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10篇)
1.《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一
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陈亚兰
教学目标:
1、明白理解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方式。
教学重点: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了解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少年讲的故事的深刻寓意。
2、理解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现课文。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螳螂捕蝉》,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小节,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质疑)
3、多媒体出示整理、归纳的三个问题:
(1)少年说了哪番话?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三、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呀!指名用简短的话来概括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的关系 :螳螂要捉蝉,黄雀又预备啄食螳螂,少年正拿弹弓瞄准黄雀。(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3、这个故事真有趣,谁来完整地讲一讲。
四、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少年真的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吴王一个道理,学生读,并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继续引导: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顾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顾到?(理解“一心”和“隐伏”)
指导朗读:是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多么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齐读道理。)
3.听了少年讲的故事,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读第一节。)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里可以这样引导: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身后隐伏着怎样的祸患?什么叫“乘虚而入”?(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后果怎样?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到时候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
4、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小结板书:楚国←吴国←(诸侯国)
四、感受少年形象。
1.引导:是啊,想当初,大臣的劝说没有一点效果,事情似乎已没有转机,然而,少年的一个故事却使事情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把有关的词句划出来,仔细感受一下。
(学生自学探讨。)
2.引导全班讨论,教师抓住重点语段点拨: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①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②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少年!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引导:“毫不介意”是什么意思?他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指名读)
在这段文字中,你还能体会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如果第三个早晨,吴王还是没有发现少年,他还会转下去吗?(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少年为什么要转来转去?后文有一句话体现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学生齐读: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少年讲的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能让吴王知道是他编的吗?所以,少年选择什么时间出来?为什么?他选择的地点在哪里?又为什么?(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机智的少年。)
(3)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引导: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他善于抓住人的好奇心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我们应该怎样读少年说的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五、感悟总结。
1.现在你知道吴王为什么不听从大臣的劝谏,却听进了一个少年的建议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少年明白自己如果直接去劝,无异于飞蛾投火,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所以他用一个故事不露声色、旁敲侧击地巧劝吴王。)
2.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
看来大家真的读懂了这个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时会怎样解释新的决定,请同学们拿起笔,为吴王写一份讲话稿。
七、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露水)蝉← 螳螂←黄雀 少年 楚国←吴国←诸侯国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2.第二课时《荷花》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
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quot;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3.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蕴含深刻的道理。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很多,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文字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学
1、“螳螂捕蝉”的下半句是什么?
2、像这样的八字成语有许多,谁来说一说?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了解“螳螂捕蝉”的出处。
三、精讲导学
(一)认真听读课文,并思考:
1、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2、想一想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蝉、螳螂、黄雀各自如何表现?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利害关系?
3、少年是怎样劝阻吴王的,从中你体会到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二)集体交流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指导朗读
2、在文中找出这个故事,读一读。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学生讨论,填表格,理清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利害关系。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 ←(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三)练习讲故事。
四、当堂检测
1、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几个和螳螂捕蝉相似的事例。
2、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3、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少年能够成功?
五、课后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4.《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小蜻蜓”“小鱼儿”“小青蛙”的头饰、透明塑料做的“翅膀”一幅,音乐磁带、录音机、投影片、教学挂图。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上堂课已经认识了几位好朋友,今天它们又来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开火车认读词语:笑嘻嘻、蹲、翅膀、摇头、停)
2、在我们大家根据这些词语做一做动作好吗?
(笑嘻嘻、蹲、翅膀、摇头、停)
二、初读课文
1、师: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今天我请来的4位小客人不见了,谁愿帮老师找一找?
(学生纷纷举手)
2、师:好,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到第14课自己读一读课文帮老师找一找这四位小客人。
生:四位小客人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3、师:这几位小客人都在哪儿?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教学挂图)
4、师:你来告诉老师,小客人们在……?
生:小客人们在荷叶上。
5、师:小客人们在都在荷叶上吗?谁在荷叶上,谁在荷叶下面呢?
