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2024-08-04

职业道德教育材料(共8篇)

1.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篇一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而德育很大程度是在学校完成,由教师去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古往今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了职业道德乃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实质上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赞美,是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要求高。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全面。我们知道,教师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出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自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在内容上要广,在水平上要高。

2、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就是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

3、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有更大的自觉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要求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有较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师职又有较强的自尊性,这种自尊性又使得教师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学生面前,都要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教师这种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的美德,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有更加自觉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也不断更新,因此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是教师政治觉悟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改革、创新,更快地发和完善自己,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教师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2、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

教学教育教学,是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讲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活动,是教师同学生联系、建立关系的主要纽带。在教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中,不仅始终贯穿具体的业务要求,而且始终贯穿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

3、教师的语言道德。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其中言传是常见的、最普通、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联系社会、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道德素质如何、不但标志着他们本人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尚,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后一代能否健康成长。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语言方面的修养。教师的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思想正确、以理服人、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准确生动、引人入胜、礼貌文明、为人楷模等几个方面。

4、教师的交际道德。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不但要思想高尚、业务精良。而且还要有广泛的社交能力,讲究社交道德。

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之外,还必然要在课堂外与学生、同事、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或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对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也关系着教书能人的成败。那种闭门教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教师也是难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的交际道德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团结同事、善于协作、社会交往、公正无私。

5、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查自己。教师为人师表,不仅肩负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还肩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在学生身上,经常可能看到教师的“影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卢那察尔斯基也说:“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还有一些著名教育家也充分地论证了教师的生活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不是他个人的私事,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大事。教师个人生活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精神充实、作风严谨、仪表端庄、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以身示范。智慧要用智慧去启迪,人格需靠人格来塑造。教育是事业,需要我们献身;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求真;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创新。经过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师德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师队伍一定会更加素质全面,更加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光明灿烂的前景就在眼前。

2.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篇二

关键词:金属硅,生产工艺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

某金属硅材料厂年产金属硅2.8万t。为了解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们于2010—2011年对该企业生产环境及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调查,以提出防治建议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金属硅材料厂。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测量结合工艺流程图和材料清单的方法,对该厂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依据工种和工人工作地点及工作线路选取采样点。

1.3 检测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 -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和《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进行各项有害因素的测定。

1.4 判定标准

依据国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 2.2-2007)进行结果判定。矽尘采用粉尘定点检测浓度和主要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噪声采用定点监测、8 h等效连续A声级,一氧化碳采用最高容许浓度(MAC),二氧化碳采用短时间接触(STEL)浓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厂目前年产近2.8万t金属硅。现有职工268人,其中管理人员29人,生产人员239人,年正常生产300 d。主要生产工段实行连续工作制,年工作350 d,每天3班,每班8 h;管理及部分辅助生产工段,年工作251 d,每天1班,每班8 h。主要原料为硅石,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使用木炭、焦炭、木块、低灰份煤、氮气、氧气、炭素电极等;并且消耗大量电能。产品为金属硅,副产品为微硅粉等。

2.2 工艺流程

该厂工艺流程可分为:①原料处理系统;②金属硅冶炼系统;③烟气净化、除尘系统;④成品加工系统;⑤制氧、制氮、给排水、供配电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系统。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2.3 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化学毒物等。见表1。

2.4 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该厂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矽尘和噪声,采样点合格率较低,分别为11.1%和40.0%。矽尘不合格点的分布遍及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噪声不合格点主要分布在原料处理和公辅系统。见表2。

3 讨论

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为制定其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评价的主要目的[1]。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化学毒物等。这也是该类型企业重点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2]。生产性粉尘主要以矽尘为主,物理性因素主要以噪声为主,两者在生产各个阶段均有分布,且涉及的作业人员数量大。

在原料处理、金属硅冶炼及烟气净化系统,除布袋除尘间矽尘(呼吸性)浓度检测结果合格外,其他各点均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各主要岗位的作业工人接触矽尘的TWA浓度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他粉尘主要来自辅料,不合格点集中在皮带。究其原因,粉尘浓度超标的主要是由于工艺所限不能实施湿式作业,各皮带之间落差较大、落料口没有密闭,皮带旁地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洒落,产尘设备不密闭,同时没有通风除尘设施等原因。建议成品加工改进为机械化,这将会减少作业人员接触粉尘的机会,如再进一步加强设备密封、通风除尘,并采取措施减少二次扬尘[2],该环节的粉尘浓度有望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新建项目如按照这样设计,项目建成后,粉尘危害将得不到控制,作业人员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粉尘中,将会增加暴露人群罹患尘肺病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合理设计通风除尘及抑尘设施,并认真落实“三同时”;减少硅石、木炭、低灰份煤和焦炭等原辅料输送过程中的落差,并尽可能将落差处的产尘设备密闭,避免或减少二次扬尘的产生;同时,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工人在作业时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3]。

