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文献综述

2024-09-21

会计学专业文献综述(共8篇)

1.会计学专业文献综述 篇一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2页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

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光和色不能分离,这一点已不言而喻。色彩设计作为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的一种手

段,当它与室内空间、采光、室内陈设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色彩设计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这样认为,色彩既然与室内环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内环境中主要依附与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绿化等物体),那么对色彩的处理就要依据建筑的性格、室内的功能、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协调或对比,使之趋于统一。

艺术材质的选用,是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

节。对于室内空间的饰面材料,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坚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岗岩、金属、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以及自然亲切木制材料等等。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空间是固定的,而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通过光线,色彩、声

与材质上的灵活运用又可以更体现出空间分隔的妙处。总之,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光、色、质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人们以综合的心理感受。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就人的视觉来

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3页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中提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领域中,室内设计与人的听,视,闻,呼吸,触摸等人体工程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它设计多门学科的领域。所以必须从整体需要出发,把握各种要素,综合处理空间和块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组合构成,以及室内家具布置,灯具照明,壁挂陈设等环境气氛。

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确定以后,在其整个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家具与陈设时室内

环境功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和体现者,同时,家具与陈设的布置排列,对整体空间的分隔,对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家具可分为两大功能,一类是实用功能。有为人类日常活动的过程服务,对空间的分隔与充实和按功能组织划分,组织区域等作用。一类是精神功能。有审美情趣的物化,时尚与传统信息传递,气氛,意境,和景观的构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内陈设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室内织物,家用电器,灯具,绿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选用。室内设计的气氛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陈设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养和情操。室内设计有很大部分于室内装修有直接关系。如挂毯,壁画,地毯,书画等。而室内织物如沙发套,床罩,窗帘,台布等。其主要作用是与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协调,并发挥其材质,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室内的气氛而显示其表现力。例如窗帘,百叶窗,帷幔等有遮蔽,调温,隔音,调光等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创造自然情趣氛围,常常根据空间大小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体,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为办公室,起居室和书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内配置绿化作为装饰性陈设,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机和魅力。现代的室内设计常常喜爱用绿化内部空间环境,特别是用绿化装饰室内的剩余空间,通常在沙发的端头,转角,书桌,书架侧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陈设,以连接成充填边角,构成富有生机和谐的气氛。但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是与人们的爱好密切相关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书香气,也可以设计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内绿化不在于多而贵在精。同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与阳光,照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4页

明结合,有机地利用墙面,转角,茶几,窗台等空间区域,做到与整个室内设计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室内环境设计中常常运用灯光和灯饰,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和主题。这里照明方式的确定,氛围效果的设计,灯具的选择和布置,加上光控音乐的幻变,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富于情调和个性。

照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调节,营造环境的氛围,渲染环境的冷暖色调,增加与丰富,空间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灯具的用途和场所不同,灯光源的不同,灯具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灯具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物质功能,还由于其用途的各异,千姿百态的灯饰造型,还起着装饰空间环境给以欣赏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什么样灯具或选用什么样灯饰,什么样风格,与设计师的构思有关,因人因事而异外,更重要的是与使用场合有关,就是要与所放置的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欧式风的室内,适宜选用写实,装饰性强的巴洛克,洛可可灯饰;日本式的和风室内,就适宜用东洋味强的纸质框形灯具;现代的高雅的室内,应用那些造型新颖简洁的灯饰。

总之,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随机创造种种新的风格,新的组合。

说到茶餐厅,我们一般会想到香港,因为在香港,茶餐厅非常普遍,慢慢地成为了

香港的一种文化——茶餐厅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的选择,所以才那么受欢迎,其实“茶餐厅文化”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体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5页

参考文献.[1] 罗戟,国外室内设计精粹.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06.[2] 周昕涛.商业空间设计[M].上海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5-126.[3] 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 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室内2003.9.[5] 高祥生,韩巍,过为敏.室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65.[6] [美]约翰.派尔 著 刘先觉 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6.3.[7] 张良君.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世界建筑导报,2009.12.[8] 李朝阳.室内建筑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150.[9]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0-75.[10] 张福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5-78.[11] 姚国坤.图说中国茶文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5.[12] 郑曙阳 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13] 曲家东.餐馆.酒吧.咖啡厅室内环境设计(1-3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4](西)罗彻 著,杨震 译.酒吧 咖啡厅设计经典[M].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5.[15] 董海泉.室内环境设计与装饰装修 [AD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 建筑世界株式会社.室内设计.商业空间.餐馆.饭店.商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7] 王伟光.商业风水宜忌-空间设计宝典2.新疆电子出版社,2006.8.[18] 张先慧.国际室内设计年鉴2010③餐厅、酒吧、夜总会.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7.1.[19] 杨学军.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9.1.[20] 严英怀,林杰.茶文化与品茶艺术.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1.

