罗·肯尼斯)

一、稀缺性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既存事实,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其根源在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1、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1)稀缺性的含义:稀少、不足、有限。

(2)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用于生产财富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2、稀缺性相对的条件:人类无限的需求

3、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配置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财富(产品和服务)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用什么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问题存在于社会的经济过程,即生产、消费、交换、分配

二、西方经济学的原则和假设

1、价值中立原则

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只做实事判断,不做价值判断。

2、“经济人”的假设

(1)“经济人”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假设:

人在本性上是自私的;

人在本性上是自利的;

人在本性上是追求快乐的;

人的行为是经济理性的结果,即所有决策都服从于

利益最大化原则。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术语

1、模型(model)

2、均衡(equilibrium)

3、边际(margin)

4、厂商(firm)

5、技术

6、机会成本

7、生产要素

8、福利

三、西方经济学发展史简介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文化根基是古希腊哲学。

1、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亚当·斯密和他所处的时代。

亚当·斯密在的观点: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理论

土地和劳动(劳动创造价值)

分工和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

剩余产品和交换

贸易和市场(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2、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马克思

主要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主要研究效用与价值。

新古典经济学也叫做边际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主要研究国家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

凯恩斯的学说也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包括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制度经济学派。(2)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科斯。

四、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1、亚当斯密,土地和劳动,分工和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价值理论和市场理论

2、马克思,劳动和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3、马歇尔,效用和价值,市场是完美的

4、凯恩斯,市场是不完美的,国家调控

5、科斯,制度可以保障市场的完美

第二章

第一节

需求与需求函数

一、需求的定义

1、定义:需求是指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需求的关键性要素:欲望、支付能力、数量

3、表示需求量的符号:Qd

二、需求函数

1、需求函数表示为:Q=f(x)

(Q代表需求量,X代表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与价格的函数

假定除了价格,其他因素都不变,则需求函数为:Q=f(p)

(p表示商品的价格)

三、需求曲线

书上给出了一个假定的需求表,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下列需求曲线:

四、需求定理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上升时,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五、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西方经济学强调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变化之间的差别

需求的变动是考察除了商品价格之外,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收入和相关商品价格

1、几个相关概念

正常品和低档品

替代品和互补品

(课本p22)

2、需求的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的两种情况:向左或向右移动。见如下案例

第一种情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由D0向D1移动,一般条件是:

当收入增加时,当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时,当互补品的价格下降时。

第二种情况: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由D0向D2移动,一般条件是: 当收入减少时,当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时,当互补品的价格上升时,5 第二节

供给与供给函数

一、供给的定义

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要素:意愿、生产能力

二、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为:Q=f(x),X可能为:价格、质量、成本、技术、制度、未来预期价格、企业的数量

三、供给曲线

四、供给定理

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上升时,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五、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2、生产性相关商品的概念:

(1)生产性替代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替代这种商品生产的另一种商品,如某汽车生产厂,卡车是轿车的生产性替代品。

生产性替代品价格(PS)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生产性互补品的价格(PC)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2)生产性互补品:在生产中,必须和这种商品一起生产的另外一种商品,如某屠宰 6 场在生产牛肉的同时也生产了牛皮,牛肉和牛皮是生产性互补品。

3、供给曲线移动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由S0向S1移动,条件是: 当C↓,PS ↓,PC↑时,即当成本下降,生产性替代品的价格下降,生产性互补品价格上升时,(图1)第二种情况: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由S0向S2移动,条件是: 当C ↑,PS ↑,PC ↓时,即当成本上升,生产性替代品的价格上升,生产性互补品的价格下降时,(图2)

图1

图2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供求定理

一、均衡价格的定义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这一点所决定的产量叫做均衡产量。如图1:

图1

图2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如上图2)三、均衡价格模型和市场机制

1、均衡价格模型,如图所示:

2、市场机制

当厂商为追求利润提高价格时,只要P>Pe,就会产生市场剩余,价格随之下降,直到Pe,相反,如果P

四、均衡价格的变动

以上均衡价格模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的,当资本、技术、人口、成本、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发生变化时,均衡价格也会发生变动。

1、需求变动时,如图1

2、供给变动时,如图2

图1

图2

五、供求定理

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当供给不变时,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也同方向变动,当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求定理。

六、供需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供需同时增加,即D、S向右移时,如图1所示,则均衡数量一定增加,均衡价格有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Pe取决于需求曲线对供给曲线的变化幅度。

2、供需同时减少,即D、S向左移时,如图2所示,则均衡数量一定减少,均衡价格有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Pe取决 9 于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的变化幅度。

图1

图2

3、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即D向右移、S向左移时,如图3所示,则均衡价格一定上升,均衡数量有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Qe取决于需求曲线对供给曲线的变化幅度。

4、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即D向左移、S向右移时,如图4所示,则均衡价格一定下降,均衡数量有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Qe取决于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的变化幅度。

图3

图4 第四节

剩余、限价、效率和税收

一、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如图1:△APeE的面积

2、生产者剩余

企业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得到的价格的差额 如图2:△BPeE的面积

3、经济剩余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就是经济剩余

图1 如图3:△ABE的面积

图2

图3

4、剩余的经济意义

消费者剩余用来衡量消费者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用来衡量生产者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

经济剩余用来衡量整个市场的效率,完全竞争的市场是高效的。理论应用:价格歧视与剩余

1、什么是价格歧视?

非成本原因造成的一物多价现象

2、价格歧视的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对每一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量制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群制定不同的价格

时间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 两步收费歧视:先收低价,再收高价

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1、最低限价:是政府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最低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2、最高限价:是政府制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最低限价对市场的影响,如图1

4、最高限价对市场的影响,如图2

图1

图2

三、限价与效率损失

1、最低限价下消费者剩余,如图:△AP1C的面积

2、最低限价下生产者剩余,如图: △BP2D的面积与矩形P1P2DC的面积之和

3、最低限价下损失的效率是:△ CDE的面积

4、最高限价下的效率损失(同理)

四、税收及其承担

1、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府对许多商品都要征税,在征税的情况下,如果需求不变,均衡 价格会上涨。如右图

五、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居民家庭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第五节

弹性及其对供求的影响

一、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用Ed 表示,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商品价格变化百分率的比,用公式表示:Ed=(ΔQ/Q)/(ΔP/P)

2、需求曲线斜率和需求弹性

注意: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曲线上点的弹性

斜率K=△Y/ △X

弹性E=(△Y/ △X)(X/Y)同一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见下图1:

Ed=∞,完全弹性 Ed >1 富有弹性 Ed=1

单一弹性 Ed <1

弹性不足

Ed=0

完全无弹性

证明ED=BN/NA(如右图)

不同需求曲线上同一点的弹性也是不同

的,见下图:

3、点弹性和弧弹性

由于现实的市场中,价格变化范围不同,当价格变化较小时,点弹性可以较精确地描述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但当价格变化比较大时,点弹性不能精确地描述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因此引入弧弹性的概念。弧弹性的公式有点弹性公式转化而来: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对生产者的意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生产者的总收益(TR)密切相关,TR=P·Q

