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教学设计(精选7篇)
1.《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次》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小男孩儿在母亲的鼓励下,第一次艰难地踏上人行道台阶,品尝到胜利喜悦的事。告诉家长和老师要支持孩子进行自我锻炼,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有大胆尝试、勇于创造的精神。课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高一个台阶,而小男孩儿还没满一周岁(即课文第一自然段)。接着讲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即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最后讲老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及小男孩儿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站到了人行道上(即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小男孩儿第一次登台阶的心理,给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创造,大胆尝试的启示。
教学中要明确,课文中的三个人物是构成故事的核心。孩子的妈妈和老奶奶对于这个孩子同样满怀关心和爱,但表现的方式却不一样。妈妈的关心表现出来是信任和鼓励,老奶奶的关心表现出来的是支持和帮助,通过阅读,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种关心都是爱,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不同的人,这两种爱会起到相同的作用。此外,课文对于小男孩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很细腻。应该注意仔细读一读这些内容,明白课文中讲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这也正是孩子的妈妈信任和鼓励他自己跨台阶的原因。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哆哆嗦嗦、信心十足”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鼓励与支持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3、感受小男孩儿勇于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做生活的强者,学会自己克服困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哆哆嗦嗦、信心十足”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鼓励与支持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3、感受小男孩儿勇于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做生活的强者,学会自己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揭示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体会奶奶和妈妈的话的不同含义。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因为本节阅读教学为第二课时,我认为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既要有对第一课时的回顾,又要有对新教学的衔接。(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了解了课文中的那些内容?(学生可能从主人公、主要内容等方面来回答。)简单、自然引入新课学习。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后,文中的小男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小男孩儿)?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谈对小男孩儿的整体印象,从事情的发展中感受到她独自克服了困难,很了不起。
三、问题入手,感悟内容
1、为什么说小男孩儿独自登上台阶非常了不起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很自然就能抓到孩子小、台阶高两个方面。)
(1)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小男孩儿的小呢?用横线画出这样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儿?(学生默读中很容易找到1、2自然段中描写孩子小的语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体会完哪一句就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一句,练读后全班齐读描写小男孩儿小的句子。)
(2)这么小的男孩儿要上台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台阶?(台阶的高度也就20厘米,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登上去,并没有什么难度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对于孩子的描写来体会。)
A、但对于这个刚会站,而且站都站不稳的小男孩儿来讲登上这台阶却很难,这台阶却是一个“高地”。读一读第一段,读出这种难,读出小男孩儿的不容易。B、就是这样一个不足周岁、两腿还不太听使唤还在哆哆嗦嗦的小男孩儿,此时此刻已经站到了台阶旁,他想要登上台阶,他会想些什么?
从小男孩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男孩儿想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男孩儿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自信。C、有了这样的愿望和信心,看,小男孩儿已经开始登台阶了。(指生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了小男孩儿想登台阶的愿望强烈?用横线画一画。(找到“已经抬、踩、站”等词语,读一读相应得句子。)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
(1)小男孩儿为什么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2)小男孩儿在站着干什么?
