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美文

2024-08-22

李清照美文(8篇)

1.李清照美文 篇一

李清照的蜗居时光美文

李清照的爸爸李格非,进士出身,在市立学校(郓州官学)教过书,还做过一任财政局长(司户参军),后来调入京城开封,在太学做了太学录和太学教授。

要知道,太学录专管学生纪律,哪个学生上课捣蛋,哪个学生逃课喝酒,他都记着,到月底评出德行学分。太学教授则负责日常教学,给太学生讲四书五经,讲儒家思想,同时,也负责出题考试以及评卷打分。

李格非在太学上班时,学分制正在盛行,朝廷经常评比太学生的德行学分和成绩学分。学分高的,每月超额发放助学金,毕业后还能直接做官;学分低的,不仅停发助学金,还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具体的评分工作,主要由太学录和太学教授来做,所以绝大多数太学生都想跟太学录和太学教授搞好关系,逢年过节都让家长送点儿红包,以便在学分评比中名列前茅。

李格非既做过太学录,又做过太学教授,按理说,从学生家长那里得到的灰色收入是不会少的`。可是这人很清廉,分文不收,一介不取。如此一来,他就只能靠工资吃饭了。

太学录和太学教授的薪水包括几部分,有基本工资,有岗位津贴,还有每年春秋两季发放的丝绸和布匹。其中基本工资是每月20贯,岗位津贴是每月18贯,每年发放的丝绸在20匹上下,折成铜钱,约30贯,相当于每月多发了2。5贯的工资。把这些全加一块儿,40贯只多不少,这就是李格非在太学工作时一个月的薪水。

月收入40贯,虽然比不上宰相、枢密使等大官,在当时也绝对不属于低收入。那时候,负责京城治安的民警(弓手),月薪才4贯;国营纺织厂(绫锦院)的女工,月薪才3贯;统管国立大学并印刷经书然后向全国发行的国子监每年招收印刷工人,月薪才给两贯。李格非这个太学教授的收入,相当于十几个工薪族。

但即便如此,李格非还是花了好几年才买上房子。最初,他住在太学教职工宿舍;后来,家人带着他女儿李清照进京,太学宿舍没法住了,他们一家在外面租房;再后来,他才在太学附近、宫城以南、今日开封宋都御街以西的某条胡同里,买下一所很小的小房子。而这时候,李清照已经六岁了。

不管怎么说,李家总算在京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李格非很高兴,每天中午从太学下班回来,他都忙着绿化自己的小家,还在门前空地上栽了一小片竹子,并给这个小家取名叫“有竹堂”。打这以后,一直到李清照嫁给人事部副部长(户部侍郎)的公子赵明诚,当中十几年里,李清照只要在京城居住,都是在这所“有竹堂”过蜗居生活。

李格非活着时是个大作家,很有才气,粉丝众多,其中有个粉丝,写诗夸赞偶像的住处,说有竹堂“对山启堂,枕湖架屋;宁可无花,不可无竹”,这样写,明显是夸张手法,因为有竹堂在开封,开封没山,也没湖--驰名开封的所谓“包公湖”、“龙亭湖”,也就是两个水坑而已。

事实上,有竹堂只是闹市区一套小户型,李格非说,“环堵不盈丈”,四面墙围合的可使用面积还不到一个平方丈。宋朝一丈,3。1米,一个平方丈,不到10平方米,所谓“迷你小居”是也。

房子不到10平方米,应该是另一个层面的夸张,用来形容李家房子之小,实际上可能没这么小。不过在北宋后期,人口稠密,京城房价高到了惊人地步,普通市民买房,只能奔小户型,“贫者置圊无所”,连建厕所的空间都没有。

如果“有竹堂”真的不到10平方米,李家肯定没有地方安放厕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可就苦了:每有内急,要么从床底下拽出便桶,要么就得跑到大街上寻找公厕。

2.李清照 篇二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

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代表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3.李清照论文 篇三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对历史、文学、书法均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至此,李清照的生活景况发生了转折。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前期生活的优雅和顺利,后来条件的拮据和窘迫,使李清照的心境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滋生了诸多感慨和无限的愁绪。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意蕴极其含蓄。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个。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这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真是百里挑