当Ed >1 时,价格由P1降到P2,总收益增加

参照课本P35

四、供给的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用ES 表示,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商品价格变化百分率的比,用公式表示:ES=(ΔQ/Q)/(ΔP/P)供给价格弹性主要目的是考察供给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2、同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供给的价格弹性也有五种情况

ES=∞,完全弹性

不同曲线上同一点的供给弹性不同,如下图: ES >1 富有弹性 ES=1

单一弹性 ES <1

弹性不足 ES=0

完全无弹性 如下图所示

供给的价格弹性主要与时间有关,西方经济学对通常把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 上市期:所有生产要素都不可变

短期:资本要素(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不可变,其它要素可变 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发生变化

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上市期缺乏弹性,在长期富于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论

1、效用:消费者因为购买行为得到的欲望满足。

2、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个描述心理满足程度的概念,是和人的心理感受相关的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范畴。

3、基数效用:用基数来衡量效用。

假定条件:人们在消费商品后得到的心理满足有程度差别,并可用基数来衡量。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用U 表示,U=f(Q)如果消 18 费多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用TU表示。

2、效用函数 U 表示,U=f(Q)

如果消费多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用TU表示。则总效用函数: TU=U1+U2+U3+ ……+Un TU=f(Q1+Q2+Q3+ …… +Qn)

3、边际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能带来的效用的增量,用MU表示 MU=ΔTU/ΔQ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述:随着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递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条件:(1)在一定时间内

(2)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

3、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四、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在现有收入下,购买某种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稳定状态。

2、消费者均衡的约束条件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不变

(2)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不变

19(3)消费者的收入不变

3、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公式表示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消费者均衡公式的变形:

五、需求曲线的推导

1、例:假定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会做出下列5种选择,见下表:

2、需求曲线的内涵

假定收入不变,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不同量的某种商品时,单位货币所能带来 20 的边际效用相同的点的连线就是需求曲线

3、对需求曲线内涵的理解

(1)MU/P表示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上例中,单位货币带来的边际效用是2(2)需求曲线表示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货币换来的商品的边际效用(3)需求曲线上每一点都是消费者均衡点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一、序数效用论

1、序数效用论对基数效用论的修正

2、序数效用论认为只能用序数衡量消费者的满足

二、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1、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称为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用IC表示 例1:早餐的选择:

假定下列早餐组合都能让人满足,你选择什么?

组合A:1杯牛奶和2个面包

组合B:2杯牛奶和1个面包 我们可以给出确定的答案:

(1)选择组合A

(2)选择组合B 例2:五种组合能获得相同的满足

根据上表x、y的数据在坐标上得到IC曲线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2)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消费者满足程度越高。(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三、边际替代率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I,价格P,偏好T等),消费者为了保持同等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x,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y,后者与前者的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

用符号MRS表示:MRS=∆Y/∆X,由于∆Y和∆X变化方向相反,MRS为负 但一般MRS取正值,所以MRS=│∆Y/∆X│

2、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具有如下关系:

由于消费者均衡公式:

公式表示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所以,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具有如下关系:

3、边际替代率的几何意义

因为MRS=∆Y/∆X,而∆Y/∆X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K,于是,MRS=K,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由于MRS=K,随着X的增加,K递减,见右图

表明消费者在商品组合的决策中,随着X的消费量的增加,他所愿意减少的Y的消费量越来越少,这是因为X的边际效用递减。

四、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表述

消费者为维持效用不变,随着对某一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他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就会递减。

2、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

3、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的关系 二者是对同一种事实的两个角度的描述。边际效用:一种商品的角度

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角度,两种商品的组合 共同阐释稀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消费者的预算线

1、定义: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这两种商品组合所决定的点的轨迹就是预算线。用I或M表示。其中I代表Income,M代表Money 预算线的代数式:

I=PxQx+PyQy,或:M=PxQx+PyQy,通常,Qx,Qy表,I,M、Px,Py均为已知量。预算线的图形:为一直线 在M=PXQX+PYQY中,令:QX=0,则:QY=M/PY,(纵截距OA)令:QY=0,则:QX=M/PX(横截距OB)预算线斜率K=OA/OB=(M/PY)/(M/PX)=PX/PY

3、预算线的意义

预算线AB把坐标内所有点分为三个部分:

AB线以上部分,如D

AB线以下部分,如C

用x,y代 24 AB线上部分,如E 消费者的预算如果在AB线以上,X和Y的组合则不能实现 如果在AB线以下,X和Y组合可以实现,但收入有剩余;如果在AB线上,X和Y组合可以实现,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结论:预算线AB上各点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能够获得的最大商品组合,也是最合理的组合。

第三节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一、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关系

1、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C存在三种关系:(1)相交于M、N

(2)相切于E

(3)不相交

2、三种关系的意义:

(1)IC1在MN之内的各点商品组合可以实现,但效用较低.。

(2)IC3上各点商品组合不能实现。

(3)IC2上E点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在现有收入下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二、效用最大化原则

1、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含义:

在收入、价格和偏好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商品X和Y,当X、Y的组合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时,这一组合(E点)称为效用最大化

2、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C相切于E点的条件:IC的斜率=预算线的斜率

3、效用最大化原则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1)、效用最大化原则

(2)、消费者均衡

A、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B、条件

C、公式(3)、二者的关系:效用最大化原则就是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均衡的表述。结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所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完全一致。

三、预算线的移动及相关曲线 上述消费者均衡模型建立的条件是:

消费者偏好既定(T,MU)

消费者收入既定(I)

商品价格既定(P)现在我们要考察当T(MU)不变时,I和P的分别变化,会引起消费者均衡发生怎样的变

1、预算线的移动

当P、T(MU)不变,I发生变化时,即:I(M)

I+△I,Px、Py不变 预算线为: I+△I= Px(Qx+ △Qx)+Py(Qy+ △Qy)因为斜率 K= Px/Py 不变,所以预算线平移

26(1)预算线平行移动(如图)

当:I(M)不变,Py 也不变时,Px

Px+△Px,、预算线为: I=(Px +△Px)Qx+ PyQy 令Qy=0则

Qx =

,所以当Px变化时,预算线以A点为轴转动

Py

Py +△Py,、预算线为: I= Px Qx+(Py +△Py)Qy,令Qx=0则

Qy =

,所以当Py变化时,预算线以B 点为轴转动(2)预算线转动(如图)

条件:I不变,T(MU)不变,P变化

2、收入消费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如图:曲线CI。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者 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切点的 连线就是收入消费曲线,条件:假定Px、Py和T均不变,I变化

3、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如图:曲线N 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 者购买不同量商品的点的连 线,它是由收入消费曲线得来。条件:在Px、Py和T均不变时,I变化 恩格尔曲线的几种情况:

4、价格消费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如图曲线CP 消费者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条件:假定T、I不变时,Px、Py之一发生变化 当Px发生变化时,价格消费曲线,如图1曲线CP 28 当Py发生变化时,价格消费曲线,如图2曲线CP

图1

图2

5、价格效应

因商品价格下降而引起的需求量增加叫做价格效应。如图。EF为价格效应 ED为替代效应 DF为收入效应

因为Px下降,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x商品,以替代y商品,消费者均衡点由A移动到C,因此,ED为替代效应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本章核心:生产者行为理论也叫做厂商理论,主要用短期和长期内的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解释生产者行为。

其基本假设是:生产者行为的主体是厂商,厂商是市场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厂商的行为准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公式

1、生产的含义P62:厂商创造或增加人类效用的活动

2、生产函数P62 厂商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叫做生产函数。表示为: Q=f(x1 x2 x3 ¨¨¨ xn)

其中:

Q表示产出量,x1,x2,x3,…..xn表示投入的生产要素。

3、生产要素的种类

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生产要素有四类:

资本K(Capital)

劳动L(Labor)

土地 N(Native goods)企业家才能E(Endowment, equipment)

所以,生产函数Q=f(L,K,N,E)

4、生产函数的常规表示P62 通常,在短期内,生产中只投入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则生产函数Q=f(L,K)。在长期内,生产中除了劳动和资本外,还要投入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Q=f(L,K,N,E)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P63-64 30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Q=ALαKβ , A为技术参数,α为劳动的贡献份额,β为资本的贡献份额,其中,α+β=1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发现P63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了1899-1922年之间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提出这一时期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Q=ALαKβ,同时,他们算出这一时期的生产函数中,A=1.01,α=3/4,β=1/4,Q=1.01L 3/4 K 1/4

3、投入和技术

(1)投入: 也叫做投入品,即厂商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

(2)技术:厂商将一定的投入品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4、技术变化:

厂商用一定量的投入品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的变化。

技术变化有正负之分,和效率有关。用一定的投入品生产更多的产品,或用更少的投入品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叫做正的技术变化。绿色和低碳经济下正的技术变化与排放量有关

5、影响技术变化的因素 厂商总是追求正的技术变化。

影响技术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用什么生产和如何生产,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的手段。

三、短期生产函数

概念回顾(P34)上市期:所有投入不可变的时期。短期:固定投入不可变的时期。长期:所有投入均可变化的时期。

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P64-65 31(1)总产量曲线(如图1)

总产量(TP)在短期内可以看作是劳动的函数,TP=f(L)(2)平均产量曲线(如图2)

平均产量(AP)是指每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量,AP=TP/L(3)边际产量曲线(如图3)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量,MP=∆TP/ΔL

图1

图2

图3

2、收益递减规律P65-66(1)、含义: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投入某一生产要素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随后,平均产量递减、总产量递减。

32(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条件P66 收益递减的条件: 技术不变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表现 表现如图: 边际收益递减-MP平均收益递减-AP 总收益递减,也叫做绝对的收益递减-TP

4、短期内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益递增阶段(Ⅰ)

当L从0增加到L2时,MP>AP、总收益递增 第二阶段:收益递减阶段(Ⅱ)

当L从L2增加到L3时,MP

当L从L3继续增加,TP、AP、MP都递减,边 际收益为负(如右图)

第二节

成本函数

一、成本P69-70

1、成本的概念P69:

成本(C,cost)是指为了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2、成本函数P69 33 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和所支付的要素价值总额的关系式,即: C=f(Q,P),其中P不变,所以C=f(Q)

3、生产成本

厂商为生产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4、机会成本P69:

某项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从事该活动而放弃的从事其他活动可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5、显性成本P69 企业以现金支付的机会成本,在会计账目上记作成本支出的费用。也叫做会计成本

6、隐性成本P70 企业支付的非现金机会成本,是会计账目上不能体现的成本费用。

7、沉没成本

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是与决策相关的风险。如专用设备。

成本图示

二、利润P70

1、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2、正常利润P70 如果经济利润=0,即:总收入=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时,或: 隐性成本=总收入-显性成本时,为正常利润。

如果经济利润>0,即为超额利润。

如果经济利润<0,即为亏损。

3、会计利润P70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因为经济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经济利润+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有时无法用货币衡量,会计记账不 记隐性成本,只记能够用货币结算的成本)

利润和收益关系图

三、短期成本函数

1、固定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FC曲线:如图1

2、可变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VC)(见书P71页曲线:如图2

3、总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总固定成本与总可变成本的总和(TC)曲线:如图3

图1

图2

图3

4、平均成本曲线P71(AC):AC=TC/Q

5、平均固定成本曲线P71(AFC):AFC=TFC/Q

6、平均可变成本曲线P71(AVC): AVC=TVC/Q

AC=AFC+AVC

AC=TFC/Q+TVC/Q

7、边际成本曲线P71 边际成本曲线 MC=ΔTC/ΔQ 曲线如图

8、各曲线关系

(1)AC、AVC、MC均为U型曲线,(2)AFC向右下倾斜但永远不能与横轴相交(3)AC高于AVC,随着产量的增加,AC与

AVC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能相交

(4)MC与AC、AVC相交于E、M,E、M为AC、AVC的最低点,在M、E的左边MC小于AC和AVC 36(5)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对应于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于边际成本递增阶段

四、长期成本

函数

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生产要素替代

1、生产要素的替代的含义

为了维持产量不变,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

2、生产要素替代的原因——边际收益递减

从长期看,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增加产量,但随着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持续地增加某一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为了得到相同的产量,厂商将会减少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劳动),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资本)。

二、等产量线P74

1、定义和图形

定义: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如图1)

2、等产量线的特点(如图2)

(1)在同一个坐标下存在一组等产量线,并且任意两条不相交。

(2)等产量线上存在2个拐点(A B),在这两个拐点之间的曲线斜率为负,当曲线斜率为正时,表明为维持一定产量,两种生产要素都要增加,替代已经达到饱和。(3)等产量线与原点的距离越远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图1

图2

3、等产量线的脊线

将每条等产量线上拐点(斜率由负变正的临界点)分别以OH、OR相连,OH、OR为等产量线的脊 线,脊线内的区域为经济区域

4、经济区域的意义

在这个区域内安排生产,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 入,就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产量 可以不变。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

在维持同一产量水平下,减少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增加的另一生产要素投入量之 39 比。

如减少资本,增加劳动,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 MRTS=ΔK/ΔL

2、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劳动的边际产量

资本的边际产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 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四、等成本线P76(企业预算线)

1、定义:在生产要素价格和成本不变的条件 下,生产者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 合的点的轨迹。

2、图型:AB线 表达式:C=PLL+PKK 等成本线的斜率为PL/PK 40 A点坐标(0,C/PK)B点坐标(C/PL,0)

五、生产者均衡P77(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者均衡的定义: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 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均衡点E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

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MRTS=ΔK/ΔL =MPL/MPK=PL/PK

3、生产扩展线(长期生产函数)定义: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 件下,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者均 衡点的轨迹,如图PE

