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的论文

2024-09-06

高校艺术教育的论文(共8篇)

1.高校艺术教育的论文 篇一

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和高校创新教育管窥

摘要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A Restricted View on Innovative Quality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LI D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aw and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history mission of dedication education,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dares to innovate and able to innovation, create new theories, new method, the new method.Higher 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on should follow the students-oriented, focus on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updat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quality;education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2]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3]孙洪敏,韩学军等.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

2.高校艺术教育的论文 篇二

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以培养人的艺术知识、素养、才能为宗旨。其特征在于审美育人, 通过教育实施过程来实现既定艺术人才与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就艺术教育的广义而言, 它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贴近人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在生命过程的平衡和丰富;促进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体验不断走向完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跨学科的性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并提升了教育的整体价值和意义;艺术教育注重人体感官与自我情感, 不断走向身心协调,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道德品质内化为一种自觉地内在美, 促进道德素养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强调个性, 强调人文价值。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最自然, 最合乎人性的教育,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 从文化交融中认识把握艺术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是我们今天理解、重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 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美育的教育将会是不完善的教育”, 从而明确了高校应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明确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2006年“亚洲艺术教育论坛”的发言中指出:“作为教育一部分的艺术教育, 特别是被誉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创新教育的艺术教育’,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能促进大学生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 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见, 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等方面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普通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注意把学科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要加强素质教育,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自我表现力及非凡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钱学森先生在谈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时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 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在高校教育中, 艺术教育对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智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艺术教育课程中很多内容涉及各种创意、设计、表达、交流, 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 赋予了大学生表达自我及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有助于大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和更好地形成创造性思维。

艺术作品无穷的想象空间, 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教育活动中, 无论是演唱、演奏, 还是艺术作品欣赏, 都是综合艺术实践活动, 增加协调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 促进大学生智力的深入发展。如音乐作品中, 流畅的旋律、规律的节奏, 都能够有效地启发和锻炼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而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人类艺术的精华, 体验艺术作品奥妙无穷的内涵, 追求艺术表现的真谛, 这些对其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深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本身就是一部知识大全, 艺术教育中要演唱、演奏、欣赏许多艺术作品, 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 时代背景, 要接触许多国家、地区、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圈子, 要学习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等形式和音乐、美术等艺术常识及基本技能技巧。高校艺术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 对艺术史的了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较强的审美能力, 并使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造就和谐完美的人格, 拥有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 可以与艺术家产生心灵、情感等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这种交流培养形象思维, 激发创造力。艺术与人性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 在艺术中能使人找到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真实的世界总有不尽完美之处, 艺术可以使人暂时脱离和超越这个现实的世界,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不美好和不如意都可以在艺术世界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尤其是在遭受重大挫折或意志极端低沉的时候,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一些美好而高尚的情感或丑恶与卑劣的无情揭露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洗涤, 并使人从中获得勇气和信念, 再次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激情, 对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更有信心, 也变得更富有进取精神。

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学校教育。很多国家从儿童开始, 就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的重点。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表现出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尊, 体现了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而中国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 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 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 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观念冲击下, 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渐转变, 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始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明确规定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 即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由此可见, 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 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 同时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这样, 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 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 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始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艺术教育给予人的影响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 这种教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 它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是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形式之一。在艺术教育中, 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 使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协调发展。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美的艺术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 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 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些盲目地崇拜科学和技术, 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明显地出现理工科压倒人文学科的趋势, 过分重视科学、理性, 而轻视人文、艺术学科, 重视知识的灌输, 忽视整体素质的培养, 关注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去向而不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早在上世纪初, 杜威即针对当时美国学校教育只重知识灌输和为职业做准备的倾向予以了尖刻的抨击,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是有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 但这种高级人才只有知识的灌输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而艺术教育却弥补了这一种缺憾, 使学生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同时, 又具备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 并且完善他们的人格。

科学创造中也离不开直觉和想象, 牛顿即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是人类的伟大品质, 而艺术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艺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 对创造力的培养, 而艺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更加集中和突出。艺术的最重要品格就是创造, 审美活动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直觉和想象, 也最具有超前性、超越性, 都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人的直觉和想象力, 从而培养人的创造力。很多重要的科学创造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 而是通过直觉和想象所得。

