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

2024-08-25

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通用11篇)

1.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 篇一

克服职业倦怠,学会爱自己,做一名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

主讲人:洪文宇 时间:2015年10月12日下午 地点:教师办公室 随着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体验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失了。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呢?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这样的问题,寻找这样的答案,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学会爱自己,做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这个话题。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来避免呢?我觉得关于这样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和探讨。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让教师的心理快乐起来、健康起来,是全社会的梦想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推动,更需要自己调节。怎么样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

1、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是社会大环境需要努力改善的)

2、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温馨工作氛围。

在学校育人环境方面,我校的管理方向一直做的比较好,能够努力做到从各个部门的管理中考虑为教师减少职业倦怠,减轻工作压力,使教师心情舒畅的投入到工作中。学校一直在克服困难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比较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不给大家增添额外的负担。工会组织也是因地制宜的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大家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融洽彼此的感情,使身心更加健康。但是,由于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负担还是很重,所以我们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也是想从根本上帮助大家克服职业倦怠,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和学习。

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绝佳机会。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在一次任务中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源,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

教师首先应学会认识、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爱自己。其实,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怎样关爱自己?总体来说,教师心里要有一张“时间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到了休息的时间,要让紧张的神经细胞得以休息,疲惫的身体予以恢复,这既是对教师本人负责,同时又是对学生负责。在这里我不想多谈一些大道理,只想给大家提供一点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办法,让大家能够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愉快的状态工作。

1、关注自己的外表,努力把自己修饰的高雅、大方、得体,关注自己的外表,首先就是对自己服饰的关注。每天出门前一定要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简单打扮一下,挤出不到10分钟的时间为自己施点淡装,整理一下衣服,擦干净鞋,就可以让自己优雅得体,干净利索,充满自信、精神抖擞的走出家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之中。不要忽视得体的服饰,教师服饰的最大功能不是让自己变的漂亮,而是提高教师的自信能力。有调查证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学能力、知识渊博,教师的服饰所反映的外在形象明显有关。加拿大形象设计师提出,女人穿着不当,保证他一定失败。(有的老师真是不舍得这点时间,恨不得多睡一会,蓬头垢面的面对学生和家长,你的威信还有吗?我作为家长,看到我女儿的老师的观点可以借鉴,孩子也效仿你的打扮)修饰自己,不仅仅取悦于学生及家长,还有你的丈夫和家人。作为丈夫都希望自己的妻子漂亮高雅,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荣耀。所以,让自己充满自信,让他充满危机,也是夫妻融洽感情的一个手段。

记得有句名言:对自己下手要狠点。我认为此言有理。当工作压力大时、心情郁闷时怎么办?和学生、家长甚至家人生气时怎么办?只生闷气是没用的,和也不能天天发牢骚倾诉,而我们这个职业注定每天的烦恼是推不掉的,就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节。遇到这样的情况,建议大家去逛街买衣服,把钱当作出气筒,钱花出去了,新衣服穿上了,心情自然也好了很多,就是一种发泄和调节的手段。对自己狠点是有用的,也是我和我的好朋友们常用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2、加强身体锻炼,攒好革命的本钱。“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个理念大家都懂,可是每天真要我们拿出一小时锻炼,确实很难。怎么办,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挤时间。“时间像海绵的水,只要想挤,一定会有的”我们可以忙中偷闲,充分利用大课间操的半个小时时间出去走走。快步的行走是最简单易行而有效的锻炼方式,大家一起行走的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沟通感情,发泄不快,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心理调节的方式。最近我校的一些老师的确提升了健身的理念,已经实施了这样的健身方式,我看效果很好。大家一定要记住: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好生活!

