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2024-10-11

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精选8篇)

1.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篇一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文以载道 胡慧怡

“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这是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观点。当时的社会把文章作为儒学文化的传播载体。但是,我认为现代社会的言论自由以及文章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更应该是作者珍视的,而不能把创作文学作品仅仅当作教化工具。而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道理,实际便是作者所感所悟。因此,“文以载道”也可以理解为“言为心声”。

例如,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都有极为相似的特点。作品中那些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也许是作者路遥生活的真实写照。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农生涯,路遥辗转于城乡之间,他正是接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锻炼出坚强的意志。而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孙少平、高加林也都是在城乡之间徘徊,在生活难题中做出艰难选择的坚强的新青年一代。路遥所赋予的主人公的精神,也是他自己一直追求的。而路遥在这两部作品中传达的观念,更是他对城乡关系的深刻思考。

文如其人,相比路遥的苦难,畅销书作家冯唐的文风则迥然不同。这两位作家的文章没有可比性,但同样反映出他们的内心。在读过柴静《火炭上的一滴糖》后,我拜读了冯唐的《万物生长》。其文字的粗鄙世俗,令我不忍再读。正如柴静对冯唐的评价,他是个泡在世俗里的人,尽管他拥有对于文学的敏感,但他仍然受到非议,因为他本人也如同他的作品,只为博人眼球,找不到更深层次的思想。

所以,一个作家倾尽毕生心血而铸就的作品,一定凝聚了他的思想、观念、信仰与追求。文学作品里自然会有作家的影子。我们读者沉浸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自然能感受到作家塑造的形象。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优秀作家笔下的人物总是真实饱满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很好的例子。傅雷在其家书中提到傅聪一直以约翰?克里斯朵夫为榜样。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自然被作家所倾注的情感所打动,更会为作家笔下的人物和作家的人格魅力折服。

不过,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有时,有些作品体现的特点却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的人品。这与“言为心声”是迥然不同的观念。支持这一观念的作家余华则认为,不要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老话,越是优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样。满怀希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绝望之书,满怀绝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希望之书。他笔下的人物诡异乖戾,他却是一个实在之人。但是,品读余华的《活着》,我却更加相信了“言为心声”的观点。的确,他笔下的福贵是骄奢荒诞的败家子,然而在经历人生几番大起大落,一次又一次亲手埋葬身边的亲人而孑然一身后,福贵也老去了。小说通过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福贵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当然,余华绝对不会是福贵那样的人,但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确实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因此,从“文以载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灵魂是与作者的灵魂紧密相连的,字里行间是文人墨客心中承载的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与领悟。所以,文品即人品。

教师点评

首先,胡慧怡开篇提出用“言为心声”的角度可以理解“文以载道”。接着,她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的人物孙少平、高加林,结合作家的坎坷生活,得出“路遥所赋予的主人公的精神,也是他自己一直追求的”的结论,以揭示其人品和文品的联系。然后,笔势一转,论及冯唐《万物生长》的粗俗,与上文路遥对城乡关系的深刻思考,形成鲜明对比,指出冯唐作品缺少思想。之后,她列举《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家书》以印证她的结论:“一个作家倾尽毕生心血而铸就的作品,一定凝聚了他的思想、观念、信仰与追求。”另一方面,作者由元好问的名句指出作品特点不一定代表作家人品,并引用余华的观点。但是,她却巧妙地用《活着》,证明余华表现的思想观念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结尾,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文品即人品。”因此,本文论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周仁爱)

文章与人品 吴艺哲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大意是说,一切音乐都出自人的内心。同样,我也认为文之根源也是人的内心。

文品与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由心生,一词一句的背后都有作者的影子。很多时候,作者会把对善恶、高尚和低俗的看法,有意或无意地寄托到文字中去。由此,作者的人生阅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从字里行间传递给读者。这样,一个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可以表示欣赏,也可以不赞同,无形之中,仿佛在与作者交谈。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作者甚至会从书后跳到你的面前,迫不及待地与你分享他的想法。这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是的,对于一个读者来说,读书是他与作者沟通的方式;而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文即是他们抒发人生感悟、分享人生经历的好平台。

一个拥有好人品的作者,很大程度上能写出好文章。此处的“好”,不是指辞藻华丽、语言优美,主要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的“美”。正因为他有好的人品,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大抵是端正的、正向的、积极乐观的。他会看到世界的险恶,但他也能追求生命中的美好。这就是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吧。同样,具备好人品的人,他可以并且愿意用一种善意而不是恶意的目光去对待、评价生活中的细小之事。这样,他可以把遇到的挫折看作生命的馈赠,他会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带进他的文学世界,融入他的文字。当面对一些社会的不公正,他甚至愿意用语言或行动表态。因此,他传递给世人的是正能量,他的文字也许成为启发别人的智慧火花。即使其作品没有华丽的词句,也会让人的心底亮堂。

相反,一个人品不好的作家,在我看来,即使能巧妙运用文字,他华丽的辞藻背后也是空虚的。他可以为人一套,为文一套,但这样虚伪做作的“技巧”不能让他写出任何真正有良知、有价值、有情感的文字。当他把写作当成一种目的,当他需要编造一种他没有的情感,他就已经失败了。为什么有人很难写出积极向上的作品?因为他看世界的眼光很多时候是病态的。比如,网络上的一些人,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无偿帮助他人的事,于是在文字中恶意评价那些“最美××”。他可以毫不脸红地说出大话、套话来溜须拍马,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若是要他真心赞美、真心欣赏,就不是他擅长的了。由此看来,人品对于文品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文品和人品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文采就不错;被万人唾弃的汉奸汪精卫,文采也不错。但是,人如其文吗?非也非也。反而他们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凭文章来评价人。社会太复杂,人人心底都有一片藏不住的欲望之海。为了名利欲望,一个作者的良知可能会泯灭。当外界的环境改变了,当一些诱惑近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便会动摇。先是一点点,到最后完全堕落,人品完全改变,甚至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也毫无愧疚。

