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2024-10-2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共8篇)

1.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篇一

农业科技园区编制方法的探讨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编制标准。本文尝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探讨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

一、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个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立足于本地农业资源开发和主导涉农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并科学管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发挥本地农业科技示范与技术辐射功能,促进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农机、加工等整体发展水平,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整理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是新生事物,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加之各地的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农业园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导致规划编制方法五花八门。笔者鉴于当前农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尝试以“土地利用”为核心,探讨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

二、规划核心

土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生存的命脉。以“土地利用”为核心进行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是出于“农业作为一种综合体,是复杂的,单靠一次规划编制工作是难以完全科学把握的。规划的现实出路是利用有限的规划能力,抓住核心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中心任务,实现规划的科学价值和管理功能”。

近年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园区的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核心产业的不明确。虽然园区在建设之初也曾做过大量的产业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的偏于“理论”,园区在实际的招商过程中举步维艰,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这种被动发展的市场面前,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规划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土地这一核心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园区进行宏观合理的控制,避免盲目、重复和不必要的建设,以集中有限的建设资源统筹发展园区。

三、编制内容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资料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土地利用现状、交通条件、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环境污染程度、地区农业现状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现场踏勘工作。在现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需要进行分析,得出所要的各种结论,为规划提供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园区基本生产单位——农场(有的地方是农户)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其规模从500亩到10000亩大小不等,农场未来的定位思考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园区的发展。

为此,本次规划结合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农场是园区建设的最基本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在园区未来的建设和运行中,农场既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又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和园区内企业指导下,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方式,进行各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其产品由企业负责收购。

2、规划指标

根据现状分析的结论确定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发展阶段,除了近期建设指标外,还应根据预测确定其它发展期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用地指标、人口指标等等。

(1)发展战略

示范区属于核心区的产业化带动基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一方面能够保障产业生产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有效提高产业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提升产业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基于上述理念,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应进一步秉承核心区的战略理念,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把创建特色产品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作为核心目标,突出打造和引进一批强势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的孵化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2)发展规模

就目前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规划考虑到诸多不可预见因素,同时为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以此确定发展规模。

3、园区功能布局

由于土地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工作,因而在进行园区功能布局之前,我们没有将繁琐的经济分析作为规划的重点,更多的是在甲方提供的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基础资料分析的结论进行园区的功能布局工作。功能布局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确定若干个功能区以及景观及经济轴线,或者是适当的产业带;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区与各轴线或产业带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经济产业带

和景观轴线。

(1)功能布局

园区示范区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集聚扩散的基地。依据示范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六大功能基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繁育基地、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节水示范基地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同时结合区内良好的胡杨林、红柳生态景观设置一定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2)空间结构

园区示范区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均质地区,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且整体环境相对恶劣,水资源不足,环境自净能力有限。因此,示范区的空间架构决不能囤于一般规律,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

基于现有条件及各方面的认识、分析,确立示范区应该走集中式的发展道路、突出中心生产基地。相对应,初步确立示范区空间架构轮廓为“一园两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外围地区农场则以散点式布局为主。

示范区“一园两心”的空间布局,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壮大中心生产基地,中心生产基地不仅是示范区的核心,还是示范区的龙头,更是发展轴的纽带。“一园两心”的园区布局,就是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路径,全面促进示范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前面确定的各项规划指标以及园区功能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在此过程中,要根据规划指标在园区范围内合理地确定各项用地的布局,合理规划对内对外道路交通系统,确定各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以明确的图纸表达出来。

四、优缺点

笔者认为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园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似乎更加“务实”,就目前园区的发展阶段来看,更加实用。因为规划从编制开始就紧紧抓住“土地”这一核心资源进行最为优化的配置,从而在宏观上进行了规划控制,避免了园区盲目、混乱的开发建设,更有利于规划管理,更偏向园区“硬质”环境的建设。但由于这种规划编制方法前期缺少较为明确的经济分析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所以该种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与这个不可预见的“市场”产生一定的矛盾,为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需定期进行修编、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农业园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对于其规划方法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但规划实践却早已在各地悄然展开。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方法同时必须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互动相长、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什么样的规划方法才能为农业园区建设注入发展活力?笔者认为,合理的农业园区规划,首先应是一个适用规划,这是一个根本,在此基础之上才可再作更深入的规划研究。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篇二

1园区概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立项答辩, 园区核心区范围东起七星农场43作业区, 西至七星农场8作业区, 南至七星河, 北到青龙河, 区域占地面积419km2。核心区位于同三公路佳抚段两侧, 交通便利。年平均温度1.8℃, 全年日照时数为2260~2570h, 无霜期约120~135d,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1.1mm, 年平均蒸发量1157mm。

