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行为规范

2024-08-25

实验室行为规范(共8篇)

1.实验室行为规范 篇一

苏州嘉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实验室工作规范

一、实验室应保持清洁规范。实验仪器和用具应合理安放。工作期间应尽量保持实验台桌的干净,实验后应及时清理废弃的实验用品如废试剂、废器材、滤纸、移液枪头等。要保持实验台桌和实验区间的整洁。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反操作。

三、实验后的可重复使用物品,基本上以谁操作谁清洗原则,当天使用当天清洗处理,不留过夜。

四、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可实行互相监督管理。

2.实验室行为规范 篇二

1 建立大型仪器的日常管理机制

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操作办法》等制度, 要求大型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负责其日常的管理和操作, 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详细记录使用的起止时间、工作内容及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做好仪器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工作, 定期校验调试, 认真做好维护保养和修理的情况记录。上机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若违反操作规程产生不良后果, 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 建立大型仪器公共网站, 实行网络化管理

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信息, 使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者积极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 实现网上预约, 合理安排时间传递样品进行测试。同时, 测试结果也可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送样人, 从而减少工作的繁琐环节, 提高工作程序的自动化和使用效率, 有效实施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

3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档案是仪器设备使用开发、改造和报废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主要内容有: (1) 使用过程中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使用管理办法、维修保养制度、故障及维修记录; (2) 使用记录包括教学、科研和培训任务等; (3) 实验室设备帐、卡; (4) 有关文件:上级和学校有关仪器设备政策、文件, 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上报的仪器设备数据报表等。

仪器设备档案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的物质保障, 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是有关评估和项目申报的基础和依据, 可促进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是仪器设备技术引进、维修和购置的可靠参考[1]。

4 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一般由使用科室和操作人员完成。这是一项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 应该制度化。它的内容应写进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其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 (1) 每天打扫机房, 保持室内清洁, 为仪器表面擦拭去尘, 清除异物; (2) 观测调整机房的温度、湿度, 看是否满足要求及是否相对稳定; (3) 检查机器的机械、传动、气路、水路、螺钉、螺母等部位是否正常; (4) 检查仪器面板的开关、旋钮、指示灯、仪表及显示参数是否正常; (5) 正式工作前, 利用仪器自检程序检测仪表各部分的状态情况是否正常; (6) 注意仪器在运行过程中有无异常气味和声音, 图像曲线等显示是否正常; (7) 检查操作人员操作仪器是否符合规程, 是否有违反和失误之处等。

5 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

针对高湿、低温、辐射、病菌、噪声、毒性、激光、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 应加强监督和保护, 切实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 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实行责任制。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 不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废物, 不得污染环境。

6 坚持“以人为本”, 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无论何种管理模式, 其基本任务都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人才培养服务, 为育人服务,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3.实验室行为规范 篇三

关键词:规范低值易耗品招标采购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科研的投入。为了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并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各高校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这样的高价值物资大都采用招标方式购买,这已经成为高校领导者的共识,但是对实验所需的低值易耗品,因其种类多,品种繁杂,很少采用招标方式购买。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实验教学所需要的低值易耗品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所需的开支也越来越大。目前,由个别采购带来的问题是采购的随意性、人情因素、回扣风,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腐败,进而损害学校的利益。而通过招标可以提高采购的透明度,规范采购行为,既能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又能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二、规范实验室低值易耗品招标采购的必要性

有利于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中的绝大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和相当一部分社会科学的课程要通过实验的形式进行,低值易耗品是实验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材料。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新专业的设置,对这种耗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具备了批量和规模优势,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采购。高校实验管理部门在正式招标之前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出购置计划,中标商家采购后根据合同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低值易耗品送到指定的地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可以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有利于节约资金。通常个别采购没有计划性,常常是部门个别领导“拍脑门”、“个人说了算”,这种盲目的决策容易导致损公肥私的弊端。加上采购人员的素质、人情风、回扣风,等等因素,最终容易导致腐败,损害学校的利益。通过规范招标采购,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招标采购能借助批量和规模优势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节约资金,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三、规范低值易耗品招标采购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1.确定招标采购计划。招标采购的前提是形成批量订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供货方,形成竞争局面,为学校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实验室低值易耗品有其特殊性,种类多,品种繁杂,给招标采购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这就要求切实加强计划管理,坚决杜绝各单位无计划、随意采购。一是要把握好年度购置计划。每年度末,各实验室根据每学期教学任务,确定本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根据项目所需要的材料来申报下学期实验教学所需的低值易耗品。经实验室主任、教学院系主任严格审核把关,并签字后报实验管理科。二是要调控日常采购计划。由于一些特殊情况,难免会出现年度购置计划以外的申购。对于这部分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各申购单位至少提前两周提出购置计划,实验管理科在汇总计划时要尽量协调照应,以便在全校一段时间内集中形成批量进行招标。实验室低值易耗品计划确定后,实验室管理科要把各教学部门申报的比较零散、不规范的采购计划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执行。

2.制定招标采购文书。招标采购是一项很细致的业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进行招标前要进行招标文书的编写,便于投标商根据招标文书的要求和内容准备投标文件。招标文书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要规范、要有条理。通常其内容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低值易耗品的种类和规格型号。在招标采购计划的基础上将低值易耗品分类,通常分成玻璃器皿类、化学药品试剂类、医药医用品类和其它类(主要是指不便于归于上述三类的低值易耗品)。各类物品规格型号尽量齐全,有些产品还要注明产地、厂家。(2)投标人的资格要求。投标商或厂家必须出具相应的营业执照和必要的资质证明。如果投标医药医用品,还必须出示医药医用产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投标人必须是单位法人或委托代理人。(3)投标报价要求。采购方提供招标书样本及报价材料,投标方按提供的标书样本及报价材料进行报价,严格遵守标书中的规格型号及其它要求,必要时注明生产厂家、品牌、产品等级,等等内容。(4)其它约定。对于低值易耗品必须对其所投产品的质量、数量、供货方式、供货地点及日期进行约定,不同批次的材料质量参数的变化范围应有所限定。货物运输方式、提货费用的支付、货物的订购方式、货款的支付期限、方式以及合同的有效期,等等内容做出说明。