反观当下,社会充满喧嚣与骚动,一切似乎都快起来了。于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一篇文章,很多作家也没有心情反复锤炼自己的文字。大家甘愿随波逐流,渐渐地,真实真诚的文章少了,虚情假意反倒流行起来。于是,文字垃圾堆积成山,一些人竟读得津津有味。我们是否该反思?无论读者作者,我们是否应该真心诚意?当人们都在互相提防,当文章为名利拼凑而成,我们的思想是否钝化?当这样的人品、文品成为主流,我们的社会还会进步吗?所以,这类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这么说来,文如其人,不一定成立;文不如其人,也太过绝对。只能说,文未必如其人,但是好人品、好文品还是很重要的。毕竟这个社会最需要的还是真善美。

教师点评

吴艺哲同学的这篇文章写得纵横捭阖,极大气。她由《礼记?乐记》关于音乐和人心关系的名言说起,引出对文品与人品的关系的思考。她先从正面论证,提出有好人品的作者能写出好作品的看法,指出这类作家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点。接着又从反面分析,指出人品不好的作家和一些网友不能写出有良知、有价值的文字。由此实现了鲜明的对比论证。不仅如此,作者的长处还在于辩证地分析。她也看到了人品和文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所以列举秦桧、汪精卫的例子,引导我们严肃地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最后提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真实真诚的文章,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未必如其人,但是好人品、好文品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初三毕业生能如此巧妙地运用论证方法,又能辩证分析,做到思路清晰,分析深刻,确实难得。

(周仁爱)

2.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篇二

一、立足基础,回归教材

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14就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5、16、20、23、24题的素材均源于教材; 第23题是考生熟悉的斜面和平抛运动,对隐含的极值问题点到为止、不一味求难; 第24题的“电磁天平”以教材习题为蓝本设计改编,综合考查安培力和电磁感应重点知识, 引导高中物理教学重视教材.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通过导体的热功率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 B)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力的作用时间成正比

( C)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

( D) 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

本题是基础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电功率、功、电容、胡克定律,需要掌握的物理公式,故正确答案为( C) .

15. 如图1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 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 Δx,用Δx/Δt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Δx/Δt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 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 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 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 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本题来源于课本上的实验: 测量瞬时速度的大小,主要考察对瞬时速度公式v =Δx/Δt的理解,用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的条件就是 Δt趋近于0,可以通过减小遮光条的宽度来实现对时间的控制,故答案选( A) .

16. 如图2所示为静电力演示仪,两金属极板分别固定于绝缘支架上,且正对平行放置. 工作时两板分别接高压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表面镀铝的乒乓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金属极板中间,则()

( A) 乒乓球的左侧感应出负电荷

( B) 乒乓球受到扰动后,会被吸在左极板上

( C) 乒乓球共受到电场力,重力和库仑力三个力的作用

( D) 用绝缘棒将乒乓球拨到与右极板接触,放开后乒乓球会在两极板间来回碰撞

本题考察了库仑力、静电感应、力与运动的关系,乒乓球放在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右端出现负电荷、左侧出现正电荷,整体不带电,一旦与极板相碰后带上同种电荷,在电场中会不断加速,故正确答案为( D) .

20. 如图3所示,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把一个质量为0. 1 kg的小球A悬挂到水平板的MN两点,A上带有Q = 3. 0 × 10-6C的正电荷. 两线夹角为120°,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分别为F1和F2. A的正下方0. 3 m处放有一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B,B与绝缘支架的总质量为0. 2 kg(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静电力常量K = 9. 0 × 109Nm2/ c2,AB球可视为点电荷) 则()

( A) 支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 0 N

( B) 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1= F2= 1. 9 N

( C) 将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线上的拉力大小为F1= 1. 225 N,F2= 1. 0 N

( D) 将B移到无穷远处,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1= F2= 0.866 N

本题考察库仑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此类题求解的关键是受力分析. 对B和支架分析可知,地面的压力,对A受力分析,由于A处于平衡状态,,将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小球的距离为0. 6 m,解得F1= 1. 225 N,F2= 1. 0 N,将B移到无穷远处,两小球库仑引力为0,两线上的拉力F1= F2= GA,故正确答案( B) ( C) .

23. 如图4所示,用一块长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面高H = 0. 8 m, 长L2= 1. 5 m. 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 θ 可在0 ~ 60° 间调节后固定. 将质量m = 0. 2 kg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 0. 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 (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1) 求 θ 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 ( 用正切值表示)

( 2) 当 θ 增大到37° 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 已知sin37° = 0. 6,cos37° = 0. 8)

( 3) 继续增大 θ 角,发现 θ = 53° 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m.

本题考察动能定理、运动学相关公式,对于动能定理一定要弄清楚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分别做什么功,做功与运动路径是否有关等问题.

解析: ( 1) 为使小物快下滑,需满足的条件为mgsinθ ≥ μ1mgcosθ. θ 满足的条件tanθ ≥ 0. 05

( 2) 克服摩察力做功Wf= μ1mg L1cosθ + μ2mg( L2- L2cosθ) . 由动能定理得mg L1sinθ - Wf= 0,代入数据得 μ2= 0. 8.

( 3) 由动能定理可得

代入数据得

24. 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电磁天平”,如图5所示,等臂天平的左臂为挂盘,右臂挂有矩形线圈, 两臂平衡. 线圈的水平边长L = 0. 1 m,竖直边长H = 0. 3 m,匝数为N1. 线圈的下边处于匀强磁场内,磁感应强度B0= 1. 0 T,方向垂直线圈平面向里. 线圈中通有可在0 ~ 2. 0 A范围内调节的电流I. 挂盘放上待测物体后,调节线圈中电流使得天平平衡,测出电流即可测得物体的质量. (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 1) 为使电磁天平的量程达到0. 5 kg,线圈的匝数N1至少为多少

( 2) 进一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另选N2= 100匝、形状相同的线圈,总电阻R = 10 Ω,不接外电流,两臂平衡,如图6所示, 保持B0不变,在线圈上部另加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变大,磁场区域宽度d = 0. 1 m. 当挂盘中放质量为0. 01 kg的物体时,天平平衡,求此时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

本题考察法拉第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安培力,是一道力电综合题,求解的关键是分析安培力的方向,列表达式时要注意乘以匝数N.

解析: ( 1) 线圈受到的安培力F = N1B0IL

天平平衡mg = N1B0IL

代入数据得N1= 25匝.