3、增强自信心,以开放的心态走出自己狭隘的天地。

女人一定要学会 善待自己,必须善待友情。交几个好朋友,及时倾诉烦恼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节方式。不要心里只有孩子和老公,而没有自己。要用心交几个好朋友,创造闲暇的空间和她们一起或逛逛商场,或在家小聚,或出去吃饭,寂寞无助时让她们陪一陪,在美酒茶水中把知心话儿一吐为快,即使发泄烦恼,也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的天空是狭小的、单调的,而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友情,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情趣,让你更多地洞悉外面的世界。忧伤时,有朋友与你同担,伤痛会减掉几分;欢乐时,有朋友与你共享,欢乐会更加浓郁。友情是人生中一笔无价的财富。

4、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多的重负,要学会在老公面前示弱。老公孩子固然重要,但不是你的全部。你不要让自己永远变成他们的的保姆,而没有自己的生活。繁重的工作已经让你疲惫不堪,回家后一定要想办法给自己减压,要学会示弱,别逞强,适当让他们帮你分家务务是应该的。学会照顾自己的同时让别人懂得关心你,适当示弱会让他们产生自信,心生怜惜之情。

5、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虚荣心理,不要和别人攀比家庭,老公和孩子,不比自己的老公的工资和学识,不比孩子的学习。只要自己的丈夫懂得体贴关心你,孩子知道努力学习,全家健康和快乐,那么你拥有的幸福就是真实的。感到心理有落差时,就去找比你生活状况差的女人聊聊天,感受一下他们的辛苦、豪放、自信、满足,你会觉得你也该知足了。

6、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松弛有度。每周偶尔抽空上会网,或聊聊天,或玩会游戏,该自己提供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机会。(我们很多妈妈每天的时间都是在孩子身上,连周末都不给自己放个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有等到自己老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

7、学会自我保健,培养疾病防御意识要了解一些医学常识,防止常见病的发生。尤其是中年女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妇科体检,防止妇科病的发生。中年女教师更要时常有个好心情,防止更年期提前到来。(每半年自己体检一次,关注自己的健康,不要等疾病到来时才想去看医生)

8、养成清洁的好习惯,每天要换内衣,每天洗澡,要常去看牙医,不要让口中成为臭味的发源地。在卫生方面,要做个敏感的人,要常问自己:是否对别人的嗅觉造成的污染?

9、重视充电,提升自身素养

有闲暇是时间,读读书,提升知识素养,拓宽视野(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多读书,带动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的知识很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容易被淘汰。

10、学会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善于微笑也是调节心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我们的职业病造就我们不喜欢微笑,尤其是对学生,由于长期板脸,以至于日久面部神经麻木,不会微笑了。为了自己心情愉悦要强迫自己学会微笑,看到同事时要笑,看到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时就排遣了一些烦恼,大家一定要尝试。

综上所述,让自己拥有职业的幸福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作和生活,最种要的还是要从主观做起,从爱自己开始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定会在工作、生活中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感!

2.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 篇二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也称“工作倦怠”, 它最早出现于美国作家Greene (1961) 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中, 用来描述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1974年, 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弗鲁顿伯格 (Freudenberger) 将其引入心理健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 (helping professional) 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而出现的身心耗竭状态。

高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面对的不是升学、成绩排名等硬性指标的压力, 而是如何跟上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更好对接等专业发展压力。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导致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角色适应压力, 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人际关系压力等。因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高职教师容易养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从业心态, 失去教师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 渐渐就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 倦怠随之产生。

职业倦怠会损害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 还会严重削弱他们的工作绩效和人际关系,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均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可能造成以下症状:失眠、头痛、背痛、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神经系统失调等症状, 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严重者出现精神疾病, 生活质量下降。行为上经常缺勤怠工, 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 对工作的控制力和成就感下降, 与学生发生冲突, 对同事态度冷漠, 对领导有对抗情绪, 不求进取, 纪律松懈。高职教师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职业倦怠心理, 这对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 以及提高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顽疾无药可医, 教师本人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心理调适, 预防、缓解, 甚至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就具体措施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我心理调整

妥善地进行自我调适, 是有效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 接纳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建立合理的期待。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放松、自我反思、自我暗示、宣泄、重认知等心理调节手段, 克服认知偏执, 完善自我意识, 缓解各种不良情绪和生理反应, 如紧张、焦虑、烦躁、害怕、悲伤、郁闷等, 最后以愉快、幸福、成功的情绪迎接工作的挑战。