2.会计学专业文献综述 篇二

一、关于产权与会计关系的研究

会计是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的。当现代产权理论发展成熟之后, 会计研究人员开始将其运用于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 形成了产权会计。大卫·艾勒曼 (1982) 比较了经济价值与会计价值的差异, 构造了一个矩阵式的产权会计系统。瓦茨和齐默尔曼 (2006) 运用产权理论来解释会计与审计问题, 认为会计和审计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国外的研究虽然触及了产权与会计的结合, 但都没有形成体系。

我国最早用产权理论阐释会计问题的是刘峰和黄少安, 他们尝试在会计准则中引入科斯定理, 以启发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伍中信对产权会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会计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和维护产权意志。郭道扬确立了产权会计观, 树立契约全面确认与全面监控观念, 以全方位实现产权会计变革。其后,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权理论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从会计核算出发的有伍中信、周华和施先旺。周华 (2009) 通过会计恒等式分析企业产权, 认为静态恒等式反映产权的分布状况, 动态恒等式反映产权的运动结果。施先旺 (2010) 借助“会计平面模型”假设, 探究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动态要素的账户结构及其关系。也有学者从会计信息出发研究产权流转会计。吴俊英、孔红枚 (2010) 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的根源在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权属性, 公共产权属性诱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给政府管制提供理由。刘昌胜 (2011) 重新界定了会计信息的产权概念, 构建一个均衡分析框架, 将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制度选择与均衡的会计信息属性配置纳入均衡分析框架。田昆儒 (2012) 从契约角度探讨会计的本质, 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契约论, 认为会计工作秩序源于契约, 其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产权会计已经在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 从产权理论出发研究会计的变革, 清晰地界定了会计的产权, 反映企业的产权结构, 保护企业的产权权益, 对于发展会计理论与改进会计实务具有积极意义。但现有研究针对产权流转会计的并不多, 仍需继续努力。

二、关于产权流转会计规范的研究

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出现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 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关产权流转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 为丰富会计理论, 改善会计实务, 提高决策信息进而加强产权流转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矿业权流转的会计规范

美国是研究矿产资源会计问题较早且较系统的国家, 其在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研究成果丰硕。美国FASB在1975年到1995年先后发布了六份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准则公告, 对矿业权流转过程的规范主要涉及成果法、完全成本法下的石油天然气资产的计量、摊销、减值及信息披露等问题, 并对矿业权的转让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推动采掘业会计研究并取得成效。2004年12月, IASB发布了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 首次对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活动的会计问题进行规范, 但IASB没有对开发、生产和废弃环节进行规范。澳大利亚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采掘业会计准则体系, 并于1989年发布了AASB1022和AAS7两份“采掘行业会计准则”, 两者名称相同, 且技术性的内容也一致, 只是AASB1022应用于公司企业, AAS7应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以及公营部门的商业企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 (AASB) 为了使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的IFRS趋同, 在IASB发布IFRS6的同时, 也发布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2006年2月, 我国也发布了CAS27“石油天然气开采”, 规范了完整的油气开采各阶段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会计规范

土地资源作为企业重要且必备的劳动资料, 具有资产属性, IASB、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对土地流转的计量都有规定, 但都没有发布单独的土地会计准则。IASB对土地的会计处理散见于IAS 16、IAS 17、IAS 40、IAS 41的规定, 现行规定是根据土地产权的不同以及持有目的不同划分的。中国对土地的会计规定分布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我国具体准则“固定资产”规定, 因历史遗留原因单独估价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将土地列入“无形资产”, 分期摊销。企业土地转让所得的分配用于补交土地出让金、缴纳土地增值税、缴纳所得税款或形成企业的税后留利。如果将土地使用权出租, 则遵照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 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三) 租赁业务的会计规范

美国是世界上租赁业务最发达的国家, 其对租赁会计规范研究也比较早。SFAS13“租赁会计”准则, 是对租赁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规范, 此后又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SFAS13将租赁分为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IASB经过对租赁准则的多次研究和修订, 于1997年12月正式发布IAS17“租赁”, IAS17是世界上许多现存准则的典范, 它对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进行了根本的区别。AASB于1998年10月发布了AASB1008“租赁”, 为了与IASB实现准则战略趋同目标, AASB于2004年7月正式颁布了与IAS17“租赁”趋同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17号 (AASB117) “租赁”, 取代AASB1008。AASB117的基本内容与IAS17类似, 但为了体现澳大利亚的特色, 增加了带“澳”字的特别说明。我国关于租赁会计的规范从最初的“资产所有权观”到现在提出的“资产使用权观”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完善的过程。我国独立的租赁会计准则出现在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以下简称CAS21) 。CAS21从承租人和出租人两个视角规范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现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做了根本的区别, 将融资租赁作为承租人的固定资产入账, 经营租赁作为出租人的固定资产入账, 这不符合IASB概念框架中关于资产定义的控制概念。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是一样的, 只是在租赁合约条款方面有细微区别, 但在会计处理上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 2010年, 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 不再区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 将所有的租赁都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计入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