(3)他为什么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4)他固执地注视着前方在想些什么?……..(请同学针对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及小男孩儿的想法进行体会,感受到小男孩儿此时遇到了困难,犹豫不定的心情,并体会到孩子并不放弃,还在积蓄体能和精神的力量,仍然执著地要登上台阶。赵祝“固执”一词,回顾上文,由此更可见孩子愿望强烈、信心十足。体会后练习读一读。)
2、假如你是一个路人,从人行道经过时看到了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这时你有听到了一位老奶奶和小男孩儿妈妈的对话。(指生读)你从她们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奶奶的话中有疑问和不解。她觉得孩子太小,根本不可能登上这么高的台阶。如果要上应该有大人的扶持和帮助。可见老奶奶非常关心小男孩儿。而孩子的妈妈却对孩纸充满了信心,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体会后随即读一读各个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心理。)
奶奶的关心,妈妈的鼓励,都是对小男孩儿的爱。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谁说的话更能给小男孩儿以支持?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在给孩子传递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这比扶他一把更有作用。因为大人只能扶一时,不可能扶一世。体会后再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话中对孩子的信任。)
3、妈妈微笑着看着小男孩儿,在她的鼓励与期待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男孩儿登上台阶了。)(大屏幕出示段落,指生读)
对比:(大屏幕给出小男孩儿两次尝试登台阶的片段。)读一读大屏幕中划线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男孩儿两次尝试着上台阶为什么结果不同呢?读一读屏幕上的片段,边读边找,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原因。大屏幕:
瞧,那只穿着漂亮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胆小男孩儿儿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站着…… 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引导学生有结果回到过程,找动词对比体会人物的不同表现,分析后说一说小男孩儿第二次登上台阶的原因。这其中有孩子在第一次登台阶中积累的经验和力量,还有受到妈妈鼓励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因此力量也更足了。再加上孩子本身就对登台阶充满了渴望,信心、力量、愿望三者合一使其最终登上了台阶。边体会边读一读第二次登台阶是相应的句子。)导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1)因为小男孩儿有登上台阶的愿望和信心,所以“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2)因为小男孩儿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有不断地积蓄力量和信心,所以他“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3)因为小男孩儿在登上台阶的过程中得到了奶奶的关心和妈妈的信任和鼓励,“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4)正因为小男孩儿有登上台阶的强烈愿望和十足的信心,又有妈妈的信任和鼓励,才使他“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小男孩儿这两只小脚踏上的难道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阶吗?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进行深入地思考,体会上这个台阶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战胜困难,第一次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实现愿望。这里边的“高地”代表着困难,拿下高地是战胜困难,而且是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克服的,他对孩子的一生来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战胜这种困难所带来的快乐是骄傲的、自豪的、喜悦的、幸福的。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这一句。)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孩子自己的强烈愿望和十足自信的支持下,在妈妈和奶奶的鼓励和关怀下,小男孩儿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困难,第一次登上了台阶(指题目,突出课题“第一次”),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他成功地迈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台阶。他会更加自信地去登上自己人生中第二个、第三个,以至于更多的台阶。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这个小男孩儿一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家长、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中,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拿下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高地,让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段完整话。
板书设计:
第一次
哆哆嗦嗦 信心十足
小男孩 注视前方 积蓄力量
拿下高地 胜利微笑
2.《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纲要》,第一课,态度,语言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6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教学, 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本课程, 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 总结自己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觉得能不能搞好《纲要》第一次教学对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
一、为什么必须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 教学也是如此。第一次课上得成功与否, 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可能会在思想深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某种抵触情绪, 如果任这种状况蔓延和滋长下去, 今后的教学就难以顺利展开,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第一课至关重要, 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 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这门课。
第二, 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决定的。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5号) , 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一般来说, 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此可以说,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体系中, 大学生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纲要》。因此, 能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讲什么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场白, 《纲要》第一次课不要急于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介绍, 而应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强调。
第一, 教师要从总体上介绍《纲要》课程的轮廓。首先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很多大学生在《纲要》的性质问题上存在着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不准确的认识, 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历史学科。第一次教学必须澄清这个问题, 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因此, 它既是历史课, 更是政治理论课。其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明确地告诉了大学生这一点, 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 从而减少他们对这门课的抵触和误解。其次要介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要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条主线;二个了解;三 (四) 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 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两个了解就是要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的体系是:三编十个专题 (章) , 每编由综述和若干专题 (章) 组成。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等, 综述为“纲”。专题是通过对某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叙述, 专题为“要”。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和要点。