一、天赐良缘。而这对璧人的生生隔离,便生发读者更深层的“愁”的理解和体味。

二、春愁秋思,绵绵难释,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四字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实则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历来为词评家称诵,词作背景是春夜里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状态。这里“绿”和“红”借喻叶和花。用“肥”和“瘦”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落。鲜明、生动、形象,本来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很有生气和味道,而又新鲜奇特。同时又以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稀少,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可见,作者在表达愁意的同时,不忘用字精审而又富有创造性。该句不论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很有创造性。另一方面,读者可见李清照体察的细腻和深婉的情思,由此可更加体会到她增添的“许多愁”。如,此诗描写她翌日清晨急切地向“帘外人”打听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 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以两个连用的“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失误,这也恰好衬托出作者观察和推理的细腻。这样一个细心入微,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怎能免得了世间沉浮的许多愁情伤绪呢?可 见,她的词能通过一个极普通的生活细节,反映作者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却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的意思。也引发读者对作者“愁”的认同与担忧。

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退想又回到“独上兰舟” 的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绪果。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 在一方独自愁闷。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三、孤孀秋叹,凄惶欲绝

李清照一生没有子女,公元1127年,她四十六岁,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夫妇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南渡的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国破家亡。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家财古玩或丢弃或被典卖,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后来改嫁婚姻亦有不幸。这些使她的词在创作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凄惶欲绝。‘声声慢》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搞?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渲染了一种铺天盖地的绝望的美。有人说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词 而被人们所记住的,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空前绝后,没人敢企及。这是怎样一种愁苦啊,她简直是愁的化身。空屋陋室中,只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安慰自己呢?官邸的华美陈设已是过眼云烟,芬芳静谧的小花园也没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空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离她而去了。血和泪的倾吐,把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同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丧偶之痛让她尤其受煎熬。精神状态如此,身体也难以维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这 都是她遭遇的不幸和悲伤引发的凄凉、无助。这也是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就像“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样,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偏说酒淡难敌急风,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难抑之恨,又借词人炉火纯青 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溱人肺腑。这首词能写得如此朴实自然、顿挫凄婉,就是因为作者有着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词人是用血泪来写成的。词贵情真、意切、语新。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之情,难抑之恨,又借助词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所以,无论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技艺手 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的风格——易安体。她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材料,通过平淡素朴的语言,酿造出最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韵味十足,含蓄不尽,使人如品名茗,如饮醇酒,也瞻仰了一位中国历史上 坚强伟大女性的魂灵。

[参考文献]

【l】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枣大学出版社一2002.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3.

【3】济南市社科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4】于瑞恒.谁解李清照“愁”滋味[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Brief analysis on the lyt ic art of melancholy sense on Li Qingzhao’S phrases

【Abstract]Li Qingzhao was extolled as the headstreanl of“graceful”phrases denomination.Her phrase ismainly about love and especially about melancholy which were described uniquely.She based on true emot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to express delicate sentiment and treat vacant artistic conception.The paper tried to analyze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melancholy”sense from her phrase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

4.李清照 篇四

下面。先大致勾画一下李清照词风的发展脉络。当我们细读了《漱玉词》并陶醉在其意境之中时,不禁令人联想起词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构思的几幅画面:

第一幅是生机蓬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蔚蓝天空的“鸥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在生机盎然,饶有情趣中展示了词人峭拔飘逸的高秀风标。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少女时期闺阁词的明快俊逸的风格特色。

第二幅是在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形象:“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婚后的幸福生活和难以拂去的相思离愁,使词人比起少女时代增添了益发绵邈的情思和深微细腻的刻划。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在少妇时期爱情词的深婉清丽的风格特色

第三幅是搏击长空、雄健飞动的“鹏鸟”形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乍看起来,这太鹏的形象与体态纤弱的女词人相去太远,然而却深刻地表现出她飞扬凌厉的离远精神境界,显示了她述怀词的豪放遒劲的风格特色。