2园区规划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功能定位

2.1指导思想

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视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 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 充分发挥垦区优势, 构建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 构筑科技示范平台为总体目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显著辐射推广能力的产业孵化和科技转化的现代农业服务系统。通过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科技示范区, 着力提高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打造以贸易为龙头, 以加工为中轴, 以种养业为基础, 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 涵盖整个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区域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引领示范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维护地区繁荣稳定提供强劲的支撑和保障。

2.2建设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 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枢纽;高新农业技术、优质高产品种、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大农业及现代大型农业装备的展示平台;强势农业企业的孵化中心;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观光农业及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优化农业结构, 提升粮食产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样板;深化农业改革, 完善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整合特色资源, 优化生态环境的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加强示范带动, 推进局县共建的引领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区。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国水稻生产、收储、精深加工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把建三江管理局建设成为全国农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最具人居生态环境优势、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为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功能定位

2.3.1 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示范功能

园区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培训, 开展示范种植 (养殖) , 现代农业装备展示, 使农业高新技术得以迅速实现产业化, 推动建三江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

2.3.2 精品农产品生产加工功能

通过企业化运作, 将建三江管理局建成精品农业生产基地, 以“北大荒”、“建三江”品牌为依托, 培育出一系列知名品牌, 使其拥有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通过商品粮生产区物流体系的成功构建, 为其它粮食主产区生产资料、粮食流通提供借鉴。

2.3.3 辐射带动功能

园区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种植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 组织本地及周边农民共同参与, 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垦区宝泉岭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及周边富锦、桦川、同江、抚远、饶河、宝清、方正、依兰、五常等市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3.4 农业高新技术传播功能

园区兴建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学校, 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技术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3.5 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功能

围绕七星农场现代农业园区, 主要体现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万亩大地号、大型农业机械博览中心、国家储备粮库、洪河国家湿地保护区、三江汇合口等多个旅游景点为外围区;新农村及小城镇建设处处体现新农村特色, 成为若干个观光点。

2.3.6 辅助领导决策功能

园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现代装备、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示范,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按照“173”格局即“一轴七区三带”, 核心区以佳抚公路 (佳木斯-抚远) 中段即建三江管理局局直至七星农场四十三作业站区段为轴心, 两侧建设7个功能区;示范区沿佳抚、建东 (建三江-东安镇) 和建勤 (建三江-勤得利) 3条公路建设1000km科技示范带。

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建设发展格局, 规划为现代化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寒地水稻标准化生产试验区、农产品研发加工区、生态小城镇建设区、绿色生猪和鲟鳇鱼养殖试验示范区、国内外科技合作区等七大功能区, 按照特色和内容不同, 各功能区划分为若干子区, 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1现代化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

创新区按不同创新内容划分为品种创新区、栽培技术创新区、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区及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创新区。

3.1.1 品种创新区

创新区主要针对水稻、大豆和玉米三大作物开展创新研究。水稻部分主要广泛收集水稻种质资源, 利用优异育种材料创新, 对我国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广泛研究, 发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 创制优异种质材料, 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基因源。玉米选育高产、抗病、密植品种。创新品种资源, 拓宽当地品种资源, 为黑龙江省作物生产和育种服务。

3.1.2 栽培技术创新区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是在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叶龄诊断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创新, 重点解决寒地水稻育秧技术、精确定量施肥、灌溉技术、寒地水稻提质增产增效关键植保技术、寒地水稻化控技术、保护性耕作、精准农业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

3.1.3 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区

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从寒地水稻生产的种子处理、育秧、整地、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以及产后烘储等环节应用的机具进行集成创新,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解决寒地水稻机械化钵育移栽及配套播种技术、玉米移栽技术、大豆宽台种植技术。

3.1.4 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创新区

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创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集成组装创新、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研究与示范、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

规划为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信息化及综合技术集成的成果转化与示范。

3.2.1 新品种示范

广泛收集适应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水稻新品种, 如垦稻系列、三江系列、龙粳系列、东农系列等进行大面品种展示, 筛选出适应建三江及周边地区的水稻新品种。

3.2.2 新栽培技术示范

以“三化一管”模式为主线, 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推广十项高新技术。

3.2.3 寒地水稻现代化提质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对国内外优质高产技术进行集成, 组装并形成寒地水稻以叶龄诊断为基础的规范化的钵育苗机械移栽优质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为垦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 能够独立处理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技术问题的水稻技术人员。为稻农做好培训工作, 使之能够掌握尖端栽培技术的操作技能, 并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3寒地水稻现代化生产示范区

该示范区主要作为水稻的现代化生产试验与展示区, 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自动化。自动控制系统由水稻生产管理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及子系统等组成。水稻生产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滴灌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与环境监控系统和水稻生产管理系统。水稻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稻生产咨询系统和病虫害预警决策系统。

3.4生态小城镇建设示范区

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划分为中心城镇、卫星城镇和一般城镇3种模式。

把建三江管理局和七星农场场部作为中心城镇来发展, 是管理局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是以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主的农业生态小城市。

