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2024-09-18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精选8篇)

1.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一

2013高三时政之

整理: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汪长河

【背景】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公布,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必将引起未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将大大促进五大重大转折:发展结构将出现重大转折,内需拉动将成为主导动力;经济结构将出现重大转折,创新产业必然迈上新台阶;社会结构将出现重大转折,中等收入阶层将走上社会前台;人力结构将出现重大转折,由体能向智能的转换加速;管理结构将出现重大转折,实现智慧城市与幸福城市。

李克强在03月17日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

因地制宜地推进。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认为,“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如何治理“城市病”,报告给出了药方:一是科学制定城市规划,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四是完善就业机制。

【典型例题】材料一:

注:目前,美国城镇化率超过82%,德国城镇化率高达96%。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依据图表一,选出图表二中反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比率变化趋势的折线是 ▲,并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参考答案: ①图表二中反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趋势的折线是A。(2分)②图表一说明200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中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图表二说明2007-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处于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反映了城镇化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4分)

(2)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6分)

参考答案: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分)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分)③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就业等民生问题。(2分)

【典型例题】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率状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我国今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经济信息: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说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③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积极作用:推进城镇化,将会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将会增加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⑵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举措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①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注重了系统内部结构优化。

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为我国近年GDP和城镇化况图。

③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导向作用。

⑶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或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2分)

③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④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省委坚持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省政府依法行政(或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例题】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材料一: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

参考答案:①中国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新型

工业化道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②通过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完善城乡劳

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员合法劳动权益,加快推

进社会保障全覆盖。③积极发挥政府财政作用,鼓励民间投

资。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的投入,实现社会公平。(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读图。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公众借助高频词云图,可以数

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2)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政协委员们提案中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材料三: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6分)

参考答案:①在城镇应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镇包容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邻里关系。②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让进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材料四:201

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 3“城镇化”词云图

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甚至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

(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怎样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并说明这样做的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中国应让欧洲国家看到中国发展对他们也有好处,中欧存在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广阔;让欧洲国家相信中国合作共赢的主张,认同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中国这样做有利于树立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解,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利益。避免一些国家误解和怀疑,甚至是联合起来限制中国发展。

【典型例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低于土地城市化,户籍城市化又低于人口城市化。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但是城市户籍人口只有35%;在城市购房的农民工不足1%;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18.2%、29.8%、38.4%和11.3%;约20%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

让农民工获得市民待遇,这既是平等人权的诉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破解这一命题。广东中山在全国首先实施“积分制入户”以来,共给予7165名流动人口积分入户中山资格,有16809名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读公办中小学;浙江湖州农民工公积金制度已覆盖全市非公企业75%,还允许农民工租赁住房提取公积金;江苏实施“最大方”的异地高考政策,从2013年起,凡在江苏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3年学习经历的外省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江苏高考……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农民工市民化为什么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6分)

参考答案:(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4分)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分)

(2)请你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为我国政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建言献策。(8分)

参考答案: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通过加快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如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推动异地高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子弟平等享受受教育权等。

同时,政府应完善管理与服务职能,加大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8分)

(3)文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切入途径之一。某中学高三学生就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状况开展问卷调查,请为调查设计两个问题。(4分)

参考答案:①你所在社区有哪些公共文化设施?②你平时参与哪些公共文化娱乐活动?(4分)评分要求:所提问题必须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否则不得分。

2.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二

一、“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2.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 即利用信息智能技术, 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智能化和便捷化, 并实现城市功能系统与城市硬件设施及城市居民的协同联动和无缝对接, 从而对城市管理、城市商务、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保护等作出智能响应, 满足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为:智慧城市的本质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3]。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一) 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概念上有所区别, 但本质一致[4]。智慧城市强调应用智能技术满足居民各项需求, 新型城镇化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二者目标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现代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二)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占重要地位。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战略。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进一步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表述和新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无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发展契机。新型城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发展过程统筹兼顾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三者的协调发展, 体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发展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体系, 应该着眼于“八大支柱”的建设和相互作用, 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服务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产业结构是城镇化的枢纽动力, 这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

三、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为了破解“城市病”的困局, 我国城市已经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有限且理论指导不足。同时, 我国地域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在各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既要总结和应用一些共性因素, 如质量和效益、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等, 又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城市发展特点, 结合当地优势, 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方案。

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以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为导向, 围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政设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五大主题展开。