3.组建评标委员会。招标采购的目的是提高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评标委员会要确保各方面人员参加,以提高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评标委员会一般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包括教务处、国资处、投标中心的成员,等等;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三是使用单位的代表,一般由实验室主任参加;四是监察部门。这几部分人各司其职,各有侧重,共同负责招标采购工作。特别注意的是,与投标方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进入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且在开标前一天才能通知委员本人。

4.加强全程监督。有效的监督是做好招标采购工作的保证,为防范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增加透明度,有必要对招标采购的全程进行监督。从制定招标采购计划起,就要请学校监察、审计部门介入,对招标采购活动全程监督。在评标过程中坚持同质比价,同价比质,质价相同比服务的原则,做到“货比三家”。在开标、评标揭标等环节中,还要请公证机关进行现场公证,以保证招标活动公开、公正和公平。

以上几方面是招标采购低值易耗品要注意的主要环节,只有注意了这些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基本能规范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工作。通过规范招标采购,不仅能为教学科研部门提供质优价廉的实验耗材,保障实验教学正常进行,节约资金,避免漏洞,而且能增强学校行政工作的透明度,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增进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协作,进一步有力地推进校务公开。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恭孝等. 实验消耗材料招标采购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115-117.

[2] 郑春龙等. 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的实践与效果[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37-139.

[3] 王鹏程. 设备招标采购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39-140.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ng low value expendable materials’public bidding and purchasing in laborator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u Quanju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low value expendable materials are familiar and necessary consumption materials in laborator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ng public bidding and purchasing. The thesis sets forth someimportanttaches when Standarding bidding and purchasing, including confirming purchasing plan, setting down biding amanuensis, forming committee for reviewing public biding,etc.

Keywords: standardlow value expendable materialspublic bidding and purchasing

4.化学实验室管理规范 篇四

1、实验室内应穿实验衣,必要时戴护目镜及口罩。

2、实验室内不得嬉闹、吸烟、吃东西,不准用实验器皿盛装食物。

3、进行化验时不得中途离开。

4、实验中所用仪器、试剂放置要合理,有序。实验台面要清洁整洁。实验工作结束或暂告一段落时,仪器试剂用品应放回原处,房间要打扫干净,垃圾应放入垃圾桶内,不得随意乱扔或抛入水池中。

5、玻璃仪器之清洗:应先以清水冲洗后,再以清洗液洗净,最后用纯水冲洗,晾干。

6、不可用口或鼻直接尝、嗅化学试剂。

7、易燃易爆试剂,须储放于阴凉通风处,不得直接爆置于阳光下或接近热源。

8、皮肤或衣服沾上化学试剂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若喷到眼睛应立即以洗眼器冲洗。

9、如曾使用有毒物进行工作,工作完毕应立即洗手。

10、稀释硫酸时只能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不得反向操作。

11、使用高氯酸工作时,不能戴手套。

12、配制溶液或在实验中能放出HCN、NO2、H2S、SO2、Br2、NH3等及其他有毒和腐蚀性气体时(如HCL、H2SO4、HNO3、CCL4等)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13、使用明火时,应查看周围有无可燃性化学试剂。

14、加热易燃试剂时,不得使用明火和电炉直接加热,应以水浴方式。

15、使用火焰加热时,应注意衣袖、头发等是否因太长而被燃烧之可能性。

16、以烧瓶或试管进行加热时,瓶口或管口不可朝向别人或自己。

17、加热时,不可以将瓶口密闭,以免膨胀爆炸。

18、使用玻璃仪器时,应先检查是否有裂痕,边缘是否有尖锐的棱角,以减少意外发生。

19、正在燃烧的火焰,若要添加燃料是,应先熄灭冷却后方可添加。

20、少量有毒试剂之废弃必须用大量水冲入下水道.

21、浓度较高的废酸、废碱要经中和处理后才能排入下水道。

22、大量有机溶剂不得直接放入下水道,应尽可能回收利用或集中处理。

23、实验室应备有消防灭火器,必要时使用。

24、下班前应检查水电是否关好,检查须进行隔夜试验的设备是否无安全之虑,方可离开。

二、化学试剂的管理

1、实验室的化学试剂由实验室专人负责申购、登记、验收。

2、购入的化学试剂应逐件检查产品的名称、标签、出厂日期、品级商标、厂名、合格证等,“三无”产品及超过保质期的产品不得验收入库。

3、经验收无误的化学试剂应按一般化学试剂、剧毒品、易燃易爆品、强氧化剂、强腐蚀剂等分类分别存放,不可乱堆乱放。

4、剧毒试剂应放在保险柜内封存,保险柜钥匙由保管员和实验室负责人分别保存,开启时必须有两人同时在场,使用后及时放回。

5、取试剂的药勺一定要洗干净后才能伸入瓶内挖取药品,高纯试剂或基准试剂取出后不得再倒回瓶内。

6、化学试剂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需冷藏之试剂应存放于冰箱内。

7、化验员应时常检查试剂的保质期,超过保质期或保质期内异常变质的试剂不可使用。

8、试剂取用后应立即盖好。

五、试液、滴定液、标准溶液的管理

试液、滴定液、标准溶液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规定方法配制,配制应有记录(包括配制所用试剂的名称、数量以及有关的计算)以备查对。

