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2024-07-21

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共8篇)

1.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一

1总说明

1.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1.1.1(列出本工程中主要应执行的国家规范名称及编号以及其它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法规、标准)

1.1.2工程设计有关文件

1本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本工程可行性报告(方案)的批复文件(文件号)2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对方案设计(总体规划)的批复文件(文件号)3建设方所提的设计任务书(日期、文件号)4有关部门编绘的地形图(编制单位及日期)5规划部门核发的坐标通知书(文号)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列出编制单位及日期)7有关市政部门的意见和要求文件(文件号)8设计合同(文件号)9其它设计依据

1.1.3本地区气象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1气象条件

最热月平均温度 ℃,极端最高温度 ℃,最冷月平均温度 ℃,极端最低温度 ℃,夏季主导风向,夏季平均风速 m/s,冬季主导风向,冬季平均风速 m/s,年降雨量 mm,日(小时)最大降雨量 mm,最大积雪深度 m,最大冻土深度 m(本地区其它影响本工程的气候、地理特征数据)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场地上卓越周期为 s,地貌属,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位 m,变化幅度 m,(有无)侵蚀性。(本场地特征地质情况,不良地质情况的表述和其它需说明的内容)。

抗震设防烈度 度。

1.2工程概况

1.2.1本工程为(建筑单位)(新、扩、改建)的 工程。建设地点位于 市(县)区(具体地点),距(市区或标志位置)公里。

1.2.2用地范围:(方向)长 m,(方向)长 m,呈 形状。东侧临,西侧临,南侧临,北侧 临。用地(平坦、高差)。用地现状房屋、古迹、古树,需要(拆迁等情况)。

3.1一般要求

3.1.1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条文说明】关于初步设计文件是否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的问题,在修编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或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内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初步设计文件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

3.1.2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设计总说明

3.2.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安保、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3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3.2.4总指标

1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指标。

2其他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3.2.5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燃料等能源供应的协作问题。

2总建筑面积、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和设计文件批复时间的因素。

3.2.6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

3.3总平面

3.3.1在初步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根据合同约定的鸟瞰图或模型。

3.3.2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摘述方案设计依据资料及批示中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有关主管部门对本工程批示的规划许可技术条件(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建筑物控制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等),以及对总平面布局、周围环境、空间处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本工程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4)凡设计总说明中已阐述的内容可从略。

2场地概述

1)说明场地所在地的名称及在城市中的位置(简述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供应情况,以及四邻原有和规划的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

2)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的位置、流向、水深,最高最低标高、总坡向、最大坡度和一般坡度等);

3)描述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保留(包括名木、古迹等)、拆除的情况;

4)摘述与总平面设计有关的自然因素,如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地裂缝、岩溶、滑坡与其他地质灾害

3总平面布置

1)说明如何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质、日照、通风、防火、卫生、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布置建筑物、构筑物,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城巾规划要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2)说明功能分区原则、远近期结合的意图、发展用地的考虑;

3)说明室外空间的组织及其与四周环境的关系;

4)说明环境景观设计和绿地布置等。

4竖向设计

1)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地形、排水、洪水位、土方平衡等情况); 2)说明竖向布置方式(平坡式或台阶式),地表雨水的排除方式(明沟或暗管)等;如采用明沟系统,还应阐述共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3)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

5交通组织

1)说明人流和车流的组织,出人口、停车场(库)的布置及停车数量的确定;

2)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

3)说明道路的主要设计技术条件(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最大及最小纵坡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3.2):

表3.3.2 民用建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总用地面积 hm2 总建筑面积 hm2 地上、地下部分可分列建筑基底总面积 hm2 道路广场总面积 hm2 含停车场面积并应注明停车泊位数绿地总面积 hm2 可加注公共绿地面积容积率(2)/(1)建筑密度 %(3)/(1)绿地率 %(5)/(1)小汽车停车泊位数 辆 室内、外应分列自行车停放数量 辆

注:l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时,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应按其执行。

2计算容积率时,通常不包括±0.0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涉及总平面设计中的指标和标准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应阐述其情况及建议处理办法。

3.3.3设计图纸

1区域位置图(根据需要绘制)。

2总平面图

1)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

3)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间距;

4)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用虚线表示),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应标注坐标(或定位尺寸)、名称(或编号)、层数;

5)道路、广场的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停车场及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必要时加绘交通流线示意;

6)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的布置示意;

7)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3.2),该表也可列于设计说明内; 9)说明栏内注写:尺寸单位、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单位、日期,坐标及高程系统名称(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说明其与测量坐标网的换算关系),补充图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

3竖向布置图

1)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值(或注尺寸);

2)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关键性标高;

3)保留的地形、地物;

4)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外设计标高;

5)主要道路、广场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以及场地的控制性标高;

6)用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

7)指北针;

8)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

9)本图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

10)根据需要利用竖向布置图绘制土方图及计算初平土方工程量。

3.4建 筑

3.4.1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3.4.2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建筑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表述建筑类别和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人防等级,防水等级及适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3)简述建筑节能和建筑智能化等要求。

2设计说明

1)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结构选型和对设计方案调整的原因、内容;

2)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简述建筑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设施(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局,以及所采用的电梯、自动扶梯的功能、数量和吨位、速度等参数;

4)综述防火设计中的建筑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安全疏散,以及无障碍、节能、智能化、人防等设计情况和所采取的特殊技术措施;

5)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能反映建筑规模的总建筑面积以及诸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旅馆的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次和住院部的病床数、车库的停车位数量等;

3多子项工程中的简单子项可用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表3.4.2)作综合说明。

表3.4.2 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

项目名称 备注

编号

建筑类别

耐火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 人防防护等级

主要结构选型

建筑层数、总高 地上、地下分列

建筑基底面积

建筑总面积

建 筑 构 造 及 装 修 墙体

地面

楼面

屋面

天窗

顶棚

内墙面

外墙面

注:建筑构造及装修项目可随工程内容增减。

4对需分期建设的工程,说明分期建设内容和对续建、扩建的设想及相关措施。

5幕墙工程、特殊屋面工程及其它需要另行委托设计、加工的工程内容的必要说明。

6需提请审批时解决的问题或确定的事项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7必要的计算资料的说明简图。

3.4.3设计图纸

1平面图

1)标明承重结构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和总尺寸;

2)绘出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配件,如非承重墙、壁柱、门窗(幕墙)、天窗、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中庭(及其上空)、夹层、平台、阳台、雨篷、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的位置;当围护结构为幕墙时,应标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

3)表示主要建筑设备的位置,如水池、卫生器具等与设备专业有关的设备的位置;

4)表示建筑平面或空间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分区分隔位置和面积,宜单独成图:

5)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地面标高;

6)标明指北针(画在底层平面);

7)标明剖切线及编号;

8)绘出有特殊要求或标准的厅、室的室内布置,如家具的布置等;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绘制标准层、标准单元或标准间的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9)列出各类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计算的技术经济指标(也可在说明中列出)

10)标明图纸名称、比例:

2立面图

应选择绘制主要立面,立面图上应标明:

1)两端的轴线和编号; 2)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可见部分,如门窗(幕墙)、雨逢、檐口(女儿墙)、屋顶、平台、栏杆、坡道、台阶和主要装饰线脚等;

3)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及屋顶高耸物、檐口(女儿墙)、室外地面,等主要标高或高度;

4)图纸名称、比例。

3剖面图

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如中庭与邻近的楼层或错层部位),剖面图应准确、清楚的标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关部分内容,并应表示:

1)主要内、外承重墙、柱的轴线,轴线编号;

2)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吊顶、梁、柱、内外门窗、天窗、楼梯、电梯、平台、雨蓬、阳台、地沟、地坑、台阶、坡道等;

3)各层楼地面和室外标高,以及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的总高度,各楼层之间尺寸及其他必需的尺寸等;

4)图纸名称、比例。

4对于紧邻的原有建筑,应绘出其局部的平、立、剖面。

2.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二

桁架背架天线的支撑背架主要由可展开桁架结构组成, 天线反射面由柔性金属网构成, 根据反射面的形成方式, 可分为张拉桁架天线和单元构架天线两类。桁架背架可展抛物面天线具有收纳率小、质量轻、刚度好等结构特性, 世界各国对其均有相应的研究和应用[1,2,3,4,5,6,7,8,9,10,11]。

在可展桁架抛物面天线初步设计中, 结构初步设计是关键。展开天线的基本技术指标如下:①结构展开可靠;②反射面精度高;③质量轻;④刚度大;⑤收纳率小等。从展开形式到各构件设计, 需要进行反复分析和调整, 以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各技术指标间以及各构件间相互影响, 使得设计过程异常复杂困难。文献[7,8]仅对可展桁架天线部分构件设计进行分析;文献[10,11]利用优化方法确定周边桁架天线索直径和索力及数量等, 但没有考虑全部构件。根据展开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本文从系统工程角度, 以结构设计中的技术指标和全部构件集合为系统要素, 基于结构解析模型法[12]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ISM) 对各系统要素进行分析, 确定各要素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根据制约关系, 采用状态变量法, 建立相应要素的状态方程, 进行各构件的控制设计。

1 展开方案设计

可展桁架式抛物面天线采用单元构架式, 构件单元一般可采用四面体、六棱柱等形式。由于四面体单元杆件少、结构简单, 所以采用四面体进行展开单元设计时, 杆件彼此间约束少, 展开相对简洁, 展开可靠度高。

四面体单元是一个由6根杆件组成的桁架结构 (图1a) , 其中杆ABBCCA构成天线背架的上弦或下弦杆, 杆OAOBOC为腹杆, 点ABCO均为铰接点, 可以实现杆件的转动, 点DEF为折叠结点, 实现杆件折叠和展开锁定。结点中均存在扭簧, 使得四面体从折叠态 (图1b) 到达展开态 (图1a) 时, 结点DEF锁定[7], 四面体仍是静定结构。

