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精神分裂症

2024-11-03

青年精神分裂症(共8篇)

1.青年精神分裂症 篇一

变革求发展,创新赢未来。

人人参与创新,时时关心创新,事事服务创新。

创建精品工程,加速与国际接轨。

制造须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

打价值战,而不打价格战。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人才第一,追求一流,引领变革,正道经营,共存共赢。

安全天天是起点,服务永远无止境。

同甘共苦创明天,xx协力每一天。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变以占先机,动则赢天下。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把生命注入到产品中去,产品就会在市场上活起来。

细节决定一切,态度造就未来。

高速度发展企业,高效益回报社会,高品质富裕员工。

从源头抓好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为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做为思想的主人,人们拥有力量,才智与爱。

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半途而废。

没有,只有更好。

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

失败与挫折只是暂时的,成功已不会太遥远。

如果没有今天,怎么会有未来。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变通争天下,爱拼才会赢。

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凝聚我们的力量,收获明日的辉煌。

奇迹靠人创造,机遇靠人争取。

培育礼仪员工,创造文明团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慎施于人。

品质合格是尽社会的义务,品质卓越是对社会的贡献。

品质有缺陷,寸步难行。

每项操作求质量,产品质量有保障。

2.青年精神分裂症 篇二

1 职业精神内涵、特征和要素

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是一种职业素质,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坚定信念和探索及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4个方面。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特征:在内容上,明确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具体、灵活多样。不仅有原则性的要求,还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在调整范围上,主要是2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的人同其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功效上,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

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主要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

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是监狱人民警察思想作风、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工作态度、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它既是人民警察应该具备职业道德,又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敬业、勤业、专业、建业。

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是遵守职业规范,维护职业形象,体现职业文化,追求职业价值。

2 监狱青年警察的现状

2.1 文化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但专业性不强

监狱青年警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又经过招考的重重筛选,普遍表现为知识面广,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但由于他们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误将“知识”当成是“能力”,把“知道”当成“做到”,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缺乏。

2.2 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但奉献意识弱,敬业不足

监狱青年警察思想活跃、思路清晰、富有创造性思维,有良好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但一些警察缺乏艰苦奋斗和献身事业的精神;经不起挫折,有怕苦怕累、拈轻怕重的思想。在工作中情绪浮躁,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存在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现象。还有些青年警察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没有当成终生从事的事业,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2.3 竞争意识较强,但工作目标不明确,事业定位上把握不准

监狱青年警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考试改变人生、竞争成就未来”的观念对他们影响很大,使得他们危机感较强,有不怕挑战、乐于竞争的意识;但对事业和职业的关系把握不好,由于从警时间不长,对监狱工作长远目标、阶段性工作目标、个人岗位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茫然性,不能将监狱工作目标转化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不能把监狱工作的方向转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

2.4 创新和自我意识较强,但适应性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

监狱青年警察善于学习、接受、借鉴新的思想和方法,新想法、新点子、新创意多,自我意识较强,具有自信、独立、自尊心强等个性特征。但缺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闯劲和韧劲,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做事时心态不稳定,对自己的决定经常出现摇摆;缺少越挫越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较弱。

3 监狱青年警察职业精神培养的对策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学位是一段学习的墓志铭,辍学则是一段学习的开始。”实际上就是“归零心态”,一切从现在开始,从现在所面对的结果开始,过去再辉煌也已经过去了。这是一种不断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用结果说话的职业素养。针对监狱青年警察的现状,加强监狱青年警察的职业精神培养势在必行。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从警观和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诚实的个性比有优秀的能力更重要。加强对青年警察的职业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树立正确从警观和职业道德观。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统一起来,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建立标准的行为规范,使青年警察在思想上有所对照,行动上有所遵循。组织青年警察踏先烈足迹、树理想信念,进一步净化心灵;结合监狱工作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主题活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廉洁从警意识;树立典型,学先进,提高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倡导奉献精神