三、关于产权流转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一) 矿业权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研究矿物资源价值的计量与披露问题。美国FASB在SFASNo.19号准则中要求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按成果法 (SE) 进行计量, 并规定企业应披露一套完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表。随后发布的SFAS No.25, 要求企业在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进行选择。ASR No.253提出了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方法———储量认可法 (RRA) 。SFASNo.69制定了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一系列披露标准。IASB也明确指出勘探与评价资产在确认时应按成本计量, 但在后续计量中, 准则允许主体运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来处理确认后的勘探与评价资产。IASB在IFRS6中规定主体应披露用于认定和解释因矿物资源的勘探和评价而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的信息:勘探和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 包括勘探和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和评价矿物资源所产生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 以及经营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金额。澳大利亚采掘活动采用历史成本法下的权益区域法核算, 并要求在损益表中采用附注或其他形式单独披露勘探、评价或开发成本的合计数及摊销费用总额。这些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来计量矿物资源。

在会计职业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发布采掘业会计准则或规则对矿业权流转价值进行计量与披露的同时, 会计学术界也展开对矿业权流转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的激烈争论。从内容上看, 不仅包括矿业权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还包括矿业权转让的收益确定、相关的所得税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等;从研究方法上看, 既有规范研究, 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H.J.布鲁克 (Horace.R.Brock, 1997)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流行的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与应用问题、石油天然气所得税问题以及石油天然气销售收入的核算问题等。哈利.I.渥克 (Harry I.Wolk, 2004) 等也专门研究了“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Berry, K., T.Hasan, &D.O’Bryan (1998) 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 市场能够辨别完全成本法公司和成果法公司, 并且对于每一类型公司披露的储量数量有不同的反映。这些研究对产权流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与国外会计理论界相比, 国内会计学界对矿业权流转会计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也涌现出了很多在矿业权会计研究方面的成果。龚光明 (2002) 认为应以历史成本作为油气资产计量的基础, 讨论了石油天然气资产的“历史成本+储量数量模式”和储量认可会计及其标准化计量。吴杰等 (2005) 综述了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现状。赵选民 (2006) 对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我国石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当改进, 增加有关储量、非财务数据、前瞻性信息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谭旭红 (2006) 建议石油天然气采用成果法, 煤炭矿物资源采用完全成本法。

(二) 土地使用权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由于西方大多实行土地私有制, 导致FASB、IASB对土地的确认与计量与我国存在差异。FASB、IASB将“土地”、“土地和建筑”明确划分为两种类别的不动产, 作为“不动产、厂房、设备”科目下独立的项目核算, 土地的使用期限通常是无限的, 因而对其不计提折旧。同时IASB规定, 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价值由合格的专业评估人员通过评估确定, 通常是市场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与下一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发生变化, 应当于收益表中列示。我国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计量与披露研究不多, 也不够深入。谢芳 (2008) 提出了“建筑物先行确认法”的处理方法, 解决外购房地产的价款中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之间难以分配的问题。徐晓黎 (2008) 提出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问题, 应对其进行公允价值评估, 明确其入账价值,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三) 租赁资产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现行租赁会计准则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将融资租入资产计入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 作为“固定资产”入账, 以租入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 并与自有固定资产一样计提折旧, 计入当期损益。承租人应将每期支付的租赁付款额之和计入“长期应付款”项目, 融资租入资产与最低租赁付款额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项目, 在租赁期内, 按实际利率法摊销, 计入“财务费用”科目。学术研究方面, Bruce Pounder, CMA, CFM (2009) 分析了经营租赁资本化对EBITDA和ROA产生的影响。Amanda M.Grossman&Steven D.Grossman (2010) 研究了FASB和IASB联合框架影响下的租赁费用资本化对流动负债和总负债以及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Sarah L.C.Zechman (2010) 研究了租赁公司的信息自愿披露与列报之间的关系。John Hepp&Rahul Gupta (2010) 研究了在制定新的租赁会计准则时应做的准备工作, 包括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租金的折现、需要披露的信息等八个步骤。Mark P.Bauman&Richard N.Francis (2011) 研究了出租人的会计, 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研究了租赁会计的计量与披露问题。国内关于租赁会计研究的学者不多, 且主要是一些硕士学位论文, 如卢洁琼 (2004) 、王宇慧 (2005) 、王明霞 (2005) 、刘洋 (2007) 对租赁会计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会计准则规范方面, 学术界虽触及了产权与会计的关系研究, 但没有形成体系。而我国的产权会计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 从产权理论出发研究会计的变革, 清晰地界定了会计的产权, 反映企业的产权结构, 保护企业的产权权益, 对于发展会计理论与改进会计实务具有积极的意义。现有文献研究了产权会计的规范以及产权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有一定的概括性, 但总的来讲, 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1) 资源资产产权特征研究不够; (2) 关于产权流转会计研究不够, 目前的会计主要是对初始产权的计量, 对二级产权流转过程中会计计量问题几乎未涉及; (3) 结合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不够, 现行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历史成本上。基于此, 需要继续加强对产权会计的研究, 尤其是要加强土地流转。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租赁等产权流转过程中的价值如何计量将会引起会计界的关注。