原料和公辅系统作业岗位的8 h等效连续A声级全部超标,噪声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各皮带结合部、料仓和泵房。从现场看,超标的主要原因为皮带设施陈旧,产生高噪声设备没有加装隔声罩,产生高噪声的厂房和控制室没有设置隔声、吸声设施。因此,该项目设计时如能从设备选型时严格控制噪声,针对噪声源设计合理的吸声、隔声措施,加强工人休息室及控制室的隔声效率,工程投产后,可有效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在噪声较高的工作场所,还可以进一步缩短工人实际接触时间,并要求工人巡检时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可有效减小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造成的危害[3]。

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均符合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该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量少,加之厂房空间较大,不容易形成局域性高浓度区域。原辅材料中含硫量较小,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量小;一氧化碳在高温燃烧的情况下,可以二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只有在突然停电,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只要注意通风,不会造成局部高浓度,引起中毒;因此,工程设计时,应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增加机械通风,并合理组织气流;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则执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在停电或维修时一定要注意先通风、 再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和最后维修的原则。该类型企业使用化学物品较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加强过程管理和重点环节管理[4,5]。

从现场调查结果来看,金属硅炉周围温度较高,由于本次检测不在高温季节,故未取得作业场所的夏季空气温度数据。仅从本次监测数据看,金属硅炉旁工作的捣炉工高温热指数(WGBT)超标。且捣炉工为8 h连续工作,故高温对捣炉工危害较大,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发生高温中暑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工程设计中,只有考虑在工艺范围内尽可能地隔离热源,缩短捣炉工的高温作业时间,并在休息室等处设计空调系统;生产过程中保证通风降温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运转,并在夏季高温季节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含盐清凉饮料,才有可能减轻或避免高温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工频电场超标的主要是1、2号主变压器和110 kV配电室。但因为工人多为巡检作业,且停留时间较短,其余时间均在操作室工作。如能在下一步工程设计中,对高压设备周围加强屏蔽,有效隔离,并减少巡检时间、次数。采取以上措施后,工频电场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将能控制在国家限值内。

参考文献

[1]李晓岚,汝玲,沈月华.对某大型迁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论的反思[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21(6):392.

[2]张文勇.多晶硅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识别及其关键控制点[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1,26(2):65,66,126.

[3]陈凤琼,张华东,杨迪.某多晶硅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10(4):278-281.

[4]袁方.某多晶硅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5):336-339.

3.浅谈职业学校服装材料课教学 篇三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探究型教学

服装材料学是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基础课,做好服装材料学的教学工作,为服装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服装材料学的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基础课,对于服装材料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和我们开设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原因。由于职业学校教学条件所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即便学生死记硬背住服装材料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和实际脱节也不可能将其灵活运用。首先要从观念上强化对服装材料的认识。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为款式、色彩、材料,从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服装材料与服装工艺作、服装材料与穿着者等关系来阐述服装材料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对服装材料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服装材料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注意服装材料的性能,更要了解其织物风格对服装的重要性,强化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评价和感性评价相结合的观点。其次在服装材料教学中根据服装材料学科的特点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服装材料的鉴别和运用能力

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收集到相关实物或图片资料,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播放图片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各种纺织材料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合理分配授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市场和服装企业参与调查研究。

1.教学方法上以授导为辅探究型教学为主

首先,上好探究型教学课,对教师课前准备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相关课程需要材料样卡,并按服装材料原料类型、组织结构、织物风格进行分类。将所学服装材料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其次,由于季节、性别、审美、经济条件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以学生身上穿的服装作为切入点,讨论材料的舒适性能、外观性能等,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就日常服装的种类,采用讨论性互动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服装材料的性能以及风格特征,合理进行材料选择。

2.多媒体教学与实物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往往使学生难于理解,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网络上丰富资源收集纺织纤维、服装材料及服装图片来加深同学们对材料的认识和选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重视收集相关材料。