以四面体单元为基本单元进行结构拓扑, 形成抛物面桁架结构, 图2所示为可展桁架抛物面天线拓扑结构。

2 基于ISM法的设计分析

针对复杂的多要素系统, ISM法根据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 将系统结构转化为有向的拓扑结构, 继而进行代数分析, 通过关联矩阵运算, 分析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构特征[13]。

在展开天线结构设计过程中, 在展开方案确定的情况下, 进行构件设计时必须考虑满足技术指标②~⑤的要求, 并且要考虑各技术指标和构件设计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制约, 通过ISM法分析系统的根本要素, 同时根据层次关系, 确定设计路径。

以天线的技术指标和全部构件集合为系统要素, 各要素描述见表1。

根据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

进行可达矩阵计算, 通过级位划分矩阵B:

建立系统的解析模型, 递阶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由图3分析可知:

(1) 从纵向看, 结构分为5个层次, 构件设计要素分别处于不同层次, 层次越多, 说明设计过程受约束越多。构件设计难易程度不同, 如杆径S12不仅要考虑结点S8和折叠率S2, 还要考虑轻质S4和高刚度S5。

(2) 从横向看, 轻质S4和高刚度S5关联要素较多, 轻质S4有6个, 分别是S8、S10、S11、S12、S13和S14, 高刚度S5有7个, 分别是S8、S9、S10、S11、S12、S13和S14, 两者关联要素相同的有6个。由于两者相互影响, 必然引起这6个要素各自影响, 协调困难。如对于杆件壁厚S14, 要获得高刚度, 杆件壁厚应取较大值, 而较大的壁厚会引起结构质量增加, 与轻质相矛盾。

通过系统的级别分析, 可知技术指标与各构件设计之间以及各要素间均存在关联和约束。进行构件设计时, 应根据级别关系, 从中剥离简单要素的约束关系, 利用状态变量法, 建立相应的状态方程进行求解。

(1) 与形面精度S3关联的构件要素为扭簧S9和弦杆长度S10, 两者不相互影响, 虽然弦杆长度关联要素较多, 但可以通过建立S3和S9、S3和S10的状态方程, 进行扭簧和弦杆长度设计。

(2) 腹杆长度S11与折叠高度S6、轻质S4和高刚度S5相关联, 由于S4和S5相互影响, 使得S11设计困难, 但可以根据S6, 确定S6和S11的状态方程, 进行腹杆长度设计。

(3) 杆径S12关联要素较多, 但与结点S8和折叠宽度S7无合适状态方程, 考虑材料S13和杆件壁厚S14, 建立与轻质S4和高刚度S5的状态方程进行设计。

(4) 结点S8的设计主要是满足杆件运动, 根据拓扑关系, 结合杆径进行设计。

3 构件状态方程设计

对于结点, 主要进行功能设计[7,8], 材料选用铝合金, 故需要根据状态方程进行设计的要素主要是:上弦杆长度、腹杆长度、下弦杆长度、扭簧、杆件壁厚和杆径。

3.1上弦杆长度设计

天线反射网固定在可展桁架结构的上弦杆和结点上, 因此在展开状态下, 可展桁架结构上弦结点的合理定位对天线反射面精度至关重要。在展开状态下, 上弦结点必须满足旋转抛物面方程:

式中, f为焦距;i为结点号。

由于采用三角形平面拟合抛物面, 故上弦杆杆长越短, 反射面精度越高。根据文献[4], 确定反射面精度δrms与上弦杆长L的状态方程为

式中, d为天线口径长向长度。

根据设计要求的反射面精度, 反算确定上弦杆的初始长度LT:

根据均匀对称原则, 以上弦抛物面的底点为坐标原点, 如图2b所示, x轴上弦结点编号为1、2、3和4等, 则取

LO1=L12=L23=L34=…=LT (4)

对于其他结点, 根据拓扑关系, 与临近已知结点建立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确定结点空间坐标如下:

式中, i为所求结点号;jk为已知相邻两结点号。

则上弦杆长为

3.2腹杆长度设计

为保证展开和折叠过程中杆件的协调, 腹杆的长度应一致。为图示方便, 仅进行最简单的构形设计, 如图4所示。从图4c可以看出, 腹杆长度LM近似可为

式中, LB为下弦杆长;hr为折叠高度控制项, 可以根据收纳状态的折叠高度Hl要求来调整和取值。

由于桁架结构采用四面体网格, 并且上弦为近似等边三角形, 则LB≈LT, 则腹杆的状态方程为

LM=LT+hr≤Hl (8)

3.3下弦杆长度设计

根据腹杆杆长进行下弦结点定位, 如图4a所示, 下弦结点R的坐标为

则下弦杆长为

3.4扭簧设计

为保证天线展开, 在结点和杆件连接处设置扭簧, 结构展开所需要的能量由扭簧提供。扭簧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展开动力要求, 同时在展开状态下, 保持反射面精度。在初步设计中, 先根据形面精度来设计扭簧。同时为设计方便, 将结点中的扭簧取一致, 对于动力展开要求, 需要根据动力学进一步深入分析, 此处暂不讨论。

根据构形, 弦杆与扭簧的关系如图5a所示, 为简化计算, 力学模型简化如图5b所示。

如图5b所示, 若要保持反射面精度, 点A、B、C需保持为直线, 则必须有

式中, m1为杆件质量;m2为结节质量。

式 (11) 即为扭簧的控制方程。其中, θ为扭簧转角, k为扭簧刚度, 取值为

则有

式中, d1为扭簧丝直径;d2为扭簧内圈与外圈直径平均值;n为扭簧缠绕圈数;E为扭簧材料弹性模量。

d1、n和d2根据结点的尺寸协调确定, E根据选择材料确定, 则可以初步确定扭簧的初始转角θ0。

3.5杆径和壁厚设计

由于展开天线的特殊用途, 结构的质量和基频是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指标, 即轻质和高刚度, 质量要尽可能小, 天线基频要远离激励频率 (如卫星的基频、卫星姿态调整和变轨等) , 避免谐振发生。

质量函数m和基频函数f′分别为

m=g1 (d, tk, ρ) (14)

f′=g2 (d, tk, E, 1/m) (15)

式中, d为杆径;tk为杆件壁厚;ρ为密度。

由式 (14) 可知, 要获得轻质, 杆径要小, 壁厚要薄, 同时由于桁架式展开天线结构偏柔, 由式 (15) 可知, 要获得高的基频, 杆径宜大, 壁厚要厚, 故要获得同时满足质量和基频要求的杆径和壁厚, 需利用优化方法, 建立杆径和壁厚的状态方程。由于杆件尺寸的变化会引起结点尺寸的变化, 故可以根据构造关系, 近似定义结点体积和杆件直径的关系来考虑结点质量对结构总质量的影响。对于可展桁架抛物面天线, 一般要求天线总质量尽可能小, 同时满足基频设计要求, 故基本优化模型为

式中, DT为上弦杆直径;DB为下弦杆直径;DM为腹杆直径;TKT为上弦杆壁厚;TKB为下弦杆壁厚;TKM为腹杆壁厚;ms为结构总质量;fd为天线设计规定基频值;σe为单元应力;[σ]a为单元容许应力。

当然也可以在总质量满足一定限值的前提下, 进行动力优化, 寻求较高的天线基频, 则式 (16) 中的mins.t.条件互换即可。

根据优化结果, 确定杆件初步设计的杆径和壁厚。

4 试验模型

根据初步设计结果, 考虑结点的构造和实际尺寸, 根据协调性确定杆件的加工长度, 结合优化结果, 同时考虑加工和装配情况, 所有杆件取一致直径, 加工安装2m口径的1∶1实验室模型。图6a为模型折叠图, 图6b为模型完全展开图。

5 结束语

考虑可展桁架天线设计过程中要素多并且相互关联的特性, 将设计过程看作系统工程, 利用ISM法分析各要素的约束关系, 然后利用状态变量法, 建立状态方程, 指导设计过程, 使得设计过程有效可控, 并制作1∶1实验室验证模型。

在结构初步设计阶段, 所有系统要素主要依据天线展开态和折叠态情况, 未考虑天线展开过程对设计的影响, 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3.丽赛纤维结构和性能初步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丽赛纤维结构性能

中图分类号:TS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002-02

前言

丽赛纤维(Richel)即Polynosic(波里诺西克)纖维,又称虎木棉,富强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高湿模量纤维。最早问世于1959年,到六十年代,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仅日本就有东洋纺织、富士纺织、帝人、钟纺等九家知名企业竞相生产这种纤维。但随后而来的尼龙、腈纶、涤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合成纤维主导了纺织业。到了九十年代,世界上制造Polynosic纤维的企业只剩下了日本东洋纺和富士纺两家。但当世界上发达国家纷纷退出纤维素纤维生产领域的同时,合成纤维的迅猛发展也遭到了能源紧张及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趋向于舒适性,美观性和绿色环保性。因此,纤维素纤维、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棉毛丝麻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天丝,莫代尔,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丽赛纤维等新型纤维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其中丽赛纤维因其各方面优异的性能在生产中开始有大量的应用。

丽赛纤维是黏胶纤维的一种。但它既有传统黏胶纤维较好的服用性能,又具有优异的湿态强力,湿态初始模量约为38.5cn/dtex,高于天丝和莫代尔,故称其为高湿模量纤维。它具有良好的耐碱性,可以进行丝光处理。此外它的结构、性能与Tencel(Lyocell)纤维比较接近,但在价格、加工工艺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优势。用Richcel制成的织物尺寸稳定性较好,收缩率较小,较耐洗、耐穿;色泽鲜艳,悬垂性好;并且由于Richcel纤维的耐碱性好,与棉混纺织物可进行丝光处理,所以织物手感与光泽得到了改善。鉴于上述丽赛纤维、织物的优点,有必要对纤维的结构性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指导生产,开发新产品。