滴定液应按规定标定,标定误差不得超过允许值。

溶液配制好后应贴上明显的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品名、配制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等,必要时要注明有效期和特殊储存条件。

滴定液和标准溶液在常温下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

使用溶液时应注意溶液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溶液,已经变质污染或失效的溶液应随时倒掉,避免被别人误用。倒取溶液时应仔细核对标签的名称是否与所取溶液相符,以免倒错造成分析错误。

溶液用完后应立即盖好瓶塞,不要长时间敞口,也不允许将吸管长时间插在试剂瓶中。

碱性溶液和浓盐溶液不要贮存在具有磨口塞的玻璃瓶中,以免瓶塞腐蚀或固结后不易打开。

遇光易分解的溶液应贮存在棕色瓶中,置于暗处保存。

六、玻璃仪器的管理

1、玻璃仪器够入时应经专人校验合格后方能使用,超过有效期应重新标定。

2、实验用之烧杯、锥形瓶、容量瓶、吸管 常用之器具,应随时保持库存量,以备不时之需。

3、实验之玻璃仪器应随时保持干净,当有破损时应将其集中放置,避免割伤工作人员。

4、新玻璃仪器使用前应以适当清洗液清洁干净。

5、玻璃仪器使用完毕应及时清洗干净,不要在仪器内遗留脂肪、酸碱液、腐蚀性物质或有毒物质。

6、玻璃量器不得以加热方式干燥。

7、非标准口的具塞玻璃仪器,如容量瓶、比色管、碘量瓶等应在洗涤前将塞子用塑料绳或橡皮筋栓在管处,以免打破塞子或相互弄乱。

8、比色皿在使用时只能拿磨砂面,不能用手拿透光面,比色时应先用滤纸吸干外部水珠,再用镜头纸擦净,不可用滤纸用力擦拭透光面。

七、仪器设备管理

1、每台检验仪器设备均应制订标准操作规程(SOP),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规操作,以免损坏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

2、精密仪器设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调试,运行正常后交岗位人员使用。

3、各种仪器设备应定期保养、检修,随时保持正常状态,保养、检修应有记录。

4、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修理。

5、仪器使用完后应将各部件恢复到所要求的位置,及时做好清理工作,拉下电源,盖好防护罩。

6、报废的仪器设备应做好标识封存。

5.实验室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篇五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污染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无菌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医务人员须根据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和预期可能暴露选用个人防护用品。

3.1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口罩 3.1.1口罩的分类

(1)纱布口罩用于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2)外科口罩是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分三层,内层用于吸湿;中层为过滤层,可阻隔90%的直径> 5μm的颗粒;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内。

(3)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3.1.2口罩的使用

一般诊疗活动时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力低下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佩戴外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患者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1)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方法

①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

②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③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2)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

①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②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③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④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⑤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3)戴口罩注意事项

①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时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②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③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④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⑤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置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佩戴方法步骤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⑥不能使用纱布口罩作为个人防护用品。

⑦不要滥用医用防护口罩,只有发生空气传播可能时才需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4)摘口罩方法 ①不要接触口罩外面,因为外面可能已污染

②外科口罩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③医用防护口罩先拉下下面的橡皮筋头带,再拉下上面的橡皮筋头带 ④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3.2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护目镜是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上部的用品;防护面罩或防护面屏是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面部的用品。3.2.1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时机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3.2.2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方法(1)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前应洗手

(2)佩戴前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3)双手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4)调节舒适度

3.2.3摘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1)不要接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面,因为外面可能已污染(2)双手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两边摘掉

(3)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用毕后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内可重复使用的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用毕后应消毒备用

(4)摘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后应洗手 3.3帽子 3.3.1作用

(1)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2)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

3.3.2分类

(1)一次性帽子(2)布类帽子

3.3.3应用指征: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3.3.4注意事项:

(1)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3)一次性帽子不得重复使用。3.4手套

手套是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3.4.1戴手套的要求

(1)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2)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3)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4)但是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3.4.2手套的应用指征

(1)清洁手套的应用指征

①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②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2)无菌手套的应用指征 ①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

②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③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不同患者采样时要更换手套!3.4.3无菌手套的佩戴方法

(1)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2)对准五指戴上

(3)同法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4)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上(4)双手对合,交叉调整手套位置 3.4.4脱无菌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2)用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

(3)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5)脱无菌手套后应洗手 3.5隔离衣与防护服

(一)隔离衣

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3.5.1穿隔离衣指征: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3.5.2穿隔离衣流程

(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4)再扎好袖口。

(5)将隔离衣一这(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

(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3.5.3脱隔离衣流程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袖带,塞入袖袢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3)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

(4)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5)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

(6)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

(7)解开颈后带子。

(二)防护服

防护服是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3.5.4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5.5穿防护服的方法

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3.5.6脱分体防护服流程(1)将拉链拉开

(2)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

(3)脱袖子、脱下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4)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

3.5.7注意事项

(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3)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和衣领,脱时注意避免污染。

(4)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陆离衣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使用。(5)接触疑似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6)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7)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8)防护服一次性使用 3.6鞋套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使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 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负压病室进应穿鞋套。

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诮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3.7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3.7.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3.7.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非必须)→戴护目镜/防护面罩(非必须)→戴手套(非必须)→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7.3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3.8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3.8.1 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特别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手卫生,严防污染。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3.8.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在潜在污染区摘除口罩值得商榷,切记摘除口罩的环境必须是安全的)→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特别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手卫生,严防污染。3.8.3离开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3.9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3.9.1 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3.9.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9.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3.9.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3.9.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时更换。