第二,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纲要》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实践证明, 只要大学生觉得有趣的事情, 再苦再难他们也乐在其中。《纲要》第一讲,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首先, 教师要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相关论断, 借这些学生比较崇拜的历史人物之口讲出教师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借用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看法:“史之为用, 其利实博, 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也可以借用晚晴思想家龚自珍的说法:“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可见, 小到个人生活, 大到家国, 均可从中得到启示, 然后具体说明学习《纲要》的意义。
一是有资政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即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 一个民族要不断发展, 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重要论断。毛泽东说:“我们要看前途, 一定要看历史。”江泽民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净, 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李世民十分重视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 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 并据此调整统治政策, 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二是有警世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 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始淡化。首先, 60多年时光, 沧桑巨变, 今天的中国已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初步实现小康的国家, 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人们有了骄傲和自豪的理由, 也有了小富而安、自满自足的理由。特别是大多数人没有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痛苦经历, 也没有终生不忘的历史记忆;其次, 和平年代, 市场经济建设, 人们关注经济发展, 关注物质利益, 自觉与不自觉地淡化了国家忧患、民族忧患意识。在不少人的意识里, 认为无患可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习近平2010年7月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口的。这是共产党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纲要》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经历的灾难和屈辱, 做到“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奋发图强”。
三是有释疑、解惑的作用。即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涉及到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说法进行正确的辨别。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如何看待这种“侵略有功”论?如何看待《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所提出的:“义和团反人类, 反文明……”这一说法?如何评价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等等。学习《纲要》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解决这些开火的钥匙。
四是有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 他们应该也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要让大学生明白: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和思想理念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 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和理论, 就会妨碍人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 不闻古今, 不见事类, 不知然否, 犹目盲、耳聋、鼻痈也。毛泽东也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不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人, 是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及理论的人, 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 学习历史和理论, 能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 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 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学习《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 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就是一幅生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近一个半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有过多少潮起潮落, 悲欢成败!通过悉心学习, 我们从中可以洞悉人类生存的奥秘, 面对纷扰的人世生活时, 不因外物的递迁而烦忧, 更多几分淡定从容与积极应对。
第三, 要简要介绍学习《纲要》的基本方法。不少学生把学习《纲要》课程视为畏途:枯燥繁多。的确, 风云变幻的一个半多世纪, 事件多, 头绪杂, 要学好谈何容易!然而, 只要培养兴趣, 找出规律, 掌握起来并不像想像中困难。要明确告诉大学生, 学习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方法就是联系。
一是联系本课程, 做到前后相互印证, 融会贯通。仔细阅读会发现, 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 不仅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即革命, 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而且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地说就是, 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到出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 从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还有, 对许多历史人物考查, 还会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如很多有名的人物的一生几乎都充满曲折和变化, 甚至前后判若两人, 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汪精卫、毛泽东, 等等。
二是联系相关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应用和诠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关联更多, 一个侧重理论, 一个侧重历史。
三是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英国的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也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 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又说:“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 就意味着也要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的任务就在于,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对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 还要要求学生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质疑, 不但学懂学会, 还要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做到会学。