2.2善于发现自己职业的价值

基于高职院校就读学生的现状, 有的高职教师会对自己职业的价值产生怀疑。面对学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如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违纪现象较多等的时候, 不要低估自己工作的成果和价值。职业只是分工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判断一种职业的社会贡献, 主要看它对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高职教师虽然平凡, 但培养的是社会实践型人才, 实际上从事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同时, 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不仅要看物质, 更要看精神。高职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启迪人的智慧, 培养人的情感, 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3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相对较多的优势, 多接触新生事物, 多思考, 多总结, 以开阔视野、充实内心, 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本职工作。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信息社会里, 宽带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交流学习的工具。高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 及时为自己充电。同时多进行科学研究, 用书面文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 不仅可以争取到与他人交流、学习、研究和共享科研成果的机会, 又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更能增强对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撰写论文还是医治思想怠惰、健脑益智、增进思想活力的良方, 对高职教师个人有督促、提升自我的作用。

2.4正确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适应环境、做好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只有自觉处理好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 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环境, 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实现自我价值。高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a.尊敬体谅领导。不应该明顶暗抗, 消极怠工。凡事设身处地为领导想一想, 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b.团结同事。同事之间, 只有搞好团结,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才能圆满完成任务。c.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能讽刺、挖苦、辱骂、变相体罚学生。同时应该给学生投去充满信任的目光, 展现和蔼可亲的笑脸, 以爱动其心, 以情感其人, 用美好的情感架起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也应该用语恰当, 以理服人。这样才能使读者心悦诚服, 克服缺点, 健康发展。只有高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民主平等, 和谐一致时, 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展开。

2.5妥善处理生活当中的各种关系

对于家庭关系, 朋友关系等,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乐于交往, 主动改善人际关系。要有一个包容的心, 要有宽以待人, 善于忍让, 豁达大度的胸怀和精神, 要善于妥协, 经得住委曲, 吃得起亏。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家庭状况的好坏绝对影响工作情绪, 稳定和谐的家庭是支持工作的坚强后盾。工作之余全家可以外出度假,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户外郊游等, 积极调节身心, 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先经营好, 工作中就没有后顾之忧, 从而尽可能延伸和发挥工作的热情。

2.6合理的饮食与锻炼

合理的饮食结构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更可以缓解精神压力, 使自己在紧张中松弛下来。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 应勇于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 分析自己压力的来源, 主动寻求帮助, 设法化解。可以定时定量地运动健身, 也可以通过购物、侍花弄草、观花闻鸟、挥毫泼墨、垂钓河边等, 把体育锻炼融入生活当中, 增强体质, 缓解不良情绪这样才能以昂扬奋发的精神, 百折不挠的毅力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工作。克服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钭启升.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11:155-157.

[2]罗树华, 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1) :379-383.

[3]李暖.图书馆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J].黑龙江史志, 2009 (4) :77-78.

[4]于晓霞.地方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评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82-84.

[5]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1) :32-33.

[6]尹新, 袁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40-41.

3.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 篇三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职业意识;职业乐趣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2-01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

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三、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五、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4.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篇四

紫云县坝羊小学 朱泽峨

教师职业是最容易给人带来紧张压力的职业之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缓解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消减,上课无精打采,思想走神,情绪抑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不适。这种状态既损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学生的学业,同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课缺乏激情,对学生缺乏耐心,厌烦教学中的固有环节,情绪低落。这就是职业倦怠。也是教师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不仅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而且对教师的身体也是一种摧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呢?