6.实验室规范化管理(DOC) 篇六

1.1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基本要求

⑪ 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防止操作人员违规操作;

⑫ 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注意操作细节,避免由于操作人员失误给实验室带来沾污。经常彻底地清洁实验室及其设备,严禁用扫帚扫地,尽量不用电风扇,避免扬尘和过分潮湿;

⑬ 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应更换衣、帽和鞋,严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避免污染、影响实验操作;

⑭ 相互产生交叉污染或干扰的项目必须分室进行;

⑮ 应建立制度,使有控制要求的区域不准随意进入,无关人员不准随意进出实验室;

⑯ 不同项目的台面和物品不准混用,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的实验操作应严格遵守。

1.2 实验室环境

⑪ 实验室布局合理,便于工作,周围环境和测试项目间不产生干扰和交叉污染。如水质中氨氮和总硬度的测定不能在同一间实验室进行,因为总硬度测定时使用氨水会使氨氮的测量值增高;

⑫ 对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的测试场所(如精密仪器室)必须配置相应设施及监控设备,并对测试时的环境条件进行记录;

⑬ 当电磁干扰、噪声或振动等环境因素对检测工作有影响时,应采取专门的监控措施,并记录有关的实测参数;对有振动要求和易产生较大振动的检测项目,应有隔振防振措施;

⑭ 精密仪器不得与化学分析实验室混放,以避免仪器受潮以及酸碱等化学品腐蚀;

⑮ 实验区域与办公区域适当分开,并对进入和使用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进行限制和控制;

⑯ 有良好的内务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明亮、安静;

⑰ 实验室内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其它要素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⑱ 样品间要划出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留样区,特殊区域要有明显标识;

⑲ 应有独立的纯水制备间。

1.3 实验室物品及试剂管理

⑪ 实验室内物品管理,分为在用、报废、闲置三类,并有序、整齐摆放,与测试无关的物品一律清除出实验室;

⑫ 玻璃量器应进行编号,且不得与化学试剂混放,以避免交叉污染;

⑬ 一般试剂的贮存管理要求

① 化学试剂应贮存在专用的库房内。实验室只存放短期工作所需的少量试剂,且应与配置的试剂溶液分橱贮放;

② 专用的试剂柜应便于试剂分隔存放,柜内试剂应按其性质分格放置,固体试剂与液体试剂分柜存放;

③ 易产生污染其他试剂物质的试剂,应封装严密,与其他试剂分开贮存;易产生气体的试剂,封装不可太严,并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瓶装具腐蚀性试剂,应有塑料或搪瓷盘承托,以防一旦发生意外破裂,可承纳全部试剂;易潮解或受潮后变质的试剂,应贮于干燥器内;易挥发试剂应特别注意冷藏;对室温降低时,可造成液体变为固体的试剂(如发烟硫酸、苯酚、冰乙酸等),应采取防瓶裂措施。

④ 应有专人负责,经常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⑭ 危险试剂的贮存管理

具有危险性的试剂主要是指易燃、易爆、毒害、腐蚀和放射性等五大类物质,对其贮存管理,除应满足对一般试剂的要求外,还应按注意:

① 易燃、易爆试剂应根据不同理化特性,分别贮放,室内温度宜在30℃以下,严禁烟火、爆晒。实验柜的存放量应以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并确保安全为原则保持在最低水平;

② 易挥发易燃烧液体应瓶装密封。剧毒品必须在专用保险柜内存放,严格领用管理,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③ 对放射性物质,应在设有必要屏蔽设施和测量装置的专库中存放,并应建立严格的管用制度。

⑮ 试液贮存管理

① 控制试液贮存期。试液不宜长期贮存,应根据试剂性质和试液浓度,确定合适的存放期。所有试液均应贴上规范的标签,标签应包括名称、溶剂、浓度、配置人、配置日期及有效期;

② 正确选择试液容器。容器耐腐蚀性应满足要求,应根据试液性质和容器材质特性,正确选择试液容器,防止容器溶出某些杂质污染试液。容器的密闭性应能有效防止气态杂质侵入和试液的挥发逸出。

③ 注意试液特殊要求。某些试液稳定性差,受日光照射易引起变质,应分别采用特殊贮存方法,如避光、冷藏,加入稳定剂等;

④ 注意试液防光、防热、防尘,避免污染和浓度变化;

⑤ 定期检查试液质量,如发现变色、沉淀、分解等变质、污染迹象时,应立即弃去重配,以免发生混淆误用。

1.4 实验室安全措施

⑪ 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通风橱、防尘罩、排气管道及消防灭火器材等安全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随时可供使用;

⑫ 实验室使用电、气、水、火时,应按有关规则进行操作,保证安全;

⑬ 高压气瓶分类妥善保管,远离火源、热源,避免暴晒及强烈振动,并对其进行固定,最好隔离放置;

⑭ 使用剧毒化学品时,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规定办理领用手续;对配制好的剧毒化学品标准溶液的使用应进行跟踪,做好领用的详细记录;

⑮ 使用有机溶剂和挥发性强的操作应在通风橱或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任何情况下均不得用明火直接加热有机溶剂;

⑯ 高氯酸蒸气易与有机物发生激烈反应,甚至产生强烈的爆炸,其加热操作应在专用的通风柜内进行;