第四幅是在“乍暖还寒”的凄清时节,受秋风冷雨敲击着的残败的“梧桐”彩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靖康之变”后,词人饱经沧桑,辗转忧患,多用极平淡的语言和顿挫的笔触,描摹心中难状的凄苦和思乡念国之情。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后期词的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从以上几幅画面中,大致可以看出李清照词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其词既有“婉丽”,“飘逸”的一面,也有“豪放”、“劲健”的一面。能刚能柔,纵横如意。这里,据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分前后两期淡谈她的词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一段时间。这是她生活较安定、专门研究金石,从事创作活动的时期。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官宦兼文人之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王氏也善诗文。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酷爱文学。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环境和少女熠熠闪射的不凡抱负及性格特点,构成了她婉秀俊逸的词风。她的一部分抒写少 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肘期风格特色。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这两首词,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梦令》捕捉了生活中一次荡舟活动的生动景象,通过 “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绘,写的只是一刹那间美的感受,却是这样曲折尽意,在活泼而富于情趣中显示出清雅隽逸的高秀风标,洋溢着姑娘郊游的欢乐,同时也披露了女主人公开朗、坦荡的胸怀。天色已暮,荡舟归来,小船“误入藕花深处”,但她还要乘着酒兴“争渡,争渡”,直到“惊起一滩鸥鹭”方休——多么执劫、可爱的性格!《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描绘秋光的可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具有诗情画意般的耐人寻味的意境。结句更是功力不尽,情致四溢,将鸥鹭人格化,一个“恨”宇,便点破女主人公酷爱大自然,流连忘返的心情。这里,“鸥鹭”成了女主人公的化身,她象鸥鹭一样,醉眠在沙滩上,熔化在“无穷好”的“山光水色”之中。晚唐五代至北宋以来,词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秋伤时。每到秋来,长林落叶,四野飘风,转眼天地便是一片苍黄。秋风习习,新寒入,“偶赏秋景,就会有一种爽然若失之感。因此,好景无常的凄凉悲伤便常出现在词人笔下。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却生机蓬勃,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她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率直的性格。这两首小令活泼、跳脱,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韵律构成飘逸秀美的意境,使词人流丽明快俊逸清朗的词风得到充分显示。此外,象《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小院闻窗春色深》等也写得淡洁、疏朗、清新、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李清照身为封建时代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狭窄的“寂寞深闺”之中,不得侧身于广阔的社会天地,虽有杰出的才学和非凡的抱负,却不得施展。即使是郊游荡舟,寒食斗草,蹴荡秋千的少女乐事,也只能偶然为之,这便给她带来了说不出的苦闷,因而就决定了她的闺阁词也不尽是轻快活泼的,也有淡愁如烟的:

昨夜雨疏凤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小令摄取了一回晨起的对话,主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答得极淡,从而跌出”知否,知否“,口气宛然。结句尤为语新意篙,只”绿肥红瘦“四字,便摄得海棠之魂,把摧残了的花和女主人惋惜的情态活现出来,一缕淡淡的愁思流露在字里行间。清代刘熙载说:“小令难得变化。”李清照却在极短的小令中,大胆采用对话的新颖形式,又赋于海棠以人格化的体态,景真情浓,颇为形象。题材并不大,然状物抒情不落樊篱,秀句似乎是信手拈来,显示了她清丽婉秀的风格特色,这与她描写少女乐事的流丽明快的词风又有些细微差异。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长调愈唱愈妙,风格超绝,那么她早期的小令就已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她自觉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婉约派的传统手法,并酿取前辈诗人之长,因此,她的小令有李白之飘逸,李煜之真率,秦观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形成女词人自己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闺阁词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却共同反映了她少女时期的词风:风神摇曳,俊逸洒脱,于淡宕的韵味中表现出她热烈多情、旷达豪爽的个性。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她生活在幸福美满的艺术家庭中。她与丈夫才学匹敌,志同道合。但这对伉丽相爱夫妻常有的暂短别离,又深深浸染了这位钟情女词人的玲珑剔透的词心。她无所顾忌地大胆披露自己的真挚爱情。”宠柳娇花“牵动她的情思;”征鸿过尽“引动她的心事,瑟瑟黄花惹起她的自怜,这种生活和感情较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由少女时期的明快俊逸变为深婉清丽。体裁上也由小令逐步发展到慢调。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继承了李煜纯真、自然的传统,汲取其”神秀“的气韵;另一方面又吸收了秦观笔情浓致,意境浑融的优长,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如《醉花阴》:

簿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开头用顿挫之笔振起全文,整整一天,都拂不去簿雾浓云般的愁思。香炉的袅袅轻烟,更使愁上添愁。佳节重阳,情思更切。缕缕愁思无计可消,只得对菊独酌。渐天已黄昏,酒不解怀,无奈袖着菊香转向帘内。到此笔锋一跌:”莫道不消魂“,似要峰回路转;然而却是跌中急下,陡起奇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可谓神来之笔,明写随风瑟瑟的黄花,实 表“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说破情而情愈深,真乃蕴藉之极。写法上,寓情于物,使意境深徽。令人浮想联翩;语言上,流转如珠,余鞠悠然,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清丽深婉的风格。