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实践内涵,敬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监狱的工作千头万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青年警察的倾情投入。通过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倡导奉献精神,打牢青年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基础,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立足警察岗位;强化“三种意识”,促使青年警察爱岗敬业。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要牢记责任,做到对上负责、对己负责。牢记组织纪律对自己的规范要求,多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本领、发展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二是强化奉献意识。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组织青年警察学习先进事迹,强化奉献意识,以事业为重,淡化个人利益,强调敬业奉献。多做实际工作,多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坚持使实劲、用长劲。三是强化团队意识。组织青年警察围绕监狱中心工作,构筑统一目标、加强思想沟通,相互坦诚交流,在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通过团队意识的培养,真正把青年警察团结起来,在工作中发挥各自潜力和能力,努力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使团队精神成为监狱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3.3 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促进青年警察对监狱工作应知应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执法素质,提升执法水平。二是注重基础技能学习,从各个岗位的基础技能入手,使青年警察逐步熟悉和了解监狱的日常工作和具体要求,掌握基础业务技能和工作技巧。三是强化指导、新老搭配“传、帮、带”。根据青年警察的岗位及自身特点,分别安排相应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作风的骨干警察担任指导老师,在工作上负起“传、帮、带”责任,在思想、生活及纪律方面实施同步管教,促进新警察全面成长。四是加强实战技能训练。围绕监狱民警应当具备的体能、技能等基本素质,以队列指挥、队前讲评、个别教育等岗位技能为重点,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定期考核等形式,组织青年警察训练,锻炼和增强青年警察的身体素质和警体技能,提高青年警察的团队精神和遵守纪律意识,促进青年警察实战水平的提高。

3.4 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培养健康心态

年轻警察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不是他们的错,主要的原因是人生经历少,没有经历过风雨,缺乏锻炼所至。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练就其不轻易向困难低头,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的优异品质。一是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力。情绪是思想的能量,当人的心情平静时就会有着平静淡定的处事态度及行为准则,遇到不顺的事情时也能坦然面对,能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青年警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遇到服刑人员的软对抗甚至挑衅、刁难时,要沉着冷静,学会冷处理,不意气用事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杜绝“情绪化”“家长式”等粗暴、专横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培养平常心态的调节力。青年警察要正确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不随波逐流,知足常乐,认真工作,快乐生活,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培养处变不惊的应急力。鉴于监狱工作高标准、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等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警察处变不惊的应急力,学会正确排解和释放压力。要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让青年警察熟悉应处置要领,不至于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手忙脚乱。

总之,加强青年警察职业精神的培养,要引导青年警察踏实做事,诚实做人;让青年警察深刻认识从事监狱工作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重托,不断增强和树立热爱、献身监狱事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倡导讲奉献是事业的需要,是职业的光荣理念,是当前监狱工作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让青年警察在奉献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奉献中升华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监狱青年警察是监狱警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是监狱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希望所在。他们虽然有活力、有闯劲,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但是存在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职业精神方面比较缺乏。因此,加强监狱青年警察的职业精神培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青年警察,职业精神,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斌.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J].职业时空,2009(12).

[2]伊麟君,陈世赢,钱瑜.“80后”青年民警的思想现状及塑造引导[J].中国司法,2010(7).

[3]赵东.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监狱警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2(6).

3.《新青年》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关联 篇三

20世纪有数不清的期刊,像《新青年》那样能让世人永记的刊物寥寥可数。正如20世纪有100个“5月4日”,但没有比1919年的“5月4日”更能让世人永记一样。

当年出版的《新青年》已然泛黄变旧,当年擎起《新青年》大纛的旗手们也已作古,但《新青年》在上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狂飙,其影响不仅及于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成为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策源,而且已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是无可争辩的,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如何接过《新青年》燃起的火炬。回望《新青年》,寻找与《新青年》的精神联系,对于新世纪的新青年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新青年》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创刊之始,《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以《新青年》为主要推动力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热潮,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1919年后,《新青年》以卓越的历史眼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量刊登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先后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成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可以说,五四爱国运动既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新青年》发展史的转折点。《新青年》从倡导新文化运动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放弃,而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化与发展。

《新青年》的问世,如平地一声春雷,惊醒了沉闷的中国大地,唤醒了中国青年一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坦言《新青年》对他的影响:“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替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他还回忆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提出的问题。《新青年》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它传播的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而当时的青年之所以能接受《新青年》影响,也是那一个特定时代的青年自觉肩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任,自觉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结果。