三、怎么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要以良好心态和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开学第一课, 老师见到的是新学生, 学生遇到的是陌生的老师, 对老师有后天的一种敬畏, 新生和教师的心里距离就更远了。因此, 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一个冷面孔, 甚至怕以后课堂纪律不好, 而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学生都期待老师对自己是和蔼可亲、友好、平等地。动之以情, 把好开学第一课学生进门第一关尤为重要。否则和学生把距离拉远一次, 就得数十次友好的表示才能使学生重新和你友好相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本是教师职业的共性, 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在以理服人的同时, 必须做到以情动人。所以, 《纲要》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对学生平等相待, 民主行事;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心理活动, 积极寻求师生心理的共振源;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疾苦, 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 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可以进行真诚沟通和交流的人, 而不是给学生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形象。只有如此, 教学才能感染学生, 使之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爱屋及乌”, “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主讲教师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这样的责任感, 我们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 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 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讲得枯燥乏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用得好, 学生就喜欢听, 教师的教学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里要注意, 讲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并不是离开学科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的油腔滑调, 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还有就是,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不断与时俱进, 贴近生活和学生, 跟上时代。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的语言和词汇在不断产生。因此, 教师的语言跟上时代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例如, 第一次上课给学生打招呼, 老师说:同学们, 大家好!就很一般, 引不起学生很高的兴致, 但如果换成是:亲, 你们好!效果就不一样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课堂气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2]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3.《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这篇习作具体编排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说会写之会写部分,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是在学习了《军神》《登山》和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屋《第一声叫卖》之后安排的,旨在做到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回忆学习和生活中的难忘的第一次,有顺序地写下来。
设计理念:本次习作以叶圣陶老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为基本理念,着重指导学生写“实”、写“我”, 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来写第一次做某事的亲身经历,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诚实可信的品行。
2.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兴趣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尤其是第一次遇到的事,如第一次学电脑,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当升旗手,第一次没完成作业等等。你当时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吧,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把你难忘的第一次写下来。(板书 第一次 )
评析:用谈话法启动学生的原有认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使学生所写与生活紧密相连,能使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兴趣油然而增。
二、审度题意明要求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第一次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次半命题习作,让我们写第一次所做的一件事。
生:我知道这次习作的体裁是记叙文,要求我们写一件事,而且是难忘的事。
师:对于文题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这篇习作还有那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投影:“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讲故事,第一次学电脑,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学炒菜,第一次洗衣服……这些第一次给你的可能是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是失败的教训。”
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什么,把它写下来。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把你做这件事的体会写出来。
师: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把你知道的具体要求说给大家听。
生: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第一次难忘的一件事;
生:要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体会和感受。
评析:要写好习作,审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既要审明习作中心,审清习作的类型,审清题目的选材范围,更要看清题外的要求,教者真正引领学生做到了这一点。
三、指导选材有新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趴在桌上或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第一次,然后和大家交流你想写什么?
生:我想写第一次擀面皮的事;
生:我想写第一次打预防针的事;
生:我想写第一次学电脑的事;
…………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重新回归生活的空间,在搜寻、在提炼自己脑海中难忘的第一次,他们思维的引线被逐渐拉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选材能力,避免了习作的雷同。
四、范文引路巧布局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我们不妨把书翻到26页,看本单元“快乐读书屋”中的《第一声叫卖》一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此文,看看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本文按照“为什么要叫卖”“怎样叫卖”、“叫卖的结果”的顺序来写的。讲述的是暑假里“我”和表妹到市场卖自家地里产的小白菜,起初不敢叫卖,后来鼓足勇气,终于喊出第一声叫卖,体会到了“万事开头难”的道理。
师:也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的顺序写的,同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借鉴这篇例文的写法,重点说一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过。
生:《第一次缝衣服》……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再把线的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唉,我的手怎么就没有妈妈的灵巧呢……
生:《第一次剖鱼》……我小心翼翼用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来的劲,一挣扎,“扑”的一声,头尾都翘了起来,我的妈呀!吓得我扔下刀子往后直退,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身上都冒汗了……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
生:《第一次骑车》……我高兴地把车子推了出来,忙不迭爬上车子,由姐姐在后面扶着后架,我使劲蹬呀踩呀,可是车子像个不听话的孩子,一直歪歪扭扭的,不走直线,居然连我带车都倒在了地上 ,我气呼呼地说:“不骑了!不骑了!“姐姐气喘吁吁地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来,我扶你起来……”
评析:钱梦龙老师说过:“模仿一篇课文,有时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10遍怎样写效果还要好些。”中年段学生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仿”这一过渡环节,因此教学中执教者以例文为样板,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尝试作文练手笔
师:你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你们的介绍老师非常满意,老师还想知道所有故事的精彩内容,请同学们把你们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用笔写下来,下一节课读给同学们听,好吗?