本文实验所用Richce纤维是由丹东东洋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出品,上海中纶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它的生产采用了日本东洋纺专有技术及原料体系,原料源于日本进口的天然针叶树精制木浆,资源可再生,废弃物可自然降解,安全环保。

1 丽赛纤维的结构特征

纤维结构是纤维固有的特征,是纤维的本质属性。不同的纤维有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又决定着纤维各自的使用特性,而产生和保持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纤维自身的结构。所以对一种新纤维进行研究,首先就应从了解纤维结构开始。通过对纤维结构的测试,从本质上认识这种纤维材料,进而将其结构特征与其物化性能联系起来,开发出最适合此类材料的产品。

1.1 纤维的微观结构

1.1.1 原纤化

丽赛纤维的原纤化等级为3,仅次于天丝的4级,高于棉的2级,莫代尔的1级,使其原纤化成为该纤维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原纤化的存在,使某些纺织品风格更加独特,手感细腻柔软,亲肤性强,穿着舒适,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也有些织物的风格要求表面光洁明亮,仿丝感强,因此也需要在染整过程中进行整理,防止原纤化。

1.1.2 取向度

丽赛纤维的取向度为80%~90%,高于普通黏胶(70%~80%),使得它的断裂强度高,断裂伸长小。

1.1.3 结晶度

丽赛纤维的结晶度为45%~50%,较天丝(40%),普通黏胶(25%)高,但低于棉。结晶度越小,吸湿性越好,再加上晶粒较大,因此丽赛纤维的吸水率较高,上染率高于棉,与棉混纺的织物要注意混纺的纱线的均匀性,染色的一致性。

1.1.4 聚合度

丽赛纤维的聚合度为450~550,高于普通黏胶(250~300),与天丝相当(500~550)。在一般情况下,随着聚合度的提高,纤维具有如下性能:①纤维取向度、结晶度提高。②纤维具有高强低伸性质。③纤维耐碱性提高。④纺织品加工的适应性,织物尺寸稳定性,耐洗性也相应提高,作为服装面料也扩大了适应性。

丽赛纤维恰恰具有了上述特性。

1.1.5 膨润度

丽赛纤维的水膨润度为60%,低于天丝(67%),莫代尔(78%),普通黏胶(90%),高于棉(45%),因此湿态时尺寸保持性好,缩水率低。

1.2 纤维形态结构

黏胶纤维由于纺丝凝固条件的影响,一般表皮层(简称表层)和内芯层(简称芯层)的结构有相当区别。表层大分子的取向度较高,结晶区颗粒小,结晶度较低;芯层大分子取向度较低,结晶颗粒较大,结晶度较高。黏胶纤维中有一些品种,利用特殊的纺丝工艺条件,可以使纤维截面中皮层很厚,芯层很薄,甚至几乎没有芯层,全是皮层。这些品种的黏胶纤维弹性好、强度高,耐疲劳性好。也可制的几乎没有皮层结构,只有芯层结构的黏胶纤维,高湿模量纤维接近这一类,丽赛纤维即是全芯结构[1]。

1.2.1 纤维横截面形态

实验方法:纺织材料切片实验。

实验仪器:Y172型纤维切断器及生物显微镜。

实验结果:丽赛纤维截面图与其他几种纤维素纤维比较如图1。

实验表明丽赛纤维的横截面为光滑的圆形全芯结构,和天丝相似,不同于普通粘胶的锯齿型皮芯结构。独特的结构使丽赛纤维表面光泽好,织成的面料极富弹性,悬垂性好,手感柔软滑爽。

1.2.2 纤维的长度与细度

纤维的长度与细度是评定纤维可纺性能的首要条件,若纤维的细度和长度无法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其他的物理化学性质再好也无法满足纺织加工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着织物和纱线的品质,而且也是决定采用何种纺纱加工工艺和如何选择工艺参数的重要因素。

就细度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纤维越细,纺出的成纱强度越高。当成纱强度要求一定时,选用较细的纤维纺出的纱线也越细。这是因为,细纤维在成纱截面内所含的纤维根数多,纤维之间的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纤维之间滑脱几率小,因而使得成纱的强度提高。纤维细度对成纱条干不匀率也有显著影响,纤维越细,成纱的条干越好,条干不匀率越低[1]。

单对长度来说,在纱线结构中纤维长度越大,纤维与纤维之间接触长度越大,纤维之间的摩擦力越大,纤维之间滑移小。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纱线断裂的原因以纤维断裂为主,纤维之间的滑脱次之。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判断不同条件下纱线不同的断裂机理。当纤维长度较短时,纤维的长度将成为影响纤维成纱质量的主要因素。当纤维长度达到一定数值时,长度对成纱强度的影响相对变小。通常情况下,在保证纱线具有一定强度的前提下,纤维愈长,纺出的纱线的极限细度愈细,长度愈短纺出纱的细度愈粗。在应用中我们对纤维长度的要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应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

1.2.2.1 纤维长度测试

用中段切断称重法测定等长切断化纤的长度[2].实验仪器为Y171型纤维切断器(10mm)和扭力天平(25mg),利用纤维切断器切取一端排列整齐纤维束的中段称取中段和两段重量,利用公式Lm=W0/(2Ws/(Ls+Lss)+Wc/Lc)求出平均长度Lm为38mm。

W0--纤维总重量;Wc—中断纤维重量;Ws—短纤维重量;

LC--中段纤维长度;LSS--最短纤维长度;Ls--短纤维界限。

实验结果表明此纤维属于棉型短纤维.化纤短纤维的长度和细度一般可分为棉型、毛型和中长型。棉型化纤较细(线密度1.3~1.7dtex),类似棉花,主要用于棉混纺,或纯纺,长度较与之混纺的棉纤维略长。化纤较长时,可以改善成纱条干,并提高纱布强度。

1.2.2.2 纤维细度测试

利用中段称重法测量纤维细度[2],实验仪器为Y171型纤维切断器(10mm)和扭力天平(25mg),利用纤维切断器切取10mm长的纤维,经称重,计数根数。根据定重制细度定义求出公制支数Nm=10n/Gf(n-纤维根数,Gf-棉束中段重量),再转换单位,求得細度为1.56dtex。此纤维属棉型化纤,较细。

1.2.3 卷曲性测定

纤维卷曲是纺织纤维不可缺少的性质之一。纤维的卷曲可以使短纤维在纺纱时增加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和抱合力,提高纤维的可纺性能。同时增加纤维的卷曲还可改善纤维弹性和纤维集合体的蓬松性,使织物柔软丰满,具有良好的抗皱性与保暖性,对改善纤维和织物光泽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要评价一种纤维的综合性能,纤维的卷曲性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采用YG361卷曲弹性仪对丽赛纤维的卷曲性能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表示:一般对化学纤维的卷曲数要求在12~14个/25cm,卷曲率在10%~15%左右,卷曲弹性回复率在70%~80%左右为宜[2]。从丽赛纤维卷曲性能测试的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丽赛纤维的卷曲率、卷曲恢复率、残留卷曲率及卷曲数均较好,可以作为优秀的针织和机织面料。当丽赛用于生产针织产品时,由于短纤卷曲度较好,纤维中存留静态空气较多,所以具有较好的保暖性;与弹力丝混纺制成的弹力布,不但具有良好的弹性,而且还兼有丽赛纤维本身所具有的系列优良性能。

2 纤维机械性能

2.1 实验方法及数据

实验仪器为YG001型电子式单纤维强力仪,此仪器可做纤维一次拉伸实验和定伸长下负荷拉伸实验。本次应用的是一次拉伸实验,试样长度为10.00mm,采用定速拉伸,拉伸速度为5.00mm/min,测量次数为30次。

2.2 结果分析

由图2可看出,丽赛的干强度高于棉、普通粘胶、莫代尔,仅次于天丝,湿强较高,湿干强比高于莫代尔,仅次于天丝、棉,克服了粘胶湿强小的缺点,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丽赛的干态初始模量为39.1cn/dtex,湿态初始模量为38.5cn/dtex,高于天丝和莫代尔,故又称其为高湿模量纤维。纤维初始模量大,其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好,挺括,不易起皱。另外其纤维断裂伸长小。

3 吸湿性能

3.1 回潮率测定

纺织材料的吸湿或放湿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纺织材料的吸湿或放湿不仅会引起材料本身的重量变化,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性质变化,这对商品贸易、重量控制、性能测定以及生产加工等都会有影响。大多数纺织纤维吸湿后有明显的横向膨胀、刚性降低,断裂伸长增加,强度、摩擦、导电性等都会有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对纺织加工工艺及成品质量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测定纤维的吸湿非常重要。纺织材料的吸湿量指标通常用回潮率和含水率表示。

本实验用烘箱法(Y802型烘箱)测得的纤维回潮率为13%,与普通粘胶相等,高于天丝(11.9%)和天然纤维。由于纤维的吸湿性好,在纺纱过程中有效的遏制了静电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纤维纺纱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可纺性较好。另外织物吸湿性好,穿着舒适,不易起静电,美观干净。

4 纤维的电学性能

4.1 纤维比电阻测定

天然纤维一般易于吸湿,回潮率较高,比电阻较低。天然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静电,由于纤维比电阻低,所以静电可以及时消除。合成纤维一般吸湿性差,回潮率低,比电阻较高。未上油的化学纤维在加工过程中静电容易积聚,必须给以一定油剂。测量化学纤维的比电阻是预测纤维可纺性的重要方法。为了使化学纤维顺利纺纱,其质量比电阻一般控制在109Ω·g/cm2以内。本实验采用YG321型纤维比电阻实验仪测得的纤维平均电阻R=1.3×107Ω,根据公式ρm=R×m/l2求得的质量比电阻为5.0×107Ω。结果表明丽赛纤维属于纤维素纤维,吸湿性较好,因此其质量比电阻较小,与黏胶纤维相当,在纺纱中不易产生大量静电,可纺性较好。

Richcel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湿模量、高聚合度和适当的伸度,湿干强度比佳,吸湿性好,在性能上与Tencel纤维接近,而明显优于Modal纤维;它的耐碱性好,与棉混纺织物还可进行丝光处理,改善织物手感与光泽。在实际应用中,可用于生产针织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同时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纤维,丽赛纤维与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亲和性,而且十分柔软,许多舒适性指标都接近于羊绒,被业界称之为“植物羊绒”。它的初始模量较大,回弹性好,利用这一性能,可制成蓬松度较好,手感丰满的仿毛类毛衫织物。由于其吸湿性较好,织成的织物具有良好的导湿透气性,同时因为纤维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性,且柔软滑糯,是生产T恤面料的理想选择。当用于机织面料时,制成的衬衫面料形态尺寸稳定性好,挺括有骨感,且手感滑糯。作为一种纤维素纤维,丽赛纤维染色鲜艳,富有光泽,且织物成形性好,因而可被广泛用于制作女装面料。此外还可直接将该纤维用来生产毛巾产品,而不需像棉那样先要对棉纤维进行丝光处理以除掉纤维上的蜡质,然后再用来生产成品。

综上所述,无论从原料来源,还是纤维的各项性能来看,由丽赛纤维制成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纺织品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姚穆等.纺织材料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0.