四、产权流转会计理论框架

(一) 产权流转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就是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职工、政府及其机构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了满足这些信息需要, 传统的财务会计提出了两种主流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目标的规定不一致, 有的倾向于受托责任观, 有的倾向于决策有用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决策有用观越来越成为主流, 如美国倾向于决策有用观。IASB、加拿大等国将决策有用作为主要目标, 将受托责任作为次要目标。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修订了趋同后的财务报告目标, 重点关注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受托责任不能作为主体财务报告的单一目标。我国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既要满足决策有用观, 又要兼顾受托责任观。产权流转会计的目标除了具有财务会计基本目标之外, 还要有自己的特色目标, 因为产权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事物, 尤其在我国特殊的公有制产权下, 产权流转更具特殊性。会计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把产权流转的价值计量出来, 这个过程也是界定产权的过程, 认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 (如上市房地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等) 产权流转比较频繁, 需要对社会公众公布财务信息, 因此, 产权流转会计还要兼顾决策有用观。产权流转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产权交易及产权流转的会计信息, 并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管理, 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产权流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美国FASB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划分了清晰的层次结构, 其主要质量特征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次要质量特征有可比性与中立性。IASB概念框架中指出, 财务报表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他质量特征包括重要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等, 并将及时性作为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加以考虑。我国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个特征: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综上, 各国都把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主要信息质量特征。总的说来, 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规定的信息质量特征基本适用于产权流转会计, 尤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适用于不确定性的产权流转业务, 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侧重于可靠性信息的披露。不确定性的产权流转业务面向未来, 除了发生小量的历史成本外, 大量的价值有待于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现值, 以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 只有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 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和说明, 才能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 对产权流转业务, 既要考虑可靠性, 又要考虑相关性。同时, 产权流转会计还需满足真实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和及时性原则。

(三) 产权流转会计对象及会计要素

产权流转会计是对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计量与报告, 使其合理地反映标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并维护权利主体的经济利益。产权流转是权利和价值的转移, 是市场经济中的资源产权流转及其价值运动过程、产权流转的结果、产权流转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等, 比较符合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资产的定义。产权流转所引起的产权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就成为了会计所应该反映、监督、控制和保护的对象。矿业权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发和开采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 是从矿产资源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 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有限制地转让、抵押、出租和承包。矿业权流转的经济主体是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队及政府;矿业权流转的客体是探矿权与采矿权, 矿业权流转的媒介应是矿业权市场。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以外的土地使用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从土地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租赁、划拨, 也允许在二级市场流转。租赁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租赁业务中, 出租人将其拥有的标的资产交付承租人使用, 承租人按约定支付一定租金给出租人。双方需签订租赁合同, 租赁合同中的标的资产即为租赁资产。

(四) 产权流转会计确认

确认是将经济业务和事项正式地记录和整合到财务报表中的过程, 以会计要素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产权流转业务的确认主要涉及产权流转资产的界定。完全产权交易的确认比较简单, 不存在争议。部分产权交易风险较大, 不确定性程度高, 产权流转是否应在财务报表内予以确认?如果是, 应在何时、以何种标准确认, 确认为何种资产?产权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 首先要判断它是否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IASB、FASB和我国都对资产下了定义, 虽然表述上有差异, 但实质内涵是一致的, 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将产权流转等不确定性较大的经济业务, 从表外披露转到表内确认是关键。确认时要看事项或交易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资产的确认应满足三个条件:主体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主体有权限制其他主体使用该资源;预计有正的经济利益流入;目前已存在的。企业取得一项产权如果满足这些条件, 就应确认为资产, 究竟确认为何种资产, 相关科目如何设置, 这要根据产权的标的资产来决定。矿业权流转中, 受让方应将取得的矿业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土地使用权流转中, 受让方将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土地使用权”入账;租赁资产直接计入“固定资产”入账。