21世纪的今天,中国面临的客观形势和国际环境,与90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但广大青年始终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陈独秀曾寄希望于青年,满怀豪情地讴歌青年一代:“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时期也。”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当代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受《新青年》直接影响的一代青年,以热血和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有理由相信,接过《新青年》火炬的当代青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更加奋力推动时代的巨轮。

《新青年》曾号召青年要做“新青年”。今天看来,当时提出“新青年”的标准,仍未过时:生理上要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这些要求,既指明了青年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青年应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可否认,对照这一标准,那时的青年有一部分是在这一标准线之下的。不少青年学子身体羸弱,经不得风吹雨打,又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精神。也有一些青年把自己的幸福安逸寄托在父母的辛劳之上,谈不上“以自力创造幸福”。还有一些青年只图个人“个性之发展”,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并无“贡献于其群”的理想抱负。

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青年的标准自应不断得到修正、丰富与发展。然而,《新青年》及其影响下的一代青年的精神光芒,理应为当代青年所继承、所发扬,并内化为从事广阔实践的精神动力。

关心时局,勇于担当。当代青年不仅要关心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也要关心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唯其如此,当代青年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历史方位,才能像五四青年那样坚定而理性地爱国,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进步,果敢而持久地拥抱民主与科学。昧于大局,就只能在“小我”和个人的小悲欢中轮回,就不可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就不可能有“万家忧乐在心头”的忧患意识,也不可能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正确路径。看看当今文坛一些青年作家热衷的所谓“下半身写作”、“胸脯写作”,再看看倡导文学革命的《新青年》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我们应当为这种对于社会责任的弃守而汗颜,而警醒。

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人们往往慨叹,五四前后的那一代人,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何以既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成为学贯中西的典范?《新青年》何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何以历史性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宣传对象?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完全是那一时期的青年勤奋学习的结果。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不勤奋学习,则无以宽广自己的眼界,无以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和鉴别力,无以获得超越历史传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年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但真正的创新,不可能建立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标新立异之上,就像只有深刻洞察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痼疾的人,才有可能突破封建的堡垒,勇敢地站到反封建的前沿。

积极实践,勇于奉献。实现五四以来几代青年梦寐以求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需要当代青年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积极实践,勇于奉献。五四前后的先进青年,不仅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运动。李大钊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自己则不遗余力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的先驱。《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刊登了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一批白话文开山之作。陈独秀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实践摇旗呐喊,他本人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若没有此种进退得失、成败利钝在所不计的奉献精神,则难有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4.学孙波精神 做有为青年 篇四

自2月份以来,分公司上下持续开展了学习践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孙波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孙波同志坚定信念、矢志报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岗敬业、鞠躬尽瘁,为企业发展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团结带领职工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

孙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无一不使我们感慨万千,对于青年员工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孙波同志的一生,是石油报国的一生。中国石油“走出去”近20年,而孙波同志在海外工作长达16年。他肩负“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先后转战中东、南美、非洲和中亚等地区,常年奔波于海外油气合作项目,夙夜在公、运筹帷幄,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和长期艰苦的谈判,推动落实了多个海外合作协议,不断开创油气合作新局面,为集团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定推进国家务实外交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负责的中亚原油管道项目被两国领导人誉为“中哈经济合作的典范”。从1996年出征硝烟未尽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至生命尽头,16年征程,孙波将生命刻度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的海外油气事业。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践行了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石油涌现出的又一位杰出英模人物。

青年是企业的栋梁,发展的希望,企业的未来。青年成长成才需要榜样的引领。作为有责任的青年员工,学习孙波同志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结合自身工作,把岗位作为课堂,把实践作为教材,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勇挑重担。我们要学习孙波精神,就要充分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企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学习孙波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孙波同志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始终有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像他一样,就要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做平常时间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站在时代前列的有为青年。

二 学习孙波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

孙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学习孙波同志的最好行动。发扬“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竭诚服务的奉献精神,协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把远大的理想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充分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 学习孙波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 我们要学习孙波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时代正气,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现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站在时代的前列,做“有理想、有品德、有能力、有作为、勇担当”的新时期青年。

5.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 篇五

摘 要:奉献精神是一种将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当代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培育,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更是促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在深刻理解奉献精神的内涵及其层次性的基础上,要帮助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青年弘扬和践行奉献精神。

关键词: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层次性;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101-05

