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2024-09-24

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通用8篇)

1.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篇一

顶岗实习教师日记3篇

亲切的问候

早就听说我们实习的时候,会有学校的领导来慰问我们,我们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四月十六日的中午把娘家人给盼来了。

早上的时候,亲爱的李老师就告诉我们,学校领导将会来看望我们,元氏四中是第一站,我们当时就兴奋不已。中途的时候,临时通知我们说领导们先去了赵县,下一站在到四中。我们就一直这么期盼着。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校园也新种上了一批树,开着花,很漂亮。整个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午,领导终于来四中了,我们站在校门口热切的迎接领导们的到来。看着领导们踏入四中的校门,我们倍感亲切。领导们非常关切的询问我们在学校实习的一些情况,还给我们带来了牛奶、方便面等丰富的慰问品。虽然没有我们学院的领导来四中,但是领导们带来了我们学院老师编的《教师教育实践全书》,我们也是非常激动的。我们应该是物质与精神食粮双丰收。领导们还去了我们的宿舍,看了看我们宿舍的情况,我们还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合影留念。时间很短暂,因为领导们也很忙,还要去看望很多实习学校的学生,我们就这样依依不舍地看着领导们离开了,领导们走的时候再三叮嘱我们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们都非常感谢领导们对我们这些实习学生的关爱。

我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不管在哪,都会有人关心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得努力,干好每一件事情,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和厚望。

一次会议

4月15日,所有元氏顶岗学校的小组长和团小组长以及党员、预备党员在元氏四中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涉及很多方面,用了一上午的时间。

首先是各个小组长对自己学校在这两个月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从学习、生活、活动、班级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于每个学校的情况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其他学校介绍团日活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接着由于还有课,我请假去上课了,回来时李老师正好讲到顶岗实习的注意事项。我问了同学,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就是总结以上时间的工作,部署下面学期的工作,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开完会,李老师请大家吃了顿饭。我身体不好,还要吃药,就没去,唉,可惜啊。

自担任见习班主任来,任务突然多了起来,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这次与会人员中也有好多见习班主任,通过交流,我们对于班级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互相借鉴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当好班主任真的很难,真的需要和学生斗智斗勇,无勇无谋的班主任真的没法管理班级。担任班主任是我们这次顶岗实习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以后帮助很大。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真的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立足过去,展望未来,有总结、有计划,对于我们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班级是我家,维护靠大家

周一,轰轰烈烈的会操比赛落下了帷幕,我所教的11-5班取得了年级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说实话,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看过学生们平时练操的状态,很不好。每个人都懒懒散散的,不当回事,总觉得班级的荣誉和自己无关。做操都软绵绵的,像软面条似的,该蹲下的时候不蹲下,胳膊该伸直的时候不直,跳跃运动岂是一个乱字了得。我在比赛前还是特别担心的,怕学生们发挥不好,一个劲的提醒学生要打起精神,整理服装。但是,我低估了我的学生。新颖的上场方式吸引了全体师生的眼球,统一的衣服,响亮的口号,精神的面貌,整齐的步调,真的很完美。做操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尽力把动作做到最好,做到最标准,个个精神抖擞,我高挂的心终于放下了,我衷心的为学生们感到骄傲。

通过这样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其实班级还是有很强的凝聚力的,在展示班级风采的时候每个人都努力做到最好,不给班级拉后腿。想想确实如此,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班级,是缘分,这种缘分也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维护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必不可少。那天,我确实感动了,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努力和认真,我相信只要好好地做,每个人都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由此我想到,这里的学生们在学习上认真的话也是可以的,虽然他们的基础差,但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

广播体操比赛

每当课间学生们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回到我自己读高中时候的那个感觉。对于这次学校举行的这个广播体操的比赛,学生们也是积极踊跃的参加着。他们每天除了学习之外,都会抽时间全班学生一起去练操,终于等到了比赛这一天。在他们的比赛中,我的任务是将各个评委的打分单汇总到算分员手中。

这次比赛虽然是全校学生一起参加,但是是分年级进行比拼的。最开始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们都统一的穿着整齐的校服,个个都精神抖擞。其次是高二年级和高一年级。

最让我印象深刻地是高二三班的学生们做的广播体操,他们开始是跑步入场,步伐整齐,气势雄伟,口号声音响亮,引起了全校学生的惊叹。开始做操的时候,他们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赢得了各位评委的亲睐,他们最后的得分是全校最高,93分。而我觉得最有创新意识的是高一五班的学生,他们的入场特别新颖。看来这也许是理科生的优势吧,善于打破常规。他们入场时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操场南边,一部分在操场北边,跑步入场的时候,各排穿插着跑进操场,也同样引起了全校学生的惊叹。最後他们也是取得了高一组第二的好成绩。其实体操比赛也是能体现班级团结协作精神的一次活动,从大家认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团结意识是非常强的。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凝聚力最强的班级应该非高一六班莫属,当校长公布六班为体操比赛高一组的第一名时,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欢腾了起来,从他们激动的心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孩子们,继续加油吧。

2.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篇二

1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指导教师的不同管理模式

实习指导教师, 是学校派驻企业的灵魂, 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能够顺利展开和完成的保障, 是实习学生的主心骨, 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平衡点。因此, 实习指导教师所采用的管理模式, 直接关系到三者利益是否能够实现, 直接关系到整个实习的成败。