3.对艺术高校的教育看法 篇三

关键词:教育;高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5-01

一、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营造“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环境成为品位高雅的育人场所每一所高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利用高校档案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给校园文化环境赋予丰富的内涵,更具有育人效果。高校校园里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 浓缩着高校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 标志着高校形象和精神的校牌、校歌、校徽、校旗, 这都是学校的一个标志,一段历史,都是高校的里程碑。它们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办学特点,体现了学校传统文化品位和校园精神,反映了学校的风采、风骨和风貌,彰显着高校特定的文化美和高校传统文化的品位。体现的结构美、抽象美、历史美和内涵美,启迪师生员工的审美意识、道德养成、爱校精神、心灵净化,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树立培养方向意识

随着人们对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提高,通识教育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因为高校艺术学教育不仅承载着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有艺术修养、艺术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能够贡献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在现实教学中只片面注重专业技巧训练,忽略了高品位艺术风格的传授,忽略了作品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的挖掘,导致许多只知玩弄技巧而内容空虚、颓废的作品出现。大学的教育,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终身的教育,学生在高校中学到技能,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学到艺术的理念。没有思想理念的艺术人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没有追寻与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可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的。这就如同具有全面摄影技术的人,只是一个摄影人才,而决不是一个摄影艺术家一样。只有关注技术与学术的结合,以理念指导实践,才能使自身的技能顺应时代,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冲击,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难以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理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甄别;二是艺术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导致原来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手法受到挑战,通俗描绘的机能反倒成为市场的卖点,精神层面的追求被忽视与冷落;三是当代艺术表现出的非技术化、无秩序状态,尤其是观念艺术对再现机能的贬斥,以及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广泛的影响效果,都与原来的艺术教学呈现出对立状态;四是整个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对艺术创作人员的需求日益减少,而具备学科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受到广泛欢迎。

三、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曾多次提出要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人文素养。但是高校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注重科目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正是由于长期忽视通识教育的理念建设,导致了高校教育理念的空洞化,高校教育逐渐偏离教育的原点,越来越向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靠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克服或减少因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加强通识教育不是仅仅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最高目标及实施步骤。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因此,加强高校艺术学中的通识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设置科目。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要能紧随时代脉搏,讲授学生最为需要和最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也考虑到学校、专业的实际可能,不能盲目上马,设置大量华而不实、毫无作用的科目。第四,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又高度综合,单一的学科或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多开设涉及文理的边缘学科课程。最后,建立与社会实践接轨的课程。利用艺术学的特殊优势,提前让学生接恰当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的改变必然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

小结

4.高校摄影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篇四

关键词:摄影教育;教育方式;人文素养;课程实施

由于多媒体时代与网络生活的不断深入,摄影作品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外界、丰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非所有的摄影作品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热烈欢迎、体现摄影作品本该具有的价值,摄影作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根源在哪里呢?那就是如今的高校摄影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内知识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注重规范化教学而轻视个人创新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摄影者的摄影作品的认知、对摄影作品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摄影作品创作的灵感和思维[1]。一部好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喜爱、称赞并且获得高的评价,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基本的摄影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的应用上充分体现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人文思想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是由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摄影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了。

1高校需要在多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多种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育,它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还是对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进行尽可能完善的塑造过程。它已经不再是教育我们怎样去学习掌握知识,而是在教育我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如何去感知事物、如何去评判事物、如何去衡量价值、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学习道理、如何去实践真理、如何去创造创新、如何去掌握生活技巧、如何去学习精神、如何去塑造个性、如何去磨砺心性、如何去获取成功以及如何去丰富自己等。这样的人文素养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课堂所能够给予的,多方面、全方面培养才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真谛。

1.1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法

首先,认识到了高校摄影教育中的缺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在课程上体现的人文素养以及在课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应该对高校生本身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于高校生本身的文化素养、道德理念、价值观点、性格塑造培养,教育教学中传道授业已经不是摄影教育的唯一重点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这样的有机结合恰恰是人文素养教育在课程上所需求的。课程外的教育教学却还是需要进一步地加强,举行摄影展、摄影比赛一类的活动正好可以在丰富高校生的课外业余时间的同时,还能培养高校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深入的人文素养培养,有利于塑造出更具特色、更具优点、更具亮点的新一代接受过摄影教育的高校生。

1.2庞大的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

5.品格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篇五

品格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提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作 者:王小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品格教育 核心价值观 途径

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篇六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

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或者虽然有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实际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优惠政策落实起来难,造成创业实践的流产。综上所述,国家-高校-社会应该构成协同一致的统一体,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同时,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借互联网大发展的东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相关创新创业信息,满足创业者相关信息的需求,为最大可能获取创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07期

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评论,2016年第5期

7.高校艺术教育的心理学建构 篇七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象,艺术教育途径,心理学分析