《一剪梅》也是抒写爱情的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 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片用秀美的语言铺成工巧、绚丽的画面,百宝流苏的绮丽,行云流水的空明。过片似主人公娓娓自述,轻轻叹息,情思绵邈,意境深远。此词颇得李后主遗风。李煜《相见欢》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清照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人写离愁别恨有同工异曲之妙。王国维曰:后主粗头乱发,不掩国色”,李清照则是秀句天成,淡妆绝色。此外,象《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萧条庭院》等慢词也是传颂一时的爱情名篇。这些爱情词构思上新颖巧妙,迂回曲折,写法上,有的是淡抹轻匀,笔调空灵含蕾;有的则是重笔点染,感情热烈真挚;有的又是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上锤炼得十分优美,秀逸,读来齿颊生香。总的说来,李清照的爱情词比起她的闺阁词来又有提高。早期的小令飘逸有余而蓄势不足;淡泊有余而深婉、工稳不足;结构章法也略显平板。她的爱情词在保持愿有优点的基础 上,又吸收了柳永词的优长。她的《词论》虽批评柳永:“辞语尘下”却十分称赞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创慢调)。李清照不少抒写爱情的慢调,显然是汲取了柳永叙事的层层铺叙、结构的开合转折、抒情的细密之长,发展并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法,因而,她的爱情词飘逸,明快的一面淡泊了,而深婉、沉稳的一面变浓了。题材的开拓并不大,然用语更加超绝,意境更为幽邃,抒情更细腻感人了,风格渐趋纯熟。

大凡风格成熟的作家,都是反映生话的多面手,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词既有清丽深婉的一面,也有激越慷概的一面。在她前期的作品中,就有这样一首风格独特的佳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开头两句,凌空起势,春云舒卷,迷蒙晓雾,境界开阔而深邃。随着词人的健笔。把人带到朝晖夕阴的浩茫宇宙。人们仿佛看到词人驾驭着理想的帆船,在奇景中神游,词人的梦魂悠然出壳,飞往帝所。

天帝似乎也被她执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动,殷勤问其所求。词人答道:道路漫漫无际,日月如梭逝去,我渴望做一番有益的事业,不满足于创造一些惊人的诗句,虚度年华。我多想化作一只大鹏,随风直上,在广阔自由的理想天地中振翮翱翔呵!全篇用浪漫圭义的手法和超雄笔势,展开奇丽的幻想,创造出阔大深美的意境。此词的”豪放“之风可与苏东坡争胜,而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想象之阔,造语之奇,又都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显然是继承了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传统手法,吸取了苏轼豪迈气势。这首词一改词人闺阁词、爱情词的俊逸深婉而为倜傥多姿,它以豪迈清逸之气,壮阔飞动之风,洗尽绮罗香泽之态。从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词风的另一特色,豪放遒劲。

前面说过,李清照早期的词兼承李煜、秦观之长,但这首词的词格却远远超过了他们。李煜的最高词格不过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最佳意境也只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者抒发亡国之恨,后者抒写真挚之爱,比起晚唐五代及北宋其他婉约派词人来,词格不算不高,意境不算不深,但我们总可以感到,以遒劲豪放而论,李清照是胜之一筹的。由此可见,尽管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接近李煜、秦观,但由于她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有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妇女锐感到的精神苦闷,更重要的是,她有不凡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率直的性格、豁达的襟怀和高雅的审美情操,所以即使是她前期的词,也肯定与温、韦、冯、李、晏、秦等婉约派词人有显著的不同。这正是李清照与婉约派词人的重要区别。象《渔家傲》这样龙腾虎掷、雄姿逸飞的词篇很难出于秦观笔下,也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所写不出来的。

但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李清照早期的词,题材毕竟是比较狭窄的,致使大部分词的笔力终显纤弱些,清俏婉秀有余,而气韵波澜实有不足,往往只从细针密线处下手,而没能做到一气鼓荡,开合从容。

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之后辗转流离时期的词作。“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生活屡遭变故:国破家亡,珍藏被焚,离家南渡,又猝然丧夫,其间,又遭诽谤、盗窃,还有所谓”玉壶颁金“事件,使得这位无依无靠的嫠妇惶惶不可终日。惨痛的打击与磨难一桩接一桩摧残着她,然而也锻炼了她,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女词人。南渡之后,她从”盐絮家风人所许“的大家闺秀沦为”流 离遂与流人伍“的难民,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她对偏安江左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南宋小朝廷表示极大不满,对辱国求和、觍颜偷生的奸佞小人深恶痛绝。总之,这是李清照生平的最大转折时期,也是她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生活的磨炼和艰苦的艺术实践得到充分发挥而名篇迭出的时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境遇的骤变,很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从早期的明快俊逸、深婉清丽一变而为凄丽沉郁。宋高宗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