第一、公共服务。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统一智慧城市认识, 培养各级领导的信息化思维。其次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 城市的第一把手要统筹全局, 协调各方。在推进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过程中, 集思广益, 建立智慧城市规划和顶层设计团队;同时设立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 严格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 此外, 完善和透明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以加强社会监督。在城市建设中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统筹推进, 各部门权责明确,

避免政出多门, 盲目建设的乱象;再次要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辅导、社会参与的个性化服务机制;最后要加强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智慧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第二、社会管理。智慧城市首先需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 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针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要以人为核心,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 融合大数据、智能移动等技术, 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促进城市各领域的管理互联互通、及时响应和有序运行, 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和高效化[5]。

在发展模式的探究上, 可采取点-线-面发展模式即示范先行、整体推进发展模式。先支持和扶助发展基础好的区域建立“智慧 (新型) 城区”或“智慧 (新型) 社区”, 总结建设和发展经验, 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城镇化和智慧化。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做为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 要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地上和地下的各类市政设施, 同时结合智慧技术, 实现道路和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满足公众“即需即供”的需求。此外,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与有潜质私有企业的合作, 采用PPP模式 (公私合作伙伴模式) [6], 有效“捆绑”整合多种资源。

第四、资源环境。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及软环境建设。首先要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水、空气等与人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 明确环保部门职责, 预防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节能减排方面, 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数学模型和系统仿真手段, 提升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广清洁能源, 建设低碳生活环境。此外, 加强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 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发展。

第五、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智慧升级, 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加大创新, 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技术, 创新模式, 形成新的业态。

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复杂且漫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切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避免前期建设中出现盲目、千城一面的无序现象。

摘要:为了破解“城市病”的困局, 我国城市已经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有限且理论指导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关系, 给出了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可以为该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赵振华.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N].经济日报, 2012-11-25.

[2]李霁.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 2014-09-04.

[3]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5) :1-12.

[4]汪开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建设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6) :101-103.

[5]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7) :20-24.

3.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三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城市包容性发展新型城镇化

引言

最近几年来,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已经成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两次重要会议和博鳌亚洲论坛上关于包容性发展主题的重要演讲发起了我国对包容性发展研究的新高潮。

“包容性发展”是当前中国需要积极倡导、不断实践探索的重大命题,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国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学术界对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内涵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从“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实质核心上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对包容性发展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文献进行整理。

一、城市包容性发展理念

(一)包容性发展理念萌芽与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率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地讨论。但是当时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仍是单纯的经济数量增长而没有加入对人的关怀。从2008年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包容性”的问题开始发表数篇演讲,并将“增长”这一单一的概念推动至“发展”的理念,掀起了研究与实践“包容性发展”的新高潮。

张梅玲、陈华(2011)指出,“包容性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就把单纯由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研究延生到不仅注重经济数量和质量的发展问题而且关注人们生活等各方面发展质量问题上来了。针对性的提出了,诸如对生态发展,环境保护,教育与摆脱贫困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在包容性发展的多种含义中,已经由“包容性增长”发展成为“包容性发展”并进一步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成为“城市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而城市包容性发展也包含了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新理念,这个理念就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实施的指导思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二)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

刘凤新(2011)在他的文章《包容性发展与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中指出,包容性发展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内涵丰富。包容性发展的实质,不仅包含着发展进度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还包含着发展的机会对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国际成员来说都应是平等的。高传胜(2012)指出,包容性发展更加要求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蕴含着发展主体的人人有责、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的机会均等、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是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更具人文关怀,因而也更具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包容性发展作为一个更加关怀民生的概念,学术界对其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其内涵不断扩大,包含的内容也更加全面。但是它的实质在目前得到了一个较统一的认识。尽管这些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均认同:(1)包容性发展是一种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共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式(2)包容性发展是“成果同享”与“机会均等”的发展范式。

(三)城市包容性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們主要的居住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载体。魏书威,陈晓键,林兆武(2012)认为城市包容性发展是蕴含在城市层面的包容性发展,将包容性发展的实质与内涵贯彻到城市发展过程中,让每个城市居民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城市居民能全面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并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各自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共享性的发展模式,会更加有利于城市质量的发展。

因此,我们发现在城市包容性发展中经济发展的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加关注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就与、医疗等民生问题是不断促使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包容性发展融入我国新型城镇化

陈君武(2011)认为城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现今强调公平、平等的包容性时代背景下,包容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加快包容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包容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使得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城镇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正向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要实现城镇包容性发展,就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他还提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包容性制度的缺失,这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上述文献,我们发现学界对包容性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和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没有异议,并进一步由包容性发展概念的提出深入到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真正地让包容性发展这一理念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城乡居民共同的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效益。但是当前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包容性发展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带来积极的效用,缺少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非包容性问题的制度分析,缺少对囊括包容性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该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和如何最有效率的发展包容型城镇化的研究。(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华,张梅玲.包容性增长:理论、演进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管理现代化,2011,(1).