把具备一定规模、功能健全, 具有一定窗口作用和吸纳辐射能力, 较具特色的农场场部作为卫星城镇来发展;中心作业区作为一般城镇来发展, 逐步形成中心城镇、卫星城镇、一般城镇网络布局。发挥优势, 发展商贸型、城郊型、交通服务型、工业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专业化小城镇。

3.5绿色生猪和鲟鳇鱼特色养殖试验示范区

依托资源、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 大力发展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健康养殖业, 促进养殖方式由分散粗放型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3.5.1 绿色生猪养殖试验示范区

应用瘦肉猪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及猪场 (户) 疫病防治技术、安全无公害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猪场舍内小环境控制及农村养猪圈舍改造技术, 发展绿色生猪养殖。

3.5.2 鲟鳇鱼养殖试验示范区

推广网箱养殖技术、野生鲟鳇鱼驯养技术、杂交孵化技术及鱼苗野外放生技术, 建成集科研、繁育、放流、销售为一体的特种鱼养殖繁育基地。

3.6农产品加工研发区

发展壮大粮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依托农业优质的原料基础, 发展壮大粮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以现有工业生产能力和产业品牌为基础, 围绕稻谷加工企业, 增加稻谷加工产量, 提高稻谷加工水平, 整合米业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品, 以稻谷精深加工产业带动管理局整体经济发展, 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借助“北大荒”及“建三江”品牌效应, 依托建三江管理局内现有130余家稻米加工企业资源, 引进农产品及废弃物加工新技术, 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整合, 形成集团合力, 做强、做大稻米加工企业, 打造粳稻米航母。

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粮食产后由传统的农户分散储藏, 转变为在示范区内集中储藏、统一销售, 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示范区内设立“粮食银行”, 为无条件存粮户代存粮食, 实现储粮防饥, 存粮防灾。

建立粮食主产区现代物流示范区, 建设4个装车点和铁路集装箱受理站, 按“铁海联运”方式, 解决生产资料、粮食流通、农业装备的运输问题, 为粮食主产区物流发展提供示范。

3.7国际科技合作区

为利用国外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从事水稻、大豆、玉米、种子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在建三江发展构建基础平台;为国外从事化肥、农药、农机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提供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的展示平台;建立外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在农业技术合作方面的培训基地。引导国外专家和技术成果落户建三江, 展示国际农业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

4总结

3.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篇三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中,把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具备了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产业孵化、培训交流、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在航天育种、有机食用菌生产、高产奶牛培育、高档盆花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方面不断创新,60多项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634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被引进示范推广。截至目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选育出益变种质材料9大类693个品种(系)9300多份,育成3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到2011年底,在25个省区累计推广航天育种种植面积156万亩,实现产值70多亿元,农业增加值12亿多元。生产的牛奶、金针菇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8个蔬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园区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

4.2008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篇四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三带、十区、百点”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向作用,在我乡继续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域经济突破的战略目标,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08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省、市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化效益农业为目标,以推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农民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强调特色,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集合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地,农民身边的实用技术学校。进一步推动我乡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全乡建设一条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即“同抚路”两侧的红星村和东宏村;公路两侧的面积3000亩;建设乡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个,在东宏村、同抚路北侧,种植面积1800亩。村级示范点14个,种植面积共计2100亩,园区内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水稻平均亩产要达到5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农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乡级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一个,落实在东宏村、面积1800亩,以陈俊辉科技示范户为代表的64户农民,种植作物大豆,此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农场科技力量、机械力量、有效地与园区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引进农场先进的科技和机械,在科技园区内采取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品种、统一规程,统一包衣、统一施药、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

村级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在14个行政村,即14个村级示范点。根据种植各种作物的种植情况及科技投入情况,乡党委政府决定在永发村、东原村、东平村、东强村、永祥村建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稻科技示范点,分布在青秀路两侧,总

面积750亩,其中永发村150亩,东原村150亩、东平村150亩,东强村150亩,永祥村150亩,在园区内全部采取机械整地,标准化育苗,机械插秧,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标准,即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

在永存村、红星村建立种植玉米为主的科技示范点,总面积300亩,其中:永存村150亩,分布在永存至永庆的道路两侧,红星村150亩,分布在同抚路北,在园区采用《玉米标准栽培技术规程》操作,用先进的科技组装园区,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在永丰村、永恒村、永利村、永安村、东利村、东明村、东阳村建立以种植大豆为主的科技示范点,总播种面积1050亩。其中永丰村150亩,分布在村北,以深松整地为主的地块;永安150亩,分布在永明与永新的道路两侧;东利村150亩,分布在东宁——东安村的道路两侧;东阳村150亩分布在东河——东岗村道路两侧;东明村150亩,分布在东进屯——昌盛道路两侧;在园区内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可设计多种试示范项目来组装园区,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为了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达到顺利实施,我们将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技规划,合理布局