⑰ 对放射性物质,应在设有必要屏蔽设施和测量装置的专库中存放,并建立严格的管用制度。

1.5实验室环保要求

⑪ 产生辐射、危险化学品的专业技术部门,应独立配备实验室,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⑫ 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其他要素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实验室产生的“三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 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废液,应集中回收处理,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

● 氰化钾(钠)废液应调至偏碱性,然后加入漂白粉溶液使其分解;

● 苯并(a)芘、联苯胺类致癌物质,可拌入燃料,置焚烧炉中焚烧处理;

● 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及砷等试剂,应尽量按需配置,避免无故废弃,污染环境;

● 对废弃检测样品,过剩有毒试液等,应设置专门收集器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⑬ 测试人员和经批准进入实验室的外来人员进入测试区域时,应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1.6实验室管理制度

制订实验室规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危险品及剧毒品使用管理制度等。

1.7实验室纯水的质量要求及制备

1.7.1实验室纯水的质量要求

⑪ 外观与等级

实验室纯水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中不得有肉眼可辨的颜色及纤絮杂质。通常将实验室纯水分三个等级。

① 一级水

不含有溶解杂质或胶态质有机物,用于制备标准水样或超痕量物质的分析。

可通过将二级水经过再蒸馏、离子交换混合床、0.2μm滤膜过滤等方法处理,或用石英蒸馏装置作进一步蒸馏进行制备。

② 二级水

常含有微量的无机、有机或胶态杂质,用于精确分析和研究工作。可通过经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纯水进行再蒸馏的方法制备。

③ 三级水

适用于一般实验工作。可用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

⑫ 质量指标

应对实验室纯水中的无机离子、还原性物质、尘埃粒子的含量进行控制,使之满足水质分析的要求。实验室用水的具体质量指标详见表1。

1实验室纯水的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一级水

二级水

三级水

PH值范围(25℃)

5.7~7.5

电导率(25℃,μS/cm)

≤0.1

≤1.0

≤5.0

可氧化物的限度试验

符合 符合

吸光度(254nm,lcm光程)

≤0.001

≤0.01

二氧化硅(mg/L)

≤0.0

2≤0.0

5—

⑬ 影响实验室纯水质量的因素

影响实验室纯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容器以及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管路。

制备好的实验室纯水经放置后,其电导率会迅速下降。如用钼酸铵法测定磷

以及用纳氏试剂法测氨时,只要是新制取的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均适用,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其空白值便显著增高,原因主要是来自空气和容器的污染。

玻璃容器盛装纯水可溶出某些金属及硅酸盐,有机物较少;聚乙烯容器所渗出的无机物较少,但有机物比玻璃容器略高。

在纯水制备时所用的纯水导出管,瓶内部分可用玻璃管,瓶外部分应使用聚乙烯管,管路最下端可接一段乳胶管,以便于配用弹簧夹。

1.7.2 实验室纯水制备及管理

纯水应在独立的实验室制备,制备实验室纯水的原料水应当是饮用水或比较干净的水,如有污染或空白达不到要求,必须进行纯化处理。同时,配备专用的纯水电导率测定仪,做好制备、检测及领用记录。

2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

2.1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要素,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体系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应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设备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2.1.1 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⑪ 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⑫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⑬ 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2.1.2 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⑪ 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先进,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⑫ 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⑬ 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⑭ 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⑮ 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2 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2.2.1 校准

⑪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⑫ 校准的目的

① 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⑬ 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2.2.2 检定

⑪ 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12条》)。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6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⑫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 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 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 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安全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⑬ 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2.2.3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⑪ 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⑫ 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⑬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⑭ 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⑮ 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2.3 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 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 计量仪器设备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 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2.3.1 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唯一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 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 验收记录;

④ 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 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 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 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 保养维护记录;

⑨ 运行检查记录;

⑩ 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2.3.2 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 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

② 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 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 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 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 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 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 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 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 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 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 设备编号;

● 证书批准日期;

● 有效期;

● 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 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 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 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 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2.4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精确度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2.5仪器设备运行检查

⑪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作用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运行检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运行检查。

⑫ 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运行检查:

① 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

② 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 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仪器设备;

④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⑬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

① 对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 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 利用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⑭ 实施运行检查注意要点

① 运行检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

运行机制检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 运行检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

运行检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运行检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 实施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

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因此《评审准则》9.6条有“适当时”进行说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 运行检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

对仪器设备实施运行检查时,应制定各种重要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的作业指导书,具体描述实施运行检查的过程,重点是核查标准的稳定性分析及选择、核查测量点的确定、核查频率、控制图的绘制和核查数据的分析。每次核查数据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善保存。

表示校准结果。

2.6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保证准确量值和量值溯源的计量标准,它广泛应用于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方法、赋予材料特性量值。在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技术仲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6.1标准物质定义、分级、编号及量值的溯源体系

⑪ 定义

有证标准物质是经权威部门认证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量值通过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并可溯源到准确复现表示该特性量值的计量单位。我国有证标准物质由国家标准计量主管部门批准、颁布并授权生产。

⑫ 分级

我国将标准物质分为一级和二级,它们都符合有证标准物质的定义。

一级标准物质(Primary Reference Material)定值准确度高,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为二级标准物质定值,是量值传递的依据。

一级标准物质具备如下条件:

① 用绝对测量法或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在只有一种方法的情况下,用多个实验室以同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

② 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均匀性在准确度范围之内。

③ 稳定性在一年以上,或达到国际同类标准物质水平。

④ 包装形式符合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

二级标准物质(Secondary Reference Material)主要特点是满足现场测量的需要,可作为工作标准直接使用,准确度能适应现场测量的需要。

二级标准物质具备如下条件:

① 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定值。

② 准确度和均匀性未达到一级标准物质的水平,但能满足一般测量的需要。③ 稳定性在半年以上,或能满足实际一级标准物质测量的需要。

④ 包装形式符合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

⑬ 编号

一级标准物质的编号是以标准物质代号“GBW”冠于编号前部,编号的前两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大类号,第三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小类号,第四、五位数是同一类标准物质的顺序号。复制批号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排于标准物质编号的最后一位。

二级标准物质的编号是以二级标准物质代号“GBW(E)”冠于编号前部,编号的前两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大类号,后四位数为该大类标准物质的顺序号。复制批号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排于标准物质编号的最后一位。

⑭ 量值的溯源体系

量值的溯源体系见图1。

SI制

基准物质

高精度比较法

标准方法

一级标准物质

比 较 法

有效方法

二级标准物

现场分析

图1 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图

2.6.2 标准物质的作用

⑪ 保存和传递特性量值,建立测量溯源性

标准物质是特性量准确、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的计量标准,具有在时间上保持特性量值,在空间上传递量值的功能。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可以使实际测量结果获得量值溯源性。

⑫ 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比性

通过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过程,由标准物质将测量结果溯源到国家单位制(SI),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比性,从而达到量值统一。

⑬ 研究与评价测量方法

标准物质可作为特性量值已知的物质,用于研究和评价测量这些成分或特性的方法,从而判断该方法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并通过验证和改进测量方法的准确度,评价检测方法在特定场合的适应性,促进测试技术的发展。

⑭ 建立测量系统的质量保证

检测机构通过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实现质量保证,这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的做好方法。

2.6.2 标准物质使用与管理

⑪ 标准物质统一采购,采购时应考虑使用的要求,如量值范围、基体组成和标准值的不确定度等;

⑫ 建立标准物质总帐,并实行领用登记制度。标准物质总帐内容包括:名称、组成、供应商、批号、购入日期、有效日期、证书号、验收情况或结论、存放地点等信息;

⑬ 标准物质按证书或有关的储藏条件要求进行安全处置,指定专人保管,设专门存放区域。存放区要标识明显,并有防污染措施,以确保标准物质处于标准状态,维持其有效性;

⑭ 使用国家或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以便能溯源到国家基准、国家测量基准或国家标准物质基准。对于使用未经正式批准的标准物质,必须经过分析、比对验证,证明符合要求方能使用;

⑮ 标准溶液的量值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测试、核定、比对确定,能溯源到国家基准;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要按标准测试的数据证明满足要求时方能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定值、保管按有关规定执行;

⑯ 标准物质已超过其有效期限,或在有效期限内,但已出现异常情况,经测试分析已发生变化,由管理人员填写标准物质报废申请,经审批后,及时处理;

⑰ 属于剧毒化学品的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按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使用进行跟踪记录。

2.6.3 标准溶液配制管理要点

⑪ 准确称(量)取溶质

对于固体试剂,要按照规定,先进行充分干燥,并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重以供配制,称量时,准确称量至0.1mg。对于液体试剂,应根据需要计算出所需体积后,直接量取。标准溶液配制应使用合格的A级容量瓶。

⑫ 正确选择溶剂

选择溶剂的总原则是溶剂纯度要与试剂纯度等级大致相同。必要时,应对溶剂质量进行检验,若其纯度不符合要求则应进行处理,以保证标准溶液的质量。

⑬ 控制配制数量

应根据标准溶液的稳定性、浓度以及需要量进行配制。浓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标准溶液一次可配制一个月左右的使用量,浓度较低、稳定性差的标准溶液则应分次少量配制。

⑭ 做好标定工作

应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期标定,尤其是对浓度不稳定的标准溶液,最好每次使用前进行标定,确保准确无误。记录与报告

3.1 记录

记录是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记录的作用主要是为检测工作的质量效用提供客观证据,为预防和纠错溯源提供依据。

3.1.1 记录的基本要求

⑪ 检测测试过程的基本步骤和依据;

⑫ 参加检测人员的资格;

⑬ 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场地;

⑭ 检测实验环境条件;

⑮ 检测分析的数据;

⑯ 检测分析结果的判断;

⑰ 检测实验的结论等。

3.1.2 记录种类

凡对检测工作质量和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有关的、需要证实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

与检测质量有关的记录分为技术记录和质量记录两类。

⑪ 技术记录

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包括检测过程的原始记录、导出数据(简称原始记录)、合同、任务单,以及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技术方案、采样点设置图等说明资料。

⑫ 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质量体系内审和质量管理评审的记录与报告、质量监督、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仪器设备和计量标准档案、人员培训记录档案、申诉以及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等。

3.1.3 记录管理

⑪ 所有的记录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⑫ 制订各类记录的保存期限;

⑬ 涉及客户的记录应制定保密措施,以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

⑭ 记录应保存在适宜的环境及设施中,有效防止污损、变质、虫蛀和丢失;

⑮ 记录的维护管理、查阅或借阅应符合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程序要求;

⑯ 超过保管期限的记录,由管理人员造册,经批准后,按有关程序予以处理。

3.1.4 检测原始记录规范

原始记录是编制检测报告的主要依据,也是必要和可能时再现试验的依据,因此必须记录完整、真实、清楚,对涂改应作出统一规定。原始记录除试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外,还要对所用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环境条件、试验参数、样品编号及其状态、测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如实记录。

检测原始记录是检测工作活动轨迹的客观证据,是形成检测报告的原始凭证,因此必须规范化。

⑪ 原始记录信息要完整。

原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a)检测的方法依据;

b)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c)检测时的被测样品标识;

d)检测时的环境条件;

e)检测观察结果、数据及其计算;

f)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g)其他必要的说明。

⑫ 原始记录填写人员应准确、规范、完整、客观地记录相关内容,不得使用铅笔书写;