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上片首句写眼前所见: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一片凄清。次句写主人公神态:迟至日暮,犹懒梳妆,心绪凄惶。寥寥十二宇,极写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抑郁含蓄,包含着极大的容量。

三、四句由含蓄委婉转为纵笔直抒,节奏低沉顿挫,如泣如诉,倾吐出胸中无限哀苦。这衷苦是痛绝的,或是山河破碎之悲,或是猝然丧夫之痛,这与她早年和丈夫的生离之愁是迥然不同的。下片前两句,象是宕一闲笔,虚拟了想要去金华胜地荡舟的愿望。词人早年是非常喜爱游山玩水的。”淡荡春光“之时,她蹴秋千,赢斗草;盛夏,她荡舟”争渡“,”秋已暮“之时,她观赏秋景,流连忘返;冬季,”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此时,来到金华胜地,怎能没有泛舟双溪的想法?但紧接着却用“只恐”二字陡然一转,急跌之中奇语突现,以舟轻衬愁重,设想新奇形象,明明是”人比黄花瘦“,却偏偏说”载不动“,可见她的哀愁之深笃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全词的基调是凄惋的,但细细品味,于凄惋之中却不失刚劲之气,于沉郁顿挫中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受。体裁虽然采用的仍是短调,但与早期的小令相比,写法有很大的改变,词人以沉郁、急促的声调,决然、顿挫的语言,描摹心中难状的凄苦,构成动魂摄魄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后期的词,题材上有很大开拓,尽管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词应言情。她后期的词也不象她的诗那样直言不讳地倾诉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但词中也鲜明地表达了她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克复神州的愿望,当是无疑的。题材的开拓必然也会影响其词风的变化。她倦怀国家,眷念着失去了的北方故土。如:“故乡是何处?忘了除非醉”。“永 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表现了词人对沦陷敌手,惨遭蹂躏的中原故乡的深切怀念;于深沉之中回荡着激越悲壮之气,显示出她后期词风中”沉郁“的一面。又如,”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则是交织着离乱之痛和亡国之恨的于清婉之中时见苍凉,显示出她后期词风中“凄丽”的一面。特别是《永遇乐》、《声声慢》这两首长调,写得更是抑扬顿挫,诧傺悲凉,具有使人颤栗的艺术力量,标志着李清照创作上的重大突破和艺术风格的新发展。下面就其晚期词作中的奇葩《声声慢》来试看她的风格特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口语,摄入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阴沉凄惨的画面,描摹出词人一天生活的实感和心境。上片起笔便劈空而来,连用十四个叠字,且属齿音,如一串哀婉的叹诉,把凄惶的心情,悲凉的景况倾诉出来,下片又续以双声字“点点滴滴”写尽词人在梧桐细雨中的茕独凄凉之感,真所谓“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以上两处叠字的使用,实是李清照的一大创造,若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大刀阔斧的气魄是决然写不出这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句来的。上片“乍暖”两句收束一串叠字的叹喂,拓开笔势,细致描摹一天的寂寞生活和凄惶之感:清晨,寒风袭人,心境凄清,使人寒彻肌骨。愁绪难遣,只得借酒浇愁。然而三杯两盏淡酒,又怎能遣去这境之凄清,人之凄惨?正当此际,空中掠过一群征鸿。它们的蓦然闯入,更牵动主人的乡思之情。这刚从北方飞来的大雁,看去似是“旧时相识”,它们尚且能够北去南来自在飞,而自己却是孑然一身流落异乡,怎不令人落魄伤怀?下片直承上来,仰面秋风寒雁渡,不忍望征鸿过尽,权且观看眼前,却是俯首满目凄凉景:残败的黄花飘零满地;再看自己,历经国破家亡的变故,早已“憔悴损”。花不堪摘,人不堪戴。想当年与丈夫惜别,曾吟人比黄花瘦,但那离愁之中却含有甜蜜的回忆和重逢的希望。而如今,山河破碎,丈夫亡逝,无家可归,只落得“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晚年。急风欺人,酒不解怀,雁逢旧识,残菊添愁,远 望近看,这一切都徒增痛苦,只有守着窗儿,独自捱着这难熬的光阴了。“怎生得黑”,这一“黑”字的险韵押得沉稳妥贴,读之更让人寡欢。捱到黄昏,冷风裹着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枯黄的梧桐叶上,这真是雨打残桐不忍闻,说不尽的凄苦酸楚呵!结句一个“愁”字的慨叹,收束全篇,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词人无限痛楚的抑郁之情。李清照晚年,饱历沧桑,迭经忧患,思想境界愈益深沉,词中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她后期的词作,多用长调,顿挫凄绝,章法相摩相荡,开合抑扬,从容自如愈唱愈妙。她精心选用《声声慢》这一长调,有意押仄声韵,且多用齿声字,笔力遒劲,境界逼真,加以急促、低沉的节拍,表达出词人晚年凄苦哀绝的心情,使人读后不禁涕泗交流,唏嘘不已。这首词充分展示了她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在两宋词坛上,李清照纤尘不染的词品开辟了新的蹊径。她的许多优美感人的词篇至今仍有隽永的生命力,尤其是她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超绝的艺术技巧,更是给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5.千年李清照 篇五