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教师的工作不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富有创新的工作。因为,我们每一届的学生基础不同,班级的环境不同,同样的教 学内容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就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家要从教师职业的特点,认真对待每一届学生,重新修改教案,重新选择教法,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感到单调和倦怠。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教师职业相对是一个较为自由的职业,每一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讲授,从作业批改到辅导都可以倾注自己的心血.倾注自己的创新,当自己讲授的一节课得到学生好评,当自己设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动时,当找学生谈话后学生进步了时,当看着一届一届的学生考入理想的学校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快乐吗?难道没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吗?我们要学会感受快乐,感受教育成功后的喜悦.当然,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调皮的学生,遇到不讲道理的家长,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没什么,把他当作常态的工作,当作是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考验,那你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了。你就会在这样的工作中体会挑战,体会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

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

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并从事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身的优势作出分析,看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倘感觉自己并不适合教师职业,那就应该选择放弃,而转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反之,则要面对现实,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这种信念的支持是解决职业倦怠心理的前提.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是一个相当清苦的职业,想当官,想发财,那是没门的.没有甘于清贫,甘于平淡,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我们当初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抱怨和懈怠都不是贤明的想法.唯有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努力而勤奋的工作才是理智的选择,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5.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 篇五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正逐渐从个人问题延伸为群体与制度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因素,在于对教师个体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忽视。为了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为了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既要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也要利用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的职业追求。【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只有将这种内在潜能充分地转 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时,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无疑它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黑洞,像一只蛀虫一样在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有效途径堵塞这种教育中的黑洞,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需要,并和人的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躯体、智力、社会、心理等方面。总之,职业倦怠具有以下特质:(1)倾向于极端;(2)反应出负向、消极的心境和态度;(3)广泛涉及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个体,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学生,并处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过度要求,教师本身常常处于压力的状态下。这种现象可能耗损教师的工作士气和情绪,因而导致教师心身的倦怠。

在教学领域,国外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给教师倦怠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表明,教师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都同意教师经历着倦怠的三种心理反应。首先,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表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做出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教师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旷工、工作不求进取、耗费大量时间寻求新工作。

在健康方面,倦怠的教师也有许多表现,如身体不适、失眠等。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一般地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与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及个人性格的脆弱性,加上社会压力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挫折感,促使教师对工作成就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评价。教育人的这种工作具有结果上的不可确定性及效果上的不显著性。工作投入越少,实际回报越低,结果引起人们试图权衡工作投入与可能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更加混乱,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减少,家长的要求增多,领导的关心不够,同事的支持不多,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引起愤怒,变得不具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了。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因素 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

教师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今天,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没有科技不行,没有教师 的劳动更不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 也不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教师节”的确立、《纲要》和《教师 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教师也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由于一些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干部,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对教师生活中存在 的住房难、婚恋难、办事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不给予解决;有的人等级、权力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 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殴打、谩骂教师。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但是一 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 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 去兴趣和动机。

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 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教师们就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 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 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3.职业工作强度大

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拥有中小学教师887.14万人,中小学生17979.38万人,师生比为1:20.6,明显低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加之我国教育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致使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大。

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 试分数而犯愁。这一点在毕业班任课的教师中特别严重。况且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 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因此教师工作时更容易比别人发生职业倦怠。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体健康状 况普遍欠佳,与职业倦怠也有关系。4.职业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5.现代教育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 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1993年 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看,我国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截至1993年底,我国还有15.3%的小学教师、40.5%的中学教师、48.9%的高中教师学历未过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 有相应的学历,即高中为大学本科、初中为大专、小学为中专)且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 式落后。

以低素质的教师去应付现代化教育,其结果不难想象。虽然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由于个人素质较低,在工作中还是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承受难以负载的压力,以致于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信心。

6.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工作完成的好坏,不但和教师的德才学识有关系,而且还和学生素 质、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诸因素有关系。如果教师在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其 它因素的干扰,常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则 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工作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准备充足,抱负水平实现 的可能性则愈大,抱负水平便适合;准备不足,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愈小,抱负水平便不适合(过高)。总之,由抱负水平过高和工作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折感的产生,同挫折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 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7.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二)工作环境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

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3.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也是人,在遇到困苦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缓解教师的不愉快,减轻工作倦怠感。对教师的帮助应有多种支持形式,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三、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望勤劳肯干的。关键是是否给了他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 满足了他合理的需要。我认为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 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 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 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 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因此恰当地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是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1)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

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比较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然而不能因此而忽视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要满足教师合理的物 质需要,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切实 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期发放。从而消除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促使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

