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精选10篇)
1.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篇一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同时是一种专业.1994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关注教师专业化,敏锐地感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一线教师等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作 者:王淑敏 高永闯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刊 名:职业时空(上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年,卷(期):3(10)分类号:G45关键词:
2.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篇二
一、现状分析
为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区内不同层面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对全区16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材+课标) 组织了统一考试, 将教师专业水平的外显现象作如下分析。
1. 值得肯定的成绩
(1) 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全区小学数学教师1600余人均以取得中师以上学历, 其中取得专科及本科的共有1395人, 占84.7%;二是近几年培养了市、区和校级骨干教师343人, 占21%;三是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
(2)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 业务素质有较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一是目标意识增强了;二是教学方式上教师正努力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开始注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三是优化了教学手段, 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巧妙、形象生动, 充分展示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2. 问题及成因
(1) 问题
(1) 专业素养不强。我区小学数学教师虽然都达到了学历要求, 但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非数学专业的专、本科学历, 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素养。从教师专业水平考试的试卷反映出:一是一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未完全掌握。如, 涉及“三角形的分类”“梯形的面积计算”“运算定律”等一些基础题, 一些教师都不会解答, 不及格的占17.3%;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如“一个正方体它的高增加5厘米变为长方体后, 表面积增加240平方厘米。若把这个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锥体, 削去部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该题错误率达到86.3%;三是部分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水平考试中“解决问题”共5个题, 抽样分析的200份试卷中, 失分率占64.7%。这表明, 教师数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 尽管课堂上, 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 也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学生思维的活跃, 但教学效果却不乐观。
(2) 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不透彻, 把握不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 不能很好理解教材, 处理教材。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不能很好整合, 忽视育人功能;片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一味盲目地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一些教师甚至重于片面理解“数学生活化”, 使得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3)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强, 课堂教学内容密度不够, 练习题量也不够。一些教师教学中缺乏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教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合作交流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个性少;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基本上都只是粉笔、黑板、课本, 较少使用教具、学具及多媒体辅助手段。
(2) 成因
(1) 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很多年轻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满意。调查显示, 有24.59%的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太满意, 有13.11%的教师是感到很不满意。
(2) 管理部门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主管部门缺少教师培训学习的经费投入, 学校无力支付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经费开支, 调查发现:有26.23%的小学数学教师近五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外出培训学习;学校订阅的供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杂志也很少。
(3) 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是教师培训机构重学历培训, 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培训内容重视不够;二是校本教研的方式不新、制度不力, 一些学校还完全停留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 缺少专题研究及教师培训。
(4) 当前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主要是看考试成绩。调查显示, 教师疲于应试, 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规划的占72.3%;教师平均每天用于学习专业书籍的时间:不到半小时的占26.2%, 半小时~1小时的占32.79%, 1小时以上占11.8%, 几乎没有时间的占29.5%。
二、策略和措施
1. 贯彻落实《教师法》,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管理部门要切实解决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的问题, 让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
2. 教育管理部门要抓紧、抓好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切实组织在职教师培训, 让教师的知识能得到不断更新;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评价制度, 鼓励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3.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我们认为, 教师的专业态度应居重量级的地位, 教师如果没有对专业的热爱, 那他的专业成长将永远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有了对教育、对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才会主动地工作, 并从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
4. 加强校本教研, 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和能力
校本教研是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 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 以课程改革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研究为主体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教师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力量。
5. 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
3.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三
一、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1.专业的概念及特征。“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其原始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凯尔.桑德斯(A.M.Carr-Saunders)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技能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一种专业,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1)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一种专门职业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2)专业的完整理论与成熟技能。这是一种专门职业成为专业的理论依据与技能保障。完整的专业理论为具体专业活动提供指导,指明方向。它要求从事人员必须经过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难以胜此重任。(3)专业的自主权和组织性。一个公认的专业要有强大的专业组织,以保证专业权限、专业水准,提升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缘由有三,其一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几乎和人类社会同样长的历史。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已得到广泛的肯定。其二是教师职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依据的是相关的学科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相关学科的技能及教育教学技能。可见教师职业中具有双重的理论框架和相关技能的支撑,教师必须经过学科培训和技能训练方能担此重任。其三是,教师职业的自主权和专业组织。