近年来,奉献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备受社会关注。有人提出质疑,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时代,是否还需要提倡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的提法是否已经过时?当代社会是否需要和应当如何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这些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予以解答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入,一些人开始对当代是否还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产生怀疑,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具体社会事件面前表现得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青年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正确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中,虽然并未出现“奉献”二字,但却处处体现和蕴含着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富强的中国就难以建成;没有奉献精神,公正的社会就难以实现;没有奉献精神,敬业的楷模就难以出现。可见,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总书记在2014年的“8?19讲话”中就明确提到了“奉献”一词,他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2]此外,总书记还连续两年在五四青年节时鼓励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奉献者”。2013年,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勉励当代青年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3] 2014年,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勉励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4]可见,对当代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培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和共同价值追求,一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例如,资助贫困学生的白方礼老人,在工作岗位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高级工程师罗阳,最美司机吴斌,赡养多名孤寡老人的孙茂芳等,这些无私奉献者在当今社会已逐渐成为一种道德符号,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奉献精神的倡导和培育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群众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积极倡导和培育奉献精神。通过奉献精神的培育增强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使广大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准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

(二)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个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宣传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的伟大理想。它不仅要使伟大祖国在物质上强盛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其中就包括奉献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等在内的中国精神的弘扬。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难以实现。

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的正能量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其先进事迹感动和影响着广大民众。同样,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当代青年学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奠定了基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需要当代青年脚踏实地、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并做出有益于人类的贡献,与其青年时期受到的正确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而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理应成为青年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奉献精神将青年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联系起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使其学会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抵制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有利于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心怀感恩,履行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自觉做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爱护环境等;再次,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将对他人和对社会的无私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个人品质的好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因此,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的培育,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奉献精神,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奉献精神及其层次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而培育奉献精神,首先要明确奉献精神的内涵,并对奉献精神的内在层次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加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同时也为奉献精神的培育提供有效途径。

关于奉献精神的内涵,我国有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释。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对他人、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朴素的爱心和同情心;还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等。在笔者看来,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将主动、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奉献者自觉自愿的在超越自身职责之外的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尽管奉献精神具有“主动付出”这一精神特质,但也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性。奉献精神作为社会倡导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崇高性;同时又是普通民众可以践行的,因此又具有平凡性。可以说,奉献精神是崇高性与平凡性的统一。例如,生动诠释奉献精神的雷锋精神,作为共产党员崇高的道德追求,是对大公无私理想人格的向往,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崇高性;同时“雷锋的那种平民身份的普通与平凡昭示着人人可以为雷锋的道理,因此,雷锋精神并不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是人人可以效仿的”,[5]这又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平凡性。因此,对当代青年进行奉献精神培育,应充分考虑奉献精神的这种层次性。特别是,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个体所体现出的道德素质是有差异的。通过对现阶段奉献精神的层次划分,能够使更多的普通民众自觉践行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

对奉献精神的层次划分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如从奉献的内容、奉献的程度以及奉献的对象等方面进行划分。本文仅从奉献对象的视角将奉献精神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家人和朋友。由于家人和朋友与奉献者有较密切的关系和更多的共同利益,因而奉献者更容易对其无偿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物质、金钱等,如亲人之间的关怀爱护、朋友之间的支持帮助等都属于这一层次的奉献。因此,对于当代青年的奉献精神培育可以先从家人和朋友开始,引导其孝敬父母师长、关爱亲人朋友。这里培养的是一种爱心。

第二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周围的普通人或陌生人。这些人与奉献者没有明显的利益关联,彼此接触不多或者素未谋面、互不相识,很可能一生中唯一的交集就是在这一次奉献活动中。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使奉献精神得以传递和弘扬,增加了社会的正能量。因此,要积极鼓励当代青年向与自己无利益关联的人或陌生人奉献,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遇到行人摔倒主动搀扶,看到他人有困难及时援助。这里培养的是一种同情心。

第三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当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为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是奉献精神的一种高层次的体现。具有这种奉献精神的人,能够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这里培养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心。

三、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思想入手,帮助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

奉献精神的培育首先要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入手,引导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利益冲突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种社会现实在认识中的反映就是新旧观念、先进与落后思想、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汇交锋。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青年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中国国情,不利于青年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要加强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侵蚀,传播正能量。