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
6、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7、师: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五位同学分别带领大家读完全篇课文,老师在旁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8、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老师呀想来带大家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出示幻灯片:“是”)(“是”)这句话藏在书里,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生:荷叶是我的摇篮。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生:荷叶是我的凉伞。
生:荷叶是我的歌台。
(跟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这四句话)
9、师:好,第1关同学们已经顺利闯过去了,但第2个问题又出了:这四个“我”分别指的是谁?同座位相互说说。
生:“荷叶是我的摇篮。”中的“我”是“小水珠”。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中的“我”是“小蜻蜓”。
生:“荷叶是我的歌台。”中的“我”是“小青蛙”。
生:“荷叶是我的凉伞。”中的“我”是“小鱼儿”。
四、朗读理解
1、第二段:
⑴ 师:小水珠长的什么样呀?
生:小水珠亮晶晶的。
⑵ 师:请同学把这段话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要读得对,读得好听。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⑸ 男女生赛读。
2、第三段:
⑴ 真棒,听了你们的朗读咱们的老朋友小蜻蜓也飞来了,想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⑷ 指名表演读(给学生带上“小蜻蜓”的头饰,披上透明塑料袋做成的“翅膀”)。
⑸ 全班表演读。
3、第四段:
⑴ 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哎呀!你们看小青蛙也来凑热闹了。瞧!它把荷叶当成了铺着绿绿地毯的歌台正在大声唱歌呢!谁想读?
⑵ 指名读。
⑶(教师带上“小青蛙”的头饰)现在我就是一只“小青蛙”了,听好。
(教师范读)
⑷ 指名读。
⑸ 齐读。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连小青蛙也想给大家献上一支歌,听!(放音乐《一只小青蛙》)好听吗?咱们一起边做动作边唱一唱,好吗?
4、第五段:
⑴(师出示“小金鱼”的头饰)你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现在我想请同学分小组读一读最后一段。过会儿谁读的好就能得到小金鱼的礼物。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5、整篇课文朗读:
⑴ 全班齐读整篇课文。
⑵ 全班加动作齐读整篇课文。
四、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分小组进行一场比赛吗?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金鱼的凉伞,那在你的眼里荷叶是谁的什么呢?在一分钟内哪一小组说的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2、进行比赛:
生:荷叶是我的阳光碗。
生:荷叶是小青蛙的桥。
生:荷叶是……。
5.《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2.教师示范,学生练字。3.学生完成《习字册》。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7.《穷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2、理解描写心理活动的重点句,通过学习,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体会心理描写作用,仿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阅读理解桑娜描写心理活动的重点句,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和善良本性是本文重点: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仿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是这篇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来解决重点。
2、采用借鉴、迁移的方法解决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穷人》,认识了(板书):桑娜、西蒙、渔夫。深切地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读懂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老百姓穷苦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生活的极度贫穷并不能掩盖灵魂的高尚。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走进穷人的灵魂。
二、再读,探究领悟
1、继续自由读书,找出文中描写他们灵魂高尚的语句。
2、引导交流汇报:注意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评析: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她忐忑不安得想:“它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了吗?……不,还没有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⑶ “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引导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指导朗读,再现桑娜与渔夫的心理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
三、导写,领悟写法
引导欣赏大作家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的写法,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说、教师随时引导):
一是要有情境,即发生什么事之后,产生了想法。
二是有想法。“有想法”又分为两个层次:
1、想法复杂,又这样想又那样想。
2、最后拿定主意。
三是合理使用省略号,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仿写一片段。
练习设计:第一次偷……第一次想……
四、总结,拓展积累
1、总结。
2、积累好词,好句。
8.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八
整体把握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指导:
对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的,进行鼓励;对表述不清的,指导把一个意思准确地说出来,要求说话通顺、完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板书关键词:一般情况——一次见闻——一点启发(或一幅图画)
〔“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学生提问:(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包蕴着什么哲理?(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对第(5)个问题,让学生读书上的一个句子“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即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教学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认真听,作恰当的评价。听完后,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学生读“沉甸甸”比较平淡,老师指出: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学生能把“多一倍”读得重一些,老师进行肯定。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习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回答:看到挑山工传着红背心;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看到泰山非常陡;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线路。
〔运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1、导语: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一次见闻”这部分内容呢?