教学工作者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如教育协会等,教师职业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教师资格审核、注册权、课程、教法、教学水平评鉴权等。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化。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两个相通但又不同的概念。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两个目标取向:一是“专业发展”目标取向,即不断改善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二是“组织发展”目标取向,即不断整合专业组织,争取更大的专业权力。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由职业经验化到科学化的曲折历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始阶段,专业化提升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1.专业化初始阶段。制度化教育形成之前,教师是一个相当自由的职业,没有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只要有知识和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开馆设学。古代官学、私学等教育实体形成以后,教师从业就有了一个资格问题。一个人要成为教师,至少应该掌握并会使用文字,这是一个很低的要求。这种局面在教师教育机构成立以后才逐步得到改变,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义务教育,教育第一次成为公共事务,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干预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于是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创立培养教师的正规机构,规定教师任职资格,规范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2.专业化提升阶段。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挑战。教师数量增加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各国政府开始采用延长教师教育年限、提高教师培养规格、多元化渠道培养教师等措施,来化解这种矛盾。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861年创办了第一所正式的师资培训学校,之后德国、奥地利等开始出现短期师资培训机构。到18世纪中下叶,师范教育理论已见轮廓,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师范学校并颁布了相关法规,如中等师范院校的设置、师资训练、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师范教育也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训练。
3.专业化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重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专业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资格制度化。教师资格标准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要求。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外同行的师资检测手段。当前许多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制定教师职业要求的高标准,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第二,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学历都有提高的趋势,大都提高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具有学士以上学位。一部分研究生也补充到中小学师资队伍中。教师培养机构分别培养各级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第三,教师教育一体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包括三层意思: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进行的全过程。当今世界各国一方面延长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教师在职进修工作。目前各国普遍通过立法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培训体制,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施灵活而系统的课程安排,从而保持教师的专业水平持续有效地提高。
第四,教师发展全面化。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尽管各国对教师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普遍重视知识更新和开拓创新能力。教师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多面手。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发展讲稿 篇四
主讲人
邢懿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专业自主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己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实际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教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提升,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组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应该得到加强。可以说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或许还可以说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要抓好“三个一工程”。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而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它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磨,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热情,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用讲座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例如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卷的方法;也可以请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进行中考试卷评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骨干教师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来校作讲座,“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数学教学有些薄弱的现状,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并请学校教研室教师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对他的课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形成各自特点,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以把好出口关为己任。
2、编好一套配套习题、一套中考试卷,提升学生能力: 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教师对此应该有合理的指导。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等加以选择辅导材料,使所选择、编写的材料和教材配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想只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件实事是可以做好的。
2、抓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各种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举行数学小竞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对数学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达到既了解数学史又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素材的目的,既可以有教师的讲座也可以有学生的展示,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三年中坚持每周一公式背诵不放松,每天一题训练不放松,每月一次检测不放松,并且进行全班、全年级组乃至全校性的评比、表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时尚,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组内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我们力求给予理解和尊重,少苛求多包容,少求同多求异,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数学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我认为可以办一份内部刊物,让教师们有畅所欲言的场所。这份刊物的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优秀学术论文,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点滴经验和体会,可以是教师论坛,总之要借助这本刊物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也可以借助这本刊物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可能的话,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校园网、抚宁教育网,交流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5.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 篇五
《现代教师学导论》第九章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落脚点。教师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靠学习。在当今的学习化社会里,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勤于学习,勤于实践,这样素质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第九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有一些理论问题,后两节都是操作方法问题。