奉献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能够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奉献精神也必然可以进入青年的头脑,内化于心,使其能够自觉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作出正确价值选择。

(二)从实践出发,鼓励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自我培育

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离开实践的理念只能是空想。因此,奉献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青年不断地去实践。从目前来看,当代青年践行奉献精神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多数人都能有意识地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积极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但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有些青年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发展,置他人和社会进步于不顾,责任意识淡薄;有些青年虽然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但在价值选择上依然我行我素、个人至上;有些青年认为奉献精神应当积极弘扬,但“奉献”是有条件的,要有一定的回报。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培育,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现状,要分层次地进行培育。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青年为家人、朋友等奉献爱心。青年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了家人、师长和朋友诸多关爱和无私奉献,为其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青年人首先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馈家人、师长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爱友人等良好品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青年为与自身无明显利益关联的人提供帮助。例如,能够为摔倒的老人伸出搀扶的双手,能够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能够经常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能够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这些都是对陌生人群体的奉献。正是在一次次的奉献中,培养了自己的奉献精神。

志愿者活动是当代青年为集体、社会作奉献的一个重要平台,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价值目标、实现途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等的志愿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鼓励青年去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为改变边远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利于加深青年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与认知,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奉献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此外,青年应当把为亲人和身边人作奉献,扩大到为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作奉献。特别是青年中以党员为核心的先进分子,更应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祖国和人类社会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从长远立意,引导更多的青年弘扬和践行奉献精神

好的理念和行为需要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奉献精神的形成也需要制度的激励、引导和强化。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使奉献者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最大程度上保护奉献者的奉献热情和奉献行为。以学校为例,对于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献血、捐款等善举,应当与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的评选结合起来,以此保护青年的奉献热情并增强其奉献的积极性。这种通过激励而呈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奉献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道德行为理应带给行为施予者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即使这个过程可能伴有痛苦和艰辛,但最终收获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充盈”。[6]在这个过程中,哪怕得到的仅仅是一句“谢谢”也能够让奉献者获得精神满足。当然,我们还是要积极提倡并大力弘扬那种不求回报、无私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2]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3]习近平.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05-05.[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5] 朱效梅.雷锋精神与当代对接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6] 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On the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 about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Fu Hong Cui Xinyu

Abstract: Dedication regards the active and unconditional pay as happiness and pleasure,which show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erve the people with all my heart and soul.Besides,dedication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life.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educate the contemporary youth with dedication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and to the growth of contemporary youth.Educator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of dedication and its levels,then educate the youth that dedication is glorious,and encourage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volunteering.In addition,educators should educate more young people to promote and practice dedicat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institution.Keywords: Contemporary youth;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Levels; Education

6.做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青年 篇六

5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大政治优势来抓,学雷锋活动已成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有效载体。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曾经在半个世纪的光阴里温暖了几代人。“雷锋”二字,也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精神,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雷锋也要今昔有别,也要注意有新的形式。新时期应该赋予雷锋精神怎样的时代内涵?对于青少年来说,学雷锋活动又应该怎样创新形式?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我个人认为,雷锋精神不仅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光辉,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风貌。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从小立志学雷锋,使他们明确做人像雷锋,要严于律己;做事像雷锋,善助人为乐;求知像雷锋,有钉子精神;健体像雷锋,能致力竞争。因此,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培养热爱祖国、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俭以养德的品质;教育他们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内化为一种责任意识、一种思想境界,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着自身价值。尤其要教育青少年学会“热爱生活”,学会“记录生活”学会“感恩生活”,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新时期,雷锋精神又延展出了新的时代气息,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内涵。新时代的青年深陷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手机、网络等新

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量爆炸式增长,都无时无刻不在诱使着青年的思想产生波动,弘扬雷锋精神就成为正确引导广大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手段和途径。

弘扬雷锋精神,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时代青年。青年,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有为了实现理想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有理想容易,难的是如何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在学习中体会,在实践中升华,做到从心灵深处理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

弘扬雷锋精神,做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时代青年。青年,是需要榜样的,榜样可以引领青年的人生道路。进步的青年总是愿意向榜样学习的。雷锋、焦裕禄、郭明义、杨善洲,他们是不同时代青年的榜样,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在当今社会中,也依然能深深吸引无数人的心灵。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弘扬雷锋精神,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爱岗敬业的时代青年。青年,意味着未来要担负一定的责任,青年的成长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会承担责任。热爱自己的岗位,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自己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