4、规模经济

(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2)、规模经济

含义:长期内,当厂商的产品数量增加时,其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此时叫做存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的原因 造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 A、技术变化,技术进步 B、企业家和工人更加专业化

C、大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带来供货成本和融资成本较低(4)与规模经济相关的概念

规模报酬不变:长期内,厂商增加产量,但平均成本不变。最小有效规模:规模经济发挥到最大的规模点。

规模不经济:长期内,当厂商增加产量,其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就出现规模不经济。

六、厂商的收益

1、有关收益的几个概念

总收益TR=QP(P为产品价格)

平均收益AR=TR/Q=P

边际收益MR=ΔTR/ΔQ

2、利润最大化原则

从长期看,利润最大化原则是 MR=MC,这是因为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如果 MR>MC时,厂商将继续追加投入,以 增加总收益,直到MR=MC时,厂商才 会停止追加投入。

图示: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如图所示:总收益曲线的切线和总成本 曲线的切线斜率相等时,利润最大,即

MR=MC时,利润最大化。

第五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第一节

市场结构理论

一、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

1、四指标标准:厂商数量、产品的相似性、信息是否充分、进入或退出行业是否容易

2、二指标标准:厂商数量和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

3、产业集中度标准

二、市场结构的类型

根据四个主要指标,市场结构可分为四类:

1、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垄断市场

根据厂商数量和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市场结构被分为: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是买方市场,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是卖方市场 根据产业集中度指标,市场分为四类:

厂商在行业中所占的资产或销售额的比率,通常用CRn来表示,n表示行业内厂商的数量 如CR4=60%表示行业内最大的4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为60%。

贝恩的产业和市场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单一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改变市场价格

2、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3、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行业

4、买卖双方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1、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图1)

2、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MC=MR=AR=P(图2)

图1

图2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1)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1时,厂商按照 MC=MR决定产量Q1,此时厂 商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1 为正,即超额利润

(2)厂商获得正常利润(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2时,厂商按照 MC=MR决定产量Q2,此时厂商 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2为0,即获得正常利润。

图1(3)、厂商获得亏损(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3时,厂商按照MC=MR决定产量Q3,此时厂商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3为负,厂商有亏损。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

1、厂商在长期中的调整

厂商在长期中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直到收益最大,厂商按照MC=MR安排产量(1)在短期S1内,有亏损,厂商继续扩大规模到S2(2)在短期S2内,有盈利,厂商继续扩大规模到S3,与此同时,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供给增加,促使价格下降到P’,当利润为零时,厂商停止扩大规模(3)在短期S3,价格为P’时,有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或减小规模。

如下图

2、长期均衡的条件 LMC=LMR=LAR=LATC=P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成因

1、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只有一个厂商向市场提供某一种特殊的商品,厂商可以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垄断(monopoly)的含义就是指某一厂商成为某一产品的唯一的供给者。

2、完全垄断市场特征形成的原因

(1)厂商控制了原料的来源,使其他厂商生产同类产品不可能(2)厂商拥有规模经济,大规模的投入使其他厂商难以进入(3)厂商拥有技术专利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最大利润=TR-TC的最大值,此时应满足条件MC=MR,即 TC和TR的切线斜率相等

如右图:

1、获得超额利润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P>AC

2、获得正常利润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P=AC,AC与D相切于E

3、获得亏损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 P<AC,AC与D不相交

图1 47

图2

图3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有条件在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均衡条件:LMR=LMC, P>LAC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众多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类产品,产品可以相互替代,产品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

2、资源的流动比较自由,厂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或生产集团

3、每个厂商都预期自己的行为(如降价)不会对其他厂商产生影响,但实际上有影响。

4、每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形状。

二、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

d为厂商预期的需求曲线,富有弹性 D为厂商实际的需求曲线

2、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与厂商决策 垄断竞争厂商依据预期的需求曲线决策,如降价P1—P2,厂商认为其他厂商不会注 意,其销售量由Q1增加到Q2,但实际上,其他厂商也会降价,结果实际 的销售量只能达到Q3,最后,市场上达到均衡的的价格和销量是 由两条曲线的交点为E决定的。

3、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1)均衡的条件:MR=MC(2)均衡的过程:

第一步:厂商按照市场价格P0 安排产量Q0,但这不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第二步:厂商依据MR=MC安排产量Q1,预期价格P1,但实际上只能达到Q2,市 场均衡移动到B点。

第三步:B点所决定的产量Q2未能满足 MR=MC,不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此时厂 商的预期需求曲线d0也移动到d1,产生 MR1 第四步:厂商继续依据MR=MC安排产量 Q3,预期价格P3,但实际上只能达到Q4,市场均衡点移到C点,未能满足MR=MC

第五步:厂商继续按照MR=MC调整产量,直到E点所决定的产量Q0能满足MR=MC,即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

2.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 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化简比、求比值, 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和掌握一些整理复习的方法, 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1. 根据你们刚才的表现, 先给男队加2分, 女队加3分。

从两个得分中, 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男队和女队的得分比是2∶3, 男队有没有信心赶上, 甚至反超?那就在课堂上比一比。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在课前谈话的基础上, 运用给男女队加分的形式得到一个比,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自然地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还为后面比的运用提供了素材, 可谓一举三得。)

二、整理知识, 融会贯通

1. 同学们昨天已经对“比”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 现在请大家把整理好的作品拿出来。

2. (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请这位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

生 (上台介绍) :我是从比的认识、比的化简、比的应用三部分进行整理的。

(1) 两个数相除, 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分数关系密切……

(2) 化简比可以把比转化成除法, 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化简, 也可以转化成分数,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还可以直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

(3) 最后是比的应用, 在解决比的问题时可以把比看作分数或者是份数来求。

3. 交流, 完善整理内容。

(1) 对于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 有什么补充吗? (集体交流形成表格)

(2) 说到化简比, 你会想到比的另一个内容是求比值, 它们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小结:化简比是一个过程, 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最后结果中必须有前后项, 结果可以写成最简整数比的形式, 也可以写成最简分数比的形式。比值是一个运算的结果, 是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是一样的, 只是结果不一样, 化简比的结果是比的形式, 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分数、小数或整数) 。

(3) 通过大家的共同整理, 这个比的知识网是不是更完整了?

4. 欣赏评价各种不同的整理作品:文字表述型、树状型、花型……

边看边想, 他们的作品哪些值得你借鉴?你的整理方法与他们相比, 好在哪里, 有什么不足?等会儿再给自己的整理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复习课重在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从“纵成线”“横成片”去复习整理,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 掌握一些复习的方法?关键在于“引”。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 自主介绍, 集体交流完善, 将比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联起来,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 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在对整理作品的完善与赏析中, 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复习整理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 深入理解比的意义。

这里有两组信息, 请你们根据信息写出比, 并说说比的含义。

(1) 男队得2分, 女队得3分。

(2) 从上海到南京约320千米, 某子弹头火车约2时行完全程。

交流题 (1) , 除了男队∶女队=2∶3, 你还可以知道哪些比?