3.走出教室

时代的发展促使服装材料日新月异,市场是最能体现服装材料发展的窗口。每时每刻都有新颖的服装材料推向市场,职业学校本身的教学设施就不完善,不可能有大量的新型材料供学生了解学习。因此组织安排一定的课时带学生到市场调研,不仅激发学生对服装材料学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服装材料极大的提高学生识别和应用服装材料的能力。

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计划地组织新学生到服装材料市场收集各种服装面料及辅料布样,回学校后分类整理,了解其纤维类型、纱线支数、织物组织结构及织物风格特点。结合服装设计知识了解其服装材料及辅料地运用和流行趋势、季节、城市发展程度、地域的关系,提高学生驾驭服装材料的能力。

4.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篇四

根据《XX单位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对照个人在“思想政治、工作效能、遵守纪律、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服务态度”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真开展自我剖析,主要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业务能力欠缺以及纪律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结合此次活动契机,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本人认真查摆问题,现就个人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方面。通过剖析后,平时加强学习,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利用工作闲余时间认真自学,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能多多向领导同事们学习,学习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用学习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提高能力指导工作。在当前,特别是加强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使之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思想认识方面。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时刻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强党性锻炼,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紧跟当前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干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廉洁自律,是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做的好,在关键时刻能站的出,甘当不为名利的小草,乐于奉献的蜜蜂,格尽职守的螺丝钉。

三、业务工作方面。本着脚踏实地、勤恳务实的工作理念,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学习,加强锻炼,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夯实基础,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决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平时注重多学习老同志的工作经验,勤于思考,谨慎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同时,围绕工作目标,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坚定发展的信心,增强创新意识,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改进作风方面。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对上级文件和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以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确保上级各项决策政令畅通,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在工作中敢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定位工作的方向,切实克服工作中自己不敢想、不敢比的思想。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办事要高效。

五、廉洁自律方面。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工作中克服自满思想,扎实工作,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当好公仆,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职业教育办学汇报材料 篇五

各位领导:

近年来,省委政府、教育厅,市县政府、教育局一直以来对西乡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支持和厚爱,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创建于1983年,位于城西三里河,距县城三公里,覆盖人口41万,占地面积100亩,开办有秦巴茶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铁路运输、空中乘务、新能源应用等九大类专业。其中,秦巴茶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6%,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稳定率达85%,近两年就业学生月收入均达4000元以上,近5届毕业生中已经有8人成功创办了个体企业,有4人成长为大型公司的中层领导,学校对外培训部年培训人数达4000人以上。

6.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篇六

益阳市教育局(2007年9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教育机构323个,其中:高等职业学院2所、技工学校9所(含高级技工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43所、乡镇农校92所、职业培训机构86个。中等职业学校中,政府主办14所,占32.5%;行业企业主办9所,占20.9%;民办20所,占46.5%。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43个,其中面向第一产业的4个、面向第二产业的8个、面向第三产业的31个。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成了以高职院为龙头,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农校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十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6.6%,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6.5%,中级以上职称的占68.4%,“双师型”教师占17%。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5所,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

3、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市中职招生人数稳步增长,2004、2005、2006年全市招生分别为19112人、22675人、23346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年培训达到了10万人以上。

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5%的学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0%;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口就业率日渐提高。

二、主要做法

1、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识到益阳职业教育特别是益阳市城区,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形不成特色、难以提高质量等问题。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思路:以重点学校和优势专业为纽带,通过资产合并、重组、置换和扩建等形式,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别的界限,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重点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益阳发展。将市酒厂、市化工机械厂置换给该院,支持其就地扩建并去“筹”转正。二是支持湖南兵器工业高级技校发展。将原益阳工业贸易学校整体置换给省兵器工业技校,支持省兵器工业技校发展成为高级技校,并拟申办高级技师学院。三是将 市一技校、市二技校、省粮食二技校合并,迁址原益阳农校,并在周围扩征用地,组建并被评估认定为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四是在中心城区办好1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将市工业职业中专并入益阳电子工业中专,创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整合任务。

2、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着重抓好了“送、引、激”三项工作。送,就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特别是重视送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近3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2人,参加省级培训186人,到厂矿企业进行业务培训45人。引,就是不受身份限制,积极引进“能工巧匠”,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全市共引进各类兼职教师200多人。激,就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2006年,市教育局表彰了10名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今年正准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0年,我市“双师型”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50%以上。