弘扬雷锋精神,做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青年。青年,要有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就要有这种

精神,自我力求进步,发愤图强,要肯下苦功夫、花大气力,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知识。新时代的青年还要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时代青年只有用雷锋精神召唤自己,才能与祖国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大力弘扬文明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艺术系

7.青年精神分裂症 篇七

改革开放, 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同样, 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 青年积极追求社会理想, 参与祖国建设;80年代中后期, 伴随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 青年价值观转变成解构权威、寻求反叛;到90年代发展成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进入新世纪以来, 青年价值观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 在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中, 彰显爱国主义。

按理说, 青年们渴望与偶像交流, 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偶像,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 我却发现, 许多青年朋友找不到偶像。在改革开放前, 我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青年对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 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 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父辈们崇拜领袖、崇拜革命先驱, 这样的信仰, 或真诚至今, 或被自己完全否定。而我们的很多青年伙伴, 幼时的偶像如雷锋、赖宁, 已经在当代拜金主义的大潮中模糊远去, 他们对领袖和革命先驱也没有了热情, 政治化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基本失效。青年文化在反叛传统的同时, 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 无论是认同还是拒斥或疏离主流文化, 都是青年人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也是青年人参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随着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 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 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青年们是急切地需要崇拜什么的, 但是, 我们研究过“国外名人的成功历程”以后却不难发现, 成功国外政治家背后是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网, 成功国外企业家背后是羞于启齿的资本原始积累历史, 成功国外娱乐明星背后是整个娱乐产业那吞噬金钱的贪婪大嘴。她们迷茫了。成功到底是什么?于是, 当“超级女生”出现时, 无锡沸腾了, 江苏沸腾了, 甚至全国都沸腾了。需要偶像、需要崇拜、需要精神寄托的青年以及更年轻和更年长的人们统统被点燃了。正如一个朋友在朝我拉票时所说:“帮帮她吧, 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在那几个小女孩身上看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她们身上或多或少寄托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周围许多比我年长许多的中年朋友也那么真诚地投入, 且感动, 整个社会对这种精神寄托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啊!

然而, 那几个小女孩单薄的身躯, 又如何能够承载那么多人的精神寄托呢?这只是一个迪斯尼乐园式的乌托邦。而我们的现实生活, 需要面对的是更沉重、更严肃、更复杂的现实问题, 很多人变得很浮躁, 急功近利地追求一切, 心里是饥渴而焦灼的, 却茫然不知所求。所以, 学者们呼唤社会诚信、呼唤道德伦理, 政府呼唤和谐社会。

前段时间, 北京某高校一副教授关于刘胡兰牺牲过程的另类解读的博客文章和网民的留言, 再一次把我们的视点吸引到“什么是英雄的本质、谁是真的英雄、如何去尊敬英雄”上来。我们强调精神世界的圣洁与凝重, 并非制造一个图腾;我们强调尊重历史, 并非凝固和僵化历史、不允许回顾和思考, 而是反对学者放弃对更有价值命题的探究, 把视点和过多的精力放到猎奇与事件的枝节末梢;反对一些人在“平民化”的旗号下, 以打破矗立于我们心灵中的精神雕像为乐事、认为只有摧毁一切圣洁与凝重才会找到自我。一段时间来, 一个个长驻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被摧残乃至打碎, 一些人在获得短暂刺激后, 精神变得愈加空虚, 这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导致在部分青年朋友心中出现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大国的崛起, 并不仅仅表现于社会的现代化, 还需要文化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宽容多元, 还需要在多元中塑造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城市主流文化从何而来呢?复古与西化之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完全地偏向任何一方, 都是错的, 行不通的。西化吗?全球化的趋势毋庸置疑, 西方文明的强大与先进, 我们在炮火中领教了, 也在和平中享受了。然而, 科技的战车到底驶向何方?至今无解。复古吗?古老的东方智慧带给我们一整套完整的价值体系, 能还给我们心灵的平静, 然而, 那是封闭的, 无法应对今天的全球化大潮。现今的年轻人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去作出判断, 在多元而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摸索着前进。有人成为愤青, 有人忿而别国, 大多数人则选择了被社会同化。也许只有极少数人, 能够具备同时历史和现实的智慧, 既高瞻远瞩, 又用务实的方法来逐步解决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无论经济如何富足、军事如何强盛、科技如何发达, 如果精神和文化空虚了, 那么, 我们就无力去歌咏盛世。在我们周围, 就有那么些懵懂青年听信奸人和海外阴谋势力, 有的还竟然协助造势, 陆续推翻了几乎所有的民族英雄、抹杀中华以往所有的赫赫战功、抹黑中华以往所有为国献身的英烈。如此蠢行, 只会造成民族自卑、谋杀历史文化!