从目前来看, 我院的指导老师在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 因此, 试点性的采用了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并做了一些相关的探索:

“部门经理”模式;“培训员”模式;“宿管员”模式;“消防员”模式。

2 各种管理模式下教师的职责和压力初析

2.1“部门经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 实习学生在企业中, 相当于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的员工, 指导教师就是这个部门的“经理”。教师在企业中, 一方面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教学, 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 计划和组织生产, 要负责和企业各部门协调、沟通, 保证学生利益的同时, 也要做好管理, 为企业的利益服务。

教师既是学生教学的组织者和思想教育者、心理辅导者, 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这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教师素质 (教学、沟通、协调、心理咨询等能力) ,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统筹能力。

教师作为“部门经理”, 三方利益是通过直接与三方的沟通而实现的。指导教师作为利益的汇集点, 这对指导教师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

2.2“培训员”模式

所谓“培训员”, 指的是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 主要负责学生的工作培训。这里培训的主要内容包含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文化和纪律、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辅导。当然, 除了培训工作以外, 指导教师还是要负责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的服务、活动开展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安全。

作为常驻企业的校方代表, 这种模式下, 指导教师仍然要负责与三方沟通和协调, 这对教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仍然有比较高的要求, 但是这种模式下, 教师不需要再直接管理生产, 但是仍然可以接触生产相关的部门, 进入生产实习的场所, 教师只负责与生产相关的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样, 教师可以从生产的计划、管理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切实负责学生的相关思想、技能和心理的教育和辅导, 可以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

2.3“宿管员”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完全游离于企业生产之外。也就是说, 教师完全不必理会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 只要做好学生下班之后相关事务处理和服务即可。所以, 也谓之“宿管员”。

作为“宿管员”的指导教师来说, 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身体健康、学生起居、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等——及其相关的杂务。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企业的临时监护人的角色。

同样, 作为常驻企业的校方代表, 教师仍然要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只是这种利益不再将教师作为三方的平衡点。教师此时只能在学生休息时间, 掌握学生的生产情况, 根据学生反映的生产和实习中的问题, 通过与企业方的代表 (通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员) 联系, 由企业方的代表处理相关问题。这样, 实习指导教师的压力就会骤减, 只要负责学生的生活、思想和人生财产安全即可。

2.4“消防员”模式

“消防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灭火和抢险。“消防员”模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模式——实习指导教师不需要常驻企业, 只有在学生发生一些特别重大的生产、健康或者心理问题的时候, 才从学校出发临时去企业处理。

这种模式下, 实习指导教师得到了解脱——只需确定实习生中的负责人和联系人, 定期听取他们的汇报, 并在教师觉得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 亲自去企业处理即可。一般的小问题和纠纷, 都由学生自己与企业、学生之间协商解决。教师就好比是“消防员”, 哪里“着火”去哪里, 没有“着火”不需要过多过问和干预实习事务。

3 各种模式的优劣初探

通过前面的初步的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模式下, 老师的着眼点和教师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各种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 也有不同的效果, 下面简单的分析:

3.1 各种模式的利、弊

“部门经理”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最高, 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要求最为全面, 不仅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老师,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直接的意义。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太高, 所以不是所有实习指导教师均能适应该种模式, 而且,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但是又缺乏与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的磨合, 因此进入角色不可能太快, 这就限制了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培训员”模式下, 教师不参与企业生产的调度、组织和管理, 只负责生产技能的培训, 不存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磨合问题。由于教师长期与学生接触, 更加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性格和心理, 方便开展思想、心理和技能教育, 保证学生的安全。但是,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不参加企业的生产调度、组织和管理, 教师的协调、计划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就比较缺乏, 不利于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宿管员”模式中, 实习指导教师扮演学生监护人的角色, 他的工作只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心理。虽然更加接近学生, 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安全和稳定。但是, 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接触和沟通, 且生产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企业的专员协调, 效率比较低, 而且很多问题没法解决, 这样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实现。

“消防员”模式下教师相对比较自由和轻松, 虽然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出现问题时往往是比较重大的安全、生产、健康或者心理问题, 一般很难解决, 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造成实习的提前结束。因此, “消防员”模式不利于实习的开展和维持稳定。

3.2 效果分析

3.2.1 三方利益实现和实习可持续性

“部门经理”模式和“培训员”模式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即能接触生产管理, 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 因此均能体现和保证三方利益的实现, 其中“部门经理”模式在利益的实现方面尤为突出。三方利益的实现, 自然就能保证实习的可持续。

“宿管员”模式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习学生的利益, 却由于存在间接沟通的障碍, 因此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慢。但是, 三方利益还是可以得到平衡的, 虽然学生的利益可能会打一些“折扣”, 但是实习还是可持续的。

而“消防员”模式下, 学生基本处于自由状态, 因此, 很容易出现不和谐的问题, 从而难以保证三方利益的最终实现。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高, 最终使得三方均能满意。但这种随机性太强, 很难掌控。因此, 可能出现实习有今年, 没明年, 有上半年, 没下半年的情况, 三方利益几乎没有保证。因此企业对这种模式, 也比较发憷。