1.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周期
(1)两者的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和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是一个意思。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生涯比较中性,而发展带有目标和价值性。
(2)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最能反映教师的成长和变化的,就是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成绩或成果,它们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外化。据此,我们把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他们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①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活动是学习,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专业阶段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成为教师或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是大有影响的。这一阶段的老师被称为新任教师。
②适应期:职业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解决适应实际工作和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功的矛盾。经过这一阶段,一个新任教师可以达到合格教师。
③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熟练之间的矛盾。经过这个阶段,一个合格教师就成了骨干教师。
④创造期:职业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经过这个阶段,骨干教师可以成为专家教师。
2.教师成长的规律性:影响因素与成长机制
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在既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不断学习、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提供的机遇、条件、优势和资源,不断提高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进而不断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由小成到大成的过程。这可以说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
(1)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有一个动力系统,没有动力系统是难以发展的。教师成长的动力系统由诸多因素构成,比如思想道德、兴趣爱好、身心状态等,但是,最核心的是他们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即敬业精神。
(2)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结构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取决于其素质的发展变化。这个过程包括三层意思:第一,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第二,素质的特点对于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第三,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其素质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去反映:一般文化素质与教育教学素质,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常规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与创造性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创造性素质,部分的局部的素质与全面的系统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与教育教学业务素质。
(3)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
骨干教师之所以有较高的素质水平,有合理完善和不断调整的素质结构,那是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把骨干教师的实践活动划分为三种,即学习、教学实践、创造。这三种活动在形成骨干教师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学习主要是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开阔视野;教学实践主要是提高他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而创造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促使他们作出创造性成就。
(4)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
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素质上的优势及适应性,一方面决定于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即他们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外部条件。一般说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着相对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从而形成外部的优势积累。影响他们成长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工作条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背景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机遇因素。
(5)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的由目标到反馈的自我监控过程
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进行的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
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教师的成长,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目标的确定。他们确定目标的基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还在于他们非常重视反馈调节环节。
3.教师成长的目标:专家教师的标准
教师成长的最后阶段是专家教师,这也是教师成长的目标。西方认知心理学对专家教师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他们更多的是从教学专长也就是我们说的业务方面进行研究的。他们总结出来的专家教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解决教学问题和教学技能两方面说明的。
(1)专家教师在问题解决方面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的角度讲,专家教师的特点有:教学专长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情景、时间和教学经验;自动化水平高;关注教学情景;灵活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够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合理的、一致的解释;审慎的问题解决方式。
(2)专家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特征
教学有三个环节:计划、课堂的管理与教学、课后的评价。专家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技能有其特点。如在教学计划上,专家教师能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出灵活性和预见性;在课堂管理上,能明确地规定课堂规则并持久地执行;在知识的解释与演示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的技术,能意识到回顾先前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解释有明确的目的,等等。
(3)专家教师的总体特征
概括地说,专家教师就是在教育工作所要求的动力、人格、业务等专业素养方面达到了成熟的高度的水平的教师。他们有自我效能感、成功感和成就感、自我实现感。这也是教师成长的目标。
4.教师生涯设计:自我反思与分析
教师的生涯设计,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与重新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
(1)自我反思的意义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的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自我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实践有可能是变化的一个强大机制,反思和革新能够推动教师在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成长,从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反思的教师,不仅在头脑中经常重温教学时的事件,而且还持续地观察学生,以便了解他们的教学实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反思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我改进的领域,明确自己成长的方向,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2)自我反思的内容
根据自我反思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提出自我反思的内容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自身素质特点的反思;成长环境的分析;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成长历程的反思。
(3)自我反思的方法
一个人要善于自我反思,这是有条件的。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有以下方法可以供教师选择使用:日志和日记;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学生的作业;出席会议与讨论;参观考察与观摩;问题清单法;成长自传;教练的帮助。
5.教师生涯设计:目标设计和成长设计
(1)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
无论是新任教师还是工作了较长时间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一次设计。
首先,是根据上面各方面反思的结果,从实际出发,给自己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自我定位包括两点:一是对类型的定位;二是对层次水平的定位。