3、重视学生实训,着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沅江职业中专筹资1100万元,建了一栋五层的实训楼,添置了大量实训设备;桃江职业中专筹资800万元,建起了综合实 训大楼和多种实训实验室;南县职业中专去年争取资金350万元,添置了实训设备,益阳职院投资59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另外,我们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基地,不仅降低了实训成本,使学生迅速掌握技能,而且许多学生在实习后便被企业盛情挽留,促进了就业。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本着“必须、适用、够用”的原则,整合基础性课程,保证开足实训课,并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突出实训教学。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和倡导学生迅速掌握实践技能。益阳职院依托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积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学-经营一体化”培养、“教学-生产-技术三位一体”培养、“工学交替式”培养等。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紧跟行业的发展开发教材,及时调整方向和技术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全面推行学生“双证制”。益阳市每所职业院校都奉行“双证”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与劳动部门配合,每年组织“双证”考核。据统计,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拿到“双证”的有85%。

4、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零距离”就业。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认为,在学生就业安置上,要体现三个100%的理念:一个学生安置不好,对一个学生和他的家庭的损失是100%;每个学生的就业安置,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就业岗位,学校就有100%的责任。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我市各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 中心或就业指导处,强化组织管理,并经常派出精干队伍深入市场,调查就业形势。而且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一进学校就得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就业指导课从就业形势、就业准备、职业素质、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到信息收集、市场分析,以及创业计划与实施,非常有针对性。有些学校把已经就业成功的学生请回来作就业讲座,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中的一些心态、思想问题。三是倡导“订单式”培养。许多学校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大省的合作协调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沅江市职业中专的“日立班”和长沙山河智能机械公司挖机操作手定向培养是我市订单式培养的成功范例。四是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许多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创业实际,认真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从项目确定、规划设计,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安化县职业中专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农”字特色,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20万人次,提供资金4万多元,担保贷款20万元,扶持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重视就业形势的市场调查,重视毕业生的跟踪服务,目前已形成了依托广东、上海、北京三大地区,辐射全国各地的就业网络,实现了高层次就业、零距离就业和全员就业。

三、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市第四次党代会已明确提出“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 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必然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另外,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镇待业下岗人员多,要实现他们的有效转移和再就业,也必须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技能,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目前,全市初中毕业生正处于大幅下降期,2006年为78015人,2007年为67009人,2008年为51099人,2009年为42244人,2010年为38955人。同时,群众报考普通高中的热情继续高涨,如何调整招生结构,达到普职招生比大体相当的要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群众送子女就读职校的热情不高,普职招生比没有达到1:1的要求。

2、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缺口。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的比例没有达到30%的要求,没有按人平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目前,实训基地、学生宿舍、食堂、体育运动场、卫生设施等严重匮乏。并且,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均自筹资金解决,全市职业学校基本建设负债总额超过1亿元。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够顺。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和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职业教育,但分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不利于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二是存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的问题,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 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整体不优,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又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由于办学审批标准差异大,执行的尺度不一致,导致降低门槛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秩序。

4、职业学校自身建设亟待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全市“双师型”教师仅占17%。教育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另外,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全市共有20所民办职业学校,自建校舍的仅5所,并且民办职业学校重招生、轻建设、轻教学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较低。

四、几点建议

1、建议落实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落实,特别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纳入市、县(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管理。

2、严格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强化就业准入执法力度。

3、统筹各项培训,充分发挥培训效益。

7.职业道德教育材料 篇七

关键词:职业危害,硅材料制备,调查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各自国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应用和发展[1]。硅作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纯度和优良的电学和机械等性能,近年来大量应用于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电池。随着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对制作太阳能电池板的硅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生产此类多晶硅和单晶硅切片的过程不仅制作成本高,消耗大量能源,而且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2]。为了解江苏某硅材料制备公司生产硅片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情况,2013年我们对该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江苏某硅材料制备公司开展职业病危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现场职业流行病调查资料、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职业健康监护资料。

1.2方法粉尘:测定采用滤膜质量法,测定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高温:作业场所温度、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噪声:连续性稳态噪声。焦磷酸质量法测定工艺中粉尘游离Si O2的含量。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进行监测采样与评价。

2 结 果

2.1生产工艺该公司的主要生产工艺是将多晶硅料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硅片,主要工艺流程为:1硅材料处理:分选 -打磨-清洗-包装;2多晶硅铸锭切片: 铸锭-开方-磨面-倒角-切片。