3.2.2 学生的掌控

“部门经理”模式、“培训员”模式和“宿管员”模式下, 学生长时间与教师接触, 教师比较容易能够对学生的性格、思想及心理状态和学生的生产技能方面有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掌握, 而且教师是学生在实习企业的“主心骨”, 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 使得教师可以比较好的维持学生的状态和实习的秩序。

而“消防员”模式下, 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沟通, 因此一旦出问题, 即使指导教师及时赶到, 也难以掌握局势发展, 反而可能被学生主导事情的发展, 更何况教师往往可能“迟到”。

3.2.3 安全性

“部门经理”模式和“培训员”模式下,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即能接触生产管理, 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 因此教师即能保证实习生产的安全, 也能保证学生身体、心理和思想的安全。其中, “部门经理”模式在安全的保证方面, 尤为出色。

“宿管员”模式下, 由于教师不能接触生产, 因此只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的健康, 而无法保证学生不出现生产意外, 因此有一定的生产安全隐患。

“消防员”模式下, 教师由于不在企业, 对学生只是零星的了解, 进而无法也不可能保证学生的各方面的安全。

3.2.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部门经理”模式、“培训员”模式和“宿管员”模式下, 实习指导教师近距离接触学生, 方便的结合实习情况, 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企业, 带着思考去实践, 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有思考、有认识、有感受、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教育。通过让学生写心得、诉体会、说感受, 老师在每周的周评会及每月的月评会上, 根据学生反馈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疏通, 让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客观看企业, 正确看人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 保证了实习的稳定和顺利开展, 有利于三方利益的实现。

而“消防员”模式下,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掌握不足, 因此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即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杯水车薪, 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叛逆。

3.2.5 实习指导教师的锻炼和提高

“部门经理”模式下, 对教师的锻炼最为全面和深入, 不仅可以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培训员”模式, 虽然也可以做到较为全面的培养, 但是由于教师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因此在生产组织和规划方面较前述模式有一定差距。“宿管员”模式下, 由于教师只接触学生, 因此对教师外联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不利。“消防员”模式下, 教师不常驻企业, 因此对教师基本没有什么帮助。

4 结论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他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的不同, 也影响着整个实习的有序展开和三方最终利益的实现。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部门经理”模式和“培训员”模式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 尤其是“部门经理”模式, 即利于三方, 也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 我院也提倡前两种模式管理。

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的现状限制, 造成前两种管理模式无法适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常驻企业的教师灵活变通, 发挥自己的主动和能力处理各种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不管是采用何种模式进行管理, 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教师不仅要积极协调各部分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掌控学生的思想发展, 避免学生的单纯思想受到污染,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事业观, 提高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凝聚力。这才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

3.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解析 篇三

一、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法律关系定性

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核心在于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学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定位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劳务关系说、劳动合同关系说、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三种观点。

“劳务关系说”认为,实习教师并不符合《劳动法》的调整范围,1995年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只能用民法调整,应当为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说”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位为事实劳动关系或者准劳动合同关系。事实劳动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依照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并接受管理,接受一定的报酬,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准劳动关系说认为,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在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间寻找平衡点,将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准劳动法律关系,把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纳入劳动关系进行保护。

“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仍为在校学生,其到实习学校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是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或劳务,而是为了获得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是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顶岗实习只不过是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应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

目前,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是通说。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为学生,其与实习学校之间不是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双方根本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条件,事实劳动合同关系无从建立。劳务关系说很难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明显对实习教师不利。准劳动合同关系说只不过是学界对立法的呼吁,再说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也不一定非要采用准劳动合同关系的方式。综合考虑,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较为妥当。

二、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实习生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因此社会上对企业顶岗实习问题特别关注。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既有与一般顶岗实习法律关系相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特殊性,有助于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

(一)强制性

由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曾经对毕业生实习有所放松,因而造成社会各界甚至毕业生本人都认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的错觉。其实,根据有关规定,毕业实习是强制性的。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或毕业时的课程考核不及格的课程未达到留级门数者,先发给结业证书。在分配工作后一年内向学校申请补考(补作)一次,及格者换发毕业证书。经补考(补作)仍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补考(补作)。从师范类学生来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的强制性更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将教育实习与教师资格的获得挂钩,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掌握教师资格申请条件和认定程序。要将申请人修学教师资格课程、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进行教育实习和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等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因此,顶岗实习作为实习的一种类型,实习教师可选择的余地不大,必须接受学习学校的安排,这与劳务合同双方意思自治的要求相抵触。顶岗实习教师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劳务关系。

(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

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具有特殊性。教师岗位有自身的特殊要求,《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顶岗实习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意义上是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的资格尚不具备,实习教师只能是“有名无分”,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事实劳动合同关系。

(三)学习性

教师职业是经验性的职业,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而顶岗实习教师缺乏的恰恰是实践经验,其顶岗实习的目的也正在于获得实践经验。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学习性更强,其他职业顶岗实习的劳务性更强。

(四)政策性

顶岗实习不但是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技能问题,而且还承担一定的实现教育均衡的重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城市优质幼儿园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各地在组织师范生顶岗实习时,地方政府经常出台一定的文件对顶岗实习加以规范,划拨一定的经费对顶岗实习进行支持。因此,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性更强。

三、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解决

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关系既然应当定位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学习性、政策性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等特征,顶岗实习教师的一切法律问题都要围绕其法律地位的定性与特殊性来解决。

