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2024-10-28

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共8篇)

1.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一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

蕨溪中学

阳宇

继教编号:e02a04033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

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 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2.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二

一、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1) 明确教材、大纲、考纲的范围和要求;

(2) 明确近年来考题的类型和特点;

(3) 要有较大的信息量 (课堂容量) ;

(4) 要体现牵线搭桥、融会贯通的特点;

(5) 要体现主导与主体性原则。

二、复习课的基本原则

(1) 不是知识的再现, 不是新授课;

(2) 要系统地对一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 构造知识网络, 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

(3) 对难以理解的知识, 要举例说明, 写出注意事项。

三、复习课的基本格式

1. 知识网络

物理知识是人类不同时代优秀代表的智慧结晶, 它揭示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今天我们要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就是要让学生熟悉知识、正确理解基本知识, 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复习课跟新课不同, 知识非常集中,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益, 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复习资料中走出来, 可以在课前将知识以方框流程图、树干分支图、表格罗列图等形式制成幻灯片, 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胡念老师复习磁场一章的树干分支图, 效果较好, 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2. 检查知识

知识网络并不是老师讲一遍学生就有了, 并不等于学生都记住了知识、都能正确理解, 所以有必要隐藏幻灯片, 检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情况。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个知识逐一检查。这时可以抽问中差学生回答较难记住的重点知识, 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被问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理解, 也强化了其他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 老师及时点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老师针对这些错误及时点拨,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拨时一定要开门见山, 一针见血, 一定不要面面俱到, 撒大网。

3. 讲解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遗忘, 不仅表现在对表达知识的文字、字母、图像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所以, 知识网络、检查知识, 只是复习课的一个开头, 重要的是理解知识, 搞清知识的纵横联系。如胡念老师在磁场一章的复习中, 通过三个例题, 把洛仑磁力与力学中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了。老师讲解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 也是纠正学生错误理解的过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详略得当, 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对重点、难点知识可以举一些小例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如胡念老师在磁场一章的复习中, 对安培力公式的理解, 对安培力方向的理解, 对判定洛仑磁力方向左手定则的理解等, 几个小例子就能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又如在复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大家都知道∑F=ma, 但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呢?可举一小例:质量为m的物体用力F竖直向上拉, 物体的加速度为a, 若改用2F的力竖直向上拉, 则物体的加速度为:a, 2a, 大于a而小于2a, 大于2a。完成此题后学生能加深对合力的理解。对于难于理解、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 应写出专门的注意事项。在讲解中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科技及自然现象讲得生动一些, 有趣一些。

4. 知识应用

形成知识网络, 检查知识, 讲解知识, 最终是为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 应用是关键。学生对知识掌握了没有, 理解到什么程度, 能否熟练应用, 本章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与哪些知识可以综合应用、在整个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通过物理例题来进行展示。设计物理例题时要注意控制个数、控制难度、控制类型、控制拓展面, 章节不同, 这些因素也有所不同。以《磁场》一章为例,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是重点难点, 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 胡念老师用了三个例题, 展示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各种运动。讲例题要以理思路、总结方法技巧为主,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5.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写出本堂课心得体会

以往在上完一节复习课时, 老师要在黑板上归纳几点, 学生就在本子上记几点, 一到下课, 书本一合, 这节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 一堂课下来,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认为, 自己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 针对自己的体会及归纳, 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包办代替。

6. 针对本堂课的问题, 布置作业

高三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针对性, 不能把资料上的题全部让学生做, 要适当筛选, 一种类型1~2个题。本课出现的问题, 除了通过老师讲解、点拨以外, 还应该通过作业去再练习、再检验, 然后通过批改作业看看问题解决的程度。

以上是我就如何上好一堂物理章节复习课的个人构想和一些做法, 这种模式和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 老师只是课堂的导演。老师在课堂上很轻松 (但在课前花的工夫很多, 要跳出教材, 复习资料备课) , 学生在课堂上很忙, 要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还要写本课心得。但这种模式还有许多细节需要通过实践去完善, 希望同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共同探讨。

3.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三

一、准确把脉高考,吃透题型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到什么程度?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对数列方面的考查多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级,而对不等式的考查,其中口径往往比较宽,难度的调控幅度比较大,有时达到很高的层级.从高考试题的排序来看,这类问题通常比较靠后,试题的综合程度有时不大,有时很大,既有中低档次的题目,又有中高档次的题目,而且多数年份属于后者,即常以“难题”的面貌出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深刻.