其次,是进行具体的目标设计。目标设计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分:一是时间的角度,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目标是不同的,也就是要设计阶段目标;二是项目的角度,在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方面和项目,都可以成为教师攻克的目标。
(2)成长阶段的设计
在明确了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定位之后,就要想这样的问题:要成为这种类型这样层次的教育人才,实现总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客观条件?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成长阶段的设计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进行的。具体的工作有:
第一,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成长阶段;
第二,设计以后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大体的时间;
第三,提出和解决成长中需要的条件和措施。
(3)生涯设计的形式
生涯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达出来。一般可以采用计划式文章的形式表达,也可以采用表格或图形(阶梯式、圆圈式、模型式等)的形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
6.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1)终身学习的意义
教师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由于知识增加的速度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这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一个
人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在教育上取得成绩。
(2)自我成长、发展与学习的理念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应该倡导以下新的理念:
第一,发展和学习应该是自主的,而不是依靠外部的;
第二,发展和学习应该是可持续的和长期的;
第三,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
第四,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是完全可能的和有潜能的;
第五,应该结合工作与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增强学习与发展的针对性。
(3)学习的途径与策略
①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是指教师到大学或者教师进修学院参加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培训的途径。目前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种是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参加培训时,教材提出了以下建议:带着问题来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
②阅读与资料积累
读书阅报仍然是教师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怎样通过读书来发展自己?主要有两点:掌握信息来源,大量搜集信息;掌握读书方法和资料积累方法,善于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
③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采用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校校通的实现,网络学习必将成为教师重要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的关键,主要是掌握上网的有关技术。
④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专业团体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志之一,对教师个人而言,参加某个教育学术团体也是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和途径,对教师有多方面的帮助。例如,可以及时获得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可以促进自己的反思,可以促进科研等。
⑤教育考察与观摩
6.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篇六
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经常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对突发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妥当地处理,这要求教师必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指教师会使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师成长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都非常关注教师成长问题,教师成长也成为现在理论研究的焦点。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台江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00年起加大资金的投入,各校陆续建成专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校园网系统。2001年建成台江教育办公网,区教育局、进修校和部分学校以10M光纤接入,其它学校以不同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全区实现了“校校通”,全区中小学100%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几年的努力,台江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台江教育现状调研分析后提出申报《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这个课题。本人在课题中承担《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这个项目的研究,本项目研究目标是:
(1)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影响有多大;(2)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课题实施两年多以来,围绕着《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这个项目,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下校听课、调研,和广大师生交流互动,逐步形成了对本项目研究的思路,并与课题实验校配合,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两年多来,本项目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有:
(1)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通过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对信息和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普及,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成长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校调研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我区有四所课题实验校,围绕本课题,各校每学期期初上报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汇总后制定本学期区级课题活动计划,开展课题联片研究,采用同课异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提炼,深化和总结项目成果。理论能指引前进的方向,但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就比较容易理解信息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总结出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如果把教师成长分为适应阶段、熟练阶段和成熟阶段,那么,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伴随着教师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两年多来,课题组每学期有计划地在课题实验校开展的课题研究观摩课,老师们为大家奉献了许多精彩的研讨课。
案例
(一)瀛江小学张伟老师《百分数的认识》研讨课。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张伟老师在新课导入部分用的是视频2001年7月13日这一天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投票的场景,中国在全部105张选票中获得56票,占总票数的53.3%,以过半数的优势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教师由此引出百分数。原先想学生看到申奥这个场景会感到兴奋,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不是很强烈。只有几个学生在小声议论,这与教师事先设想形成较大的反差,利用这段视频导入新课来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不理想。在课后研讨中,张伟老师反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①环境陌生不适应,比较拘束②有老师听课不敢轻易举手③视频效果差④教师的语言不够激昂。
案例
(二)瀛江小学潘平伟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研讨课。潘平伟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在第五自然段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抓住三个感叹号谈了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课堂上生成的信息,潘平伟老师当时只是肯定了她的感受,没能及时地捕捉这个信息加以深入挖掘。在课后研讨中,潘平伟老师对这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要知道学生学习的灵感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一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告诉孩子们文章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符号也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重视孩子在知识上的掌握情况,又关注了孩子在课堂上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指教师会使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一般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和拒绝信息的技能。(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它引导着教师从适应阶段向熟练阶段和成熟阶段迅速成长。两年多来,我区四所课题实验校的老师通过一次次课题组活动,自身的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一套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效途径和方法:
(1)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意识。每学期课题组通过各实验校上报的课题学期活动计划,有选择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校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这两年来,教师们逐渐从被动接收外界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通过对课题的探究和研讨,培养提高了教师获取信息的意识,使他们更有效地从大量信息中甄别有用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应用。
(2)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我区教师2005年底95%以上已完成NIT培训,电脑操作技能已基本达到要求,但部分教师要想从互联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们掌握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3)通过教学反思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瀛江小学的张伟老师在《百分数的认识》研讨课中用申办2008奥运主办权投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张伟老师认识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与教学时的环境和学生学情等因素有关。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可能预知课堂上会生成什么信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信息是否是有探究价值需要教师马上作出判断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把握机会就消失了。由此我们认识到:教师认真的教学反思对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多么重要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感受到课题有效的实施对我们区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四所课题实验校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成绩稳步增长,教师们参加课题活动从原来的被动勉强到现在积极主动。各校每学期初都会主动按时上传本学期课题活动计划到我区课题网站,每次课题活动后都能认真总结并上传活动过程材料,这使得我区课题管理规范有序。但从项目研究中我们也认识到课题实施中存在的不足:(1)参加课题实验的四所学校只占我区学校总数的13.3%,学校数偏少;(2)课题实验校的老师平时工作忙,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课题的深入研究。今后我们计划:(1)深入课题研究,尽量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平常教学工作结合,减轻老师们负担;(2)计划外聘专家进行课题技术指导和骨干教师培训;(3)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
苗逢春
3、《信息素养》——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
许世红
4、《百分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张伟
5、《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7.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篇七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师专业发展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结构、规模与速度、内容与手段, 同时制约教师的专业更新速度。
首先, 生产力水平影响专业技术更新, 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能。
其次, 社会的责任意识。国家倡导或支持社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如果社会各界积极主动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时间和空间, 就是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造血和输血机能, 达到教师与社会的相互促进。
第三, 国家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及培训经费支持, 使教师能够有机会选择学习资源, 享受“点菜式”培养。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良好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 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课程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之, 教师专业发展升华校园文化。
1. 校园物质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文化也称载体文化, 是学校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 以物质为表, 寓文化于内, 人文精神蕴育于自然环境之中, 物质文化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因此, 校园里每一幢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要精心合理规划, 达到自然环境与专业精神统一。细节到办公室、专业教室的布置都要将专业情感外化, 达到人文与专业的统一。
(1) 教师守业有责, 专业发展求扎实。雅致的校园饱含人文气息, 建筑亭台寓意办学理念, 教学设施彰显专业特色, 医务警卫保一方平安, 停车雨棚尽显人性关怀, 教师候课室屋暖茶香, 林荫小路心怡气爽, 花坛果园鲜花似锦, 群群白鸽展翅飞翔, 绿茵场地生龙活虎……。在这“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滋养中, “校兴我荣”的教师主人翁精神油然而生。
(2) 教师专业发展有动力, 乐业奉献。学校的文体设施不必奢华, 但求丰富实用。大楼的中厅还给师生, 教师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小型的体育活动, 校园角落安放各种各样的健体设施, 让教师走出大楼就能沐浴阳光, 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排球场地避免有场无网的尴尬, 多功能馆经常举行文娱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教师放松疲惫的身心, 保持旺盛的精力, 克服职业倦怠,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敬业有保障, 专业发展求创新。图书馆专业书籍经常更新、随时查阅, 校园网络平台运行畅通, 多媒体教室方便易用, 教学资料库信息搜寻便捷高效, 专业报刊杂志一应俱全。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有利保障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
2. 校园的制度文化导向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形式和存在于学校中现实的正式、非正式制度的总和, 它反映了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熟的制度文化具有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它明确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1)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 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 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 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制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具体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培训计划, 制定教师读书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即要求教师学习, 引导教师学习。
学校制定教师学习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进修研读, 骨干教师通过国家、省、市的专业培训, 起到专业示范与引领作用。同时, 学校结合本地专业需求与本校专业特色, 整合学校教师专业优势, 制定专业教师发展战略, 逐步培养出一批批高水平的专业“集团军”, 打造专业团队精神, 建设协作教学文化制度。
学校是读书的好地方, 教师要终身读书, 读好书, 读书方能立己, 才能成为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学校制定教师读书计划, 校长要以身作则, 建立学习型的领导班子,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读书塑造儒师之魂, 使教育生命趋于优化。专业部详实制定研读专业书籍计划, 定期开展专业交流、讨论会, 让读书成为教育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阶梯。
(2) 教师业绩评价制度与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调控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 关系到学校能否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制度要公平、公正、公开, 切实关心教师的利益, 要体现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学校业绩评价制度系统, 它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 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教师业绩评价制度要考虑学校的全面发展, 但更要偏重学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
当今, 新科技革命正不断深化, 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 教育上越来越强调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教师只有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 学校必须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促进教师的发展。