[2]赵书经.纺织材料实验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89.

[3]张玉莲.绿色纤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产品结构设计说明书 篇四

名:学

号:专

业:学

院:完成日期:

产品结构设计说明书

杨宇欣

51301081029

13工业设计

蚌埠学院

2015/12/28

目录

一、椅子相关资料

二、椅子草图

三、椅子的基本功能

四、椅子连接结构—榫连接

五、椅子效果图

椅子的结构

一、椅子的相关资料

椅子的品牌

目前,市场上著名的椅子的品牌有:黑白调、卡弗特、八九间、木优、耐实、品成等。这些品牌的椅子都各有千秋。

椅子的材质

按照椅子的材质分为:实木椅、钢木椅、曲木椅、铝合金椅、金属椅、藤椅、塑料椅、玻璃钢椅、亚克力椅、板式椅、杂木椅、宝宝餐椅和圈椅等;按功能可分为中餐椅,西餐椅,咖啡椅,快餐椅,酒吧椅,办公椅等。每款不同功能的椅子都在空间中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椅子的进化史

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最开始是没有椅子可坐的,都是席地而坐。所谓的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铺上筵,再在筵上垫上席,人们就跪坐在席子上。直到东汉初年,胡床由西域少数名族传入中原,这时才有了椅子的形象。尽管当时“胡床”已经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并没有椅或者凳的称谓。到了唐明皇时期,带靠背的胡床出现,五代至宋,渐渐地人们不再称胡床为胡床,改为交椅,而且此时椅子的形式开始多起来,还出现了扶手椅、圈椅等,“椅”也才开始有了“椅子”的含义。直到现在,椅子的发展变得愈加的多种多样,出现了各种款式,各种材料的椅子。

二、椅子草图

三、椅子的基本功能

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椅子的形式多样,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纵观20世纪以来,,一张成功的椅子设计总是与制造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紧密围绕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设计师通过一张椅子的创作同时也在演绎着椅子本身的特殊的需求和功能.在实用设计的层面上 ,一把椅子的设计与创造要与人们心理与生理产生联系,以及要考虑到座椅的造型和材质.与此同时,还必须联系到使用者在知识、情感、美学、文化等精神层面上的特殊需要.在另一方面,就是设计与制造、工艺、结构之间的基本联系.坐面旋转时,办公椅的支撑部分一般有两种,五爪轮或者是钢管支撑.后者不可移动,前者不但可轻易在平面移动,自身更可以 360度旋转,,方便办公室内前后左右交流的需要.在靠背倾仰时,不同座椅面的倾角会导致不同的椎间盘内压力及背部肌肉负荷.因此在一部分的办公椅的设计中,运用到了倾仰技术,即座椅可向后倾仰一定角度,从而减缓脊椎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靠背倾仰锁定时,倾仰又分为不可锁定与可锁定两种.倾仰锁定可以让您的座椅固定倾仰角度,避免过仰造成的后翻或者其他伤害.座椅的扶手支撑了我们肘部的重量,可调节高低的扶手升降功能,让座椅的扶手部分更贴合因人而异的高度要求,让办公椅的舒适度更高.可旋转扶手可依据手肘的向内或向外摆放习惯调节扶手托把处的角度,贴合个人习惯,让您感觉轻松.腰垫起到的作用就如同平时我们所用的靠垫,它托起了我们在坐下时下陷的腰部,使腰部受到的压力得以缓解,而且腰垫与座椅一体式可调节的设计,让我们更多地体验设计的人性化.一张椅子在外表上看来是在制造一个实用的座具,其中也包含着其它的目的和风格上的考虑;从广义上看来,椅子的设计还涵盖了不同的意识观念、制造的方式和经济学理论等更深远的范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一张椅子,从设计师到制造商都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用功能是椅子的最终目的.所以无论是腰垫或是扶手体现的都是我们最的实现.办公椅原本是一件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家具,而伴随着办公生活的需要,办公椅被赋予了身份的象征,办公座椅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变更出了不同的样式。.办公椅的款式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地在功能与造型上有许多的创新设计.我们需要根据来选择座椅,不论哪种款式,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办公.办公座椅展现了职场之中的睿智,为办公生活聚集了更多的舒适与人气.四、椅子的连接结构—榫连接

1.椅头椅脑与椅后脚接合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依产品结构要求可做公母榫接、指接加木榫接用方木片加穿耳洞方式连接。

2.椅头可用实木曲压作业来配合椅头的弧度以避免产生前后拼板线,须注明半径除不外露或盖色涂装外椅头不接受前后拼板胶线。

3.下支条与前后脚连接组立可采用木榫加斜孔锁快速牙组立,快速牙用8*11/4~11/2支条须上胶装木榫,木榫外露长度须标准,不得超出长度。

4.椅背板如需缕空之形状,避免木纹断裂,可用夹板贴薄片作业,如表面须加雕刻者即可考虑三层结构予以补强,即两面实木中间用薄片一层或三层薄片,错位热压。

5.椅子如果组死结构,前档、侧档与前后脚以公母榫接合强度最佳,但脚头端面须留 8mm 榫肩,如用木榫结构要加两支自攻螺丝,深度要超过脚的中线。

6.扶手面与扶手柱连接必须使用公母榫,含圆棒以免强度不够。

7.扶手面与后脚接合除折装之必要外,可用木榫定位加斜孔锁快速牙上胶组立以增加结构强度,但斜孔必须补平,如客人接受可不补平。

8.椅子扶手与后脚折装组立孔必须用木塞加以装饰,但木塞以凸起蘑菇头为原则侧边平面 最大允许 1mm 外露。

9.座框档必须拉槽配合三角木做榫以确保强度。10.座框三角木或前档、侧档须钻沙拉孔,配合座垫组立

5.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五

JGJ82-91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 82-91 条 文 说 明

前 言

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2)建工科字第14号文的要求,由湖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主编,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铁道部科学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参加共同编制的《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91),经建设部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六日以建标[1992]231号文批准,业已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供国内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欠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湖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

本《条文说明》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发行,仅供国内使用,不得外传和翻印。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条说明编制规程的宗旨和目的。

第1.0.2条 本条明确指出了本规程仅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以及一般构筑物的钢结构的连接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 本规程为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在连接方面的延伸与补充,故本条提出了设计、施工时必须同时遵循的国家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规范。应用本规程时,应注意用于普通钢结构构件的高强度螺栓连接与用于冷弯薄壁型钢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在条文内容上的差异。

第1.0.4条 连接副为一套高强度螺栓紧固件(包括栓杆、螺母、垫圈)的总称。本条说明了本规程所适用的扭剪型及大六角型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的国家标准。

第1.0.5条 提出了在图纸中应注明的具体要求。使制作、安装单位更好地按设计意图施工。

第二章 连 接 设 计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2.1.1条 当前我国结构设计规范中采用了较为合理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结构的极限状态可理解为结构发挥其最大承载力时(承载极限状态)或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极限值时(使用极限状态)的状态。

本条阐明了高强度螺栓连接接头(包括摩擦型与承压型)设计极限状态的定义。对摩擦型只考虑使用极限状态(在荷载设计值下连接件之间产生相对滑移),对承压型因使用经验还很少,故分别考虑承载极限状态(荷载设计值下达到最大承载力)及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标准值下连接件之间产生相对滑移)。

第2.1.2条 一般情况下,按实际内力设计连接接头已可满足使用要求。但某些情况下,如构件拼接接头不能设在内力较小部位时,或因使用要求连接接头承载力要有一定裕度时,则宜按与构件等强度设计高强度螺栓接头。

第2.1.3条 本规程适用的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为正常孔隙型,其制孔、摩擦面处理及施拧等要求均与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相同。但因其为剪压传力,所连接组合的构件在承载时会比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组合的构件有较大的变形,同时由于栓孔采用正常孔隙而不是紧密孔隙(国外有采用,装配时将栓杆打入孔内,其孔隙为0.3mm),故其承压、抗剪的工作条件较差,类似普通螺栓。由于这些因素加之国内尚无使用经验,故对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的使用范围先限制在只承受静载或间接动载(并无反向受力)的构件的连接中。

薄壁型钢因壁很薄,承压抗力低,承压时易产生撕裂破坏,故不宜采用承压型连接。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条文说明