交流题 (2) , 路程∶时间=320∶2, 它的比值表示什么?

小结: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 可以是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也可以是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关系, 它的结果又会有一个新的量。

2. 比和比值的辨析。

(1) 将下列各题化简。

1千克∶400克30分∶0.2小时

(1) 生独立完成, 其中两生上台板演, 并向大家解释化简的方法。

(2) 交流:在化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 求比值 (题目与上相同) 。

1千克∶400克30分∶0.2小时

(1) 独立完成。

(2) 想一想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不同?

3. 比的应用。

(1) 先出示:一种盐水, 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10。现有990克盐水, 盐和水各多少克。

学生独立解答, 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990÷ (10+1) =90 (克) ;水:90×10=900 (克) ;盐:90×1=90 (克) 。

比较两种方法, 明确不同思路, 即“把比看作份数或看作分数来想”。

(2) 再出示:

一种盐水, 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10。现有990克水, 需要加多少克的盐?

一种盐水, 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10。现有990克盐, 需要加水多少克?

一种盐水, 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10。盐比水少990克, 盐和水各多少克?

(设计意图:这三道基础题是考查学生对比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 同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进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1题借助两个信息, 在解读含义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关系时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2题的化简比与求比值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通过同组题的练习, 在对比中理清了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第3题是通过题组的形式一题多变, 在变与不变中自然地将比与除法、分数联系起来, 使学生把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 温故而知新。)

4. 易错题辨析。

(1) 通过昨天错题收集分析, 每位同学都设计了几道易错题。现在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考考大家?

判断:

(2) 求比值0.36∶0.3=36÷3=12。 ()

(3) 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 则小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比是1∶3。 ()

同桌互考。

(2) 老师也准备了几道题:

(1) 一件衣服打折后现价与原价的比是3∶5, 这件上衣打 () 折。

(2) 一个三角形, 三个内角度数比是1∶2∶3, 这个三角形是 () 三角形。

(3) 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 长和宽的比是5∶3,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

(4) 走完同一段路程, 甲要3小时, 乙要2小时, 甲、乙的速度比是 () 。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如何让这个“漏缺”更具代表性、针对性, 并给枯燥的练习带来趣味性?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收集设计易错题, 采用小老师等形式, 在辨析中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也让易错题的作用发挥最大化。)

5. 拓展练习。

想知道现在男队和女队的比吗?

(3) 本节课男女队最终的比是1∶1, 男女队打了个平手。到底男女各队各得几分, 自己猜。

(设计意图:再次运用男女队比赛这一素材, 使比的应用更加深入, 更富挑战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四、总结回顾, 意犹未尽

3.整理复习课堂的三个“读懂” 篇三

关键词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不同的阶段和章节安排了整理与复习活动,增加了实施的内容,提高了整理复习课的地位,使得整理复习课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实施三个“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体会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

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位

整理,顾名思义就是整顿使之有条理,有秩序。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

整理与复习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小学数学的教学章节和模式,一定有着与其他课型所不同之处。本人理解,整理复习活动就是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发现其之间的脉络和联系,再有条理地将其整顿,使之有条理,便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地应用,使学生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产生质的飞跃。

二、整理复习课堂的三个“读懂”

1.读懂教材,触摸教材灵魂所在。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以往的复习课呈现的课题内容是《复习》,现在的课题是《整理与复习》。虽然课题只加了三个字,但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的复习只强调了巩固已学知识,整个过程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将某部分知识整理成一定的结构,让学生记住,并通过习题的练习,达到技能的熟练、提升,忽略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忽略了不同学生知识结构建架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过程中思维的生成和心智的成长。现在,强调“整理”并将整理放置于“复习”之前,就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建构,突出的是学生个体的参与,突出的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实现的是学生的成长。

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言:“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而不只是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才能丰富多样。”这就是所谓的教师读懂教材吧。

2.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思维脉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关系性与逻辑性,但是由于数学学习总是分散进行,学生难以自觉地从整体上贯穿这些知识。因此,在整理复习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回忆、联想、交流、讨论等活动,走进学生思维的殿堂,采用有效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建构,达成其能力的内化。

在学习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把握状况,贴近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⑴回忆、联想——把握学生思维现状。近两周的单元学习,学生对圆的知识究竟认识多少、理解多少、掌握多少,教师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缺失和遗忘也是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控的。⑵讨论、交流——唤醒学生记忆和思维深处的觉醒。通过学生的回忆和联想,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现状,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讨论就让学生不断地聆听、搜索、获取到自己在识记方面的缺失之处,不断地纠正偏差,加深印象,唤醒学生记忆和思维深处圆各知识点零散状态的觉醒。⑶分类、整理——梳理归类知识点。梳理各个知识点,将其分类整理,为搭建知识框架做准备。⑷网络、建构——搭建知识的结构框架。合理地分类和条理清楚地整理,为建构知识网络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学生沿着这一思路,就能搭建本单元的网络。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通过合理的引导,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桥梁。因此,在整理复习活动中,我们要读懂学生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走进学生思维的殿堂。

3.读懂课堂,渗透数学原有滋味。整理复习的课堂不同于新授课、练习课,但教师很容易将整理、复习设计成练习活动,成了技能技巧训练课;学生容易对已学知识的重复说教产生疲惫情绪,课堂上更容易产生出一些平时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面临的是预测和实施脱节的现象。

在整理复习课上,教师应做到课前回顾、课中观察、课后留心。课前回顾前期课堂上学生探索、建立新知识的情形,回顾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回顾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疑惑。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神态,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语言,分析学生思维偏差。课后处处留心学生的表现,留心学生对综合问题的思考解决等等,充分发挥整理复习课知识构建的社会性,促进学生在整理复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让课堂更加充满数学的滋味。

整理复习课堂上的三个“读懂”,形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 “学习共同体”,为学生获取数学学习成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4.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篇四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4.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6.运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9.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0.矛盾 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2.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3.实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社会交往实践,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的实践活动。14.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而发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6.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7.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8.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19.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0.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力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主要由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构成。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物质要素。(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人”的

要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者。劳动对象是被劳动者的劳动所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劳动对象的实际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之一。劳动资料是将劳动者的劳动转移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中介环节。劳动资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工具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工具系统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客观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属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所以又统称生产资料。)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指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要素,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管理是对生产过程规律的认识和控制。可以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21.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首先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进而与地位关系一起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22.国家。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从社会现象看国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

23.社会基本矛盾 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阶级斗争(P108)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2)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飞跃。

25.社会革命(P108)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26.社会改革(P109)社会改革是指在方法论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

区别是什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经历三种意识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开展的改造和调整。

改革与革命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的量变,革命是社会的质变。第二范围不同。改革可以广泛开展于社会各个领域,革命集中开展于社会政治领域。第三,主体不同。改革是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第四,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革命是为了彻底推翻当前的社会制度。改革与革命有一点相同,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7.人们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8.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