( 2) 由电磁感应定律得由欧姆定律得I' =E/R. 线圈受到的安培力F' = N2B0I'L. 天平平衡m'g代入数据得

二、联系实际,重视思考

试题从考生感兴趣的实际情景中提炼问题,如第17题中顶球射门、第18题中航母电磁弹射器和第19题中赛车过弯道等. 考查考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及物理建模的能力,倡导“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的理念.

17. 如图7所示为足球球门,球门宽为L,一个球员在球门中心正前方距离球门s处高高跃起,将足球顶入球门的左下方死角( 图中P点) . 球员顶球点的高度为h. 足球做平抛运动( 足球可看做质点,忽略空气阻力) 则()

( A) 足球位移大小

( B) 足球初速度的大小

( C) 足球末速度的大小

( D) 足球初速度的方向与球门线夹角的正切值

3.2013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过早传递给了孩子。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考生来说,这些问题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这一作文题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生活。

【写作立意】

在这个题目中,“综合上述材料”这句话很重要。所谓综合,就是要求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看,不能只选择其中一句话来立意。

综合来看,就能发现,三句话都指向“童心”,提出童心早泯的问题,而不是什么“青春逝去”。

【评分标准】

能抓住“童心早泯”这个主题立意作文,如果内容充实、结构完美、语言流畅,可得54分以上。

只看到了“童心”这样的概念,文章的主题是“说童心”,算符合题意,如果各方面都出色,得46—54分。

把题目理解成“说青春”,虽然与题目真正的主旨相去甚远,但如果语言文字、文章结构等写作功底不错,最高可得45分。

4.2011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篇四

未来是白纸,时间便是墨水,等待我们去涂抹。不论白描,还细描,是工笔花鸟,或是水墨山水,是中国风骨,或是中西合璧,都等着我们去创造。

记得有一本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争论颇多。的确,万事万物都在改变,时间在向前奔跑,看似在“我”的时间里,强行插入别人的“子丑寅卯”,显得那么不搭调。但同时,许多事并未随时间而褪色,百人之道可益人,千人之道可成人。在我们的时间里,我们有个性,有自己的色彩,但并不排斥对我们有益的经验。前人之鉴,后人之师,这并不相悖。这便如春有桃,夏有莲,秋有菊,冬有梅一般,虽然花有千般娇容,但却总归有合适的季节方才会盛开,总遵着些常理,这桃不会有莲的模样,便是如此,由此可见,成功可以复制,也不可复制。

我们的时间,我们任意涂抹,也总归要有几分规矩,几点约束的。画梅有梅的风骨,画桃有桃的娇媚,总归是要有的。

但时间在向前奔跑,我们也不能落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要向着目标前进,不可为一些“常理”拉了后腿。适度师古、中庸之道不正是如此?

人生之路,有各种色彩,也不能为了成功,而执念于此。画些梅兰,也要有些鸟兽虫鱼,方才显得生动。无心插柳柳成荫,漫步林中,找几些闲适,说不定,更会有几番所得。我们的时间,很长,很久,也很短,很急。有太多需做之事,但若只是这样,为了一些目标,而放弃、忽视一些外物,又与鸟兽何异?欣赏那莲花之盛,也不可脱了那时,脱了那湖,否则便显得苍白。

5.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篇五

时间人人都有,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正值年少的我,总感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却又总在不知不觉中让宝贵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流走。总是听闻各种名人的成功,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我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总是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我要发奋图强,却不知海子的“明天起,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一种悲伤至极的表达,也未曾发现自己那些关于“明天”的决心其实只是给自己在今天懒惰的借口。

时间是一条长河,在这条巨大的长河中,我的时间是微小的,我所能发出的光热亦是渺小的一点,可这并不意味着渺小的就可以被放弃,任何的时间都是唯一的。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英雄的伟大成功令人赞叹,更有千万的劳动人民辛勤奋斗,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成功,才造就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啊!

我的时间,我的筹码,过去那些流逝的时光已成为定格的历史,无法挽回;未来的我会拥有怎样的时光,是否还在蹉跎,无法预测。可是今天,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把握着我的手中!也许我不能像盖茨那样利用技术创造财富,也许以我犹豫的性格不能像巴菲特那样成为股市神话,也许以我害怕寂寞的个性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潜心于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可是谁说那样才是成功呢?谁说平凡不伟大呢?

我想我的人生不一定在于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别人的时间无法掠夺,即使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即使不能成为伟人,载入史册,只要我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认真走好每一步,又何惧平凡呢?时间是自己的,路亦是自己的,时间再长,若是虚度,也无价值;时间再短,若是充实,何惧死亡?

前人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提醒,但路是我们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时间,去闯自己的未来不惧风雨,不畏骄阳。

我的时间[分数:54分] 如今社会上,“偶像效应”泛滥,偶像背后有趋之若鹜的追捧者,他们模仿偶像以至失去自我仍浑然不觉。

我也有过偶像,她是我的好朋友,她也是我的“对手”。在学校里,无论大测验、班干部竞选,她都是佼佼者,她从小被鲜花与掌声包围着,我在她旁边犹如天鹅旁边的丑小鸭,总是活在阴影里。我很崇拜她,难免事事与她作比较,甚至忘记自我去模仿她,妄想复制她的成功。

早上她几点起床,我也立马爬起来洗漱,她几点开始晨读,我也紧跟她的脚步,有时我就像她的一面镜子,但我的眼睛常不放在书本上,而是紧盯她的一举一动,因此结果可想而知,我非但没取得进步,反而与她的距离越拉越远了。

那根紧绷的神经仿佛随时断裂;那凝滞的空气让我几乎窒息。我在恍惚间想起,我不是她,我是我,我何须去复制她,复制她的时间?

我的时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逃出那个让我窒息的小教室,跑到学校后面的那片小村庄里,在太阳升起时,小村庄从静谧逐渐变得喧闹,不知谁家大院的那只大黄狗朝我吠叫;那户木匠的家里响起刨木屑的声音,木屑花在窗里飞舞旋转;那个放羊娃赶着一群羊走在羊肠小径上;大树下是乘凉的妇女们,扯着嗓门在聊天;旁边有嘻笑打闹的小孩,纯真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每个人都自得其乐。

心中的惆怅被乡村的气息一扫而光。你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快活的成功无法复制,活出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难道不是成功吗?