那些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因素,而起不到激励人积极性的作用;只有那些较高 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获得尊重的需要、施展才华的需要、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等)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激 励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想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必须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端正教育思想,变单一升学教育为学生素质教育,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放矢,满足教师施展才华和创造才能的需要;注重教师的 培训和提高,给教师个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满足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随着教师需要的不断满足,教 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3.切实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

学校领导首先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其次,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各种事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豁达大度、顽强乐观的精神面对各种社会现实。第三,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第四,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会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4.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障碍往往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阻拦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的挫折心理状态。无论是个体的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都将影响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个体行为的失调。

要想排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学校领导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2)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是由学校人际关系构成的。因此,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 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如:对教师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正直无私,不拉帮结派以营私舞弊等。同时学校领导者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如: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 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教育科学要加强教师心理研究,因为职业倦怠还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我们不能将心理问题随意混同于思 想问题和社会问题。

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还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

首先,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 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一些优秀教师遇到多种困难,但他们一到学生中间,烦恼、忧虑很 快消散。要让教师明白职业倦怠不但损害了事业,也损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 ”,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即要认识 到教师这个职业,从其对社会推动作用这一角度来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心理障碍、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其次,教师个人要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增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作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5.完善教育领域内部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6.教师要正确调整自己克服职业倦怠 篇六

第一次接触培训,觉得内容是那样新鲜有趣。可是在学习和做作业时,又觉得时光是那么的漫长,心情是如此的烦躁,总是盼望着培训快些结束,但忙碌而辛苦的学习,带来的却是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学习中,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能力、智慧在研修中锻炼、提高,点滴的进步中留下了我的脚印、我的努力。

认真去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才发现原来不知何时,我们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学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课程后,才找到了解决我们教师心理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只有通过调试好职业倦怠心理,才能沉下心去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和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流,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不是自己的私事,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调节心理状态,克服职业倦怠。学习这们课程的时候,我正好上着初二物理四个班的教学量和繁忙的工作,让我总是处于烦躁和焦虑中,甚至有时会产生不想上课的念头。但是,当听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视频讲座,看了些案例之后,才豁然开朗,才明白了其实在工作中我已经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学习虽然不是很深入和透彻,但是却让我明白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健康活泼的心态,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自我保健之必需,其深远意义可想而知。《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视频讲座好比一罐心灵鸡汤,滋润着我的心田,也让我真正的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名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的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名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她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只有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豁达的心境,才能帮助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去收获学习的快乐。于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工作之余,饭后我常常约几个同事一起去河堤散步跳跳舞,周末和爱人一起去唱歌、玩耍,不知不觉中,感觉人生是如此的美好,工作是如此的愉快。真的很感谢这精彩的讲座,让我调整了心态,找回了自己,摆脱了职业倦怠。

7.克服职业倦怠感受教师幸福 篇七

体育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探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

1. 成就感降低.

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年纪大的体育教师盼望早日退休;对自己的工作常常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年轻的体育教师甚至产生放弃体育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2. 精力耗竭.

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通常表现为易疲劳、易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惧.

3. 人格缺失.

对学生抱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同时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

二、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

1. 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不解因素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工作本来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再加上体育教师在校时间过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工作比较辛苦.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体育教师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

2. 职业压力感因素

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体育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难免加重体育教师的精神负担.导致体育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同时,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扮演多种角色,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另外,体育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体育教师还由于学科的特性,工作得不到学校应有的理解、同情和认可,这样就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3. 学校教学工作中考核、管理、待遇等因素

现在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体育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中考在运转,很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多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体育教师福利的差别、各个学科之间的福利差别.许多体育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体育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调动全体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些小科目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体育教师的培训与深造、体育教师职称评聘均有着明显的学科差别.这样体育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

4. 体育教师自身心理因素

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体育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5.职称因素

体育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就是相关的,体育教师的评职称受阻是引起体育教师心理问题的又一导火线.很多学校在指标分配时都倾向文化学科、考试学科,对非考试学科带有一定的轻视.虽然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体育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热爱本职工作

尽管体育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体育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体育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2. 不断充实自己