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我们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滚动发展的原则,具体按照:“一个园区示范带,十四个园区示范点”的发展目标,使每个示范点要各有侧重、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使园区建设与主导产业配套,互为依托,科学合理。

2、技术保障

为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含量,我们乡农业科技人员将全部投入科技园区建设中,乡党委将随时调配,选用、聘用科技人员,及时充实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以满足各个生产环节需要的技术人员,他们将全力抓好技术、信息、培训服务。大力推广新型的种植模式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一流的技术保障。

3、注重效益,抓好典型引路

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我们要把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们乡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它成为一个被农民群众参观学习的典型,成为一个普及推广农业新科技的基地。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顺利实施,我们乡党委成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科技示范园区工作,同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管理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到人。同时,乡党委将建立奖惩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标顺利实施。

青河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吴连宝

副组长 尤明忠 谭春林

成员 赵明纯 吴汉勋 赵玉水 王健伟

5.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篇五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一、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

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但是,这些农业示范园(区)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如重复建设,缺乏宏观指导;盲目引进,经济效益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等。因此,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正确引导和规范现有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农业科技园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园区把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政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并对园区内企业进行监督,保障农民利益;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接受政府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开展咨询、评估与培训,并提供各类中介和科技服务;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或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接受技术指导与培训。(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二)原则和目标

农业科技园区的原则是:

1.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2.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4.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是:

1.实现一批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2.转化和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建立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4.建设5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

三、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要求和发展重点(一)基本要求

1.园区要有一定的规模,要求总体规划可行,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分区合理,综合效益显著;

2.园区要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较强的科技投入力度;

3.园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对周边地区要有较强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4.园区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地方协调领导小组和园区管理机构),要制定规范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引进技术和人才、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的运行机制。(二)发展重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按照我国农业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定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重点。

1.引导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根据园区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以开发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为核心,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力求种养业“品种新、品质优、结构佳、投入低、效益高”,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引导园区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

研究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及相关配套技术,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地域优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3.引导园区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

针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实现种苗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种养业规模化、专业化示范,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4.引导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

农业科技企业既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在兼顾科技优势、区域战略布局、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四、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管理

农业科技园区由科学技术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等。协调指导小组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办公室是协调指导小组的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园区评审、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设在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

各园区需成立地方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各园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灵活高效的原则,成立相应的园区管理机构。

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即在现有各种类型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逐级申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办公室报协调指导小组审定并由科学技术部以部发文批复后,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点;运行一段时间后,按照《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评和验收,达标者正式挂牌;挂牌两年后复评,不合格者取消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格。

五、农业科技园区的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

要将园区建设纳入国家农业相关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

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国家与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享受国家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优先支持园区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将园区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重点科技合作计划和农业技术引进计划的重点。

各级政府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在不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加强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3.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加强引进和培养园区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应通过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国内外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应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要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4.加强园区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

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制定《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加强园区的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

附件2: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1条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精神,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促进园区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本办法。

第2条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通过园区的引导与示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

二、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3条 农业科技园区由科学技术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协调指导小组,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组长由科学技术部主管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农业部副部长担任,成员由科学技术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司(局)级领导组成。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处理园区的评审、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主任由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司长担任。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第4条 成立园区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

第5条 成立园区地方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

第6条 各园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灵活高效的原则,成立相应的园区管理机构。

三、申报与审批

第7条 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对象包括现有农业基地、星火密集区和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的基本要求; 2.已经纳入地方发展计划,经过2年以上建设;

3.园区功能设计合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4.已成立园区地方协调领导小组; 5.已建立健全的园区管理机构。第8条 申报程序

1.由园区建设单位经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门向省级科技厅(科委)提出申请; 2.省级科技厅(科委)进行评审、筛选,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送科学技术部。第9条 申报材料

1.农业科技园区申报书(附1); 2.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附2); 3.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附3); 4.有关配套材料。

第10条 园区专家委员会对申报园区进行论证和评审。

第11条 园区通过专家委员会论证、评审,经办公室报协调指导小组审定后,由科学技术部以部发文批复。

四、考核与管理

第12条 农业科技园区经批复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验收挂牌。根据园区建设与运行情况,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按照《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和验收,达标者报协调指导小组审定,授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正式挂牌。第13条 为加强园区的管理,实行报告制度。每年1月底前由省级科技厅(科委)将上园区工作总结等材料报送园区办公室。

第14条 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挂牌两年后进行复评,不合格者取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格。

第15条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园区的领导与管理,加大支持力度。

五、附则

第16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第17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附1: 编号