(一)顶岗实习教师能否适用《劳动法》保护问题

顶岗实习教师能否适用《劳动法》进行保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劳动报酬问题。实习生的同工同酬问题是非师范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热点问题,那么顶岗实习教师是否也可以要求“同教同酬”呢?第二,顶岗实习教师因实习受伤能否享受工伤待遇问题。第三,顶岗实习教师能否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问题。

劳动报酬与“同教同酬”、工伤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的关键在于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是否能够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或者准劳动合同关系。如前文所述,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关系应当定位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加之顶岗实习的学习性(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实践性经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顶岗实习教师虽有劳动付出,但并不具备教师资格),因此顶岗实习教师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也不适用准劳动合同关系进行保护,“同教同酬”、工伤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也无从谈起。但顶岗实习教师毕竟付出了劳动,从劳务关系来看,实习学校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为了防止实习单位利用顶岗实习教师的廉价劳动力、防止学校克扣顶岗实习教师的报酬,从中央到地方对顶岗实习的报酬问题都做了规定。如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 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实习单位、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或者约定,按时足额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实习补助,不得拖欠、克扣。实习协议确定的投保人,应当及时为学生办理意外伤害等相关保险。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强制性和政策性较一般的顶岗实习更强,因此顶岗实习教师的实习报酬等问题一方面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但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学校、实习学校与顶岗实习教师三方的实习协议。

(二)顶岗实习教师的人身伤害问题

顶岗实习不同于勤工俭学,虽然原劳动部的部门规章否定了勤工俭学建立劳动合同的可能,但勤工俭学与学校教学无关,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因此,对勤工俭学发生的伤害事故,许多地方规定可以比照工伤待遇执行。但顶岗实习明显与劳动无关,如果教师自身受到了伤害,其损失该如何弥补?从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定性看,既然是培训性质的学习,实习教师的身份还是在校学生,所在学校当然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民事责任。作为接收单位,实习学校与顶岗实习教师之间也存在培训性质的管理关系,可以看作是学习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延伸,因此实习学校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顶岗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还有可能因职务行为造成其他人员的伤害,对此虽然顶岗实习教师不是正式教师,但由于“顶岗”的存在,其责任已经非常接近于正式教师的责任。不管是顶岗实习教师自身受到伤害,还是致使其他人受到伤害,都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需要实习学校、学习学校、顶岗实习教师三方面协议加以解决。

四、提醒与建议

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既非劳动合同关系,也非劳务合同关系,而应当是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属于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同时,师范生顶岗实习还具有强制性、学习性、政策性、教师岗位的特殊性等特征。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定位及特殊性限制了顶岗实习教师利用《劳动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可能,其实习补助、在实习期间受到伤害、造成其他人伤害等问题,需要依据地方政府的政策,更需要通过学习学校、实习学校、顶岗实习教师三方协议来解决。

4.中学教师顶岗实习心得 篇四

来到实习学校已经半个多月了,从一开始的稍显生涩,只教课本,到现在可以稍稍拓展知识,对课堂能有一定的把握。这一转变得益于老教师们的善意提醒。在岗前培训中,耿主任强调,教师要想让学生能慢慢的听懂她的课,并且逐渐喜欢上她的课,就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改正,这样课堂才能趋于完善,教学技能才能更加纯熟。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每次授课完毕,我都及时回忆课堂中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也正是这个宝贵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从前教学训练中未曾暴露出的问题,这为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了铺垫。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次小小的改进与感悟。

在教学的第一周里,我的授课完全依照课本,不论是结构顺序还是内容,都取自教材,备课的流程是分析教材、阅读《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参照教辅、理出教学思路做PPT,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前几节课,因为学生对于新老师的好奇,孩子们还能比较集中地听课,课堂的参与度也还不错。但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对于我的好奇心也减弱了,睡觉走神的越来越多,明显很多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当课堂氛围开始越来越差,我不由得心急,想着要把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首先,我让学生们每人写一张纸条,上面写对于老师授课的建议。通过收集与整理,我明白了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并开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接下来,我就开始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我设置了一个小栏目,叫做“生物大观园”,既在课前花几分钟时间,给学生们分享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有趣的生物知识,最好与授课内容相匹配。旨在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使用了“情景创设法”,比如在讲授“孟德尔的一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我创设了实验设计与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们自己化身为科学家,通过语言、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的相互配合,使得学生能身临其境,感知实验科学的无限乐趣。

精心设计后的课堂果然给学生们带来了新的兴趣与快乐,在能深深吸引他们的部分,学生们的眼睛雪亮,充满渴盼的目光让我十分惊喜。尤其是音频的合理利用,在展示实验现象阶段,我大胆的加入了推理剧中常用的音乐,学生们都禁不住呼喊起来,“天哪,太神奇了”“老师,好有感觉啊”,有的班里,学生们竟然还报以热烈的掌声,让我非常感动。学生们向我反馈,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在课堂中使用的那些生动的、生活化的比喻,让他们能比较容易的理解较难的知识,还觉得很有趣;而课前的“生物大观园”环节更是他们十分期待的,在县里的孩子两周才回家一次,平时没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而这个环节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见识到更多新奇的知识,而且还能将知识带进生活,觉得很有成就感。

5.顶岗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 篇五

这已经是我来到这个学校实习的第二个星期了,在这里已经呆了半个月了,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了,比之前也多了更多的体会和领悟。