不少体育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 增强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有追求才有劲头.对教学工作,体育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体育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体育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4.摆正自己心态

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体育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办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首先,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其次,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再次,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职业倦怠与兴致勃勃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

5. 寻找适当宣泄方式

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体育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运动一会,或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教育的过程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体育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条件、基础出发,人无完人,有点毛病和缺点,改了就是,不必自责和苛求,想开一点,看透一点.有个对联说得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当然对于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决策者们来说,人文关怀是克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同时提高体育教师地位、减轻体育教师负担、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仍需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和切实解决,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8.以积极的心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八

一、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热情减退,易产生职业倦怠

从执笔登台授课到从容应对各种状况,从对理论概念的反复玩味,到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把握,每一位中职教师都经历着一个蜕变的过程。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艰苦的历练不断提高对本专业课程的熟识度。当我们回顾经历过的这一切时,除了收获喜悦的心情外,自满心理也往往伴随而生,在不知不觉中难以听进异己之见,工作止步不前;随之而来的是工作热情的减退,倦怠情绪随之而来。

2.与学生年龄差距逐步拉大,倦怠之心滋长

岁月匆匆,已不见当年的倩影和风度,三尺讲台映照下的是鬓角的白发和苍老的脸颊。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年轻的学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曾几何时,和学生打成一片、谈笑风生的青年教师,多年后依旧在教育的田园里耕耘。在感悟人生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用激情照亮自己的内心,倦怠由此滋生。

3.工作重压之下难以重新找回自我

中职教师在履行职责时,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招生就业的巨大压力,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学校管理中的“摊派”问题,等等。为了融入大环境,很多时候教师要花费大把的时间来应对各种差使,繁杂的日常事务使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迫切。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却步履维艰,中职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问题都让教师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技术滞后,思维停滞,教学枯燥,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中职教师自己知道,又怎能不倦怠?

二、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职业倦怠表面上看主要是因为工作的长期性和重复性,而深层原因则是焦虑与烦躁。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干的是良心活儿。绝大多数教师做人做事都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因此,要克服职业倦怠,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1.要锤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力克工作的机械、重复。机械、重复的工作不仅容易使身体劳累,更会影响到心态,严重的会让人身心俱疲。以变化的准备,迎接变化的学生,我们就多一份有备而来的主动和轻松,少一点被动的叹气和埋怨。

其次,培养一点业余兴趣。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多个兴趣点,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乐于与年轻人为伴;切忌凭空长叹,多愁善感。应当积极乐观,多看看青山绿水,多想想甘甜欢乐。心态放平了,兴趣产生了,思维就灵活了,怠惰之心自然就消失了。

再次,教书育人是种清苦的职业,是种奉献的职业。目前教育领域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社会上许多人对教师的工作不能够全面理解,不时会有一些情绪化的表达。身为教师要学会接受不同的声音,要做个心胸豁达的人,不要一味地抱怨,把成败寄托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的成果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而且具有长期性,充分认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多年后,当我们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时,身为教师怎能不感觉到幸福和自豪呢?以如此心态投入工作,又怎能心生倦怠呢?

2.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有了目标和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教师要设定自己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去实践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各种阴霾就会被风吹散,自己生命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3.多读多思,勤学好记

长期教授一门学科,似乎每年都在做雷同的事情,看似机械性的重复,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这重复之中有着许多变化,教师应当学会优化并体验这个“过程”中的快乐。中职教师应当博闻强记、多读多思,把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关爱学生,幸福自己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职教育目前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担当的教育使命。与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引导和无私关怀。中职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希望,要把关爱学生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与学生同喜,与学生共忧。只有我们树立了关爱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总之,教师面对职业倦怠,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和困惑,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和煦的阳光!

9.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 篇九

分类:未分类 标签:幼儿 教师 | 关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我想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大家的感受是差不多的。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倦怠心理,不同的职业生涯追求,不同的人生观,教育观,但是幸福感却是一样的!