[2]刘凤新.包容性发展与转变铁路发展方式[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6.

[3]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12.

[4]魏书威,陈晓键,林兆武.城市包容性发展视角下规划师的角色反思与重塑[J]规划广角,2012(01).

4.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四

【背景链接】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参考解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今,规划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有章可循,蹄疾步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愈是如此,我们愈应该谨慎从事,早作运筹,比如避免城市病。

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提出,“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如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答案包括万象,重要的一点应该是避免城市病。如果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

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这样的城镇化令人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这样的城镇化就本末倒置,失去了个性,毁灭了记忆,我们怎能找到回家的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二字,直抵人心。蕴藉深意,不难理解。

如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不真正改革,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就是“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诚如有学者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曾经,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陈弊。教训深刻,如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站得高、望得远,先预防后治理,比如杜绝城市病。一旦染上城市病,再想起来治理可就晚了。就像雾霾天,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以万亿计,代价极高,如果相关企业和部门早就意识到并做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何至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更是意识到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危害,意识到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弊端,意识到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问题的后果,也意识到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隐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慎重,更注意趋利避害,更坚定决心打造新型的城镇化。

5.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五

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正式调整我国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是,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在调整的做法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定,下一步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有关中国城市化的速度问题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属于安邦(ANBOUND)城市研究的重点领域,安邦的研究人员也曾提出这样的概念,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安邦还提出一个重要的定义,即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是社会风险爆发的警戒线。时隔若干年后,看来行政政策已经跟上,下一步的重点问题就在于这样的重大人口政策调整将会造成哪些重大影响?人口政策为什么极端重要?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首先,最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将会反映在城市规划领域,因为人口与消费购买力紧密相关,城市的密度和一些区块的容积率规定都将受到很大影响,必须做出调整。陈功指出,看来一次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大调整潮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十三五规划”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各地都在抓紧落实和制订。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政府的决策倾向,依旧是“保增长”,但这种倾向越来越偏离政策趋势,势必需要调整。陈功相信,估计不少地方的“十三五规划”要推到重来了,尤其是那些走得快的,把“十三五规划”当学生作业来完成的地方,对中央政策不了解的地方,更有可能重新来过。第三个影响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陈功认为,现行政策的趋势是控制一线和二线城市,发展三线和四线以至更小的城市。这样一来,很多房地产公司的策略就要进行调整了,因为所谓“产业的刚需”是集中在北上广深,现在这些地方的人口增长稳定下来,就意味着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未来政策将会压迫开发商走“小而精”的路子。第三,人口政策与地方税收和经济增长紧密相关,地方财政今后势必面临重大调整,那些只顾铺摊子、忽视城市治理的地方政府会面临很大困难,需要反思。今后各个城市要比的、竞争的就是城市治理,只有城市治理上去了,才有持续的竞争力,才能吸引产业进驻。

总体看来,陈功认为,未来不少地方政府今后会面临一个困难的时期,转型的要求和实现,不是很容易的。前一个时期如果过于注重速度,摊子铺的太大,则今后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痛苦。作为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陈功指出,中央提出“换档期”的思路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能够理解和贯彻的其实不多,在现实压力面前,很多地方还是选择优先解决财政问题,还是要保增长。但其实未来趋势很明显,这就是中国正走在转型的路上。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必然是素质导向,必然是追求精品城市和精细制造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至于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陈功指出,调整并非是不发展了。房地产业要发展,但要换个主力投资的方向,速度也要放缓。人口也并非是不聚集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了,人口是活动的,是会出现自然置换的,高素质的人口依然会流入。同时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选择机会。从世界角度来看,中国这一政策的出现,实际做得晚了,在原有轨道上走的时间太长了。伦敦和其他一些世界超大城市,早就采取措施纠正资本错配和发展失序的问题。今后唯一的问题在于,地方财政的痛苦和人们对此的适应,这肯定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6.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篇六