农业科技园区申报书 园区名称 申报单位

科学技术部编制 年 月 日 填写说明

一、按要求准确、如实填报。

二、编号由园区办公室统一填写。

三、本申报书中有关项目页面不够时,可加附页。

四、本申报书按A4纸打印。

五、本申报书一式20份。园 区 名 称 园区建设地点

园区建设时间〖〗〖〗原批准单位 管理机构名称〖〗〖〗联系电话 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园区网址〖〗http:// 园区负责人〖〗〖〗职称/职务〖〗〖〗出生年月 传真〖〗〖〗联系电话 E-mail 园区联系人〖〗〖〗职称/职务〖〗〖〗出生年月 传真〖〗〖〗联系电话 E-mail

一、园区主导产业:

二、园区现状(园区规模、企业状况、效益情况、主 要建设成果、示范带动作用等):

三、申报理由:(申报单位公章)年月日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推荐意见: 负责人:(公章)年月日

联系人〖〗〖〗电话 传真〖〗〖〗Email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意见:(公章)年月日 附2: 编号

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园区名称 申报单位 年 月 日

一、编写内容 1.总体规划提要 2.园区概况

3.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4.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5.园区的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 6.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7.园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8.园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9.结论与建议

10.有关附件(必要的图、表及文件等)

二、编写说明

1.按要求准确、如实编写。2.编号由园区办公室统一填写。3.本规划按A4纸打印。4.本规划一式20份。附3: 编号

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 园区名称 申报单位 年月日

一、编写内容 1.实施方案提要 2.目的意义

3.建设现状与工作基础 4.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5.总体任务、考核目标、布局与进度安排 6.各功能区的任务、考核目标与进度安排 7.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8.投资总预算、预算与资金筹措 9.效益与风险分析 10.专家评估意见

11.省级科技厅(科委)意见、签字盖章

二、编写说明

6.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篇六

现状分析

农业园区的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的现有条件,尤其是优势条件。现状分析内容包括: 农业园区所在区域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1、社会条件

(1)农业发展现状:包括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主要农业产业。(2)经济发展现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3)土地利用现状:主要调查当地土地利用效益水平。

(4)交通条件:调查农业园区所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5)现有设施的调查:包括给排水设施、能源、电源、电讯等。

(6)环境质量:包括水、气、噪声。

(7)园区所在区域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宏观布局规划(8)旅游资源的调查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时,要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上,着重考虑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资源分布,注意外围旅游资源的状况。

2、自然条件

(1)气象方面: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无霜期、风力、风速、风向、日照天数、大气污染等。

(2)地形方面:调查地表面的起伏状况,包括坡度、面积、高度等。

(3)土壤方面:土壤理化性质,如土质、养分含量、pH值等。(4)水质方面:现有水面及水系范围、水质及地下水状况。(5)地质方面: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6)植被调查

第二节

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农业园区代表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营水平,同时也展示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明确园区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推进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定位的内容

根据基础资料的分析来进行农业园区定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

1、园区的性质与规模;

2、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

3、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

二、定位的要求

农业园区要努力达到“适、优、新、大、高”的要求。

1、“适”——园区的功能设置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选择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

2、“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产品的品牌。

3、“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园区发展后劲。

4、“大”—— 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5、“高”—— 园区的劳动生产率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

第三节

园区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一、项目规划的原则

1、服从农业园区的定位

不同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园区的主攻方向和示范内容不一样,项目规划也 不尽相同。应立足于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农业和农民提供切实的科技示范和推广服务,从整体上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发展。

2、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

农业园区的项目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技术为支撑,才能达到“双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3、注意项目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在某种程度上适用性比先进性更重要。比如,引进国外的先进温室设施,从技术上来说,具有先进性,但往往投资过高,运行成本太大,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亏损,并且现阶段农民尚无法使用,超前太多,适用性反而差。

4、考虑开发的难度和投资风险

农业园区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多,建设周期长。项目开发的难易度对农业园区的项目选择影响很大,与风险投资成正比。一般来说,项目开发难度大,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在农业园区建设初期,选择项目上尽量避免开发难度高的项目。只有这些初始项目运行成功,后续项目的开发才有可能。

二、项目构成:包括几方面:

1、农业:如设施蔬菜园、果园、花圃等;

2、林业:如林场、森林游乐区等;

3、牧业:如特种养殖场、养鸡场等。

4、渔业:如贝类养殖场、渔港等;

5、农副产品加工业:如蔬菜加工、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等;

6、服务业:如餐厅、宾馆、游乐场所等。

三、农业园区的功能分区

1、生产区:生产区主要分为种植和养殖两大部分。(1)种植部分

①设施蔬菜园: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特种蔬菜,给游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游人到此,除了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有关知识外,还可以品尝到平日少见的新鲜蔬菜。

②果园:可以作为综合性农业园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专门的观光果园。一般利用原有果园条件,发展优良品种,形成优质高产果园。品种上,南方以荔枝、龙眼、柑擂为主,北方则以苹果、梨、水蜜桃等为主。果园可全面开放或仅局部开放,由游人自己入园采果、尝果。