(五) 产权流转会计计量

在对产权流转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计量。产权流转会计跟其他会计一样, 需要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但产权流转业务大多是面向未来的资金运动, 没有过去客观发生的金额或发生的金额很少, 这时, 就不能简单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化解收入的不确定性, 更真实地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公允价值描述了产权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净值以及风险和其他各种影响因素, 更贴近于产权的真实价值, 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现代会计目标, 对可靠性损害较小。产权流转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合约, 代表产权价值的运动, 其内在价值会随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存在活跃市场时, 产权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取得, 因此,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损害有限, 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和风险管理。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我国也于2014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产权流转的计量是整个产权流转会计的核心。产权究竟以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 关系到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问题。产权流转所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不适合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 且产权流转总是与产权市场息息相关, 其价值往往随市场行情的波动而不断变动。为了使财务报告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 产权流转会计应以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计量分为初次计量和后续计量。取得产权时, 应以支付的对价或收到的款项或其他资产进行计量。这时的入账成本称为历史成本, 而这种历史成本是以双方协商的对价为基准的, 实际就是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在后续持有产权过程中, 应根据产权是否存在活跃市场, 如果存在活跃市场, 有市场标价时, 应以公允价值 (市场标价) 记录产权价值的变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以历史成本计量, 但每期末应对产权价值进行减值测试。

(六) 不确定性产权流转信息列报与披露

3.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三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Deuine(1960)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Gjesdal(1981)研究了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异同。Gjesdal首先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统地研究受托责任观下对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关系,然后,作者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代理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各个分散的组织中普遍存在对基于受托责任编制的财务报告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报告对预测未来有用。这样,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就处于同一个概念框架之下。2.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标准并不一样,因此,将两者区分为两种会计目标是有必要的。3.分析结果支持Ijiri的说法,即基于受托责任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接受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的标准。提供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达到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0)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内容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提供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表明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告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学者对会计目标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但从最近的文献看来,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将受托经管责任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

葛家澍、刘峰(2003)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即向资源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况。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受托责任的评价上,委托人对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将是最关注的。因此,提供有关经营业绩的计量及其结果的信息将构成这一目标下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经济资源的保管情况也是委托人所关注的,所以,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动信息,也是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信息。

《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定位。表述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会计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适当提供对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梁爽(2005)在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几大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后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根据我国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银行和管理型投资人占所有法人企业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证券市场的职业投资者比例较小,我国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人环境是管理型投资人,因而,应将会计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

4.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的综述 篇四

一、引 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于是环境会计就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而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充分满足他们决策的需要是消除当前严峻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还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操作上的障碍,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尚无统一的标准。以此为背景,本人尝试着对该领域内的研究人员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体现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继而简要提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本文对文献综述基本上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今后发展期望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并探讨一下各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个方面的相关论述。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之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开采资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为此发表著作,提出各自的见解。

张秀英认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环境退化问题日趋严重,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以有效利用资源,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但这有赖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从宏观上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从微观上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关系人作出决策的需要。

乔引华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孟凡利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目的是为信息用户提供能够据以作出判断与决策的信息。环境性质的会计信息不同于财务性质的会计信息,它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特别在经济转型期与可持续发展的交织之际,环境信息的会计披露具有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肖维平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由于我国传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环境基础。所以,现代企业需要树立“绿色”生产经营观念:进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专家们一致认为,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剧,而在环境管理方面未能同步赶上,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是企业忽视环境管理所造成的。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提供企业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消除严峻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据对于减少污染而言,比20年的管制规定更有效”。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之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上确定了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应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绿色GDP’标准及环境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专家们拟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进行激烈的探讨。

张秀英指出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建议如下: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2.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3.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乔引华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我们应了解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理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促使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融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目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状况,孟凡利也对其发展也提出了若干创新的思路:第一,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及监督;第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第三,建立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第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四、结束语

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必将朝着有序的方向进行,但社会发展之快,知识体系也在更新换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必将朝着及时指导实践的方向进行,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期望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序运行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雅军 信小娟 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林业科技情报 2004.3 [2]林光侨 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 2004.6 [3]安庆钊 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 经济师 2004。2 [4]蔡荣芳 尹玲燕 试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经济师 2004.1 [5]李 瑄 试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6]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7]耿建新:《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8]张劲松:《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北方经贸》2002年第2期。[9]耿建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问题探讨》,《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10]钱红光:《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披露》,《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期。