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的快乐,这个星期刚发了练习册,学生们的作业量也多了不少,相比第一个星期,他们晚自习的作业变多了,也不像之前那样爱说话,搞点小动作了。在这一个星期,我跟学生们比之前熟悉多了,第一个星期的时候总是板着脸对着他们,对他们非常的严格。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说要对学生们严慈并济,这个星期也就不像之前那样对他们永远板着脸了。孩子们都还是挺乖的,我觉得当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给他们这些知识,更应该交给他们怎么学习,怎样自己去获得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虽然一直对当一名老师有所憧憬,但是我终于知道当老师不是这么简单的,老师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的指路牌。

顶岗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转眼间,实习时间已经过了三分之二,在这期间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一是加强思想学习,主动与指导老师沟通,努力提高思想水平。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的内在力量,要想把实习任务完成好,首先要把思想调整好。我主动与老师进行了沟通,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对实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明确了我的工作目标,在思想上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行动上使我对未来人生有了新的规划。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潜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潜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此刻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就应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三是热爱实习岗位,用心承担岗位职责,不断提升实习效率。

“爱岗才能敬业”,热爱实习岗位才能完成好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对实习岗位的热情,珍惜在岗上的每一分钟,努力学习岗位上的相关知识,用心承担岗位上的职责义务,努力做到能够独立顶岗,能够独立完成岗位上的相关操作,对岗位技能知识做到“懂,会,做”。一份劳作,一份收获,我坚信自己的努力必须会有回报,而我将会仍然继续热爱自己的工作。

顶岗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当老师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一名新手老师,面对已经有了自己判断力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教学的难度成倍上涨。在上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做足准备,当时紧张的心情简直无处安放,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状况是多么的不好,可是拥有了更多经验的现在的我却不能回到当初上第一节时候了。

我觉得实习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因为我自己的性格并不是很强势的那种,而且因为面嫩,对于学生的威慑力也不够,所以在很多时候作为一名老师我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也做不到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知识。刚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时,我觉得真的很让人觉得恐惧,但是你又不得不去面对,在开始有很多的担忧,学生真的会听我的话吗,我的教学会不会让学生觉得不好,紧张的心情难以缓解。第一节课就是这样磕磕绊绊讲完的,下课的铃声响了之后,我陡然就放松了下来,回顾上课的过程,好像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吗,我自己还是有当老师的潜力的,我应该在将准备工作做的好一点,接下来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好。

每天的实习工作对我来说真的觉得很累,但是我对于成为一名老师有很深的执念,也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实的生活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精神,同时也会让自己有更加明显的进步,在正式的工作中会变得更加从容。

实习改变了我,让我变的更加的有担当,面对学生的视线也不会紧张了,同时学习上有了更加多的动力。可能是一节有一节课对于我的锻炼真的很明显,对于学生之间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可以掌握的平衡,上课时候的我不允许学生做出更为出格的表现,在课堂上要做一名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而在课后,我们之间可以变得亲密一点无所谓,开我的玩笑也会让我更加了解我的学生们一点。

实习的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和这所学校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和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明显我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多改变,我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次的实习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和作为一名学生的不同,并且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责任感,我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带给学生一些什么样的观念,有了很深刻的体悟。

顶岗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1月16日我们一行九人,在xxxx中学校领导和带队柴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顶岗实习单位——xxxx中学,开始了角色的转变;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我们都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好这第一仗。

我们知道教学工作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作为还未踏出校门的我们,一定要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身体上包括:初到异地的适应,饮食还有天气的变化等,总之,有个好的身体是我们开展工作和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心理上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家不要在同学面前摆架子,不要在老师领导面前抱怨及表现出不满,我们来到了这里是锻炼和丰富我们的好机会。相信大家都能做好!

这半个月来的经历,让我们成长了很多。整理书籍,接新生,带班军训,礼仪讲解,出操拉练,全天值班等等。这半个月所做的事情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也叫我们懂得了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对于我们的团队最重要的是合作和团结,只有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才能更顺利的完成我们的工作。在队里难免有些小摩擦和不和,但是大家要记住我们是一个团体,舍小家而为团队才应该是我们的准则!

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种责任感立刻涌上心头,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备好课,教好书,做好人,办好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讲方法,求效率,一定完成学校给我们的任务,给我们,给栾中,给师大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顶岗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教学反思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才能获得进步和提升。所以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教学反思。

反思包括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两种,我们可以结合正两种反思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纵向反思是教师从时间维度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间断的反思,所以我们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后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超前反思来入手。当我们讲完一节课以后,针对这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至于横向反思是指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同时,向他人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将听课、研讨交流等活动作为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都需要教学反思,写反思日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来反思自己。在每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经验,然后跟我们的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分析,我们也可以跟一起参加实习的同学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都录制了自己的教学视频。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这些视频,通过自己观看来总结自己的一些缺点,我们可以从最客观的角度来全方位的审视自己。针对自己的板书,身姿,语言表达等各方面来反思自己的缺点。