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这句话,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交通和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怎么结合的?今天重点来谈这个问题,在交通城镇化较好的情况下,高科技和城市结合,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看城镇化,简单说城镇化是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高度集聚,世界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回头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出信息产业化?这要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头三十年我们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农支工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城镇化有连续16年保持在17%,国民经济进入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进入了后3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去年的城镇化率达到53%。但是请大家关注,这里面有17%,1/3左右的非户籍人口是享受不到城市的美好生活。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以低价的工业用地,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低价的环境成本,靠低价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上,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低价工业用地,完成城镇化基本模式。但是今天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北京危机、华北危机、大江南北危机,我们走不下去了。一个国家要进入一个真正的、现代的、成功的国家,它的发展路径是靠成本竞争转向投资导向,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但是投资导向是有报酬递减的,投资越大后来带来你的经济增长、反馈的效率是越差,所以中央政府提出来要走向创新导向,这对未来的城镇化是什么?就是要走向一条新路,我们的产业要转型要升级,要找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应的应该是相对高价的工业用地,相对低价的居住用地,相对高价的商业用地,采用这种新的转型模式,去解决我们的城镇化。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框架里有非常全面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好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进城就业和住所,是将来我们落实好人口城镇化两个关键基础,其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是同属于二者的附属物,这个是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再一个看交通和城镇化,也就是说交通和我们土地利用的规划是怎么样的?从交通规划的学科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强调交通和用地的结合,所以有了交通土地利用的一体化,有了交通引导城市TOD,有了今天的公交都市。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城市规划领域内十多年工作经历的人,我必须很冷静的告诉大家,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张皮,更多是现在不断纠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握好产业是我们城镇化的源泉,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失败,无论说低碳率,还是国内现在有几个鬼城,都是因为产业不行。我们很多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规划,但是从全球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他的发展是按照他的产业规划去发展的,大家第一反应产业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规律,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律,产业的价值链条的组织规律,这里面我们可以简单的先记一下这句话,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产业与交通之间动态协调机制,应该是将来下一步追根溯源掌握好的规律。

交通产业空间是怎么协同的?

首先从历史的大尺度上来看,从码头城市、港口城市、铁路城市、汽车运输时代的多中心形成,到今天航空和高铁所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上能看到这个规律,就是产业升级是相伴而成的,这里面我们交通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大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从微观上再来看,经典的三个产业的区位论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的问题。

比如说农业区位论,讲的是离城市越近,我附加值更高,越远我是附加值越高的农业;同样工业区位论告诉大家是交通指向工业基本格局,劳动力指向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偏移;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务位论。有了这三个理论的判断,无论从历史的尺度,还是从我们经典理论的尺度,交通跟产业都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但是有这样的理论还是不够的,这就是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反思,主流经济学忽略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性竞争。同样他还有第二大反思,新经济地理学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关注于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可能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他的两大理论看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困惑,首先看这两种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克鲁格曼的两大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产业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在空间上是均制分布的,产业和空间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带来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预测模型,都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预测模型,三种条件决定了预测模型一定是线性的增长。但是克鲁格曼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因为集聚之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产业知识信息环节的学习效应,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我们的空间上形成了隆重性的空间,这三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地区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你的发展一定是非线性的,是指数性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能看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人口没有不被连续突破的,我们主要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预测,五年下来基本上都完成了20年的事,我们城市主要交通指标,我们的机动化的水平,我们的轨道水平。比如说汽车,2005年的时候国内外的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的预测是中国到2014年超过日本,2019年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就超过美国了,用这个方法能看到未来需求预测的东西。

第二,这三种传统的工业需求和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集聚和我们运输成本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克鲁格曼也反思了,他太多关注数学建模的东西而忽略了实际的东西,因为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的布局,在空间上如何协同,这是一种定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来看运输成本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按照定性来分,我们的运输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和经济兼顾的成本,对应着三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种资源能源型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所以这类产业的布局都是跟着货运铁路和港口走的,我国钢铁重工业的产业基本上都在沿江沿海港口区;第二类资本运输产业,快速从工厂门口进入客户门口,能实现这种方式的就是汽车和公路运输,所以我国大量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普及的;第三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信息要快速流通,互联网的企业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用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没有哪一种方式所能取代的。对应的就是什么?高铁和航空,所以我国的航空和高铁,都是超快速的发展。比如说高铁,刚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反思,说我们的高铁太超前了,但是现在经常碰到提前好几天高铁票买不到,这也说明了产业和交通的关系。