我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我的时间依旧还在,在等着我学会运用它。放下包袱的我感觉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明媚。

我回到那个曾经让我窒息的教室,我回头看了看我的“对手”,由衷一笑,我找回了我自己。我定下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指针分分秒秒在走,我的人生依旧有甜酸苦辣,悲喜忧愁,但我可以掌握好我的时间,而不是盲目地复制别人。因为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复制别人,而是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我的时间[分数:52分] 毕淑敏曾说,人不是慢慢,慢慢老去的,而是在一瞬间老去的。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内心就仿佛被电击了一般,在某一个瞬间我似乎也长大了。

圣诞节,我来到了省体育馆还没进门,我就听到了强烈地木棒敲击的声音,它们是如此的狂暴,竟然使我晕厥。走进门,那个瞬间,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人都手持竹剑,身披铠甲,口中咿呀做响。我张着嘴足足凝望了半分钟,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个了。

练剑道真的很累,冬天气温已经零下了,我们却不得不脱下毛衣羽绒服换上单层的麻制道服,一次又一次地踩踏比铁还硬地地板,在脚掌与地板接触的瞬间,我甚至在怀疑,自己倒底在做什么。

夏天不知不觉得降临,不知是时候开始就没有人抱怨寒冷的天气,大家都在休息时间拼命喝着自己带来的冷水,七八十人聚集在小小的篮球馆里,刚刚训练结束,每个人的脑袋上冒着烟努力地压着腿,使屁股更靠近脚后跟,腰部近乎挣扎的挺直,来自日本的老师用含糊不清地中文不厌其烦的教导着什么。在那个瞬间,我曾想,放弃吧。

终于上甲考试的时间到了,所有人都跃跃欲试。然而,我只记得,老师指着我说,对不起你没过。我的手还因磨出的水泡疼痛着,我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却一无所获,旁边传来师弟师妹的欢呼声,他们比我晚来却比我提前通过,那瞬间,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憋着一口气的我,发誓下个月一定要过。

果真,在考试时所带着的坚韧情绪使我顺利通过了考核。那天下午,师兄们还特地为我准备了庆功宴,在老师向我敬酒的瞬间我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

天气闷热难耐,训练稍稍暂停,我站在窗前等待微风拂面,醒来的师弟正与师兄们讨论着古代剑客的出名剑招,他们的脸因激动而红胀,仿佛佐佐木小次郎此时正站在旁边右侧,师兄正一个人低头,表情专注,眉头紧索,喃喃低语“不对„不对„”忽然一阵微风摸过我的额头,在这瞬间,莫明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冬日,观摩前辈们上甲试合,每一刀下去都带着必死的决心,有一位尽管脚下缠着带血的纱布,气势上却豪不逊色,透着头盔传来粗重的呼吸声分明在咆哮“听我怒吼!”这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远古的战士,久违的战士。

喝下酒的瞬间,突然觉得自己好了不起,一路上放弃的人数不胜数,我却倔强的撑了下来。

我的时间,正是由点点滴滴的瞬间构建起来的,追忆过去,片段式的瞬间像老照片一张张回放着,人是瞬间老去的,而我则是由瞬间成长起来的。未来的我也许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坎坷,但我坚信,他们一定会成为我前进的印迹。总有一天,当我回头时会发现,这世界上也许曾经有时间,但此时此刻,是时间瞬间构成了我,而这些就是我的时间。

我的时间[分数:51分] 看着墙头的钟,时间不停转动;看着窗外的日月,时间不短交替;看着街边的树木,时间轮回往复„„时间是运动,是更替,是轮回,它永恒地平静地流逝。我的时间平行于世界的时间,但略有不同我的人生在我的时间里铺呈开去,平行于世界,却也与众不同。

我的时间在学习与生活间跳跃做一道选择题需时30秒,一道填空题5分钟,一道解答题8分半钟;刷牙l分钟,吃饭10分钟,洗澡13分20秒,我永远在同时间竞赛,它是我的头号强敌,战胜它我将功成名就,败给它我即一名不文,因此,我懂得,人生是竞争,是进取,是适者生存。

我的时间固定在日程表上,早上6时起床,中午12时吃饭,晚上11时睡觉;7点半开始第一节课,4点半结束最后一节课,6点至10点晚自修;篮球赛9点开始,足球赛6点结束,赛车比赛则在周末晚八点,时间是我的准绳,它时刻提醒我我身处何处、该做何事由此,我了解,人生是规范,是秩序,是按部就班。

我的时间在享受中忙里偷闲,一盆白海棠可以对坐一个清晨,一盏香茗、一本好书可以相伴一宿,一个知己朋友,更可以把酒言欢、竟日不休,时间是我最廉价的奢侈品,是我最挥霍的享乐,从中,我领会,人生是悠游,是品质,是诗情画意。

我的时间在过去与未来,在身边与天下间穿行,老子和韩非使我领略中国人的智慧,西斯廷教堂向我展示文艺复兴的杰作,好莱坞向我兜售镀金时代的奢靡,霍金教授对我讲授未来时空的奥秘,时间是我的良师益友,教会我我已知和未知的一切。于是,我感悟,人生是开阔,是纵横,是心怀天下。

时间是人生的馈赠,人生是时间的雕刻,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接受这份厚礼,然后自主地对其进行塑造,或精雕细琢,或抛弃浪掷,成功的人较好地利用了他们所处的时间,完美地运用了他们自身的时间,从而取得非凡的成就。而我,我的时间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崇高,不如牛顿、爱因斯坦的智慧,也不如比尔·盖茨、马化腾的值钱,但我不会去模仿他们,也许我一生都只是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但我的人生一定充实且快乐,因为我明白,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

我的时间[分数:51分]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在一天都拥有24小时,时间不会因你的渴望而停滞甚至倒流我们作为个体,生生不息地穿梭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是时间跨越的见证者,也是时间变化的塑造者。

从幼时无知,到如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小大人,时间引领着我们匆匆成长伴随着童年的欢声笑语,入学后知识丰富和体格的变化,我们逐渐成长,不光是身体上的变化,也有心态上的成长和成熟我们的变化有着时间的印迹,我们在时间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步。

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时间,我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可以让我们驻足欣赏世界的美景,倾听他人的美妙声音,思索人生的种种奥秘。然而时间总是残酷的,当我们面对现实,总发觉时间与生命的不断抗争,每个人都想多接近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但总是感慨时间不够啊!时间真的是少得可怜吗?