2.2主要职业的危害因素监测情况

2.2.1粉尘监测结果该企业工艺中使用的是多晶硅棒原料,游离Si O2含量为1.5%~7.7%,平均含量为4.6%。开方时测定铸锭用的坩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74.3%。参照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多晶硅粉尘为其它粉尘,坩埚粉尘为矽尘。粉尘共监测分选、打磨、清洗、包装、铸锭、开方、磨面、倒角、切片等9个岗位, 82个监测点,159件样品,总体合格率为74.4%,其中喷砂点合格率最低(40.0%)。多晶硅粉尘浓度总体范围为0.33~13.00 mg/m3,几何均数为6.43 mg/m3,接近于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粉尘各监测点样品中最大超标倍数为1.6倍。见表1。

2.2.2噪声监测结果在硅材料处理(打磨、喷砂、超声清洗)、多晶硅开方、倒角、打磨等作业及各种机械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噪声危害,共监测打磨、喷砂、超声清洗、喷涂等8个岗位,16个监测点,获得144个数据,结果见表2。噪声总体监测点合格率为63.2%,其中打磨、喷砂和超声清洗监测全部超标,喷砂岗位的噪声平均强度较高,为96.4 d B(A);打磨岗位的噪声平均强度为93.7 d B(A),超声清洗为88.9 d B(A)。噪声强度总体范围为74.8~101.8 d B(A),均值为86.9 d B(A)。各监测点中清砂岗位噪声强度最高108 d B(A)。

2.2.3高温监测结果高温是硅材料制备工艺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见表3。多晶硅铸锭、脱模2个主要的高温接触岗位监测结果中,高温总体监测点合格率仅为20.0%,其中多晶硅铸锭岗位高温100%超标,脱模岗位合格率为50.0%,表明此类岗位高温危害较为严重。

注:WBGT———湿球黑球温度。

2.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2013年,该公司组织接触有害因素的1 384名员工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其中接触噪声958人,接触粉尘180人,同时接触噪声和粉尘91人,接触高温20人,检查项目包括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外科、皮肤科、口腔科、血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分析、尿常规、心电图、肝胆脾肾B超、肺功能、电测听、胸部透视、高千伏胸片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中检出各类异常837人,占检查人数的60.48%,主要异常情况见表4。

其中非职业性疾患514人,以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脂肪肝等为主。电测听异常人员共236例,占接噪人数的24.63%。见表5。

3 讨 论

该企业生产部分工序自动化程度不高且为劳动密集型作业,作业人员每班工作12 h,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间较长,而企业的粉尘、噪声和高温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尤其粉尘、噪声危害较严重,如果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长期可能导致群体性职业损伤。

噪声为该企业超标情况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体合格率仅为63.2%,部分岗位的噪声合格率为零,大量使用喷砂、打磨、超声等设备是该企业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职业健康检查检出各类异常837人,其中听力损伤236例,异常率达24.63%,其中重度噪声聋1例,占听力异常人员的0.42%;中度和轻度噪声聋比例分别46和70例,占19.49%和29.66%;其余则为语频和高频听力下降,说明该企业的噪声危害已经对员工的健康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该企业投产时间不长, 而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3],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影响随噪声作业工龄增加,听力损伤危险也愈重[4],因此该企业后期听力损伤的人数可能进一步增加,听力损伤的程度可能更加严重。该企业的噪声主要为机械性噪声,不易从根源消除,因此可以采用给机器加隔声罩、隔声屏等方式降低噪声。现场需对接噪作业人员加强管理,除了利用轮班制、工作调换等方法合理安排休息,减少作业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外,可采取各种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耳罩等,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发达国际的“噪声暴露与听力损伤预防规划”[5]。

粉尘也是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总体合格率为74.4%。超标的岗位中喷砂、开方、倒角、切片均为设备内密闭操作,因此应加强设备密闭性,并增加地面除尘装置以减少二次扬尘;打磨岗位为人工操作,打磨处设有局部密闭式除尘罩,应保证除尘装置的效果,并要求作业人员应先启动除尘装置后再进行打磨作业;停止作业时应先关闭打磨机,后关闭除尘装置。

高温危害主要存在于铸锭车间的铸锭和脱模岗位,2个高温作业岗位均超标,说明铸锭车间内高温危害比较严重。针对高温危害,应对高温设备采取隔热保温措施,高温车间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或采取人工空气调节[6]。