第2.1.4条 冷弯薄壁型钢壁很薄时,喷砂等除去牢固附着于表面的氧化皮可能引起板厚减薄,故摩擦面处理宜采用除去油垢或钢丝刷除浮锈的处理方法。

第2.1.5条 对薄壁型钢连接,从强度协调考虑,不宜采用大直径螺栓。当壁厚小于4mm时,一般选用M12螺栓即可。

第2.1.6条 试验表明,摩擦型连接处在较高温度环境中时,由于预拉力产生应力松弛而降低的影响,会引起连接滑移荷载及抗滑移系数的降低。试验研究资料表明,当温度在100~150℃范围内时,此降低幅度约为10%。本条即按此提出,作为工程应用中的参考。当所处环境温度高于150℃时,按照现行钢结构规范要求,钢结构构件(包括相应的连接)应采取隔热防护措施。

第二节 摩擦型连接的计算

第2.2.1条 本条完全引自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JI7—88)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J18—87)。以钢结构设计规范为例,公式(2.2.l)与原规范(TJ17-74)中高强度螺栓在摩擦型连接中抗剪承载力公式(54)实质上完全相同,但(54)式为容许应力表达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条文说明

加预拉力的压紧影响,使承压孔壁形成了三维应力状态,从而使承压强度有相当程度的提高。本条表2.3.2中承压设计强度即考虑了这一因素。当剪切面在螺纹处时,抗剪及承压强度均将降低,故在实际工程中不可避免这种情况时,应以螺纹有效直径d, 来计算承载力。

第2.3.4条 与现行普钢结构设计规范相同。对受拉、剪联合作用的连接验算,根据国内外试验研究情况,采用了拉剪椭圆相关公式,即式(2.3.4-l)来计算。国外一些有关规范、规程也都采用此同类相关式并已有较成熟的使用经验。此外,对承压强度还要求满足式(2.3.4-2)的要求。从机理上说,承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亦有相关关系,因预拉力对承压强度有提高影响,而外拉力又对预拉力有减小影响。但根据试验研b究,即使外拉力Nc达最大,预拉力P接近于零时,承压强度的降低幅度也是不大的(不至20%)。故为应用上的方便,即不再考虑相关关系的变b化,而对承压强度Nc采用偏安全的定值折减系数1.2,这样只需用单项式(2.3.4-2)核算即可。

第2.3.5条 本条与现行钢结构规范有关条文相同,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除按前几条要求计算承载力外,还应考虑在标准荷载下不产生滑动的使用极限状态要求。本条即按此控制要求提出的。因摩擦型连接是以荷载设计值下不产生滑移为极限状态,而承压型连接是以荷载标准值下不产生滑移为极限状态,故可以摩擦型连接的承载力为基准限值,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再考虑荷载设计值与荷载标准值之差别,即平均荷载分项系数1.3来确定此种状态下承压型连接的承载力。因而本条提出了承压型连接抗剪承载力不得超过同类摩擦型连接抗剪承载力的30%,作为使用极限状态的控制条件。

第四节 接 头 设 计

第2.4.1条 在同一接头同一受力部位上混用不同连接时,其各自分担的力将主要按变形协调关系来分配,若将刚度相差过大的连接并用在同一接头中,因其不能同时承载共同工作,接头总承载力仍只相当于刚度较大连接的单一承载力,这在力学性能上是不合理的。故不允许将摩擦型连接与承压型连接混用,或与普通螺栓混用。

关于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与焊接或铆接并用,国外已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其主要结论性意见是:

1.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与侧角焊缝混用的性能优于与端角焊缝混用的性能。前者混用接头的最大强度可按(焊接接头的最大强度+O.62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最大强度)或0.9 X(高强度螺栓的滑动强度+角焊缝最大强度)来考虑。

2.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与铆接混用时能够较好地协调工作,其接头总承载力一般可按栓、铆连接各自的承载力相叠加考虑。

国外一些规范、规程(如美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欧洲钢协等)中都列入了可以考虑栓焊并用共同承载的条文,但实际应用在工程设计中的情况也不多。

考虑到并用连接的计算方法尚不十分成熟,在我国使用经验还很少,实际应用的必要性并不大等原因,故在新建工程中不推荐使用混用连接。而只限于必要时在改、扩建工程中用于结构连接的补强。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原有的高强度螺栓或铆钉只承受原有结构的恒载,其它荷载则由新补强的连接承受。

此外,关于新接头中检焊并用的施工顺序,美国、日本郑重考虑焊接对板件变形不易夹紧的影响,因而推荐光拧后焊,而挪威、欧洲等则郑重考虑焊接加热对高强度螺栓应力松弛的影响,而推荐先焊后拧,故何种工序合理,宜根据板件厚度、反变形措施等条件具体分析考虑。

在同一接头中不同受力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性质连接所组成的接头并用连接,可形成共同的承载能力,在使用上也有成熟的经验。

第2.4.2条、第2.4.3条、第2.4.4条 各条均参照铆接连接的经验沿用其相应规定,并与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条文相同。

第2.4.5条 国内外许多试验研究均表明,T形(或法兰等)受拉高强度螺栓连接在承载时,由于T形翼缘板翘曲变形影响,在此翼缘面上会同时作用有附加杠杆力。当翼缘板刚度不大(即板厚不厚)时,此杠杆力可使受拉高强度螺栓的附加拉力达30%甚至更高,故不可忽视,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条文说明

但杠杆力的大小与翼缘板厚、螺栓排列及直径、接头形状等多种因素有关,准确计算十分困难,虽经多年研究,至今仍未得出公认的较准确且方便的计算公式,而大多是半经验半理论的。应用于工程时均带有相当的近似性。对美国道蒂、美国规范及手册、荷兰施塔克、同济大学、欧洲钢协及日本《高强度螺栓设计指南》等提出的各算式试算比较,对同一算例算得的杠杆力附加系数各为0.44、0.128、0.196、0.22、0.005等值,对见其差异很大。不便推荐出合理通用的统一算式。故本规程中只提出了当板件刚度不大时宜考虑杠杆力的不利影响,而未给出算式。当在工程中有必要考虑此影响而又无试验依据与可靠资料时,可以参照日本《高强度螺栓设计指南》(80版)或美国AISC手册中提的算式近似考虑杠杆力的影响。

为了减少杠杆力的不利影响,本规程条文中提出了在T型连接中宜采用较大刚度(厚度)的板件。至于板件达多厚时,可忽略不计杠杆力的影响,在法国钢结构规范、日本《设计指南》及费希尔的著作等资料中给出了算式,经试算此厚度限值约在2.2~2.5d(d为受拉连接高强度螺栓的直径),此值若用于实际工程,似亦偏大。

第2.4.6条 承受弯矩或弯剪联合作用的外伸式端板接头的工作状态较复杂,按现有资料其计算方法可有栓群法、拟梁法及将受拉区按T形件计算等三类方法。经试算比较及分析后,本条文中仍推荐了国际上较多采用的栓群法。在算式中只求解最外排螺栓所受的最大拉力,而不包括端板厚度的验算,故设计者应自己考虑核算。同时,本算式未考虑杠杆力的影响,在应用时需加以注意。

试验表明,这种接头处虽因有弯矩作用使部分螺栓受有外拉力而降低了抗剪承载力,但因端板受压压紧作用又增加了压紧,进而使摩擦抗剪力有所补偿,其接头总抗剪力一般并不降低。但在本规程中所提出的计算式偏安全的不考虑这种压紧补偿作用,只考虑受拉区及受压区螺栓抗剪承载力的总和。

第2.4.7条、第2.4.8条 均沿用已有且较成熟的拼接计算 方法。

第2.4.9条 试验表明,当构件连接或拼接接头较长,所排螺栓数量较多时,由于力作用在两端,使接头瑞部的螺栓与中部螺栓承受的力呈马鞍形不均匀分布,前者受力大而较早达到最大承载力,因而使总的承载力有所降低。故参照有关试验,对这种长接头的承载力乘以折减系数门(1.1-l1/150d0)。

第五节 连接构造要求

第2.5.1条、第2.5.2条 均参照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相应 条文而提出。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第2.5.3条 是沿用铆接结构有关规定,并根据首钢设计院及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试验研究结果确定的,表2.5.3的取值原则说明如下:

一、紧固件最小中心距和边距; 1.在垂直于力作用方向;

(l)应使钢材净截面的抗拉强度大于或等于钢材的承压强度;

(2)毛截面屈服先于净截面破坏;

(3)受力时避免在孔壁周围产生过度应力集中;(4)施工时影响。以往为了方便拧紧螺母,最小栓距习用3.5d0,在编制《钢结构设计规范》(TJ17-74)时经征求意见,认为3d0即可,高强度螺栓用套筒搬手,采用3d0也是可以的,故统一采用3d0作为最小检距;

2.顺内力方向,按母材抗挤压和抗剪切等强的原则而定。

(l)端距2d0是考虑钢板在端部不致被紧固件冲切破坏而定;

(2)紧固件的中心距,理论值约为2d0.考虑前述其他因素取为3d0;

二、紧固件的最大中心距和边距;

1.在垂直内力方向:取决于钢板间的紧密贴合条件;

2.在顺内方向:取决于钢板的紧密贴合以及紧固件间钢板的变形约束条件;

第2.5.4条 翼缘角钢面积最小限值是为了保证整个翼缘与腹板之间能有可靠的传力连接“翼缘板理论切断点处外伸长度内的连接件数量是考虑翼缘板在刚进入理论切断点以内即能参加梁的工作而定。

第2.5.5条 因型钢的抗弯刚度较大,采用高强度螺栓不易使摩擦面贴紧。

第2.5.6条 提出了注意保护摩擦面的要求。但一般不宜采用外贴保护膜的作法,因除膜时费工费时。

第三章 施工及验收

第一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储运和保管

第3.1.1条 本条规定了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组成和组合、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组成。由于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制造厂是按批保证扭矩系数或紧固轴力,所以在使用时应在同批内配套使用。

第3.1.2条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质量, 必须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不符合技术条件的产品,不得使用。因此,每一制造批必须由制造厂出具质量保证书。