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无意义的感叹,时间对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通向美好将来的一扇大门;对于老年人来说时间是他们尽享人生的最后机会,人人都有着自己对时间的诠释,时间在每个人心中也就有了非凡的体验。

我们在时间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也见证了许多,我们有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见证他人的进步与飞越上,我们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所折服,为祖国建设的模范所喝采,但他们成功与成就毕竟是属于他们的,我们应该更加关心自己,认识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像杨利伟一样的航天英雄,但至少我们可以怀梦揣想去努力,我们是自己的主宰者,我们掌控着自己的一分一秒,不要因为别人的强大而缩小自己,我们可以兢兢业业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这同样是了不起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平凡的小事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做到,那么我们也将变得不平凡。

时间似乎很抽象,但它一直贯穿于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我们能够用时间来完善生命的不足,大声告诉自己:“我的时间我做主,生命因我而精彩!”

我的时间(满分作文)

每个清晨,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认识自己,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有人说,眺望摩天大楼的人,其实是在眺望自己的幸福我不是,我的幸福没有那么高,我的幸福低到尘埃里。

世上有不计其数的成功者,他们头顶光环,令人艳羡,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然而,那是你想要的么?人生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做你自己。

有人的的幸福如瀑布或山洪,有的人的幸福如涓涓小溪。

屋檐上鸽子成群,院子里花团锦簇你喜爱的小狗,即使你在它吠叫时打它的小脸,它也依然喜欢依偎着你安静入睡还有不被打扰的月亮,可以喝的露水„„这一切都是我急着要向你表达的,我安静的幸福,我真实的自己。

在这么高速旋转的时光里,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又拣起了什么?看看那些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构造中步伐匆匆的人们看着那尾追在名人背影后的追星者,以及盲目模仿复制成功者道路的人„„他们的眼睛储满了名利却丧失了蓝天,他们的耳朵塞满了阿谀却失去了鸟鸣他们失去了自己,迷途在别人的道路与时间里。

在我的时间里,我要做自己,追逐我低入尘埃的小小的幸福。

我时常背起背包到附近的山上去远足,在自然中,我找到了自己当繁密的树叶遮住午后的阳光,又故意疏漏其中的一两缕,打在潮湿的地面;当深秋的第一树或黄或红的落叶在我面前摇曳而下,带着欲言又止的忧愁,当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的头发„„这一刻,时光在外部世界里一点一滴地逝去,却好像与我无关,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坦然地与自己对话„„

6.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篇六

2008年8月14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提示写作重点:无论选择触摸都巿还是感受乡村,都需要揭示各自的环境的特点,各自生活的特色,立足于自身所获得的“触摸感”和“感受”,倡导真心真情真感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争取小中见大立意。注意是命题作文,不再是话题作文,两选一,写作时可将都市或乡村作为主要角度,而将另一点作为对应或对比。审题是零难度,考生得分的高下全在选材、组材和立意及语言等功夫上。】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名家示范1】 感受乡村

爷爷留下来的家谱厚厚地四大本,摆在桌子上有半尺厚,沉甸甸的。拥挤不堪的家谱中,代表我的那三个字所占的地方还没有一片槐树叶大。但这就足够了,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走到最后,所能撑起天地也不过如此。

多年后的某天,如果后辈中的某人有幸目及这三个字,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就像我看到家谱中的诸位先人一样,没有具体形象,没有音容笑貌,只有在我身体中流动着的一脉相承的血液。我不敢妄想后辈们对我知道许多,一个过往的人相对于一个后来者来说,就像是深不可测的宇宙,无边无际,即使毕其一生来琢磨也只能晓得皮毛。

但我知道,在我生存过的这个土地上,一定有些什么会记得我,就像小鸟记着自己当年风雨之夜曾栖息过的一棵树,蜜蜂曾记得自己初次酿出来的一点蜂蜜一样。

有什么能记住我这个曾在这块土地上走过活过的人呢?同辈的人都已和我一样消逝于无形,后辈们在他们的时代急不可耐地体验着自己的生活。谁也不会关心一个平凡的如田野中的土块一样的人。

村口的那棵大椿树也许还会记得一些我的童年。对于当时等待长大的我来说,童年漫长得就像失眠的夜晚躺在床上等待天亮。而现在当我回首童年时,却短暂的如同一天。童年的一年和成年后的一年如此不同,以致我常困惑于时间的公平和可靠性。

大椿树从我生命初始前的漫长岁月一直站到我无法预知的未来,从我生命的此岸看着我到达彼岸,它一定会在某一刻忽然想起,在一个迟来的夏天的午后,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在蝉声中怯怯地从坐在树阴下打盹的老人们中间穿过,他双手紧紧地拉住自己的裤子,小心翼翼,神情惶惑。这群把生活的担子交给了后辈的老人再也没有了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每年夏天聚在大椿树的树阴下,像当年耕种自己的田地一样,不厌其烦地翻动自己的记忆,把远或近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唠叨。他们的另一个兴趣就是对路过他们身边的每一个男性后辈进行嘲弄和戏谑。

他们不止一次地在这棵树下捉弄这个孩子。有时趁他从他们身边经过时把他的裤子扯落,而后哄堂大笑地看他慌乱不堪地一边往上提裤子一边落荒而逃。有时他们以一个游戏的方式来引起他的好奇。

“我捏住你的鼻子,你能把嘴张开吗?”