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嬗变, 必须联系宏观的社会时空环境加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青年人在短短几年里走过了西方人几个世纪的思想历程,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 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震荡与裂变。一方面, 人们热切享受着进步史观、现代性、工业化的成果;另一方面, 在无处不在的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面前, 又总是感到内心深处的隐隐作痛。在这两种时空维度的冲突与撕扯中, 人们无奈向尘封的记忆寻找安抚, 来弥补现代化造成的裂痕与伤口。总体来讲, 青年价值观的共同点是采取积极态度顺应时代潮流, 跟随改革者走的, 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并且青年总是走在改革的前列。不能设想社会在发展, 青年反而在倒退, 否则就无法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事实。应该承认,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变化对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价值观层面,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虽然仍是社会的主流话语、具有绝对价值, 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已不再具有唯一性, 而是与涌入国门的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青年多元的话语空间, 并且产生彼此对话的可能和竞争的局面。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出生伊始就置身于其中的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上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从宏观层面来看, 新世纪中的青年文化主要依托网络、计算机、手机等而流行。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 而是青年自身主动地形成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 进而激起了他们广泛参与文化表达的愿望。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表现为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模式。但是, 借助于现代技术渠道, 青年开始积极地把他们的阅读和欣赏表达出来, 这种体验就不再是私人行为, 而是获得了一个公共领域的表达。诸如BBS、短信、博客、播客、SNS, 这样一些由技术提供的流行文化形式给予大众以直接的自我文化表达的途径。

有几个词, 可以概括青年主流精神内核:

开拓进取。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是具有开拓精神的, 精力旺盛, 拒绝死板地循规蹈矩。

国际融合意识。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是具有国际融合意识的。生活中, 邻居可能是美国人、印度人或意大利人;工作中, 他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知识结构。尊重别人的观点, 也尊重异国文化;崇尚法治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本精神、绩效观念和信用观念。

文化品位。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是具有文化品位的, 但是, 不会把读书当成一种类似梦呓的强迫观念症, 也不会在装修新房的时候特意定做几个上至屋顶下至地面的落地书柜作为客厅的摆设。因为, 只有最富含文化的, 才会是长久和持续发展的。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并不认为简单地在旗袍上开高叉就是把“传统”与“现代”融合了, 她始终坚信一点:文化靠“养”不靠“拔”。

公民责任感。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是富有公民责任感的, 不会只把江苏当作打工挣钱的地方, 满足了欲望后迅速离开。她会试着对自己说:“我是江苏人。”他不会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暂住者而主动退隐到城市建设边缘, 而是会低调热衷公益事业, 参加义工组织。

不懈努力的精神。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不以出身论英雄, 只和现在或将来的你打交道。在这个城市中, 他属于那种凭着自己的脑力或体力和不懈努力的精神打拼出位置的人。

务实内敛。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是务实内敛的。没有所谓的成功人士惯有的志得意满, 他气定神闲、表情云淡风轻。喜欢把生活和事业比作登山, 他会说:“山在那里, 所以, 我要登山;重要的是, 我在登山。”他认为, 跌倒了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懂得站起来, 并且手里能够抓到一把沙子。

平衡生活观。一个具有主流精神的年轻人, 不会因为要标榜“速度”而生活得头昏脑胀、无所适从。不会花无谓的钱买想象中的情调和现实中的虚荣心;但是, 决不能容忍外套高出内衣五个档次。他洞悉一种称之为“平衡”的法则, 并具有超凡的整合力。