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特殊人物。既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也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29.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30.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说成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本原。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全面、矛盾普遍存在、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进。(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和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注。(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或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多方面必然性,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 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点)科学、体系、哲学

(1)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6.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1)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马哲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2)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3)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马哲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 系;马哲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统一。二.物质和意识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点)(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移,二是事物尚未发生质变。(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点)(1)物质决定意识。主要表现在①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③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表现在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论述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四个原理一个实际)(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四个原理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空条件,这就是坚持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原理。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2)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3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

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3)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2.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3点主次矛盾、社初主要矛盾、其他矛盾(1)在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3.阐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点(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量的积累。②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面临质变的飞跃时,要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上新的台阶。4.试论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4点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点(1)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 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多变,本质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2)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这里的形式是指内在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有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矛盾运动。(3)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②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只有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结果:一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点(1)首先是反映论。(2)其次是实践论。(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句话加4点,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关系。★★2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②“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③“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

动群众贯彻执行,并完善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④坚持不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的发展的过程。4.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概念,表现3点,意识反作用5点,(1)社会存在,是指社 4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3.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概念加2点(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的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点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主动行动起来,通过打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生产力。第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质变和飞跃性发展。

2.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作用加2点

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解放。第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势。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社会发展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化。

第二,社会发展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飞跃。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社会矛盾都是这两对矛盾某个方面及某种形式的展开,是在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解决并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29-130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第一生产力。3点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 机和杠杆。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6.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句话加3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130—131)2点,四个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P134—1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包括:(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P144)3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P62——164)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中,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以联系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是无产阶级政党完成自身使命和任务的基本策略路线。

从统一战线的组成看,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开展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56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3个,政治、经济、文化)(P158—160)(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P159)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第二,国民革命产生的政治影响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毛泽东还指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第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所以必须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共产党坚持用说服教育、和平赎买的方法,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不但把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而且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6.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1)从统一战线的组成 看,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放手加强工农联盟,使之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意义。(P189、192)(1)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特点: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3)意义: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P179—18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呈现出八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还需加强,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深入;(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P181-182)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根本立足点。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大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P183)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 特点:

一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三是有步骤的推进。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的依据(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P197—199;P202—20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

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表现在: 第一,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

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第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基本适合的方面做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 证。第四,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评价标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一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二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三是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还不长,起点低,基础差,经验不足,必须大胆借鉴世界先进成果,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为我所用。四是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中国改革的成就(P200—201)7点(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3)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6)社会建设全面展开(7)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3.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P204-205)4点 一是对外经贸实现历史性飞跃

二是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是“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四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4.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P197)第一、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第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 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 和合作方式。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

内容(P229:简答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个一般特征和自身特征(P229:4题)一般特征:(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3.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P231;论述题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1)它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3)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4.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P229简答题5)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信息化发展很快,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国情出发,关注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P228:辨析题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础;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总要求(P229—2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7.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详见“复习题答案要点”)(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2)我国当前的资源、环境状况是:①总体上可称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非常低。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③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④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整体水平。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P228简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

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正确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P23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的。(2)这是由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的。(3)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的。10.简述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因。(P231简1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物质财富共同富足,精神财富共同富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2)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3)共同富裕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 进。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P245:简答题1)(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党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24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三,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第五,必须积极稳妥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P2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

业。(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4.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24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1)从历史性依据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2)从现实性依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3)从未来性依据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途光明,前景广阔。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262简答题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根本任务: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主要目标: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好局面(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264:论述题3)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P257)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维持;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P263 论述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5.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265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多方面指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

(2)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3)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6.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63简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这是因为:(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是夺取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文化繁荣的积极引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国际影响力。

7.简述为何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63简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重要标志”。提出新要求:(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3)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4)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提高传播能力。(5)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吸收优秀文化成果。(6)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2)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3)坚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280、281)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

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P281简3)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工作方针。第三,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主要动力。第四,坚持民主法治,这是重要保证。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重要条件。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P282;简答题5)(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4.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283简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2)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发展中族情感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坐

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美国等国家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以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险恶用心。(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三个方面理解:(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2)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5.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8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因为:(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是什么?(P300:简答题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如下新的科学判断:(1)新的世界大战时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P300:简答题2)(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的外来干涉和侵犯。坚持独立自主体现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维护和平。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P301:简答题6)(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我国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的内容。(P295—296)(已删除)(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当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取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P310:简答题1)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四个决不”是什么?(P311:简答题7)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简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P312:论述题2)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民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与祖国统一。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P328:简答题3)(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们阶级(2)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330:论述题1)(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组织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因素。3.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P331:论述3)(1)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只有根据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2)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说是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P329,简答题6)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件大事,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1)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2)为民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天职;务实就是要以求实务实的作风,真正做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清廉就是要做到一身正气、廉洁从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确保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3)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4)必须强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5)是对以往党内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坚持和发展。

6.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为:

(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2)可以实行单独的财

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

5.圆的整理复习 篇五

来自2007级6班数学

2012-12-07 13:39:04| 分类: 赵振秀反思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前几天,我们就《圆》一章的内容进行了复习的研讨,本单元的复习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1)复习基础知识:包括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2)基本知识练习。(3)综合练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本课时应复习的内容,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时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兴趣浓厚的参与学习。学期末的整理和复习和一般的某一章节结束的复习课不同,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二、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在教学中,直接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图入手,学生很轻松的对圆的知识进行了回顾,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总结,让学生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进行抢答比赛,设计一些知道半径、直径求周长,面积等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抢答,更多的学生都参与了进去,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空前的高。

从本节课的复习教学中,我体会到:上课抓住学生的手、脑、心、口很重要(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用心想问题、多动嘴发言),不仅是要学生的人在教室里,心也要留在教室里,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力争一步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圆的整理复习

(一)一、教学内容 圆的知识复习内容包括

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②在圆的认识里,包括圆心、半径、直径、按要求画圆;③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④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的意义;

②能正确地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并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顾圆周长、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了解一下学生对复习课的看法。

(一)、圆知识系统梳理

1、谈话: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圆是一切平面图形里最美的。”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知识,把这方面知识学习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圆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复习大家能加深对圆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老师也希望今天的复习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复习前,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我们该复习哪些知识,应该怎样复习?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复习提纲:

(1)怎样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征。(2)圆的周长、面积意义及公式推导过程。(3)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4)圆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请大家把课前整理的有关圆的知识跟小组同学进行交流,结合刚才大家提出的复习思路,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修改,同时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问题提出来跟同学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我们全班一道交流解决。

2、组织交流:

(1)画圆的方法、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及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如何画圆以及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把你整理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不同认识的可以补充发言。(预设学生发言):

生1:先在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同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请一名学生上台画圆并介绍)

师:也就是说画圆要注意哪几点?(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圆是平面上的什么图形? 师: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怎样谁来说说? 生2: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3:在同圆或等圆里: d=2r

r=d2(2)复习圆周长和圆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周长公式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发言):a、不清楚,没人回答;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课件演示)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通常用字母()表示,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B、只知道一种方法。教师通过手势,引导学生发言。

C、学生完整回答。请学生说说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公式 C=∏d

c=2∏r 师小结: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应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即化曲为直。

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大家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学生闭目思考)。

我们采用把圆等分、剪拼法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发言、汇报,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S =∏r2 师小结:在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3)比较圆的周长与面积不同

师:我们刚才回忆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公式,那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 ①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 ②计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生 ③ 计算结果所带单位有什么不同 ?(4)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圆的知识?你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①求环形的面积;②环形跑道的周长和面积;③求圆形花坛或鱼塘一周的长度及占地面积。

板书:S圆环=∏(R2-r2)

3、小结:

(1)整理后的感觉怎么样?