这类试题的考试形式和考查的重点在哪里呢?

这类试题,时常以递推关系或间接的形式设定数列,对数列的提问,多涉及通项、前n项和或数列中的某些指定的参数,有时也会涉及多个数列.至于有关不等式的提问,可以是含变量n或其他参变量的不等式的证明或求解,亦或者是求某些量的取值范围,或者是不同量间的大小比较,等等.

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对数列不等式综合题的解答,往往要求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具备比较娴熟的代数变换技能和技巧.

4.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A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B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1

意象

也即诗歌的艺术形象,是意(作家情思)与象(诗歌中人、景、物)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思路分析

3.讲析,结合例题,分析答题的思路、方法、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早 梅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模式总结

4.总结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本诗中的()意象,具有()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的感情或起到()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现场示例

★课堂演练

(四)实战演练

(五)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明确了仿写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其次我们基本掌握了仿写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技巧;第三,大家充分展开了联想和想像,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仿写是一道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完成《教学方案》P148“课后强化训练”1、2、3题。

板书设计:(见方法指津)

教后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

5.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五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

孙雁群(2012.10.9)

【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

本课时在前4课时按照高考考纲考点据点分析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讲解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等方式,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并通过课堂训练典型主观题型以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答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活动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统领。

【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培养学生依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意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方式、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反思、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展示单元重要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背诵。)

二、考点导航(展示2012安徽考试说明规定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目标)

三、考情回顾(展示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卷涉及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内容及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本专题高频考点及常见的考查方式)

四、知识整合

1、《政治生活》主要线索(略)

2、《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导图 ▲一个性质: 国家性质(国体)▲两对关系:民主与专政、权利与义务

▲三个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四条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知识构成及知识联系。(略)

五、易错点分析(学生先分析,然后由老师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

3、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享受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7、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国家政权机关。

六、知识整合及热点探究

► 整合一

我国的国家性质

【热点探究一】“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提出探究问题并归纳总结)

1.我国为什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

2、上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 整合二 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易混淆知识点的辨别,做典型例题巩固。)【指点迷津】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

1.具体方式不同:前者概括为:三“社”一“专”,后者概括为:“信 人 舆”

2.强调侧重点不同:对于公民的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是建设性的(让你出谋划策的),属于民主决策;如果是针对国家机关执行决策的具体工作中的不足或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则属于民主监督。

3.参与决策的时间点不同:民主决策---决策前或决策中;民主监督----决策后。【针对性训练】

1.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开通网站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后,网民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一做法属于()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社会公示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舆论监督制度(合肥二模)2.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校车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的做法属于()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信访举报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监督听证制度

3.(12江苏卷)13.各地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这使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合法渠道参与 A.民主选举

B.民主监督

C.民主管理

D.民主决策 【热点探究二】 政务微博转政风 1、2011年被专家和网民称为“政务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同时,织“围脖”成为许多干部征求民意的重要渠道。其中浙江省超过3000名干部开微薄,居全国首位。而2012年两会民意调查中,不少媒体也通过微博收集民意。微博正以其“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开启“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成为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的新阵地。

假如你是一名网民,应该如何参与微博问政,表达自己的诉求?