总体而言,由于工艺条件及自动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该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岗位的粉尘、噪声、高温危害较为严重,我们给出如下建议:1加强设备密闭性,减少粉尘无组织逸散;2要求作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作业时保证通风除尘设备有效运行,保证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3督促作业人员正确佩戴防尘口罩、耳罩、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4做好针对高温的防护和通风、降温工作;5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治方法;6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 7检出的异常人员应进行复查,出现听力损失的作业人员应根据损伤程度调离噪声作业岗位或长期观察, 定期复查随诊。

8.“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 篇八

摘要: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3029906

Key words: education of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moral evaluation

Abstract: “Education of morality” emphasizes the moral content of education, while “mor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moral nature of education, so there ar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real life, because people are influenced by moral evaluation model, just like motive theory and consequentialism, education of morality is not considered as a complete process, neglecting its means and methods, and education of morality is simply equated with moral education. Thus, education of morality tends to become “im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it, “education of morality” should consciously approach “moral education” and get rid of the immorality in the education.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不道德现象频繁地冲击道德的底线,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因此人们都希望重树道德的权威,塑造道德的人格,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正是在这种道德愿望的感召之下,道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当人们热衷于道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认真地思考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问题,也即“道德教育”是否就是“道德的教育”的问题,结果道德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的分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很少注意“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之间的区别,也不会对二者加以严格区分,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就必然是“道德的教育”,即使是那些专门从事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也不例外。虽然从本质要求上,“道德教育”确实应该是“道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道德教育”不等于“道德的教育”,更不必然是“道德的教育”。

道德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教育意义或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像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开展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由于都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道德上的影响,所以都可以被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范围中来。如赫尔巴特说过:“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谁否认了这一点,谁肯定并不真正知道何为道德,至少他在这里没有发言权。”[1]在这里,赫尔巴特实际上就强调了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必须对受教育者发挥道德方面的影响,都必须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服务,从而将所有的教育活动都看作一种广义的道德教育活动。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在狭义上来使用道德教育概念。道德教育通常是被看作学校所开展的,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标的一种系统的教育活动。这种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道德相关性,其所期待的目标、其所传授的内容都与道德直接相关。

按照学者们的解释,“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2]。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之所以成其为“道德教育”,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依据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一种道德的目的,它包含了培养道德人格、塑造内在道德品质、形成外在道德风尚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则在于道德人格的养成,所以罗国杰说,“道德教育过程,应当与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3]。第二,“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影响”主要包括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这些影响的产生都需要依赖于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等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锤炼他们的道德意志、帮助他们确立道德信念、促使他们付诸道德行动、最终帮助他们养成道德习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施加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是服务于道德人格培养这样一个特殊的“目的”的,也就是说,前者是服务于后者的手段,前者受后者支配,而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简言之,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以塑造道德人格为目标、以道德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本文中的“道德教育”主要在狭义上使用。

“道德的教育”与“道德教育”从构词上看,就在于有“的”与无“的”的区别,因此,为了弄清“道德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有必要先弄清这个“的”的含义。按照《汉语大字典》的解释,“的”具有多重含义,而与这里比较接近的应该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用在定语后,表示修饰关系。如:铁的纪律;新的生活”;第二,“表示领属关系。如我的母亲;无产阶级的政党”。[4]在第一种含义中,“的”之前的字词用来形容“的”之后的字词所指代事物的属性或特点,在这个结构中,其重心在“的”之后的词上。如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样式,既有新的生活,也有旧的生活;既有好的生活,也有坏的生活,但不管如何,它们都属于生活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性质上有所差异而已。在第二种含义中,词语结构的重心在“的”之前的字词上,后者构成了前者所有关系结构中的一种关系,如我拥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学生等等,但这些关系都是属于“我的”,都围绕我而展开。如果从领属关系的意义上来理解“道德的教育”,那么与它相应的就有数学的教育、物理的教育、化学的教育等等,因此,“道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从语言简洁性的角度来看,这种用词方式就显得过于啰嗦,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示此含义的时候都会用“道德教育”而不用“道德的教育”。既然“道德的教育”中的“的”不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那么它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说,在“道德的教育”一词中,“道德”是被用来修饰、形容“教育”的,“道德”表示“教育”的一种特点或属性,也就是这个“教育”是“道德的”“教育”,而不是“不道德的”“教育”,因此,与“道德的教育”相对的不再是数学的教育、物理的教育等,而是“不道德的教育”。endprint