(2)在以前的学习中,这个单元你什么地方学得最好?(3)什么知识学得不太好?或者还有疑问?

(二)、查漏补缺,1、走进知识宫。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最长。(3)圆的半径与它的直径的比是()。

(4)在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当回法官判是非(用手势表示“√”或“×”),并说明理由。(1)、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π倍。„„„„„„()

(2)、直径4厘米的圆与半径2厘米的圆一样大。„„„„„„„()(3)、半径2分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4)

d=3cm

,半圆的周长=3.14×3÷2

()

3、快乐A、B、C(1)

1、圆周率π的值()。

A

等于3.14

B

大于3.14

C

小于3.14(2)小圆半径4厘米,大圆半径6厘米,大、小圆直径的比是(); 大、小圆周长的比是();大、小圆面积的比是()。

A

2:3

B

3:2

C

4:9

D

9:4(3)把一张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周长()。

A 等于圆周长

B 大于圆周长

C 小于圆周长

D

无法比较

4、解决问题

(1)、有一个圆形鱼池的半径是5米,如果绕其周围走一圈,要走多少米?鱼塘占地面积有多大?

(2)、给缸口直径0.96米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要比缸口直径大4厘米,木盖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木盖边沿钉一条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3)、刘大爷要在空地上用31.4米长的篱笆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你打算怎样围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出示图形)

(4)、下图池塘的周长251.2米,池塘周围(阴影)是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

W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复习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对你哪些方面有帮助?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圆的整理复习

曲线图形

圆心(o)---确定位置

半径(r)---确定大小

直径(d)

d=2r

r=d2(同圆或等圆中)

C=∏d

c=2∏r

S=∏r2

S圆环=∏(R2-r2)

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的整理复习

(二)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及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正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②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1、出示复习提纲: 圆是一种什么图形?

圆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2、复习数对:

出示教材第119页第8题主题图。师: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即按(列,行)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3、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出示各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指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都有几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当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让学生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归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1条、3条、2 条、4条、2条、1条、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练习:

1、下面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A长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任意梯形

D半圆形

2、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小结

6.圆的整理和复习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圆的整理和复习

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复习课,既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素材。这部分教材是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复习圆的特征、概念、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是为今后学习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的方法,形成整理的意识。3.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有关圆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这节课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式和自主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整理,构建知识网络,然后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有层次的题组练习,熟练巩固、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有尝试法、辨析讨论法、自主合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的方法。

2. 找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联系实际,区别运用。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图片: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隐藏着同一个数学问题,那就是——(圆)。

2、谈话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圆是一切平面图形里最美的。”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在兴趣中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感受到数学之美,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回忆整理、交流探索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2、小组合作,梳理本单元知识

(要求:可以借助表格、流程式、树形式、大括号等结构图,使整理的内容一目了然。)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怎样使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想法整理在一张纸上,看看哪些小组整理得最好。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整理的能力。)

3、汇报、交流

大家都整理好了吗?谁愿意把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全班交流,找有代表性的小组代表汇报展示(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老师板书),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随机板书。)重点交流: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你是怎样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采用了转化的方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进行切割、拼接,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就是πr×r,也就是S=πr2。)

4、小结:这是我们用不同方式对圆这部分知识进行的整理,虽然方式不同,但都能抓住主要内容,并注意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我们今天的交流,大家一定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的整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三)巩固练习,查漏补缺(智慧大冲关)

知识我们整理的很好,看看我们掌握的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城堡,在那里来一个智慧大闯关好吗?

第一关 :走入知识宫,展示我的才华。(填空)

(1)圆是平面上的()线图形。()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最长。

(4)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对称轴是(),圆有()条对称轴。

(5)圆的半径与它的直径的比是()。

(6)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

第二关:当回法官判是非(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是直径。

()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3)圆周率π的值是3.14。

()

(4)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5)圆的半径是2分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6)圆的半径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第三关:解决问题

(1)、已知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厘米,它每分钟可以转100周。小明骑着这辆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用了10分钟。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拴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圃的半径是3米,花圃的外面筑了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四关:智慧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有两根长都是31.4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围成后的图形哪个面积大?大多少平方米?

2、一个钟面上的时针长5厘米,从上午8时到下午2时,时针尖端走了多少厘米。

恭喜你们顺利过关,你们真是太厉害了!

(四)全课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圆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整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整理一定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在课下进一步完善,好吗?

《圆》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整理与复习的第一课时,书P109~110的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的1-7题。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简单的综合练习,复习与整理共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巩固基础知识,及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新授教学中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理解圆周率、掌握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有关图形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经验。本课的学习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小学阶段中综合解决平面图形问题做好铺垫。但本节课的学习,还存在这样的两个难题:一是学生尚未形成知识提醒;二是学生对面积和周长公式的正确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熟练圆规画圆,知道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巩固圆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积累图形认识的学习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圆的认识,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情境正确、灵活选择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定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与整理

(二)基础练习

(三)综合运用

(四)全课小结

回顾与整理环节,以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交流。为了能让学生有条理的交流,我设计了一组讨论题: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具体的知识?

(2)经过怎样的过程获得这些知识的?

(3)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汇报时,教师也要有顺序得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第一个问题的汇报,用知识点的回顾串起复习题。

①圆的特征,用圆规画圆

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提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画圆的步骤?)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师示范画

出示5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明确画圆的方法、步骤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完成练习与应用第一题,画制定大小的圆。——学生画。

②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一步:回顾圆周长和面积公式,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着重对加深对π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板书)

第二步:计算刚才所画圆的周长和面积。

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式、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三步:用表格形式提供部分数据,先出示第一行。这里从上一题的直观到这里的半抽象。

第四步:已知半径,求面积。增加难度,已经直径,求面积?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解释变形公式S=π(d/2)2,完成表格第2行。

第五步:变形。出示第三行,问:已知什么?求什么?讨论:直径、半径、面积,先求什么?

第六步:完整观察这张表,思考:给你什么数据,你也可以求出其他三个量?适当补充已知面积,求半径、直径和周长。明确,关键要先求出半径。这里,从半抽象到完全抽象成文字。

第七步:练习与应用第三题。

③综合练习。

第一步:解决讨论题三。

第二步:出示生活中圆的应用:树的投影、震区、陨石坑及补充知识。

第三步:还有类似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吗?