当孩子在被捏住的鼻子的当儿仰起脸张开嘴时,老人掌心里握着的东西也会掉进他的嘴里,是一块风干了的鸡屎。

一次,这个孩子端了满满一碗酱油从街头的供销社里出来,走的缓慢而谨慎。当他们远远地看到他专注认真的样子时,都大笑起来。孩子丝毫不受他们笑声的影响,平稳地一步步朝前走。忽然,他们中的一个高喊:“碗下面有个洞,正在漏呢!”孩子不假思索地把碗翻转过来看了一眼。

当孩子哭丧着脸拎着碗走向他爷爷奶奶居住的院子时,他们看着他渐渐走远的稚嫩的背影和懊恼的脚步,笑得前仰后合。

我六岁那一年就是这样学会了从人们脸上的笑容中分辨什么是善意和恶意的玩笑,这项早熟的本领得益于这群坐在大椿树下无所事事的老人。

村外牲畜棚角落里那窝蚂蚁应该记得我,少年的我就是在抓小虫喂它们时,那匹调皮的小骡驹也来旁边探头张望,我挥手驱赶它,它却调转身用刚会走路的蹄子在我的额头狠狠地来了一蹶子。它那一蹄子给我的人生历史留下了初次的刻骨疼痛,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当我捂着鲜血直流的额头像受惊的兔子穿过田野一样跑回院子时,不知道它是否会后悔自己那一蹄子的重量。我真该感谢这次教训的恰到好处,如果再往下一点,我也许会成为一个海盗王似的独眼,从此的世界在我的脑海中一定是另外一番模样。尽管我对独眼所看到的世界同样感到好奇,但如果让我用终生的时间来体验它,我觉得还是有点单调。

我的青少年给了校园,菁菁校园中铃声是时间之王,它左右着上课和下课,睡觉和起床。校园如果留意过一个在宿舍、食堂和图书馆频繁作三点一线运动的人的话,我应该留给它深刻的印象。它给了我一个精神世界,给了我一个初恋的开始和终结,也给了我一个跨越千里的轮回。从乡村到城镇,从平原到高原,从芳草萋萋的故乡到漠野千里的戈壁。一个人到底要体验多少离别和惆怅才能真正长大?

我以后的人生注定要献给岁月,就像把爱情献给爱人,把孝心献给父母一样无怨无悔。它可能会把我珍藏,也可能会弃之如敝履般抛入时间的角落。但如同一棵树种选择了土壤,一条鱼儿选择了河流,我既然选择了人生,就得生根发芽,就得从过去中吸取教训,从希望中汲取自信,就得做更多能留下证明我此生的印记,以待我此身化作尘土之时,还能在飘浮的空气中顺着这些印记看一眼我无奈别离的故土和家园,看一眼我的亲人们在辛勤劳作后留下的痕迹和标志。

【名家示范2】 今生今世的证据 ◎ 刘亮程

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 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

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名家示范3】 城市与乡村

时光流转得真快,转眼春天来了,虽然北方的三月依然是枯树轻摇,冷风拂面,但湖面的冰已全部化开,柳树的枝条也变得柔软,北方真正的春天,草长莺飞的季节应该是在五月,生活在城市里,不似生活在乡村,能看到早春的薄雾,山间的野花或是春播的繁忙景象,而让我们感受春天的也许就是巷陌街头的几棵垂柳,或是小区一角的几株桃花,但就是这样,也足已让我们欣喜一阵子。

有一位英国诗人曾写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的诗句。是啊,在城市里,我们永远在忙碌,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应酬,时间被分割成无数块,钢筋水泥包裹住我们温柔的心。不知谁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喜欢乡村,因为它保持着原始的纯朴,山野乡村的生活仿佛让人感觉不到岁月的痕迹。而我也喜欢城市,尽管都市的生活,有着它的缺撼,却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怀有一颗温柔闲适的心,你会发现其多彩的美。

城市,是美的。这里虽没有金灿灿的庄稼,茅屋竹篱,青翠安静的青纱帐,但这里有舒缓的池塘,映日的荷叶,还有流光溢彩的霓彩。不同的季节,同样带给我们别样的美丽,春天的杨柳,夏天的槐花,秋天的红枫叶,冬天的雪舞。

城市,是美的,它楼宇高耸,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见证着人类的进步,站在这里,能感受到前进中历史的滚滚车轮,这里有展示我们人生的舞台,这里有我们需要的数字和快捷的信息。

清晨,不妨到公园里走走,会带给你另一种美丽。晨练的人真多啊!你看那些老人的健美操跳得多精神,还有练太功剑的人们,一招一式刚柔并济,飒爽英姿。还有的在踢毽子,跳得真高,一个弹跳,把毽子舞得风生水起,更有趣的是大家围在一起踢,你来我往,配合默契,乐在其中。那边树林幽静的角落里,有学生在画速描,若隐若现的小桥,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得晨练的人们驻足观看。在这里锻炼的有各种各样的人,两鬓斑白的老人、活泼的孩子或是健朗的年青人,这里不分职位高低,不管谁更富有,共同拥有的就是快乐。

夜晚,暮色笼罩,城市里亮起万家灯火,与满天星斗相辉映,那一间亮灯的小屋里有我们温暖的梦境。

【名家示范4】 感受乡村

偶尔,与一颗劳顿的心,循着一片枯黄的落叶,走近乡村,投影于一条尚未锄芟的田埂上,逸兴悠然而沉默,遥望远处苍郁的青山与天空洗过雨水的云朵,凝神谛听山野的润湿与幽静。

时而,响睛的天空有鹰迹翔过,恰和此时的心情,一样恬淡而素洁。

静静地远望。一头水牛迈来,一抹清香扑来,一声鸟鸣啼过,让人试着怀想最初和最后的情感,走向曾经的童年。

其实,整日匆忙的我们确实有必要时常回来,小隐于安谧的乡村,忘却远方城市的喧嚣与诱或,让欲望和浮躁栉风沐雨。

而后,跳过一群人,去接纳另一种生活。

夕阳如橘,炊烟如一条回乡的路,时常隐约在我回望故土的瞬间。

远离了炊烟,漂泊在无家可归的城市,没有了依托,如风中一片坠落的叶了。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乡村。

而如今,城市却远离了乡村,让人失去童年的记忆,枯涸了生存源泉的澄澈。

夕阳中的炊烟,总是让人忆起年迈的双亲伫立村口,一双望穿暮霭氤氲的眼眸,痴痴地守候着儿女们匆匆的归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亲近炊烟,生命才会被阳光恩泽。