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来总结其他优秀教师的优点,把它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技巧,不断的向他人学习,从而提升自己。在实习学校,我们可以多去听老师们讲课,看看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课题和学生会做出怎样的实际的行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理论知识要通过不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6.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篇六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热爱问题学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行为矫正工作。无论是书本还是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它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使浪子回头。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值得老师用心去引导、教育的青葱少年。实习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期望,问题学生才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初到文安二中,张校长在岗前培训时就和我们说过由于生源问题,二中的高中整体成绩并没有那么好。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一次给学生们看晚自习时我就被震惊了。高一的学生们完全没有晚自习的概念,很少有同学安静地在座位上学习。我几乎是一整节课板着脸,隔十分钟维持一次纪律。“新实习老师”的严厉教育只是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并没达到维持纪律的预期效果。课后,我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多次咨询学校老教师及主任,寻求提升课堂管理效果的途径。

“你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心的为他好”,秦主任如是说到。理1的语文教师有事请假,找到我帮她看理1的晚自习。月考期间,学生们没有作业,班级的座位也是打乱的。维持纪律后,我找到班长了解情况,让班长协助维持纪律,情况稍微好转。巡视的校长进来对学生训斥了一顿,玩手机的男生也得了处分,课堂渐渐归于平静。课下,我主动找到秦主任,跟他反应这堂失控的自习课。秦主任开导我时说道新的女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确会遇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音量、处置犯错误的学生等相互多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得到成长。对待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你是真心为他们好。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难敏感,你有一点的虚假,他们马上就能察觉出来。另一方面,对待问题学生一定要严肃,不能对他们妥协。

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其中一些是受不良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受金钱、享乐、读书无用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迷失了方向。而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分层教学,而实际是对非重点班学生心理的无形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不想学习,破罐子破摔。

7.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篇七

山西师大的顶岗支教实习自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 已顺利实施了三批。前三批共595人, 分布在临汾与运城市的68所中学, 同时置换出215名中学教师来我校进行了3个多月的培训学习。我们从学生支教实践遇到的问题中发现, 学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足, 对教师专业知识认识存在偏差;对教师专业知能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文章主要对此作深入思考, 以有利于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完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在支教实习中, 师范生获得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机会, 在参与备课、观摩教学、参加各种研讨会等的过程中, 认识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 发展了必备的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自信心。在对教师职业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面对就业现实,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加关注, 更加迫切地想知道教师专业的独特性是什么。那么教师专业有什么独特性质呢?这也是伴随教师专业化运动出现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 发展演化为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不仅指为达到预设的工具目的或满足社会规范文化的精神需求而具备的技术和技巧, 而是要求教师对原有知识和如何建构、建构成什么样的新知识施加影响。这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同时把知识置于某种条件中, 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景中, 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教学要引起学生质疑、反思, 达到建构、创新知识之目的。同时, 教师在传授、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变化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

二、教师知识的核心

在支教学校进行的访谈中, 经常听到支教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说, “顶岗支教”学生学历高, 不缺文化知识, 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那么教师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师范生到底在实践中缺什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1. 教师的核心知识

从教师专业特性分析,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动态的、情境化的, 教师遇到的是大量的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 教师真正运用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教师的其他的知识 (如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 只有与教师实践知识相结合, 融入到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才能真正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另外, 教师实践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有助于教师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实践性知识强调了教学实践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形成的作用, 反过来, 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又对教学实践产生着根本的影响。基于这种知识的运用, 资深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与初任教师不同的思维特点[4], 如: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对于问题情境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视点的统整;对教学事件的背景化思考;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资深教师在对课程知识的表征方面, 一般都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的形式予以表征的, 更注重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熟练程度。资深教师在课堂组织和对学生的控制方面也表现出比初任教师更有效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实践知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实践知识又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 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判断具有模块、模拟的特征。教师在经历实践问题的时候, 也就是对情境进行解释的过程, 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具有使用组块思维、模拟思维的特征, 他会把眼前的状况和面对的学生归结为自己或别人的某类判断, 会把个别事物归入实践知识结构中的某个类别、样式, 并努力在原有的结构中顺应、平衡, 原有的实践知识结构对教师新的判断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二, 教师的决策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博弈。教师工作中对知识的使用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多层次的特征, 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依赖某种一以贯之的理论或逻辑, 而是基于情境的选择过程, 是根据实际需要, 在众多的原则、惯例、认知、经验中提取元素, 并瞬间组合形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教师的教育信念、人生经验、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的影响, 还取决于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和心智模式等, 最终采取的策略是各种因素博弈的过程。第三, 对实践知识的验证取决于问题解决的效用。理论知识对教师原有知识的反思、引领, 教师自己或同伴在实践中获得的结论, 都会冲击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最终能否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 要取决于教师运用知识、经验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效用。因此, 实践知识需要在审议中, 在即时对话中去检验、修正、传播。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如何来的呢, 或者说, 实践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呢?国内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与生成渠道的研究基本形成共识, 总体看来包括个人经验 (包括教学实践经验和受教经验) 、同行交流和理论学习等方面。首先, 实践知识始于偶发性的反思。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思考, 称得上反思的活动并不是都可以预期的, 反思活动是偶发的、主题性的。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判断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规范性判断, 一种是描述性判断。描述性判断只对事实进行鲜活生动的描述, 这不应是教师反思活动的终点。教师反思的意义在于把描述性判断上升为规范性判断, 或者用相关的规范性判断衡量、解释描述性判断, 这样的反思才有“价值”。当“偶然”事件出现的时候, 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程序、平台或者活动方式去加深或延伸思考, 教师反思必然与验证性的行动相连, 必然与他人或理论的对话相连。第二,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在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时具体表现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现在提倡教师进行研究, 但教师的研究是实践的研究,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不是建设理论, 教师的理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以及解决个别问题的过程中以解释和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丰富、发展、限定、修正理论认识, 但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不必然具有普适性。我们需要有更多理论工作者以实践知识为思维对象, 走进教师的工作情境用归纳、概括、提炼的认知形式, 加工、整理、升华、传播, 最终完成实践知识对理论知识重新建构的循环。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就是教师要通过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 接纳理论对自己实践知识结构的调整甚至“破坏”,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拆卸自己系统逻辑的理论知识结构, 学习在变化、复杂、混沌的情境问题中去适应、提取、批判以及创造[5]。