有了这三组关系再看过去的城市规划有什么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推出之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期。比如说以北京为代表的,当时是国务院总理温总理批示的,政府组织依法办事等等24个字的全面指示,这次规划的编制,能想到知名的专家定级的智库机构全都有参加,但是十年实现下来,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然看不到,因为它的产业空间不是这个,交通空间也不是两轴两带多中心,所以北京市规划委对这个空间结构在今年年初有很深刻的反思。

从全国来看,总体规划对于人口用地等规模的把握能力已经基本上丧失,对结构性空间的整体控制能力,是显著下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经济发展地区,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原来规划和结构发展,这是为什么?指导城市最主要的一个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需要到国务院批的,但是从编制办法里看交通产业空间如何把握,更多的从体系上来讲,综合交通规划是以服务于城市总体来规划的,结构没把握住,人口用地指标也没把握住,那将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么办?

如何处理改进目前的交通规划?

首先我个人认为,将来传统规划的结构关系,必须向新型规划转变。传统的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产业做一个专题,然后来指导综合交通规划,未来的规划应该是研究好对外交通设施、产业集聚布局和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这个城市群层面的关系之后再来解决中心层面的关系。

传统交通规划是来自于美国,是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模型做方法,但是美国那个阶段推出的时候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已经完成,美国城市空间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在我们今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结构巨大调整,人口产业快速集聚,所以我们的交通需求、人口产业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没法预测的,再拿着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需求做自己的方向,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第二个我们的交通需求基础是重力模型,而城镇化是一个时空综合的动态过程,一个静态的数据方法,怎么可能解决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有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下,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交通产业空间一系列重大基础要素实例出来,然后进行城市群层面上重大要素的协同,再解决好城市的骨干交通网络,这种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好趋势判断和一个需求的把握,模型评价用于传统的城市各种专项规划里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那一部分的问题。具体来看,在基础研究部分,需要把城市群空间特征、产业特征、交通特征梳理出来,按照协同模型看,存在哪些问题,在城市层面上也要处理好交通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另外衔接把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好,同时要对外交通、产业布局是怎么互通发展规律,这种好的规律要在未来发展中延续下去。

交通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前在深圳讨论深圳交通体系规划,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深圳交通体系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全球化下国际视野的问题,深圳过去三十年是依托香港接入全球,但是三十年发展,深圳机场已经超过香港,这些设施要和全球哪些点建立联系,这是在我们综合交通规划体系里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视野,对城市群这些重大交通设施,比如说北京机场,很多人可能有争议,但是北京新机场是处于三大经济走廊的位置,我们的新机场将来很可能是全球最大机场,和我们经济发展关系怎么处理,在区域市场和北京产业布局调整,空间结构重新构造,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产业方面要有新的思考。将来根据产业划分,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哪些产业是要面向全球,哪些产业面向全国,哪些产业面向地区,相应的网络怎么支撑好。

同样,城镇空间上也要有经济学,全球视野空间价值的识别,在综合交通网络上如何结合我国已经布局的东西,在我们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和产业功能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的调整在空间上做好协同,做好落实,这是要重点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新型城镇化里也有很明确的解读。城际网络上如何解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也是需要考虑的。

接下来看大城市,骨干的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和城市两网两枢纽,是快速轨道网、运输体系怎么把握。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客运枢纽体系应该和城市中心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货运要和产业集群区结合起来,快速路网应该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应该去集聚城市功能的重构,也就是说城市主要人口产业都应该集中在轨道沿线轨道站点周边来,这样才能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的问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出现哪些方向?

未来新的趋势,我们的创新,是要跨界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在新型城镇化里需要考虑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空间和交通网络,是为了提高土地所代表的空间,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稀缺资源的配置。从城镇化、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经济,是为了优化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两个视角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解决好未来城镇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野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除了解决好今天城市怎么不堵车,人出行怎么高效之外,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三方面,智慧城、智慧市,智慧人。其实将来很多方向都应该起码有另外一个思考,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让空间组织更有效率,如何节能环保,如何低碳,我觉得这是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结合最近新的发展也能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出现,它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电话叫车业务可以进入历史了。