总评:
本节习作指导课,教师不喧不嚷,按部就班,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指导选材,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或瞬间进行叙述,真正走上了生活化作文的道路,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学生循法练习,由仿到创,从说到写,多角选材,循序渐进,每走一步,有如攀登一个台階,真有“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之势。同时通过渗透在下一节课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让他人提出建议以及修改习作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标的“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 他人交换修改”的理念。长此以往定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学之根本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殷切希望。
4.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 《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体验一起挑战、共同成长带来的愉悦。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在对故事、情境的思考当中领悟道理,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行为。
3、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我们要敢于挑战和尝试,并懂得区分哪些事情要大胆试,哪些事情不能试,那些事情要别人帮着才能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敢于挑战第一次。
难点:要懂得判断哪些事情可以尝试、哪些事情不能尝试。教学准备:视频、完成课前小调查、学生准备第一次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
2、小剧场:《小马过河》。
师:同学们,现在小剧场马上要开演了,谁要来参演呢?你又想要饰演哪个角色呢?
师:好了,角色已经选好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小表演家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挑选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师: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
3、动动小脑筋: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么做呢?
师:让我们在课本当中找到答案,最后小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在课本中自己找到答案并汇报。
教师提问:为什么马妈妈说“孩子,你终于长大了呢?” 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马妈妈之所以说小马长大了,是因为小马懂得依靠自己去尝试、去挑战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无数次的“第一次”中成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小马过河》,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敢于挑战第一次,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长,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二、讲授新课
(一)我的第一次。
师过渡:那么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第一次”的经历呢?
1、我也要说(课件出示讨论提示):
(1)你都有过哪些第一次的经历呢?
(2)当时你的感觉怎样呢?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3)后来试过了以后,你又有什么感觉呢?
2、师:请大家在小组里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第一次。要把当时的心情详细地描述出来,如果有照片或者其他资料,也可以一起分享。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第一次。
3、学生展示第一次的经历和当时有趣的回忆:
(1)第一次买东西;
(2)第一次炒菜;
(3)第一次溜冰;
(4)第一次包饺子;
(5)第一次游泳。……
4、师:听了别人的第一次挑战,结合自己的第一次,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5、师小结:同学们真勇敢,有过那么多的第一次的经历,你们真是一群小勇士。很多时候,我们做第一次的时候会做得不好,可是有了第一次之后、第二次、第三次就会越做越好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建立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符合本课教学深化的需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第一次,让他们学会悦纳生活,悦纳自己,并自觉进行挑战后的总结,使挑战成为自己重要的成长资源,以便与新的道德经验产生有机的连接。】
(二)我还想试。
师:那么小勇士们,你们还想要尝试哪些新鲜的事呢?
1、课件出示: 小小冒险家:我的冒险计划 说一说,你还想尝试什么?
2、小组内交流,展示“我还想试……”
3、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把你们觉得最有意思、最让人向往的愿意尝试的事告诉全班同学。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讨论分类:
师:大家说的这些挑战真的很让人向往,也很有意思。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对小组成员刚才提出的想尝试的事进行一下分类。比如:哪些事情,要大胆试?那些事情,不能试?哪些事情,有人帮着可以试?
交流后进行汇报,说出分类的原因。
5、师:这些小同学们也有一些疑惑,(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吧。
大家一起来帮忙。
【设计意图: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挑战第一次的关键,是引导小学生避免怯懦与鲁莽两种极端倾向,通过讨论分类,使学生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尝试,哪些事情不可贸然尝试。结合生活事件,发展好“勇敢”这一德性。】
三、课后实践作业
完成你的冒险计划。
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
通过一个小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和收获,让学生在思考当时的困难和后来的收获当中懂得我们要敢于尝试和挑战的道理。
通过冒险计划,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要去尝试的事情,再去思考问题,区分哪些能够去试,哪些不能,哪些需要帮忙,再把自己的冒险计划去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的挑战很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要回到生活的现实情境中才能进行。针对此情况,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为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了通道,很好地实现了“回到生活中去”的德育宗旨。】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学习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第一次的经历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挑战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不停地去尝试和挑战,就能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勇敢的人!