2、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我们提出问题来学习;教师提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来深入学习。
〔阅读教学应该教给阅读的方法。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讨论,既是对他们已经掌握了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又为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作方向性的提示。〕
学生自由组合(找你最愿意在一起读书交流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汇报学习成果。
读写挑山工的外貌的句子: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挑山工总是笑眯眯的,有意思,很乐观。
写了四次相遇,按照不同地点来写的,条理清楚。
读写挑山工语言的句子:我说挑山工说话很风趣。
〔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重点不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对象,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独特体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导语: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默读重点段落,画出重点词语,并让学生板书重点词语,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话,你知道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板书重点词语:朴素的话——深刻的理。
〔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集体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展示图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比赛读,推荐读。
4、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5、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华山的路》,读后与老师、同学或家人共同探讨,交流心得。
〔指导学生阅读在内容上与《挑山工》有关联的文章,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9.《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九
2.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录象。(①播放黄河滚滚东流的录象;②出示我看到了的黄河)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的词汇比较丰富,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而课堂正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今后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
4.师朗诵:(继续播放黄河的录象)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你的感受如何?而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多读几遍,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够充分感受到。
2.学生自由读课文,巡视指导。
3.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却坐了6个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是多么惊险呀!但艄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谁来读读看?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艄公的沉着、大胆,乘客的悠闲?)
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把该重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划出该重读的地方)你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评:像他刚才这样,齐读。
4.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乘客扪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来写一写。(出示写的练习)
①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撑篙的动作写具体。
②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们坐在羊皮筏子的表现写具体。
5.把你写的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6.正因为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破浪前行,所以乘客们才能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亲眼目睹一下艄公的风采吧,今天有一位艄公来到了我们的饿课堂上,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出来。
(同学们采访艄公)
前些天,我们班上的匡媛同学去了一趟黄河,亲身体验了一回坐羊皮筏子的感受。下面就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匡媛介绍)
7.看来,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还是很惊险的,乘客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而艄公(出示文字)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敬佩艄公吗?那你怎样来读这一句话?齐读,把你的敬佩读出来。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出示: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同学,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XX说
请选择其中一句话说一说。
四、总结
10.落叶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要求:
1、复习字词,训练朗读。
2、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形象性。
3、激发了解决秋天特征的热情。
教(学)具:
落叶(实物),落叶(剪贴、金色),落叶项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十一课 luò yè
1、看拼音记字:落叶。(学生说,老师书)
2、记“叶”:什么结构?怎么记?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叶?树叶、菜叶、茶叶……
二、读讲。
学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1、学记“秋”。
(1)什么季节有落叶?(板书“秋”)
(2)谁有办法记住“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凉,右边热)
(3)用“秋”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复习标点符号“,”“。”。
(1)“秋天”是个词,“秋天到了”就是一句句子。
(2)为什么用“,”?因为意思没说完,先休息一下,明白吗?请读“秋天到了”。
(3)后面的话是说什么的.?――“树叶黄了”为什么用“。”?因为意思说完了。
3、朗读,并联想。
(1)朗读,并读出特点。
(2)联想:“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那么,“春天到了,树叶怎么样?”“春天到了,树叶绿了。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冬天到了,树叶落了。”(仿句,练习说话)
4、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1)区分“一片”和“一片片”。
教师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
(2)理解“飘”。谁让黄叶飘?(分析字)是“风”啊!怎么会飘?“风大,叶子轻,就飘了!”
(3)理解“像……飞舞”。
黄叶飘下来像什么?(游戏:请学得最好的女孩当秋姑姑,脖子上挂着落叶项圈,站得高高的,把落叶撒下来)边玩,边看,边说。
落叶像蝴蝶。(将板书移动,同类词相对应)
一片片黄叶飘
一只只蝴蝶飞舞(指导体会)
三、朗读指导。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用“秋天到了”说话。(课内完成)
2、用“秋”和“叶”扩词。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09-16
《狼和小羊》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8-13
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08-16
《骑白马的苍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0-07
人教版比例尺教案设计(第二课时)06-27
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8-16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及反思11-01
《北风和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8-12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10-05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