[11]范永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12]顾晓敏:《中美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差异研究》,《经济经纬》2006年第3期。

5.金融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五

【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公司股权、绩效、股权集中

(一)、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的研究是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开始的,沿着股权结构——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逻辑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拓展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而言,国外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二是控制权,亦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Jensen 和Meckling(1976)的观点,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正效应。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

(三)、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与我国股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在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就够的自身特点,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孙永祥、黄祖辉(1999)、姜冰雨等(2000)都认为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掠夺其他的小股东,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股权过于分散,所有股东持股量少,容易形成“搭便车”机制,导致对管理层的监控失效,形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同样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许小年(1997)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施东晖(2000)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低效率和消极作用,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则根据持股水平而定。佘晓明(2003)认为国有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上市公司价值需求不一致,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关系一样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张根明、柳超、温秋兴,(200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国有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 型关系,社会法人股比例 1

与公司绩效呈三次曲线关系(最佳持股比例为63.5%),机构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有助于绩效的提升。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发现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经营绩与国有股比例的关系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无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型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法人控股型;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法人控股型结构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股权分散型。

国内学者们不仅从整个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还就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式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看出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总体趋势呈显性相关, 其中流通股、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家股、法人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而股权集中度和与经营绩效指标总体负相关, 但相关性趋势不十分明显。黄久美(2006)认为就中国车类上市公司而言, 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正相关关系,控制变t资本规模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三年来的分析结果显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连续,稳定性较差。孙志平、申俊龙、田侃(2009)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应该建立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才能更好的提高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国内学者对就股权性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视角多彩而且方法多样。比如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的同时又对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析,而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在研究中又将样本分为竞争环境强行业和竞争环境弱行业。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样本指标等不一样,使得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业绩衡量指标不同是致使对同一问题研究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发现R O E的缺陷(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等),但已有的研究仍然倾向于使用R O E作为业绩指标;后来也有学者开始选用托宾Q 衡量业绩指标。当然还有其他的如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时分别选取股东权益比来衡量其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其成长能力。而张根明、柳超、温秋兴则采用杜邦分析法的八个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另增加了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用主成份分析法来分析这十个财务指标(P1~P10),构造了一个衡量公司绩效的新指标P。另外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不难发现,外资股相对国有股、法人股一直被学者们冷落。随着我国股市的逐步完善以及外资入主上市公司门槛的再次打开,上市公司中外资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外资股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避开的话题。

(五)、研究方向: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了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其所选样本是1997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金属类上市公司,数据已相当久远。在考虑到金属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长期受到国家的保护,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金属类上市公司的实际的股权优化结构。因此对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的。何旭、刘国成的研究中选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利润、挣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作为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变量。单独使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好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了风险自然就大,误差更是在所难免啦。因此我认为此处用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会更好。因为为股权分置前金属材料行业的前两大股东主要是国家股、法人股,所以才用到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个股权结构变量。股权分置后可以删除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个变量。文章未考虑到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为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变量设为固定变量引入文章。最后因为金属类上市公司包括有色金属类和黑色金属两大类,他们的结构相差很大,所以两者合起来分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两类分开研究可能会更准确。

(六)、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对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借鉴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y),同时引入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等股权结构变量和公司规模等固定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参考文献:

6.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六

文献综述正文

浅谈我国居住小区建设

1.居住小区规模

以往我国的居住空间的建设规模通常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居多,通过对入选《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和《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规划设计篇》中的城市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在总计的44个小区中,用地规模的比例分别在表1中作出统计。表1对居住小区用地规模的统计从中可以发现规模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占到总数的81.81%。中国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路网结构划定的,城市路网的间距限定了住宅区的用地边界。现代城市路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由此形成城市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这种以交通干道划定范围是依据邻里单位模式的结果。

以人的尺度限定住宅区规模就必须了解人的认知能力。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m~140m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m,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即面积在50h平方米左右)。因此可以判定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是应该小于5h平方米的。同济大学周俭等学者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是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或4h平方米的用地规模,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近。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我国通常的居住小区规模是明显偏大的。由于同一个小区内居住人口过多,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减小居住小区的规模不仅可以增进居民的交往,加强居住空间的邻里感,也顺应了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市场机制制约下的开发模式,避免了住宅大规模开发中一次投入过大的压力,以及对市场判定不准而大量房屋空置等问题。同时小规模居住小区建设有利于将多种职能空间有机分散在居住空间附近,形成居住空间与其他多种职能空间混合布局。另外,减小住宅区规模也有利于避免同一阶层居民家庭的过度聚集,降低居住分异的程度。