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话题已经讲了许多, 不少学者针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探索, 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这是我们进一步端正思想、开展工作的坚实基础。但是在我们以往的理论体系中, 对于艺术教育体系在心理学方面的探讨还略显不足, 有些学者对于心理因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此笔者就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学建构谈一些个人观点。

艺术作为完善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早就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而我们的高校艺术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学的作用。其实高校艺术教育同心理学的相互融合具有天生的便利条件:一方面,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上层建筑,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有利于心理学探索的开展, 另一方面, 高校的教育对象也需要心理学的介入, 大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比其它社会团体更为强烈, 艺术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

将心理学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高校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审视, 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教育对象、教育途径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 作出符合教育规律、心理规律的调整, 建构起高校艺术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这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高校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艺术教育对象的心理学分析

艺术教育能使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优化, 促进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我们判断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准,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善于适应环境, 处理人际关系, 情绪乐观, 遇事能冷静客观分析,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毅力。此外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进步也有积极的意义, 他们不仅学习成绩良好, 工作效率高, 而且能为他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1.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强项。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通过鉴赏和创造性教学来完成审美能力培养, 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他们的性情, 端正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 电影、电视、网络、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大学生对这些东西的吸收往往是盲目的,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高校艺术教育在审美方向上为大学生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 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 通过符合受教育者欣赏习惯的方式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使其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升华审美情感, 强化审美意识。

2.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需要艺术教育的参与。

艺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大学阶段是受教育者自我意识逐步确立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开始接触到自我定位的问题, 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我生活的价值在哪里?”等类似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常常思考的问题。自我意识得到正确的树立对于大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大学生会在社会活动中把“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对他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没有确立正确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更严重的是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混乱, 产生心理障碍, 不能完成与社会、与他人的良好沟通, 在处理问题时会较主观、偏激。

艺术是人性溯源的集中体现, 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具体的人生存的楼本意义是什么?”及“人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教育对象的思考不谋而合。艺术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增进着人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是人类自我表达的重要的方式, 有助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

在现实的社会中, 许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是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黑与白来判断的, 此外人类自身也存在着模糊性, 艺术的表现也与这些相吻合, 可以在另一个层面帮助大学生理解、接受具有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的能力, 帮助其在无标准答案的情境中进行决策,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将“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合理地统一起来, 从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3. 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需要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调控情绪。在复杂的社会中,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 对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不如意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尤其是面对一些物质上诱惑以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 大学生往往会陷入困惑之中, 这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但过度的、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如恐惧、焦虑、不安、忧郁、冷漠等。如果这种心理压力长期存在, 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困难, 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而艺术在缓解心理压力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 这一点从古至今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检验, 现在的音乐疗法就是根据这一点开展的。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发情绪波动, 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不同的音乐曲调、节奏和旋律, 会对人产生不因程度影响, 从而使人获得心理上的释放。有效利用艺术对心理压力的缓解作用, 积极帮助大学生合理调控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有效的作用。

4.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塑造创造性的人格是艺术教育的优势。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主体探索未知领域时, 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和多角度的考察为基础展开思考, 以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其中非逻辑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创造性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 对于他们处理社会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和开拓性地思考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形成创造性人格, 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艺术教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它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人类从古至今的经验, 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表达方式, 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 (即运用想象、联想、自觉、灵感、幻想等) , 使之成为自身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艺术教育途径的心理学分析

教育途径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教育途径对于艺术教育成果具有积极的保障意义。高校要实现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 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对教育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1. 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中的作用。

艺术类专业的设置的意义是巨大的, 它不仅意味着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 它对高校构建健全的学科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影响。设置音乐艺术类专业, 可以营造整个高校艺术教育的氛围, 以辐射的方式对艺术教育进行渗透性的影响, 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美、感受美。

要解决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除了重视艺术专业设置的重要性, 同时还应该避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将艺术专业的设置与高校艺术教育体系脱离, 一是将高校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专业对于艺术教育是一种有力的支持, 它可以在资料上、师资上及基于校园活动的影响上对高校艺术教育在多方面、多层次上进行渗透和辐射, 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 必须认识到, 高校艺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不是一种艺术机能的教育, 它的主要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或音乐工作者, 而是针对广大非专业院系的普通在校大学生, 以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设立艺术专业对于艺术教育对象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渗透, 这种渗透一方面是通过艺术专业对学校艺术氛围的影响来实现的, 另一方面是通过艺术专业的教育对象个体来实现的, 具有心理因素上的极大作用。