“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的特征和属性。目的、内容与特征属性之间当然会存在着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是就应然性而言的,目的和内容的高尚性、道德性决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本身也应该是高尚的、道德的,然而,应然性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性,实现从应然到现实的跨越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在行走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偏离目标,从而使得特征和属性发生变化。然而在现实中,人们似乎不愿意做此分析,而是简单化地认为,道德教育就必然是道德的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变成不道德的教育的可能性,对于道德教育中不道德现象的发生疏于防范,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止“道德教育”变成“不道德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的混同

人们之所以把“道德教育”混同于“道德的教育”,或者说,人们之所以认为“道德教育”就必然是“道德的教育”,虽然二者之间字面上的相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与人们心目中所崇奉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关。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行为的道德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动机论,认为衡量一个行为的道德性质及其价值主要依据行为的动机;一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从效果而非动机出发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机论与效果论都只抓住了行为的某一极,因而都是片面的,为了正确地衡量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就必须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5]。这里的“辩证统一”不仅是指我们既要考察行为动机,又要考察行为的实际效果,而是指我们要把行为作为一个包含动机与效果的整体,我们要从动机到效果的完整过程出发对行为作出道德评价。虽然中国哲学比较推崇中庸,希望凡事不要走极端,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合适的中点,从而实现两极之间的有效融合,然而在现实中,中国人往往会偏离中庸之道,无所不用其极。譬如在中国历史上,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伦理主要是推崇动机论,而这在社会精英阶层当中被遵循;以《增广贤文》等通俗读物为代表的世俗伦理则推崇效果论,这为普通民众所广泛遵循。虽然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指导思想也由儒学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并未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摆脱出来,中国人仍然习惯于用动机论或效果论来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正如前文所言,行为展开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动机与效果不过是一个完整行为过程的两个端点而已,而这两个端点之间还包含着行为的手段、行为的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才将动机与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动机不至于成为纯粹的思想观念,而是展现为现实,产生出实际的社会效果。然而执著于动机论或效果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动机论并不讲究行为手段和行为方式,认为它们是服务于效果的,而实际效果对于动机论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坚持“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实现”[6]。效果论则重视目的的实现,为了实现目的就会不择手段,因此只要能够实现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效果论过分强调了善的后果的重要性,因此隐含着这样的可能,即任何行为,不论怎样不道德,只要能带来最好的后果,就可证明其合理性”[7]。正是因为中国人长期游走于动机论和效果论的两极,忽视了从行为的整体出发来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从而导致中国人对行为手段和行为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为了实现动机和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行为手段和行为方式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道德性,其道德性依赖于动机或效果。

中国人这样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同样也在道德教育当中得到了反映,那就是把“道德教育”直接等同于“道德的教育”。对于所有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既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因此每个人都抱着善意的目的来从事教育工作,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成人,因此,从动机上来说,“道德教育”就是“道德的教育”。成人这个目标由于其模糊性,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更多地是把成人等同于成才,认为一个学生成才就是成人了,而成才的标志就是学好课本知识,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这样一种成才观念的指引下,教师们拼命追求成才的效果,道德教育就变成了知识教育,教师们要想法设法、不择手段地去提高学生应付考试、获取高分的能力,只要学生成才了,“道德教育”自然就是“道德的教育”。实际上,在这两种道德观念指导下,道德教育实际上都存在着沦为不道德教育的危险。在这两种观念指导下,教师们只关注了道德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充分考虑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道德性,从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良好目的,采取了一些非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譬如,在传统道德教育中,由于道德教育被混同于知识教育,因而教师们普遍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或独白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传统独白式的道德教育中,教师们不仅采取了苛责、鞭打、罚站等不道德的体罚手段,而且独白式道德教育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的一种压迫与奴役,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师生严重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绝对的主客体对立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必要的对立面出现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无知是绝对的。教师以此来证实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类似于黑格尔辩证法中被异化了的奴隶那样的学生,他们接受自己是无知的说法,以证明教师存在的合理性。——但与黑格尔辩证法中的那位奴隶不同,他们绝不会发现他们同时也在教育教师”[8]。也正是缘此之故,保罗·弗莱雷把独白式教育模式称为“压迫者教育学”,可见这种教育模式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背道而驰。

由于道德教育工作者对于这种危险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这种危险在现实中真实地上演。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只管以纯洁高远的道德理想来教育学生,从而使道德教育沦为虚伪的说教,让学生感到道德教育与现实背道而驰,道德教育不过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有些教师却为了所谓的教育效果——高分与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压政策,甚至动用罚抄作业、罚站等变相体罚等不道德的方式和手段,逼迫学生死记硬背道德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到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因而,“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混同的结果,并不是“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的教育”,而是“道德的教育”被“道德教育”所取代,而“道德教育”又恰恰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endprint