⑬ 原始记录因笔误或计算错误需要更改时,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如使用单杆划去原数据,在其右上方写上正确数据,并有更改人的签章;

⑭ 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⑮ 使用统一格式的原始记录。

3.2 报告

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向客户提供的最终产品,也是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和客观报告进行的每一项检测结果。

3.2.1 检测报告基本要求

⑪ 检测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检测机构所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

⑫ 报告中所使用的术语、定义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⑬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⑭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表达方式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⑮ 必须加盖相关的印章;

⑯ 若有分包项目应注明,必要时可详细说明。

3.2.2 检测报告内容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

b)检测机构名称、地址及联系电话;

c)检测报告唯一性标识,报告总页数及页码;

d)客户的相关信息;

e)检测样品的描述说明和明确标识;

f)检测样品的特性及状态;

g)检测方法技术依据及说明;

h)检测仪器设备及检测环境条件;

i)检测的结果,并适当辅以表格或简图加以说明;

j)报告批准(或经授权)人、审定人(适用时)、审核人、编制人的签字或等同的标识;

k)报告的有效性声明;

l)对估算的监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特定方法、客户要求附加的信息(适用时)。

3.2.3 检测报告审核与签发

⑪ 报告审核

检测报告在签发前必须进行校对和审核。校对主要是对数据转移、计算处理及报告内容差漏进行校对;审核是对报告的完整性、项目的齐全性、依据的正确性以及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① 检测所依据的标准、方法、指导书的有效性;

② 检测所依据方法、仪器设备、环境条件选用、数据计算以及所有文字、符号、计量单位的正确性;

③ 报告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④ 报告内容及其档案要件的完整性;

⑤ 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及报告编制的规范性。

⑫ 报告签发

经审核的检测报告由法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发,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待发检测报告的管理,实行领用登记制度。

有关人员从报告编制、审核到发布或传递检测报告均应遵循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程序的相关规定。

报告由检测机构的负责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发,对于授权签字人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相应授权签字领域的资格和经验;

② 能参与监督日常报告产生的关键过程;

③ 熟悉检测标准与检测程序(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实际能力);

④ 能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

⑤ 熟悉质量标准体系的知识;

⑥ 熟悉评审机构方针、政策以及对实验室的有关要求;

⑦ 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验室工作,熟悉实验室质量体系和业务工作的开展。

3.2.4 检测报告更改

检测报告的更正是指对检测机构已签发批准送达客户后,因出现下列原因之一需要对检测报告进行的更正或补充。

① 发现检测报告对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出现问题,且已影响到该检测报告所涉及的检测结果;

② 发现由于采用了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检测方法,导致检测结果有误;

③ 发现出具的检测报告有其他错误;

④ 为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

报告的更改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 发布一个新的检测报告,以替代原检测报告。新报告应有新的编号,并标明替代的旧报告号;

② 以“报告的更改或补充的通知”的形式通知客户(尤其是采用电子传输时),应统一编制这种文件格式。

3.2.5 检测报告结论评价用语模式的建立

⑪ 所检项目全部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符合GB×××标准。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

⑫ 所检项目全部不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不符合GB×××标准。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不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

⑬ 所检项目少数不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中×××不符合GB×××标准,其余项目合格。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中氨基酸态氮不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其余项目合格。

⑭ 所检项目少数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中×××符合GB×××标准,其余项目不合格。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中砷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其余项目不合格。

⑮ 参照标准评价

模式:参照GB×××标准,该样品所检项目„„,即先加入“参照GB×××标准”,其后与上述相同。

举例:参照GB2726-1996酱卤肉卫生标准,该样品所检项目中菌落总数不合格,其余项目合格。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

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是检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有力补充。

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要求,由两个及以上实验室对同类或类似的被检测样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7.浅谈临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篇七

1 临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目标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临床实验教学为中心, 把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做好教学物品的管理和使用两项基本工作, 树立量化管理、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和程序化管理四个基本观点;实现由定性管理向量化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的管理向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转变、由被动的无序管理向在实验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有序管理转变、由单纯个人经验的主观管理向有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转变的四个转变。其次, 明确实验室所肩负的教学任务, 依据本院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实验室肩负任务, 制定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目标: (1) 使常用物品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并保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 (2) 确保临床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并能满足第二课堂的需要; (3) 确保医学生安全和实验室物品的安全。三者是互为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 它既是评估实验室水平的依据, 也是使规范化管理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

2 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抓好四个环节

2.1 实验物品的存放管理

临床实验操作物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品种繁多, 功能各异;二是有些物品特别是专用仪器 (如外科专用电钻) 1年中使用的次数和使用时间是有限的, 大部分时间处于保管状态。因此, 做好物品的存放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也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抓好的第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各种物品和仪器保持良好状态, 使其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我院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搞好临床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 (2) 每次课后做好实验教学物品的检查验收工作; (3) 建好临床实验室的物品登记册; (4) 做好实验物品的陈列摆放工作, 根据实验物品的不同功能、特点、使用频率归类保管, 并在橱柜上标定标签; (5) 定期整理清点常用物品的数量, 及时处理过期药品和陈旧老化物品; (6) 开展临床实验教学研究活动,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2 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