就我个人来说职业幸福感更多于职业倦怠。在做老师时,每天晚上考虑的是明天的课程如何上好、孩子们的问题怎么对待,应该和家长做怎么样的沟通交流,工作计划和总结如何陈述等等,每天在教室里如果遇到特别不配合的宝宝或者家长工作不顺心,或者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时,我的倦怠心理就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导致了心情低落,没有工作激情,抱怨和叹息声就很出现,厌倦一切等等;这时候是最需要朋友或领导的关注和帮助了。如果没有这些自己就会郁闷好几天呢!

但是我觉得自从做了幼儿老师以后,那种职业幸福感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或物质所能代替的!每天看着宝宝们快乐的走进幼儿园,热情的与每位老师打招呼,问好,拥抱,心情真是好到了极点!

在课上看着孩子们随着音乐高兴地打着节奏,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专心的操作着教具,激烈的讨论着问题,那种幸福的感觉总是久久不能忘怀!

听见他们稚嫩的话语回荡在耳边,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展现在眼前时,又怎么能够体会不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呢?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就是看看孩子,哄哄孩子,跳跳舞,唱唱歌吗?哪有那么大的职业倦怠或者问题?其实不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随着人们教育观的转变,已经开始非常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了。很多家长为了给小宝宝选择一所满意的幼儿园,跑遍的很多地方,也咨询了很多家幼儿园,所付出的不仅仅是精力和财力,更多的是一种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热忱。其实我们室真的感谢经常会给我们提出许多问题或者意见的家长朋友,正因为有了关注才会有现象出现;正因为有了观察才会出现问题;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就远远大于其他的职业幸福!

10.做阳光教师 感受职业幸福 篇十

做一个幸福阳光的女教师,用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我一直记得安南说的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更应该释放自我人性的力量。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诅咒,而是建设。好比田里的禾苗,不是骂杂草长得多么茂盛,而是让苗长起来。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人性的力量,我们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幸福,当我们这么做时,感受到这种幸福时,更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每天辛勤劳作,也许没有谁会在意我们,但我们自己在意,我们生命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内心。

做一个幸福阳光的女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学会宽容。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他,不断寻找他身上的优点;学生犯错时,冷静旁观,委婉地、不露痕迹地“送一轮智慧的明月”去照亮他们的心灵;用大爱的胸怀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与同事相处时,和睦友好,宽容待人。学校的某些地方可能存在不合理,但容忍管理者的无奈。对待这些外在的约束制度,我们不是去抱怨、去抵抗,而是以自我的约束和自我的激励,使这些外在的要求无有用武之地。这样,心胸开阔了,心态乐观了,心情舒畅了,幸福也就到来了。从而拾捡到那份家有儿女般的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阳光的女教师,不是一个带病上课,起早贪黑,不顾家人,一心工作的殉道者。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平凡者。享受健康,享受业余生活,享受家庭的美满,享受孩子的欢乐,享受父母的唠叨,享受节假日一家人其乐融融。

11.克服职业倦怠促进专业发展 篇十一

一、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一, 待遇偏低。曾经有一个调查数据表明, 有71.1%的公众认为, 教师是一个很累并且没有成就感的职业, 仅有13.2%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 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少一个小时, 娱乐时间少0.5小时, 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像这样高强度的劳动, 得到的报酬却没法成正比。以某县为例, 一个工作20年左右的教师, 月工资仅2000余元。教师工作是一项无法量化的工作, 能量化的都是表面的东西, 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敬业精神, 当教师发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如此之低的时候, 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很高的敬业精神。没有了敬业精神, 随之的是失去工作热情, 情绪厌倦, 行为懒散, 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提不起兴趣, 时间一长, 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

第二, 压力偏大。教师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生活, 另一方面则是工作。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 而压在他们肩头的家庭担子很重, 上有老下有小, 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张罗, 孩子读书、就业, 自身健康、家中老人赡养、经济压力等问题都时时在折腾着他们。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很苛刻, 待遇上低人一等, 要求上要高人一筹, 恨不得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可是, 教师是人不是神, 当他们的生存出现问题的时候, 会马上放弃自己“神”的荣誉而去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各方面的检查越来越多, 教师经常疲于应付, 题海、分数像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师道尊严的扭曲、个性特长的泯灭、人际关系的异化, 使得教师压力剧增, 其幸福感越来越弱。