2. 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那么,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教师需要发展哪些知识和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这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我们的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学。

信息化教育, 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 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表现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6]。信息化教学的实质是整合了技术和新的学习理论的革新教学模式, 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此外, 革新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 而且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么样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以及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因此, 教师的专业知能可从四个维度进行阐释[7]: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 能理解和应用技术;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 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挑战;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专业实践, 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作与交流, 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能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可表述为了解、应用、整合和创新四阶段。 (1) 了解阶段:教师开始认识技术、学习使用技术, 但在心理上对技术还是抵制着、畏惧着、甚至挣扎着,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主导着的, 技术除了带来一些管理的麻烦以外, 没有对教学的常规造成影响。 (2) 应用阶段:经过应用、反思、学习以后, 教师逐渐获得了技术应用的自信, 掌握了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 出现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3) 整合阶段:技术开始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结构, 教师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 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帮促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4) 创新阶段:教师对技术可以说是应付自如, 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技术, 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这种阶段性发展, 首先从属于课程和学习经验的发展, 也就是说, 对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 应该要强调的是课程方面的能力, 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能力。这更符合教师的专业需要, 毕竟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用来支持课程的实施的时候, 教师才会自发地自如地在课堂上应用技术。第二, 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另一层深刻含义是: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 将破坏传统的稳定的课程结构, 取而代之以面向过程的课程框架。在这种框架中,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支撑、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和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的支持, 来真正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最后, 四阶段发展还意味着, 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地沉浸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如果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适宜, 他们就能够具备深度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从而达到创新应用阶段[8]。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而这种信息素养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锤炼。

三、对教育实习的思考

1. 加强知识的准备

在支教实践中, 我们发现许多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 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 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学科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这反映在学校的教师教育中, 对学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 是指在学科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学科心理教育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职前初步形成阶段、入职基本形成阶段和在职提高完善阶段。作为师范大学, 重点是完成未来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在整个四年的教师教育中, 学生首先要完成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切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1)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 (2) 专门设置学科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包括大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教材教法课等; (3)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 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因素, 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心理教育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 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 提高自我教育水平[9]。这同时要求我们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以榜样。

通过支教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 教师的发展并不是在大学里一次完成的, 教师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在中小学校真实的环境中经历持续的发展过程。由教师专业性、知识特点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可以看出, 教师知识具有完整的结构, 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 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 是各类性质的知识有机构成的整体。教师知识以实践知识方式存在, 在实践活动中建构, 是一种开放的, 不断变化更新、充实的知识。教师要能随时获取新的信息、知识和成果, 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状态, 同时也要通过反思性学习, 不断体悟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自己的知识, 尤其是对实践知识的管理, 例如, 如何进行教育叙事, 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工具使自己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选用博客 (Blog) 、维基 (Wiki)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社会性书签 (Social Bookmark) 、Tag (大众分类或Folksonomy)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IM (即时聊天) 等一系列技术。应该有意识的将对这些技术的学习设计在教育技术等课程中。

2. 处理好几个问题

在“顶岗支教”实习中, 支教学生从始至终都是主角, 处于教学实战状态, 难免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教师专业特点和实践性的理解问题, 应注意处理好这些问题: (1) 理解中小学文化。中小学文化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 它立足于实践, 生动充盈, 丰富多彩, 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他们的历史、传统、教师状况、学生特点等各具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气质类型、家庭情况等不尽相同, 中小学教师直接关注的是当下教育实际, 即具体的、个别的、千变万化的实际教育情境。进入支教学校, 要注意很快转变角色, 尊重、熟悉、融入中小学的文化, 尊重中小学的原有经验, 结合教学实际理解中小学的文化氛围, 不能想当然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中小学文化是落后的, 自己是去改造中小学的。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小学文化的特质, 我们的学生才会脚踏实地深入到这种文化中, 成为其中一分子, 成为中小学教师。 (2) 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冲突。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更突出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现实中, 在农村许多学校考试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不参加中考或高考的许多课被减掉课时, 甚至被取消。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学生的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 没有自由时间等。他们感到中小学生活的强大压力, 这种压力打破了头脑里的理想, 认识了现实中的真实与残酷。如何处理好现实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即要努力提高成绩, 又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这确实是对支教学生的挑战, 也是对其创新精神的考验。 (3) 人际交流。我们的学生一定要与支教学校领导、教研究室领导、具体学科指导教师多沟通, 注意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沟通在于主动,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问题。如果能主动恰当地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就会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更好地实现我们教育实践的目的。 (4) 适应艰苦生活的心理准备。“顶岗支教”实习的学校大多数是在偏远的乡镇, 食宿简陋, 生活单调。这样的环境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和生活磨砺的机会, 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支教前, 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确立吃苦精神和爱心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石本无火, 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随着顶岗支教实习的不断深入开展, 山西师大一定会在与基础教育的相击相荡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办学追求。我们将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发展和完善, 探索有效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实践取向、教育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顶岗支教实习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 既是对贫困地区教育师资有效的支援模式, 也是高师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重要改革。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核心知识, 理性认识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将有效改进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发展和完善顶岗支教实践模式。