(3)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科研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学者专家型。专家治校, 学者上课, 这是学校强劲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要抓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科研工作, 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 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完成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任务。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 将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 进而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验证研究成果。教师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需要自身强大的专业素养, 还需要教师开展合作科研, 共同参与合作式研讨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学校引导教师之间创设合作式研究情境, 注重发挥群体的力量与智慧, 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使教师享受各种共享的信息资源。学校针对不同层次专业教师设置不同的成长目标, 鼓励教师针对自己的成长目标寻求互补式合作教研伙伴。采用“老带新, 新促老”的传统教研方式, 建立互补式教研伙伴关系, 形成合作、学习、成长的共同体。
3. 校园精神文化塑造教师的专业品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1) 用校园精神文化滋养教师专业气质。良好的师德和优秀的专业素养是教师气质构成的重要部分,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是学生的未来, 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 大师的风采将校园精神文化发扬光大, 厚重的校园精神文化滋养着教师的专业气质, 塑造教师的专业形象。开创清华大学“黄金时代”的梅贻琦校长曾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才能担当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 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 有智慧的人。
(2) 用精神文化规范教师专业品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及校歌等凝聚着校园精神文化, 体现着校园的主旋律, 蕴含着师生的共同愿景, 引领着师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清华大学“春风化雨乐未央, 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校园精神文化, 北大校歌中“我们明天巨木成林, 让中华震惊世界”时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追求, 规范着教师的专业品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是“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之一是“学习是的苦痛是暂时的, 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这样的校训如北斗导航, 引领师生不断前进。
4. 校园课程活动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动机功能
教师在课程活动文化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 以拓宽教师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融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各种讲座、文化论坛、与名师面对面交流等活动能够加深教师的专业意识,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知心小屋”里心理教师随时接诊, 零距离沟通, 既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又积累了咨询案例, 成就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校园乐队”整合了艺术教师专业优势。“校园之声”是展示教师综合素养的大舞台, 文稿的写作、内容的采编、节目的策划、主持人的风格设计等工作延伸与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校园里的“学术讨论”、“专业汇报”、“课改交流”、“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观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启迪教师专业思维、习得专业知识、创新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教师合作对于专业发展事半功倍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 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 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知识更新, 技术升级速度加快, 教师尤感专业发展给个人发展带来具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 教师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是解决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1. 采取教师合作方式提高信息素养, 突破限制专业发展的瓶颈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适应信息化社会, 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信息, 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才能够借鉴网络化的精品课程, 共享网络化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模拟试卷、教学案例、教学录像、教学实验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以倡导多媒体教学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突破口, 实施教师分层培训合作提高信息素养计划:根据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和实际情况分为三级, 初级指计算机知识普及层, 经2-3年时间, 教师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Internet应用等软件和简单多媒体设备使用, 能够编排标准试卷, 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资料库;中级指中坚层, 经3-5年时间, 教师掌握Autherware、Flash、3Dmax等软件, 建立独具特色的适应本校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资料库;高级指技术层, 以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承担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根据教师分级建立档案, 每一级别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培训、辅导、考核、晋级。在此计划实施之初, 学校指导划分教师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群体合作分组结构起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 每名成员无一例外都达到激励发展的最终目的。
2. 小队教学发掘教师的专业才能
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 于20世纪50年代发起于美国, 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专业才能,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小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 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 通过分工协作, 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小队教学能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 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 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特别是目前专业教学存在地方性、行业性、技能型、市场导向型的特点, 其弹性化的教学计划, 实用化的教学要求, 灵活性的教学方式等都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以独立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团队教学为中心。有的项目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或相同专业中的优秀教师分别承担项目中相关教学内容。小队教学从备课、上课等主要环节入手, 采取小队式备课、合作式上课, 指导教师共同搜集、整理、优化教学资料, 共享教学数据, 最终结果达到了缩短教师的成才周期, 简约教师的成长之路, 延长教师的教育生命, 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复兴, 教师要不辱使命,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国家、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中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大纲及指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8.教师行动研究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篇八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当前关注的问题。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Dave Ebbutt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
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行动研究的内涵与特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兴起,始见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为“行动”,而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则称为“研究”。它反映了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的特点与差异。最早把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在1933-1945年期间任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的约翰·柯利尔(J. Collier)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并提出“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研究”的思想,标志着行动研究的正式诞生。60年代中期,斯腾豪斯(L. Stenhouse)在其主持实施的旨在解决课堂和学校实际问题的人文课程计划改革中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口号,成为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真正兴盛发展起来的标志。此后经埃利奥特、凯米斯等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发展,行动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教育研究、教育改革重点、热点。80年代中后期,行动研究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很快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国外行动研究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对行动研究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方式。