2、(2012江苏卷)35.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4分)▲关于“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总结

3.有人认为政府只要重视发挥微博作用,就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热点探究三】村民自治

展示热点材料并让学生完成相关典型例题,教师概括总结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七、课堂小结(略)

本节课我们回顾了课本重点知识、构建了单元知识网络、讲解了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不断总结、反思、提高。

八、课后作业

(1)运用图表方式,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并熟记本课的主要知识点。(2)完成名师考题第二单元配套试卷并在老师讲评前自批自改,纠错反思。

6.高三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篇六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讲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 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图4-1 3.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

(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 º /小时。【答案】C

二、地球公转

图4-3 图4-2

太阳

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

图4-4(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图4-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第二课时

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

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

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经典例题4]读图4-7,回答:

(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解析】此图是圆柱投影图,比较抽象,不易判读。解题时应切实根据晨昏线的概念,确定图上白昼和黑夜的范围,根据赤道上昼夜平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分别为6点和18点,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答案】(1)12月22日 AB是晨线、北极圈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

(2)23°26′N(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4)20点 晨线(5)DF AC 2.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图4-8。

(注:地方时、时区计算见专题一)

[经典例题5]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如图4-9)。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A.36°34′N,90°E B.60°N,150°E C.30°N,90°E D.53°26′N,150°E 【解析】根据题设可判断当北京时间14点整时,该

地正午12点,二者相差2小时,应比120°E减少30度为90°E。又据图示,其北极星高度为30°,而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故M地纬度为30°N,则M地地理坐标为(30°N,90°E)。【答案】C [经典例题6]图4-10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图4-10(3)A地地方时应为________时________分至________时________分之间。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时间计算能力。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线的度数,根据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和全年昼夜等长,知道A点是在赤道上20°W~0°之间。然后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日期和地方时。

【答案】(1)A点位于图中20°W~0°之间的赤道上(2)7;1(3)10;40;12;0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如图4-11)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图4-11 图4-9 [经典例题7]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BD选项正确。【答案】BD

7.如何上好高三物理复习课 篇七

一、重视基本概念、规律的整合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以后, 很多师生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等方面, 然而, 他们却恰恰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历年的高考中, 都会围绕着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来出题, 然而遗憾的是, 这些最基础的东西, 反而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之一。因此, 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 一定要更加重视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当然, 高三复习阶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不能同新课教学的时候完全相同。在新课教学中, 每个章节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分开讲授的, 这样, 难免会让学生把各个章节的概念、规律分割开来, 而到了复习阶段,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孤立的概念、规律串联起来, 相近的进行比较、不同的进行联系, 使得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例如, 对于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这两个概念, 教师在复习阶段就可以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从意义、产生条件、大小等方面来比较两个概念的异同点, 从而达到正确区分和深化掌握的目的;又比如, 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这三者都属于牛顿定律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运用, 在复习的过程中, 就可以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联系, 这有利于理清不同概念知识之间的脉络。这样, 通过对概念、规律的对比、联系, 学生就会从一个更加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零散的知识, 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二、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有序化

进入复习阶段以后, 很多的题型学生都会在各种练习中遇到很多次, 而一些学生反而会出现做得越多, 分数越低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同种类型的题目已经讲了很多遍了, 但是学生一遇到还是做错, 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问题呢?事实上, 冷静下来思考, 我们就会发现,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大多还是集中在一些基本功上。一些学生虽然同种类型的题目做过很多次, 但是却从来没有在做完题目以后对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 这样, 就会使得解题思路和方法出现一个无序化的状态。这样, 无论是做多少次同类题目, 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犹如新问题一样, 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因此, 教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意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使得解题思路和方法变得更加有序化, 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有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提高解题的能力。例如, 在历年的高考中, 测量电阻的实验设计都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对象, 同时也是令学生非常头疼的一个知识点。看似无序的测量电阻的实验设计, 仔细观察和思考后我们会发现, 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在复习的过程中, 在遇到同类的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供电电路和测量电路的选择原则来分别设计电路、选择器材。接着, 再根据安全和读数准确的原则来进行修正, 如果遇到特殊的条件, 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考虑一些特殊的方式。这样, 按照这个思路反复多练习几次, 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掌握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一旦思路和方法有了, 大概的轮廓基本上也就出来了, 然后再围绕着这一轮廓向其中添加具体的内容就会简单很多。