但是这是痴心也是妄想,即使在同一个天空,即使同时飘零,我也没有机会结识你这样一个千古的奇女子。即使聆听了你的独自凋零,不经解读,我也未必能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诗句空前绝后,谁敢企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浩浩乌江水面,你竟吟出了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让你的丈夫因你而羞愧。

你已离去很久,但仿佛从未离开。因为就算走的再远,也始终走不出历史的星空。

6.李清照简介 篇六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 - 影响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如《蝶恋花》写别怀:“……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写别怀之乱,又言音书易通,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鸥鸽天》写怀人:“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视力不局限于闺帏物事,笔锋伸展而及于王粟怀远、陶潜赏菊,思路藐远。 《渔家傲》记梦词,写“天接云涛”,星转帆舞,与天帝对话。境界阔大,想象瑰丽。路长日暮之嗟,诗徒惊人之慨,感概深沉。收拍高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心高志壮,奋力求索,昂扬不屈的精神堂涌溢注。《寥园词选》谓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历代名媛诗词》评曰:“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轼、辛弃疾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比如《乌江》绝句之锐气凌厉,《题八咏楼》之气象宏敞,《钓台》之思致超拔,《和张文潜》之奇气横溢,可以说具有更多的“丈夫气”,所以朱熹叹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王的《碧鸡漫志》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诗虽存留不多,但却有相当成就,也形成与其词风貌不同的独立诗格。

7.李清照词 篇七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达离愁的?

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了“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瑞脑销金兽”一句便转写室内情景:诗人独自看着香炉里的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内枕上,寥寥数语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地愁态描摹出来。“佳节又重阳”的“又”字突出表达了伤感情绪。最后两句,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且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2、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不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诗意,照例说诗人应该是快乐的,为什么流露出来的仍是愁闷?

作者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酒要夫妇对饮才有情趣,菊要两人共赏才有韵味,现在形单影只,只能自酌自饮; ,只有人菊相吊;虽有“暗香”,只好徒叹奈何。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传诵的佳句,试分析其艺术性?

(1)比喻新巧。“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

(2)形貌描写富有审美情趣。这三句诗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说一句“人不黄花瘦”,就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

4、本词的.词眼是哪句话?表达了什么?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①人与花比拟,相映衬,情境、神情相似

②因花瘦,触及己瘦,物我交融,同病相怜

③表达词人的相思离愁之感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确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包含几层意思?这几句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凉、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字,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感情之强烈;平字见奇,字字传神。

2、“雁过也,正伤心,确是旧时相识”这几句在写景抒情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从写景来说:雁南归,冬将至。词人以季节的特点来衬托内心的凄凉。另外,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信可收,更显惆怅。

(2)从抒情上来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旧时相识”让作者感受到: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是那么强烈的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4、首句十四字写了什么?

写作者想寻觅美景,排遣愁绪,遇到的却是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

5、“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什么?

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6、 “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出了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写出了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7、词的上半阙写出了此人出于怎样的境况?

写词人无法排解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苦况。

8、上半阙写见到“旧时相识”的雁飞过表明了什么?

勾起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强了感伤的气氛。

9、作者在首句写了那几个层次?

①精神状态

②生活环境

8.李清照诗词 篇八

1.《点绛唇·寂寞深闺》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蝶恋花 离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5.《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6.《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7.《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8.《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9.《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10.《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上一篇:万通微博经典的语句下一篇:乡镇流动人口清理摸底调查工作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