8.《新青年》的精神初始 篇八

当多元并为二元,这二元又绝对不能相容,你死我活之后,结果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元了。从多元、二元到一元,后者越发成为《新青年》的文化走向

包括新文化在内的“五四运动”向被称为启蒙运动,这个称谓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假设,社会蒙昧,只有那几个启蒙者才清醒。新文化由《新青年》而发的,我现在找出它的第一卷第一号,是为了考查这份杂志诞生时的精神初始。

《新青年》姓“新”,新文化也姓“新”,唯新是进,乃是这份杂志乃至这场运动的最重要的意识形态。《青年杂志》创刊号即刊有《新旧问题》一文,新文化运动对新旧问题的态度由此肇始,并贯穿始终。

署名汪叔潜的这篇文章首先把新旧问题视为国运的枢纽:“国中现象,变幻离奇,盖无在不由新旧之说淘演而成。”政有新政旧政,学有新学旧学,道德有新道德旧道德,甚至交际应酬亦有新仪式旧仪式。因此,从国家到社会,“无事无物不呈新旧之二象”。宇宙大千,本为多元,该文将无限丰富的多元归纳为新旧之二元,这是一种简单的化约。针对该文自己划分的新旧之争中的三种态度:伪降派、盲从派和折中派,作者不仅“恶乎”前二者,“尤恶乎折衷”,因为它的主张是新旧调和,“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这是二元并立的观点,但,该文的价值观却是二元对立,作者的态度很直截:“新旧二者,绝对不能相容”。

当多元并为二元,这二元又绝对不能相容,你死我活之后,结果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元了。从多元、二元到一元,后者越发成为《新青年》的文化走向。

《新青年》以新自居,在理念上,它容不得旧,因而呈现为强烈的排他性。这种排他,在态度和语气上都很决绝,带有绝对主义色彩。作者认为西洋文化“为吾中国前此所未有,故字之曰新”,“反乎此者,则字之曰旧”。新旧本为天地之自然,哪怕就是植物一株,新枝旧叶,亦为同时。可是,在《新青年》那里,新旧之间,“二者根本相违,绝无调和折中之余地”。该文暗含严复进化论的思想,适者生存的“适”,被突出为生死存亡间的斗争。势至于此,新与旧便成了一种只能是排中的选择:“如以为新者适也,旧者在所排除”,“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最后,作者用极端的语气再度重复了自己:“新旧之不能相容,更甚于水火冰炭之不能相入也。”

从立论到表述,此文很典型地揭橥了《新青年》和新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精神特征:一元、绝对、排他和独断。《新青年》的精神初始,尽管也呈现出多元特点;但,这方面的文化症候,也逐步开始形成,当初所形成的价值底色,亦是它从一开始就搭建而成的文化框架。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篇文章,也许我们漫不经意,可是,当它声势大张,酿成定局,回头看去,问题才显得那么明显。就此文而言,和它表现相反的那些价值,比如多元、宽容、调和、相对等,《新青年》非但缺乏,而且反对。在后来发生的旧文言和新白话的讨论中,陈独秀的态度堪为一绝:“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当然,《新青年》里有个胡适之。胡适不是没有发出宽容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从来不是主流;而且胡适自己在这一点上(就他对文言及旧文学的态度言),亦不免知行分离。换言之,形成世纪影响的是新文化中的陈、胡、鲁,但,最终是陈独秀和后来居上的鲁迅形塑了新文化的传统而非胡适。如果日益边缘化的胡适还可以作为多元与宽容的精神表征,那么,陈独秀和鲁迅则活生生地人格化了什么叫一元、什么叫绝对、什么叫独断和排他。

《新青年》问世,即以传播西方文化为己任,此文声称:“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但,近现代以来,系统传播西方文化,非自新文化始,而是自严复始。严复以一人之力,系统译介各种西学,并以自由主义为中心。在严复那里,中西文化非但没有根本冲突;相反,越至晚年,他越是努力调适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中西文化势不两立,非自严复始,而是自新文化始,由此开始一个世纪的反传统思潮。颇为喜剧的是,新文化标举西洋,西方自由主义的多元与宽容,它却没有学来;它视传统为仇雠,传统中“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的绝对主义逻辑,它却发挥得穷形尽相。

上一篇:二年级推荐阅读书目下一篇:xx学校课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