③花圃:栽培观赏类植物,可以进行各种花卉造景设计,以作为农业园区的一个景点。

④茶园: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茶园中饮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形式。观光性茶园中一般建有茶室。茶室的建筑风格要素雅、简朴,与清茶一杯、凡尘皆无的境界相协调。可用简单的竹木结构,竹篱茅舍,别具情调,也可采用古朴的民居风格,体现地方特色。

(2)养殖部分

① 水产养殖:

利用鱼塘养殖家鱼及各种珍贵水产品,在生产的同时,也可作为游人游玩、垂钓场所。② 畜牧养殖

主要养殖牛、羊、猪等家畜,也可开辟专门场地,养殖野生动物。畜牧养殖需建笼舍,污染又大,应放在农业园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 方向,并适当隔离。

2、示范区:示范区是农业园区中因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 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的需要而设置的区域。

3、观光区:是观光农业园区的核心,是人流集中的区域,设观赏型农田、瓜果、珍稀动物饲养、花卉苗圃等。要合理地组织空间,要有足够的道路、广场和生活服务设施。

观光区利用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结合现代园林造景手法,可以将景观优美的地段建成专门的观景游览区。该区的规划有以下几个要点:

(1)观景游览区中要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风景资源,在其中规划游览道路,增设园林小景,林间漫步,尽览湖光山色。对温泉、溶洞等自然奇景要予以特别注意,可 开发为特色旅游项目,如温泉洗浴、溶洞探奇,倍添游人兴趣。

(2)结合农业观光区的性质,可以布置百果园、百花园等园林景区。百果园中种植各种果树品种,选择有代表性的普通品种及部分珍稀品种,让游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百花园则将现有林分较差的山坡地进行改造,群植大片开花植物,满山遍野,山花灿烂,在其中布置游览小道,人在花间行,其乐无穷。

(3)充分利用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建立风景点。(4)将条件好的村寨开发成观光项目。

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居本身就极具观赏价值,可让游人体验到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情调。

4、管理服务区

包括管理、经营、培训、会议、车库、生活用房等,一般位于大门入口附近,与农业园区主要干道有方便的联系,以便运输和消防。

5、休闲配套区

一般靠近观光区,靠近出入口,并与其他的地区用地分隔开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内容包括餐饮、垂钓、度假、游乐、烧烤等,营造一个能使游人深入乡村生活空间、参加体验的场所。一些以度假为主的农业观光区中,除了一般的旅馆外,还可设立专门的别墅区、小木屋区,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宿条件。案例一

双龙岭农业观光园

位于北京房山区佛子庄乡西班各村,距北京市区55km,交通十分便利。环境 优美、风景秀丽、植被茂盛、山场广袤、空气新鲜、水质清澈。该观光园是集农业观光、垂钓娱乐、林果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设有水上垂钓区、观光农业区、林果采摘区等。果品采摘园53.33hm2,栽植黄金梨、樱桃、磨盘柿等果树;垂钓园有垂钓水面1.33hm2,养殖有饵鱼、金蹲、虹蹲等鱼类可供游人垂钓、品尝。案例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突出“农”、“高”、“产”、“示”四大功能。以农业科学研究、教学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产业经济为支柱,以示范推广为目标,把杨凌建成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城。布局上以"绿心“——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农业园区为中心,由网络状的农作物、林地和水网体系,将几个功能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型田园城市。规划示范区分为以下七个农业园区:

第一,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农业园区:

位于示范区中部,以大面积的林带、农田和人工水面、湿地构成示范区的“绿心”。重点展示区内各类农科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成果,展示人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改良成果,展示现代化乡村改造与建设成果。

第二,农业科学农业园区: 以现有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综合性科研、实验、教学和信息中心。

第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园区:

(1)北部布置农业产业农业园区,主要服务于近期的产业发展,以安排各类农业科技加工工业为主。(2)南部布置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园区,主要安排高档次、环境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农业综合农业园区:

结合示范区东部的地貌类型多样、生态条件丰 富的特点,在东北和东南部布置两片农业综合农业园区,作为栽培和展示各类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基地。

第五,农业中试农业园区:

提供小麦育种、旱 作与节水农业、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场所。

第六,生活服务农业园区:

在示范区北部布置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安排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设施、会议展览中心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各类设施,建设标准较高的居住小区和环境优美的公园。

第七,农业观光及休闲带:

利用较好的交通条件,通过全面改善沿河地区的建设与环境条件,建设沿渭河北岸的农业观光及休闲带。

四、土地规划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农业园区发展的规模来确定用地界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农业用地、建筑用地、林业用地、难利用地、滨河水系等各类用地的面积和现状比例;(2)人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等。