第四步:练习与运用7。确定解题步骤,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明确求什么?必须要知道什么?(每分钟行驶的米数,也就是速度。)

④课堂小结。

由练习与应用7引出,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圆的周长和形成问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特征:师师范画的圆,标注圆心、半径、直径。

d=2r,r=d/2

圆周率:π=周长/直径 π常取3.14

周长:C=πd或 C=2πr

7.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复习与整理

“复习课难上!”这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那么复习课难在哪里呢?小学数学复习课不是机械重复,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 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做到“点连成线, 线连成片, 片成体系”;第二, 要对学生学习缺陷进行弥补;第三, 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怎样完成这三方面任务的教学, 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也没有像新授课那样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作参考, 这就需要靠教师各显神通。因此, 研究和探索复习课教学的一般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谈一些体会, 旨在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对整理与复习教学的重新认识

过去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受传授式教学的影响, 在内容上主要以陈述为主, 或是将复习课当做习题课, 通常从具体实例归纳出一般的方法, 追求学生对这种一般方法的掌握, 忽略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当时的教材以及教学缺少对学生引导,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甚少, 学生难以通过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缺乏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体验, 这些做法已不适应新课程理念对整理与复习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课程新理念的集中体现, 它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既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适宜各学龄段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 又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新教材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应以知识整理为手段、是复习知识的过程;学会整理、复习知识是目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着力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 这些不仅通过新课的教学去实现, 因此, 整理与复课的有效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的良方。

二、关于整理与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整理与复习课中怎样整理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中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是一种从接受到发现的过程。可以通过观察、练习、资料收集与讨论等方法进行整理, 从中产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新的体验和反思。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回忆知识、掌握算法, 顺利进行知识的整理。我在六年级上过一节求表面积的复习课,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复习表面积计算的各个要素, 就给学生们布置了综合性较强的内容——“粉刷学校围墙”, 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实地测量学校围墙面积, 计算需要粉刷的面积, 同时了解周边市场上各种涂料的价格, 综合自己了解到的因素选择使用哪种涂料, 并附选择的理由。学生们通过这种练习方式, 经历了资料收集与讨论的过程, 不断地找办法解决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障碍;而练习中学生不但要复习面积测量的方法、围墙内外面积各需要粉刷多少, 还需要对涂料的购买、涂料价格的比较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这就使他们通过相关资料收集、阅读以及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等合作学习、自觉学习等形式, 增加对知识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的广度、深度, 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有效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最后实现对知识结构的重构。

归纳设计制表, 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首先, 教师要教给学生归纳整理制表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内容, 采用相应的表达形式, 比如表格式、括弧式、集合式、提纲式等等;其次, 教师要教学生设计表格的栏目;最后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填入表内。注意到整理的发现过程是思维具体与思维抽象不断交叉的过程, 学生在观察、练习、知识收集与讨论的过程中要融入对整理对象深入的体验, 在高学段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尝试理解抽象的数学过程, 将数学知识的复习转化为个人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教学灵活处理素材

首先, 教学素材要有趣味性, 因为整理与复习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学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忽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因此, 与新课的教学过程相比,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过程更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加突出了在整理与复习教学时注重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所以进行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选取负载知识点的素材。一位教师在进行“面积计算”一单元的复习时, 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 接着在班级进行评比, 看谁的整理形式更简洁、更容易让大家记牢知识点,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再让学生们共同进行二次修改, 第三次再让全班同学评价。这一过程是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掌控的前提下展开的, 所以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在不知不觉中, 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三次梳理, 各知识点由模糊到清晰, 所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

2. 对学生的适度指导

虽然对学生的指导属于教学操作性的问题, 难以将其量化。但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不能正确合理把握指导学生的“度”, 将影响整个整理与复习过程的效果。若对学生的指导或提示过多, 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束缚学生的思维, 僵化教学的互动;若对学生的指导过少, 会增大学生整理和复习的难度, 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维的展开;两者都不利于整理与复习的顺利进行。在小学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数学学习处在初级阶段, 学生还不具备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整理与复习时偏重教师的指引,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整理。比如教师仔细教授学生如何观察知识目录、图形、数字等, 如何从中回忆或联想已学的知识, 可以由学生说, 老师将整理出知识结构一步步地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熟悉知识呈现的过程。进入第二学段,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应适当减少指导性内容, 而注重激发学生的知识整理、复习的动机和确定整理的方向, 维持学生对整理目标的追求。

3. 突出整理能力的渐进、上升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顺应数学知识由浅入深, 从具体到抽象的螺旋上升特点, 关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等实际情况, 在整理与复习课的总体设计上突出培养整理能力的渐进、上升过程。模仿整理阶段, 学生通过模仿整理方法形成自己整理知识的基础。我认为学生整理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而实践在刚开始离不开良好的示范。因此,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针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有目的的模仿, 从模仿整理的方法到发现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应有示范、模仿性。从模仿转向自觉整理阶段, 教学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之间交流, 大胆的猜测过程和结果, 宽容学生的粗略甚至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教学应有过程和结果的冗余性。自觉整理阶段, 教学要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主动合作、探究看清整理对象的各个方面并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自觉整理能力的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教学应有探究性。

4.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留给老师和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以促进师生互动。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构想及经验知识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中提供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 在教学中融入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教材内容作为案例不宜看做是知识点的完整或定式的呈现, 而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为学生创造更多管理自己的机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互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亚, 数学复习课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年。

[2]陈军, 复习课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10年。

[3]陈明霞优化练习, 使话题复习更有实效《学周刊:C》2011年第1期

8.整理有序 复习有效 篇八

关键词 整理与练习 自主梳理 主动构建

整理与练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个单元后安排的一次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复习。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对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简单地把整理与练习里的题目做完就算,而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何开展好整理与练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创建自主、高效的整理与复习课堂?

一、创设符合整理与复习的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肯定是不高的。所以我们在整理和复习课的开头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的激情。

“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中,可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同比增长17.9%;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通过阅讀信息。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此时教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将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除此之外,你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复习当中。

二、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整理与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要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首先要形成建构的意识。因此,整理与复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活动,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不同之处,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构建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目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包含了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等内容。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动手、动脑梳理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适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开展自我评价反思

在自主梳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这种汇报交流活动,应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让学生认识到“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反思评价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展开评价,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通过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精心设计复习题,进行查漏补缺

整理与复习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再现,知识容量大、跨度大,对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题,值得注意的是复习题应以母题考察为主,题量也应适中,进行查漏补缺。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易错、常错及易混淆的问题多变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掌握和巩固,切忌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既浪费时间,达不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使学困生放弃学习。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整理与复习课的习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道题具有代表性。如小数乘法中类似于0.125×80这些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既能满整百、整千,末尾又需要添0,同时还有小数点移位并去掉一部分的0的题目,由于要思考的步骤较多,只要其中有一个步骤出错,整道题目就错了。

上一篇:龙门古镇游记作文下一篇: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