7.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篇七

一、试卷特点

(一) 注重导向, 稳步推进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10年浙江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即在测试语言能力的同时, 注重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以正确引导中学英语教学, 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如完形填空语篇讲述作者回忆小时候好心人给自己这个穷小孩送圣诞礼物, 自己长大后带领公司员工为孤儿送礼物、过圣诞的感人故事, 表明了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爱心是可以传递的, 呼吁人们要互相关爱, 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阅读理解A篇涉及家庭教育中的敏感问题:即父母应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童趣和梦想;D篇的题材是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 该篇能引发考生对城市化现象的进一步思辨, 体会作者对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担扰和感慨;E篇中作者购买数码相机的经历, 引出关于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辩证思考, 让考生反思电子产品更新过快而使消费者无所适从这一现象。任务型阅读在选材上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考生通过阅读来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短文改错语篇讲述的是作者的母亲如何在餐馆里巧妙地用拥抱温暖了一位陌生老太太内心的动人故事。书面表达要求用英语写一则班级板报报道, 描述并评论同学李越不顾天气炎热为班级选购歌咏比赛服装的先进事迹。此题材符合考生的校园生活实际, 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样的素材和考题, 既能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 又能检测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启迪他们的心灵。

(二) 立足基础, 侧重语用能力

2010年浙江卷一方面立足于考查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原则, 加大语用能力考查的力度。考查的内容为考生应该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但不只停留在对于语言知识的识记与简单再现上, 还注重考查考生的社会语言知识, 即交际用语是否恰当、得体, 是否达到交际目的。在词汇的考查方面, 更加重视对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构词法的应用, 语篇中的生词量按《考试说明》要求严格控制在3%以内, 对于能从上下文中猜出词义或不影响文章整体理解的生词则不再加注, 对考生猜词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 立足于语篇, 通过增加题目的综合性与语境来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试卷重视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学习策略, 特别是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 语篇综合性理解、深层理解、整体把握的考题有所增加。比如, 注重考查文章本身的主旨要义, 重视语篇所蕴涵的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 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的基础上, 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引导考生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刻含义等。考生应深入理解所读语篇中包含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 通过领悟、思维和运用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

(三) 凸现人文, 关注学科素养

全卷在选材上兼顾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选取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地道、文化底蕴深厚的语篇作为命题的基本素材, 注重语言的文化因素。如单项填空题, 每一小题给足信息, 语境完整, 语言原汁原味, 考生在做题的同时, 还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阅读理解B篇的题材是如何在伦敦租房, 考生在完成答题的同时, 也能学到在英国租房的生活知识。书面表达要求考生用英语为班级板报撰写“每周之星”的事迹介绍并加以评论, 考生要用英语表达身边的事, 试题贴近生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 使考生有发挥的余地, 充分体现了试卷的人文性。

二、各题型简析

(一) 单项填空

本题含20个小题, 也是20个“微型语篇”。考查重点突出, 覆盖面广, 没有出现烦琐或陈旧的题目。每题语言情境设置合理, 语言运用地道, 饱含时代气息, 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对词语的把握和基本语法的运用。其中考查词义辨析的共7题, 占30%, 涉及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动词短语、代词和名词。对考纲中出现的新增词汇适当倾斜, 如试题答案和选项中出现了accurate, solution, ridiculous等新词汇。给考生的启示是:词汇学习不可死记硬背, 要重视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同类词汇的正确运用。考查基本语法知识的有8题, 占40%, 涉及的语法范畴有冠词、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虚拟语气。该类题目强调了语法规则在语境中运用的原则, 凸显了“先语境, 再语法”的命题原则。考查语用交际和逻辑连接的共4题, 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感来体味地道的英美文化。如第13和第18两题语用题中的“Not likely”及“Believe it or not”表达方式英美文化味特浓。

(二) 完形填空

本题的语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 讲述了作者因小时候收到好心人的圣诞礼物而心存感激, 长大后传递爱心给他人的故事。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考点知识面较广。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和动词短语 (8个) 以及名词 (4个) 、形容词 (1个) 、副词 (2个) , 还考查了部分逻辑连接词 (1个) 、介词 (1个) 、代词 (3个) 等。题目干扰项设计严谨周密, 且都没有超纲。完形填空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上下文连贯, 不要孤立地做题。在本篇中, 其中第22题的got、25题的relief、32题的each、38题的joy、40题的from等, 立足于上文对下文的提示, 体现了语言内容的连贯性;第24题的turned up、26题的forgotten、30题的importance、36题的moment等, 立足于下文对上文的暗示, 考查了考生的跳读技巧;第29题的instantly、35题的until、39题的it, 立足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别是因果关系、时间关系和指代关系, 提示了逻辑合理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从题目干扰项设计的难度来说, 难度较大的题目是第25、28、30、33和37题, 恰当地体现了该题型的区分度, 有利于优秀考生的发挥。

(三) 阅读理解

2010年浙江卷中阅读理解的文章长度明显加长。阅读理解第一节总词数为2721, 文段词数为2028, 题目词数为693。显而易见, 考生的阅读速度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5篇文章的风格及出现次序颇为讲究:A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记叙文, 内容深远但易懂;B篇是考查考生快速浏览和定位查找信息的伦敦租房指南, 题目较简单;C篇是现代科技报道, 文章内容涉及科研实验知识 (“一心多用”只会降低效率) , 且与人们的常识相左, 比较难懂, 但题目设计以细节理解为主, 能起到调节考生情绪的作用;D篇的语言人文性较强, 且题目设计多样化, 既有主旨概括题, 也有推理判断题;E篇难度最大, 题材也比较严肃, 讲的是作者通过购买数码相机的经历引发人们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试题以推理判断为主。第二节是任务型阅读, 考查目标由侧重寻读简单信息提高到理解、归纳和概括, 由简单能力要求上升到综合能力要求, 适当提高了难度。阅读理解部分事实细节9题, 词 (句) 义猜测2题, 推理判断6题, 主旨概括3题。这些数字提醒考生:在阅读时, 既要关注文章表层细节方面的信息, 又要跟上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意图, 深层理解和总体把握语篇的中心要义。