2、用地界限的确定:用地规划要根据农业园区的功能而确定。(1)分区布局

生产区

40%~50 % ;示范区 15% ~ 25 %;观光区 30% ~ 40%; 管理服务区

5% ~ 10% ;休闲配套区

10% ~ 15%。

(2)用地类型

五、总体规划各类指标的确定

1、建设规模

(1)建设面积:一般核心区的面积 66.67~200hm2,示范区的面积 333.33~1333.33m2,辐射区的面积 6666.67~13333.33hm2。

(2)投资规模

农业园区要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生产设施,交通、通讯设施等。

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总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省级农业园区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

2、布局指标:土地平坦、田块成方、道路相连、树林成网、水渠相通、环境优美。

(1)田成方

①田块的大小:田块越大,机械作业效率越高。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进行分析,当田块面积超过0.33hm2时再扩大田块面积,对机械的作业效率影响相对来说不十分明显。

②长宽比:在田块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田块越规则,作业效率越高,一般田块长宽比为3:1~4:1的长方形时,农业机械作业效率较高。一般南方水田的方田内耕地有效利用率不低于94%,北方平原地区方田内土地利用率不低于98%。山区的农业园区坡度大于15°要修成梯田,使地面平整,防止水土流失。

(2)渠成网:渠道的建设标准为三面光,同时建好涵管、闸等配套设施。灌溉指标:南方双季水稻产区及粮食高产区不低于90%,北方旱地农业灌溉区不低于80%。

(3)路成行:农业园区内主路要保证大中型农业机械能顺利会车,主路的净宽一般要求在6m以上,支路要保证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顺畅,净宽至少在3m以上。

3、综合效益指标

(1)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建成后的主要经济指标应高于同类地区的30%~40%。主要包括: ①耕地单位面积产值和纯收入高于农业园区所在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30%~40%;②人均产值高于同类地区平均水平的30%;③投资利润不低于15%;④农业园区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40%;⑤农产品的商品率不低于95%;⑥优质产品率不低于85%。

(2)生态效益指标

① 生态环境(水、气、土壤)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绿色食品的产出率不低于70%(A级和AA级)。

②农业园区的排弃物(废水、废气、废物)全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农用薄膜全部回收处理;化肥和农药合理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不允许在园内使用。

③农业园区的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100%,农业园区的林木覆盖率不低于25%,达到甲级绿化标准。

(3)社会效益

①农业园区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15%以上,农民的购买力比以前提高12%。

②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每年培训农民1000人以上,向周边地区推广先进技术2项以上。

4、技术水平指标

(1)示范区良种普及率达100%(2)大力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

要求示范区在普及良种良法、栽培化模式、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5项技术的基础上,每个农业园区再根据各自的特点重点选择2项省级高新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和示范。

(3)农业园区内至少有一家经过资格认证的农业科技企业,至少每年有两项以上的国内先进技术引进并实现产业化,有两种以上的品牌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5、组织管理标准

①农业园区有科学的总体发展计划,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

7.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篇七

高校作为知识与人才的集中地, 具有学科齐全、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等优势, 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高校既可为农村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的人才。各农业高校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紧密合作, 有效发挥了科研与服务功能;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综合技术开发区,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科技大篷车活动;新疆农学院在牧区开设流动医院等, 积极探索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1,2]。

1 高校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作用

1.1 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资源是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 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成果的支撑, 作为科技成果重要供给源的高校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高校既可为园区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人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并服务于园区;另一方面, 高校人才将自身所学技术带入到园区所需的科技服务中, 从而使园区得到积极有效发展。同时,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也可以为园区提供一些科技服务[3,4,5]。

1.2 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依托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科研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经营技术水平, 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1.3 产学研紧密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各高校结合自身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和特色,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服务体系, 把实用技术、人才资源和可行的科研成果送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把园区的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仅对适用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示范、展示、宣传和推广, 还直接将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区内转变为生产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 促进高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7]。

1.4 高校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信息服务

运用网络现代化体系, 园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更为便捷。定时发布与汇集分析各类信息资源, 使园区科技人员、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技术信息, 从而为地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有利于加快高校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推动基地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提高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反馈信息为高校科教人员提供新的研究契机和课题方向, 促进高校和园区的科技创新。

2 高校在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积极性不高

高校在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科技服务时, 多数是由高校学生在园区内进行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 而农业科技专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从事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却少之又少。这是由于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没有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 如岗位设置问题、工作职责与形式、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不健全, 致使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不规范。一方面, 许多农业科技专家只能利用节假日或课余空闲时间到园区开展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另一方面, 农业科技专家从事日常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 严重影响了其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2.2 资金短缺限制了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

资金短缺是限制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资金有限。2011年, 全国首批认定的5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总投入为1 751亿元。而本级财政投入仅为309.6亿元,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183.4亿元, 两者投入共占总投资的28.16%。其余71.84%的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 (含合作社) 、银行信贷和农民自筹。说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 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3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素质水平较低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多为当地农民, 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知识上的落后性以及观念上的保守性等特点, 并且其接受再教育能力较低, 很难掌握高校农业科技专家对其进行的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内容, 也很难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使得高校对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效果受到限制。