【设计意图:课末进行总结,使知识得以升华,学生互相倾听,彼此吸纳,让思维走向纵深。】
板书 第1课 挑战第一次
1、我的第一次。
5.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五
第二课时
高台小学 刘敏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写一段话,表达你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学准备:课件 配乐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知道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第一次”)
过渡: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学生读文,并划划相关的语句)
二、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一)学生自读课文,划下相关的语句 交流:(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的语段)
A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摇动。” 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指导朗读。
(二)关注“第一处”,感受“我”的心情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
过渡:我为什么“很难过”?生读第二小节。
(三)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师:母亲这么轻,我完全“没想到”。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怎么样的啊?
思考:“我”为什么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1.交流:
A、“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山路好走吗?可是母亲,却总是„„ “我”和妹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母亲还是年复一年,总是„„ 母亲“肩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走过这弯弯曲曲的山路,都是为了什么啊? 指导朗读。在小时候的我的眼里,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啊?
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里,她是高大的,她是力大无穷的。
B、“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指名读句子)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母亲肩上的挑的担子有多重啊?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只有那100多斤的东西吗?
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她那80多斤的身体,竟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母亲真是——(赞扬母亲)
连护士也动情地对母亲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面对赞扬,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D、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交流:母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E、其实,母亲的艰辛,又岂是这简简单单的话语能概括的!引导想象:在狂风暴雨中,母亲„„
在烈日炙烤下,母亲„„
在寒冬腊月里,母亲„„
(学生说话,交流)2.再次强调,理解“难过”
师: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交流: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啊?(再次轻声齐读句子)
3.挖掘文本内涵,联系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母亲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不用肩挑重担,但在的你记忆里,还存有这些画面吗?(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平凡的母爱)
这一幅幅平凡得近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
(四)定格动人画面,体味其中深情
1.师:文中的“我”,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忍,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
引读:于是,他突发奇想:――(生跟读,指导朗读)
其实,此时的“我”是想用这一抱,来?(以“抱”母亲来“报”母亲)2.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 师配乐朗诵“我坐在„„”课件出示,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生读,配乐)
3.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
4.这样的画面,不论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此刻,无声胜有声。而在这安详的寂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小结升华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
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却是—— 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 一个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老师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延伸: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回报母亲恩情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呢?(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3、今天,正好有许多母亲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深情地拥抱一次我们的母亲,课后用一段话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爱 无私
博大
课后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于是,在设计这一课时,我选择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在狂风暴雨中,母亲„„;在烈日炙烤下,母亲„„;在寒冬腊月里,母亲„„”,再补充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更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教师配乐朗读“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有幸上本节课的时候是家长开放日,有许多家长就在教室里听课,于是在整堂课结束之时,我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抱一抱自己父母亲,说出此事最想说出的话,有些孩子在父母亲前都留下了泪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学生所写的送给母亲的一段话也精彩纷呈。
6.《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 开篇引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如何敲好这一锤?我认为, 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着力唤起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的欲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顺畅地走进文本, 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交流, 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题, 想象生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花香”。看到这个词, 你能联想到什么?