斯腾豪斯首先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命题,并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这种探究应该进入公众的批判领域”,即“研究是公开而系统的探究”,以此确立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前提性资格。埃利奥特明确把行动研究理解为“在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旨在改善社会情境中的行动质量”,并认为“行动研究的总过程——回顾、诊断、计划、实施和效果监控——为实践者自我评估和专业发展建立一个必然的联系”。麦克考南则认为:“行动研究乃一反思性过程,在一个给定的问题领域,人们希望借此过程而改进实践或加深对问题的个人理解。探究是由实践者所从事的……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着眼于改进实践而作出的系统的、自我反思性的科学探究。”凯米斯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进一步定义:“行动研究乃是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者,为了提高他们实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升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改善他们所处的社会情景而进行的自我反思的探究形式。”
从这些不同定义的描述中,我国学者刘良华概括得出行动研究的四个关键性特征,即:参与、改进、系统与公开。
1、“参与”,指教师参与到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即“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并非像研究者那样脱离教学工作而成为脱离教学工作而专门成为研究人员;教师成为研究者,总是教师在自己的行动中展开研究而不是离开行动到另外的某个地方“做”研究,即所谓的“行动中的研究”“行动中的反思”。“参与”还内在地蕴含了另外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合作”。它与“参与”一起表达“合作性参与者”的意义。“合作性参与者”就是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由个人化的、孤岛式的研究走向群体合作性研究。二是“反思”,它与“参与”构成“反思性实践者”。
2、“改进”。改进首先意味着改进教学“实践”,也可理解为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因此行动研究也称为“为行动的研究”和“行动本身的研究”。其次,改进意味着“改变”教师对实践的“理解”,包括改变教师“内隐理论”或“个人化理论”的改变,使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即有人所称的“教师的专业拓展”。最后,改进也指变革实践所处的“社会情境”,使行动者对教育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起的作用有所敏感和觉醒,使教师从“独善其身”走向“兼济天下”。
3、系统。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首先必须具备研究的基本资格,即它必须是“系统的”或“持续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系统的或持续的探究在行动研究中主要是指系统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4、公开。它至少意味着两种品质,一是“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公开”的探究而不是私下琢磨;二是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合作,而不是私下的个人化操作。
教师行动研究是“一个由教师发起的,对所面临的具体教学情况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角,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本人在教学或自我发展中遇到或感兴趣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行动研究因具有的实践性、反思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逐渐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行动研究最根本性的要素包括教师的“参与”“学习”“合作”“反思”“探究”,“参与”“学习”“合作”“反思”又都指向“探究”、服务于“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循环运动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教师自身得以主动的成长,教师生活得以不断的改善,教育实践得以持续的改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由“教师专业化”演化而来。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广义上是相通的,均是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在狭义上说,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升。这种区分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即最初人们的研究采用的是群体的专业化策略,关注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以后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教师个体专业化,强调教师个体的被动专业化和主动专业化。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像“教师专业化”更多的关注“教师专业”的发展。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也有学者兼取两种。我国学者在总结概括国外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专业发展可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可以体会出至少两层涵义:一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有其独特的专业素质或专业结构的要求;二是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即要经历一个相对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持续不断发展历程。
三、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行动研究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不难得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在日常的专业生活、专业实践中主动学习、反思、探究,并力图以合作的方式谋求自身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并以此不断赋予自身日常生活以新的意义,从而在这种不断革新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提升专业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持续、稳定的发展。
1、凸显了教师的专业自主。行动研究推崇教师主动有效地践行教学,既不依附于学校政策,也不依附于资深专家,教师与研究者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教师所获得的学校支持与同事支持、教师的创新之处都是教师主动的、自愿的行动,理论研究者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把教学实践研究学术化。“近年来,行动研究法在我国教育界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特点是:(1)突出强调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努力减少专家对教师研究过程的控制;(2)研究的宗旨不仅是为了解决具体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和自身解放。”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专业发展赢得了有利条件。
2、提升了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行动研究为教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行动研究不同于纯粹的学术研究,直接指向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的问题解决,不是降低了研究的层次,而是消除教师畏惧研究的“良药”,并为教育研究的“两张皮”“隔靴搔痒”等现象提供破解的方法。由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层出不穷,且总会有不断得到解决与提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此,行动研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也是无穷尽的。
3、 强调了教师的合作与反思习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所进行的全程性反思不是简单的独自思考,而是有目的的与同事与专家的共同思考。让学校对教师研究更放心,让教师研究得更安心,让学生学得更舒心;同时,教师及理论研究者的深入反思有利于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性,从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氛围与合理的反思习惯。
4、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有序而高效的教师日常生活少不了以文字、音像等物化形式记录整理、总结和表达自身教育经验,以便于在头脑中理清各层级概念间的关系,并形成清晰的认识与准确的理解,不断将经验理论化,为理论的完善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同时教师在丰富与完善理论的行动过程中真正获得了专业发展。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样,教师的经验理论化高度是无止境的,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也是无边界的。
参考文献:
[1]Stenhouse,L.What Counts as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1981,29,2,June.
[2]Stenhouse,L.The Problems of Standands in Illumi-native Research,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1979,11(1).