关键词:顶岗支教,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化,教师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耿文侠, 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 2007 (2) :83-85

[2]张学民, 申继亮, 林崇德.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3) :68-70

[3]申燕, 符太胜.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实践知识[J].教学与管理, 2007 (5) :27-28

[4][日]佐藤学, 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43.

[5]吕立杰.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的反思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B) :20-23

[7]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报 (理论研究) , 2002 (12) :4

[8]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45-47

[9]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62-63

8.中学教师顶岗实习日记 篇八

2012年11月,河南教育学院与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联合申报“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成为首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之一。实验区在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以教师专业化理念和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在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学习、研讨、实践、修正,逐步探索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引领等功能。毋庸置疑,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最原始的职能,也是当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 最早见于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到了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及、论述,但对其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是狭义说,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如此界定源于教育的两大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诸如龚怡祖、阴天榜、杨杏芳、蔡炎斌等学者均做出过相关论述。二是广义说,俞信、李志义等持此观点,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各种要素的组合。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隶属于人才培养模式,却又有其特殊性,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凸显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践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大趋势。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含义

师范生“顶岗实习”一词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于1992年的《广西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当时主要是讨论专科学生的就业问题。顶岗实习,一般指的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学一个教学岗位上相应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育实习,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够按照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标准,履行职责,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

为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起实施新一轮的“国培计划”。与之前的国培计划项目相比,新一轮的“国培计划”,项目分类更加精细,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提出了全新的培训模式—— “置换脱产研修”单列培训项目,并专门指出,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要注重遴选优质中小学作为培训实践基地,认真做好“影子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具体而言,指的是组织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承担相应教师的职能,原任课教师置换到高师院校接受一段时间专业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是终生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确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主动参与高师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全面培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在职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 河南教育学院的做法

河南教育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富的教师教育办学经验。近年来,依托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项目,立足学院的办学定位,结合河南省基础教育现状,积极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学院成了专项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确保实验区工作的顺利开展。精心挑选师范教育专业大三和本科大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校内实习活动后,到实验区的龙子湖小学、心怡路小学、九十四中、外国语学校、实验幼儿园等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很快适应并能够胜任相应课程任课教师的全部工作,有较多的机会登台讲课、组织活动、参与班级管理等,置换后的基础教育教师集中到我院参加了研修培训。我们的培训分通识教育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通识教育培训,围绕教师发展成长的需要,选取人文知识、教育科研、信息媒体以及教育法规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学科专业培训,围绕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教研、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小组研讨等形式,让置换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培训活动中,避免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定岗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走进真实课堂、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的机会,参与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而参与置换研修的基础教育教师也表示,培训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短期的培训充电,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基础教育,教书育人。

我们深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此,在“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我们修订了学院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三年制专科生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7周延长为一个学期,如此一来,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将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定岗实习,改革传统实习的流弊,切实提高毕业生的教学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实习时间延长,校内授课时间必然减少,为此,我们进一步整合公共基础课,调整长线理论课;逐步淘汰相对陈旧的专业基础课;改变以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的局面,公共选修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首次在公共课中增加了有关教师职业规范的课,涵盖教育法规解读、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内容;增加了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等内容的课程;同时,对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学科教学法》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新课标解读、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说课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内容与发展趋势,提高他们学科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此外,还尝试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理论讲授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教学技能锻炼的机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的实践思索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可以说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学生、置换教师诸方面,开展的好,各方面都能实现共赢,但付诸实践无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容回避,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各方面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为工作开展提供和谐氛围。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学生、置换教师要齐心协力,逐步建立强强联合的合作机制。高师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制定实习和研修工作方案;高师院校负责实习学生的安排、置换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学校负责置换教师的安排,实习学生的安排和管理;实习学生要完成校内实习,积极主动投入到实习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置换教师既要做好对应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又要投身研修培训。简言之,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保驾护航。

其次,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确保此项工作有稳固的经费保障。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涉及面广、周期性长,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作为保障。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很多事情难以顺利开展。目前,我院此项工作主要是依托实验区进行,大部分开支源于教育厅拨付的实验区费用。一旦实验区建设周期结束,教育厅停止拨款,就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来源,要不改革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有鉴于此,高师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协商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稳固的经费来源,保障此项系统性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共同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再次,高师院校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修订完善置换研修培训方案。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纲,着眼基础教育新课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毕业生,最大程度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针对长期以来教师培训方式单调、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等弊端,高师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商,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与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置换教师的积极性,尽可能使置换研修落到实处,是受训教师受益,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并以研修培训内容、取得的效果,反哺教师教育专业校内教学,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直接体现,有助于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培养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有助于一线基础教育教师解决工学矛盾,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有力推动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2]林 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魏亚琴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4]吴 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教案人教下一篇:优秀党员个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