预设:花香气扑鼻;仿佛嗅到花香的味道;仿佛看到鲜花盛开……
板书:一路花香。你又有什么感受?齐读课题, 让花香淡淡飘出。
带着欣赏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育家董政枢曾说:“好的开头, 有如春色初展, 鲜花含露, 叫人钟情。”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安静的氛围, 宽松的环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想象, 教师适时追问, 学生思维的火花随即点燃, 花香飘逸的美感流淌于学生心间。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字词学习, 品味妙趣
通过预习, 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谁来说一说这个寓言故事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
根据学生回答, 适时板书:挑水工、破水罐。
这个“罐”字, 还是我们要掌握的生字呢, 先仔细看一看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范写) 左边的撇要写得短而有力, 右边笔画较多, 要写得紧凑。
关于这个字, 古人一开始可不是这样写的。 (课件演示“罐”的演变) 左边是“缶”字, 古代一种肚子大口小的盛酒器具;右边是“雚”, 本来是指一种叫白鹳的水鸟。瞧, 两个红圈多像鸟的眼睛!有什么想说的? (神奇、美妙、有意思)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这样赞美中国汉字, 他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 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一首优美的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
这篇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还比较多, 一共有九个, 先练一练。
生字会读了, 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裂缝骄傲渗出浇灌欣赏
不禁目的地完好无损日复一日
【设计意图: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是阅读的基础, 是写作的基础。此环节中, 通过让学生欣赏“罐”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神奇和美妙, 认识到每个字都是有生命活力的。从而让每一个字都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激起他们认读的兴趣, 生字词教学水到渠成。】
三、朗读指导, 激发情趣
(一) 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 适时指点
预习的时候, 你们读了几遍课文?老师也读了五遍。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第一节。及时纠正, 纠正后改正再读该句。不要着急, 用心读。 (预设评议:多好, 我欣赏她的认真、流畅、自然。)
指名读第二节。及时纠正, 纠正后改正再读该句。
指名读第三节。及时纠正。
(二) 教师范读引领
听了你们的朗读, 我学到了很多。有的读得比较自然、通顺, 有的读得非常正确, 有的读得很用心。下面听老师朗读, 仔细听, 看老师的朗读与你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有感情朗读全文。)
告诉老师, 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评议:
1. 有感情, 注意停顿。逗号停顿时间短, 句号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长一些。
停顿的时候, 可以给自己、给听的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没有停顿, 就没有思考。
2.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语调抑扬顿挫, 表情随着课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读出了破水罐心情的变化。
3援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能将描写一路花香的句子读得很生动, 那是因为老师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你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想, 你们的脑海里也一定会出现美妙的画面。读读看!
读了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 闻到, 听到。) 是啊, 多美的景色啊! (播放背景音乐。)
生齐读这一句。评读, 是否认真、投入。
4. 老师读挑水工说的话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读出了一个亲切, 其他就较为平淡。亲切, 有耐心, 好像在跟他说话。那是因为老师通过认真学习, 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已经走进了人物的心里。)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朗读课文的情况, 针对情况, 教师适时示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地跟着教师再一次在文本中“走”了一回, 并在不知不觉中, 将他人的优点运用于自己的朗读实践之中。脱离生硬的说教, 学生们反而学得快乐, 充满情趣。】
5. 读全文。
刚才你们听了同学的朗读, 又听了老师的朗读, 现在大家再读一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6. (联系板书) 挑水工、破水罐、好水罐, 课文围绕这些主要写了什么?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填空:
(1) 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 () 而感到骄傲, 破损的水罐因为 () 而感到惭愧。
(2) 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缝 () , 让破水罐发挥了另外的作用。
【设计意图:采取填空的方式, 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题目设计难易适中, 且富有弹性, 有“下能保底, 上不封顶”之效。】
四、课堂小结, 增添雅趣
看来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了解了。这是一个印度寓言故事。在古印度, 在那高高的菩提树下, 佛祖释迦牟尼每天都这样微笑着, 打着手势, 给弟子们讲述这些生动的故事, 连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也都被吸引过来了!相信你们通过认真学习, 也一定能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设计意图:美丽人生, 离不开经典语言对我们的精神哺育。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 意在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 开启学生阅读期待之门, 为自主阅读注入动力, 切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阅读的芬芳弥漫孩子们学习的空间, 让文化独特的雅韵浸润孩子的心灵。】
五、书写生字, 练出意趣
对自己有信心吗?但老师还有点担心, 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写好这些生字。仔细看一看,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让学生相互说一说, 互相学习。预设:“愧”竖心旁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两点, 中间一竖要直, 右边笔画要紧凑。“傲”“漏”“欣”的写法等。
师范写。请你们也把这4个字在习字册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 示范点评。 (红笔画圈打五角星) (美观、紧凑、结构匀称, 注意左窄右宽, 笔画漂亮。)
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一学。觉得同桌写得好的, 就送给他一个五角星。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写好。课后请大家再写写这些生字, 读读课文, 这样你会学得更好!