(四) 短文改错

2010年浙江卷短文改错题继续去年的形式, 即在设疑方式上打破了以往一行一题的形式限制, 错处无序地出现在一篇107个词的短文中, 要求考生判断出文中的十处错误, 并将其改正。这一形式难度相对会大一些, 但是具体考点设置难度不高, 内容分布广泛, 基本上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但在平时写作时常会出现的错误。短文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学生认知范围之中。考查项目涉及词法、句法和语篇逻辑。词法有将clearly, on, many, me改为clear, by/at, much, I, 还有加上冠词a;句法有将notice, occupy, put改为noticed, occupied, putting, 还有去掉to;语篇逻辑有将So改为But。短文改错给考生的提示是:立足语篇, 词汇为主, 前后呼应。

(五) 书面表达

2010年浙江卷的书面表达在体裁上继承了去年的命题思路, 即以报道的形式出现, 写作视角为第三人称。报道写作在新课程第五和第七模块中出现过, 符合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要求, 能够考查考生书面表达的实际水平。写作的背景材料内容充足, 要求明确, 要点提示简明。要求考生先根据所提供的题目描述李越的事迹及对同学的影响, 体现了一定的控制性, 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写, 但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的拓展及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此外, 还要求考生写上自己的评论, 又使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让能力好的考生有了发挥余地。

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 进一步强化词汇, 巩固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英语试题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一步强化词汇, 夯实语言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词汇: (1) 机械操练———背诵和听写。背诵和听写是词汇学习的必要手段。主要内容是初高中英语各模块课本词汇表中的重要单词和短语。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听写训练, 巩固已学词汇。 (2) 归纳和梳理。归纳和梳理是词汇学习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已掌握词汇的用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梳理。单词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实词为主, 按照同词性不同语意、同词性易混淆词等加以归类, 如:cost, pay, spend, take。短语以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为主, 以同一个动词或介词的短语归类, 如:turn down, turn off, turn on, turn up。 (3) 熟悉和掌握合成、转化和派生三种主要构词法, 对常见合成词和常用前缀、后缀加以归纳和整理, 并掌握其基本语意、用法, 如:dis-, im-, in-, un-等否定前缀。 (4) 结合话题, 复现词汇。该方式把词汇训练上升到语用层面, 兼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如:给学生“与父母交流”这个具体话题, 让学生联想并复现以下词汇:不同年龄段孩子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 group) 、交流 (communicate with) 、讨论 (have a discussion) 、忙于工作学习 (be busy working or studying) 、共同兴趣 (common interest) 、交流意见 (share opinions with each other) 、面对面交流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方便 (convenient) 、交换意见 (exchange ideas/views) 、自由表达 (express freely) 、让人家理解 (make oneself understood) ……

(二) 终立足语篇,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纵观这两年高考英语浙江卷, 以语篇面目出现的考题在整份试卷中占了绝对的比例。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始终把握“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语言学习规则, 强化自己的语篇意识, 熟悉各种题材、体裁, 扩大知识面。大量阅读各类语篇, 每天限时训练阅读, 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反应速度。并针对不同文体, 巧用阅读策略和技巧:人物描写或故事———顺序法;说明文、应用文———倒序法;议论文、夹叙夹议———找主题句、结论句。在特定的语境中, 通过分析语言材料的主旨大意、语段连接、话题转换、上下文逻辑关系等来理解和把握语言材料。

(三) 持续注重导向, 提升英语语感

8.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篇八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為钱财奔波。他视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财,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即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满分分析

这篇作文被视为2015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的标杆。其突出的亮点是:

1.审题准确,见解独特。审题是判定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标准,合格的作文审题必然是正确的,优秀的作文审题不仅正确,还应该是准确的,即能紧扣作文命题的核心立论。2015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作文试题由两则正反相对的材料组成,其核心内容是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从题意来看,至少有三种立论,即“作品与人品相关联”、“作品与人品没有关联”、“作品与人品既有关联也没有关联”。本文立论却跳出了这三种立意角度,而是说不能由作品去推及人品,也不能由人品去推及作品,提出“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更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流于“随大流”式的立论,而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述,把“作品”放在历史检验的角度去评判其优劣、好坏。这样就使得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说了别人所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所没想到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2.思辨缜密,层次清晰。文章从传统的阅读或欣赏模式说起,先予肯定,再用转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起笔就为文章的思辨蓄势;接着用了两个段落,从正反相对的角度运用具体的事例先摆事实,通过事实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接着用“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的设问推进论证,进一步阐述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最后归纳提升:“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至此,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完满的展示。作者并不是随意下结论,而是用思辨的方法在辩证分析中说理,思辨色彩浓厚。文章的论证有层次,其论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思维缜密,通过论证推动了思维发展深化的能力。在材料例证的运用方面,不是依赖材料来推动文章,而是靠论证去带动材料,做到了材料为论证服务。文章对于论题的把握不但准确到位,而且在论题的内涵方面略有推进,在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巧妙之处,论证始终朝着观点这个方向推进,不枝不蔓,不游离,不松懈。

写作借鉴

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是否有力度和深度取决于作者思维的缜密度。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路径。它体现在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先后安排上。高中议论文写作考查的是我们的基本论证能力。所谓基本论证能力,就是合理的论证思路。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就是论证时能按照“是什么”(文章的观点)、“为什么”(对观点的论证过程)、“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把观点表达清楚,阐述清楚。有了这样的结构,文章也就具备了严密思维和清晰结构的基础。

《且以作品论英雄》就是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文章内部层次的。文章先提出全文的观点“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什么),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什么),最后总结上文提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怎么办)。该文结构剖析图如下:

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1段: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提出观点(总论点)

(观点提出:是什么)

第2~4段:不同角度论证观点[论证人品决定文品论证评价作品不必匆忙考察作者人品](分论点)

(分析观点:为什么) 论证论作品不必纠结于人品

第5段:总结。面对作品,要以作品论英雄(结论)

(结论:为什么)

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的层次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用类似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考场作文,考生容易展现自己的思路进程,不易偏题或离题,同时也使得评卷老师容易把握考生的作文思路,很受欢迎。

上一篇:十件实事高度重视下一篇:请病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