[3]邓金主编.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
(作者简介:刘丽娟,女,(1978— )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教学法。丁建辉,男,(1966—)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9.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九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武进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局教研室 贲 新 文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必须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的支持源泉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本文拟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谈一些认识。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唐玉光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业人员,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欲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据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自身自省和反思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时学校或其它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以期促使教师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得到专业成熟。本文所提“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不断需要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判标准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考察,以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程度如何作为标准;第二,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发展如何作为标准;第三,以教师为其他工作人员、团体或学校所作出的贡献作为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象的反思能力。“应当鼓励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他们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他们应当成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一伟大的事业。”[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2]考尔韵运担骸俺晒Φ挠行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即教学反思在意识的对象上,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因而反思的结果、所获
10.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篇十
中期报告
常熟外国语初级中学教师 俞益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物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不稳定,专任生物教师比例偏低,非生物专业的教师兼任生物教学比例较高,导致生物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以我校为例,6位教师中有2位就是非生物专业的任课教师。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学年度,任教初中生物的老师140人,其中,专职专任生物学科的有56人,约占40%,非生物专业任教生物学科的约占52%。生物专业67人中有兼任其他学科。应该说任教生物学科的老师的生物专业知识急待提高。
②某些教师出现发展的“高原期”,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③某些教师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得到关注、指导。
2.生物学科常熟市级骨干教师比例偏低:2011年统计,初中年段,常熟市级以上生物学科带头人7人,常熟市生物学科教学能手16人。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中比例明显偏低。可见,加强生物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显得同样迫切。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随时充实新知识并鼓励自我成长,加快自身知识的学习,使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教师。
二、本课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
(1)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指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和表现创新能力的中学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提升专业素质而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教师的个人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进而促进并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终身教育的理念
本课题研究以终身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正常且自然的过程,与个人的身体与人格的持续发展之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理念的教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持续不断地追求新知,保持教学的热忱与创新。(2)成人发展与学习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成人发展和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其专业发展属于成人学习范畴。
(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与创造性理论
本课题将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创造性理论为基础,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自我实现和不断创造的过程。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⒈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本校生物教师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⒉研究内容 :
⑴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生物教师创新自主发展的因素
⑵课题组成员制定自主发展规划,不断探究和解决自身知识与教学要求、教学任务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⑶通过讲座、教学研讨、远程非学历培训等方式,提高每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
四、本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生物教师创新精神与专业发展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生物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课题组成员制定自主发展规划,并通过讲座、师徒结对、教学研讨、远程非学历培训等方式,促使每位课题组成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创新,每堂课下来,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中写下自己教学中发现的信息,记下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每周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阶段性小结,通过交流想一想这一阶段教学中有没有使自己感到惊奇的事件的发生,有没有使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并在教研活动中和其他老师一起交流探讨。活动中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和教学认识,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谈话中暴露
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的观点思考自己的行为。每学期开展相互听评课活动,让别人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让自己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选择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思维来处理同一个问题。收集教学方法,采摘教学观点,或剪报或复印或利用网络下载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学习,从这些文献中得到启迪,受到启发,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理论角度来俯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每学期开个人公开展示课;观摩听取专家专题讲座;参加学校年会交流;制定生物教师成长计划书;进行课题研究及打造学习型教研组。老教师(俞益勤)与青年教师(支晓伟,黄慧)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指导中,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与此同时,师傅本身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2009年5月~2009年10月,开展调查研究,获取整理相关信息,撰写课题方案。2.2009年10月~2009年12月,申报课题,前期研究准备工作。3.2010年1月~2012年10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4.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成果展示,结题鉴定。六.研究成果: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各位老师通过专门的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鼓励老师将自己研究的学习心得撰写论文和案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实践的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分别组织到本市多所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俞益勤老师赴徐州参加了省评优课观摩,许冰老师参加太仓新课改的交流观摩活动,多次听取市教研室领导专家到我校做的专题报告,这些学习和观摩都有效的指导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2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有效组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的教研工作就有了方向,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也有了方向,同时课题研究的指导,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水平成长相互促进。近年来课题组老师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期中俞益勤老师:《浅谈生物课堂的自学指导》获苏州市科技
学会苏州市生物学会二等奖,《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获苏州市生物学会一等奖并在2011年5月发表在《苏州教育》;《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二等奖;《浅谈生物实验中的创新教学》获江苏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获三等奖,并于2011年7月发表在《文理导航》;《“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获苏州市2011生物学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获二等奖并于2010年12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建设生态课堂,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获苏州市生物学会一等奖。课题组许冰老师:《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有感》获常熟市教育学会三等奖;《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获常熟市教育学会一等奖《兴趣—引领学习的风帆》获江苏省金帆杯论文三等奖。多名老师在参加市评优课中获奖,其中许冰老师;在2009年苏州市中小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中获初中生物一等奖。在 2009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解题基本功竞赛生物学科获二等奖。在2010年“常熟市初中生物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保护生物多样性》课件在2009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课件评比中获二等奖。在2010年苏州市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荣获城市组一等奖。俞益勤老师:2009年《植物的蒸腾作用》获常熟市百节好课2009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获一等奖;2010年《植物的蒸腾作用》在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活动获二等奖;2010年《植物的蒸腾作用》在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案评比中获三等奖。本组在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现已有市教学能手和市学科带头人各一名。七.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课务普遍比较繁重,从目前取得的成效上看,离我们预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研究中有些问题还没有及时得到提炼升华或总结。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大研究力度,对这个阶段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我们的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论文07-29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07-10
游戏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12-0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之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06-30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11-04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11-13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07-13
教师专业发展规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