第三, 成就感缺失。曾听到不止一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工作, 面对学生, 我根本体验不到一点儿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在教育岗位上没有对人的价值的认知, 没有对人的成长、发展、未来的关注, 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获利, 他就没有教育情怀, 又何谈教育的“成就感”?导致农村教师成就感缺失有多方面原因, 如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优、评先的机制:小学教师在30岁左右就评上了小高职称, 对于他们而言, 职称已经到顶了, 以后, 评优评先也没什么作用, 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评职称, 在“优”的指标上基本上靠“让”, 谁用得着, 就给谁, 像这样“排队轮流坐庄”的办法怎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呢?

二、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 那将对教师个体、学生和学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 对教师自身的影响。职业倦怠不仅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 并很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 而且不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发展, 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倦怠易导致家庭冲突发生, 容易激化人际矛盾。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 失去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 便没有教育。职业倦怠者一般兴趣寡然, 害怕与他人交流;在面对朋友的时候, 他们总是烦躁易怒, 甚至把怨气发到别人身上;对待学生, 他们使用粗暴的体罚, 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 失去学生的信任。

第二, 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影响。倦怠的教师职业道德缺乏, 对学生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工作投入和参与少,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没有耐心, 课堂准备不充分, 教学效果差, 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牺牲者。

第三, 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 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影响学校里的教师群体, 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 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机与活力, 致使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成长缓慢, 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三、农村教师走出职业倦怠、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

农村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职业倦怠而重新追求专业发展?需要从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自身等方面寻找出路。

社会层面: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 它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物质基础;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它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精神保障。物质与精神水乳交融, 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相辅相成。收入低已经影响到教师的公众形象。因为收入低, 每一块钱对教师来说都很重要, 花钱时就“潇洒”不起来。这不但没有得到公众的同情, 反而成为讥笑的对象。在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物化的今天, 经济地位甚低的教师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降低, 当教师光荣已经变成当教师“无能”。这是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只有改变这种现状, 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行业层面:促进农村教师适当流动。常言道:树挪死, 人挪活。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因由之一还在于他们长期固守一所学校, 甚至有的教师一辈子就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周而复始、单调的环境使教师失去新鲜感, 更不要说创新了, 久而久之, 倦怠感不断加深。因此, 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尊重个体职业流动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教师管理办法与政策的制定, 应该设身处地地为教师成长着想, 为他们营造愉悦、有新鲜感的工作环境。事实上, 教师流动是国际通行做法 (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 。教师流动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实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恰好是教师本人。

学校层面:合理引导。一是引导农村教师个人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地“乐而为之”, 才会挚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 才会不由自主地热爱学生, 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学校要引导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 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倦怠, 尽量让每一位教师“乐而为之”。二是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许多农村教师长期重复相同年级的教学, 久而久之滋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绪, 工作无方向, 事业无目标, 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因此, 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 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三是引导教师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做好工作, 热爱工作, 以及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影响而成的, 学校领导要以良好形象为教师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榜样, 同时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 分享教师成功与快乐。

教师自身: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学习与发展。教师要想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 就必须具有教育情怀, 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承担的重大使命, 能面对教育的现实与困境, 对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倾注真挚的爱。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 对于教师本人来说, 要学会自我调节, 要正确认识并接纳现实, 改变对职业价值的认识, 寻找教师工作的乐趣。要坚持学习, 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促进专业不断发展, 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化在学生成长的喜悦中, 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要躬于实践,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教学探索的新理念, 把每堂课都上成一节崭新的课。要勤于读书,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制定读书计划, 既要读职业用书 (教科书) , 也要读一些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要善于写作, 常写教学随笔,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反思, 写小论文, 总结教育教学成果, 积累教育智慧。要乐于交友,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平时和同事多交流一些教学体会, 消除自己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和无助感,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增强专业自信。

上一篇:希望工程义演总结下一篇: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