2.居住小区的组织结构设想

目前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于小区的入口以及小区外围沿街的裙房。居住小区机械的组织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功能彼此的不交叉,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活气氛相比差别是明显的。然而在缩小居住小区的规模后,在同一个城市干道划分出的地块中,可能包容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并可能在地块中插入其他职能空间,有可能就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具体方式是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使复合交通、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在道路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并有可能形成密集人流的聚集,并以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活气氛。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在这些小街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住宅商品化过程中,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通过“房价”的过滤作用在居住模式和居住区位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化。由于不同阶层的居住分异,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彼此隔离,在激化社会阶层的对立、引起社会矛盾以及对儿童成长等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学后果也令人担心。在减小居住小区规模后,通过在同一地块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小区,有可能通过规划模式的变化为改善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隔离作出尝试。同时由于服务设施都布置在各居住小区间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将从目前小区模式中对外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对外包容的外向型,因而有可能通过多个社会阶层共用某些服务设施,如小学、商店、酒吧、绿地等等,促使各社会阶层建立交往的机会,降低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3.多种规划模式的引入

回顾我国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等具有示范性的居住区规划,其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惟一模式。在住宅商品化、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实施并日益完善后,由于地价的作用以及居住空间区位的差别,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城市中心为平衡高地价形成的高层高密度模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功能设施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多样的规划模式等。因此应该认识到小区模式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和地价因素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在住宅商品化实施以后,出现同一社会阶层在相同空间聚居,不同阶层居住空间上分异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正视这一客观结果,并在居住空间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人而异地作出规划,比如在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中需要类似手工作坊式居住工作合一的依据,需要在居住地附近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就业场所(比如各种小店、小摊点等)。而高收入阶层需要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停车泊位以及与提高生活舒适程度相关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设施等。在居住空间规划与空间组织中对这些差别的有效对应是无法通过具有先验性的小区模式,以及建立在小区模式基础上的居住空间优劣评价体系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以多种的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对应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真正向关怀人的生活与心灵的社区与邻里模式回归。

参考文献:

1.《2002WA中国建筑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3.《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范文网

4.《世界建筑导报——理查德•罗杰斯专访》 单黛娜

5.《华中建筑——诺曼•福斯特》 窦以德

6.《世界建筑》

7.《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白德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杨德昭 中国电力出版社

10.《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胡业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建筑时报》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7.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献综述 篇七

会计实践教学是本科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模拟实务, 更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对会计的要求也要不断地发展。在新形势下, 会计人才素质应当顺应时代需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然而面对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堪忧。为此,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 通过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及管理制度, 以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运行, 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新形势下, 通过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以完善实践教学成果, 增强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势在必行。

二、关于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

随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 它的问题也随之暴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故而要想解决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只有深入地分析其现状, 找到突破口, 才能解决会计本科实践校内外环节、考核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问题。

就会计实践教学校内环节来看, 传统的强调理论和应试的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实践和考查, 这造成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却跟不上, 且校内实验室的实践往往是纸上谈兵,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少思考和体验。阳顺英、陈瑾瑜[1](2009) 提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模拟实训业务缺乏现场感, 导致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中只知道操作却不去究其根源。石恒贵[2] (2011) 表示校内经管类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多为“计算机+软件”实验室, 校内实验室存在设备落后、更新慢等问题。肖彦[3] (2009) 表示手工操作的校内实验和简单的财务软件操作与企业普遍使用的ERP软件形成了鲜明的差距, 应当将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就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来看,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不足, 使得高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有限, 且学生的校外实践深度不够也导致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张秀珍、丛蔚[4] (2010) 指出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使得校外企业对会计学生有所保留, 积极性不强, 使得学生深入学习的机会减少。滕晔[5] (2007) 表示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指导, 校外基地建设无从下手。陈烜、陈炜[6] (2010) 表示高校多将资金投入校内建设, 忽视校外企业合作的投资,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企业不愿意与一些高校进行合作。同时, 他们通过“三元悖论”的研究方法, 论证了在当前就业压力下, 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 找工作、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这三项任务只能圆满完成两项的“三元悖论”现象。而刘建胜、谢林海[7] (2012) 指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流于形式, 甚至出现敷衍的现象。就会计实践考核制度来看, 不论是在校内实践环节还是校外实践环节, 会计实践考核制度都不够明确, 缺乏标准约束。李芸达、强桂凤[8] (2013) 分析了会计考核不到位的原因, 究其根源在于会计实践教学偏重结果考核, 忽视过程考核。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反馈和互动不足, 使得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 对会计实践失去兴趣。就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方面来看, 教师及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由于教师数量有限, 教师指导时间短, 学生受指导得不到保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会计实践的重要性、自制力差等原因, 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差。辛国军[9](2010) 认为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教师们普遍重视理论教学, 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其次, 会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 造成实习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实习深度不够;另外, 高校没有教学制度规定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三、关于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的探讨