今天各个城市也在探讨定制公交,以前的公交规划,是按照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我安排好线路,你愿意坐就来坐,不来坐没人管。但是定制公交呢,乘客可以提需求。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定制公交和打车的APP结合,头一天晚上你登陆平台,说明天早上从哪儿坐到那儿,那公交车只要达到一定客流就可以组织线路。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全面普及商用的话,它会带来两次革命,第一对汽车产业的革命,将来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汽车了,因为你拥有车的时候,通常看来这辆车一天使用不会超过两个小时,22个小时的成本是荒废着,第二对城镇化,对将来的发展来讲,城市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道路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样在货流上,电商的出现也告诉了我们新型城镇化有更多的东西。以上这些方面如何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好共赢、创新的问题。

最近我们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4月19号中国城市高峰发展论坛上,在徐主任的见证下,已经成立了智慧发展联盟,欢迎大家在智能交通方向的和城镇化结合,我们也可以互相携手共进。根据国家职能的调整,发改委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院也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进一步强调新型城镇化和各个专业规划的结合,交通方面非常明确的讲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个机构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将致力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发展规律探索,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规划、基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这儿我想多讲一点,因为我今天可能讲的很多理论方法,是传统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大家对这一点有新的认识,或者和我说的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私下多展开交流,因为好的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最后借用创新理论大师总结的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7.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 篇七

一、三级智力支持体系,献计城镇化建设

2014年12月,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新区决定借助国家智库献计城镇化试点工作,安排有关部门寻求与多家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

经过认真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深圳社科院组成的国家、省、市三级智力支持体系,并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签署了5年战略合作协议。在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实践方面,指导协助新区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据了解,该中心将为新区提供新型城镇化信息快报,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政策和相关试点项目、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及该中心对相关政策和经验的解析。该中心还将给新区举办两场政策解读会,帮助新区与国家部委有关试点项目对接,组织新区相关工作人员到全国相关试点地区和国外城镇化典范地区学习、调研。

二、建立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新型城镇化落地

“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包括政策保障、规划保障、项目保障、政府监督保障等等。”新区发展改革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在政策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发展政策框架,研究制定鼓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实施顶层设计、规范化运行、法制化约束,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规划方面,贯彻规划引领理念,突出人的城镇化、有质量的城镇化,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编制《深圳市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规划》,试点多规融合,实现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文明规划“四规合一”。注重引入市场化、国际化的专业力量,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构建以综合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及产业、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为承接的立体规划系统。

在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中,要建立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阶段目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组织推进一批改革创新类项目以及市政基础、城市建设、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等领域重点建设类项目,全面驱动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万事俱备,重在抓落实,今年光明新区将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4月,新区已印发并实施《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在5月份召开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大会,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启动城镇化试点各项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计划上半年启动《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通过规划来统筹指导未来几年新区的试点创建工作,研究提出与新型城镇化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体系。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是新区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新区有关部门正联合深圳市标准院积极申请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预计近期将正式成为全国十个试点城区之一。深圳市标准院已起草了《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方案》,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下一步将根据方案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8.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抓手 篇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衡量城镇化的标准就是农转非,即农民大规模地转入城市。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首次超过50%,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城镇面积的扩张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让人担忧。

正如《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执行主编马建阳所言,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虽撑起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但可能会拖垮中国的未来。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问题,如果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将会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激化社会矛盾。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还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益清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推动、从粗放到集约,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契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经济措施。其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为2013年智慧城市的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国内已有近400个城市或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进行了投资和战略布局;更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2012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已超2万亿元,如此漂亮的数据无疑为2013年的市场提前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及实践,智慧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逐渐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城市的智慧化一定是建立在产业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城市服务智慧化等基础之上的,如果仅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智慧城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数年,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涉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还是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智慧城市都将是最好的应用平台。

2012年,《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走访了全国各地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过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以及与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的城市及地区,经济理念、信息化理念都比较先进,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比中西部更具有较强的城市基础和经济优势,形成了一批真正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且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2012年11月刊总第15期的《专题策划》栏目中,对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及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进行采访,并从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化发展纪实、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智慧浦东的思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向读者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此外,2012年12月14日,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还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及专家300余人,就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产业链、设计方案、标准体系等进行全面的经验交流及分享。

2013年,新型的城镇化将是各地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的主要工作,也将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领域。新的一年,智慧城市将是一条贯穿《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整体内容的主线,基于2012年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调查及分析,将定期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及经验,并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结合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线上、线下的媒体宣传平台,全面传播各地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

上一篇:系统安装合同下一篇:水利工程安全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