三、“道德教育”走向“道德的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而“道德的教育”是对教育活动的定性。如果从本性上说,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应该具有道德的性质,而这对于道德教育尤其重要,最理想的“道德教育”就应该是一种“道德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本性要求。因为道德教育不是一种知识的教育,在知识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来讲授客观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教师本人联系起来,不会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来对教师本人提出要求,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共同面对科学上的“是”而非道德上的“应该”,他们都不会对对方提出道德上的要求。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此道德教育不仅是讲理的,而且它所讲之理最终要用来指导行动,要在行动中得到落实。这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教师不仅是在讲授客观的知识,而且也是在为学生颁布行为的法则,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法则。

既然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同时也是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要求,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就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仅仅对学生提出种种道德要求,而自己又在教学中公然违背这些道德要求,那么只会增强学生对于道德虚伪性的感受,认为道德是强者对于弱者的要求,而强者是不用遵守道德的,由于每个人都趋向成为强者,所以道德可以被弃之不顾。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所传授的道德内容,按照道德法则的要求来开展道德教育,真正把“道德教育”变成“道德的教育”,那么,这个教师就有亲和性,这个道德教育就有感召力,学生才真正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像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所以追随者甚众,而且培养出了大量志行高洁之士,就是因为他在开展仁义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效仿的榜样。既然“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对于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把学生培养为道德之人具有高度的重要性,那么,“道德教育”就应该走向“道德的教育”。为了加速“道德教育”走向“道德的教育”,就必须对道德教育进行调整。

第一,纠正“道德教育”天然就是“道德的教育”的错误看法,主动寻找二者产生偏离的根源。“道德教育”从本性上说,确实应该是“道德的教育”,这也就是说,“道德的教育”不过是“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然而问题在于,应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一种追求的目标,但它并不是“道德教育”的实然状态。在现实中,“道德教育”既有合于应然要求而成为“道德的教育”的情况,但是也不排除存在“道德教育”偏离应然要求而成为“不道德的教育”的状况。像在日常道德教育过程中,就不仅大量存在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情况,就连责骂、罚站、罚抄等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可见,在实然状态之中,“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还存在巨大的鸿沟,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只有所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二者之间产生偏离的根源,才能杜绝这种偏离的滋生蔓延,促进二者走向统一。

第二,抛弃只重动机或效果的两极化道德评价模式,注重道德教育过程的完整评价。对于一个行为来说,动机与效果虽然对于行为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它绝不具有绝对的决定性。因为,动机与效果不过是行为的两极,它在一个漫长的行为过程中,只不过是其中极小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无法完全决定行为的道德性质,为了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评价,那么我们就必须考察行为的完整过程。在评价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道德教育的动机和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样要关注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否则我们就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真正是“道德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道德教育要采取动态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于道德教育进行道德评估的时候,就不仅要审查教育者的动机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后果,更要审查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从而防止道德教育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偏离“道德的教育”的本性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则严格按照这种道德评价的要求,完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以免出现不道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第三,在关注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性的同时,促进道德教育环境的道德化。道德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道德教育必然处于各种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会受到这些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像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9],就是强调环境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实际上环境不仅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道德教育活动本身。一个长期生活于具有高尚道德氛围中的教育工作者,那么他也会采取更加道德的方式和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而那些生活于暴力和专制横行环境中的教育工作者也会受到影响,难免会采取一些暴力的手段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正是有见于这一点,杜威强调,道德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受教育者而是环境,构建一个道德的学校教育环境乃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尔·诺丁斯则强调,完美的道德教育并非道德教育这门课程本身,而是学校内部所有的教育活动、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道德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感受到道德的温暖和力量,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个道德的人,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

反观现实,我们的“道德教育”离“道德的教育”还有比较长的距离,还远远没有达到变成“道德的教育”的要求,为了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促使“道德教育”变成“道德的教育”,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虽然沿途充满荆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点就必然能够到达。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M]∥彭正梅, 本纳.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 11.

[2]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2: 267.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 449.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1105.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868.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5.

[7]尼古拉斯·布宁, 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89.

[8]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

[9]荀子.劝学[M]∥王先谦. 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5-6.

上一篇: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下一篇: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