3 对策

3.1 加强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应从思想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明确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高校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把握当前农业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心,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支持。建议政府各有关部门针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设立专项补助, 并且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园区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经费支持。各级政府为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配套的信息、资金、科技、法规、政策、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 使政府、园区、高校共同发展。

3.2 设立相应制度政策, 调动农业科技专家的积极性

高校应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政策, 如设置专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岗位, 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形式、工作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业科技专家提供培训或进修, 为参加过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专家给予一定的薪酬, 同时在职称晋升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从事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3.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园区合作, 积极联系政府和企业, 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投资为引导, 广泛吸引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高校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为园区吸引外资投入,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经验等。解决园区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园区发展动力。

3.4 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增加培训次数, 创新培训教学方法, 使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另外, 高校学生和农业科技专家应走村串户, 深入到田间地头, 通过放映科教片, 开展科技讲座、专家咨询等形式, 积极全面地提高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辛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11, 11 (11) :22-25.

[2]刘建兰, 李坚, 白晋湘, 等.区域大学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探索——以吉首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1) :96-97.

[3]李佳颐, 杨丹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5) :28-30.

[4]曹轩峰, 陈红武, 妙晓莉, 等.专类农业示范园规划浅议[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22-24.

[5]张中, 林京, 杨波, 等.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农业园规划思路探索——以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发展规划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292-293.

[6]徐智慧.黑龙江省铁力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8) :84-85.

8.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篇八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府职能定位;园区体制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3

现代农业园区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自1994年开始启动建设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启动建设了4批7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0年12月科技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国家农业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水产业,增加农渔民收入,带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受到了北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建设和发展仍然处于初创阶段,还面临着政府企业管理职能定位、示范带动机制的建立和融资引资等方面的制约。笔者系统梳理了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初创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一些学者从组织体系、园区定位、运行模式和园区规划等方面对国家级农业园区进行了研究。蒋和平 [1]对农业科技园区提出了比较完整有代表性的定义。卢凤君等[2]从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协会为园区三大主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模式。蒋和平等[3]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功能定位、经营主体定位、运行机制定位进行了研究。蒋和平等[4]以山东寿光、河南许昌、武汉南湖和四川乐山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案例,对“设施农业+企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4种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进行分析。蒋和平等[5]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涵义及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归纳了“专家+农户”、“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专家+龙头企业+农户”和“专家+市场+农户”4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运行的模式。邵华 [6]依据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的案例,探索和研究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问题。

1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 建设背景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成型过程。北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筹备北海海洋农业园区建设,直至申报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历时10年之久,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1.1 筹备建设期(1999—2003年) 1999年北海开始重视并着手海洋农业园区的建设,以地处铁山港湾的“北海南珠科技园”开始建设为标志。2001年“广西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铁山港功能区”开始建设。2003年北海首次申报以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较差未获批准。

1.1.2 基础提升期(2006—2009年) 2006年北海以海洋水产的特色产业优势参与“两广国家林产化工和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成为该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的主体地区并纳入建设重点。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1.3 规范发展期(2010年以来) 2010年北海市再次申报以蓝色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该项目被列入“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和2010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12月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成为继百色之后广西的第二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2 发展现状

1.2.1 园区的主要布局及各功能区的定位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的总体布局是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1)核心区。规划区位于银海区及铁山港区。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规划建设,分别建设海洋科研创新园、海洋产品加工物流园和海洋科普观光园3个功能板块。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水养殖优势品种的种苗繁育、集约化和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水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国际交流、旅游观光等。

(2)示范区。总面积约1.03万hm2,分布于铁山港的营盘镇,银海区福成镇、高德镇,合浦县东海岸的白沙镇、山口镇,合浦县西海岸的党江镇、沙岗镇、西场镇。示范区的主要功能是示范、推广海水养殖名特优新品种、高效安全养殖新技术,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生产,以及出口型水产品养殖基地等。

(3)辐射区。辐射区作为园区技术和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北海至广东雷州半岛西岸沿海。

1.2.2 园区建设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经济区位和海洋产业基础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为支撑,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水产养殖和加工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新兴高新产业,积极培育海洋产业的服务业、海洋观光旅游与休闲渔业等新型产业,提升北部湾海洋水产业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水平和农渔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我国现代海洋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产业模式与示范样板。

1.2.3 园区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自2011年园区管理管委会成立以来,园区经历了由各部门领导负责到形成正式机构的飞跃。2013年北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北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为主任的广西北海国家(海洋)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并增挂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牌子,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马”管理,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园区总体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工作。管委会下设“一办三科”,即:办公室、招商促进科、规划建设科和科技发展科,分工负责园区建设管理工作。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6] 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6] 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上一篇:重阳节给朋友的温馨祝福语下一篇: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800字