【设计意图:认字写字必须掌握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这是基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二、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都要用1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教学至此, 针对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适时、相机指导示范学生易错的、具有代表性的生字。再让学生自己认真书写, 同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给每一个孩子想写、乐写增加动力, 达成课标提出的“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要求。】
板书设计:
15一路花香
破水罐
7.《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对应关系。
2.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
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活动1]感知身边数学
例题1:我校举行篮球联赛,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为了鼓励学生参赛,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我班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的10场比赛中得16分,问我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
用“学生篮球比赛”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探索、激励学生去说,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活动2]探索新知的乐趣
例题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2x+y=16x=6y=4
(2)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这种一次函数的形式?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x+10和y=2x-1的图像,观察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否是方程组x+y=102x+y=16的解?并探索:是否任意两个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都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当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y=-x+10与y=2x-1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什么?这一问题与解方程组x+y=10y=4是同一问题吗?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
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进一步归纳出:
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设计意图:
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活动3] 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3 :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1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2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
(1)上网时间为多少分钟时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
(2)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更合算?
师生行为:
学生分组讲解后发表见解,相互交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到收费方式的选择与每月上网时间x(分)有关,然后深入小组参与讲座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展示规范解答。
设计意图:
通过综合运用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方程组,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数学模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活动4] 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1)以方程3x-y=2 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y= 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x+y=1x-y=1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y=-x+1与y=x-1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3)某电信公司开设了甲、乙两种市内移动通信业务,甲种使用者每月需缴15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在付话费0.3元;乙种使用者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内通话时间为x分钟,甲乙两钟的费用分别为______元。
①试分别写出y1与y2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1,y2 的图象;
③根据一个月通话时间,你认为选用哪种通信业务更实惠?
2.课堂训练
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并展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5]分享你我收获
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哪些认识?
师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活动6]开拓崭新天地
写一篇数学日记;谈一谈你对今天数学课的感受,你对课堂的表现得评价,今后你对学习的打算。
作业: 教科书习题14.3第5,6,11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此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函数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方程(组)、不等式,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用“学生打篮球”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方程模型,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活动中;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将“学生打篮球”问题延伸为例题,前后呼应,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此例题涉及函数、方程(组)和不等式等知识,是本大节内容的集中体现,它能使学生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感受图象法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业中我设计了数学日记、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教案的设计力求通过“感知身边数学、享受探究乐趣、乘坐智慧快车、体验成功喜悦、分享你我收获、开拓崭新天地”等六个环节,整个的设计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切实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这堂课上始终贯彻〈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定义让学生归纳,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老师只是指导者与合作者。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情意场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再强化训练,把学生变成一架“解题机器”。
总之,通过这次讲课我的体会是: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我们教师在行动中可能无法达到此境界,但首先在意识上应以这样的境界要求自己吧。先前总觉得坐在电脑前、打开书本、翻阅各种可利用资料的资料等就可备好一堂课,自从这堂课之后我才逐渐领悟到备课就像酿酒,最重要的是酝酿过程,在我们对教材及相关资料熟悉的基础上,随时随地在脑中反复地琢磨、酝酿、修改,这样才能挤出精华、酿出香酒。
【《第一次》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一次教学心得体会09-24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10-03
语文《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反思11-03
快速跑第一次课微型课教学教案07-13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09-11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09-1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8-30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8-19
《鲸》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