三、复习中注意结合生活原型

物理学科是一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运用的学科, 我们学习物理学科的宗旨就是要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 而这个宗旨在近年的高考题中也有着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在高考试题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围绕着生活电器、滑轮模型、卫星运行等问题设计的题目。因此, 在进入复习阶段以后, 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生活原型, 把物理知识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于物理科学更深一步认识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 还可以提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四、注意综合性习题的演练

在近年来的物理高考题中, 我们会发现综合性的题目出现的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 往往具有题设信息多、所涉及的物理规律多、物理模型多、表达方式多等“几多”的特点。如果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那么, 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往往会头脑一片混乱。因此, 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综合性习题的演练, 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信息、隐含条件, 发掘“题眼”,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物理学科进入高三阶段以后, 也是学生和教师全力冲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冲刺技巧, 往往会让复习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作为一名高三物理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多学习、多交流, 通过复习技巧的使用来努力推进复习课的高效化, 让学生在复习阶段能够实现各方面能力的迅速腾飞。

参考文献

[1]兰祥.高三物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初探[J].新课程学习, 2010 (11) .

[2]张安.上好高三物理复习课的七项原则[J].物理教学探讨, 2012 (5) .

8.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初探 篇八

【关键词】 重点 高三数学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74-01

针对江苏高考单独命题,怎样优质高效上好二轮复习课?本文谈几点感受:

一、明确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主体,突出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以下列举各章节的重点,供参考。

1. 函数与导数,代数以函数为主干,函数和导数的结合是“热点”。

(1)关于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常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对称性及反函数等处处可考。常以具体函数,结合图象的几何直观展开,有时作适当抽象。

(2)关于一元二次函数,是重中之重。有关性质及应用的训练要深入、广泛。函数值域(最值),以二次函数或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值域,特别是含参变量的二次函数值域研究为重点;方法以突出配方、换元和基本不等式法为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与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交点问题,都与一元二次函数息息相关,在训练中应占较大比重。

(3)关于导数,要知道概念,多项式函数的导数,利用导数研究直线和曲线相切,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

2. 数列,以等差、等比两种基本数列为载体考查数列的通项、求和等为重点,关于抽象数列(用递推关系给出的),讲练界限要分明。

3. 三角,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值化简及三角的应用,训练中要抓基本公式的熟练运用,突出正用、逆用和变式用。

4.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数量积),向量的应用。要特别注意向量与三角、解几的联系。

5. 不等式,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目标,突出灵活转化,突出分类讨论。关于不等式证明。与函数联系的不等式证明,方法要突出比较法和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公式法。对于放缩法虽不是高考重点,但历年考题中都或多或少用到放缩法,故掌握几种简单地放缩技巧是必要的。

6. 解析几何,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客观题照顾面,解答题应综合,淡化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对称、面积等,突出与函数的联系。

7. 立体几何,突出“空间”、“立体”,即把线段、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考查置于某几何体的情景中,几何体以棱柱、棱锥为重点。棱柱中又以三棱柱、正方体为重点;棱锥以一条侧棱或一个侧面垂直于底面为重点,棱柱和棱锥的结合体也要重视。位置关系以判断或证明垂直为重点,

二、研究高考,科学安排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其特点是:稳以基础为主体,变以选拔为导向,能力寓“灵活”之中。

1. 客观试题要加强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高考采取了客观题减少运算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做法。这就需要二轮复习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定时定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总量不得少于20次,达到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完成。

2. 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高考试题总体分析来看,基础性强了,但能力要求不低,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硬套模式”的下去,让重视分析、注重选法、思维灵活、学习潜力大的“上来”。

3. 突出“三多—发展”训练。“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习中,要多练多问题,多练“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做结论发散训练;发展一问为多问,一证为多证多算等。

三、处理好五个方面

上一篇:1.免税购车流程下一篇:小学消防主题的征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