第3.1.3条 螺纹损伤后将会改变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或紧固轴力, 因此在运输、保管过程中应轻装、轻卸, 防止损伤螺纹。

第3.1.4条 本条规定了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保管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其目的是为了确保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使用时同批;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条文说明

尽可能保持出厂状态,以保证扭矩系数或紧固轴力不发生变化。第3.1.5条 本条是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现场安装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扭矩系数或紧固轴力发生变化。

第二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构件的制作

第3.2.1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5-83)中第3.5.2条相同。

第3.2.2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5-83)中第3.5.3条相同。

第3.2.3条 冲孔工艺会使孔边产生微裂纹,降低钢结构疲劳强度,还会使钢板表面局部不平整,所以必须采用钻孔工艺。因高强度螺栓连接是靠板面摩擦传力,为使板层密贴,有良好的面接触,所以孔边应无飞边、毛刺。

第3.2.4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5-83)中第3.5.4条相同。

第3.2.5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5-83)中第3.5.5条相同。

第3.2.6条 钢板表面不平整,有焊接飞溅、毛刺等将会使板面不密贴,影响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受力性能,另外,板面上的油污将会大幅度降低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因此表面不得有油污。表面处理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的取值,设计图中要求的处理方法决定了抗滑移系数值的大小,放加工中、必须与设计要求一致。

第3.2.7条 高强度螺栓连接处钢板表面上,如粘有赃物和油污,将会大幅度降低板面的抗滑移系数,影响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承载能力,所以摩擦面上严禁作任何标记,还应加以保护。

第3.2.8条 影响高强度螺栓连接承载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和高强度螺栓拧紧预拉力,为确保连接的可靠性,所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第三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检验

第3.3.1条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运到工地后必须进行有关的机械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准使用,这是使用前把好质量关的工作。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紧固轴力平均值和变异系数是保证高强度螺栓施工时拧紧预拉力准确性的重要指标项目,所以必须进行检测。

第3.3.2条

一、本条规定抗滑移系数应分别由制造厂和安装单位检验,即制造厂必须保证所制作之钢结构构件的抗滑移系数符合设计规定,安装单位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应检验运到现场的钢结构构件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考虑到每项钢结构工程的数量和制造周期差别较大,因此明确规定了检验批量的划分原则及每一批应检验的组数。

二、抗滑移系数检验不能在钢结构构件上进行,只能通过试件进行模拟测定。为使试件能真实地反映构件的实际情况,规定了试件与构件应为六个相同条件,否则,试件代表性不强。

三、为了避免偏心引起测试误差,本条规定了试件的连接型式采用双面对接拼接。考虑到三栓试件在拼装时可避免偏心影响,推荐采用三栓试件。由于抗滑移系数的大小与测试试件的截面积大小有关,为使试件能真实反映实际构件,因此试件的连接计算应符合有关规定。

四、用拉力试验测得的抗滑移系数值比用压力试验测得的小,为偏于安全,本条规定了抗滑移系数检验采用拉力试验。为避免偏心对试验值的影响,试验时要求试件的轴线与试验机夹具中心线严格对中。

五、在计算抗滑移系数值时,对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Pt为拉力试验前拧在试件上的高强度螺栓实测预拉力值。因为高强度螺栓预拉力值的大小对测定抗滑移系数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条规定了每个高强度螺栓拧紧预拉力的范围;对于扭剪型高强度螺栓,用与试件上高强度螺栓同批的其它五套高强度螺栓的紧固轴力的平均值作为试件上的高强度螺栓的拧紧预拉力Pt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相比,因Pt值不是直接从试件上实测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六、为确保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可靠性,本条规定了抗滑移系数检验的最小值必须等于或大于设计值, 否则就认为构件的摩擦面没有处理好,不符合设计要求,钢结构不能出厂或者工地不能进行拼装,必须对摩擦面作重新处理,重新检验,直到合格为止。

第四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安装

第3.4.1条 使用过长的螺栓将浪费钢材,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并给高强度螺栓施拧时带来困难。螺栓太短的会使螺母受力不均匀,为此本条提出了螺栓长度的计算公式。

第3.4.2条 钢板表面上有浮锈会降低抗滑移系数,安装前必须清除。

第3.4.3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5-83)中第3.6.3条相同。

第3.4.4条 本条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5-83)中第4.5.2条相同。

第3.4.5条 用高强度螺栓兼做临时螺栓,由于该螺栓从开始使用到终拧完成相隔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下雨),其扭矩系数将会发生变化,会严重影响高强度螺栓终拧预拉力的准确性,因此,本条规定高强度螺栓不能兼做临时螺栓。

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条文说明

第3.4.6条 对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垫圈设置内倒角是为了与螺栓头下的过渡圆弧相配合,因此在安装时垫圈带倒角的一侧必须朝向螺栓头,否则螺栓头就不能很好与垫圈密贴,影响螺栓的受力性能。对于螺母一侧的垫圈,因倒角侧的表面较为平整、光滑,拧紧时扭矩系数较小,且离散率也较小,所以垫圈有倒角一侧应朝向螺母。

第3.4.7条 强行穿入螺栓时,必然使螺纹受损伤,严重影响拧紧预拉力。

第3.4.8条 潮湿板面会引起钢板、螺栓的锈蚀,这将影响高强度螺栓连接长期使用的安全。

第3.4.9条 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与标准偏差是保证拧紧预拉力准确性的关键参数,为此对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在施工前必须进行连接副扭矩系数复验。

第3.4.10条 和其它材料一样,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拧紧后也会产生预拉力的损失,为保证连接副在使用阶段达到设计预拉力,因此在施拧时应考虑预拉力损失值,即施工预拉力比设计预拉力增加10%。

第3.4.11条 在用扭矩法拧紧高强度螺栓时,影响预拉力精度的因素除扭矩系数外,就是拧紧扭矩,所以规定了施拧用的扭矩板手和校正扳手的扭矩误差。

第3.4.12条 由于连接处钢板不平整,致使先拧与后拧的高强度螺栓预拉力有很大的差别,为克服这一现象,提高拧紧预拉力的精度,使各螺栓受力均匀,因此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应分为初拧和终拧。

第3.4.13条 制造厂在测定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时,是在拧紧螺母时测得的,因此安装施拧时也只准在螺母上施加扭矩。

第3.4.14条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其拧紧预拉力的精度是靠连接副紧固轴力保证的,为此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紧固轴力检验,合格后方准使用。

第3.4.15条 与第3.4.12条相同。

第3.4.16条 螺栓群由中央顺序向外拧紧,为使高强度螺栓连接处板层能更好密贴。

第3.4.17条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在构件上如不及时拧紧,其扭矩系数会有较大的改变,所以本条规定了拧紧工作应在同一天内完成。

第五节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工质合检查和验收

第3.5.1条 考虑到在进行施工质量检查时,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损失大部分已经完成,故在检查扭矩计算公式中,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采用设计值。

第3.5.2条、第3.5.4条 高强度螺栓施工质量的原始检查验收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技术资料,应做为评定工程质量的依据并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适用规范全文数据库

应纳入工程技术档案。

第3.5.3条 不能用专用扳手拧紧的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施拧是按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拧紧工艺,因此检查方法也应按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检查方法办理。

第六节 油 漆

第3.6.1条 为了避免腐蚀气体的侵蚀,防止高强度螺栓的延迟断裂,所以板缝应用腻子进行封闭。腻子配方由安装单位选配。

第3.6.2条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工厂制造时,虽经表面防锈处理,有一定的防锈能力,但远不能满足长期使用的防锈要求,故在高强度螺栓连接处,不仅对钢板进行涂漆防锈,对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也应进行涂漆防锈。

6.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六

《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框架初步构想

(2011年5月28日“编修《华夏张氏统谱》第二次座谈会暨《华夏张氏统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原则通过;经修改,提交2012年5月28日《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现再作修改,并对有关问题做以说明,继续征求意见。)

一、总体框架

1、《华夏张氏统谱》(或简称为《统谱》)分为总谱和分谱;总谱和分谱统一以各地始迁祖(或开基祖)为衔接界限。

2、总谱记载远古先祖至各地始迁祖(或开基祖)前的世系(一般是指明朝人口大迁徙之前的世系)及谱序、人物、祠墓等。

3、分谱记载各自始迁祖(或开基祖)至现在的所有张氏族人的世系;一般以村镇小支系编修家谱为基础,以各县市编修分谱为主体;较大支脉也可跨县、跨市、跨省进行编修;力求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体例凡例、统一字派、统一版本、统一编号、统一装帧印刷。

二、原则方法

1、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先入为主、不主观臆断、不冒认祖源;知者叙之,不知者宁缺勿错;确保统谱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2、坚持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相结合的修谱方法,参考欧苏谱法,借鉴邱氏谱法,横排世系,纵贯时间;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

3、坚持缜密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去伪存真,准确翔实,严谨规范,言之有据,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专家学者考究,对得起祖先和子孙后代。

三、编修步骤及总谱内容

1、《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近一时期主要任务是为编纂《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收集资料、物色总谱各卷编修人员。同时,积极推动、指导、督促各国、各省、市、县分谱的编修;现在尚不具备编修分谱条件的,也应千方百计把当地各个支脉的始迁祖及繁衍辈数、迁出、总人口及分布情况搞清楚,并及时上报《统谱》编委办。

2、总谱初步设想分为《综合卷》、《综合世系卷》、《各地旧谱序卷》、《各地开基祖和后裔聚居地卷》、《古今人物卷》、《历代文翰卷》、《祠墓文物卷》、《张氏重大事件卷》等卷。

3、总谱各卷内容初步构想:

①《综合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和海外(国家、地区)领导人及全国著名资深专家学者序;国家相关部门对修家谱的有关文件依据,伟人论谱、报刊文摘、名人题词;以及古今有代表性的序、跋、赞、诗词、歌赋、楹联、文诰等;张姓远祖像赞陵墓图片著名张姓祠堂、书院、族旗、族徽,世派及各地主要开基祖和后裔聚居地等。

②《综合世系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各地旧谱世系、各地新编世系等。

③《各地旧谱序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各地各宗支最早的、或最具代表性的、或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历代修谱序、引,以及有关源流世系的源流考、名人纪略、墓志铭碑记、祠堂神主、宗祠记、附记文、总论、祝文等。选录时,以各地或各支系族谱中落款最早的谱序为主,辅予其后历代谱序;以各地现存最早的老谱中所收录的谱序为准,参之予其后历代族谱中所收录的谱序。

④《各地开基祖和后裔聚居地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县市概况、各地主要宗支开基时间(限于清宣统三年(1911)前)、开基祖起往下五代先祖名讳及吊线图、后裔聚居地概况等。⑤《古今人物卷》,其内容主要包括:A中国古代张氏名人传(公元1911年前);B中国近代张氏名人传(公元1911--1949年9月30日,收录县级及相应级别的各行各业人员等);C中国现代张氏名人传(公元1949年10月1日以后至今,收录地师级及以上及其相应级别的各行各业人员等);D海外张氏名人传(收集当地所在国的张氏名人),原则上每个国家(或地区)一本,由各国张氏宗亲总会或组织负责收集资料,单独编纂成卷;但须由《统谱》编委会统一编号,各国各地区可单独印刷。

⑥《历代文翰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古代典籍《四库全书》等及各县地方志文献为主,编录张氏在历史文化领域中彪炳史册的杰出文学家的传世文集、经典著作、诗词歌赋等书目文章名称或完整作品(收录书名、文章择要、或全文照录),分朝代编排,并注明来源出处。

⑦《祠墓文物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张氏各个历史时期的名祠、名墓和重要文物的图片信息和文字资料,集中编纂成卷;侧重将名祠、名墓的形制、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和其神主生平事迹及历史影响、人丁衍传、涌现名人等情况以及择地传说、风水典故、易理分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

⑧《张氏重大事件卷》,其内容主要包括:起源、世系考证;重大迁徙活动、重要宗支迁徙、发展脉络;当代张氏重大活动,如世界张氏总会及各地主要宗亲组织及重大活动、重要文献等;包括文字与图片等。

四、总谱各卷纲目

以上框架大纲经编委会通过后,通过征求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再拟定各卷纲目征求意见,而后经编委会审定后再公布。

附:关于“《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框架初步构想”有关问题的说明

《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办公室 2012年5月28日

附:

关于“《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框架初步构想” 有关问题的说明

2011年5月28日“编修《华夏张氏统谱》第二次座谈会暨《华夏张氏统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原则通过《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框架初步构想后,《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顾问、中华大族谱协会理事长黄秉聪,编委会顾问、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方为民及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斌,对总谱框架初步构想的完善及实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海内外不少宗亲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总谱框架初步构想的完善,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根据2012年5月28日《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扩大会议讨论情况,以及各位专家、顾问及宗亲的意见,现对总谱框架初步构想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同时,对有关问题做以说明:

一、关于总谱采用繁体汉字的建议:

有专家建议“必须保持繁体字以为敬祖,否则无法与老谱衔接,甚至无参考。”

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意见是:在整体上《统谱》采用简体汉字出版。同时,总谱部分也可以考虑分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出版,以便于与老谱衔接及适应海外宗亲。在简体本中,有些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也可用括注的形式保留繁体字的人名、地名等。

二、关于总谱部分需要的资料,即远古先祖至各地始迁祖前的世系部分的资料,专家建议“集中少数人搜集、整理、录入,建立数据库”。

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认为很好,编委办会根据工作进度,组织人员开展此项工作,建立编纂《统谱》的数据库。

三、关于各支派编修分谱的工作重点及相关资料报送“统谱办”的建议:

有专家提出:各支派宗谱一定不要花精力在迁徙/开基祖以上的资料工作上,要把有关的数据统一用电子文件的形式发送统谱办处理。

《统谱》编委办认为此建议很好。此问题也确应引起各地各支派的注意。在《统谱·总谱》框架构想中,已明确了总谱与分谱各自包含的内容。各地各支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编修《华夏张氏统谱·分谱》的统一要求,编好本地本支派分谱。同时,把《统谱》编委办要求各地各支派提供的资料,及时用电子文档形式报送《统谱》编委办。对本支派原来族谱上没有记载的开基祖以上先祖的追溯,拟不易多花太多精力。这部分的追溯及接续,可以待各地资料汇集到《统谱》数据库后,再搜集查找。

四、关于倡导采用PGV平台或其它能与GEDCOM 互相转换的系统的建议:

有专家提出:倡导采用PGV平台或其它能与GEDCOM 互相转换的系统,以便将来合并在张氏一大网络系统。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会认真研究,并尽快组织落实。在组织编修《华夏张氏统谱》中,编委办将积极推行编修工作的数字化。

五、关于建议各分谱不要急于印制的建议:

有专家建议“各分谱也不要急于印制,至少不大量印制,以免浪费资源。需劝说各地张氏支谱,《统谱》编委会在技术上统一前暂停(出版)工作。

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的意见是:在编修《统谱·分谱》的统一规定未出台之前,各地分谱不宜急于印制,更不宜大量印制,以免造成浪费。但当地族人坚持印刷,也应按已经出台的编修分谱的有关规定样式及要求办理,如谱名应按《华夏张氏统谱·XX省XX分谱》的格式确定。

六、关于如何处理“历史”、“文化”与“政治”的观点及原则问题。

关于框架构想中有关编修《统谱》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和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要求,《统谱》编委办的认识是:此处所指的“历史”,主要是指在编修《统谱》中,应充分尊重原来的旧族谱,尤其是建国前编修的旧族谱。尽管有些旧族谱中会有一些存疑的内容,但新编族谱仍需遵循早有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循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来处理,对旧谱中的存疑的资料,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宁存疑窦,不作妄断。

关于与政治的关系,《统谱》编委办同意有专家提出的主张,即“要打破党派界限,要打破政治界限。不管是谁,只要是张氏先人,就应该如实的记录下来、记载下来”。

七、关于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

有专家针对框架构想中关于“坚持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相结合的修谱方法”,提出“不理解【谱】上人物离开血缘关系还成什么【族谱】”的疑问。对此疑问,《统谱》编委办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框架构想”中对“文化认祖”与 “血缘认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致使疑问者才提出这个问题。关于“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编谱中处理世系衔接时从实际出发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内涵:文化认祖是指将中国历史上下传衍流失考,或者上溯与衍传均失考的某姓氏名人作为本姓氏的共同祖先,认定为该姓氏的文化先祖的方法。血缘认祖是指按照血缘关系溯明血缘始祖及其衍传世系的认祖方法。血缘认祖是姓氏谱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观,是中华各姓氏宗谱传承的核心和灵魂,是编修中华各姓氏宗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人们尊祖敬宗的基础和依据。

2011年4月26日,著名谱牒专家张海瀛曾致信《统谱》编委办,“提议,新修《华夏张氏统谱》,应采用‘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相结合的修谱方法编修。”

根据对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内涵的阐释和专家的建议,我们在《华夏张氏统谱·总谱》框架初步构想中提出了“坚持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相结合的修谱方法”,其基本涵义即:即凡上溯与衍传失考的张氏名人,均作为张氏的共同祖先,这即文化认祖。对明清以来世系清晰可据的则视为血缘认祖。而血缘认祖仍是《华夏张氏统谱》传承的核心和灵魂,是编修《华夏张氏统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八、关于多参考古谱风格的建议

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在谋划构思《统谱·总谱》各卷的内容及格式时,会认真考虑;现在“框架构想”中提出的总谱各卷及各卷内容的划分及设想,也不是最后定稿,仍希望专家及各地宗亲对《统谱·总谱》各卷的内容及格式多提意见和具体建议,以便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九、关于借鉴大族谱协会、美国等各有关图书馆、档案馆、家谱网资料的考虑。

《统谱》编委办非常欢迎和感谢以上及其他所有愿意对《华夏张氏统谱》编修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组织和机构,也会适时与各有关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索求帮助和支持、指导。

十、关于 “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绿色建谱及寻找技术力量合格的单位建立张氏统谱数据库”的建议。对此建议,《统谱》编委办会及时与有关组织和机构联系,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同时,尽快组织力量建立张氏统谱数据库,以推动《华夏张氏统谱》编修工作的数字化、科学化,以加快《统谱》编修工作的进度。

7.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七

光阴荏苒, 岁月如梭, 转眼十年过去了。十年间, 国家规范又进入了更新的周期, 国家级标准设计不断地深入、丰富、细化、完善, 又经历了十年的设计研究实践, 笔者对结构设计总说明又有了更深层次了理解、认识、掌握和运用。

结构设计总说明 (均指用于施工图阶段的) 具有丰富、繁琐、复杂、标准、规范、通用等特点, 这些特点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更重要的是, 结构设计总说明是一项工程的结构设计的灵魂、核心。一项工程的的结构设计本质上的中心是结构设计总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是纲领、核心, 后续的分门别类的各部分的施工图都是对设计总说明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 都是对总说明的展开、注释。

下面, 笔者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3年版) 的具体要求, 对结构设计总说明的编制进行阐述。

1 工程概况

这部分简单叙述建筑地点、功能、层数 (地上及地下) 、长宽高、总建筑面积、结构体系等。

此部分不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3年版) 的要求内容, 但却很重要。通过简单的叙述, 对建筑就会有一个整体状况的了解, 对建筑的结构属性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定位, 是用来判断、甄别后叙的正确与否的整体的指标。

2 设计依据

2.1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是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2 自然条件:阐述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属性, 包括基本雪压、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类别、建设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为0.45S等自然参数。