在实验物品管理中, “管”是手段, “用”是目的, 管是为了用, 而用中有管。做好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是实验室必须抓好的第二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临床实验室应做好下列工作: (1) 认真制定每学期实验教学计划, 并保证实施有序管理; (2) 做好每节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使主讲教师随时有配套齐全的、功能完好的物品可用; (3) 做好物品回收工作。医学生分组实验课中指定实验小组负责人, 确保物品发放、清洗、回收和实验室的整洁美观工作; (4) 利用课外休息时间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 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5) 引导医学生积极开展自制实验教具活动, 通过自制或改进实验模型,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6) 在实验室损坏物品, 根据损坏程度, 执行赔偿制度, 以增强医学生爱护实验室物品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3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在实验室内有物品存放不安全因素, 如高压消毒设备。有的存在消毒不严格的隐患, 如手术器械等。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第三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临床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工作: (1) 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提高防护意识, 把防护工作做到位; (2) 凡进行无菌操作的物品均需严格消毒, 并要求医学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过期、消毒不严格、密封不合格等物品严禁使用。

2.4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详细的管理记录是总结管理经验、评估管理结果的必要依据。因此, 登记管理是抓好临床实验室规范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 实验管理人员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做好登记管理。每次实验课学生进实验室必须签字。详细记录实验物品的种类、数量、用途、位置以及部分仪器本身配套的有关资料; (2) 记录每次实验课设备使用情况, 并每学期整理1次; (3) 做好每学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 填写各种报表。

8.中和滴定实验的细节规范 篇八

关键词:酸碱滴定 指示剂 有效数字

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都必须重视实验设计的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果。酸碱滴定实验是中学乃至大学化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基础实验,该实验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很多,学生很容易犯错。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滴定分析的常用仪器,更好地掌握络合滴定以及氧化还原滴定等实验操作,使操作更加规范,笔者从细节着手,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实验意识。

一、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在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中,主要涉及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吸耳球、洗瓶等仪器,正确使用这些仪器会使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如在使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前,教师一定要校正和检验滴定管是否漏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滴定管尖端和活塞两端是否有水渗出来检验酸式滴定管,如果没有漏水,就表明酸式滴定管不漏水,可以按照正常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如果漏水,必须在活塞的两侧涂上少量的凡士林,但注意不能涂在通孔处。旋转活塞时,轻轻朝两侧旋转,旋转的角度不宜太大,否则容易把凡士林旋转到滴定管与活塞通孔处,造成堵塞。

在使用碱式滴定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捏玻璃珠的位置。许多学生会把玻璃珠捏挤到滴定管的前端,造成滴定管里的溶液一直往下滴或者滴不出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使用捏玻璃珠左上侧的正确操作方法。

从移液管吸取溶液后转移至锥形瓶中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使移液管保持垂直,尖端紧挨着锥形瓶壁,锥形瓶和移液管成30°~45°。当溶液流至尖端很少一部分时,让尖端紧挨着锥形瓶壁,旋转两圈,再按实验要求把尖端的剩余溶液依照滴定管中部。如果要求“吹”,就用洗耳球把溶液吹到锥形瓶中;如果没有要求“吹”,就不进行这一步的操作。

在滴定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洗瓶,把摇晃到锥形瓶壁的溶液冲下去。正确的操作行为应该是左手拿着锥形瓶,使它略微倾斜,再旋转洗瓶,这样就可以把瓶壁上的溶液冲洗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轻易把锥形瓶放在桌面上,只用洗瓶往里加水,导致锥形瓶壁上的溶液根本无法冲洗下来,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也是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移液管的正确读数应该是小数点后两位的有效数字。如果滴定用了25mL的溶液,正确的写法应该是25.00mL,而学生经常会把数字记录为25mL或25.0mL,这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的意识,对他们以后学习大学化学大有裨益。

二、正确选择指示剂

在酸碱滴定的实验中,教师通常选择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相互滴定。但是,有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如用1.0000mol/L的NaOH溶液来滴定浓度近似等于1.0000mol/L 20.00mL的HCl时,滴定的突跃范围是pH值为3.3~10.7,这时甲基橙、甲基红和酚酞都可以作指示剂;如果溶液变成0.1000mol/L时进行等浓度滴定,滴定的突跃范围是pH值为4.3~9.7,选择甲基红和酚酞作指示剂比较合适。因为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当滴定突跃的下限是4.3时,⊿pH=0.1,人的肉眼在这种情况下分辨不出颜色的变化,因此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势必会给实验带来更大的误差。

三、跟踪实验过程,做好实验后续工作

在滴定过程中,一般是左手握塞,右手持瓶;左手滴液,右手摇动。滴定速度以每秒3~4滴为宜,接近终点时,滴速要慢,以免过量。如果滴定液留在了容器壁上,必须用蒸馏水冲洗下去,以免影响实验结果。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分别用洗液、自来水和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在洗净后,酸式滴定管为保证活塞处不漏水,必须将活塞拔出,用滤纸吸干活塞及活塞孔内的水分,并在活塞上涂上少量的凡士林,然后将其插入活塞孔后,并向同一方向转动直至透明。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和指导教师都必须全程跟踪实验过程,巡回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如不随地倒水、倒溶液,不将滤纸乱扔到地上以及水池中等等。实验完毕后,教师必须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以及整理实验仪器的情况,经教师签名后,学生才能离开实验室。这样既可以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正确地记录数据,尊重客观事实,不随意涂改或编造数据。

总之,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都是保证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用定量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定量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能简单地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有助于学生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杨润安,崔永乐.浅谈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8).

[2]谢美红.酸碱滴定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山东教育,2001,(9).

[3]斯琴格日乐,别红彦,李彦伟等.酸碱滴定微量实验研究.[J].化工时刊,2009,(6).

上一篇:浅议民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下一篇:八年级下复习笔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