为了解决会计实践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国内各界学者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诸如建立校内外财会实训基地、建设会计实践教学团队、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等切实可行的建议。针对目前新毕业工作的财务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扎实, 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 以及当前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学者们认为高校可有效利用校内的各种经营场所作为实践平台;通过与校外的企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 并聘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专家作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等方式建立校内外财会实训基地。朱利荣[10] (2011) 认为在会计实践教学中, 要注重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等实践基地的建设, 同时也应引进ERP系统和沙盘系统等软件设施。国凤兰[11] (2010) 针对校内外实习没有相结合的现状, 提出加强校企合作, 走产学结合道路。杨朝晖[12] (2010) 主张可以在高校建立财务预审制度, 对财会类的部分学生进行培训, 由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带领学生预审员到学院进行财务预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建设好会计实践教学团队来说十分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 以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 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 高校应该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与引进校外专业会计人员相结合。滕晔[3] (2007) 强调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 进行问题式的教学,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国凤兰[11] (2010) 认为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业的会计实践教学团队, 一方面定期安排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以及深入企业学习, 另一方面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来指导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对于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运行来说是一个保障。任平[13] (2011) 表示建立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王太林[14] (2011) 建议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将实验要求与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 从各方面考量和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

四、会计实践教学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

新形势下, 会计实践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许多学者都在设想用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有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仿真”实验室等建议。此外, 目前高校的配备越来越齐全, 上机操作的实验课程越来越多, 模拟沙盘比赛等活动的开展, 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 由此可见会计实践教学的进步所在。而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问题, 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本身不重视实践, 贪玩、甚至缺席实践教学课程等, 这给会计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造成很大的障碍。学校应该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通过就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提高学生素养,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8.会计学专业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至2010年9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会会计准则,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也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IASB,2010)。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又具有一系列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后果。

二、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证据方面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Ball(2006)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成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正面经济后果包括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减少投资者处理财务信息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减少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和减少债务资本成本等,负面的经济后果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后果、减少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竞争、减少创新以及会产生“搭便车行为”。

从衡量经济后果的代理变量和分析视角来看,国外研究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研究、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研究以及资本成本视角的研究(刘晓华,2011)。如A twood等(2010)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分析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与美国会计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小于美国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但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Daske等(2008)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分析发现只有公司有激励提高透明度和法律执行程度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才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Christen sen等(2007)从资本成本视角实证了公司越具有资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越大。

三、国内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比较多,但是经验研究还有所欠缺。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基于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国内利益集团和国外利益集团二个影响对象,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和国外投资者正负二方面的经济后果。林秀琴(2011)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二个方面,还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

经验证据方面,主要有崔慕华(2010)运用实证就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并没有对政府、债权人、股东和国外投资企业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益主体产生预期的经济后果,但是却带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负面经济后果。2010年崔慕华在《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中采用时间研究法验证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确实存在,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王亮亮(2012)等从契约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研究开发支出准则变化降低了企业盈余报告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R&D投入,与原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新准则更符合研发投入的经济实质,提高了报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和展望

笔者发现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本成本降低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后果,各位研究者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当前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经济后果,对经济后果在不同特征公司之间的横截面差异关注不够。仅仅从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或资本成本等某一个或两个视角考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缺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和科学的研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晓华.201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财会通讯. 5: 3-10

[3]Ball R .2006.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 S. Pros and Cons for Investors

[4]Daske. 2006. Economic Benefits of Adopting IFRS or US-GAAP-Have the Expected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Really Decreased.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3: 329-378

[5]A twood T.J.,M .S.D rake,J.N .M yers,L.A .M yers.D. 2010. Earnings Reported under IFRS Tell Us More abou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6]Christensen H .B.,E. Lee,M . Walker. 2007.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 ionization: The Case of Mandatory IFRS A doption in the UK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7]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 201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财会研究.17: 25-28

[8]林秀琴.2011.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探讨.Commercial Accounting.2.5: 66-67

[9]崔慕华.2010.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1:101-104

[10]崔慕华.2010.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财会月刊.7:33-35

[11]王亮亮,王岳堂,杨志进.201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_研究开发支出及其经济后果.财会研究.2:49-61

上一篇: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下一篇:成语故事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