2.3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名称、编号、编制日期、勘测单位。

2.4 采用的标准及法规, 主要是国家、地方、行业现行设计标准、规程、规定、规范。

规范的不同, 影响很多指标的不同。如同样的符号“Ф”, 在各时期的规范中就有不同的意义。在2002年以前的规范中表示Ⅰ级钢, 有直径为6的钢筋, 可以有Ф6;在2002年规范中表示HPB235钢, 没有直径为6的钢筋, 用Ф6就是错误的;在2010年规范中表示HPB300钢, 又可以有Ф6了, 但钢筋级别却完全不同了。

3 图纸说明

主要是对图纸内容表达方式加以说明。

3.1 标高以米为单位, 尺寸以毫米为单位。

3.2±0.000定位

±0.000的位置是基础设计参数确定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基础施工的一项重要指标。±0.000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提供的高程数据相呼应, 或为海拔高程, 或为现场相对高程。

3.3 设计图表示方法执行图集标准

现多为《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图集。当有自行编制的符号时, 说明其意义。如, G101系列图集中没有抗震墙上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的符号, 笔者自行为其编号LLk, 按相关规范提出要求, 其受力钢筋构造及其它构造应满足G101系列图集中对KL的要求。

4 建筑分类等级

包括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建筑防火分类等级等, 其中包括抗震等级的具体划分、底部加强区范围等。

5 主要荷载 (作用) 取值

一般以表格形式列出各功能房间楼面和屋面活荷载设计标准值, 对特殊荷载提出特殊要求, 如非标准库房活荷载设计取值, 使用上不能超过该值。

6 设计计算程序

现大多采用中国建筑科学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软件。

7 主要结构材料

7.1 对混凝土共性问题及特殊要求的阐述, 如耐久性问题, 如地下结构及容水结构等有防水、抗渗要求的构件、部位的防水、抗渗问题, 如节点区要求等;各构件强度等级的采用一般在各单项图纸上体现。

7.2 填充墙体的叙述, 主要是墙体的块体材料种类、容重限值、强度要求、砌筑砂浆种类及强度、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等。

7.3 对钢筋的要求, 主要是列出本工程使用钢筋的名称及代号、强度设计值;当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及以上框架结构时, 还要依据抗震要求提出对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弹塑性指标的特殊要求。

8 基础及地下室工程

8.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8.1.1 说明建设场地标准冻深。

8.1.2 阐述地下水情况, 包括其类型、埋深 (标高) 、抗浮设计标高、腐蚀性等。

8.1.3 如有不良地质现象, 应对其进行阐述, 并提出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

8.1.4 如有液化土层, 阐述抗液化措施及要求。

8.1.5 对于复杂地基进行描述, 提出特殊的施工要求事项。

8.2 简单叙述基础选型及参数, 详尽内容一般在基础图上详细阐述。

8.3 阐述基础及地下室施工的特殊要求, 如回填土的种类要求、回填时段要求、回填步骤及压实系数要求等。

9 钢筋混凝土工程

主要阐述设计上关注的施工问题, 常规施工问题由施工单位自行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处理。

凡是标准图集上的内容, 均不再重复叙述, 只是提出本设计的特殊要求及补充标准图集不包括的内容。

给出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措施。如, 主次梁相交处主梁附加箍筋统一措施, 墙、梁、楼板小开洞要求及处理措施, 较大板块板面防裂构造措施, 外伸型悬臂梁的构造要求, 外露较长构件的防裂措施等。

10 砌体工程

主要阐述砌筑墙体抗震构造执行的标准图集;砌块分皮错缝搭砌要求;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要求;门、窗、洞口上过梁选用及安装的原则及要求等。

11 施工要求

实质上是指施工组织上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都是图纸尚未体现或难以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前认真仔细研读图纸, 各专业密切配合, 避免错、漏、碰、缺;按电气专业要求设置接地装置、均压装置、避雷装置;按其它专业要求设预埋件、预留孔洞;设备管井后浇时间及技术要求;根据设备 (产品样本) 要求设置、制作预埋件、预留孔洞;防潮、防水施工要求;冬季施工或越冬施工要求等。

12 列出本工程选用的标准图集

13 其它

主要说明对一些不常见结构事项的要求, 应根据个体工程确定其内容。如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技术要求;后浇带的设置、后浇时间、材料、构造措施等;沉降观测的原则、方法及具体要求;尚未确定项目的有关要求等。

14 辅助用图

结合前述内容给出一些示意图、表格。如, 梁、柱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水平加腋构造;悬臂梁梁端钢筋构造;填充墙过梁选用表;楼、屋面活荷载取值表等;最好列出简明的结构图纸目录。

上述内容介绍了笔者形成的结构设计总说明的基本模式, 希望能对同仁的设计工作及在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

[2]《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4G103

8.结构初步设计说明书 篇八

关键词: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黄河兰州段西起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东至景泰县的无佛寺,河段全长358 km,河段流域面积8.5万km2。兰州市位于该河段中部的河谷盆地中,市区段河道全长78 km,流经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和什川镇,沿途接纳了雷坛河、宛川河等。

浮游动物是悬浮在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具有种类多、世代时间短、对环境敏感和方便采集等特点[2],是指示河流水环境质量特征的极佳类群,尤其是轮虫这种模式生物。目前针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浮游动物的详细调查研究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3-4]。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进行水质初步评价,以期为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1研究方法

1.1采样断面设置

于2014年秋季,根据黄河兰州市区段的地势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研究区域共设7个调查断面,其中市区中上游设置6个断面,市区下游设置1个断面,断面具体位置见图1。

1.2样品采集与观察

根据黄河兰州市区段具体地理情况及黄河水质特征,浮游动物样品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取100 L混合水样,用25#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至50 mL后,现场加入4%~5%(体积比)甲醛溶液固定。混匀浓缩样品,依据文献[5-6],在生物显微镜下鉴定浮游动物种类,并记录个体数量。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浮游动物密度计算公式:N=(Vs ×n )/( V ×Va )

式中:N 为1 L水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ind·L-1),V 为采样体积(L),Vs为沉淀体积(mL),Va 为计数体积(mL),n为计数所得的个体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依据文献中各种类个体湿重换算。

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 Weiner指数(H)计算公式: H=-∑ Pi log2 Pi

式中,H 为Shannon指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Pi = ni / N,ni为第i种个体数,N 为所有种个体数。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软件SPSS19.0。

2结果与分析

2.1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1.1浮游动物种类组成黄河兰州市区段7个断面共检到浮游动物4大类27种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属,占总种属33.3%,轮虫10种属,占总种属37.1%,枝角类5种属,占总种属的185%,桡足类3种属,占总种属11.1%(见图2),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

2.1.2浮游动物现存量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密度变动范围1.88~11.09 ind./L,平均密度4.64 ind./L。其中,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73.43%,轮虫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22.28%,枝角类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148%,桡足类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2.82%(见图3)。

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02 5 mg/L,变化范围0.001 3~0.004 4 mg/L。其中采集到的原生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27%,轮虫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45.86%,枝角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0.15%,桡足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671%(见图3)。

2.2浮游动物多样性

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幅度不大,如图5所示,最大值出现在H2断面,指数值为2.23,最小值出现在H6断面,指数值为1.57,平均值为1.89。根据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H大于4.5为无污染;H在4.5~3之间为轻度污染,H在3~1之间为中污染,H小于1为重污染。综合多样性指数结果可初步评价出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受到中度污染。图4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3讨论

兰州市作为新型的石油、化工为主要产业的城市,每年均有大量的各类废水及污水排入黄河。其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势必会对水生生物的栖息、繁殖和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对黄河兰州段进行生态调查势在必行。此次调查发现,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轮虫为主,原生动物次之。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大部分河流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相似[8]。从现存量来看,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较小,这与黄河水体独有的特征有很大关系,黄河水体具有透明度低,含沙量大等特点,这些环境条件对浮游生物的生存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与黄河兰州段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调查结果[3-4]相比,浮游动物种类数相对较少,

现存量也相对较小,而与黄河上游玛曲段的浮游动物调查[9]结果相比较,种类数有所增加,种类组成较为多样。这说明浮游动物随着环境的时空变化能表现出敏感的相应。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通常用来反映河段生物种群组成的丰富度和种群结构的稳定性,在特定的水环境条件下能相对地反映出河段水质的污染情况。根据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评价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发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显示水环境质量为中污染。这与同流域的渭河和北洛河的水质评价结果较相似[10-11]。因此,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污染除自身自然环境污染外,人类活动影响比较严重,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河段生态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州英,黄方明,安国林.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 测,2002,15(4):3112-314

[2] Guevara G, Lozano P, Reinoso G et al. Horizontal and seasonal pattererns of tropical zooplankton from the eutrophic Prado Reservoir(Colombia)[J].Limnologica,2009,39(2):128-139

[3] 宋玉珍,马正学,金德美.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调查[J].甘肃科学学报,1997,9(2):78-81

[4] 孙胜利,冯琳,杜彩,等.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种类构成及水质评价[J].甘肃科学学报,2000,12(1):80-83

[5] 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 韩茂森,束藴芳.中国淡水生物图谱[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7] 郑丙辉,田自强,张摇雷,等.太湖西岸湖滨带水生生物分布特征及水质营养状况[J]. 生态学报, 2007,27 (10):4214-4223

[8] 吴利,冯伟松,陈小娟,等.新疆伊犁地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63-172

[9] 张军燕,张建军,杨兴中,等.黄河上游玛曲段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生态学杂志, 2009,28(5):983-987

[10] 白海锋,赵乃锡,殷旭旺,等.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3):260-266

[11] 宋菊梅,白海锋,鲁媛媛,等.北洛河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及水质初步评价[J].河北渔业,2014,7(1):163-172

(收稿日期:2015-04-01)

上一篇:主持人的开场白形式下一篇:义和团口号分析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