2. 注重用艺术类课程来带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中完善艺术类课程, 形成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在内的一整套方案。除此之外, 还应该建立艺术实践体系, 以补充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对于艺术氛围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人的感知规律和学习规律而言,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艺术活动, 以艺术素养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高校需要将艺术课程与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具有浓厚艺术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具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开办讲座、文艺活动、文艺比赛等途径, 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加入到其中,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有选择、有的放矢地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促使大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8.论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51

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教育范畴,其中又能细化为很多细小的专业。简单来说,艺术教育是通过学习和运用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艺术素养的教育,对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艺术素养、审美品位的培养与提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培养出了很多闻名世界的艺术人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探究出了很多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都不可或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艺术教育所产生的效力越来越深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都在经历重要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推进着各个学科专业的教育向前发展,高校艺术专业也同样在经历着各种变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变革是需要时间慢慢渗透的,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并积极探索尝试各种新的措施,提高艺术专业教育质量。

有人说,高校艺术教育就像一个百花园,每个专业都像一种花,各有各的美,各具各的芬芳,众所周知的名花有很多追随者,但是不知名的花朵同样不乏爱慕者,但是如何让每朵花都开得鲜艳,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就需要我们这些园丁的精心培育。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概就是教师对照着教材硬性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模式呆板,缺乏艺术教育特有的活力与灵活度。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目前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已经摒弃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渗透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这已经算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鉴赏能力只是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艺术综合素养,还有很大的空缺,学校还尚未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切实模式和有效动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大致分析开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重视艺术团体建设,而忽视课程建设;二是注重课程内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内在文化层面的传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当前教育系统出现的功利教育不无关系。艺术团体建设投入的精力少,耗时短,也比较容易出成果,而课程建设各方面需要的投入都较多,且短期内很难看出有什么成效。至于第二个问题,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方式遗留下来的问题,知识与技能是教师较容易把握的,而文化的传承很多连教师自己都很欠缺,当然传授给学生更是难以实施。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笔者在此大胆谈论一二。

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与时俱进改变艺术专业教学观念及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多元发展

艺术专业人才需要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开阔眼界,所以在培养他们这些综合素养时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不仅有课堂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加入“组织、引导、协调、推进”学生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强调项目教学,即由教师带领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实施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将理论与基础知识等内容系统地贯穿在项目中进行修炼。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承担引导者,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要也在不断更新,学生获取知识有多元途径,所以,侧重于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成为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的有力武器是能够“造血”的自学能力,创造实践机会并与社会需求接轨,将理论知识融入大量的实践中去感受、理解及领悟,授之以“渔”比“鱼”更重要。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高校艺术专业专业教师要不断养成以下几种素质,才能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一是具有创新意识。艺术教师必须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经常回顾教学细节,做好教学反思,才能不断促进艺术教学的发展。二是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批判和反思精神促使发现问题,因而有利于解决问题,是自我完善的最佳方法之一。批判精神就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敢于怀疑,无论是教案反思,教学反思,还是细节回顾,这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艺术专业教师不仅仅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也要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提高艺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自身必须具备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要拥有研究精神,具备研究能力,能够完成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艺术专业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者。四是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广泛涉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将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建立适合的教学评估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发展,高校评估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仍然有不够合理的地方。例如,教学评估机制这个风向标促使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简单地套用理工科的办学方式或评估模式来建设和评估艺术专业学科,难以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专业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特点。因此,构建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使艺术专业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凝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紧把握时代需求,肩负国家建设之重任是现代大学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发挥科研创作与学术研究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正能量则是专业高等艺术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艺术院校。学校应明确艺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一面继承传统,深挖教育教学内涵;一面变革创新,开拓教育教学新方向,打造独特的办学模式。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坚持“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科研创作实践;建立独特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常抓不懈。秉持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积极践行伟大的中国梦、艺术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樊中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29).

[2] 蒋艳.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

[3] 杨进.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J].大舞台,2015(9).

[4] 鹿熙军,赵得成.信息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有效对策研究[J].中国包装,2013(8).

[5] 杨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调研综述[J].中大众文艺,2015(11).

[6] 甘晓春.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大舞台,2013(10).

[7] 金玺铎,贾新东.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构对策[J].艺术教育,2006(2).

[8] 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 李萌.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3(8).

[10] 黎红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11] 朱其林,李莎.浅析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26).

[12] 豆军红.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3] 刘崇德,董峰.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14).

[14] 单冰,万立军,董元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特色研究与优化对策探讨[J].艺术教育,2015(9).

[15] 张晓红.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J].音乐天地,2006(3).

[16] 周芳.对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5).

上一篇:中秋节心得体会作文1200字下一篇:曾经的夜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